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的性格特点(精选5篇)
王熙凤的性格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红楼梦》 王熙凤 视觉形象
一、《红楼梦》人物形象特色
名著《红楼梦》中人物非常多,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形象,如相貌、体态、装束、使用的物件等等。人物形象是表象,作者在描写各类人物形象的同时,赋予其形象极强的象征意义,形象不仅是指形象本身,还喻示了深层的性格本质,给读者以丰富而广阔的想象空间。
二、王熙凤的人物特点
王熙凤是《红楼梦》里的重要人物之一,她是小说中贯穿主线的人物,作者花了相当多的笔墨来刻画她的形象。第二回冷子兴介绍她:“说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这句话概括出的她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伶牙俐齿
王熙凤的口齿伶俐谁都不如,正如周瑞家的所说:“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子也说她不过。”何其芳这样形容她:“在各种场合说的话都表现出她聪明,有心眼,又很有口才,都是说得那样得体,有时说得很甜,有时说得很泼辣,有时很诙谐。”
2.泼辣要强
王熙凤“自幼假充男儿教养”,从小就养成了“玩笑着就有杀伐决断”的泼辣性格,她管理贾府的时候,只要一声令下,贾府上下数百口人无人敢违拗,而在她协理宁府时,治理严厉,让每个人都兢兢业业,不敢偷懒。这都因为王熙凤个性泼辣要强,善于施威用令。
3.心狠手辣
王熙凤依仗权势聚敛财富,做了不少埋没良心的事,在“弄权铁槛寺”那一回,老尼求王熙凤办件事,王熙凤有句话说:“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她做了事之后从来不后悔,而且还要斩草除根,其心狠手辣的个性可见一斑。
三、王熙凤的视觉形象分析
为了突出王熙凤的重要地位和性格特点,作者除了采用丰富的语言描述外,还在多处运用了较集中的视觉形象描写。
第一次是第三回,林黛玉进入贾家,从她的眼中看到的凤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第二次是第六回,她第一次接待刘姥姥时,从刘姥姥的角度观察,“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
第三次是第六十八回,吃醋的凤姐欲将尤二姐赚入贾府,尤二姐所看到的,“只见头上皆是素白银器……俏丽若三春之桃,清洁若九秋之菊。”
王熙凤的性格特点都在这些形象描写中被一一表露,下面我们从色彩、饰物、面容等方面进行解读。
1.色彩
书中运用丰富多彩的颜色突出了王熙凤富贵艳丽的着装风格,在王熙凤初次出场时候,色彩方面就有很生动的描写,大红的紧身袄,翠绿色的裙子,红绿两色形成鲜明的对比,互补色的运用突出了她的艳丽惹眼。“缕金百蝶穿花”中金色的尊贵耀眼,“五彩刻丝”中五彩的绚丽繁复,形象地表现了她高贵不凡的地位,再加上闪闪发光的珠宝饰品,衬托了这位家庭总管的鲜艳夺目、与众不同。而在她头次接待刘姥姥时,也是一样的用色,在穷人面前炫耀着骄人的富贵。因此,从色彩上能看出她性格中争强好胜、火辣辣的一面,以及家族管家的身份。
2.饰品
书中描写王熙凤的饰品时也不惜笔墨,“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八宝是指在金银饰物镶嵌八种吉祥佩饰,以金丝穿缀,故称“金丝八宝”,用来点缀发髻,十分富贵,朝阳五凤,是指透视钗的饰物,以金丝和珍珠制作成的五只凤凰展翅朝阳的姿态,而盘螭璎珞圈中盘螭和璎珞都是项圈上的附加饰物。
以“朝阳五凤”和“盘螭”来做饰物,作者是有其用意的。凤凰是传说中的瑞鸟,百鸟之王,其中雄鸟为“凤”,雌鸟为“凰”,这与她名字中的“凤”相呼应,而“螭”是雌龙,《说文》中证实:“若龙而黄……或云无角曰螭”,作者从饰物描写上象征性地传达出凤姐的男儿气质,寓意着她性格要强,堪称“脂粉队内的英雄”。
3.面容
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可以从面容上看出几分,书中则刻意描写了王熙凤的面容,特别是眼睛。只见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又说“眉弯柳叶,高吊两梢,目横丹凤,神凝三角。”“丹凤眼”是眼尾上翘并且狭长的一种眼型,有独特的神韵,“柳叶眉”是一种弧形的眉毛,从眼头到达眼尾后方,纤长雅致,超凡脱俗,显露出她的美丽,而“三角眼”应该是倒三角眼型,指凤姐凝神或瞪眼时眼睛的形状如倒三角形,显得神态狡诈、奸猾。“三角眼”与“丹凤眼”并存显出她复杂的个性,美貌中含有奸诈。因此,关于神态的文字描写全面刻画了凤姐的美貌,但美中含威,且又不露,让人不敢轻看。
总之,曹雪芹从不同方面对王熙凤的视觉形象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表现了她的性格特点和在贾府的地位。
四、结语
《红楼梦》用多彩的形象语言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王熙凤,视觉形象寓意着性格特点,给人直观的印象,让读者感到真实的人物仿佛就在眼前。成功的人物形象描写,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让读者立刻就记住了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
(作者单位:上海杉达学院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何其芳.“一个笑得很甜蜜的奸诈的女性”――谈凤姐.论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崔荣荣.解读《红楼梦》服饰与人物地位之渊源.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 年第7期.
王熙凤的性格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红楼梦;王熙凤;形象;分析
一、王熙凤形象的独特性
王熙凤这个人物在《红楼梦》当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可以说这个形象具有独特性。她有一种支柱作用,一种艺术结构上的、艺术机体意义上的一种聚焦的作用,或者说是一种辐射的作用。因为《红楼梦》不仅是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婚姻,作者还写了这个大家族中四百多个人物。如果没有了王熙凤,那么《红楼梦》的结果会如何。可以说,如果把贾府中长幼、尊卑、亲疏、嫡庶、主奴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比作一张网的话,那么王熙凤这个人物就处在一个相对中心的位置上。从而突出了这一人物形象的独特性,她要同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所谓上有三层公婆,中有无数叔嫂妯娌兄弟姐妹以至姨娘婢妾,下层有一大群管家陪房奴仆丫环小厮等等。王熙凤同其中任何一个人物或者联结、或者矛盾、或者又联结又矛盾的这样的关系,都是某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按说王熙凤在整个贾府当中,她的辈份是很低的,她是孙子媳妇,那么为什么像王熙凤这样一个人物能够来当家呢?这个原因,或者说是多种矛盾发展的结果。她有贾母的靠山,有邢王二夫人矛盾的牵制,当然还有她本人才干欲望的主观条件。同时也就把王熙凤推到了火山口上,成了众矢之的,众多旧矛盾的结果又成了新矛盾的导因。她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形象!可以说,在王熙凤身上概括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一种家长理短的那种家务事,所谓叔嫂斗法、妇姑勃溪之类,不是那样的。因为在中国封建的宗法社会里,家国是同构的,历来一脉相通,家是国的一种简化的形式。封建帝王“家天下”内的权势消长、朋党倾轧、派系争斗,它的雏形,它的胚胎都可以在家族里面看到。所以从那个王熙凤,以她为焦点的,或者说她辐射出去的种种矛盾,就是给人一种纵深感,不能够就事论事的看成是一种家族的矛盾。以王熙凤这个艺术形象所能包容的社会生活的广阔程度来说,也是其他形象难以企及的。
王熙凤的“辣手”在更多的情况更多场合表现为逞威弄权、滥施刑罚。这方面《红楼梦》里面有很多描写,她素常惩治丫头的办法怎么样呀,说这个“垫着磁瓦子跪在太阳底下,茶饭不给”,“便是铁打的,一日也管招了。”当她发现为贾琏望风的小丫头,喝命“拿绳子鞭子,把那眼睛没有主子的小蹄子打烂了”,而且威吓她要用烧红的烙铁烙嘴,要用刀子来割肉,而且当即就拔下那个簪子来戳小丫头的嘴,这种簪子叫做香闺刑具,戳人是很疼的,扬手一巴掌打得那个小丫头立刻两腮紫胀;另外你看在清虚观的时候,一个小道士,那真是一个小孩子,无意中冒撞到王熙凤身上,王熙凤扬手一巴掌打得那个小道士都站不住。这种地方,王熙凤的出手之重、之狠、之快,是名副其实的“辣手”了,在贾府的主子里面,像这样亲自出手的人并不多见。在下人的眼里,像那些小丫头小厮小道士的眼里,真是吓得心惊胆颤,这个时候王熙凤确实像一个恶魔,怪不得有些奴仆在背后诅咒她,说她是“阎王婆”,说她是“夜叉星”,那么在这个时候,所谓的“杀伐决断”就有一股森然的冷气,真是叫人不寒而栗。
二、王熙凤形象的复杂性
在处世应对中,王熙凤像一个高明的心理学家,她非常善于察言观色,辨风测向,常常是对方还没有说出口呢,她已经猜到了;对方刚说呢,她已经办了,这种例子是很多的。你看,林黛玉出场,刚进贾府,王夫人说是不是拿料子做衣裳呀?王熙凤说“我早都预备下了”。比如大观园那个诗社起来,探春这里刚出口,说王熙凤我们想请你做个“监社御史”,探春一说,王熙凤马上就猜到你们是缺个“进钱的铜商”,你们是想要赞助了,那么她说“我明儿立刻上任,放下五十两银子给你们慢慢作会社东道”。你这边刚刚说,她那里早就猜到了,大家都笑起来,所以李纨说:“你真真是水晶心肝玻璃人”。说这个王熙凤通体透亮。
王熙凤的性格特点范文第3篇
王熙凤是曹雪芹着意刻画的人物形象,更是中国文学画廊里不可多得的典型形象。作者在这个人物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而使得该形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下面,让我们试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所选《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窥探她的个性,从而体会人物形象的多面性这一特征。
从前对她的评价,大多集中在其性格的阴暗面,诸如圆滑、世故、奸诈、狠毒等方面,用《红楼梦》中下人兴儿的话来说就是: “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①但是,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情节所展现的却是她性格中的另一面。
黛玉来到贾府之后,王熙凤并不像平时那样服侍于贾母、邢王二夫人之侧,而是姗姗来迟。小说的作者也未交待此时的王熙凤有何贵干,为何没有来接黛玉,而是让王熙凤在黛玉与其他主要人物见面之后才“闪亮登场”,进行一场不同凡响的表演。
在场的其他人物,哪怕年龄再大,辈分再高,也有个受礼数约束的问题,但这些礼数在王熙凤身上好像并不管用,这充分说明了她已经养成了一贯的任性、随意的个性。一句“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告白,算是通知大家,她到了。既是给贾母打招呼,也像是给远道而来的妹妹林黛玉道歉。毕竟,作为贾府的年轻管家,亲戚已经到了自家门上而主人没有按时接待,已有不当之处,更何况来者是贾母的亲外孙女。
因此,带着这种遗憾与愧疚的心情,王熙凤见到黛玉之后,对着大家,进行了一场内心的表白:“天下竟有这么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见到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对黛玉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因为贾府的女眷们大都在都在贾母面前,所以,这样的赞美是必须的,更何况这样的评语并不为过。接下来她又悲从中来:“只可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于是,欢声笑语刚过却出现了唏嘘之声。
对于此情节,以前的论者认为,王熙凤太会表演了,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但我们试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这样的气氛中,王熙凤为了顾忌贾母的悲痛而不提及贾敏去世之事,行吗?从情理上讲还是不行的。因为黛玉进贾府的直接原因就是母亲贾敏的去世,这是贾府上下众人皆知的事情,此时,在赞美完黛玉之后,顺便提及姑妈贾敏之事,就显得既合情,又合理。
因此,此时的王熙凤,还是履行了大管家的职责。相反,此时她如不这么做,不是显得太没有人情味了吗?贾敏毕竟是贾家的姑奶奶,她的去世,对贾母、对贾家来说均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起码在感情方面,贾母及她的子孙们受到了巨大的打击。所以,王熙凤的悲痛,某种程度也是贾母的悲痛。
然而,她没有想到,她的悲痛,却引来了贾母的嗔怪:“我才好了,你到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但大家想想,贾母真怪王熙凤吗?那也不见得,贾母只是不想让这种气氛再感染其他人,尤其是黛玉罢了。
因此,在贾母的心中,王熙凤是一位能干的孙媳妇,也是一位讨人喜欢的孙媳妇。在很多场合,贾母毫不掩饰对王熙凤的喜爱之情。比如在下面的情节中,她向黛玉如此介绍王熙凤:“你不认得她。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她‘凤辣子’就是了。”老祖宗能用如此诙谐幽默的 语气同王熙凤开玩笑,那么她在贾母心中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
在这一环节的表演中,王熙凤确有令人称道的地方。那就是她的通情达理和善解人意,尤其是对贾母的毕恭毕敬。贾母是贾家的支柱,情理上应该如此,作为小辈的王熙凤,处处能想到贾母,时时能记着贾母,非常在意贾母的感受,能用各种办法讨贾母喜欢。一句话,凡是贾母高兴的的事情,她都会去做。
这一切看起来有点巴结奉承之嫌,但从国人普通的心理情感来讲,讨自己的老祖母高兴,让她在快乐的时光中安度晚年,这又有什么错呢?
所以,对王熙凤的这些表现,也没有必要上纲上线,一味地认为她动机不纯。当然。这样说绝非给她开脱。我们知道,这些情节,仅仅是小说的开始,随着情节的展开,她的面目将会越来越清晰,等到读到“王熙凤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弄小巧借剑杀人”等情节时,读者一定会认识另一个王熙凤。
如此看来,小说人物,就像现实生活 中的人物一样,也有其多面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看来,每一个人都是具有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正是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他们性格上的多样性。这就是说,一个人,他同社会上的人结成的社会关系是多样的,因而性格也是多样的。无论是谁,总不能脱离社会而生活、而存在,因此就一定具有复杂的社会关系,因而其思想性格,都不会是单一的。同志在著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②,它们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③。如果坚持这样的创作原则,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肯定是生动的、饱满的、栩栩如生的。
鲁迅先生在谈到《红楼梦》的时候说过:“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在中国的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④
如上所述,语文教师在小说教学中,既要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也要指导学生成功地描写人物,更应该引导学生从矛盾对立中理解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以人物的身份作为塑造人物多样性性格的依据,是小说人物性格的多样性能够统一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为使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不致在人物身上乱下结论,导致人物性格的分裂,就应该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人物性格的统一性。
我们已经知道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取决于人物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人物多样性性格的统一性,取决于人物所具备的特定身份,这样,要描写人物多样而又统一的性格,就必须从人物特定身份所应有的复杂社会关系出发。当然,就小说阅读而言,一定要正确引导学生,切忌乱贴标签,更不能人云亦云。就王熙凤而言,既要看到阴的一面,也要看到阳的一面,这样,才不妄作者的苦心,这样的阅读鉴赏方法,才是一位辩证唯物主义者应有的知人论世的正确方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60页。
[2]1943年10月19日在延安《解放日报》正式发表,1953年编入《选集》第二卷。
王熙凤的性格特点范文第4篇
红楼梦这本书刚到手的时候,着实吓了我一跳,看那比板砖还要厚的书,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读完,当真正读完红楼梦的时候却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有一点空虚,迷茫,还有一丝悲伤。
红楼梦中有很多人物出场,加起来有几百多个,主角就是宝黛钗三人,但在红楼梦这本书中还有一个人物至关重要,他就是王熙凤,我对这个角色好是有很多的好感。
我对他第一印象就是她的风姿,在黛玉初次到达贾府时,凤姐登场,在当时,我正是被她的风姿所吸引,“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凤姐他身上散发着一种气息,这种风韵是我深陷其中,凤姐这一个人物让我想到职场中的女性,正装着体,勾勒出成熟女人特有的曲线,一言一行中散发着一种不容忽视的特点,现代社会在职场拼搏的女性都有这种特点,当面对客户时,这种特点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和客户交谈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讨好客户,更重要的是让客户信服自己,王熙凤正是带给我这种感觉。
王熙凤给我带来的第二种印象就是她的性格,有人评价王熙凤,说她的性格泼辣,但他在面对重大事件是能够从容不迫,端庄得体;说王熙凤性格温柔,在受贾瑞调戏后,他那毒辣的调戏手段又实在不敢让人恭维;说王熙凤处理事情从容不迫,不被外界因素所干扰,丹凤街在得知秦可卿病重时痛哭流涕,又把他的形象塑造得更加感性。总结王熙凤的性格就是琢磨不透,越有神秘感的东西越吸引,这也是我对王熙凤有好感的原因吧!
王熙凤给我带来的第三点印象就是他的在文中多次提到过王熙凤未卜先知别人的心思猜到别人的想法,提前他人一步想到要做的事情,先他人一步完成事情,就像清代的“刘伯温”一般,这也是我对王熙凤有好感的原因之一,但也就是他的这种聪明,使自己不能得到解脱,最终把自己的性命葬送在其中。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红楼梦中对凤姐诠释的这句话实是有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很多人就是如此,对于事情太过于执着,不是自己应得到的,却要机关算尽的算计别人,是自己深陷囹圄不得解脱,何必呢,不要抛弃一切强行去追求不可能的梦想,有时顺其自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人生不过梦一场,在这过程中,或喜或悲,不管是波澜壮阔还是碌碌无为,到头来也是无可奈何,我认为人这一生,概括起来,就是要得意淡然,失意坦然,在你得意的时候,要淡然面对,不能看得过重,当你失意的时候,要坦然,不可太在意,要继续努力,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会有一定的困难和挫折,有的人就会对自己犯的错误过于在意,导致忽视其他部分,使自己的一生碌碌无为,;有的人做好一件事情就洋洋得意,达到“忘我”境界,这也是太过于极端的表现。得意淡然,失意坦然,这也是一种对人生的心态,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平常心,遇到事情不过于积极动,不过于无视,佛教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平常心是道”是禅宗的一则公案,做事都要以平常心对之,这样才能更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王熙凤的性格特点范文第5篇
交际的主体是“人”,交际的核心元素是“听话者”接收信息的反应。因此,成功的交际一定是因为说话者做到了目中有“人”。
一、说话要摸准听话人的心理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支柱人物,用红学家吕启祥的一句评价概括:“没有了王熙凤这个人物,《红楼梦》就不成为《红楼梦》了。”王熙凤文化水平不高却能够成为贾府的支柱性人物,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她的能说会道。在人际关系复杂的贾府,王熙凤硬是凭着她拿捏得当的察言观色、善于揣摩听话者心理的能力赢得了自己在贾府的地位。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是初见林黛玉,当时在场的还有贾母、王夫人和惜春众姊妹。夸一个人容易,但是扬此也容易抑彼,能够顾此还不失彼的,也只有王熙凤了。所以那一段王熙凤夸林妹妹的话成了经典:“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王熙凤夸林黛玉只说了三句话,却是一石三鸟,把在场诸位一网打尽,说得个个心里像刚让暖水包熨过一样熨帖,顿生高兴之情。其一、林妹妹高兴。初进贾府的林妹妹是处处留心,小心谨慎,忐忑不安,亟需贾府之人对其认同。“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王熙凤是直抒胸臆,一个“竟”字,热辣辣地表现了对林黛玉美的赞叹。多愁善感的林妹妹从这句话中接受到的信息不止是王熙凤对其美貌的夸赞,更重要的是言语背后传递王熙凤对她的喜欢和认同,自然是心生欢喜。其二、老祖宗也高兴。贾母对于少失母爱的林黛玉自是怜爱有加。外孙女初来乍到,就被人称赞,心里自然多了一份安慰之感。其三、惜春姊妹高兴。如果王熙凤只说第一句话,不说第二句话,无意间就犯了扬此抑彼的错误,把惜春姐妹得罪了。王熙凤一言出口,也意识到自己无意间贬低了三春。但王熙凤的聪明就在于她能及时领悟其言后的消极价值,所以及时补上了一句。连来了两个“竟”: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两“竟”及时地传递出对“三春”大家闺秀气质的赞叹之情。既安抚了三春的情绪,又更上一层地夸耀了林黛玉的风度。王熙凤这两句话烘托了喜庆的氛围,但王熙凤这时却话锋一转,适时地由喜入悲,因为黛玉此番前来,并不是寻常的走亲访友,而是因为母亲的故去,所以,深谙人情世故的王熙凤及时地说了第三句话,“怨不得老祖宗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这句话及时地把话语中心引向了老祖宗,夸赞了老祖宗的不偏不倚,也传递出她对林黛玉的怜爱。
二、说话要摸准听话人的性格
说话要有对象感。一句同样的话,因为听话者性格的迥异,接收到的信息可能就截然不同。项羽当年完全有着生的可能,却为什么选择了死?项羽之死为后人留下了千古疑团,关于项羽之死的猜测至今也未停止。有人认为项羽死于形势突变所导致的绝望心理,也有人认为项羽不敢面对现实,还有人认为是项羽的英雄主义作祟。尽管意见各不相同,但纷争的焦点全集中于项羽的身上。
如果从言语交际学的角度分析,实际上还有一个小人物对项羽之死该承担很大的责任,那就是乌江亭长。
当年项羽带兵杀到乌江边上,虽然只剩下了20几个士兵,但是他依然有突围以图东山再起的可能性,何况当时乌江亭长已经“移船待”,项羽完全有突围的物质条件。事实上,对于渡江东向,应该说项羽也早有心理准备。据《项羽本记》记载,在乌江突围之前的垓下之围时,项羽已经经历了兵少粮尽,四面楚歌的绝境,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却抛弃八万大军,只带八百骑突围,一路拼杀,至于乌江边,“乃欲东渡乌江”,说明他本来早有东渡以图东山再起之意,并不像他自己自刎前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但为什么项羽准备东渡,却最终选择了自刎?这其实与乌江亭长的劝慰相关。乌江亭长移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乌江亭长此番话语,本是出于好心,但我们站在项羽的立场来听一听,看看项羽听出了什么?“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项羽出身武将世家,从小所受的教育是“以直取道,杀身取义”的价值观,凡事不肯拐弯;加之性格中固有的爱慕虚荣、自负自傲、敏感多疑的特征,使得项羽对乌江亭长的话产生了误读:江东虽然只有方圆千里,比不上昔日的“王九郡,都彭城”,但好歹也能称个王,您就委屈一下吧。毕竟今非昔比,凡事将就一下吧。这对于持“以直取道,杀身取义”价值观的项羽而言,无疑是一记羞辱,等于在他的伤疤上撒了一把盐,士可杀,不可辱。所以,连一丝犹豫也没有,他当即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一“怜”一“愧”,是乌江亭长这番话在项羽心中的真正感受。
从言语交际的角度看,正是乌江亭长犯了不注意交际对象性格特征的错,才导致了项羽的乌江自刎。倘若换了刘邦,乌江亭长的这番话所达到的效果必然截然相反。因为刘邦的性格特点是善于委曲求全,认定大丈夫能屈能伸。所以同样的话在刘邦听来,接受到的信息一定会是亭长的体贴、关心。所以,看病要对症下药;说话,也要摸准听话者的性格特征。
三、说话要站在听话者的立场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