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精选5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性

许多青少年认为,唯有得到他人注意才有归属感,即使得到的注意是负向的也比被忽视要好。这就是中小学生的种种表现常常让家长老师觉得不可理喻,束手无策,万般无奈,更有甚者家长老师被“整”的焦头烂额,不断发出“当下的孩子怎么了”的喟然长叹。

学生怎么了?转念想:当一个人生活各方面都无法获得归属与安全感时,那种无根而漂浮的感觉,很可能就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他的人生取向,她或他是否也在思索:谁才是真正理解我们的人?静思之中,我只觉得内心的绞痛,又有那深沉的惋惜和遗憾。

教育前辈钟教授认为,没有爱不一定会出大问题,没有归属感一定会出大问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持,主要是以人的中间层次的需要即“安全”“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的满足为前提条件的。

1.安全需要

学生在学校最低层的需要是安全的需要。分班、升级,会问到谁教我们、凶不凶,反映了学生的安全需要。如果教师比较严厉,学生就不会有爱和归属感。

新生入学第一个月,是形成安全感的重要时刻,老师应引导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氛围!那些看老师第一眼垂下眼皮的学生缺乏安全感,老师应多关注他们。多年一线教学的经验,让我有这样一个认识:有成就感的孩子有更多安全感。一个班级中“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有什么能比得到同学认可,得到班级肯定,有当家作主的成就感更具安全感的呢?

2.爱与归属的需要

初中生来自于学习的压力,家庭的压力,社会的压力都很大,难免情绪激动,自暴自弃。这时候,老师就是他们的朋友,会静静听他们的倾诉;又是他们的长者,会给他们指明道路;又是他们的父母,用爱的甘霖滋润着他们的心田。

3.自尊的需要

“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方面的愿望;“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这样一些概念:威望、承认、接受、关心、地位、名誉和赏识。我们班主任最根本的任务是建设一个和谐、有归属感的班级,那些不被同伴接纳或遭到拒绝的儿童是高危的儿童,这些高危儿童最有可能辍学、有违法乱纪行为。如果某个学生自身基本需要的愿望被漠视,被压抑,或者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机会被剥夺,或者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行为不断遭到挫折和失败,那么这个学生的行为便可能出现异常,在没有人情味的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内心深藏着恐惧、不安、孤独、自卑、疑虑甚至是仇恨,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

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达成这样几点共识:

1.从事中小学个别心理辅导或者班主任工作,第一位重要的并非是技巧,而是理念。这个理念,就是指我们怎样看待学生,怎样看待他们各种心理问题的基本成因。

2.事个别辅导或班主任工作,既要从宏观上把握这一代青少年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又要精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具体的成长小环境,以及他们情感世界中曾经走过的曲折心路,方可察微著,抓住问题的本质与要害。

3.教育提倡“以人为本”必须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教育更应该应该是“以心为本”的教育。

4.辅导的前提和第一要务就是“建立信任关系”;同理,班主任工作和学生“问题解决”的前提与第一要务也是“建立信任关系”。

这里有必要探讨一下这种信任关系如何建立:

首先,对师生之间“信任关系”影响最大的是教师的情绪失控和言语失控。因此,建议学校要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要努力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教师也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这样才有可能为“以心为本,用心做教育”创造基本的前提。

其次,要帮助全体教师学习师生沟通的艺术,努力克服在管理教育学生过程中习以为常的命令、控制、训斥、说教、讽刺、挖苦、揶揄、不愿意积极聆听等错误做法,而代之以心理健康教育倡导的真诚、接纳、尊重、同感、倾听等理念、方法与技巧,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与教育氛围。

目前,如果各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切实落实存在下面几个现实问题:

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够。我国学校心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匮乏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现在中小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大多来源于学校德育工作者、行政管理人员、班主任、医务人员等,他们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甚至有的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仅是为了应付检查,完成指标而已,这就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其次,学校心理咨询的技术化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我国许多的中小学,心理辅导的形式主要是谈话和咨询,类似的形式可以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但因为心理教师的素质以及学生本身对自身问题的隐瞒,这就造成了所获信息的不全面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

再次,许多学校都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有认识失误。大多数的学校认为既然是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其对象就应当是“后进生”和“问题学生”。这样一来,由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解的片面性,从而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许多学生既怕被当成“后进生”,又害怕被当成“问题学生”,即使他们心理有困惑,他们也不敢去求助老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分离也是现实存在的问题。所谓“家校分离”就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分离。一个孩子一天在学校的时间是8个小时,在外大约是3个小时,其它的时间在家庭。仅靠学校的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孩子心理问题,特别是孩子的学习心理问题,一方面,来自孩子本身;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家长等外界对他施加的压力等因素。

是否有可行的措施呢?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面性的教育,换言之,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只针对某一部分心理上出问题的学生。单一的针对“问题学生”和“后进学生”的教育,只是一种救火式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是杯水车薪。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在全面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个别教育。只有具有个性的教育才是有针对性的教育,才是真正适合中小学生的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先后历经调查呼吁、尝试实验、发展推进及全面重视整体发展四个阶段。目前,在我国基础教育界对于中小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已逐渐得到普遍认同。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先后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加强中小学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各级教学行政部门领导及教师普遍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许多学校也相继开设,有条件的学校还设立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但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校情况不同,有些问题理论认识不清,而在教学中引起很多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对于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一)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性

该情况将造成各中小学不能平衡发展,一些学校没有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只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没有安排专业教师作为心理辅导教师,心理专业知识不足,难以对学生正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都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一些学校还将心理咨询工作作为对一些精神障碍学生的处理机构,将心理健康教育视同与一般卫生知识学习相类似,对心理咨询中心没有创造必要的条件,在组织管理、人员安排及经费等问题上没有进行必要的投入,与教育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很多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不够理想

预防教育与心理素质的提高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主要是以课堂作为主要渠道,但目前很多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际情况还不够理想。一是有些学校教务部门将课程紧作为理由,不能将心理教育课程积极纳入教学管理体系;二是一些中小学开设同类课程基本还是无序状况,由多人独自开设课程或讲座,协调性不足,或在课堂中只对一些个人偏好的心理调节方法进行讲授,没有系统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还体现出课程化、成人化、知识化。很多中小学采用的说教简单生硬,对心理学专业知识生搬硬套,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成为主要对心理学知识进行传授的学科,要求学生对很多名词解释进行背诵,对不同年级规定训练目标任务,这不仅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不利,也使学生在无形中增大了心理负担。

(三)中小学心理咨询普遍不具有良好的工作条件

心理咨询与常规的中小学教学活动不同,对工作环境具有不同要求,但各中小学心理咨询工作条件还比较简单,办公室达不到所需面积,设施不足,有待于尽快予以改善。部分中小学心理咨询室面积不足,或与其他办公室在一起办公,这与心理咨询工作原则和要求不符,心理咨询不配备专职人员,经费投入不足,值班时间不固定等现象也都比较常见。

(四)专业人员没有配备,现有心理咨询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中小学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基本上很少出身科班,很多都是由班主任或政治教师进行兼任,因没有经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所以在工作中应用心理专业知识对中小学学生的指导能力普遍不足。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其方式方法、原则及技能都各不相同,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差别较大,因此对于从事中小学心理咨询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较高。若只是依靠个人热情而科学精神不足,或由于工作所需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就势必会影响对学生心理咨询的效果,严重的还将采取不当措施而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

(五)学校在辅导上处于工作重心,而对家庭社会的配合不够重视

中小学教育一直以来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关门搞教育”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这样。尽管在一些地区中小学学生心理辅导的成绩比较突出,但很多也还是停留在上课、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或请专家进行讲座等方面,主要是为提高中小学声誉,但远没有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由于中小学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和社会中度过,可以说,与家庭支持、社会配合相脱离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效果也是不明显的。

(六)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相对复杂缺乏特色

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不断出现,这说明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日益提高,但对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关理论认识还存在不一致的情况,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外延也各不相同,这都将造成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的无所适从,而与学校实际情况不完全结合,采取“拿来”的方式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因此应重视价值取向及文化背景的作用,并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应对措施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小学体育教学大多以班级为单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面向全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利用生活典型,进行潜移默化的随机教育,这样,更具向心力,更易被学生所接受,让大多数学生有很高的荣誉感,能积极进取。要加强人格的熏陶,让学生进入更高的思想境界。在体育教学中,骄傲的学生往往是有些“本事”的,技艺一般的常有勤奋的优点,体质弱的学生我们会从他们身上找到爱动脑子的优点,上天给人一短,常有一长来相补。我们要引导学生无论何时,不能全凭自己的长处压别人的短处,也不要妄自菲薄,因看到自己的不足而自卑。教师也不能以居高临下的眼光看等学生,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并对他们做出积极有效的评价。

前不久,笔者在执教“前滚翻”时,有一个片断至今记忆犹新。

师:前滚翻的动作要领是蹲撑开始,两腿用力蹬地,低头团身抱腿。两腿迅速蹬直,请看老师示范一下,然后分组做,看哪一组做得最好。

学生分组试做后评点。

李同学:我们组的吴某笨得像个方木头似的,连滚都不会,总是横偏,就是他拖我们组后腿。

吴某:你圆!能滚,能滚多远就滚多远。胖得像个熊猫似的,当然,一“圆”就滚了!

师:你们都先别争,我们都看看旁边的龚同学,你看人家多用功,翻得不是最好,但一直都在练,你看他一个翻得比一个好,实干者,动手不动口,要多练啊!

生:其实,前滚翻就是滚皮球。(该生说着还拿出篮球比划)像篮球一样,一弹、一滚,就过去了。

师:是啊,碰到问题时,自己不抱怨,碰到问题解决问题,不嘲讽,不吵架,多关心、多动脑,才是上策啊!李同学希望吴某好,心不坏,话不好。李同学跟头没翻到位,但心里很要强,想翻好,一时没找着门道。他的优点是语言含蓄,说不准在文学上能有建树呢!以后大家有问题要多劝说。解决不了的,和老师多说说。

在这个案例中,师生在对话中,巧妙化解矛盾,构建主流心理导向,让学生学会了怎样以健康的心态适应和改变周围的世界。

二、培养兴趣,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力求认识、探究某类活动的主动心理倾向,常常以特定的人、事、物或活动为主体对象,并伴随一定的积极心理情绪,让大脑始终处于活跃兴奋的状态,并让其他区域受到抑制或相对淡化。当学生将注意力、思维活动、想象力等心理活动全部集中于体育学习时,便会使其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是与需要紧密相连的,是在循序渐进的体育锻炼实践中逐步养成的,只有学生产生了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体育锻炼之中。

在小学,常用游戏形式激发兴趣,调整学生的心态。游戏有一定的情节和思想性,能引人入胜,游戏具有竞争性和娱乐性,能使参加者积极主动进行练习,游戏时队、组内部间团结互助,而竞争者之间则关系紧张,以致激烈对抗。游戏有一定的规则要求,学生在规则许可范围内,可充分发挥个人与集体的才智和创造力。如,队列常规训练教学,学生总觉得很无聊,所以有时迟迟做不到位,如何来激趣?第一步,我给每个学生编上号。第二步,定出每队的队长为“火车头”。第三步,解散队伍,以哨为号,做找“火车头”游戏。第四步,各自休息,做“找伙伴”游戏,找到自己前面的那个人。第五步,比一比哪一队集合最快。在这个案例中,通过不同的活动,极大激发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各小组内部的凝聚力和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

三、树立信心,让学生在成功中体验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 语文教育 人格 素质

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是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的要求和培养,这种以人为本,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自然成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一、营造和谐氛围,优化心理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这一精辟见解不仅强调了师生交往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师怎样才能善于与学生交往。

1、以朋友的身份走进课堂。试想:一位摆着架子,整天板着脸不与学生沟通的教师,怎能让孩子们没有心理负担地与你接触?又怎会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呢?小学生心理状态还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会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就更需要教师做他们的知心人,耐心倾听他们倾诉,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那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与人沟通,敢于面对挑战,适应社会。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发言必将积极许多,因为他们没有太多顾虑。他们在语文课上回答问题是完全不拘束的,胆子特别大,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没有了心理负担,思考的环境也轻松了,自然,效果也就更好了。

2、以长辈的身份开导学生。教师的身份应是多重的,教师的责任也是多方面的,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让学生有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然而学习上的困难等还会使他们产生忧虑。如有的孩子,父母对其学习的期望值很高,这些学生每次考查前都会忧心忡忡,怕万一“失手”,该如何是好?教师此时就应以长辈的姿态出现,告诉学生成绩并不代表全部,它只是我们平时学习的一次并不全面的检查,况且,语文这门功课不是一个分数或等第所能测量出来的,只要你认真学习,学得能力,学到本领,不要太在乎这一两次成绩,如果我是你的父母,我会理解你的,相信你的父母也会的。细心开导,孩子们逐渐会对此忧虑慢慢减轻。然而,解开了束缚后,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佳。

二、提高自身修养,注重人格的表率作用

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的,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品质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意利用人格的张力感染和教育学生,去消除学生的心理、情绪和学习障碍,以逐步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强烈的责任感和建设未来的使命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不仅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更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力求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以作文为渲泄,保持阳光心境

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老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然而这些人不一定就会那么及时地,时地随时随地地倾听你的诉说。从而,作文本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会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例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等等。鼓励学生要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地在日记中渲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使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稳定、充满朝气。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适时进行疏导、教育。

四、挖掘教材榜样,培养健康人格

新教材极为重视人的发展,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关键,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得以渗透。教材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它不仅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还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五、搞好实践活动,渗透心理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教育;ABC理论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建设的栋梁,现代的中小学生不仅要具有广博学识和健康的体魄,更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笔者简要分析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探索了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素质教育在全国已经广泛实施,已不是学校接受不接受的问题,而是一种全国上下统一的行为。一般来讲,素质包括人格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四种。在中小学生中实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如果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以为另外三种素质提供一个很好的载体,很大程度上还可以促进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对于他们的教育我们一刻也不能放松,所以要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他们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为我们民族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ABC理论模式

对于ABC理论来讲,A是诱发性事件;B就是在遇到A后产生的一些信念、想法;C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被影响个体的行为结果。我们也可以这么认为,A是引发事件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个理论模式,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注意对A的了解,对C的控制,由于中小学生心理还不是太成熟,相对来讲是比较脆弱的,这就要求我们让他们远离A的困扰,以及避免C的出现。把这个理论应用于心理学的教育中,要对A、B、C三者进行合理掌控,然后实行各个击破的方法。

2.合理情绪疗法

从合理情绪疗法的角度看,人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综合体。所以,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不合理的信念。出现这些非理性的信念,对于正常人来讲经过调整是能很快消除的,但是对于一些性格上有缺陷或者有情绪障碍的人,他们很难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整,这些不理性的信念在他们身上就会明显和强烈地表达出来,要是这些人在情绪困扰中无法自拔,就需要对其进行合理情绪疗法治疗,以改变这些不合理的心态。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使用合理情绪疗法,教师应加强心理训练。对于一些不合理信念要学会改变,并建立合理的信念。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不良情绪,教师要给予正确的眼光去看待,对他们进行解释和评价,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些事件的存在和发生是有具体的社会环境以及家庭环境。对学生而言,教师要和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把学生向乐观自信上引导,让他们在看待学习和生活的时候要具有坦荡的胸怀和广阔的视野。对于那些发生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件,引导学生要以客观的心态对其进行分析和认识。

如今的中小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小公主”或“小皇帝”,在成长的时候受到的关爱和关注比较多,这就造成了他们自我意识比较强,但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没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和他人相处的时候对于和他人、集体的关系处理不好或者根本不会处理。看待问题的时候对事物的认识不足,没有较强的分析能力,事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学习和生活中因为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就会导致他们出现心理波动,容易情绪郁闷、沮丧、低下。在中小学心理教育中,引进合理情绪疗法非常有利,在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不能进行笼统治疗,每一个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出现的情况虽然有规律可循,但还需要就个体进行深入分析。这不仅可以解决问题,可以培养中小学生坚韧的性格和良好的品质,养成不畏困难的人生态度,在今后的生活中让他们愈挫愈勇,接受人生的

挑战。

对于学生来说,中小学是他们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很多学生在生活中看不到父母的身影,时间一长,他们的心理很容易出现问题,有的时候对于事情的看法不能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对于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以免做出影响更大的事件。所以,对于中小学来说,加强心理健康的研究以及建立合理的教育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1):14-2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