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稿的写法(精选5篇)

新闻稿的写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形势;电视台编辑;新闻稿件;凉山广播电视台;策略

电视台新闻编辑工作人员是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最重要的引导和执行人员,这就要求电视台编辑需要公平公正地对处理电视新闻稿件,发挥新闻报道的真正作用,实现其真正价值,引导受众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发现,电视台的编辑人员工作内容就是将新闻稿件进行二次加工的过程,编辑人员在进行新闻编写过程中,一定要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与政治觉悟,方便编辑在进行文件编写过程中对于新闻正确价值观的体现。编辑人员在进行新闻稿件的编写中,对于新闻的主要思想进行掌控,在此基础上面进行思维的扩散。新闻编辑工作往往是一项繁杂与琐碎的工作,新闻编辑人员想在庞大的新闻中进行新闻编辑就必须具备较高的逻辑分析能力。

一、新闻稿件编写的一般要求分析

(一)稿件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电视台编辑人员在对于稿件的选择过程中对于新闻来源一定要进行判断,对于新闻的真实性要进行保障。当新闻内容涉及到社会与政治方面,新闻内容的证实性就更要进行保证,并同时确保报道的客观性。因为电视台在进行新闻传播中会对人民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如果对于新闻的真实性无法进行保障,当新闻进行传播后社会上将出现错误性的影响。对于新闻的内容不可以进行夸张或者浅谈,对于新闻内容一定要进行真实性报道,对于事件可以进行真实情况上的反应。

(二)报道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电视台编辑在进行新闻稿件的编写过程中对于稿件中的重要信息要进行精准性编写,对于新闻事件中的时间、地点、名称进行准确编写,方便人们对于信息的掌握。在新闻进行编写的过程中,文章的字数一定要保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如果文字使用过多就会造成内容累赘,文字使用过少当人们在进行浏览的过程中就不能将新闻的大体内容进行了解,做到简洁明了。

(三)编写清楚性和一致性

电视台编辑人员对于新闻的内容一定要进行详细的阐述,让人们在进行事件的了解过程不会出现重点信息的遗漏,造成不良现象的产生。电视台在进行新闻编辑的过程中,将新闻内容进行全方位,更加清楚的阐述是电视台编辑人员在工作中的工作守则。对于电视台编辑人员在进行软件的编写过程中的一致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在电视台编辑对于同一份稿件或者一系列稿件进行编辑的过程中,稿件对于事件的总体表述应该是一样的,中间不可以出现有任何观点上的不同,不可以让读者进行浏览的过程中发现文章在先后分别阐述了不同的观点,不方便读者对于事件进行了解与分析;二是,在电视台编辑对于新闻稿件的编写一定符合国家对于新闻的编写要求,电视台编辑人员在进行稿件的编写过程中不可以出现脏字等字眼,对于新闻的浏览者造成不良影响。在电视台编辑进行新闻的编写过程中可以使用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情感表达方式,总体而言,电视台编辑对于稿件进行编写的过程中一定要使用国家规定或者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表达方式。

二、新形势下电视台编辑处理新闻稿件的策略探究

(一)夯实稿件处理的基础能力,全面升华新闻主题

优化电视台新闻编辑工作,就必须具备较好的技术能力。首先应掌握一定的稿件文字处理能力。做好价值评判、稿件内容科学筛选的同时,编辑人员应全面了解新闻采访以及录制拍摄的相关技巧,进而更好的把握新闻通讯员以及记者传递发送的新闻消息。其次应做好稿件主题内容的科学提炼并配以适宜的编后话进而促进新闻主题的全面升华。另外应有目的提升新闻吸引力以及感召力。通过稿件的编辑处理,引导观众更多的思索、感受进而有效补充电视新闻播出时间较短的不足,深化其舆论影响与传播范畴。

(二)不拘泥于形式,提升新闻节目的质量

电视台新闻编辑人员,进行稿件内容的处理应优化编排技巧,扩充新闻影响力,对于那些内容单一的新闻稿件,能够采用有效的方式,进行新闻稿件的丰富,满足大众日益丰富的需求。其次辑稿件技巧应良好的服从编辑意识思想,契合新闻具体内容。倘若单纯的追求技巧应用的花哨、丰富,却对新闻内涵的挖掘以及整体节目真实性形成负面影响,那么技巧则仅仅为华丽而不实际的空架子,对于电视台新闻节目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极为不利。

电视新闻稿件的处理还包括新闻内容的剪辑处理,做好新闻内容的剪辑处理工作,除了需要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掌握良好的操作技术、做好新闻稿件的包装,令文字内容鲜话、生动,并确保紧凑衔接外。还需要新闻编辑在创作的过程中,坚持优先的科学原则,确保新闻稿件的画面和声音的有效配合。电视台新闻编辑经常需要同社会各界打交道,同时还需在电视台内部同各个环节产生互相联系。为此,应提升编辑的交往能力,这对于新闻稿件的处理也是非常有效的。编辑只有同社会各层广泛接触及时联络沟通,方能扩充新闻信息来源管道,并科学制定报导计划,令稿件内容大纲的编写更为科学清晰。

三、结语

电视台编辑在处理新闻稿件时要有较高的新闻敏感度,针对有价值的新闻要快速准确地进行采编录制,制作出实效性强的新闻节目。新闻编辑要坚持以大众为基本的原则,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正确引领,坚持新闻媒介的党性,为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编辑而不断努力创新。

参考文献:

[1]孟晓利.电视台新闻编辑处理新闻稿件的原则和方法[J].新闻传播, 2023(10)

[2]侯玉宁.电视台编辑新闻稿件及其处理探析[J].视听, 2023(05)

新闻稿的写法范文第2篇

过分依赖通讯员,不愿到新闻现场

笔者在担任记者部主任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刘姓记者交来了一份社区基层干部的人物特写,笔者签发见报后,另一位韩姓记者说,这篇文章是她在两年前写的,几乎一字不差,连标点符号都一样。可是刘记者认为自己是清白的,说稿子确确实实来自社区。震惊之余,笔者展开调查,后来才真相大白。两年前,韩记者采写了这篇文章,两年后,与韩记者联系的这位通讯员因为有发稿任务,就把韩记者的文章直接传给了本报的刘记者,结果刘记者在没有核实稿源的情况下,也没再去采访当事人,就当做通讯员自然来稿署上自己的名字。最后刘记者受到了处分,但这件事情也给编辑部一个教训,记者“扒”通讯员的稿子存在普遍性,而且此风有愈演愈烈之势。

毋庸讳言,新闻写得时间长了,人容易变得“油滑”,写法上容易程式化,由于新闻纪律本身各种“高压线”多,有些记者产生了浮躁情绪,想尽快完成任务,于是就形成了新闻界的长期积弊。新闻界有句名言“脚底板上出新闻”,相对来说,跑出来的新闻要难于“送”上来的新闻,难于会议新闻;鲜活的新闻难于刻板的、官样化的、程式化的新闻。

而现在有些记者本身的“战线”跑熟了以后,大部分依赖通讯员供稿,不愿意亲临一线,把通讯员的稿件改编几下,加上自己的名字就见报了,有时候改动不了十几个字。试想这样怎么能了解实际情况?怎么能保证文章质量?这样的二手稿件怎么能写出好东西?这不仅是作风上出了问题,行为上更无异于剽窃。有的记者与通讯员形成默契的合作关系,长期与通讯员合作写系列报道,通讯员负责写稿,记者负责发稿,各取所需。还有的记者喜欢混会,成天写会议新闻,写不出新意来,不动脑筋思考,只知“扒”材料。成天浮在上边,写出来的东西怎能鲜活?这样不但新闻的基本真实难以保障,而且也失去了新闻本身的意义,更有违职业道德。

作风不转,就会产生惰性,而这种惰性像慢性毒药一样,使新闻失去了鲜活性和生命力。因此,新闻采写提倡下基层去,改变作风、转变文风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扒”材料的现象如此严重,已经到了非刹不可的时候了。

严肃认真有余,生动活泼不足

我国历史上曾经历了三次新闻改革。第一次是1942《解放日报》改版,提出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反对党八股;当时的《解放日报》也存在严重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问题。第二次改革是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同样提到了改进文风,反对党八股,要使《人民日报》成为“生动活泼的报纸”。而现在,新闻业正处于第三次改革中。不知道从何时起,这种“不愿走下去,眼光只向上看”的新闻八股文风又吹出来了,这种现象体现在工作报道、成绩报道、会议报道和数字报道中。有的记者丝毫不管读者是否能看得下去,密密麻麻的文字堆在那里。有些读者反映说,看某某记者写的东西,比催眠曲还灵,一看就困,根本看不进去,能读上一遍都需要很大的勇气。

但这样的文章居然能见报,这说明已经不仅仅是记者的问题,而是整个新闻队伍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因为这样枯燥无味的稿件能从记者手里通过编辑,再到编辑部主任、副总编到总编审稿并发表出来,每个环节都严重忽视了最基本的“传播效果”和“可读性”,存在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的问题。

不仅仅是日报、晚报存在这样的问题,都市报在报道时政类新闻时也有类似情况。而今报纸已经不再是宣传工具,而是市场化的产物。消费者不买账,报纸广告、发行就不会好,报纸就卖不出去。加上现在来自电视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的多重竞争压力,生存会越来越难。写的东西枯燥无味,没有价值就没人看,这样的东西无论是宣传还是新闻,效果统统是零。用《北京青年周刊》上的一句话来说:“不以好看为目的的写作都是在‘装’。”

因此,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提出了正确的新闻改革方向,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又提出了具体方法。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的有效举措。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改懒惰为勤奋,才能真正接地气,才会下笔如有神。

笔者所在的《锦州晚报》从上到下深入扎实开展“走、转、改”活动,报社重新制定了稿件评判标准:对于编发通讯员稿件的记者一经发现,严肃处理,不仅稿子不发,还要开会批评教育;对于参加会议“扒”材料而没有采访痕迹的稿件将降低评分等级,从A稿降低到C稿或者D稿;对于深入居民生活、到现场采访的新闻不但提高等级,还会加大月评奖励;提出政府会议材料更要强调可读性,对于政府的政策要加以深入浅出的解读,以便于受众准确把握理解。此举目的在于让记者把真实性、可读性摆在第一位,真正搭建起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桥梁。

体验式新闻不应是“走转改”的全部

在“走转改”的实践过程中,也有一些形式主义不容忽视。相当多的新闻单位把“走转改”仅仅理解成为体验式新闻。比如跟着工人下了几天井、当“城管”、体验锅炉工生活等。这当然是一种走基层的形式,但绝不是全部。如果仅仅把这理解成为走基层,那就是对走基层的一种片面理解,可能会让一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人钻了空子,甚至可能会有作秀之嫌,无法达到转变作风的目的,更无从谈起改文风了。

“走转改”应成为新闻工作的常态,也应该成为新闻工作的良好习惯,不应变质。如果衡量是否落实“走转改”的标尺仅仅是是否上了栏目、是否发表了“我与某某一起体验某某行业”这样的文章,那显然会使“走转改”失去其原本的意义。

一些弄了很多体验式文章的记者很可能会投机取巧,报上去一大堆体验式的稿子,但一些人体验之后照样是新闻现场不去,依旧在会上“扒”稿子,依旧靠通讯员“喂”稿。而那些整天跟基层群众打交道,了解实际情况,反映真实问题,无论是火灾、水灾、车祸,抢险救人都亲临第一现场的记者却因为没有写体验式的文章而报不出“走转改”的材料。

所以,真正的“走转改”不应该只看记者写了多少体验式文章,而是应该看记者在工作期间,有多少次亲临现场,多少次在会议上“抓”出了新东西,更应该看看这位记者的采访是不是有理有据,是不是有充分的事实说服力。

新闻稿的写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技巧;信息化

一、前言

新闻的主要内容都是通过采访收集的,所以采访在新闻写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现在的新闻工作者都是以“立片言以居要”的精神进行工作的,主要是指工作以采访为主、写作为辅,从而使采访的信息更加真实。所以,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采访是为了收集到真实的内容,写作是为了让采访的内容得以真实地展现。相关的工作者一定要提高采访和写作两方面的能力,不能只注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否则新闻稿件无法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甚至导致稿件无法发表。那么,写好一份新闻稿有什么写作技巧呢?现在,笔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大家以下几点建议:

二、广播电视新闻具体的写作技巧

(一)整理好采访的资料,注意导语的使用

导语在整篇新闻的开头,是整个新闻的重中之重。所以,采访者一定要对采访到的内容进行反复斟酌,从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并进行修改和完善,融入一定的写作手法整理、优化新闻内容,这样才能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报纸新闻的导语和广播电视新闻的导语是有差别的,广播电视新闻的导语主要阐述一个信息点,而报纸新闻的导语是对整篇文章的概括。广播电视新闻导语主要采用“某人某时在某地为什么发生了某事”的模式。在写人的时候,一定要突出重要的人物,不是很重要的人物一般可以忽略不写;在写事情的时候,一定要交代清楚时间的前因后果,保证事件的真实性。所以,在广播电视新闻的导语中一定要写清地点和事件。导语是非常精炼的,不要出现无用的词语,也禁止出现一些空话、大话和废话。记者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对新闻采访材料进行详细的梳理,导语一定要简洁明了,保证能够直接阐明事情的真相,这样才能勾起读者的兴趣。

(二)注意广播语言的应用

在写作过程中,要保证事件的真实性。在整理稿件内容的过程中,要保证话筒、镜头画面和文字是相匹配的。要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避免在稿件中出现病句,还要注意语言的优美性,不能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失去阅读兴趣。比如在写作民生新闻稿件时,如果记者只对每个人物进行介绍,或者介绍一些观众不关注的事情,而对于那些观众想了解的事情却一带而过,这样就会使整个新闻价值大打折扣,无法引起读者继续阅读的欲望。所以,虽然民生问题十分贴近人们的生活,但是要想使人们感兴趣也是很不容易的。中国的语言是很微妙的,它能将各种画面里所描绘的内容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也体现出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来提升读者阅读新闻的兴趣。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其使用的文字是很有品位的,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将纪录片的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使人们在观看的时候产生愉悦感,甚至为观众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要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的档次,就要用有限的镜头传播无限的内容,还要继续深化文字的力量。

(三)加强稿件的逻辑顺序

人们在观看电视节目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字幕与画面不吻合的状况,这种情况会导致观众产生烦躁心理,影响人们后续观看的情绪。报纸新闻和广播电视新闻是有区别的,广播电视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和画面进行镜头的切换,所以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保证每一个镜头转换都是自然、流畅的,保证为观众呈现的画面和文字是相符的。在对稿件进行整理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新闻事件的真实性,还要融入一定的写作手法,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才能使整篇新闻更有说服力和可读性。新闻工作者对画面和文字有一定的掌控能力,所以在进行新闻编制的时候,要提高对剪辑工作的重视度,对其进行全面的把控,以防出现文字和画面不符的现象。在空白画面出现的时候,一定要对其进行处理,可以根据不同的方式进行解释说明,如用字幕、播报的方式来弥补画面空缺时所想要表达的内容。所以,新闻记者必须对稿件的思路有很清晰的了解,以防出现紧急情况就慌乱而不知所措。

(四)在稿件中酌情加入一些个人的情感

在播报广播电视新闻的过程中,其实是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的,如自己对某件事情的看法和观点,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其进行分析。新闻工作者在这方面有义务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表达出来,对社会上的一些正能量和关于道德的事情进行阐述。例如,在遇见仿冒伪劣的时候,记者不仅要根据实际情况把事情的真相讲清楚,还要将自己的看法和一些市民的想法一并表现出来,这样更能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然后对整个事件进行彻底的调查,对仿冒的产品进行仔细的研究,重点报道相关的供应商和厂家,以保证他们以后不再做这种事情,记者还可以从受害人的角度来报道,从而让政府对这种事情加以重视。广播电视新闻是充满正义的,要保证给大家呈现的是事情的真相,并非是任意妄为。新闻工作者不能利用自己的职位便利来“公报私仇”,要切实保证新闻的真实性,避免因为工作的失误而给社会造成不安宁。

三、结语

广播电视新闻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社会的安定也十分重要,如果广播电视新闻出现不可靠的新闻报道,就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困扰。所以,新闻工作者一定以真实性原则来对事情进行阐述,保证观众看到的是真实的新闻报道。在对新闻稿件进行整理时,要根据采访到的内容进行筛选、加工,保证文章具有逻辑性和真实可靠性。

作者:何青梅 单位:泸水市全媒体中心

参考文献:

[1]刘杰.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技巧[J].记者摇篮,2023(02):42-43.

[2]张雅杰.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写作技巧之我见[J].新闻世界,2023(06):60-61.

新闻稿的写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党委机关报; 要闻版; 可读性; 贴近性

中图分类号: G2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23)01-0137-01

办好报纸要闻版,历来是各级党报编辑工作的重中之中。理由有三:一是从报纸的新闻属性来讲,要闻版是整个报纸的门面和旗帜,应是报纸新闻的精华所在,必须围绕新闻价值规律运作,推出信息量大、新闻性和可读性强的稿件(当然并不排斥有新闻价值的指导性的报道);二是进入市场后,报纸不再是单纯的宣传品,它的商品属性已日趋显现,党报将由靠红头文件发行的格局日益转变为凭自己的魅力去闯市场。作为商品的报纸,再也不能不考虑把读者的喜怒哀乐放到版面经营的重要位置了;三是党的群众路线决定党报的宣传不能脱离群众,从根本上要求我们必须把要闻版办得能够吸引广大读者。党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目的,就要让群众知晓党的大政方针、战略部署及各阶段的中心工作,让全国人民自觉地在党中央的率领下,同心同德为实现宏伟的政治目标而奋斗。一份党报虽然以极大的篇幅登满了指导性的报道,但如果不能激起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它就很难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因此党报的宣传功效是建立在对广大读者的吸引程度上的,良好的宣传效果来自报纸较强的可读性。

然而,要彻底扭转现状,经营好要闻版,提高它对百姓的吸引力,是需要作出一番艰苦努力和探索的。《包头日报》曾作过尝试,改变要闻版遭冷遇的局面。我们为增强版面的信息量,曾一度把要闻版的发稿条数作为量化的主枚目标,这样,版面发稿条数是增多了,但信息量似乎仍不见提高,可读性更没有大的变化。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实施年度改版方案时,报社新一届的领导班子把提高要闻版的读者兴趣值作为这次改版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经过近半年的努力,要闻版有了一定的起色,读者反映要闻版有看头了。具体来说《包头日报》在以提高要闻版的读者兴趣值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改版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完善向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和新闻信息量大的报道倾斜的激励机制,鼓励记者、编辑多写多编具有新闻价值和可读性强的稿件。目前,报社恢复建立了每日的评报制度,由编辑部中级职称以上的采编人员和各部主任轮流对当天报纸评头论足,其中要闻版对读者的吸引度是每日评报所关注的焦点。在给重点稿下定义时,我们一是突出了在要闻版显要位置所发稿件的比重,二是排除了一般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三是强调了稿件的深度、角度、新闻性和可读性。每个记者每月必须完成两篇重点稿,部主任除自己每月也需完成重点稿指标外,还得为部内记者的完成情况负责,完不成任务或超额完成的将受到重罚或重奖。这样,促使部主任们不但经常要督促部内记者多写重点稿,而且还常为记者出点子,寻找百姓关心的话题。

二、努力改善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报道,让它们生动、丰富起来,增强它们对百姓的吸引力,是提高要闻版读者兴趣的重要一环。分析读者对要闻版的意见,较集中的是对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的枯燥乏味有看法。其实不管是会议报道,还是领导活动报道,仍将是党报要闻版的重要内容,而且是要闻版新闻信息含量较高的主要渠道。许多会议了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信息,读者并不是对会议所传播的信息不感兴趣,而是对传播这些信息的写作形式不感兴趣,嫌稿件冗长、枯燥。因此,要调动读者对要闻版的兴趣,关键之一是要写好要闻版的会议报道。在怎样使会议报道生动起来的问题上,我们多年来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为对会议报道有些改善,我们在取得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的理解支持下,对一般条线会议的报道作了压缩。例如过去每逢年末岁首,各条线的总结表彰会接踵而来,都要求报社予以报道,现则借助市委的规定,除一次性报道市一级的表彰大会外,其余表彰性质的活动都不予报道。另外,对会议报道的篇幅进行了适当压缩,让出一些版面刊登其他信息。鼓励记者把会议报道尽量写得生动,写出新意。我们报社有个跑市委、市政府的记者,他在采写会议报道方面很有自己的见解,采写时也很用心,写出了一批受大家称道的会议报道,社里们就及时向全体记者推广他的经验。再有一点是,要求记者在采写会议报道时,要抓住会议上的重要信息做文章;要求编辑在处理会议报道稿件特别是制作标题时,要突出可能埋没在与会人员大量讲话中的重要新闻信息,尽量变工作角度为百姓关心的视角。这样,尽管还不能从宏观上改变会议报道中所存在的问题,但就微观上带来的变化还是较为明显和喜人的。

三、见缝插针地推出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新闻报道,以增强要闻版的可读性。要闻版的“硬”性报道虽多,但不是每天都铺天盖地的,总也有间隙,或者有时这类稿件所占的篇幅并不大,或者所占的位置并不显要,这时就完全可把你手中得意的稿件郑重推出。如,春节前各行各业十分繁忙,领导同志走访、视察活动和会议也很频繁,抓住一个空隙,我们及时把早就准备在案头的一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稿件在一版头条位置推了出去,这组稿件的题目分别是:《岁末储蓄闻“涨声”百姓 投资心态稳》、《市民春节喜出游 旅游部门真忙碌》,在时近年关刊出这组稿件,读者自然是欢迎的。

要做到见缝插针地推出读者欢迎的“软”性稿件,办报人员必须心中常想着广大读者。只有这样,才能在见“缝”之时不忘插“针”,同时使一贯强调指导性为主的要闻版,也能体现出服务性。抱着这一想法,我们把百姓关心的新米上市、航班变更等消息都放在要闻版刊发。对于读者关心的突发性新闻,还要不失时机地创造“插针”的“缝”。

四、精心经营好一版下半部和倒头条,使“软”性稿件在要闻版有巩固的阵地。当然,要长期提高要闻版的新闻性和读者兴趣值,仅靠见缝插针还是不够的,必须在要闻版建立起“软”性新闻的固定地盘。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若要在版面上半部长期占领阵地是不切合实际的,不妨眼睛向下从版面的下半部开始营造吸引读者的兴趣点,经营得好,同样能增强要闻版的吸引力。为增加要闻版反映平民百姓的比重,我们在下半部开设了《新春走基层》等栏目,特别是反映报道小人物生活的《寻常百姓家》,深受读者欢迎,记者在采写这类稿件时也较注意人情味和生动性,出现了一批好稿。

新闻稿的写法范文第5篇

作为党群部的一名宣传干事,他清楚地认识到新闻宣传工作在推动公司生产经营、促进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起到的重要的作用。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新闻写作水平,他始终把学习放在首位,他认为学习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要想写好新闻,闭门造车是不行的,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多写多练、勤于笔耕是写好稿件多上稿件的制胜法宝,他每天坚持读书看报,深刻学习领会党的方针政策;研究好的新闻作品,博采众长,积极借鉴好的写作手法;日积月累下来,从中总结和摸索出一些新闻写作的技巧与规律,在学习积累中不断地提高自己、加强自己、充实自己。

二、关注媒体,突出重点,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党对新闻宣传工作者提出的明确要求,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而严格新闻报道纪律是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基础。

作为通讯员,对形势的把握和对宣传重点的了解是其报道能否被采用的关键。在写作新闻当中,他始终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将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网站、《中国煤炭报》、《陕西工人报》等作为宣传工作的主要阵地。根据集团公司、神南公司和张家峁公司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加大对外宣传报道力度,及时捕捉、采集、整理、报送相关新闻和资料。同时关注各媒体的最新动态和稿件需求,及时调整宣传计划,确保各项重点工作得到快速、准确的报道。

三、勤于实践,力求创新,加强宣传报道工作。

新闻宣传是一项富有创新性的工作,如果缺少了创新将会一直处于“原地踏步”的被动局面,他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非常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在学习后不断总结,巧妙地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当中。紧紧围绕公司的安全、生产、经营和精神文明建设等中心工作,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三贴近的原则,积极完成公司的宣传报道工作。

通过学习,他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了实践当中,在写作过程中除了坚持新闻写作五要素以外,还大胆的开拓思路尝试新的写作方式和应用技巧。在塑造标题中将 “亮剑”、“给力”、“点赞”等社会流行词恰当的挪用到了标题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通讯写作方面,他紧紧抓住“五点”(思想是凝聚点、情节是支撑点、细节是成功点、感情是动情点、文采是增色点),不断迎合通讯类稿件的人性化写作要求。

四、深入基层,加强交流,善于挖掘新闻并及时报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