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诫子书原文(精选5篇)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诸葛亮 书表 思想

建安文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成就突出,受到历代研究者的重视。这其中主要是邺下文人集团创作彪炳千古。偏于一隅的西蜀文学创作相当冷清,很难找出几个稍有成就的作家,而诸葛亮是属于成就最高的一位,他的前后《出师表》,他的《梁甫吟》都是有名的佳构。其实,诸葛亮勤于军政大事,一生中写得较多的应该是他的公文,而其书表也是别具风采,蕴含了他的自身人格和思想。

一、扶君忠汉,天下一统

生活于汉魏之际的人灵魂经历严峻考验,精神世界多呈现多元并存的复杂景观,也因种种不同的主客观原因显示不同的思想意识。其中坚守儒家的忠孝观,大有人在。诸葛亮实行严苛的法治,显然与纯粹的“仁政”相异;但是在立场上明显具有儒家的正统思想,虽然其生活时代先是袁绍,后来是曹操势力最大实力最强,但是两人相对于汉室来说是异姓,刘备虽然实力薄弱,但是他有汉室的血统,是公认的皇叔,因此智慧超群如诸葛亮者不投靠袁绍,也不投靠曹操,尽管曹操是历史上有名的爱才如渴的“主公”。诸葛亮的扶君忠汉,天下一统思想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出师表》中。这篇有名的表文以诚恳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秉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实现“兴复汉室”的大业,体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对蜀汉忠贞不贰的高尚品质以及希望国家一统,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强烈愿望。“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诸葛亮出师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后半生全部活动的精神力量。人活着就是要尽自己的本能和力量,尽忠国家,保卫国家,报效国家。而在《后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高度赞扬了他的忠心耿耿誓死效忠祖国的无私精神。他在国家危难之际,能说出具有如此感召力的话,更焕发出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军事政策上,诸葛亮对刘备说的:“若跨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以及对刘禅说的:“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将率三军,北定中原”,都是他对能实现祖国统一而提出的战略方针,表现了他的忠贞不贰和希望国家能实现大一统的美好愿望。还有在《八阵图法》中短短的13字“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矣”同样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诸葛亮想克复中原,兴复汉室,统一国家的宏伟的政治理想。可以说,诸葛亮的匡复汉室,统一天下,忠于先主的思想意念贯穿了他的一生,也是诸葛亮在整个历史中的基本定位所在。

二、勤勉重节,臣节为首

汉代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大臣对君主的守节成为士子重要的行为准则。这种风气在汉末党人那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汉魏之际的士人也深受其影响。诸葛亮一生勤勉重节,任何事都喜欢自己来,事必躬亲,“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这是真实写照。在天下乱局未定之时,行政多以速效为求,而速效必然行使法术为主。运用法术必然得罪人,少恩惠,这未必是诸葛亮的本意所在,但是为了达到预定目标,诸葛亮不得不如此,这虽然受人指责,但是他坚定不移地实施其策略。法正致信诸葛亮:“昔高祖入关,语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且客主之义,宜相降下,愿缓弄弛禁,以慰其望”。大体是法正向诸葛亮提出意见:治法不能过严和苛刻,这样唯恐会失去民心,使得民心散乱。诸葛亮通过《答法正书》回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无道……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整篇文章,对于法正的进谏,诸葛亮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了社会现状与蜀国的历史背景对他进行了反驳,认为凡事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合理的举措,而不是一味地敷衍与乱行政。当初刘邦对百姓采取温和的措施这是合适的,因为秦朝的统治是残暴的,这样才构成鲜明的对比,刘邦才能深得民心。但是如今的状况却截然相反,因此才制定了相对严明的法制。其实,用黄老思想治国相对比较轻松,因为少改变,多延续,这会减轻主观思想负担,而实行法治则无论制定各种严密的制度和措施,实行各种政策和策略,都是极为艰苦的。诸葛亮的回应深刻地反映了他的一种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过人的政治才能,而不是简单照搬历史成例或者空想,而是从实际出发,从效果着眼的勤勉作风。

三、知恩图报,忠于职守

诸葛亮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不徇私,不枉法,不顾家,都表现出了他知恩图报、忠于职守的思想感情。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主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他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兴复汉室,统一国家上。他几乎无法顾及家庭,连年征战在外,也正是有着一位背后默默支持他的贤妻,帮他打理家中的事情,诸葛亮才能更加专注的为国家效力。他活着就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他为回报刘备的“知遇之恩”,殚精竭虑,辅助君主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他发挥智慧,提出了“跨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抗拒曹操”的治国方略。他以法治国,赏罚分明;他重用人才,任人唯贤;他审时度势,不断地调整政策,建立统一战线;他注重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发展社会经济;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忠于职守的具体表现,为了国家的昌盛人民的繁荣,这些都是小事。

来敏,言语放肆,严重影响国家,因此被诸葛亮罢免,尽管他之前非常优秀,曾辅助自己,为建立蜀汉有过不凡的功绩,与自己私交也不薄,但是“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自己不会因为一己私利而放纵来敏,深刻的表现了诸葛亮的不徇私的精神品质。

马谡,违反节制,不听统一的安排,私自乱改军规,并且只知道纸上谈兵,最终导致了街亭失守,北伐失败,严重触犯了军规。因此当众斩了马谡,以正军规。正如他文中所言“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假如自己在徇私枉法,在废除法制,如何去征讨敌人呢!

陈寿评论说:“诸葛亮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随亲必罚。”简单的一句话,全面地赞扬了诸葛亮的不徇私不枉法忠于职守的精神品质,而诸葛亮的这种精神品质比较完整地体现在他的各种书表之中。

四、淡泊明志,循循善诱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范文第2篇

介绍: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辅佐刘备建立蜀汉。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对内抚百姓,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失败,最后于蜀汉建兴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范文第3篇

诸葛亮,字孔明,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辅佐刘备建立蜀汉。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失败,最后于蜀汉建兴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

(来源:文章屋网 )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今本《文子》 文学审美性 思想

《文子》作为黄老道家的重要典籍,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较高,但鉴于其诸多版本的界定性、真伪性、边缘性的复杂问题,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书的流传和发展。将今本《文子》作为整体进行阐释和解读,有助于我们理解其虽兼承新道家思想的重要价值,却因伪书说而长期不能得到世人重视的尴尬。其书蕴含的丰富黄老道家思想对后世乃至当今文艺、文学、政治等各领域有重要的价值和借鉴意义,本文从文本自身的文学性、思想性、启悟性方面进行如下探究和阐释。

一、今本《文子》文本的诗化性及情辨性特征

今本《文子》作为语录体散文,含有大量的议论文字。其在论旨上“宗传统道家思想”而有所发展,在行文上更是“法黄老理论”而振扬其风。其语言风格既有南方楚地文学浪漫飘逸的痕迹遗存,又有早期秦汉文学说辨论理的演进特征。

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诸子》一文中强调:“情辨以泽,文子擅其能。”所谓“泽”即光泽、润泽,或可理解为恩泽后世。的确,在诸子的著作中,文子之作的最大优点就是“论道辨理”饱含情感,《文子》不讳言“情”,且更特别强调“情”的作用,在其看来,治理天下不是靠政令制人,不是靠权威压人,而是强调真情感人,诚信服人。虽讲治国之道,但“语因情发,言为心声”的意识确有其进步意义,发言吐语、著书立说,也才更重表达真情实感:

夫水浊者鱼,政苛者民乱……影之象形,所修者本也。(《精诚》)

这段文字前面抒发了对“政苛令繁、欲多求甚”的统治者的憎恶之感,对“争斗伪诈、民不聊生”的现实社会的痛觉之情。阐述“无为而治”思想的文字,由激愤之情渐变为激昂之情,表达出对理想社会的憧憬。由于感情充沛而强烈,故“辞不繁不足以达其情,语不详不足以表其意”,文字便有了风行水上之势,洋洋洒洒,焕然成章,其富有情感的论述使人犹如看到了作者“纵论治国之道、畅谈天地之理”时的慷慨激昂抑或冷漠沉静的形象,也启发了人们对文艺的本质作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且《文子》用词遣句简洁生动,准确明晰,其对字句的自觉锤炼和刻意雕琢,反映了当时人们文学意识的增强和文学创作性的进步。其文讲求对字协韵,较多采用四言句式,突出了文章的音乐化特征,易于诵读而传播广远。许多段落又富有诗歌的韵味,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以楚人惯用的语气助词“兮”字入句,在句中起到了调和韵律的作用,文句更富咏叹意味和抒情功能,有浓郁的楚歌情调,如:

豫兮其若冬涉大川者,不敢行也;……广兮其若谷者,不敢盛盈也……(《上仁》)

在对偶和排比手法方面,《文子》也运用得较为普遍。文章又多骈句俪辞组成,可与后世词句整饬的赋体作品媲美,这无疑是有意识地追求语言艺术形式美的结果,显然更具有达意抒情的文学自觉性。

总之,在文学体裁上,《文子》作为语录体散文,它的诗化特征仍很明显,特别是杂有较多的议论文段落,也显示出了先秦散文的发展趋向;在艺术表现上,它借鉴了老子的创作经验,沿用了《老子》的修辞手法,且有所发展和提高,注重文章的审美化,更追求文章的艺术化,这也是该书文学价值的重要体现。

二、今本《文子》与《沧浪歌》、《诫子书》等文关系的问题

(一)关于“《沧浪歌》创始权为文子”的思索

张松辉先生在《先秦两汉道家与文学》一书中提出:“《文子·上德》的记载证明《沧浪歌》的初创权应归为文子。”我认为此认识涉及今本文字增益性问题,有部分不可证因素,但确有较大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因其既与今本《文子》反映的时代特征相一致,又关涉到与“《文子》为屈原思想上源文化”观点的连贯性和价值性问题。文章在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将其二者思想结合,作如下分析。

1.今本《文子》从尊崇道家思想传统的角度,注重“心治”,同时也主张采用“法治”。若说此书“心治”思想多是受到春秋大义的遗响,那么“法治”思想则是“明见之主必求治国之臣变法图强”的重要标志。

《文子》立法对象的界定,也反映了对君主的一种理性要求与审议,楚国的屈原时代,“法治”思想已遍地生花,屈原及其同仁在楚国奔忙,尽管各有所憾,但已显现“法治”思想同“心治”思想斗争的必胜气象,而《文子》作为前期的楚文化著作,对屈原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则是极有可能的。

2.《文子》和屈原在对儒家思想的认同上有所一致。屈原作品对道、德、仁、义、礼各种思想因素在社会秩序构建时作用的认识,已较《文子》大大前进了一步。其将此五者认为是“美政”统治不可或缺的思想因素,这与《文子》的黄老思想有着相通的渊源性。且两者在儒家思想方面的显著特征,又都表现为对“民生”的极大关注。

3.《文子》思想通于“刑名”之学,屈原也重视“名与实”的统一,两者的共同性是发人深省的。屈原认为有“实”才可有“名”,即“善不由处来兮,名不可以虚作。孰无施而有报兮,孰无实而有获”。故“不干人、不屈己”的精神,也正是屈原千百年来对中国文人的人格影响之所在。

4.同《文子》一样,屈原主张变法图强。吴起变法之事相去屈原之事不过四十年之遥,楚之俊杰之士如屈原者,必将深刻认识到“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重要性,且屈原的改革亦曾部分的付诸实施,故此屈原的法家思想也可窥见一斑。

《四库全书总目》列《文子》入道家类,而屈原思想中也有部分道家思想因素,楚国是道家的发源地,也是战国时期黄老思想最活跃的地区,屈原生长与此,耳濡目染,本族文化思想积淀的影响一定是相当深厚的。由此可见,《文子》不仅可以作为研究秦汉哲学、经史的重要资料,而且为我们研究屈原的源流提供了至为珍贵的材料。今本吸收了儒家思想而融会贯通,旁通于刑名之学而有所创新,由道生法,强调了朴素的法制理论,汲取了多家的思想,丰富光大了道家学说,其对屈原的吸引力是可想而知的。

总之,以上由“沧浪歌创始权的考索”引申到的对“《文子》思想与屈原思想延承性”的探究,提醒我们从文化区域性的影响和文化纵通性的角度,重新审视屈原思想的内涵。这样,既可抛砖引玉地解决屈原思想中一些相关的问题,同时又有利于我们对《文子》思想有进一步的认识和解读。

(二)关于对“《文子》和《诫子书》等文思想一致性”的认识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弃疑滞,使庶几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不免于下流矣!(《诫外生书》)

君子之道,静以修身,俭以养生。静即下不扰,下不扰即民不怨,……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并覆,非正平无以制断。以天下之目视,……百官修达,群臣辐凑。……(《文子·上仁》)

由上文可见,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论述亦见于今本《文子·上仁》。《诫子书》、《诫外生书》等篇作为表现诸葛亮黄老思想的代表作品,其“淡泊”、“宁静”、“绝”、“忍屈伸”等理念,亦为黄老新道家所阐发。

从引文分析,两篇文字与今本《文子》语言有着较大的一致性,只是个别词语略有变化:“明德”改为“明志”,对“”用了“绝”字,对“屈伸”用了“忍”字。当然,由于今本文字的增益性问题,我们没有足够的证据断定《诫子书》等文的言论承用今本《文子》原文,但较之前文对今本成书和思想的分析,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大,即使其对今本此句未加引用,两者的黄老思想亦有着本质上的相通。

若说诸葛亮主要是新道家思想的体认者,不仅是因为他以新道家的“宁静”、“淡泊”为基本行事风格,其也与其他所有新道家一样是积极“入世”的。“宁静”为了“致远”,即朱熹所说的:“静,便养得根本深固,自可致远。”诸葛亮《诫子书》也说得十分明白,要“明志”,要“致远”,他的“志”绝非“悲守穷庐”,而是“志当存高远”。本来“躬耕”,但所谓“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只不过是“以屈求伸”,即所谓“入世而不避世”,这也正是新道家的重要特点。

诸葛亮《诫子书》的言论及反映的根本思想及渊源,较大程度上是黄老新道家思想,可理解为是以黄老刑名为主的异端之学:“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能兼采众长”。且从现有较为可靠的诸葛亮《文集》资料看,他的表、梳、书、教、论等文,也有较多反映其黄老思想的论说,甚或其本人的所作所为,亦多新道家风范。①

当然,关于黄老新道家的总体思想观念,今本《文子》与诸葛亮确有一致性,值得探索。在每一段进步开放的历史时期,黄老新道家思想对社会各阶层起到的重要影响和启悟的可能性就更加明显和积极,这应该既是黄老思想本身的开放性、包容性、进步性的独特魅力体现,又是其作为政治统治手段在传统中国社会不断适应管理层需要并使其不断得到发挥和完善的历史必然。

综上所述,今本《文子》在唐代成为“通玄真经”是有其历史必然原因的:该书的思想内容既与唐代初期上层阶级提倡道家思想的政治性相符,又能以它黄老思想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适应社会恢宏大气的时代特色和广大民众昂扬热情的进取情怀……以上即为对今本《文子》与文学审美性相关涉部分内容和思想的些许理解和体悟,其进步意义对今天社会诸多领域都有着很大价值和探索空间,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注释:

①熊铁基.秦汉新道家[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499-513.

参考文献:

[1]曹道衡,刘跃进.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丁原明.黄老学论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3]黄钊.道家思想史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4]李定生,徐慧君.校注·文子要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范文第5篇

中纪委为什么会推荐这些家族?让我们不妨走近他们去看一看。

推荐一:张谷英村

张谷英村,又称“天下第一村”、“民间故宫”,位于湖南岳阳以东的渭洞笔架山下,古建筑群占地面积约五万余平方米,为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江南古民居建筑群。传说,明洪武年间作为朱元璋指挥使的张谷英精通风水,明初的渭洞山区尚未开发,荒草萋萋,古木森森,张公行至此看中了这片世外桃园,从此,开启了张氏家族二十六世的故事。今天的张谷英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张谷英村由当大门、王家F、上新屋三大群组成,总面积为51000平方米,大小房屋1732间,天井206个,巷道62条,古屋环山而建,长达1公里。古屋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其布局依地形采取“干枝式”结构,主堂与横堂皆由数个单位组成,各单元之间有屏风檐廊和巷道沟通分隔,分则自成体系,互不干扰,合则贯穿于一体之空间。穿行其间,晴不曝日,雨不湿鞋。目前古村内聚居张谷英公2600多后裔。张谷英古建筑群极具特色,其严谨神秘的排水系统、巧妙的建筑选址、清晰的家庭脉络,体现了明清古民居文化的丰富蕴涵,是中华民族民俗风情及建筑历史的珍贵实料和佐证,是研究湘楚文化的“活化石”,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典范。

然而,一个建筑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渊远的历史文化内涵,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让世人更加赞不绝口的,是促使张氏家族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家训族戒。

推荐理由

“耕读继世、孝友传家”的对联,高悬在张谷英村的当大门前,这也是支撑“张氏家族”的精神支柱。孝父母、友兄弟、端闺化、择婚姻;睦族姓、正蒙养、存心地、修行检……它融合了儒家“孝、和、勤、廉”等理念,并转换成操作性极强的行为规范。历经几代人创制、修订、增删,最终定格为25条家训,5条族戒,涉及家政管理、为人处世、子孙教育、工作生活、冠婚丧祭等方方面面。正是这些家训和族戒,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形成了一种以“孝当先、和为贵、勤耕读、崇廉洁”的淳朴风情,形成了古村数百年不动摇的家族凝聚力。

清廉为政,是每个朝代都倡导的,但从家庭的角度约束族人为官清廉,则是张氏家族的一大特色。在重孝义、求和睦、勤耕读和崇廉洁的环境中,数百年来,张氏家族中出外为官者多达300余人,他们继承先祖遗风,恪守“崇廉洁”的家训,为官清正廉洁,办事公平公正,留下了难得的声誉和政绩,赢得了后人的景仰和赞颂。据历史资料考证,张谷英后裔中没有一名贪官。

张谷英公第19代孙,原岳阳市政协主席张治雄表示,张谷英村的家训告诫后人要“循本份、崇廉洁、慎言语”,即做人要循规蹈矩、本本分分,不该做的事绝对不能做,该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好。无论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在行为方面,都要崇尚廉洁,不贪私利,一心为公;在言语方面,都要谨慎,不胡言乱语,不诽谤谣言。另外,在张谷英村的族戒中也有提到廉洁方面的内容,那就是第五戒“戒贪忌”,这个戒律非常好,意思是不要肆无忌惮地贪婪财物,现在之所以有许多当官之人纷纷落马,这与他们贪财是分不开的。没有想到数百年前张氏家族就已经在这方面作了要求,留下了告诫,这是了不起的智慧。

“家齐而后国治”。家庭是国家的细胞,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先要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在如今倡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背景下,良好的社会风气,家庭的教育、家训族戒的发扬显得至关重要。而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张谷英村,是中华民族传统大家庭的一个缩影,它的家训族戒和家族管理经验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借鉴。如今,我们回望张谷英村,不仅仅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民间建筑文化艺术上的奇迹,更是因为,其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是每个家庭和家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推荐二:江南郑义门

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自北宋崇和元年(1118年)至明天顺三年(1459年),郑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历时340余年,以孝义治家闻名于世。长达168条的传世家训《郑氏规范》,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其事载入《宋史》《元史》《明史》。今天的郑义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廉政教育基地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郑氏宗祠坐东朝西,占地约5000平方米,共分为5进64间,其建筑无雕梁画栋之华丽,保简朴整洁之本质,庄严宽敞,古朴厚重。走进宗祠,就像走进了中国历史的博物馆。内有元丞相脱脱书写的“白麟溪”碑,明皇帝朱元璋亲赐的“江南第一家”牌匾,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手植的苍劲古柏,范仲淹、朱熹、柳贯、王锡爵等历代历史名人及当代书法家题写的大量匾额、楹联等……正可谓翰墨丹青赏心悦目,诗书雅乐神韵悠远。

推荐理由

让今天的人们依然津津乐道的,是郑氏家族魅力不减的人文遗风。是什么,使这个寻常的人家有着如此强大的凝聚力?又是什么,让这个传统的家族延续着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支撑“郑义门”的精神支柱,就是这部名叫《郑氏规范》的家规。这是郑氏家族管家治家的法宝。它将儒家的“孝义”理念,如数学公式般转换成操作性极强的行为规范。历经几代人创制、修订、增删,它最终定格为168条,涉及家政管理、子孙教育、冠婚丧祭、生活学习、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堪称世上最齐全的家庭管理规范。它甚至将大家庭的管理成员,分为18种职务26人,形成一个网络式的多层结构。一个庞大家族的秩序由此严丝合缝地建立起来。正是这种智慧,指引着这个家族在历史长河中前行。在今天的郑宅镇,我们依然可以不时看到以郑氏家族的“孝”迹为内容的景观。

历经数百年风雨的郑义门,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传统大家庭的一个缩影。它深刻体现着中华民族独有的“国家”概念:国与家紧密相连、不可分离,治国从治家开始。中国人讲的家既指家庭,又包括家族。家族内外长幼有序,讲究道德礼仪。中华传统文化是伦理文化、责任文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中华文化的DNA,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一个子孙的骨髓里。

时至今日,我们回望郑氏义门,不仅仅因为它映射着中国古代家庭制度的演变历程,表达着孝义治家的功能样态,更是因为,蕴含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液中,是今天的我们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

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上巨大的进步,这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那么我们现在讲“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方面要经济建设,一方面要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这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家庭的教育、家规的培养至关重要。郑氏家族,他可以给我们隔时空地提供一个借鉴。

推荐三:兰溪诸葛村

兰溪诸葛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西部,村域面积2平方公里,为全国诸葛亮后裔最大聚居地。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200多处,并按九宫八卦设计布局,是中国古村落、古民居的典范,也是浙江古文化的三大标志之一,被费孝通先生誉为“八卦奇村,华夏一绝”。

诸葛村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包括诸葛氏的总祠丞相祠堂和纪念诸葛亮的纪念堂大公堂,以及大大小小的房派厅堂几十座。这些建筑分别以房派宗祠或祖屋为核心形成团块,又以这些团块再组成整个村落,房靠房,弄接弄,左右牵制,首尾呼应,高低错落,井然有序。“十家八家同一聚,同出同门同一处”便是对这种别具一格的建筑群的形象概括。世世代代的诸葛后裔在这里过着宁静、和谐的生活,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村中现有人口5000余人,其中诸葛亮后裔有4000余人,是一个建筑独特、人口众多、规模庞大的现代古村落。村庄为中国十大古村,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承载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其中“诸葛古村落营造技艺”、“诸葛后裔祭祖”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的诸葛村,还是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民主法治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廉政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推荐理由

是什么让这座江南古村落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显得如此宁静?又是什么,让这个家族后裔千百年来一直立于不衰之地?诸葛亮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徐国平介绍,诸葛后裔之所以千百年来能把这种优良的家风文化一直传承下来,这与诸葛亮的《诫子书》是密不可分的。诸葛亮的《诫子书》对其后裔潜移默化的作用力,影响并丰富了诸葛后裔的家风内涵。它虽然只有86个字,但言简意赅,发人深省。文中修身养德、静学广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励精治性等警句精辟深刻、情真意切,是诸葛亮思想和人格的高度概括。对诸葛后裔来说,这是先祖留下的一笔宝贵遗产。

诸葛后裔除了把《诫子书》作为家训世代相传之外,还专门制订了《诸葛氏家规》,内容具体详尽,这些家规万变不离其宗,都围绕《诫子书》这个根本来制订,这是诸葛后裔凝聚家族、规范后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是诸葛后裔家风文化的一个灵魂。诸葛氏家规对族中子孙为人处事有着严格规定,明确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并且订有罚则,便于执行。如:“当官者,亲君子,远小人;治家者,去奢华,存淡泊”,子孙“须守礼法,循规矩”,以及“交有道之朋,绝无义之友,饮清泉之茶,戒乱性之酒”等警句。千百年来,诸葛后裔把这些警句家规奉为训诫,人人遵之,时时警之,营造出和谐、节俭、廉洁的良好风气,并世世代代地传唱下去。

诸葛亮第48代孙、诸葛村党支部书记诸葛坤亨表示,在诸葛村,每个村民从大到小都受《诫子书》家训文化的熏陶,懂得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历朝历代的诸葛亮后裔中没有出现过一名贪官。村民继承先祖遗风,淡泊宁静,和谐相处,村干部勤于职守,廉于自律,这已经成为每个村民的一种自觉行为。

推荐四:庐陵古镇胡铨故里

在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中部,有一座1700多年历史的庐陵古镇:芗城(现值夏镇)。古镇里有座古墓,每年,前来古墓拜谒祖先的海内外胡氏后裔络绎不绝。是谁让胡氏后裔认祖归宗?就是这位被文天祥等庐陵先贤奉为学习榜样的南宋著名爱国名臣:胡铨。

胡铨(1102年~1180年),字邦衡,号澹庵,吉州庐陵芗城(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爱国名臣,庐陵“五忠一节”之一,与李纲、赵鼎、李光并称为“南宋四名臣”。淳熙,七年(1180年)卒,赠通议大夫,谥忠简。著有《澹庵集》等。清朝乾隆皇帝为他重修陵墓,御笔题词“与日月争光”,刻石于他的墓碑。2000年,江西省新闻媒体选评江西千年之中最杰出的十位历史名人,胡铨被评为“脖子最硬的人”。

胡铨的一生是忠诚的、正直的、爱国的一生,胡铨的忠义精神,与他的家规家风息息相关。早在北宋真宗年间,胡氏一族就制定了《芗城胡氏家规十条》,教育子孙恪守道德,修养学识,正心修身,保持节义文章的门风。正是在“家规十条”熏陶下,胡铨从一介书生逐渐成长为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为了能让子孙、后代遵家规传家风,一向注重言传身教的他,在去世前不久又专门用古律写下家训。在家训里,胡铨告诫子孙后代要“立身忠孝门,传家清白规”。

推荐理由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胡铨家族先人们深知家规的重要,特意制定了《芗城胡氏家规十条》。“家规十条”共有礼让、士习、官箴、表率等十条戒律,包含礼仪教化、为官修德、农桑稼穑、缴纳田赋、禁盗安分等内容,教育子孙恪守道德,修养学识,正心修身,保持节义文章的门风。这十条家规,就是维护家族秩序的法则、教育子孙后代的行为规范,家族每个人必须遵守。

庐陵文化研究学者刘宗彬表示,胡铨的整个家族家风家规,这些影响是相当大的。在我看来,他不仅仅是对他本家族的影响大,其实对整个庐陵文化先贤的榜样作用影响也很大的。文天祥十多岁应县考的时候,他到庐陵学宫,看到了四忠图。看到的是欧阳修、杨邦义、周必大和胡铨他们的画像。文天祥当时受这些人的榜样和先贤的影响,他(文天祥)说,如果我死了以后没有像他们一样,受到世人来祭祀的话,我就不算大丈夫。从这里面可以看得出,胡铨包括庐陵先贤这种好的家规、族规、家风,不仅仅是在家庭里面、族落里面的影响,整个吉安“五忠一节”的浩然正气,也就是这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

中共吉安市委党校副校长刘翔辉表示,鉴古知今,铭记历史,才能把握未来。千百年过去了,当翻看这些沉淀在历史烟云中的家规家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直抵人心的震撼。正是这种震撼,鞭策着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凝聚起强大力量,书写我们清廉人生,共同构建我们清廉的家园!

推荐五:汉阴沈氏村落

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北枕苍莽秦岭,南依逶迤巴山,中横秀丽凤凰山,碧波荡漾的汉江和蜿蜒流淌的月河分流其间。在这片秀美山川里,世代居住着一个家风纯朴、人文厚重,生生不息、守望相助的沈氏大家族。自明朝天顺五年以来,历经550多年,沈氏家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世代相传的《沈氏家训》,修身为本、耕读传家,是沈氏族人的传家宝,成为陕南地区传统家规的典范。

在人杰地灵的月河川道上,这个修身为本、耕读传家的氏族,延绵不绝、兴旺发达。她的根本、她的灵魂,她的精神支柱,正是《沈氏家训》。沈氏族人在与当地居民和外来移民相互交流借鉴中,家训不断修订丰富,最终得以完善。最近的一次修订是乾隆五十四年,沿用至今已有226年。二十条家训,对祭祖孝亲、教子择配、持家睦邻、志节行操、出仕交游等,都有着非常明确的规范。作为沈氏族人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引领着这个家族在历史长河中前行。

在陕南的青山绿水间,生活在这里的沈氏后人,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阐释着家训勤俭的要义。一条条堰渠,一方方梯田,将月河川道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一个炕炕馍,一碗烩面片,一盆白火石汆汤,普通的食材在他们手里都会像变戏法一样,成为诱人的美味,让汉阴成为远近闻名的美食之乡。2023年底,沈氏族人续编了《沈氏家谱》,修缮了沈氏祠堂,在春节、清明、重阳等传统节日,重温家训,祈求和顺。沈氏祠堂、家谱和家训,为汉水文化的传承增色添彩。

推荐理由

通读家训,其中“不勤则业荒、不俭则财耗”、“奢华游惰当惩”、“不可不戒”等勤俭持家的规范,要求族人勤奋敬业、反对游手好闲,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不仅影响着一代代族人,也教化着当地的民风。

文化部原副部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表示,沈氏先贤以清廉为镜鉴,造福民众,泽被苍生。它昭示今天的人们,一定要心怀正义、清白做人、廉洁干事,用实际行动来传递正能量,让生活更美好。古人很多家训特别有影响的不仅是沈氏家族,应该是集合了传统文化家训中具有优秀的、共性的,勉励大家好好学习、好好做一个方正的、光明正大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