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反思发言材料(精选5篇)
个人反思发言材料范文第1篇
格言正因为有以上特征,所以经常作为材料作文的材料。如2023年福建高考作文题:冯骥才说“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是格言类材料作文。2023年山东高考作文题:“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孙中山”,也是格言类材料作文。
针对这类材料作文题,我们该怎样审题呢?
首先,在审题上要整体把握句子内涵,确定“写什么”,保证不偏题。对格言类句子,不妨给自己提出一串问题并相应地做出回答:句子的关键词在哪儿?意思(内涵)是什么?我们是否赞同?我们的理由是什么?我们是否有新的补充或修订……以此构成写作的基本要点或论证思路。
其次,确定“怎么写”。格言类材料作文的写作重点主要有两方面:解读与评价。“解读”应围绕句子从三方面展开:句意内涵;句子的理由根据;句子的目的用意。“评价”承接前文的“解读”,表明我们对这句话所持的态度。如,这句话是否合理?有何新的补充、修订?是否应该辩证地看待?
例如: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经常引用犹太人的一句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首先,整体把握句子内涵。这句话表层意思是说:上帝总是笑话人类的思考。其次,为什么上帝总是笑话人类的思考呢?这是解读这句格言所必须回答的问题。比如,人对客观外部世界的思考认识能力是受生理的、主观或客观条件限制的;个人思考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客观真理总是相对的,人类只能不断接近“永恒真理”……可见,这句格言的深刻内涵是在告诫人们:在万能的上帝面前,永远不要自以为是;任何人的思考其实都是不全面、不完整、不深刻的。再者,这句格言的目的何在?我们是否就不用去徒劳地思考呢?因此,还应该适当补充解读,进行辩证分析:犹太人的这句话并非叫人放弃思考。正是人类的思考力,造就了人类文明世界。所以,整体把握这句格言的内涵,应该这样理解:思考是必要的,但思考是需要不断修正、改进、发展、完善的。它时刻提醒容易自满的人们要思考思考再思考,否则上帝正在一旁偷偷笑话你。
根据以上分析可见,格言类材料作文审题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抓关键词句,挖掘其寓意。
2.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把握蕴涵的哲理及其隐含义。
3.在该隐含义的范围内,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
这是针对一则格言材料来说,如果是多则格言呢?那就需要辨析几则格言材料之间的关系。如果几则材料内涵一致,寓意相同,那么,这几则格言材料的共同指向就是作文的核心立意,可称之为“异中求同”法。如: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谚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童谣
这三则格言从正反两方面阐释了合作的作用。对多则格言材料的审题要全面准确,从不同的材料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进而在相同之处立意。如果几则格言材料的内涵不同,甚至相对相反,那么有两种立意方式:一种是找出几则格言材料之间的关系,或相对相反,或互相补充,将几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称之为“综合互补法”。另一种是只抓住一则材料的内涵,从一个角度立意,称之为“抓其一点法”。如:
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这两则格言内涵不同,前一则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后一则材料是讲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二者孰是孰非?应该说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若将二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又很合理了。因此,可以提炼出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也可以抓住任意一则材料的内涵,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或者强调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个人反思发言材料范文第2篇
总的来说,概括题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从总体上把握所给材料,反复阅读材料,思考材料反映的主题(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跟课本上的什么理论密切相关)。第二步,确定答题角度,或概括材料反映的主题(是什么),或寻找造成材料中问题的原因(为什么),或推出所给材料的结果(怎么办)。思考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第三步,简化语言,寻找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方式。如果书本上有现成的结论,不妨直接套用。
1 名言警句式概括题。
这类概括题一般用名言、警句作为材料。名言、警句言简意赅,反映了深刻的道理。对于这类概括题,一般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角度回答。
例1 嫉妒是绿色的妖魔,谁做它的俘虏,谁就受到它的愚弄。
――莎士比亚
解题思路:看到材料,要多读几遍,以理解字面意思。本题材料讲述的是嫉妒的危害,这也是思想品德课中体现的观点。可以直接概括: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嫉妒不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也可以从“怎么办”的角度分析:远离嫉妒,宽容友善。
例2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臧克家
解题思路:材料表达的意思很浅显,对比了两种人不同的表现和结局。对于这道题,我们可以从“为什么”的角度去分析。参考答案是: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要通过奉献实现人生价值。
2 理论归纳式概括题。
这类概括题所给的材料具有内容抽象、短小精悍的特点,有的材料是对课本理论的直接阐述,有的材料是对课本段落的摘取。对于摘取课本段落的概括题,可以直接用课本段落所在的大标题或中心句作答。做好这类概括题要注意两点:①弄懂材料意思;②熟悉课本理论。
例3 每个公民既是权利的享有者,也是义务的承担者。不能只享有权利不履行义务,也不能只承担义务而不享有权利。(粤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
解题思路:这段材料阐述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阐述了公民既是权利的主体,也是义务的主体。这段材料摘自粤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它是对所在段落中心句的解释,所以完全可以用该段落的中心句作答: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另外,还可以从“为什么”的角度回答: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也可以从“怎么办”的角度回答:我们既要依法维护权利,又要自觉履行义务。
例4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谁拥有了高素质的人才,谁就拥有了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就拥有了竞争力。
解题思路:这段材料集中阐述了人才的重要性。联系课本知识,不难得出答案: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坚持人才强国战略。
3 材料式概括题。
材料式概括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它取材广泛,内容多样,时效性强。只要是可以用课本知识进行解释的,大到国情国策,小到学生生活、情感、行为习惯,都可以作为这类概括题的材料。材料式概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解答这类概括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从整体上把握材料,不要以偏概全。②找到所给材料的共同点,理解所给材料表达的主题。③联系课本知识,找到正确答案。
例5 “我是一个农民工,每月收入1500元左右。我认为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应定2000元……”在全国人大个人所得税法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立法听证会上,来自重庆的进城务工人员吴志才侃侃而谈。吴志才认为:“我能来到这里发言,传递老百姓的声音,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极大进步。”
解题思路:解题时,先阅读材料,理解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思想:①一个农民工在发表自己的意见。②一个农民工能发表自己的意见是社会的极大进步。然后分析材料中心思想,从“是什么”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答案:我国公民在行使自己的民利;我国公民在行使自己的建议权。如果进一步分析,为什么我国公民享有这样的权利,就可以得出另一个答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例6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我国取得巨大的成就,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均增长6倍以上;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87万人。
解题思路:解题时,先阅读材料,可知材料讲述的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成就。然后,联系课本知识,得出答案: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4 漫画式概括题。
这类概括题的材料是漫画,让学生概括漫画所体现的道理。解题时,首先要仔细、完整地观察漫画,注意说明性的文字、标题等,然后联系课本理论、观点进行概括。
个人反思发言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材料探究 获取资料 分析归纳 提炼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材料探究是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专题探究考查要求同学们能获取资料、分析整理资料并能用文字、图表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专题探究题一般以一个材料或一则新闻事件作为题材,或以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专题材料,通过问题引导探究。此类题涉及广泛,包括社会热点人物、成长体验、传统文化节日、读书等,着重考查学生对相同或不同材料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归纳能力、提炼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材料探究题是一种综合能力较强的试题,因而深受各地命题者的青睐,为了帮助考生快速准确地分析解答这类题,现结合示例将此类题的解题思路点示如下:
一、读问题,带着问题去探究
读题时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特别要注意一些题干要求,如表达方式、修辞字数等方面的限制。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中摘录4个能概括“微博”主要特点的词语。(不超过8个字)。
微博是一种网络技术应用。它篇幅短小,每条不超过140个字,甚至可以三言两语。它代表了个人最真实的即时言论,人们可以用微博信息、发表评论、讨论问题、转发跟帖。无论是用电脑还是用手机,只要能上网,人们就可以像发短信一样发微博,非常方便.
解析:此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摘录4个能概括“微博”主要特点的词语且不超过8个字。可答为:短小、真实、即时、方便。
二、读材料,捕捉信息
首先要通读材料,整体感知材料内容。一般先得搞清所述对象是谁或什么,然后找关键的动词或形容词,最后组合为“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给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中国青年报5月15日电 为鼓励广大青少年编创、制作、传播优秀微电影作品,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启动2023“向上?向善”中国青少年微电影大赛活动。大赛突出“向上?向善”的活动主题。“向上”即心系祖国、追求梦想,勤奋学习、提高本领,开拓进取、创新创业,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向善”即正直善良、诚实守信,爱岗勤勉、敬业奉献,敬老爱幼、睦亲敦邻,助人为乐、热心公益。参赛作品分为微电影成片和微电影项目书两类,获奖者将得到荣誉证书和奖金,获奖作品将推荐至中央、省市电视台和知名网络媒体进行展播。
解析:此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能力。通读新闻,找到中心句(即导语),所述对象是,关键的动词是启动微电影大赛活动,最后组合为“启动微电影大赛活动”,或用被动句表述为“中国青少年微电影大赛被启动”。
三、比较归类,提炼整合信息
根据试题要求,比较辨别,综合归纳,概括相关信息。
如,学校开展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活动一:从下列材料中任选两则,参照示例,探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途径。
【材料一】美国得克萨斯州有一条法令:任何酒店、餐馆都不得随意倒掉客人吃剩下的食物。将那些还可以食用的食物倒掉,就是一种犯罪。
【材料二】法国为防止粮食浪费,推出反浪费计划,从细节着手,提供节约粮食的好政策与好方法,签订全国反浪费公约。
【材料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些古训传达的是对勤俭的倡导,对奢靡的摒弃。
【材料四】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有一种习惯叫“光盘”!网友们发起“不剩饭菜,晒吃光后的餐具”的“光盘行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示例:我选【材料四】,探究结果:运用公共媒体进行宣传。
我选 ,探究结果: 我选 ,探究结果:
解析:此题考查对材料的探究能力。根据示例对第四则材料的探究结果,我们可以明确此题是让我们概括前三种“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方式或途径,逐一分析前三则材料,分别概括主要内容后分别作答,写出两点即可。材料一的主要内容:通过颁布法令。材料二的主要内容:提供好政策、好方法,签订公约。材料三的主要内容:借助古训发出倡议。
四、依据题干,规范表达
个人反思发言材料范文第4篇
一、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也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社会,取得第一手的写作材料,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另一方面写作能力只有在写作实践中才能提高,将写作实践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在这样的写作理念下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呢?通过用语言或文字对某一特定情景予以描述,将部分的现实——通常是不完全的、未经整理的、未被分析的——引入课堂,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或能引起共鸣的经历,让学生来探讨它的意义。在写作教学中,“将部分的写作现实”引入课堂,为学生提供部分写作素材,填补学生缺乏生活实践的空白,让学生运用学过的写作理论分析,从中取事、运思、谋篇、起草,用自己的语言将问题的复杂情节以及真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情趣传达出来,写成完整的文章。
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假如要我来写,该怎样写”的问题,引导学生抛开原文的束缚,另辟蹊径,独立运思,写出“水中之月”而不是云中之月,写出“文中之文”而不是模仿或照抄原来的范文。如以《人生》为题,表达对挫折的看法,教师可以由“地上的路多着呢,哪一条不是坑坑洼洼的?人一辈子也难老是顺当啊,摔倒了爬起来就是”演变为“社会生活充满了矛盾,因而我们在工作、学习中遇到困难,才能有所前进”。甚至引导为典雅的句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尽管人生道路上布满荆棘,我们也要披荆斩棘去追求真理。使学生明白表达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语言,既了解了语言的多姿多彩,也能激起并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材料的选择是学生成就文章的关键
材料是作者为着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以及写入文章的一系列的事实或论据,是形成主题的基础,是表现主题的支柱。不管是现实的还是历史的材料;不管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材料;不管是具体的还是概括的材料;不管是直接相关还是间接相关的材料,都要求学生理解、消化、吃透,对材料进行反复体验、考察、思索,认识其内部规律,鉴别材料,做下一步工作——写作。那么,选择材料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围绕主题选择材料
朱光潜说:“每篇文章必须有一个主旨,你必须把着重点完全摆在这主旨上,在这上面鞭辟入里,渲染尽致,使你所写的事理情态成一个世界,突出于其他一切世界上,像浮雕突出于石面上一样。读者一看到,马上就可以得到一个强有力的印象,不由得他不受说服或感动。这就是选择,这就是攻坚破锐。”选材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好地表现主题。如朱自清的《背影》所涉及到的事情(父亲给“我”捡座位;对“我”多次叮嘱;给“我”安慰和鼓励等)无不与背影相关,无不与父亲爱子之情紧密相连。
(二)选择典型的材料
典型的材料能够深刻揭示事物本质,通过个性反映一般,通过典型反映共性的材料。如《背影》所写的不是父亲平日的背影,而是在特殊情景下所见到的背影。此时的父亲失业、丧母、年纪大了、家境衰落,仍然含辛茹苦,处处安慰、鼓励儿子,连拣座位、看行李、买橘子这些应儿子做的事情,还亲自做。既写出父对儿子的爱,也表达了儿子对父亲深切的怀恋之情。
三、作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选择符合自身的生活实际的材料
比如提供的生活情景和学生的经历要贴近;人物、事件力为未学生所熟悉;人物遭遇、矛盾冲突尽量使学生动情等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同时,还要根据一段时间内的教学内容有所侧重,有针对性,既有利于学生在理论指导下去实践,又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去检验、巩固所学的理论。
(二)要认真组织讨论
写作之前,应让学生充分体会所提供“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扮演其中的各种角色,“身临其境”地去驾驭事件的发展、人物命运的演变,把人、事、景摸透、嚼烂,力求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写成后,要避免教师的一言堂讲评,可师生共同讨论,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修改,使文章渐臻完善。
(三)要注意教师的作用
教师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和写作的主体。但是,教师并非无事可做,而更显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学生的写作信息有限,所以教师要发挥备用信息库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当好教学的设计者,又要当好教学的导演角色、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在教学中起着画龙点睛、穿针引线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不能搞包办代替,反而更注意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体。
个人反思发言材料范文第5篇
一、课堂活动的真实性——对真实材料的合理使用
材料的真实性与真实的材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语言材料的真实性是指没有被简化或改动过的蕴涵真实信息的日常语言,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原始材料。语言材料的真实性是交际法教学的一项要求。传统外语教学中根据词汇和语法的要求人为编造的语言材料脱离现实生活,缺乏交际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的语言交流能力。真实的材料可以让学生接触真实自然的语言,了解交际话语和背景文化,并能在课堂活动和社会交际之间建立联系,使学生知道所学习的语言材料就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语言交际。
真实的材料是交际活动的材料,而不是专门为语言教学准备的材料,如报刊杂志、因特网上的文章、广告等;电台、电视台的新闻、评论、访谈等;电影、戏剧、歌曲等;有关西方历史、地理、自然常识的原版教材等;英美人士的演讲或讲话录音等;旅游地图、景点介绍、航班时刻表、餐馆菜单、宾馆旅客登记表、海关申报单等;法律文书、案例分析、商业信涵、产品书等?这些材料源于生活中的具体情景,可以使语言材料生动、有趣、实用,更有教学意义。
真实的材料是就材料本身而言;而材料的真实性是指材料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它存在于学习者使用材料的过程中,是对材料的合理使用,对材料做出的恰当反应。换言之,真实的材料应辅之以相应的交际活动和以真实交际为目的的课堂活动。学习者在课堂中接触到的语言应该是现实生活中听到和看到的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中要完成的任务和活动就是现实生活中可能要解决的问题。
1.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
在进行第二语言教学时,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为教语言而教语言的做法,而是要把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最终使学生既学习专业知识又提高了外语水平。以学游泳为例,我们学游泳是阅读有关游泳的书籍,还是在游泳池或江河里边实践、边领会?答案当然是众人皆知的。同样,在语言教学中,学生也应像学游泳那样,充分接触真实的语言材料,参与真实的语言交流活动。
教师根据真实的材料设计和组织课堂活动时,不能一味考虑如何教授有关语言的知识,还应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真实的语言材料,设计真实的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运用、实践语言机会。例如,在听天气预报的课堂活动中,天气预报的材料是真实的,但如何根据材料开展课堂活动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写;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听材料,然后决定是否可以去野餐。显然,第二种做法是真实的语言运用,因为它需要学生对真实的语言材料和信息做出合适的反应和判断。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景。第一种选择只注意教授学生某项语言技能,而似乎脱离了现实生活,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会把天气预报听写下来。
2.课堂活动的交际性
现在我们一讲到交际语言教学,提到交际能力好像大家都认为交际能力就是学生说得流利,管它有错没错都没关系,其实这是我们对交际语言教学的一种误解,一种扭曲。但如何才算课堂活动的交际性?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中多开展对话活动,让学生多开口,就算是课堂交际了。
真实的交际活动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学生会在交际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并出现犹豫、幽默、恭维、尴尬、脸红等各种自然反应。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答案存在多种可能性和不可预测性。学生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发现和探索,结合情景,找出关系,给出合理的解释。答案没有对错之分,而是通过逻辑思维构建思想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交际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具有交际的自和选择权。
非真实的交际活动往往以考试等功利性目的作为学习动机。一旦出现交际失败或交际障碍,学生往往会以老师教得不好、材料乏味等外因作为借口,最后导致恶性循环。而真正的交际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因——体会交际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引导学生从事更多的课内外交际活动,在大量接触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自然吸收新的语言知识,也能够帮助他们有效地提高英语水平。
3.课堂活动的社会文化性
在外语教学中,真实的语言材料具有不可此拟的优势:规范的用法和表达为外语学习提供了范例;话题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不仅学习西方的语言,还了解西方的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使学习的过程更生动有趣,学习的内容更深刻,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这种渴望了解西方文化和社会的内在动机,将更有利于他们的语言学习和语言实践。
把课堂活动的文化真实性分为三个层面:通过恰当的交流获取信息;理解他人以及外国文化和社会;在理解他人和外国文化的过程中理解自己和本国文化。对于他国文化,我们不能单纯模仿和接受,但也不能一味排斥。身处异国文化之外(outsider)的我们应批判性地理解外国文化和社会习俗;但同时我们又是局内人(insider),应积极融合到文化交流中去。
二、环境的真实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