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教案(精选5篇)

京剧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 品德与社会 多元化教学

在教学中,如何突破学科重难点是教师需要直面的问题。与其他学科相比,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重难点都具有多样性,且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教师必须寻找突破重难点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当前教学方式主要有情境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发现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材特点进行选择。

一、悬念疑问式。实现教学重点突破

俗话说:“学贵有疑”。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提出疑问,说明学习活动得到了深化。悬念疑问式教学是教师用一系列问题引出新内容、新概念,引导学生认知,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擅于“设疑”,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要设置恰当的悬念,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学习《公共场所拒绝危险》时,教师出示图片,情境导入:“图片中,人们有哪些违法行为?”学生观看图片并回答。有的W生说:“这个哥哥随意攀爬护栏,路上有那么多车,这太危险了。”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了攀爬护栏的危害。接着教师出示安全标志,问道:“为了确保人们的安全,一些地方设置了警示牌,你知道它们的用途吗?猜一猜。”学生纷纷猜测。有的学生说:“我认识这个标志,这是禁止吸烟的意思,圆圈里有根燃烧着的烟,在烟的上面有一道红色的斜杠,我在超市看到过这个标志。”还有的学生说:“我认识这个标志,这是绿色的衬底,一个小人正在向外奔跑,这是紧急出口的标志,我们学校的楼道就有这个标志。”“我不知道这个是什么标志,三角形的标志,里面有一个骷髅头,谁能帮帮我?”教师为学生讲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相关安全标志,了解相关安全设施的用途。通过设疑,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二、合作讨论式,实现教学难点突破

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教学,都是教师在讲授,所有知识点都是教师吸收消化后的反馈。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学习,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权,很难把握学习难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难点,教师可以采用合作讨论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攻克学习难点。

在学习《我们的国粹》时,教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使学生对京剧产生兴趣,渴望学习京剧,产生保护京剧、传承京剧的情感。上课伊始,教师由著名京剧片段《红灯记》选段引入,询问学生:“你知道这是什么剧种吗?对于它,你了解多少,给大家讲一讲。”学生纷纷讨论。讨论过后,有的学生说:“我们组一致认为这是京剧,我曾经听我爷爷唱过,就是这种腔调,京剧是我们的‘国剧’,很多外国友人专门来中国学习京剧。”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平时听你爷爷唱的时候,你有没有跟着学两句?给大家展示一下吧!”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试唱。教师给予鼓励。还有的学生说:“我们小组讨论认为,这是京剧,我不喜欢京剧,唱的时候咿咿呀呀的,像牙疼一样。”教师引导学生讲解京剧基本知识,并让学生表演著名京剧片段,学生在欣赏中感受、体悟。有的学生感慨道:“原来京剧不像我想象的那样简单,它是很有文化内涵和深度的,我也好想学唱京剧呀!”

三、案例分析式,实现教学思维突破

所谓的案例分析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以案例为中心进行讲授、分析,从而将知识和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案例分析教学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它通过以点带面,精简了学习内容,还能做到学用结合,对启迪小学生思维有重要意义。该教学方法的关键点是案例选择,教师选取的案例必须具有针对性,难易程度适中,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且案例必须有吸引力,能够让学生主动探究。

京剧教案范文第2篇

一、建“班班有品”研讨环境,发挥教师主体作用

1.建年级联动,跨班级年龄,分主题研讨

在京韵特色课程的实施中,确保教师以小组形式开展特色课程研讨,给予研讨小组充分的研讨时间与空间是教师主体作用发挥的保障。

我园每两周开展一次“班班有品”京韵特色年级联动研讨,按活动内容分成两个研讨大组:唱唱、跳跳、演演研讨组;学学、做做、玩玩研讨组。每个研讨大组根据班级京韵特色的具体内容成立互帮小组。“班班有品”京韵特色内容与主题式京剧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以幼儿发展水平为依据,从京剧传统剧目中选择相应的民族文化元素,达到多角度拓展京韵特色课程内容的目的。

2.设立实验班,定研讨主题,找新的视角

每个年级组设立一个实验班,以“班班有品”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投放为研究内容,每两周开展一次研讨,每次根据本班京韵主题学习活动设计两套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以及活动方案。力求在京韵特色教育中有效融入科学、Z言、艺术、健康、社会领域目标,开拓京韵特色教育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新的视角。实验班领头研讨,向级组辐射推广研讨成果,在此基础上每月全园开展一次“班班有品”京韵特色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投放研讨,学期末将每月评选出的优秀材料汇总成册,充实园本教材。

京韵特色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能帮助幼儿汇集京剧艺术的各类信息,根据各自对京剧艺术的了解,解决在游戏过程中共同碰到的一些问题。因此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适时有效投放京韵特色材料,对幼儿多种智力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3.招特长教师,组信息小组,建京韵资源库

“班班有品”京韵特色教育需要教师创设浓郁的京剧艺术氛围,大量的原汁原味的剧照、人物造型被教师吸纳为环境创设的素材。教师们在实践中发现复杂的图案给幼儿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扰。繁复的图案可以欣赏、可以感受,但是让孩子在欣赏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表演有很大的困难。因此,图案必须化繁就简,在大量的图片中提取京韵元素,以简单经典的图案、艳丽的色彩,大胆运用对称图案、排序,创造出孩子眼中的京韵艺术美。

为了减少教师筛选图案、修改图案的时间和精力,我园招募有电脑特长的教师来组建信息小组,充分发挥教师专长,建立京韵教学资源库,共享教学资源,为教师进行特色教育赢得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满足了不同特长教师的发展需求,为有电脑特长的教师开辟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4.牵园际联动,引专家入园,促专业提升

园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关键是要有一支较高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京韵特色课程的实施对教师专业素养有较大的要求。我园与京剧院联动,利用暑假的业务培训,邀请京剧院教师来园开设“唱念做打基本功”讲座。青年教师分组开展培训,扎实新教师京韵特色课程实施的基本功;骨干教师开设园本课程解读讲座,帮助新教师了解园本课程阶梯进程,对新教师实施京韵特色课程奠定基础。

为了开阔教师京韵特色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视野,提升教师京韵特色课程实施的主体意识。我园参加了由华东师范大学林茅教授发起并组织的园际联动,派骨干教师到上海市宝山区的星星幼儿园、徐汇区的五原路幼儿园观摩学习,参与园际研讨。林茅教授带领各幼儿园骨干教师来我园就京韵特色环境创设、材料提供、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出建议。青年教师在与专家的互动中,受到点播,得到启发,增强了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体意识,对京韵特色课程的进一步实施有很大的帮助。

5.搭展示平台,推研讨成果,增教师信心

教师自信心的增强有利于教师在特色课程实施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参与京韵特色课程的信心来自于课程实施过程中成功感的体验。搭建多种展示平台,为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教师创设多途径获得成功体验的可能。

我园为了提高教师的京韵特色教育教学能力,推动教师在实践中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增强教师从关注幼儿需求、分析幼儿学情出发设计各类京韵特色教育活动的意识,组织教师开展“班班有品”京韵特色教育教学活动设计大赛、京剧教学基本功评比、京剧课件设计制作评比等活动。“班班有品”个别化学习活动环境创设中,教师围绕本班京韵特色主题,以推动幼儿个体发展为出发点,根据日常个别化学习活动观察记录,精心设计和投放适宜的“班班有品”个别化学习材料,牢牢把握幼儿的个体差异性、选择性和过程性特点,有效发挥环境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一系列评比中,教师的自我钻研意识不断增强,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也有多位教师在各类各级比赛中获得了奖项。

二、创“班班有品”京韵环境,促幼儿多元发展

1.增设京韵特色活动室,满足幼儿不同发展需求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了家长对我园课程设置的意见,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只能局限于本班所开展的京韵特色活动中,不能自主选择京韵特色课程内容。针对这种情况,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小班新开设京剧剧目欣赏厅,中大班开设京韵活动室,大班增设京韵特色科创智慧墙。

多种内容的京韵特色活动室的开放,打破了班级特色的局限性,加强了班级之间的联动,给孩子更多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孩子参与课程的积极性也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孩子走出班级,在活动室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也是自己喜欢的京韵特色课程内容,学习的主动性较之以前被动参与特色课程要高。在初步了解课程设置的情况下,家长参与课程设置的调整与选择,对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利用社区资源,拓展特色课程外延

利用家长会、微信公众平台、幼儿园APP等途径充分挖掘家长和社区资源、发挥家长的力量和作用,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我园聘请社区有专长的人员参与京韵特色课程实施,协助创设具有京韵特色的教育环境。我园邀请社区有专长的人员到幼儿园当“老师”, 如开展的“变废为宝”活动――废旧物品制作京剧道具,我们邀请街道巧手团成员来我园给孩子们表演巧手小制作,老奶奶、老爷爷的巧思妙想,让本已废弃的报纸在卷卷黏黏中成为可以喝酒的杯子,空油瓶在剪剪改改中成为可以摆放盔头的架子。在“六一丰幼京韵艺术节”等各类节庆活动中,家长及票友参与“做做玩玩”“唱唱跳跳”活动,既增加了家长和孩子亲子互动的机会,也给幼儿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加幼儿的自信心。同时我园向社区、家长展示各班京韵特色及教学情况,进一步激发幼儿对京剧的兴趣,感受京剧艺术魅力的同时开阔幼儿的视野,让幼儿获得多种经验,促进幼儿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

综上所述,基于发展需求的“班班有品”京韵特色课程,我园在教师参与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的过程中,发挥其主体作用创设了丰富的条件;教师在“班班有品”的实践―反思―研讨的过程中,有效提升了自身的京韵教学经验和素养。同时,我们通过吸取家长、教师们等多方的建议,在不同年龄段增设不同内容的特色课程活动室,加强班级、年级联动,共享教师资源,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又有效融合京韵元素,更满足了幼儿发展的不同需求,让幼儿切身感受到京剧艺术的真正魅力。因此,“班班有品”京韵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是我园探索教改的试验,并从中得到其成功的有效经验,即应基于本园教师和幼儿的发展需求,才能凸显特色,创新园本课程。

参考文献:

[1]袁爱玲.冷静思考园本课程的热潮[J].学前教育研究,2002(4).

京剧教案范文第3篇

在幼儿园开展京剧艺术教育,不但可以扩大幼儿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还能保持和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幼儿从小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我园开展了“京剧走进幼儿园”的课题研究活动,选用了幼儿较为熟悉的人物形象与京剧片断,使幼儿能够在了解京剧的角色、音乐、脸谱、服装等特点之后,利用各种材料创造性地制作京剧脸谱。旨在让幼儿在制作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对京剧脸谱特征的认识,同时也促进幼儿动手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并在自己亲自动手后体验京剧表演的快乐,享受成功制作京剧脸谱后带来的喜悦,增进幼儿对京剧的认识,培养幼儿喜爱京剧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1.导入京剧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我放了段《包青天》的京剧片断,然后戴着包大人的脸谱用京调对孩子们唱道:“展护卫,你随我一同去趟宫中,断刘妃一案。”这番京剧唱腔立即引起了孩子的共鸣。突然有个声音用京剧的唱腔唱道:“包大人,展护卫在。”我循声望去,原来是李子轩。李子轩的唱声赢得了孩子们的一片掌声,有几个孩子大声夸赞道:“李子轩,你真棒!”又有几个孩子在下面小声地用京剧唱腔唱着,我大声鼓励道:“大一班的小朋友真棒,如果你们能用更响亮的声音来唱,包大人一定会很高兴的!”孩子们开始大声地很有表情地用京剧唱腔复习了京腔的《戏说脸谱》。唱声刚落,孩子们都开心地为自己鼓掌……忽然有个孩子说:“王老师,我也想做一回包大人断案,可以吗?”还没等我回答,孩子们就抢着说:“让我也做一回吧!”于是我顺水推舟:“那不如这样吧,我们每人自己做一个脸谱,大家都可以做包大人了。”

从孩子们跃跃欲试的表现可以看出,由京剧直接导入活动的效果非常好。教师让幼儿观看《包青天》片断引出“包大人”的京剧脸谱,并以京剧唱腔引题,立刻引起孩子共鸣。李子轩平时上课很少回答问题,且在前几次欣赏京剧的活动中不愿表现自己。这一情况在班级中十分普遍,几乎大部分孩子都会唱但都不愿在集体面前表现。当李子轩的唱声结束,孩子们纷纷为他鼓掌祝贺,基于孩子们情感发展的需要,我立刻鼓励全班的孩子和李子轩一起唱,结果孩子们都高声地唱了出来。所以说直接有效地导入,引出活动,及时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和情感发展的需要,适当地抓住良好的教育时机,可以为幼儿提供展示表现的平台。

2.幼儿自主探索,制作京剧脸谱

当孩子们对京剧脸谱产生制作兴趣后,我并没有直接示范告诉孩子们制作的方法,而是继续引导他们仔细地观察:“包大人的脸谱是怎么做出来的?谁能告诉我?”陈默然突然激动地喊出来:“应该是先画好然后再剪下来的吧?”(我看到他当时说话的那种自信是从没有过的。)“包大人头上的月牙是用蜡光纸剪出来然后贴上去的。”张茜也激动地大声说道。 “我也知道!做好后剪段纸条固定在画好的脸谱后面,就和我们以前做头饰一样。”我静静地听着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突然,谈瑞说: “还要把眼睛那部分剪空,这样才能看得到外面。” “太有意思了,我要做,我要做。”……本来我想及时制止的,因为这打断了我原先的设计思路,可看到孩子们这么起劲,我决定不打断他们。结果通过讨论,孩子们都知道了京剧脸谱的制作方法。

以往的学习都是基于教师先讲解再示范,孩子被动学习。教师只是一味地教,不断地灌输新知识给孩子,可孩子到底掌握了多少,谁也不知道。本次活动中我把主动权交给了孩子,结果连平时性格内向的陈默然都积极地参与到其中,还响亮地说出他观察的结果。由于他的一句话,引发了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完全忘了教师还没组织讨论,结果幼儿通过自由讨论就初步掌握了制作的方法。严肃的教学无法提供给一些想要表现而又胆怯的孩子一个表现的空间,只有在同伴间宽松的氛围中,他们才能大胆、毫无保留地表达。老师作为孩子们合作的伙伴,应把握时机,创造条件,支持发展,不能一味遵循教学原则,扼杀了个别孩子发展的合理需求和儿童之间交往的需要。

二、分析与反思

教学是精心安排外部条件或环境,用以支持、激发、促进和引导学习者学习过程的顺利展开和学习结果的有效达成。它的本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而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能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1.有效教学应注意有效导入

很多导入往往只激起幼儿表面的兴趣,幼儿的好奇心也会随着“神秘”东西的出现而很快消失。倒不如直接导入来得简单明了,以免浪费孩子宝贵的学习时间。只要教师的指导语、表情手势等能与孩子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和谐的互动氛围,就能激发孩子们真实的活动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活动做有效的铺垫。

2.有效教学应关注合理需求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提到,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是基于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基于培养完整儿童的科学依据。在幼儿园,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多方面的发展需要就是满足情感的需要、运动的需要、与同伴交往的需要、探索的需要和表达的需要。如李子轩和孩子们的这种表达就是强烈的情感需要。我们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这样既满足了幼儿情感发展和交往发展的需要,同时又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及概括能力。

3.有效教学应增强教育机智

京剧教案范文第4篇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承中国文化、礼仪之精髓的国粹――京剧正逐渐为我们的下一代遗忘、淡去。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教师,如何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民族、中国的文化,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并把我们的国粹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我们截取中国元素――京剧,本着亲历探究、快乐体验的原则,结合幼儿的特点,从“了解感受――尝试体验――探索发现”等方面入手,设计了“我爱京剧”的主题活动!

二、主题核心目标

1.深度了解中国京剧的演唱风格、服饰、曲调、表演,逐步喜欢上京剧。

2.充分感受中国国粹带来的艺术之美,有强烈的“我是中国人”的自豪感!

三、主题单元计划

四、主题区域布置

五、主题家园合作与社会实践

六、主题具体活动方案

了解京剧

重点领域――语言、社会、艺术

活动方式――集体、小组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京剧的韵味美、服饰美,比较京剧与歌曲的不同。

2.了解京剧的基础知识:生、旦、净、丑等。

3.激发幼儿对京剧的兴趣,有想唱京剧的愿望。

活动准备:

1.视频:老版的京剧、现代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2.音乐“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3.“生旦净丑”图片、包拯、曹操等常见京剧角色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比较欣赏京剧视频和歌曲“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聆听比较视频中京剧选段和歌曲的不一样,感受京剧韵味的独特性

提问:你从京剧中听到了什么好听的?它和我们的歌曲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学唱京剧中哼的唱腔)

二、比较欣赏两段京剧视频,发现古代京剧和现代京剧的不同

提问:古代京剧中演员穿的衣服、鞋子是什么样的?(头上戴花翎,有长胡子,鞋底很高等等)

现代京剧的演员穿的衣服呢?(和我们差不多)

幼儿模仿京剧中走路、捋胡子、甩袖子等动作,可伴随音乐进行。

三、比较欣赏京剧中的角色:生、旦、净、丑,教师进行解说

四、出示包拯、曹操等常见京剧角色的脸谱,了解人物的经典故事

五、结束:模仿京剧角色中出场的台步

活动区布置:

将曹操、包拯、生旦净丑的图片贴在主题墙中,供幼儿欣赏。

京剧唱腔

重点领域――语言、社会、艺术

活动方式――集体、小组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京剧唱腔的特点并能体验出它和歌曲的差异。

2.能用语言、动作、声音表现出自己的体验,并初步尝试用图谱来表征唱腔的特点。

3.交流自己查找资料解答问题的情况。

活动准备:音乐“定要把深情厚谊送往那四面八方”。

活动过程:

一、欣赏京剧――老生演唱的“定要把深情厚谊送往那四面八方”,感受京剧唱腔的特点

提问:京剧的唱腔和我们的唱歌有什么不一样?它有些什么特别的演唱?(引导幼儿说出:有说话、有拖很长的音、有摇头晃脑、边唱边作等)

可让幼儿尝试模拟唱甩腔。

小结:拖很长的音叫甩腔或者拖控,说话叫念白。

二、引导幼儿逐句听辨出甩腔处

请幼儿模仿练习甩腔、摇头晃脑和边唱边做动作,启发幼儿在唱之前说了一句什么话?

请幼儿练习、模仿感受体验京剧说话与日常生活中说话的差异,并向幼儿介绍这就是京剧“念白”。

小结:知道京剧有念白、甩腔、拖腔,这就是现代京戏。

三、幼儿听京剧画唱腔谱

引导幼儿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甩腔、念白。

四、老师介绍自己带来的资料,幼儿分组观看

化妆

重点领域――语言、社会、艺术

活动方式――集体、小组

活动目标:

1.认真观看化妆师的表演,初步了解脸谱的使用材料和勾画步骤、卸妆步骤等。

2.感受脸谱艺术的魅力,增加对祖国京剧脸谱艺术的亲切感。

3.能主动根据自己不知的、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体验自己通过请教专家获得知识的成功感。

活动准备:

1.邀请一名专业的京剧化妆师。

2.典型京剧人物脸谱:窦尔敦、典韦、包拯、曹操、关公。

活动过程:

一、向幼儿介绍京剧化妆师

提问:化妆师是干什么的?

二、启发幼儿大胆提问:有关京剧脸谱或其他京剧方面的问题,解答自己不懂的问题从而获得新的本领

提问:猜一猜,京剧演员化妆用的化妆品和我们平时用的化妆品是一样的吗?怎样化妆和卸妆呢?

三、观看化妆师为本班幼儿画脸谱,化妆师边表演边介绍画脸谱的材料和程序

四、化妆师答幼儿问(孩子就自己感兴趣的京剧问题向化妆师提问)

五、欣赏京剧剧目中代表人物的脸谱:黄脸的典韦、蓝脸的窦尔敦、黑脸的包公、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等。

活动区布置:

可提供丙烯颜料和空白脸谱、油画笔,供幼儿画脸谱用。

出场

重点领域――语言、社会、艺术

活动方式――集体、小组

活动目标:

初步学习京剧演员的上场动作――圆场,能听着老师的鼓声节奏做圆场动作。

活动准备:

1.京剧的音乐“十八罗汉”。

2.大鼓。

活动过程:

一、谈话:京剧演员上场都是怎样走的(请幼儿试着模仿)?

引导幼儿发现它和小碎步不同,是用脚跟脚尖交替走路。我们试着走一走。

小结:出场的动作叫台步,走的时候脚跟先着地。

二、欣赏京剧“十八罗汉”圆场,集体练习走台步

三、听教师的鼓声练习走圆场。鼓的节奏根据幼儿情况逐渐由慢到快

四、观看《中国京剧》中男的和女的不同姿态圆场,引导幼儿发现二者的差异之处,并能用动作和姿态来表现

五、男女幼儿练习各自的圆场动作

学唱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重点领域――语言、社会、艺术

活动方式――集体、小组

活动目标:

1.了解这段京剧的背景,能尝试着唱“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2.能用自己的动作表现京剧内容。

3.喜欢唱京剧。

活动准备:

1.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唱词和音乐。

2.铁梅图片。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介绍“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的背景、主要角色

二、听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提问:京剧里唱了哪些?你可以试着唱一句。

三、有节奏地念唱词

四、逐句学唱京剧

五、和老师一起跟唱“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六、随着京剧,尝试用自己的动作边唱边做动作,比一比谁唱得好,谁舞得好

活动区布置:

铁梅表演区――提供长长的黑辫子

涂色:京剧脸谱

重点领域――艺术

活动方式――集体、小组

活动目标:

1.观察京剧脸谱中五官的图案设计,能运用对称的方式进行涂色与表现。

2.有表现对称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京剧脸谱图片(ppt)。

2.油画棒、白色京剧脸谱(每人一套)。

活动过程:

一、观看京剧脸谱的ppt,观察发现脸谱中五官的对称装饰

提问:这些都是京剧脸谱,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脸谱以鼻子为分界线,鼻子左右两边的眼睛、嘴型等都是一摸一样的,颜色、图案、大小都是一样的,它们是对称图形。

二、幼儿自由涂色,提醒幼儿注意颜色的对称

三、分组进行:将幼儿涂色的脸谱剪下来,做成京剧脸谱的展示墙和面具,提高孩子的活动兴趣

可以请幼儿协助剪脸谱、将脸谱贴上墙等。做好后,可请幼儿带着面具随京剧音乐自由表演。

活动区布置:

1.墙面布置(将幼儿剪下的京剧脸谱贴在一起,成一面展示墙)。

2.将幼儿涂色制作的京剧脸谱制作成面具,投放到京剧主题活动区中,供幼儿自娱自乐、表演用。

京剧脸谱制作

重点领域――社会、艺术

活动方式――二人一组

本次活动分为三次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脸谱底模的制作(在吹好的气球表面贴上厚厚的报纸),第二课时进行第二次底模加工(在表面再平整地贴上厚厚的卷筒纸),第三课时完成脸谱的勾线、涂色。

活动目标:

1.能运用撕、涂抹、粘贴、压平等技能完成脸谱底模的制作。

2.能运用对称的方式将脸谱进行勾线、涂色。

3.有两人分工合作的能力、有共同分享成功的体验和快乐。

活动准备:

1.浆糊、卷筒纸、最大号水粉笔、铅笔每人一套。

2.水粉颜料每桌一套(红、蓝、黑、黄、白、绿)。

3.吹好的气球两人一个(18个)。

4.5cm宽的长条报纸若干。

5.京剧脸谱图片(ppt)。

活动过程:

第一次活动:

幼儿两人一组,每两人一个气球,一人负责在报纸上涂抹浆糊,另一人负责将报纸平整地贴在气球的表面。至少涂抹三层。(大概一周后,报纸干透)

第二次活动:

也是两人一组,互相配合将卷筒纸撕成两节为一张的卷筒纸,并把撕好的卷筒纸贴到报纸表面上,尽量贴平整,可以用手轻轻压平。(大概两周后,卷筒纸干透,教师将气球剪成两半,一个气球就变成两个脸谱模具)

第三次活动:

先让幼儿欣赏京剧脸谱中的对称装饰,观察额头、眼睛、脸、嘴的图案装饰,再让幼儿用铅笔勾线、用水粉颜料涂色。

活动区布置:

完成后,可以将一部分脸谱投放到活动区中供幼儿表演用,将另一部分脸谱布置在主题墙面中。

学唱歌曲“说唱脸谱”

重点领域――语言、社会、艺术

活动方式――集体、小组

活动目标:

1.感受京剧演唱在歌曲中的运用,学会唱歌曲“说唱脸谱”。

2.体验“说唱脸谱”中的韵律感、节奏感。

活动准备:

1.“说唱脸谱”的音频和视频。

2.“说唱脸谱”的歌词。

活动过程:

整个活动分为三次进行,第一次学习主要段落,第二次学习说唱部分,第三次结合表演进行。活动过程参照教案“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唱京剧迎新年活动”

重点领域――语言、社会、艺术

活动方式――集体

活动目标:

1.打破班级界限,结合元旦节,开展“唱京剧迎新年”的庆祝活动。

2.感受新年的节日氛围,体验表演京剧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排练好演出节目(每个班出一个集体节目,每个班的老师负责一台京剧节目)。

2.制作好关于活动的邀请卡(节目单),按时发放。

3.请家长协助准备好服装道具等。

活动过程:

节目单:

1.说唱脸谱

2.小虎班:诗朗诵

3.五步拳

4.亲子游戏:蜈蚣爬

5.京剧演唱: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6.学前班:手语表演――妈妈宝贝

7.亲子游戏:坐气球

8.京剧秀

9.游戏:亲子对对碰

10.阳阳班:诗歌串烧――过年了

演出现场布置:

1.舞台墙面:蓝脸脸谱图片(很大,和幕布一样高),文字(唱京剧迎新年)、幕布上用气球装饰。

2.厅的空中拉几条迎新年的装饰条纹。

3.大厅后墙上布置每个班的京剧作品展览。

七、主题活动反思

今天的“了解京剧”是我们的孩子走进京剧的第一步。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充满了激情,对京剧独有的唱腔、特别的服饰、美妙的说、唱、走的动作以及常见角色都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让我们对京剧的传承有了信心。

虽然花了三个课时的时间(为期一月)才完成了一个脸谱的制作,但孩子们在整个的活动中收益是很大的。孩子们撕、贴、压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地提高,小手变得更灵巧;活动有时需要两个人来完成,孩子们学会了分工合作,学会了互相配合,体验了分享的快乐!

京剧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音乐教师教育锡剧江南音乐文化

2004 年12 月, 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印发<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 的通知》,由此展开了高等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探索和发展新的一页,方案中的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及地方和学校课程组成。其中地方学校课程是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开设的课程。为此,笔者以锡剧为例,来探讨高等音乐教师教育中地方音乐文化课程建构的必要性,以便引起更多高等音乐教育者的充分重视。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背景对地方音乐文化进课堂的呼唤

21 世纪, 是多元音乐教育共存的时代,这对中国音乐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形成了新的倾向。与教育形势相适应,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2003 年颁布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这两个《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中,“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①

已成为音乐教育中的主要理念之一。同时,“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②

高等音乐教师教育(原为高师音乐教育)一贯的培养目标是以“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为了培养与义务音乐教育阶段和高中音乐教育阶段相适应的音乐师资,教育部在2004年12月正式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 方案指出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及地方和学校课程组成。其中地方和学校课程是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开设的课程。

江南地区作为全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在这一区域的高等音乐教师教育中建构江南音乐文化课程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而江南地区的不同城镇和区域,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音乐文化,如江苏无锡的锡剧,苏州的昆曲、评弹;浙江宁波的甬剧、湖州的湖剧,上海的沪剧等。

锡剧作为江南音乐文化的一个部分,在其发源地—无锡的江南大学中纳入其高等音乐教师教育地方音乐文化的课程开发和建构中去, 是切实可行的。一方面,锡剧艺术起源、形成于无锡,有着其丰厚的发展历史;另一方面, 多元文化主义的渗透, 教育理念的更新, 锡剧作为地方文化传承的载体,走进当地高校音乐课堂已非难事。

二、锡剧中丰富的江南文化营养是不可忽视的艺术教育资源

(一)锡剧成形与发展的地域优势

锡剧,是一个长于抒情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戏曲剧种。锡剧从一种自娱自乐的说唱形式开始,经历了滩簧阶段和常锡文戏阶段,在说唱小戏的基础上发展成大戏,在这个过程中,与它所处的地域位置有很大的关系:

一方面, 锡剧的主要发源地—无锡,地处江苏省东南部,西倚惠山,南临太湖,南北京杭大运河纵贯;京沪铁路横穿东西,交通便利,商业繁盛。这使得无锡四乡民间小调能够流向城市市场, 进而摆脱简陋、粗糙的自唱自娱阶段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另一方面,商业繁荣、人口众多、社会文化娱乐需求较大的城市,是小戏发展为大戏所必须的物质文化环境。辛亥革命前后,无锡、常州的滩簧先后进入上海, 得到了现代大都市文明的滋养, 不久逐渐合班演出。锡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它博采京剧、文明戏、电影、昆曲等众长,融为己用。如锡剧的曲调中吸收了苏滩中的“迷魂调”、申滩中的“三角板”等板式。从剧目上来讲,从宝卷和弹词中引进了《珍珠塔》、《玉蜻蜓》等,从徽班中吸收了《琵琶记》和《潘金莲》,自武林班中引进了《荆钗记》、《白兔记》等,从京剧中移植了《贩马记》、《秦香莲》等,还搬演了文明戏中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张汶祥刺马》等。表演方面, 滩簧演员纷纷向京剧演员学戏, 这些使得锡剧的曲调形式、剧目戏本、表演程式更趋完善和丰富,从内容到形式,从题材到化妆,都已不再是农民小戏了, 其发展势头逐渐超过了苏剧、甬剧、湖剧等滩簧戏。解放后,随着锡剧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逐渐成为华东地区仅次于越剧和黄梅戏的一大地方剧种。

(二) 锡剧的语言基础———吴方言(江南话)

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

方言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一种语言的变体,是“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 ”③

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戏曲的生命力就在于使用方言,多样的的方言造就了丰富的地方戏曲声腔。

锡剧,是用无锡地方方言演唱的戏曲艺术,有着浓郁的江南特色。无锡方言的语言基础是吴方言。吴方言在古代称为吴音,近代以来的白话中称为江浙话或江南话。“吴侬软语”,是对吴方言的一个昵称。吴方言一向有“软、糯、甜、媚”之称,说起来婉转动听,一波三折。婉转柔和的吴语使锡剧里的音腔常呈微波荡漾之势。锡剧以自身特有的语言魅力和音乐魅力展现着江南文化的诗情与柔美。

(三) 锡剧中江南民间音乐的集中体现

1、锡剧的声腔

锡剧,是在坐唱滩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滩簧,是江、浙一带说唱艺术的一大支流,发端于古老的吴歌,经过民间的演唱流变衍化,一代代民间艺人的加工提高和对姐妹艺术的借鉴融合,逐渐形成锡剧的雏形,它最早出现在无锡东乡杨尖严加桥一带。据徐珂所编《清稗类抄》的记载,清代的弹簧演唱是“集同业者五六人,或六七人,分生、旦、净、丑脚色,唯不加化妆,素衣,围坐一席,用弦子、琵琶、胡琴、鼓、板,所唱亦戏文, 唯另编七字句,每本五六出,歌白并作, 间以谐谑。……江浙间最多,有苏滩、沪滩、杭滩、宁波滩之别。”④

2、锡剧的曲调

锡剧曲调富有江南水乡特色,旋律华丽优美,婉转流畅。

锡剧有三个基本曲调:簧调、大陆调和玲玲调。这三个调的曲式都是上、下句结构,上句称为“起板”,下句称作“落板”, 在两者之间可以旋律简单、近似朗诵的“清板”。

簧调是锡剧最基本的,也是最古老的腔调。簧调“源出江南长篇叙事山歌, 吸收溶化‘说因果’及苏州弹词等民间音调而成。”⑤

簧调包括老簧调、簧调慢板、反弓老旦调、中急板、长三腔等多种不同板式的唱腔。簧调感情奔放,旋律丰富,节奏朴素欢快,是一种带有叙事、叙情的曲调。

3、锡剧的演唱特点

每一种艺术都与一定的文化相联系,同时也是这种文化的表达。江南地区人烟稠密,山清水秀,风光明丽,影响到戏曲艺术上,表现为缠绵婉转,秀美细腻。在锡剧不同流派的唱腔中,既体现了各自不同的唱腔与风格,也集中体现了江南戏曲特有的婉转清丽。

旦角中的姚派(姚澄)唱腔音色圆润清脆、咬字准确清晰、运腔委婉多姿, 善于吸收民间小调及兄弟剧种的曲调; 沈派(沈佩华)唱腔运用轻微的“颤音” 来装饰旋律, 真假音结合抒情而轻柔, 犹如小桥流水。锡剧旦行中影响最大的是“梅派”(梅兰珍),她的演唱委婉圆润、音色甜嫩,俏丽明快,富江南水乡灵秀之美。

锡剧中各流派的婉转演唱中,充分展示了美丽、诗意的江南文化特质。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 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锡剧生长植根在农村,和农民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朴实的感情、生动的语言、浓厚的乡土色彩。锡剧体现了江南地区人民群众所特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锡剧自觉不自觉地承担了地方音乐文化宣传的载体。

注释:

①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年, 第3 页

②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年, 第21 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8 年,第302 页

④徐珂:《清稗类抄》第三十六“音乐卷”

⑤江苏省锡剧艺术研究会编: 《锡剧小戏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年, 第3 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年, 第3 页,第21 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8 年,第302 页

[3] 徐珂:《清稗类抄》第三十六“音乐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