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精选5篇)
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朱自清 散文 语言风格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五四”以来最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不论记人、叙事、说理、抒情,都如实抒发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的情感性感染了广大读者。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的意蕴美是文学创作的最高追求,这种内在美通过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体现出来。
一、口语入文,朴素清新
关于散文的语言风格,朱自清强调文章最重自然,他明确提出要用“活的口语”写文章,认为这样的文章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通俗浅近、明白如话的“口语化”艺术是朱自清散文突出的语言风格之一。
朱自清的“口语”,以北京口语为主要基础,兼融其他方言中的有效表达成分,形成了具有知识分子口语特点的语言意境。这种境界,既体现出与人交心似的亲切、随和,又具有了一个文思敏捷的文人精心组织后的清新、典雅。如《春》里,他不说春天来临,各种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而说“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似的。”
……
朱自清散文常常以俗语或方言入文,或起到通俗易懂、言简意明的奇效,或得到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好处。如《话中有鬼》中引用俗语“打是疼,骂是爱”来证明怒骂是恨,笑骂是爱;《论自己》一文中引用“娶了媳妇忘了娘”“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久病床前无孝子”等大量俗语来举例、形容,收到言微意丰的效果。
风华从朴素中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句句明白如话,平易自然,堪称朴素美的典范。
二、善用修辞,音韵优美
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咏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朱自清的散文里,不论是朴素美的“淡妆”,还是装饰性的“浓抹”,都使语言生动形象至极,尤其是缤纷的修辞,仿佛优美的旋律,萦于耳际,久久绕梁。
1.巧妙运用叠词叠句
叠字叠词,用得最传神的当数《荷塘月色》。“蓊蓊郁郁”的树,写出了树木的繁茂。“曲曲折折”的荷塘,表现出荷塘的形状,使读者产生空间的想象。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出荷叶的深度,让人眼前展现出荷叶的风致。“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则反映树的错落有致,开阔又有立体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平实自然的叠词,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同时,朗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2.善于运用常见修辞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里,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段,把语言装饰起来,以增强语言的魅力和艺术感染力。
朱自清常用新颖的比喻,使文字别开生面。《荷塘月色》里,“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把“出水很高的荷叶”比作姑娘在跳舞时张开的鲜艳的舞裙,不仅突出地形容了荷叶又圆又大,而且显现了荷叶舒展着,摆动着的姿态,仿佛凌风飘举,翩翩欲舞一般,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荷叶罗裙一色裁”的画面,看似平淡无奇,可在先生的笔下,却可体味到一种不同寻常的修辞韵趣;《绿》里写梅雨亭“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翅浮在天宇中一般。”写出亭子凌空欲飞的气贯长虹之美感。这类比喻可谓是匠心独运,另辟蹊径,出神入化。
3.敢于运用常人难以使用的修辞
通感常出现在朱自清的散文中。《荷塘月色》里,“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花香本属一种“嗅觉”,似与“歌声”无甚关联,但作者却抓住了“清香”的“缕缕”与“高楼上歌声”的相通之处――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双重艺术享受。“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前一句用“渺茫的歌声描绘出“清香”飘渺,似有似无的荷之清香,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后一句则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使人如浴荷塘月色之中,进入诗境一般。
《绿》里,“这里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着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到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作者综合运用博喻、通感、移用的修辞手段,多角度、多侧面地从视觉、触觉等方面形象地表现出梅雨潭水绿的波状、情致、柔润、清亮,令人叹为观止!
三、寓情于景,意境幽远
朱自清散文有着如诗如画的意境,写景抒情,景语心境,寓情于景,意境幽远。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无论写景叙事议论,都须有作家真挚浓厚的情感作灵魂,否则技巧再高明,语言再漂亮,也不过是蜡制美人。先生是个感情丰富且细腻的人,其笔下的事物同样也充满感情。
在《绿》一文中,先生在极尽描绘了梅雨潭“醉人的绿”之时,喜爱之情不可抑制,奔腾汹涌着倾泻于笔端,此时最能体现其感情的人称是第二人称“你”,一连用十多个“你”,便把他对绿的深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起到了升华感情的作用,将自己内心细腻而真挚的感情合盘托出,如水晶般纯洁通透,似骄阳般温暖人心,像清泉般沁人心田。
《荷塘月色》意在写心中“颇不宁静”,一路写来却又处处见“静”,作者以缜密细致的笔触,把“荷塘”和“月光”表现得出神入化,而作者的感情则完全融会在景物之中,手法高明,方式多样,不着一点痕迹。写荷塘,既客观地写出了荷塘的舒展,也流露出了作者来到“这一块天地”时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舒畅。写荷叶,使人联想起《天鹅湖》里小天鹅们的圆圆的挺挺的裙子,也点染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即时风过荷塘那一瞬间的现象,也没有逃过作者敏锐的观察,他形容它“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就连不能见一些颜色的流水,作者都感到它的“脉脉”含情。这些描写不仅反映了作者在用整个身心来感受自然,而且恰如其分地用自己的理想来表现美。
对于月光的描写,作者细腻的描绘和生动新鲜的比喻更引起读者梦幻似的感觉,与作者当时的不满黑暗却又不知如何打破黑暗,向往光明却又不知如何走向光明的朦胧的憧憬与追求,形成一种心理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的契合。甚至对形成这种朦胧意象的原因──“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作者也十分欣赏,喻之为别有风味的小睡。最后,写由采莲联想到梁元帝的《采莲曲》和南朝乐府《西洲曲》,并引出对江南水乡的怀念,这实质仍是写作者对美好自由的憧憬和延伸,更多的是在“颇不宁静的”心境上又增添了一层怀古之情和乡思之愁。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散文.
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范文第2篇
关键词:《儿女》 幸福 烦恼 责任
引言
1928年,由叶圣陶主编的《小说月报》在第19卷第10号上同时登载了他的两个好友朱自清和丰子恺的同题散文《儿女》。那一年,同庚的朱自清和丰子恺都是5个孩子的父亲,而且刚好步入而立之年。这两个私交甚笃、志趣相投的挚友,在他们的同题散文《儿女》中从不同角度真切地表达了身为人父的种种复杂感受,研究二位大家的作品对于探索白马湖作家群的创作特色及文学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儿女》的创作背景
朱自清的《儿女》与丰子恺的《儿女》都表达了父亲对待儿女的深情厚谊,同时也彰显了两位作家不同的背景经历。朱自清出生于书香门第,作为家中的长子,父亲朱鸿钧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光宗耀祖。所以父亲在生活上对朱自清格外疼爱,同时在学习上对其严加管教。30岁时,身为5个孩子的父亲,朱自清一如当年父亲对自己一样,对孩子们既严厉又慈爱。1928年,朱自清写作《儿女》时,第一任妻子武仲谦还在世。1916年与武氏结婚时,朱自清才十九岁。二十一岁,就有了第一个孩子阿九;二十三岁,又有了阿菜。十年间,5个孩子就接踵而来。虽然朱自清初为人父时还很年轻,如野马一般,难以忍受这些累赘的孩子给自己带来的羁绊,但身为人父所带来的幸福感觉也不时流淌在心间。
丰子恺作为丰家的独子,备受宠爱,打小就被包裹在众星捧月的温情之中。这种温情伴随着他的成长,浸透在他的性格里,铸就了他“慈父”的情怀。他“常常抱孩子,喂孩子吃食,替孩子包尿布,唱小曲逗孩子睡觉,描图画引孩子笑乐;有时和孩子们一起用积木搭汽车,或者坐在小凳上‘乘火车’。”[1]在他的心目中,儿童“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2]他特别疼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们笑了,他觉得比自己笑更快活;孩子们哭了,他觉得比自己哭更悲伤。对孩子温柔悲悯的情怀,使丰子恺比常人更用心去体味为人之父的幸福。孩子们的任何举动,在他看来都是天真无邪、可爱至极的。在创作《儿女》 时,丰子恺是带着艺术情怀去表达自己的感情,他将孩子的种种幼稚与调皮进行了“美化”,如孩子的幼稚在他的笔下美化成了小英雄的不凡气概。他能够常常以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由此他和孩子的心灵息息相通,因而内心恬静悠然,他的《儿女》也就是以此为标准。
二、《儿女》折射出的作家情怀
朱自清与丰子恺同题散文《儿女》中折射出了作家不同的情怀,可以分别从幸福、烦恼、责任三个视角解读。
首先,从幸福视角解读作家的情怀。朱自清在《儿女》中,说起孩子们的小模样、小心眼儿,他如数家珍:“五个月的阿毛,会张开没牙的嘴格格地笑,想出去溜达时就大声喊叫;三岁的闰儿,是个逗人开心的小胖子,口齿不清,发音模糊,‘好’经常说成‘小’,走起路来蹒跚可笑;七岁的阿菜,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而且不管你爱不爱听,每天都会在饭桌上喋喋不休地给大家报告学校里的人和事;十岁的阿九是个爱读书的孩子,没事就坐着或躺着看书。5个孩子,脾性不一,性格迥异。”朱自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儿女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寥寥数笔就点石成金,把孩子们的稚气可爱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朱自清一向强调写作的“至诚的态度”,他在文中所叙之事都是些生活小事,看起来琐碎平庸,但字里行间倾注着从心灵深处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体现出其幸福情怀,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丰子恺在《儿女》中描述了他和四个孩子坐在地上吃西瓜的场景是其幸福情怀流露的一个典型例子。在丰子恺作品中,三岁的阿韦边吃西瓜边发出一种像花猫偷食的“ngam ngam”声,五岁的瞻瞻马上接着发表他的诗:“瞻瞻吃西瓜,宝姐姐吃西瓜,软软吃西瓜,阿韦吃西瓜。”七岁的软软与九岁的阿宝立刻把瞻瞻的诗句用散文和数学的兴味归纳为:“四个人吃四块西瓜。”对此,丰子恺的点评是:“我觉得三岁的阿韦的音乐表现最为深刻而完全,最能全面表出他的欢喜的感情。五岁的瞻瞻把这欢喜的感情翻译为(他的)诗,已打了一个折扣;然尚带着节奏与旋律的分子,犹有活跃的生命流露着。至于软软与阿宝的散文的、数学的、概念的表现,比较起来更肤浅一层。然而看他们的态度,全部精神没人在吃西瓜一事中,其明慧的心眼,比大人们所见的完全得多。天地间最健全者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3]经丰子恺用艺术家的妙笔一点,这个日常的生活细节立即让人过目难忘。不仅表现出天伦之乐给予丰子恺的幸福,把他舐犊情深的心理描摹得入木三分。
其次,从烦恼视角解读作家的情怀。1928年,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那时国共两党处于尖锐对立的动荡时期。作为一个自由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他既不满的反革命行为,又对共产党的革命活动不甚了解,因此一时间陷入了苦闷和彷徨之中。这种苦闷和彷徨的情绪体现在家庭生活中,就演变成了由家庭拖累所产生的种种烦恼,包括身为人父的烦恼。带着一群孩子就像“蜗牛背了壳”,虽是叶圣陶的比喻,但却是朱自清的切身感受。《儿女》中对每天“如两次潮水一般”的午饭和晚饭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的父亲在一群孩子的喧闹中无可奈何地郁闷。面对孩子们的吵闹和不听招呼,朱自清有时会很不耐烦,会叱责孩子,甚至会在孩子们身上落下自己沉重的手掌。丰子恺虽然极其喜欢孩子,但孩子们的淘气顽皮同样给他带来过烦恼。他在家乡石门湾平屋中的小书桌上规规矩矩地摆满了笔墨纸砚,不喜欢任何人乱动。但是孩子们一旦爬上去,一切就乱了套。挥洒自来水笔弄得一桌子一衣襟的墨水点,把笔尖蘸在浆糊里,撞翻茶壶,打碎壶盖……孩子们的这种捣乱、破坏和损毁行为,也会让丰子恺不甚其烦,忍无可忍,于是不免“哼喝他们,夺脱他们手里的东西,甚至批他们的小颊”。丰子恺写道:“回想四个月以前,我犹似押送囚犯,突然把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从上海的租寓中拖出,载上火车,送回乡间,关进低小的平屋中。自己仍回到上海的租界中,独居了四个月。”显而易见,年轻的父亲不堪孩子们扰闹,想要独自清净。但对丰子恺而言,孩子们带给他的烦恼只是瞬间的,他立即就会为自己对孩子们的态度感到后悔,所以骂过之后立刻换上笑脸,夺了孩子们的东西之后马上加倍奉还,骤然举起的手会在半空中变软,对孩子小脸的批打顷刻间会变成抚摸。
最后,从责任视角解读作家的情怀。朱自清在《儿女》中谈到朋友黄少谷、丰子恺、叶圣陶为孩子们操心、付出时,深感惭愧。同时,对自己做父亲的责任进行了深刻反思。他认为,首先要将孩子们团聚起来,其次要给孩子们力量。孩子们将来能否大学毕业,能否成才,在“这个变动不居的时代”,朱自清也没有“一定的主意”,但他深知教孩子“怎样去做人”是最重要的。孩子的人生观和职业等,可以由他们自己去定,家长须尽的是指导责任,要帮助孩子们去发展自己,培养孩子的胸襟与眼光是作为父亲最迫切的任务。朱鸿钧曾经写信叮嘱朱自清好好培养阿九,信中写道:“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想起父亲的仁慈及谆谆教诲,朱自清更是感到自己之前对孩子们的体罚和叱责是多么的残酷。在对自己过往的行为进行忏悔和自责之后,他决定“好好地做一回父亲”,承担起身为人父的责任。丰子恺一直是儿童崇拜者,他对孩子总是充满着长辈的慈爱。在他看来,“世间人与人的关系,最自然最合理的莫如朋友。”“朋友之情,实在是一切人情的基础。”[4]所以,丰子恺从不在孩子们面前摆家长的架子,他和儿女之间是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对于父母应对子女承担什么责任,丰子恺虽说“心中常是疑惑不明”,其实他早已了然于胸。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丰子恺始终奉行的是“儿童本位”的理念。他不仅疼爱自己的孩子,而且对普天之下的儿童都具有一种爱心和同情心。他主张成人要站在孩子的立场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想孩子所想,尊重和呵护他们。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审视他们。丰子恺认为孩子们是“身心全部公开的人”,故而保护孩子们的童心不受现实世界的浸染,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职责。
结语
朱自清、丰子恺同题散文《儿女》从问世至今已近一个世纪,朱自清和丰子恺以他们的父爱情怀与读者分享了为人之父的酸甜苦辣。虽然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有诸多差异,作为父亲的感受也不尽相同,但二人在各自的文章中表现出的那种与儿女之间至爱至仁的骨肉亲情却如出一辙,作品中展示的作者情怀为后世父亲带来深远意义的启示。同时,朱自清是以他所处的那个社会为背景来写的这篇文章,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处体现了他对社会的不满,对家庭生活的种种反感。而丰子恺则是以艺术为背景来写这部作品。让自己与孩子们的世界融入起来,形成了自然和谐的局面。二位作家的创作特色及情感在作品中具有明显的体现。解读二位大家的作品,对于进一步深入了解和认识白马湖作家群的文学观和作品特色具有重要的意义。语
参考文献
[1]丰子恺.《子恺漫画选》自序[A].丰子恺散文选集[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2]丰子恺.儿女[A].丰子恺散文选集[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3]朱自清.儿女[A].朱自清经典散文集[C].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23.
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朱自清 散文 抒情特色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和教授,也是激进的民主斗士。作为学者和教授,他在古典文学、语文教学、语言学、文艺学和美学等学科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和建树;作为民主斗士,从青年时代起,他就一直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呐喊歌吟,上下求索,即使穷困潦倒、病魔缠身,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出大义凛然、不徇私利的民族气节。
郁达夫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朱自清的散文确实有着超乎寻常的美的感染力,他丰富的艺术经验需要我们认真地总结。大体说来,朱自清散文的抒情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1.融抒情于叙事之中,追求一种“真挚美”
在散文的创作中,朱自清常用的是“写实主义”的方法,注意抒写自己的真切感受。在偏重于叙写“身边琐事”、儿女情长的散文中,如《给亡妇》、《儿女》等,他都善于通过娓娓动人的叙事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情意化”,质朴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获得另一番抒情的“声色”。
《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叙写的是一些朴实而生动的感情细节,在叙事中融进了真挚的情感。在通常的情况下,要表现人物的感情,往往要写这个人的正面,写他的表情、眼神等,唯恐给人印象不直接。但在这篇作品里,作者却不写父亲正面的形象而写了父亲的背影,切合人物特定的关系和场合。孩子大了,尤其是男人,他虽然很爱自己的父亲,但这种爱比较含蓄,不那么外露。在离别的时候,明知父亲很哀伤,他也不会特地从正面细致观察父亲的表情,只会在父亲转过身去时,表面装着毫不在意,而实际上是很注意从侧面或背后看父亲,而且只有这时才好意思看仔细。所以,作者以背影为中心来写,正是他抒情真实的地方。
在作品中,作者围绕“背影”铺陈其事,这个重心四次点题,虚实并用,疏密有致。作品开头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第一次提到“背影”,只用一句简笔就点破了“背影”的题旨。接着通过父亲过铁道,攀月台,买橘子这一情节,着力刻画父亲的背影,把抒情推向高潮。这是第二次提到背影。第三次提到背影,是描写父亲离开车站时,说:“父亲的背影混入来往的人里。”只虚带一句,文字很简,但父亲那么眷恋儿子,至此也只是黯然分别悄然离去的悲酸惆怅,感情也就包蕴在其中了。文章的最后,又一次让父亲的背影在“我”晶莹的泪光中映现——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由生离的悲伤发展到死别的预感,感情愈是深沉真挚。
作者将自己的真挚情感与叙事结合起来,不是简单地凑合,而是“情”与“事”交融。通过一系列的典型生活细节,抒写自己的衷情,真切自然而不空泛。其生活细节自然而然地成为感人的“抒情细节”。
朱自清偏重于叙事的散文感情委婉细腻、诚挚、真切,有别于周作人的冲淡,有别于俞平伯的缠绵,也有别于徐志摩的矫饰,“另有一种真挚清幽的神态”。正是因为他在抒情与叙事结合中追求着一种“真挚”的特色。
2.抒情与描写相结合,追求一种“形象美”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偏重于借景抒情的作品占较大的比重。在这些作品中,他善于用重彩工笔描绘各种风景画、风俗画,重视以形传神,尤重形似,主张“以形为本”,“不求形似就无所谓逼真”,孜孜以求的是一种绘画的美。他的写景作品确实也做到了“融情入景”。秦淮歌月、荷塘月色、梅雨瀑布(《绿》),悠悠春风、潇潇春雨、青青春草、艳艳春花(《春》),经过作者感情的融注,都带上了“个人”的色彩,表现出一种形象美,使感情的抒发愈具真切、细致。如《绿》是描写梅雨潭的,朱自清对这里的景色有独特的感受。他撇其形而取其色,显示出观察、描写角度的独特。绿是一种颜色,可视而不可触。但在作者笔下,绿简直像有了魔力,绿得幽深,绿得静美,绿得嫩润,绿得明媚,绿得令人神迷心醉。作品中有这样的描写:“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接着,作者对自然景物的色彩——绿作了丰富的比喻和联想。将梅雨潭水的颜色、涟漪、光泽和柔嫩、纯洁等各种形态活脱脱地描绘了出来,临末,还送给它一个圣洁高雅的名字——“女儿绿”。写到此,作者的感情真是柔美到了极点,可以看出作者已将自己的全部身心融化在这一潭绿水中,用了一连串奇特的想象、比喻,写尽了绿的千般风韵、万种姿容,然后用情感的涓涓细流浸润冲激读者的心灵,创造出优美深远的意境,触发人们共同的美感,使读者跟着作者一起心驰神往,惊诧于梅雨潭的绿。读着这样的散文,确实令人叹服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文中用的每个比喻都是那么贴切,都给人以十分丰富的美的享受,使人感到既有一种逼真传神的形象美,又有一种清新宜人的情趣美,还有一种细腻入微的技巧美。
3.抒情与议论相交错,追求一种“理趣美”
“理趣”就是诗与政论的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抒情美感。朱自清在偏重于“融情入理”的散文中,继承了韩柳杂说的“理趣美”,又颇受鲁迅杂文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叙事中有论理的美,在论理中有抒情的美。他的《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讽刺男女分座的陋习)》、《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是以夹叙夹议手法抨击黑暗社会的名篇。缘事而论,将叙事与议论结合起来,将矛头指向旧社会制度、社会陋习和反动的军阀政府。诙谐中含有批判的锋芒,满腔的诗情常常通过热情的呼唤、痛快的议论表现出来。文章表现出朱自清先生固有的细致沉着的风格,却细致中透出抑郁,沉着中透出激愤,显示出他作为正直作家应有的是非观及很强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总之,朱自清散文中的抒情是与叙事、描写、议论交织的。因作品的立意和题材的不同,而显示出多姿的抒情美、真挚美、绘画美、理趣美,偏重于描写的写景篇章则是细致绮丽的,偏重于议论的杂感则显得机智深沉。
参考文献:
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散文翻译,意美,《匆匆》
一、引言
散文是指形式上不求工整、不讲对仗的散体文章,散文构文自由、不拘一格,却别有一番独特的美感,其突出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杂文、随笔、小品文、报告文学、传记、游记等都属于散文的范畴。好的散文犹如艺术品,在韵律、节奏和意境上均具有美感,使人读起来流畅自然,听起来心怡神悦,带给人美的体验和强烈的共情。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文笔清丽、纯朴简练,紧扣“匆匆”二字,通过描写燕子、杨柳、桃花、太阳等意象,融景于情,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朱自清先生对现代汉语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匆匆》一文更是彰显了朱自清非凡的文学成就和艺术造诣,是中国散文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在我国翻译史中,“忠实”一直处于无可动摇的地位。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宁信而勿顺”、瞿秋白的“信顺统一”、林语堂的翻译三重标准(忠实、通顺、美)等都将“信”置于首位。除此之外,我国胡适、陈独秀、陈望道、耿济之等学者都是“信”派的代表人物。由此看来,译“意”至关重要。直到我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许渊冲先生将鲁迅先生关于中国文学创作的“三美”理论移植到翻译领域,提出了基于诗歌翻译实践的“三美论”,才正式开启了我国翻译界追求“美”的大门。“三美论”认为求“美”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笔者认为,散文是文学的基本体裁之一,散文的翻译也须得求“美”。朱纯深先生多年来一直从事英汉语翻译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在文学翻译领域颇负盛名,其著名翻译作品包括朱自清的散文《匆匆》《荷塘月色》,奥斯卡·王尔德(OscarWilde)的书籍《自深深处》《夜莺与玫瑰》,以及《声声慢》《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诗歌。朱纯深先生在其译作中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和修辞手法,追求再现原文的美感与意境,是求“美”的典型代表。朱纯深译《匆匆》一文在充分表达原文内容的基础上,灵活采用修辞手法还原了原文的修辞美,综合运用叠词、头韵和尾韵再现了原文的音韵美,因而译文在总体上传达了原文之神,具有了意境美,是不可多得的“意”“美”合一之作。
二、何谓忠实?
回首我国翻译界,众多翻译家、学者都将“忠实”作为翻译的第一要义,那么,“忠实”的内涵究竟为何?笔者认为,“忠实”一词应从广义而观,“忠实”不仅指译文和原文在意义上的对应,还包括形式、风格等各方面的呼应。因此,翻译不仅要翻译意义,还要综合考虑原文作者的思想以及原文的形式、风格等。这与尤金·奈达(EugeneNida)的“动态对等”理论相契合,“动态对等”顾名思义就是在动态中实现译文与原文的相对一致,强调翻译的相对性和灵活性,要求实现奈达所说的“给双语读者带来相同的反应”。再者,由于译入语文化与译出语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不同的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不同、译者具有主观能动性等原因,完全的忠实是不存在的,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理想化标准。正如学者吴越所言,“忠实有一个‘度’,没有绝对的忠实”。朱纯深先生也曾指出,被奉为翻译三标准的“信、达、雅”实则是译事三“难”。此外,同时具有忠实性、连贯性与可读性的译文可称为好的译文,而过分追求意义的对等必然会顾此失彼,导致译文不流畅、难理解。综上所述,“忠实”不是微观上对字、词的锱铢必较,而是对文章整体的宏观把握。译者不必刻意追求原文与译文的一一对应,而应当以“意”为基础,灵活采用翻译策略,从而实现广义上的“忠实”。首先,“意”的传达是第一位的。这就要求译者充分理解原文,吃透原文,不可随意歪曲原文内容。但是,达“意”绝非所谓的字对字的翻译。亦步亦趋的翻译难免带有生搬硬套之嫌,让读者感到不知所云。因此,翻译时恰当采用增译、减译、转译等策略反而会增强译文效果。其次,要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传统译论轻形式而重内容,但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更新与发展,译者们越来越意识到形式的重要性。内容和形式应处于平等地位,没有形式,内容也没有存在的意义。然而,拼音文与方块字之间的确差异悬殊,中西文化与思维方式之间也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要满足译入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意义的传达和形式的对应只能是整体而观。最后,要如实传达原文风格。风格指文风,即文章的格调,或质朴自然,或沉郁顿挫,或幽默诙谐。风格的再现就是要给译文读者传达同原文读者相似甚至是相同的“感受”。以《匆匆》的题目翻译为例,朱纯深译为Rush,许景城译为TheFlightofTime,张培基译为TransientDays,葛浩文译为Haste。笔者认为,朱译与葛译简短干练,与“匆匆”二字在字数和所传达的感受上相吻合,表现了时间的转瞬即逝,更能表现原文的紧迫之感,符合原文的风格。下面引用朱纯深译《匆匆》的译例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例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在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朱译:Swallowsmayhavegone,butthereisatimeofreturn;willowtreesmayhavediedback,butthereisatimeofregreening;peachblossomsmayhavefallen,buttheywillbloomagain.从达意来看,朱纯深先生的译到了忠实原文,充分表达了原文内容,无错译、漏译。从形式来看,原文为三个并列的排比句,译文采用“...havedone,but...”的形式同样构成了排比结构,虽然最后一个分句“buttheywillbloomagain”看似与前两个结构不同,但笔者认为,这恰恰产生了一种戛然而止之感,表明排比句型的结束。从风格来看,原文是想用简短的排比句营造紧张急促的氛围,传达困惑迷茫之感。该译文句子较短,且采用虚拟语气,与原文主旨相吻合,将“五四”时期年轻人的苦恼表现得淋漓尽致。例2: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朱译:WhatcanIdo,inthisbustlingworld,withmydaysflyingintheirescape?从达意来看,原文的核心内容得以表现,比如在选词上,“bustling”一词简单却一语中的,准确地将“千门万户”的意义传达了出来。从形式来看,“逃去如飞”与“千门万户”为对仗的四字成语,译文选用“bustling”与“flying”两个现在分词也构成了对仗。即使句子顺序有所调整,但整体的问句形式没有改变,实现了形式一致。从风格来看,译者将“WhatcanIdo”置于句首,突出表达迷茫与绝望之感,再现了原文风格。
三、“美”的再现
达“意”与求“美”并不冲突,“美”是散文的内在特性,散文译作也不能丢了原文的“美”。散文的“美”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韵律、修辞、意境等,要将散文的这些美学特质完美地移植到译文之中,才能使译文读者同样感受到情感起伏,从而得到审美愉悦。文章将主要从韵律与修辞的再现讨论译文“美”的再现。(一)音韵美的再现如谷苗苗所言,“散文具有潜在的诗体结构,字里行间透露着诗的意趣”。韵律既存在于诗歌之中,也存在于散文之中,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一文就多次采用四字成语和叠词来体现文章的韵律。笔者十分认同国内学者余东和刘士聪对散文韵律的看法,即“作为表意言情的语言说到底是有声的,落在纸上的文字其实也是一样,如同乐谱,写在纸上是谱,唱出来就是歌”。因此,散文之中有韵律,韵律之于散文具有重要意义,译者应当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韵律。然而,英汉韵律节奏的构成要素不同,汉语节奏讲平仄,英语节奏讲轻重,在译文中完全采用原文的押韵方式是很难实现的。余东、刘士聪提出,“节奏不是翻译的,而是再现的”。也就是说,译者只需要在考虑原文作者情感以及译入语韵律特征的前提下,灵活采用韵律格式实现韵律的再现即可。下面引用朱纯深译《匆匆》的译例从韵律再现进行具体分析。例3: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朱译:Alreadysweatisstartingonmyforehead,andtearswellingupinmyeyes.例4: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朱译:Thosethathavegonehavegoneforgood,thosetocomekeepcoming;yetinbetween,howswiftistheshift,insucharush?《匆匆》中叠词的运用十分丰富。例3中的“头涔涔”“泪潸潸”,例4中的“匆匆”都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节奏感而采用的叠词。蔡丹、陈文安曾提到,“英语的音韵美主要通过头韵、尾韵和拟声的方式展现出来”。朱纯深先生在无法一一对应汉语韵律的情况下,便是采用了押头韵和押尾韵的方式再现了原文的节奏。例3中的“sweat”与“starting”押头韵,例4中的“swift”与“shift”押尾韵,使译文具有了音韵美。(二)修辞美的再现修辞手法也是散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匆匆》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排比、拟人、比喻、反问、设问等,以辅助文章情感的传达和气氛的渲染。排比使得文章贝联珠贯,拟人使得文章丰富生动,比喻启发读者想象,反问表达含蓄之美,设问激起文章波澜……这些修辞手法使文章独具匠心,一字一珠,沁人心脾。因此,译者在翻译散文时,绝不能将修辞手法置之不顾。译者只有具备足够的文学功底,深刻领会原文中的修辞意义,方可将修辞之“美”译于纸上。下面引用朱纯深译《匆匆》的译例从修辞再现进行具体分析。例5: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朱译:Thus——thedayflowsawaythroughthesinkwhenIwashmyhands,wearsoffinthebowlwhenIeatmymeal,passesawaybeforemyday-dreaminggazeasIreflectinsilence.排比是《匆匆》一文的显著特色,例5与例1都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这两例译文有一个共同之处,即最后一个分句与前两个略有不同。比如,在此译例中,排比结构为“do...when...”,而在第三个分句中,“when”改用“as”,可见译者是有意为之。笔者认为,译者的这种细节变化意在表明排比句型的结束。这两处排比的运用都表达了时间流逝之快,句式整齐,排比强烈,节奏鲜明,更加凸显情感之饱满。朱纯深先生在谈到文学翻译时,曾发表如下观点:“如果说‘文学的’作品呼唤‘文学的’翻译方式,那么译文就不能以追求‘通过’译入语来传递原文信息内容为首要使命,而是要在原作内容所规限的题材范围内,开放译入语去接受外来语言强大的影响,以此成就译作自己独特的言说方式、独特的语言。”由此看来,朱纯深先生对于文学翻译的观点便是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释放译作的创造力,以别样的方式实现“文学的”翻译,即“美”的翻译。对于如何再现“美”,周领顺的观点可谓真知灼见:“切换美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总的原则是:如果原文在源语世界里有美感但在进入译语世界后有所损失,则不妨尽力寻找另类可以被译文读者接受的方式‘曲线救美’。”因此,译文之“美”绝非是对原文“美”的复刻。其实,不管是达“意”还是求“美”,笔者所认同的是一种灵活、曲线的方式,是一种从整体上把握的观点。
四、结语
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范文第5篇
作为一个书籍设计者,我更愿意把书看成一个房子来设计……
生活是有温度的,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永远无法丢弃质朴本真的东西……
[朱赢椿小传]
朱赢椿,著名书籍装帧设计师。2006年,《不裁》、《没有脸的诗集》获“中国最美的书”称号,并入选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2007年 《不裁》获德国莱比锡2007年度“世界最美的书”称号。
[专访]
心,跟着自然一起走
其实每个人的生命里,或多或少都会留下童年的记忆。朱赢椿的童年,那段在苏北农村成长的经历,亦如刺青,一针一针,刻骨铭心。朱赢椿从小就喜欢在地间田野疯,大自然,以其斑斓的色彩让朱赢椿萌生了画画的念头。堂姐有一本书《怎样栽桑养蚕》,成为朱赢椿的教材,他用自制的颜料临摹书中的画,绿色是麦苗汁,黄色是油菜花汁,红色是红墨水,蓝色是蓝墨水。一幅幅画,稚拙,斑驳,隔着岁月,晕染着自然,那是朱赢椿心底最美的回忆。他说,五、六岁的时候他就想当一个画家,至今未改初衷。
1991年,朱赢椿考上了南京师范大学国画专业。和那些从小接受专业绘画培训的同学们相比,他的底子很薄弱。但是,他用刻苦和努力去弥补差距。厚厚一大摞画稿,每一个背着画夹孑然独行的日子,换回了优异的成绩。
朱赢椿有一颗敏感纤细的心。南师大校园青葱,南京古城一草一木,每一个清晨的漫步和沉思,都成为朱赢椿画画的灵感。在他的作品里,一朵花的妩媚,一株兰的清丽,一枝古藤的苍劲,甚至连鸟的啼声,宛如生命绽放在纸上。国画的美,在于灵动,更在于一种简单到极致的意境。这一点,更深的影响了朱赢椿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毕业后,朱赢椿背着自己四年来的作品,踏上漫漫求职路。南京城的所有中学他都跑遍了,想当美术老师的愿望一再落空。绝望之余,朱赢椿听说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有一个美编的空缺,想去的人很多,且各有背景。朱赢椿除了自己的画之外只有大学四年的优异成绩。他去找了出版社的领导,毛遂自荐。领导问他有什么优点?朱赢椿很坦诚的回答:“我什么都好,只有一点不好,我家里没有背景。”朱赢椿的幸运在于他遇到了一个开明睿智的领导,这句话,让朱赢椿留了下来。
整整十年,朱赢椿一直在出版社做教辅书的美术设计。几千本书从指间滑过,可是回头看,没有一本能留下来成为他自己想要的作品。那段时间,朱赢椿很失落,他不知道自己这十年来究竟做了什么。他更想看到真正的自我,执着于生命,观察、聆听、触摸、记忆、呼吸,仅此而已,足矣。
于是,朱赢椿试着做了《江南话语》和《江南的两张面孔》的装帧设计。结果,这两本书都获得了很高的荣誉:《江南的两张面孔》荣获第五届中国大学装帧艺术评奖整体设计金奖,《江南话语》获得“中国最美的书”的称号以及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银奖。成功似乎是那么的不经意,只是这不经意之中,蕴含着芸芸众生和冥冥天意。朱赢椿萌生了成为书籍装帧设计师的念头。他的想法,得到了妻子周宗伟的支持。当时周宗伟还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她的理由很简单:喜欢,就去做。
心,跟着自由一起走
2006年,朱赢椿在南京师范大学的一隅僻静小院里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书衣坊。取自“甘为他书做嫁衣”之意。一开始,生活真的很艰难。做书籍装帧设计的报酬很低,书衣坊日常运作要维系,在那些一睁开眼就有很多琐事的日子里,朱赢椿努力让自己的心态保持平和。他每天清晨四五点起床,在寂静无人的幽深校园里慢慢穿行,六点踏进书衣坊的琴室,焚香,抚琴一曲。或者,静静冥想,让思想进入一种无我的状态。那时,他悟出一个道理:心,跟着自由走才能呈现生活本来的面目。名利只是云烟,不为所动,即不为所累。
也许是国画的空灵意境给予朱赢椿设计的理念,他觉得美,应该是符合人性中温暖的那一部分。书的美也是如此。当一本书握在手中,能感觉到书的温度,能让人心底有一刹那的柔软,哪怕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设计,都是一种美丽。因此,当朱赢椿接下古十九(叶蕾)的书《不裁》时,他没有马上着手进行设计,他做的,只是静静的阅读,用心去感受作者的文字。因书名,他做了一个大胆的构思:把这本书做成毛边书,让读者边读边裁。那些参差不齐的毛边,就像是文字的延伸,或者,是读者阅读心情的千差万别,平淡,亦或战栗,裁下的毛边形状不一。淡咖啡色的封面,两根红色的腰线,一把纸质的裁纸刀。质朴之极。定价也不高,28元。就是这么一本书,2007年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然后,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上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从首印1000册到二版、三版的五万册。朱赢椿的这本书,是“世界最美的书”中最便宜的,2欧元左右,这也映现了他的设计理念:最美的,不一定是最贵的。
《不裁》让朱赢椿成为书籍装帧设计的知名人物,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获奖。但是,他依然固守自己的原则:自由的时间和自由的心灵。他因此拒绝了很多客户的订单,更愿意留多一点时间给自己,让心静下来,沉下来。朱赢椿说,人生苦短,应该尊崇自己的内心,你想要什么?舍弃己所不欲,才能成全心灵自由。
带着蜗牛去散步
书衣坊的院子里,种着一大片油菜花。春天的时候,整个院落飘散着金黄的花瓣,风起,于阳光明媚处,平添几分田间气息。在朱赢椿看来,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开在自然中才是大美,因为质朴天然,随心所欲。这也是朱赢椿理想中的生活状态。他常常带着相机和速写薄出去漫步。外面的世界,每一秒钟,都会有小小的惊喜,一片树叶飘落,一群蚂蚁搬家,几只青蛙歌唱,他说,如果一个人能放低姿态看生活,再平淡无奇的画面中,都蕴含着感动。
朱赢椿曾经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用DV追踪拍摄蚂蚁的活动。小小的蚁群,如人类社会,分工不同,角色不同,每一只蚂蚁都在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的事情。无贪婪,自然就少了狡诈,这是人类所缺乏的。朱赢椿为此做了自己的一本书《蚁呓》。此书一出,颇招人非议,因书中百分之八十为空白。朱赢椿则有着自己的想法,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人,真的需要慢下来,聆听,沉思,记录生命的某一个瞬间。《蚁呓》就是这样一本书,鼓励每一个读者写下自己的感悟。
朱赢椿还养过小白鼠,他的《鼠述》就讲述了两只小老鼠的故事。现在,朱赢椿在书衣坊养了一只蜗牛。蜗牛在窗台上爬来爬去,有时候会躲起来不见。朱赢椿就用新鲜的菜叶子把蜗牛引出来,陪蜗牛一起玩。雨过天晴的的时候,朱赢椿常常带着蜗牛出去散步,很慢很慢,很美很美。以蜗牛的速度看世界,天空是如此的开阔,云淡风轻。朱赢椿的新书《蜗牛慢吞吞》即将出版,一些故事,也许,看得见哲理。
朱赢春设计的书:
《水墨粉墨》
――用薄薄的纱一样的纸做的,透明的,拿起来有点像衣服,又有点像幕布,跟昆曲的水性和柔美非常贴切。
《没有脸的诗集》
――这本书的封面真的是没有的,第一页就是一首诗,名字就是《没有脸的诗集》。作为一本诗集来讲,它的表达、形式和内容都化为一体。
《真相》
――书的内容设计比较简洁,没有任何的花纹和线条。这样的书就是打开来,让读者静静地看,没有多余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