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生态系统(精选5篇)
商业生态系统范文第1篇
一、“竞合”关系取代“优胜劣汰”
随着高科技的更迭出新,市场的运作模式正在改变,传统行业之间的分界线在逐步瓦解,企业面临着与那些以前从未想过的对手进行斗争。同时企业内部结构也随着行业趋势在改变,工业时代的层级式垂直整合向信息时代的扁平式授权分工整合递进,再到如今的超分工管理模式。知识时代将垂直分工进行整合,水平分工也进行整合,这种超分工整合使得许多不同领域的公司被命运绑在了一起,共同迎接挑战。
而互联网作为现代商业生态系统中的一员,成为创造和分享这条价值链中的一部分,行业的特殊性造就了它无法和传统企业组织一样走正规道路去发展,但“同一个游戏同一个规则”,超分工整合使得互联网行业与其他行业紧密联系起来,并正着它的特殊性,复杂的互联世界使得它比其他行业多了很多“似是而非”的竞争者。如何解释?假设市场是块蛋糕,在制作蛋糕时,大家就是合作者,而在分蛋糕时,大家就是竞争者。敌人和盟友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重叠的。企业采取任何行动都是为了发展企业,可是在扩张的路途中不一定要扫清前方一切物体。换位思考,你是选择和别人一起将蛋糕做大然后分多点,还是去争夺那块大小固定的蛋糕?
二、如何定义“互助者”?
根据赛局理论所言,若顾客因拥有其他参赛者的产品而提高对你产品的评价时,该参赛者就是你的互助补者,反之则为竞争者;若供应商因提供其他参赛者资源而提高对你提供资源的吸引力时,该参赛者就是你的互补者,反之则是竞争者。商业生态系统使得不同领域的企业走到了一起,增加了各自的市场机会,在一定的规则下,不同种类的个体从低层次结合,逐步推向高层次的发展,使得市场从无序走向有序。
弗。穆尔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狼猎取虚弱的驯鹿,从而使鹿群变强,同时狼的存在避免了鹿群的数量膨胀。所以在这个世界上不仅有竞争、合作模式,还有第三种模式——“共同进化”,这个在一定程度上与周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某些情况下这种“竞合”关系使得竞争者们一起研制,一起改变整个大环境,那么处于这个环境下的任何群体都可以从中获益。
而在互联网产业中,“共同进化”显得尤为重要。复杂的互联网世界中,隐藏着大量的互助者,高级管理者寻找出可能的互助者,将网络成员的贡献整合起来,从而给顾客和生产者们带来巨大的利益。好的管理者不仅仅要正确引导企业,还需将无关的要素整合到企业组织中去,形成新的竞争与规则。
三、“无界”的世界暗藏危机
企业在接受新的市场格局带来的便易时,还需注意互助的机会与竞争的威胁是同时存在的。
12月21日,CSDN 640W用户帐户,密码,邮箱遭到黑客泄露;12月22日,中国各大知名网站全面沦陷;12月24日15:30天涯全面沦陷,泄露多达900W帐户信息;12月28日圆通系统被入侵,资料是否泄露不详;12月29日:黑客入侵蒙牛官网,成功拿取服务器权限;12月29日Ispeak数据泄露上升到1000W;垃圾邮件占总邮件95%;12月29日杭州电信站点配置错误,造成用户信息泄露;网络钓鱼、仿冒网站、钓鱼短信等网络欺诈行为十分突出,给用户和企业造成严重损失;伪造地址发动网络攻击,利用虚假身份毁坏公民个人和企业声誉的情况屡见不鲜。
行业的链接,使得“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以“协作共赢”为目标的互联网生态圈,如若不解决这些问题,伤害的将不仅仅是自身,其所影响的是整个市场的运作,所以于己于他,我们都应义不容辞的整改整个互联网环境,打造一个生态、绿色的IT行业。
四、如何打造生态互联网
在新旧交替的市场模式中,管理者需着手两个方面:一方面瞄准未来,力争最有利的企业生态位,另一方面应试着了解其他人的动机,好的“互助者”可以帮你赢得天下,而坏的“互助者”则会毁了一切。
首先不良信息充斥互联网是一个综合性的症结,要想解决它,需要政府和互联网公司的共同努力。如2023年百度曾斥资1亿元发起“阳光行动”,强化技术及管理,并在每个搜索结果页面设立举报通道,承诺48小时处理,同时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打击重点案例,成效斐然。
其次由于国内法律法规对在网络虚假消息的犯罪无明确定位,且抓获和惩罚成本很高,并且由于网民的素养程度不同,导致网络诈骗屡次出现。这种情况要靠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从基本的知识教育开始,增强法律意识和基本网络常识,从而减少乃至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另外对于个人信息的泄露和侵权问题,这就取决于互联网终端企业如何正确的选择“互助者”。顾客是上帝,互联网的上帝就是那些源源不断的提供内容的用户,他们将信息进行整合加工然后到网上,使得网站正常运营,而他们却只能得到些许报酬,甚至因某些侵权行为而没有一丝报酬,这使得互联网的生态环境循环极为不畅。我们应尽快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价值链,使这种商业行为走向正途。而那些泄露用户信息的企业则在发现时立刻取缔他们的运营权限,一旦触及底线,他们将不是“互助者”,无论它们能带来多大的利益好处,“树不修,长不直”,企业需有这样的辨识处理能力。
商业生态系统范文第2篇
2023年企业高管董事会(Corporate Executive Board)的一项调研显示,近70%的企业高管认为建立多元化的合作关系(partnership)将是自身在未来五到十年继续发展的关键要素,而只有不到50%的高管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才是未来的引擎。从这个角度看,打造企业生态系统(enterprise ecosystem)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企业发展的一个核心内容。
企业生态系统,顾名思义是若干企业为共同利益而形成的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战略联盟。企业生态系统可是紧密共生——如围绕ARM形成的芯片和移动平台产业(mobile device),也可以是松散共生——如米其林轮胎与汽车制造商及汽车修理行(garage)形成的企业体系。紧密共生建立在各企业深度整合的基础上,一般是基于共同的技术标准或平台,在高科技产业比较多见。而松散共生则概况了其他大多数产业链中包含的各类企业。共生的规模也差别很大,如围绕ARM的生态系统包含400多家企业,而著名的Wintel联盟中的企业数目就少得多。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加入或打造生态系统尤为重要。首先,这是基于用户和市场的需要,其次生态系统相对于单一企业而言也拥有诸多优势,如灵活性和对市场需求进行快速反应的能力等。更重要的是,企业生态系统能更有效地帮助企业形成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生态系统内各成员企业的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其二,生态系统内各成员企业可以成为直接获取技术的来源。
位于英国剑桥的芯片公司ARM就是利用生态系统内成员企业提供的信息和知识进行有效创新的最佳例子。ARM是当今高科技产业的骄子,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其低能耗芯片占据全球市场份额高达95%,靠的就是围绕它形成的庞大的企业生态系统。ARM的独特之处在于“只设计,不生产,销售技术执照”,从而形成了这个包含芯片生产商,软件企业,设计辅助工具开发商和移动设备生产商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中不乏德州仪器、高通、三星电子等知名企业,其生态系统的综合竞争力连英特尔都望尘莫及。
在ARM生态系统中,各成员企业为了和ARM共生共荣,在信息和知识上都与ARM有相当程度的互享。ARM和它们建立了双向合作模式(two-way partnership model),在向这些企业提供芯片技术执照的同时,也要求它们向自己提供各自的技术和市场等关键信息,以便设计出最符合它们各自需要的芯片。也就是说,ARM通过这个双向交流系统,从合作伙伴那里获得了大量的创新思路,而没有这种生态系统的竞争对手们则根本无法与ARM匹敌。为了更有效地获取创新思路和信息,ARM还专门建立了互联网平台,称为ARM联合社区(ARM Connected Community)。此社区不但向成员企业提供免费的信息和技术资源,还是一个对话平台,让各企业的技术人员在其上交换信息,想法和创意。通过这种深度交流,ARM获得了众多而全面的创新思路,因此可以集众家意见之长设计出最优的芯片。而且由于它从合作企业那里不断获得关于市场和技术发展的最新信息,所以对用户需求有着深刻的理解,创新也能够有的放矢,成功率更高,风险也大大降低。
欧洲第二大软件企业法国的Dassault Systems和德国的SAP也是利用围绕各自的企业生态系统进行创新。Dassault Systems为了和众多系统内企业进行紧密合作,允许它们进入自身的企业内部网,进行信息交流和共同学习(joint learning)。在这个过程中,它不但通过这些企业获得了对各行业的深刻了解,而且在和这些背景文化各异的企业进行合作交流时,不同思维模式的碰撞产生出大量创新的思路,帮助它快速有效地进行创新,从而在11个不同的产业获得领先地位。SAP为了从合作企业那里获得创新思路,建立了网上交流平台EcoHub,鼓励它们共享知识和信息,大大地促进了SAP对市场动向和技术发展的认识。SAP还建立了软件开发人员互联网社区SAP Developers Network,鼓励生态系统内各企业的软件开发人员互助,共同解决开发中的问题。为鼓励参与,SAP还允许参与者给提供答案者打分,并定期公布前200位最佳贡献人名单。在这个交流平台,SAP也获得了很多创新的思路。
商业生态系统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生态系统 协同进化 自组织 超循环 企业生态位
企业要发展,关键问题是如何与其它企业相互协调,将资源集中起来为消费者创造新价值。Moore.Geoffrey A(1995)认为biological ecosystems提供了独特且强有力的视角。James F.Moore(1993)提出了一个全新概念:商业生态系统(Business Ecosystems),用它“来代替这些由相互支持的结构组成的扩大了的体系”(James F.Moore,1993),强调企业应当“与生物有机体参与生物生态系统一样”“把自己看成是商业生态系统有机体的一部分”(James F.Moore,1999)。本文就商业生态系统内的企业如何协同进化深入研究。
商业生态系统的本质:协同进化
所谓的商业生态系统,指由组织和个人所组成的经济联合体(James F.Moore,1993)。其成员包括核心企业、消费者、市场中介、供应商、风险承担者和有力的成员(如政府部门、立法者和各种协会等),在一定程度上还包括竞争者(吴建材、谢永平,2003)。这些成员之间构成了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价值网。物质、能量和信息等通过价值网在联合体成员间流动和循环。
如同其它企业网络一样,商业生态系统也是一种介于传统组织形式与市场运作模式之间的组织形态,但它不是一般的企业网络。它强调企业要以生态位的思想来看待自己和对待他人。Delic和Dayal认为,无论是哪一种企业网络,它们的目标都是在不断变化和进化的环境中求得生存。但要达到这个目标,一个企业网络必须是能够快速准确地感知到环境的变化,明白其所处的状态,并制定出一套可行的方案。不仅如此,它还应当展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而就这一方面来讲,根据自然生态系统思想创建的商业生态系统将表现得更为出色(Kemal A.Delic,Umeshwar Dayal,2002)。
除此之外,本文认为众多企业联合形成系统,不仅仅是为了减少环境的改变对企业经营的影响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企业间的联合有利于提高各自的技术创新能力,也增加了各自的市场机会(Fiona Murray,2002)。所以,商业生态系统的本质是系统成员的协同进化,即成员们在合作与竞争中协同发展。这是商业生态系统区别于其它企业网络的根本特征。
所谓的协同进化,在生态学里指的是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个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对于自然生态系统,这种协同进化出现在捕食者与猎物物种之间、寄生者与宿主物之间、竞争物种之间。
对于商业生态系统,协同进化就是系统成员们在合作与竞争中协同发展,更详细地说,系统成员通过功能耦合形成超循环共同发展各自的管理能力、技术水平、营销水平等。比如瑞士宜家公司(IKEA)是全球最大的家具零售商,其供应商“不仅有机会进入全球市场,而且能得到技术帮助、设备租赁以及如何将产品提高到世界级品质的建议”(Normann Richard,Ramirez Rafael,1993)。也就是说,不仅宜家发展了,其供应商也发展了。
协同进化并不是一起进化那么简单, 强调以企业生态位的思想来看待自己和对待他人,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与生物系统一样的进化方式—自组织,这是协同进化的机制,是协同进化作为商业生态系统本质的最重要特征。
协同进化机制:自组织
复杂巨系统 (complex,large-scale systems)和生物系统(biological systems)等理论告诉我们,生物进化的根本动力是自组织(Peter Bentley,2001)。所谓的自组织,是指如果一个体系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涉,则该体系是自组织的。这里“特定”一词是指那种结构或功能并非外界强加给体系的,而是外界以非特定的方式作用于体系。例如:有一群工人,如果每一个工人都是在工头发出的外部命令下按完全确定的方式行动,则称之为组织,或更严格一点,称它为有组织的行为,而如果没有外部命令,而是靠某种相互默契,工人们协同工作,各尽职责来生产产品,这种过程就称之为自组织。
根据德国科学家Manfred Eigen的观点,在自然界的循环联系中,所有开放系统的自组织都必然采取一定的超循环形式(沈小峰、吴彤、曾国屏,1992)。超循环的特征就是:不仅能自我再生、自我复制,而且还能自我选择、自我优化,从而向更高的有序状态进化。理论上,超循环的产物增长既不是线性的,也不是指数的,而是比指数增长还要快的双曲线型(曾国屏,1996)。这表明,至少在超循环组织刚出现时,其产物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能够迅速形成大量的后代,从而取得支配地位。
协同进化正是通过自组织来实现的,其具体进化方式是超循环。本文以商业生态系统的技术发展为例来说明协同进化是如何进行的。在商业生态系统内部,根据功能不同,可以把商业生态系统划分为几个子系统,分别是技术子系统、管理子系统、生产子系统、营销子系统等,每一个子系统分属不同的组织。具体到技术子系统来说,它由商业生态系统所有成员的技术系统组成。每个组织的技术系统既能指导自己复制,比如进行技术研发,同时它又能对其它组织的复制提供支持。因此,分属不同组织的技术系统相互耦合形成超循环,共同推动商业生态系统技术子系统的进化。
假设A、B两个企业的技术系统分别为I1和I2,E1和E2代表能指导I1和I2进行技术研发的复制酶,在现实中它们可能是A、B两家企业的企业文化、技术积累、技术人员的技能知识等。由于I1、I2关系密切(比如两家企业共同开发某项新技术),它们的复制酶可以分别识别对方,只是由于各自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同,才表现为有利于本身复制的自我增进或有利于对方复制的相互增进的不同方式,如图1所示(沈小峰、吴彤、曾国屏,1992)。
如图1(a)所示,E1有利于I1复制,E2有利于I2复制,I1和I2由对应的复制酶以超循环的方式加强,其结果加剧了I1和I2的竞争。即使I1、I2、E1、E2处于平衡状态,这种平衡也是脆弱的。只要出现一个小小的涨落(如环境的轻微变化)就可以扰乱此平衡。通过自我放大,不可避免地导致选择两个物种中的一个,结果只有一个竞争者生存。
如图1(b)所示,E1、E2都有利于I1复制,其结果是I1的复制加强,I2的复制减弱,I2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被I1取代。
图1(c)和图1(b)的情况类似,只不过是I1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被I2取代。因此,图1(a)-图1(c)三种耦合方式竞争的结果是只有一个I(或者I1 或者I2)保留下来。
在图1(d)中,E2有利于I1复制,E1有利于I2复制,结果是I1和I2以超循环方式稳定共存。最终发展起一种自我增进和互相增进的耦合作用方式,这是一种稳定的超循环组织。由于非线性,超循环使得其组成单元之间不仅有竞争,而且有合作,形成整体行为,从而在随机事件中能够利用较小的选择优势迅速生长起来,取得支配地位。
稳定的超循环组织一旦建立起来,就可能通过自复制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突变现象,实现商业生态系统的进化。这种突变主要来源于系统内外两个方面的三个原因:自复制单元在复制过程的差错、复杂相互作用产生的内在随机性以及外界环境的扰动。比如商业生态系统出现一个补充性更强或竞争性更强的企业,如图2所示(沈小峰、吴彤、曾国屏,1992)。
图2(a)表示为在I1、I2合作过程中,I2遇上另一个可以合作的I1`,若I1`的技术能力刚好是I2所需要的,且有利于I1方的合作,则I1`成为I3加入循环,如图2(b)所示。另一种情况是I1`被排除在该超循环组织之外或者取代I1与I2形成超循环组织。经过不断的变异和选择,企业合作的超循环组织可以形成多元超循环。
I1、I2代表A、B两家公司的技术,那么I1`表示的就是技术I1在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个突变体,这个突变体可以来自A公司某个技术人员的突发奇想,也可能是A公司技术部门的一个创新。
其它子系统如管理子系统、生产子系统、营销子系统等也一样,各个成员相互耦合形成稳定的超循环,从而推动着每一个子系统向前进化。不仅如此,各个成员的管理系统、生产系统、营销系统等也相互耦合形成超循环。比如,I1、I2分别代表着A公司和B公司的管理系统和技术系统,E1和E2分别代表A公司和B公司指导I1和I2复制的复制酶,它们之间同样产生如前所述的四种耦合作用方式。
综上,在商业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着很多的超循环组织,它既存在于一个组织内部,比如A公司的技术部门、管理部门、营销部门等;也存在于不同的组织之间,所有这些超循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相互耦合形成更高一级的超循环,从而推动着商业生态系统整体向前进化。这就是协同进化。
协同进化的重要特征
(一)协同进化建立在企业生态位分离的基础上
所谓生态位,是一个生物单位(包括个体、种群或物种生态位)对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适应性的总和。当两个生物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其他环境变量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从而导致竞争的出现,其结果是这两个生物不能占领相同的生态位,也就是说产生生态位分离。企业世界也一样,企业对资源的需求越相似,经营的产品和市场基础越相近,它们之间生态位的重叠程度就越大,竞争也就越激烈。为了减少正面冲突,企业必须发展与其他企业不尽相同的生存能力和技巧,找到最能发挥自己作用的位置。Ditlea说,唯一成功的企业是那些能够找到自己生态位的企业(Steve Ditlea,1998)。企业生态位的分离不仅减少了竞争,更重要的是为企业间功能耦合形成超循环提供了条件。所以,“企业在必要时应当调整自己相对于其它企业的角色和关系”。
(二)协同进化的相关企业需要密切配合、协同发展
差异化策略认为,企业应当集中精力于自己的竞争优势环节,而把其他活动留给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只强调某一两个企业发展的行为都是错误的,因为商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很多时候是“顾客需求驱动的”(Gossain Sanjiv,Kandiah Gajen,1998),产品的终端消费者要求质量和服务都完善的产品,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唯一的可能是所有相关的企业密切配合、协同发展。
(三)协同进化不是一起进化且要不断创新
协同进化不是一起进化,一些成员可能因为其自身的情况或环境的变化而被淘汰(Marco Iansiti,Roy Levien,2002),也就是说商业生态系统的成员可能随时改变(Barry Rabkin,David Bradford,2002)。如果某个成员试图“搭便车”,或是创新跟不上,那么他将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生命力更强的组织。
(四)协同进化的核心是信息共享和共同创造价值
协同进化不仅仅是相互交换产品和信息那么简单,协同进化的核心是信息共享和共同创造价值(Barry Rabkin,David Bradford,2002)。因为只有共享信息才能使企业获得一个关于消费者需求的更加全面的视角,从而才能为消费者不断创造新价值。
(五)协同进化意味着成员间是相互促进的
协同进化意味着成员间是相互促进的,不是各干各的。要能达到成员间的相互促进,组成系统的每个成员具备在某一方面的优势能力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如图1(d)所示的超循环。所以,组建商业生态系统不是“拉郎配”。
(六)协同进化强调相互合作但并不排斥竞争
其实Moore的协同进化既包括合作也包括竞争(Harald Mahrer,Roman Brandtweiner,1999)。根据Haken H的协同论,竞争是系统演化最活跃的动力(沈小峰、吴彤、曾国屏,1992)。竞争可能造成商业生态系统在某一方面多样性的降低,但竞争还导致其它方面多样性的上升。而且虽然竞争导致在某一水平上多样性的降低,但它却为在更高水平上多样性增加提供了“平台”(platform)(Nason,J.D.,E.A.Herre,and J.L.Hamrick,1998)。不仅如此,一方面,竞争造成了更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为系统的自组织进化提供了条件(远离平衡态);另一方面,竞争又推动系统向有序发展。在上例中,如果没有竞争,落后的I1也就不可能被逐出超循环,虽然表现上看组织的复杂性增长了,但非常重要的组织层次却下降了。
(七)协同进化的商业生态系统成员需共同创造一套完整的机制
协同进化并不能仅仅靠成员间的相互信任,虽然相互信任是协同进化必不可少的基础。要实现协同进化,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商业生态系统成员共同创造一套完整的机制,这个机制包括必要的技术和相应的协议(Sanjiv Gossain,2002)。从这个角度讲,就是说企业要转换商业生态系统,其成本将很高,因为每一个商业生态系统的技术和协议各不一样,你必须花一定时间和精力调整并适应它,所以,企业不会轻易转换系统生存(吴建材、谢永平,2003)。
(八)协同进化企业共同分享整个系统的资源
协同进化告诉我们,最大的竞争是商业生态系统间的竞争(James F.Moore,1993),任何在内部过分强调竞争都只能是导致大量的内耗。比如阻止竞争对手使用自己创建的分销渠道有时将被认为是达不到目标的(counterproductive)(M.J.Xavier,2000)。商业生态系统相信成员间相互合作创造价值,必须建立在共同分享整个系统的资源之上。
结论
协同进化是商业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特征,也是商业生态系统进化的目标。协同进化可以发生在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之间、企业与竞争者之间、企业与服务提供者之间和企业与顾客之间。不同的类型,其协同进化的条件和过程可能各不一样,但无论是哪一种,进化最终主要还是通过自组织来实现的。
运用自组织理论研究商业生态系统的协同进化机制,内容包括有进化的环境和条件、动力机制和进化方式等。本文仅对其进化方式(即超循环)进行研究,这并不是说其它内容就不重要。其实不然,对于商业生态系统而言,其进化的环境和条件、动力机制等一样重要。比如因为自组织的出现是有一定的环境和条件的,根据Prigogine I的耗散结构理论,系统形成自组织的必要条件有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两个。其中外部条件是系统开放及开放度达到一定值、远离平衡态,内部条件是信息倍增和非线性作用(沈小峰、吴彤、曾国屏,1992)。如果商业生态系统没有满足这样的条件,那么超循环永远也出现不了。所以具体从实际操作过程来讲,研究商业生态系统出现自组织的环境和条件可能更为重要,这些工作包括创造一套完整的机制、如何在对外充分开放的同时保持独立性、准确定位企业生态位和鼓励多样性等。之所以仅阐述进化方式,原因在于超循环在理解协同进化是如何进行方面更加直观明朗。
21世纪的世界经济是在一对矛盾的支配下运行的,一方是以生产、贸易、投资越来越自由的全球性流动为代表的全球化,另一方则是以特定的地理边境和民族利益息息相关的本地化。但无论哪一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组织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也就是说,未来的企业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作为某一网络的部分而存在,企业网络成为一种趋势。美国NerveWire公司的调查也表明,那些合作得最有效的企业,无论它们是厂商和供应商之间共享数据库,还是新产品合作开发,都表现出比其它同类型企业更好的业绩、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顾客价值(Sanjiv Gossain,2002)。
“未来的企业将是类似于自然系统(natural-born systems)”(Kemal A.Delic,Umeshwar Dayal,2002),商业生态系统正是这种观点最好的体现,它代表着企业网络的发展方向。商业生态系统内的成员不仅和睦相处,更重要的是它们以比指数增长速度更快的双曲线方式协同进化。这就是商业生态系统区别于其它企业网络的重要特征,也是其它企业网络最终将走向商业生态系统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William Bridges.领导分散工作的组织[A].未来的领导[C].刘守英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Moore. Geoffrey A. Crossing the Chasm[M].New York, NY: HarperBusiness,1995
3.James F.Moore.Predators and prey: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3
4.James F.Moore.The Rise of a New Corporate Form[J].The Washington Quarterly,21,1,Winter 1998
5. James F.Moore.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与战略[M].北京出版社,1999
6.吴建材,谢永平.共同进化时代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策略[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7.Kemal A.Delic,Umeshwar Dayal.The Rise of the Intelligent Enterprise[J].ACM Ubiquity,vol.3,no.45.December 30,2002
8.Fiona Murray.Building Scientific Networks for Effective Innovation[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Spring 2002,Volume 43,Number 3
9.Normann Richard,Ramirez Rafael.From value chain to value constellation:designing interactive strate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00178012,Jul/Aug93,Vol.71,Issue 4
10.Peter Bentley.Digital Biology[M].Simon & Schuster,New York,2001
11.沈小峰,吴彤,曾国屏.自组织的哲学—一种新的自然观和科学观[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12.曾国屏.自组织的自然观[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3.Steve Ditlea.Mother Knows Best.Context[J].Fall 1998
14.Gossain Sanjiv,Kandiah Gajen.Reinventing Value:The New Business Ecosystem[J].Strategy & Leadership,Nov/Dec98,Vol.26,Issue 5
15.Marco Iansiti,Roy Levien.Keystones and Dominators:Framing the Operational Dynamics of Business Ecosystems[Z].Harvard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 Series,No.03-061,11/13/2002
16.Barry Rabkin,David Bradford.Evolution Theory[J].Best`s Review,2002.8
17.Harald Mahrer,Roman Brandtweiner.The Supply Side is Loosing Ground-Austrian Top-500 companies are ignoring the e-commerce challeng[R].Proceedings of the 2nd Bitworld Conference,Cape Town 1999
18.Nason,J.D.,E.A.Herre,and J.L.Hamrick.The breeding structure of a tropical keystone plant resource[J].Nature,vol.391:685-687.12 February 1998
商业生态系统范文第4篇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economy,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enterprise is often not determined by itself,largely depends on the business ecosystem which they live i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business strategy from the core enterprise business model and resource platform, with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usiness ecosystem.
关键词: 商业生态系统;资源平台;商业模式;顾客价值主张
Key words: business ecosystem;resource platform;business model;customer value proposition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23)10-0141-03
0 引言
众所周知,基于资源的战略观认为[1],公司及其竞争优势的建立是在公司所拥有的独特资源以及它在特定的竞争环境中配置这些资源的方式基础之上的,因此,企业的成功来源于比竞争对手更有效的培育、积蓄和更新资源。显而易见,此种观点将企业看作一个孤立的单元作为分析对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企业所面对的外部世界日益复杂,顾客的需求不断变化,由单一产品的身心满足上升到内心渴望的深度支持,表现出的是无尽的苛刻与刻薄;产业生命周期的缩短则逼迫企业不断的学习和创新;产业上下游基于利益的讨价还价往往使企业处于被动地位。然而,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有限,难以应对外面日新月异的环境,无法满足顾客日益苛刻的需求。
基于上述论述,企业不应仅靠自身资源,同时要利用外部资源,联合一批关联机构共同构成一个系统,为顾客服务,而这个系统就是目前备受关注的商业生态系统。核心型企业作为商业生态系统的创建者,其经营策略将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兴衰。因此,探讨核心型企业经营策略具备较大的现实意义。
处于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核心型企业担任着两种不同的角色,从其自身来说,它是系统中成员之一,是向顾客提供核心利益的企业,其商业模式将影响到其业绩的高低;对商业生态系统来说,它是资源平台的提供者,资源平台的便利性将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繁荣程度。然而,这两方面不是相对独立的,彼此之间相互影响,核心企业的顾客价值主张将决定生态系统的吸引力,生态系统的繁荣一定程度上又保障了核心企业的利润。本文主要以商业生态系统形成和发展两个阶段,从核心企业商业模式设计和资源平台构建两个维度去探讨其经营策略。
1 商业模式和商业生态系统含义、结构和功能
1.1 商业模式的含义、结构和功能 商业模式作为近十多年来的热点话题,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实践活动中,都给予了大量的研究。广泛的实证说明,企业的成功取决于一项好的技术和一个好的商业模式,而综合技术和商业模式这两者,一项具备较好商业模式的普通技术可能比一项具备普通商业模式的高技术更有价值[2],可见,商业模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关于商业模式含义观点甚多,本文引用逻辑学派定义:商业模式就是企业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逻辑,简言之,就是企业如何通过提品满足顾客的同时自身获取利润,它是由一系列相互匹配的要素构成,如顾客价值主张、关键资源和流程、盈利模式。商业模式的功能在于澄清客户的价值主张、识别目标市场细分、定义企业内部价值链结构、说明收入机制、估计成本结构和盈利潜力、描述在价值网络中的位置[3]。
商业模式构成要素众多,而其中首要基本要素或者商业模式形成的起点是顾客价值主张,在商业生态系统中,核心企业顾客价值主张可以说是和缝隙企业最紧密的联系之一。因此,本文在探讨核心企业商业模式时着重讨论其构成要素之一顾客价值主张。顾客价值主张主要回答以下问题:①目标客户是谁?②满足客户什么样的需求?③如何去满足客户需求?[4]
1.2 商业生态系统的含义、结构和功能 商业生态系统观念最早来源于Moore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文章“掠食者与猎物:新的竞争生态”,与自然生态系统想类比,商业生态系统是由众多实体组成的一个大型的、松散联结的网络,每个实体是该网络的一个结点,担任了特定的角色。
商业生态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备受关注,是因为该系统中成员并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一组提供互补产品的企业,彼此之间通过合作面向顾客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相比与传统的标准企业,商业生态系统能够更好更全面的满足顾客,通过提供解决方案满足顾客来实现系统成员的共赢,而非你赢我亏的零和游戏。
一个健康的商业生态系统由两类成员构成:核心型企业和缝隙型企业[5]。核心型企业在系统中占据中枢位置,为系统成员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资源平台,它不但能使庞大且分散的商业网络如何与顾客联结的难题化繁为简,而且通过为其他企业提供的平台,还能促进整个生态系统改进生产率、增强稳定性,并有效地激发创新,能够积极改进生态系统的总体健康,并从中受益,使企业自身获得可持续的绩效。例如微软,通过提供视窗操作系统的软件开发工具和技术,使得成千上万个关联企业与之联系,微软面向顾客的提供物的价值不断提升。
缝隙型企业往往专注于某个狭窄的细分市场,凭借专业化优势,提供独特性的互补性产品并获取价值,该类企业依赖于核心企业提供的平台,占据了系统的大部分空间,是系统的构成主体,其多样性是商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
2 商业生态系统中核心企业经营策略
核心企业作为商业生态系统的创建者,其经营策略不仅关系到自身的业绩,同时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兴衰。实践证明,一个商业生态系统越庞大,其稳定性越高,抵抗外界环境剧变的能力越强。事实上,商业生态系统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整个发展过程是由核心企业所决定的。在商业生态系统的成长周期中,核心企业的经营策略也是动态变化的。
商业生态系统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创建期、成长期和衰退期,本文主要探讨创建期和成长期核心企业的经营策略,这两个时期的变化过程可以通过下图体现[6]。
上图中,从o时刻到t时刻是系统创建期,从t时刻到m时刻是系统成长期,在这两个时段,核心企业经营策略有了很大的变化,以下将从企业商业模式的顾客价值主张和企业提供的平台两方面加以说明。
2.1 创建期核心企业经营策略 顾客价值主张方面,核心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具有海量客户的广泛市场,实践证明(如表1),市场越广泛,涉及的业务领域越多,对于缝隙性企业的吸引力就越强,而后期系统中成员数往往越多。
由于核心企业提供的是核心产品,缝隙型企业提供的是互补产品,因此核心企业的价值主张将直接影响到能够吸引企业加入的缝隙市场。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都适合创建商业生态系统,因此在系统创建初期,要着重考虑顾客价值主张问题,明确需要解决的顾客问题是什么。在解决方案方面,核心企业要避免提供单一产品,而是针对客户需求的产品组合,也许刚开始,解决方案并不完善,但在商业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顾客价值会不断创新。
平台创建方面,核心企业最初往往要投入很大的成本,平台的功能是为了方便缝隙型企业和核心型企业共同创造和获取价值,因此,核心企业创建的平台必须便于缝隙型企业使用,同时要低成本。由于创建初期,搭界平台的缝隙企业并不多,平台管理和维护相对简单。
2.2 成长期核心企业经营策略 价值主张方面,核心企业在系统成长期不断进行顾客价值创新,通过和缝隙企业一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组合满足客户需求,例如苏宁电器,不仅销售家电产品,还提供物流、安装、咨询等多项服务。
共享平台方面,此时随着生态系统的不断壮大,平台使用、管理和维护遇到了很大问题。首先,由于搭接平台数量的增大而超出了平台的承受能力,因此需要继续开发平台技术,扩大平台容量。其次,平台上企业不仅数量巨大,而且类型形形,导致了平台共享混乱,因此需要制定平台使用标准甚至是契约。最后,平台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维护和升级,因此核心企业有必要设立专门的部门。
3 案例分析—以万达广场为例
3.1 万达商业地产简介 大连万达商业地产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9月,2009年12月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7.36亿元人民币,是大连万达集团旗下商业地产投资及运营的唯一业务平台。公司的主营业务为商业地产投资及运营管理,核心产品是以“万达广场”命名的万达城市综合体。所谓城市综合体就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可以说基本具备了现代城市的全部功能,所以也被称为“城中之城”。
截至2023年底,万达商业地产已经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61个重点城市投资建设了87个万达广场,其中已开业49个万达广场,正在运营26家五星级或超五星级酒店。作为率先实现全国布局的大型商业地产投资及运营商,公司在中国商业地产行业内居于领先地位,是中国商业地产的领军企业。
3.2 万达商业地产经营策略 万达商业地产能够取得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商业生态系统的经营视角,无论其主观上是否具备这样的战略意识,现实中的万达广场可以说是商业生态系统。
如果把万达广场的开发和运营看成两个阶段,那这两个阶段即是上文所说的商业生态系统创建期和发展期。
在开发初期,万达广场即确定了包括以大型购物中心为主体的商业中心投资与运营;五星级及超五星级酒店的开发与运营;商业运营及物业管理;写字楼、公寓和住宅的开发销售在内的四大核心业务板块,可见其目标客户相当广泛,几乎涵盖所有的城市甚至外地居民,以核心产品城市综合体满足客户渴望的深度支持,其所涉及的产业包括住宅、餐饮、娱乐、办公等等。而万达商业地产提供的平台可以认为是空间上的万达广场,包含万达品牌、万达环境、万达的物业服务、万达停车场等等,以此吸引外部组织或个人到此投资。
在运营期,一方面万达广场不断完善其作为城市综合体所展现的功能,以便更全面的服务于客户,另一方面,万达地产需要设置专门的部门去管理其提供的平台,例如,和租赁店铺签订相应协议,确保提品或者服务的质量,以此进行品牌管理;再如设置相应的广场形象环境维护部门,定期卫生评估、环境美化,以此进行万达环境管理。总而言之,万达需要对其提供的平台进行管理和维护,保证其自身和投资者共同实现价值。
4 结束语
本文是对商业生态系统中核心型企业经营策略进行探讨,分别以商业生态系统创建和发展这两个不同时期,从商业模式和平台建设两个方面分析了核心企业经营策略,并用万达商业地产案例进行了说明解释。
参考文献:
[1]大卫·科利斯,辛西娅·蒙哥马利.公司战略:企业的资源和范围[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Teece D. Business models, business strategy and innovation [J].Long Range Planning,2009,7.
[3]Henry Chesbrough.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pportunities and barriers [J]. Long Range Planning,2023,43:353-363.
[4]张晓玲,罗倩.商业模式中客户价值主张生成的典型类型、障碍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23,13(2):58-63.
商业生态系统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 生态系统 协同效应 平衡管理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内涵
商业生态系统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93年Moore的《捕食者和猎物:一个新的竞争生态》一文,他首次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将生态学与企业战略相结合。商业生态系统被描述为一个经济联合体,这个经济联合体内部的组织与个人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共生共赢的生态系统。
将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思想运用到电子商务领域,可以很好地解释电子商务领域出现的集群现象。在互联网经济的大环境下,一系列相互影响并相互依存的企业和组织机构,通过互联网作为竞争和沟通平台,形成虚拟联盟形成优势互补的协作并进行资源共享,结成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即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这是一种与以往传统的经营理念完全不同的一种新观点,其根本目标是各主体之间的平衡与共同可持续发展。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不可简单将目光停留在自身资源与条件之上,而应该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动态变化的生态环境之中,根据变化适时调整管理策略。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构建
(一)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构建原则
1.系统性原则。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复杂性和非线性,因此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一项系统性的协调工作。电子商务的生态系统构建同样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应该保证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保持着相互协调相互联系的关系,从整个系统的平衡出发,保证系统信息流、物质流的畅通。
2.开放性原则。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内的各个主体都不是封闭的,必须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同时,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本身也是开放的,系统由电子商务的生产者、传递者与分解者构成,这样的结构也并非是一尘不变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带来系统层级的相应变化。在这种动态变化中,各主体需要从自身需求出发选择合作伙伴,进行商品交换,这种持续的交换过程带动了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
3.互动性原则。电子商务的各个主体在生态系统里都不是孤立地进行进化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信息、资源流动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内的各个主体自身的进化,也是带来整个系统进化的决定性力量。因此构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过程中,有必要着重研究不同构成因子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不可孤立分析。
(二)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结构
1.领导种群―生态系统中的核心企业。核心电子商务企业领导者整个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内的资源配置,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整合与协调资源配置的角色,为系统中的其它主体提供交换平台与监管服务。核心企业在系统中处于中枢地位,拥有共享资源、创造价值的能力。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视角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其所处的商务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
2.关键种群―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的“网商”群体。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关键种群即电子商务交易主体,网商的概念指的是利用互联网通过运用电子商务工具进行商业活动的个人或企业。包括供应商、客户、投资商、渠道商、消费者。
在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原本相对孤立的网商开始结为联盟,他们通过树立共同的愿景,相互信任,制定共同的规则进行高效协作,共担风险,共享利润。同时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视角下,将消费者纳入了关键种群的利益内,单一企业的力量已经无法更好满足不断提高的消费者的要求,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体现出了其系统整合力量,通过系统成员高度相关整合形成的系统价值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消费者也是系统共同进化的一个部分,成为系统成员的消费者在为系统创造价值同时,也得到了更多的自身需要的动态变化发展的价值。
3.支持种群―网络交易必须依附的组织。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交易的实现必须依靠一系列支持性的组织的支撑,这类组织主要包括金融机构、物流公司、电信供应商以及相关的政府机构及准政府组织。这些种群并不完全依赖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而生,但他们通过对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优化而获得超额收益。同时这些组织又会被系统中的各个主体影响,其原本的组织运作模式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在众多支持种群中,政府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规范与引导电子商务中的方方面面,建立公平有序的商业环境。同时在一些投资大回收期长的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环境。在生态学视角下,进化论认为,物种之所以在进化过程中存活下来,并不是因为它更强大或机智,而是因为它更加适应变化的环境。因此,电子商务中的各个主体可持续地生存下来必须依赖于健康有序的外部环境,这种环境包含了系统环境的方方面面,如社会文化环境、经济制度环境、法律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发展环境等。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平衡管理
(一)完善系统内部个体的平衡管理
为了有效支持电子商务系统内部的平衡有效发展,可以通过建立企业电子商务系统,将企业的采购、销售、物流、财务整合到一个平台中,使得管理人员可以从宏观层面来观测企业的运营状态,同时又可以把握住企业各个细节,并且可以运用大数据对企业进行预测分析,增加决策效率,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增快,则可以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
部门之间的协同效应本质上是一个企业的组织管理问题,在协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通过部门协同的信息化、规范化来实现,开发协同商务软件、协同决策方法与管理技术。而除此以外,必须建立与之相对应的绩效评价机制与组织协同体系,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部门之间平衡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与利益相关者需求响应能力。
(二)协调系统内部主体之间的平衡管理
主体之间的平衡管理包含了三个方面:第一,生态系统中同类主体之间的平衡,同类主体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但通过具体的细分,可以实现竞争合作的局面,通过互补与战略集群的效应,充分实现信息流通的充分性与经济效益的规模化。第二,生态系统中关键群体之间的基于供应链的协同管理,要求各个节点企业之间形成一个联合体,通过这种可以协作的互助网络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整个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柔性,实现供应链价值的最大化。第三,生态系统中关键种群与支持种群之间的协同管理,关键种群与支持种群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电子商务运营所需的大量支持,这些服务大多需要各类支持性企业的协作,与支持性企业的合作效率也将直接影响电子商务的运营效果。
(三)外部环境与主体之间的平衡管理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对电子商务生态主体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既可能为系统内各个主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又可能制约系统的发展与进步。同时,电子商务生态环境也是持续变化着的,电子商务主体必须要适应环境变化,适时去调整自身资源配置,另一部分主体则应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的外部环境,以促进主体可持续发展。在主体与外部环境的平衡管理中,应该注重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创造更加适宜的发展环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制定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提供了严谨有序的生态环境。对电子商务信息技术进行革命性的创新,在满足需求的同时,更应创造需求。以生产厂商为中心,融合企业上下游产业,形成面向消费者的高效一体化供应链。建立与完善电子商务安全与信用体系,为电子商务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的安全保障。
我国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构建路径
(一)我国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普及,电子商务的用户群体急速膨胀,电子商务市场发展迅速,但我国的电子商务在整体上仍然处在较低的发展水平,用户集中于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用户发展不均衡。从硬件设施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也制约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速度与水平。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水平的区域差异仍然较大。从社会信用发展的角度,在电子商务模式下,有许多的问题都不可回避,诸如知识产权的保护,远程征税,网络公共安全,交易诚信机制的监督与管理等。
(二)我国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构建与平衡的发展路径
充分发挥核心电子商务企业的平台作用。核心电子商务企业是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起着发挥领导资源配置的核心能力,为其它主体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我国有着众多中小型企业,他们充满活力与创造力,但是由于规模的限制缺乏自主开拓电子商务平台的能力与公信力,而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发挥中小企业的网络集聚效应将可以有效缓解这一问题,将会成为中小型企业实现电子商务发展的良方。但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的建设会面临着大量硬件、软件和政策的制约,相关的政府部门应该对其进行扶持,提供相应的政策优惠,以引导我国大量的中小企业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发展。
注重传统商务与电子商务之间的协调与促进。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传统商务与电子商务之间必然存在着竞争关系。然而电子商务完全取代传统商务并非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初衷。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更加高效的商务模式和经营手段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但是仍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它在很多的领域都无法完全替代传统商务而存在。基于此,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之间应该充分相互利用彼此的特点与优势,而非排他性竞争,通过生态位的分化,实现演化过程中的协同效应,达到共生与共同进步的目的。
转变政府角色并构建公平有序的支持环境。我国电子商务的未来发展需要一个公平的、有序的、稳健的发展环境。在这种秩序的构建过程中,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政府应该从经济成果的分配者更多转变为规则的制定者、监督者。恶性竞争、信用危机、税收流失等问题必然会影响电子商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危机到整个金融、经济社会的安全。在这方面政府必须走在前面,加强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加快电子商务的立法工作,规范电子商务市场秩序,为我国电子商务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结论
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已经不再简单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买卖双方以外的很多行业与机构为了满足网络客户的需求而逐渐开始集聚,物流、金融、软件以及一些政府及准政府机构通过互联网进行资源整合,形成了互联网时代的新型产业环境。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这种资源集聚与整合的现象。本文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系统性、互动性、开放性特征出发,提出了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对领导种群、关键种群、支持种群以及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环境的构建策略。笔者认为只有通过信息化、规范化的平衡分析案例实现该生态系统内种群内部、不同种群之间以及种群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平衡协同管理,才能够实现整个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协调可持续演化。最后,针对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我国的特殊环境下,政府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构建中发挥着更加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娄策群,周承聪.信息生态链:概念、本质和类型[J].图书情报工作,2007(9)
2.陆杉,高阳.供应链的协同合作: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7(5)
3.吴恒亮,张巍巍.构建适合中国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生态系统研究[J].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Web Based Business Management(WBM2023),2023(9)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