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精选5篇)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激趣 提高 升华 生活化

随着新一轮国家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的逐步实施,数学已经成为开发儿童潜能的重要工具,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主要的数学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的。要把“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当做数学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 ,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学数学,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作为小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会孤立于生活之外产生作用,也不能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与现实生活自发产生直接的联系。显然,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不能只是明确“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是要从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中,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我们在不断学习与实践中,对《数学课程标准》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运用过程中也遇到的一些误区,需增强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水平,以适应新形势与新要求。

一、激发学习兴趣,弥补个别差异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保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良好的动机驱使下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

由于传统的计算教学相对繁难,因此在新数学课程中一些“繁、难、偏、旧”的计算内容已被删除,学生兴趣也得到了提高,但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把握出现了偏差,把我们固有的一些传统优势逐步抛弃,导致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造成了一些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下降,表现在学生的计算速度及正确率偏低,“数感”也较以往略差。学生在三年级就开始学习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在整数四则运算中的应用,而到六年级进一步学习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在整数、小数、分数中的应用时,很多学生仍然不能熟练地应用这些已经接触过几年的运算定律。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一是教材中计算教学内容的数量和难度都比以前降低了很多,二是教师平时对学生进行的计算技能训练也较以往明显减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总体目标不能降低,仍然应该把“正确、熟练、合理、灵活”作为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提高教师的自身学识,做为教学的前提条件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想方法则是数学的灵魂。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并不到位。在提倡开放性教学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今天,对于某一数学问题的解决,思路越来越多,方法越来越巧。教师往往会注意引导学生走教学上的捷径。其实,一些捷径具有局限性,实用的范围一般都比较特殊,换一个条件或变一个简单的结论,也就会使之完全丧失解题能力。一味的追求,必然会让学生缺乏对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挖掘和相应的训练,从而冲淡和掩盖了对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造成学生对基本思想方法产生厌倦心理,阻碍了学生对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学习。所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老师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个有学问的教师,应体现在书读得比一般的教师都要多,对事物的认识比一般的教师都要透。没有什么事物能使他盲目相信,对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独立或独到的看法。因其有学问而具有某种独特的气质或教学行为,并且能为绝大多数学生和同事所认同。

三、贴近生活,达到数学教学的意义升华

数学教学要生活化,是把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和许多研究者的认识一致的是,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四、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范文第2篇

一、激发学习兴趣诱发积极参与,使教学生动活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认为,“兴趣是入门的老师,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知识,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所学知识掌握的迅速而牢固”。确实如此,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则事倍而功半。

课标为我们提供了多种激发方法。如: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开展竞赛,组织活动等等。我把这些经过筛选处理,灵活运用到教学中,确实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讲1-10的认识时,我为学生准备了各种动物头饰,让学生戴上头饰排队搞活动,在饶有兴趣的活动中他们掌握了认数、数序、序数等等。“走别人走过的路必定会走到尽头,只有走自己的路才会前途无量。”因此我决心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在日常教学中我注重发挥声音、动作优势的同时,还注重从儿童心理出发创设情境引进动画片、卡通图片、利用电教手段等来激发兴趣,如:在讲“求剩余应用题”时我利用电脑课件创设了这样的环境:孙悟空背着一个盛有8个桃的袋子腾云驾雾来找师傅,唐僧吃了2个桃,还有多少个桃留给师弟?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教学中。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诱发学生参与,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二、注重动手操作和动脑思维,把探索求知的权力还给学生

心理学家指出:智慧出在手尖上。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抓住低年级学生好动手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动手操作和动脑思维,让他们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都参与教学,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思维,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我在教学中尽可能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感性材料,为学生动手动脑创造条件。

尤其是在新授课的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大胆动手摆一摆、拼一拼、做一做、分一分,使学生从中感悟到知识的来龙去脉,增强动手实践能力,手脑并用发展智力,当学生操作顺序正确、方法得当时,就说明其思维是准确、有序、清晰的。如:“我在讲1-10各数的组成”时,让学生把规定数目的学具分成两部分,看谁的方法最多,学生很快就找出不同分法在我的引导下牢固地掌握了数的组成。又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例题为:27+5,先让学生在左边摆27根小棒,再在右边摆5根小棒,问:你怎样摆动小棒就能很快地看出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学生动脑筋想出了很多办法:(1)7根和5根再与20根合起来是32根;(2)从右边拿走3根移到左边与27根合起来是30根再加上右边的2根是32根;(3)还有的学生甚至直接想把27根看成30根加上5根是35根从中减去3根就是32根。

并让学生边操作边表述操作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和动脑思维使学生很快地发现了多种计算方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选择的余地,他们可以根据情况在计算中灵活运用。我深深地感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和动脑思维的教学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势在必行。

三、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使知识得到巩固深化

数学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学会解题方法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技能。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使学生对知识真正做到掌握并消化最终转化为技能。新课标中指出:设计练习要激发兴趣,形式新颖,方法灵活多变,由浅入深,注重效果及时反馈,同时注意练习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学中创设了“打手势”、“悄悄算”等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简单灵活实用,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趣味性强,参与性强,极大提高了学生练习效率。我确实尝到了它们在课堂中发挥作用的甜头。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范文第3篇

我们的数学教育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中国小学生学习勤奋,基本功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等等。究其

原因:中国是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国家,一直倡导"苦读+科举",口诀、笔算、口算是我国的国粹,但中国小学生比其他国家同龄学生多一倍的时间学习,效率是最低的,并且学生创造力不强,动手实践能力较差。在科学实验比赛中,中国学生在21个国家中列为16位,有一位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让学生说出画的是什么,在幼儿园问时,孩子们的说法很多,有的说像月亮,有的说像太阳,有的说像眼睛,但到大学里去问时,没有一个人吱声,最后只好请班长讲,班长很有礼貌地说:"可能是零吧"。这现象引起了学者的思考,大学生为什么敢回答呢,因为经过十多年的学习,他们习惯了以老师为至尊,总在想老师为什么出这道题,老师出的这道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处处以教师为中心,不敢去想象,不敢去创造,中国家长放学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了吗?以色列的家长放学后第一问题:你今天向老师提出了什么问题。如此种种,导致学生创造力缺乏的原因主要有:

1、对学生基本功的刻意追求,使学生无时间去实践、去创新。

由于我国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相当重视,让小学生地去计算、去解题,学生却没有时间去实践。因此,我国

的教学成绩很好,没有突出的数学家。

2、学生无法获得对数学的良好感受,没有学习数学的兴趣。

严酷的考试制度,父母对孩子的控制以及对他们数学成绩的密切关注,熟能生巧的教育格言,严密组织的课堂程序,

导致了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例:比较5/2的大小,一定要让学生说:5/2里有2个5/1,5/3里有3个5/1,2个5/1比3个5/1少,为什么非要这样想呢?其实也可这样想: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5份,2 份比3份少。 针对以上教学弊端,我们的数学教学要改革。一要改革教育观。我们平常所说"做学问",其实不然,我们往往是在"做学答",也就是学生的任务就是在答题,学生成了答题的机器。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好作胜走向好奇,从做学答走向做学问,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主动地去做学问,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二要改革数学观。传统的数学观:数学只是纯粹的数学,即"计算+逻辑",数学不等于计算,数学也不等于逻辑。应该怎样学数学呢?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句话非常精辟即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三要多运用新技术。特别注重计算器、微机的运用。四要改革我们的课程。我们传统的课程重视基础。重视基础是好的,但过分的计算,繁锁的应用题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是不值得的。五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小学数学教学要力求实现:发展为本、主动参与、在思维、合作成功、探索创新。

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特点

从整体上来看,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特点就是体现三性: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具体来说:

1、发展而学。新课程标准首先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获得作为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1)情感发展。小学数学情感包括三个方面:①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数学的关心与喜欢;②自信心和意志力;③学习数学的态度与习惯。(2)认识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①对自己的认识,特别是自我评估、反思和自我调控。②对数学的认识。即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价值以及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的美和数学学习的有趣味,初步体验到数学的探索过程充满着观察、类比,猜测,初步体验教学推理是严瑾的结论,是明确的。(3)思维的发展。着重是归纳、类比,猜想、推测、论证、能力的发展,让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的事实进行类比、猜测是必要的。(4)能力的发展

2、努力反映时代特点和义务教育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将致力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

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主动地参与,不能单纯地依据于模仿

与记忆,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时要改变评价观念,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三、小学数学课程发展趋势

1、在数的运算方面。(1)强调让学生发展自己的计算策略,以深化对运算的理解。小学低年级应发展对他们有意

义而且有效、准确的计算策略。这种策略往往同常规的计算是接近的。通过反省自己,以及别人的思考方法,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可以建立起有意义的数学基础。教学实践表明,儿童能够而且确实发明自己的计算策略,这种发明对他们的数学发展是很有帮助的。例:10000-4736,可看作9999-4736+1,2050-473可看作1999-473+51,3+3=6想到3+4=7,41-8=33想到40-7=33。(2)加强心算、合理地估算、适时地使用计算器。由于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普遍使用,在信息化的社会中复杂的计算可以用计算器与计算机来完成。日常生活中需要更多的口算、心算、估算,而且要求懂得什么时候不必进行精确计算,只要进行估算就行了。并且要会合理的计算,这对于解决日常实际问题和作出决策判断,以及验证他人结果的合理性,都是十分重要的。如58×33地介于1500和2400之间,因为50×30小于58×33,60×40大于58×33。(3)降低笔算要求,扩大了数的范围。乘法中,最多的是三位数乘二位数,除法不讲两种分法,除数最多为两位数,带分数划去了,在4-6年级就引进了负数。

2、在代数方面。逐渐形成和发展代数概念,代数思维与推理,理解模式、关系与函数。新课程标准指出:数与代

数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世界。在正式入学前,儿童就发展有关模式,函数、代数的最初概念。他们学唱重复的歌曲,儿歌和基于重复和发展模式的可预知内容的诗。辨别、比较和分析模式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学生注意到运算好象具有特定的属性时,他们就开始以代数的方式思维。例如:他们意识到改变相加的两个数的顺序并不改变计算的结果,或是给一个数加零,该数不变。这些都是数学建模的开始。模式有助于儿童发展总结、概括的能力,使得儿童能辨别顺序并能预测未知,例如:儿童能辩识出颜色模式"蓝,蓝、红、蓝、蓝、红……"再如他们知道"先是早餐、然后去学校……"。

3、在几何知识方面,渗透了初中的几何知识。第一学段"图形与变换"提出: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

象,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第二学段又提出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能在方格纸上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设计图案;通过生活中熟识的立体来探讨基本几何图形、几何体的形状、特性,并用自己制作的模型和图来显现它们。例如:教学正方体的认识时,先出示一列形体:①让说一说这些东西的形状,哪些是尖的?哪些是有棱角的?哪些是圆;②哪些东西有球的形状;有长方体的形状,有正方体的形状;③用麦秸秆(或其他细棒)和粘土球做一个正方体的边棱模型,正方体有多少条棱,有多少个角?

4、数据分析与概率。信息世界中数据的分析与概率是十分重要的,各国的标准中都加强了这方面的力度,中国《国

家数学课程标准》专设统计和概率,提出:第一学段学生将借助具体的操作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体验收集、管理和描述数据的过程,作出一些简单的推测,并感受事件发生可能性;第二学段学生借助于实物模型、图形、语言等材料从事学习活动。有意识地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进一步学习指出数据的方法,了解一组数据集中趋势,在具体情景中认知并揭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环境;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23)14-197-01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现代小学数学的需求。小学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对象应该是富有现实意义的,这样才能够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他们进行观察、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地数学教学并不能够仅仅依赖于单纯的记忆和计算,自发的探索和实践才是如今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当前小学生数学学习现状

学生在小学阶段,他们数学成绩的高低在根本上取决于课堂的教学效率,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认为在目前的小学生数学学习中,主要存在有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弱,创新思维不强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遇到难点时,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的是独自思考,然而更多的同学选择询问其他人。这一点说明在目前很多学生问问题的意识是比较淡薄的,遇到问题他们更多是倾向于寻求帮助,而不是先尝试着自己钻研和探索问题,缺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薄弱也和他们的创新思维不强有着一定的联系,在传统的教学体系,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会被老师所否定,这和课堂教学方法也有着很大关系。

2、主动参与性不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在数学课堂上,如果学生认为数学学习是兴奋有趣的,能够更为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但是在目前的小学课堂上,能够主动提出问题以及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仍然只是小部分,很多学生在课堂中会经常性出现分心走神的情况,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够得到提升,在目前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并不是很强烈,这和教学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数学教师教学现状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他们能够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来进行学生,因此他们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水平。但是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有以下的不足。

1、课堂设计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目标模糊化

很多教师在走入课堂之前,备课不够充分,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在目前小学里,很多数学教师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备课,或者是抄袭相关的教案设计,并没有根据自己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对于学生情感、认知和态度方面缺乏了解,导致课堂定位标准存在有一定的偏差,对教学目标的实现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教学目标的设定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多教师仅仅是根据教材内容,或者是根据常规的教学目标来开展课堂教学,这样的目标模糊化没有重视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

2、情境设计、活动开展的表面化

有一部分教师为了应付新课程的检查,简单的认为只要在课堂中创设了情境就是掌握了教学的精髓,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自己创设的情境、开展的活动是否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能否帮助他们更快的理解教学内容,不然的话会起到相反的教学效果,甚至使得学生更加的茫然。

三、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1、多媒体资源的利用

在数学课堂上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充分的将图片、文字、动画、声音等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统一管理,形成交互性十足的教学环境,制作数学教学辅助课件。在图文并茂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度会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调动起来,能够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2、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实际,加强练习实效性

信息技术给情景创设带来的一定的便利,老师能够通过相关设备向学生传达信息。纯粹的情境创设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教师在设计情境的时候应该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避免出现提出问题过于深奥或者过于表面的情况。如果问题太难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太肤浅的话学生不能够进行思考,表面上课堂气氛是活跃的,但是并没有起到教学效果。在布置联系的时候,要加强其实效性,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完成练习,从而培养他们的手动能力。在教学任务较重的情况下,教师不能够只顾数量不考虑质量,可以在计算机内记录学生的联系情况,方面检查数学教学的效果,从而更好地开展数学教学。

3、分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分组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的过程中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尝到成功的滋味。因此,在根本上教师需要大力培养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和踊跃发表见解的学习态度,真正的调动课堂教学气氛。学生在小组内部,能够相互交流信息,甚至是通过PPT的方式来相互展示,使得他人能够更好地明白自己表达的。在学习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不仅能够了解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还能够有效的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团队合作。

4、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信息时代能够便于信息的存储以及学生能够更好表达自身。教师不能够光凭借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还需要考验他们其他方面的能力,锻炼他们的表述水平和运用新科技的能力。除了学生的学习成果之外,还要了解他们学习数学的过程,关心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进步和提升,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发展对学习的能力。

四、总结

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数学教学的辅助工具,在小学中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教学环境,从而更好地满足课堂上情境的创设,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实现信息的共享,更容易的获取最新的信息,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结合作,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张海燕.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研);2023.03.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范文第5篇

1.合作小组分组不合理

许多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都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但由于诸多原因,如班级人数太多,致使小组容量过大,教师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里顿时热闹起来,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学生乘机做小动作,并没有按教学的目标执行,有想法的同学说起来没人听,没想法的同学叽叽喳喳,没有用心去聆听别人的思维过程。另外,在分组时,主要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按成绩高低均匀分组,没有照顾学生的性格差异。成绩较好的同学有的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只善于思考,没有起到组织全组同学交流讨论的作用,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

2.小组分工不明

有的教师只是简单的把几个人分成一组,让成绩好的当小组长“管着”其余组员,成员分工不明,互无责任,关系松散,没有共同的凝聚力、向心力、竞争力、责任心,没有组织协调者,谁想发言就发言,你一言我一言语各抒己见,讨论缺乏头绪,抓不住中心问题,思想上的交流碰撞更无从谈起。

3.课堂节奏太快,学生无时间合作交流

有的教师上课过分追求形式完美,课本内容面面俱到,且增加诸多辅内容练习,教师的“一环紧扣一环”,紧锣密鼓的快节奏上课,往往使学生对一个问题还来不及思考安全,来不及交流讨论,教师就已提问,迫的学生只是交换补充答案,根本没时间去探讨思维过程与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合作情况,没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走了过场。

4.教师的评价简单,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许多教师提问时往往只从一组中选取成绩好的学生回答,以该同学的回答作为对小组的依据,没有顾及其他学生组员是否有同样的想法,从而是合作学习变成了一个人代表一个组,其他同学只是附和没有真正积极地参加进来,久而久之,不少学生从思想上附和而过,失去合作的目的,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

以上几个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违背合作学习的初衷,笔者经过反复的实践,并结合在市骨干教师培训会上的启迪,认为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分组科学,搭配合理

我所执行的班级有64人,在与班主任教师的共同商讨研究下,采取了4人一组分组方法,若人数太多会致使部分同学没时间发言,没办法和别人交流,小组成员搭配致意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组间同质”即各小组不用成绩学生比例男女比例大体适当,并随成绩的变化而做动态调整,使各小组公平竞争;“组内异质”不仅只各组成员间学生成绩差异,更要注重学生的家庭环境差异,使小组分组时合理混合搭配。以利于学生的优势互补,相互帮助,力争最大限度发挥小组作用,是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受益2.分工明确,及时合理

合作式学习,交流式学习时通过群体多边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职责的互动性学习,分组分责时,我采取一个成绩较好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让你组长,负责分配在合作学习中的任务,发言顺序,总结汇报及事宜,且应在平时对组长进行行之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合作交流有的放矢、有条不紊、既省时、又高效。这样的操作使得学生在轻松学习、愉快学习后取的优异成绩,通过成绩,体验学西快乐质感,由快乐而积极主动,形成一良性学习循环,另外各族设置一个中心发言人,负责整理总结本组各成员在学习合作交流中取得的成绩,阶段性进步及收获结果以便及时向老师和全班做出总结性汇报。

3.内容难度适当

我们所设置的合作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既可以解决问题,又不很轻易地完成,必须经过一定的动脑思考、交流才能获得。最初设立小组时,教师可适当设置相应的学习梯度台阶,先轻松的而又经过合作才能获得成功体验,稳定住小组的集体性,在经历一个阶段之后要注意台阶过多的问题,减少台阶,使学生感到独立学习有一定难度,合作学习有很大收获使学生能自觉的融入到学习中去,从而自觉寻取他人的帮助合作与支持,使得合作交流有意义、有价值,学生才会有兴趣,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才不至于走过场,流于形式。

4.评级科学,激励充分

小组合作学习是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学生的回答是全体成员交流合作的结果,代表着小组的成绩,所以,教师既要提成绩好的学生也要体成绩一般或成绩差的学生,既要提结果,更要提过程,比如开始是怎样个人持有不同观点,怎样应观点不同而争辩,最后如何形成统一意见。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评定小组成绩,这样做,就能使学生懂得合作学习是大家的事,才能激励学生主动合作,互相帮助,从而带动成绩差的学生,将个人力量凝聚成团体精神。为了是评价公平合理,对同一问题应由个组成绩相当的同学回答,避免组间竞争,应评比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结果带来学生对教师的异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