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创新(精选5篇)

大学生创业创新范文第1篇

高校德育与创业教育两者在目标指向、实施理路以及手段方法上具有高度的耦合性。深挖创业教育的德育意蕴,实现德育与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创新发展的向度。当前创业教育过程中,针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忽视创业伦理教育、忽略德育价值以及过分关注创业教育的经济和就业效应等问题,可以在优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以及调整目标体系等方面着手,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德育功能的回归。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教育;德育;融合

大学生创业极大地缓解了当前日益紧张的就业形势。创业教育逐渐成为高校帮助大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实现知识与技能向劳动力转化的重要手段。但事实上,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不止于此。创业教育在培育大学生诚实守信观念,增强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以及养成大学生敬业奉献精神等方面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创业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何挖掘其德育优势,服务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中心环节,值得每一位教育管理者深思。

一、德育与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天然的耦合性

(一)教育目标具有高度契合性

大学生创业教育旨在鼓励大学生培养自觉的创新意识、健康的职业精神以及高效的实践能力,能够敏锐地洞察市场商机和迅捷地整合社会资源,实现自主创业。其中,大学生创新教育所涵盖的创新意识、职业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本身就是高校德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德育以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高尚的精神追求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为己任,以最终实现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不懈的追求。

(二)教育效果具有高度互促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受到严重冲击。客观地说,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对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和主动自觉性关注不够,忽视了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难以深化和扩大其教育力和影响力。高校德育遭遇的窘境从根本上说来,主要归咎于德育过程脱离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没有关注新形势下的时代特点,未能有效地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展开德育活动。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德育的“联姻”能够有效破解当前德育的尴尬。大学生创业教育要求密切联系时代需求,重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培养,关注大学生的社会资源、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实际,与高校德育时代性、个性化、主体性的要求相吻合。高校德育工作吸纳、借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特点与优势,成为了其创新发展的内在诉求。另一方面,高校德育着力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的法制观念、诚实守信的职业观念以及敢为人先的责任观念,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同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创业教育要培养学生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严守法规、诚实守信,自觉按照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原则与规范,不断提升创业所需要的道德品质。”[2]高校德育卓有成效地开展,是促使大学生进入市场以后自觉遵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和秉承诚实守信的市场原则的巨大推动力。

(三)教育手段具有高度重叠性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序推进主要依靠日常课堂教学、创业模拟实践、企业一线实习、校园文化活动等手段得以实现。其中,日常性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最主要手段。高校或者以选修课程的形式专门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或者将创业教育的理念、知识、要求渗透于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之中。课程教学的手段具有系统性、持续性的特点,对于激发大学生创业的意识与热情具有长效作用。创业模拟实践、企业一线实习、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的重要辅助手段。通过这些辅助手段,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近距离观察了解企业的管理经营过程,为将来的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借鉴经验。高校德育主要也是依靠课堂教学、实践锻炼、校园活动等手段来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德育的手段具有重叠性。这决定了教育过程中不能生硬地将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德育拆分剥离,而应该积极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德育良性互动的有效路径。

二、德育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考察

(一)课程设置重视知识与技能教育,忽视了创业伦理教育

大学生创业教育归根结底是面向实践的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置,重点关注创业实践中可能需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诸如财务会计学、服务营销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打牢大学生创业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这是无可质疑的。与此同时,如何引导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自觉遵守市场规则,在商事行为中做到公平交易、诚实不欺、信守诺言、不浪费资源等也应该是大学生在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但现实中,部分高校关于大学生创业伦理教育的课程却很少开设或者不开设。大学生创业伦理教育课程成为了可有可无的“点缀”,其重要性得不到确认和凸显,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关于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等市场伦理重要性的认知。大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创业伦理教育,就很难树立起科学正确的创业精神,不能准确认识到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就很难形成深入细致的了解。大学生创业不能自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甚至在具体商事行为中违背市场经济的基本伦理要求,这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二)教育对象面向部分骨干大学生,抑制了创业的德育视野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事业心,塑造大学生创新型人格,鼓励大学生确立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的一种重要手段。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德育价值在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确认和论证。为更大限度发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功能,2023年5月4日,教育部颁发了高校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即《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3]但从现实看,许多大学生创业教育所面向的大学生群体与《意见》的方向性指引之间存在偏离。大学生创业教育所面向的对象或是具有良好创业项目的大学生,或是社会资源丰富、能力素质较强的大学生,或是商学专业的大学生,而不针对全体的大学生。大学生创业教育只是重点关注极少数可能真正走上自主创业道路的学生,那么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德育功能就难以得到全面的彰显。创业教育的对象太过狭窄,成为了少量大学生精英的“特权教育”,在无形中便抑制了高校德育工作的覆盖面与渗透力。

(三)教育目标重视经济与就业效应,忽视创业德育价值

大学生创业教育兴起的最直接背景就是大学生就业市场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创业教育在拉动国家经济发展,增加大学生就业岗位,缓解大学生紧张的就业场景具有倍增的效应。但如前所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价值不止于此。大学生创业教育同样具有丰富的德育意蕴。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多维度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从低到高分别为培养具有良好创业素质的社会公民、自我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以及新型企业的创办者。”[4]不过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功利性的倾向比较明显,完全聚焦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经济与就业效应。高校没有意识到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培养具有创新素养公民以及敢于在岗位上创造的工作者的价值,只是聚焦于培养企业的创办者,致使大学生创业教育误入歧途。大学生创业教育很多时候只是盲目鼓励大学生成为类似马云、李彦宏等人物或者一味推崇大学生成为“学生企业家”,但这与大学生的思想与能力实际是脱节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所确立的教育目标脱离实际,不仅导致大学生创业教育表面上“红红火火”实际上停滞不前的现象,而且还大大弱化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德育价值。

三、德育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创新路径寻找

(一)优化创业教育课程结构,补充创业伦理教育内容

大学生创业实践不仅需要面对复杂的企业管理与经营情境,而且还要处理许多复杂的商业伦理问题。商业伦理知识是大学生创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储备之一。针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中关于创业伦理课程缺失的现象,高校通过调整优化课程结构,补充创业伦理的内容,以增补大学生关于创业伦理的知识与意识。当然,大学生创业伦理教育不是简单地在创业课程列表中增补几门创业伦理的课程,让学生背诵记忆创业伦理的概念理论,而是要促使大学生将创业伦理要求内化为自身的态度体系。其一,创业伦理课程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吸纳校外兼职,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校内导师具有丰富的创业伦理知识,校外导师对于创业伦理有深刻的实践体验,两者之间的互动合作能够更好地提升创业伦理课程的教学实效。其二,创业伦理课程教学应该尝试实现知识教学向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转变。创业伦理课程教学应该有别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更加关注大学生的情感态度体验和价值观接受。大学生创业伦理课程教学应该摒弃“科学化”“知识化”的教学倾向,以大学生是否内化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等观念作为衡量标准。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探索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实践锻炼法等教学方法,实现知识体系教学向观念体系教学转变。通过这些教学方法,让大学生更加直观、深入、真切地体会创业伦理的重要性。

(二)融入专业教育的全过程,深化创业教育德育价值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创新手段。如何有效地发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德育功能,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了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新任务。也是基于此,将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融入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命题被适时提出。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实现融合,不是简单地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增补几门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而是“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理念”[5],将创业的知识、理念、技能等融汇于专业教育之中,实现两者的互促互进。首先,渗透创业教育内容,依托专业课程学习完善创业专业知识结构。教师在开展专业教育时,应当转变只是关注专业知识灌输的做法,将创业的理念融入其中。不同专业依托专业课程学习来完善大学生创业专业知识结构的思路应当有所区分。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可以重点完善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结构;法学等专业可以引导大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创业方面的法律法规,熟悉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优惠;政治学等专业可以引导大学生讨论国家政策与创业之间的关系。“在保持已有专业课程体系的前提下,通过适当地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增加创业元素,能够起到整体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结构的作用。”[6]其次,贯穿创业伦理观念教育,完善大学生的创业伦理素质结构。教师不仅可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技能,而且还应该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建构起大学生科学正确的创业伦理观念。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创业伦理观念教育就是其中的实现方式。无论是什么课程的学习,教师都应该将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观念等渗透其中,实现专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高校德育工作“多赢”的局面。

(三)完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回归人才培养的本质目标

在教育过程中,高校或者政府往往以大学生是否创办企业实体作为创业教育实效单一的评判标准。大学生创业教育功利性倾向过分明显,只是关注经济效益与就业效益,挤压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德育价值。大学生创业教育归根结底是服务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成功创办企业只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之一。要促使大学生创业教育回归其育人的本质,就要重新审视其目标定位,剔除其中过分功利性的做法,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搭建平台与机制。一方面,将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由低到高进行层次区分,清晰突显其德育价值。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从低到高可以设置为培养诚实守信的现代公民、创新意识强烈的工作者以及善于捕捉商机的企业创造者。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中可以得知,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在于培养企业创办者,也在于培养诚实守信、创新意识强烈的社会公民。目标的细化明确有助于各界转变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想认识,更加清楚地认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德育价值,而不是盲目地将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办企业划上等号。另一方面,针对大学生不同的教育目标,因材施教地展开教育过程。既然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层次有高低之分,那么个性特点不同、实际需要不同的大学生所接受的创业教育就应该不同。教师在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时候,就可以开设教学目标有所区别的课程供不同需求的大学生选择,形成整体服务于高校育人大局但具体目标又有所区分的课程群。另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设计、校园文化活动组织等都应该密切联系不同专业、不同个性、不同需求的实际情况,使得大学生创业教育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大学生创业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但是如何有序地建立长效机制,有力地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与高校德育工作的融合,有效地彰显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德育功能却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高校在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时,纠偏错误的思想认识,自觉地用德育的视角,关照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已日益成为大学生人才培养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3-12-09.

[2]马从兵.高校创业教育德育功能探讨与实现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3,(4):80-82.

[3]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Z].2023-6-1.

[4]夏人青,罗志敏.论高校人才培养框架下的创业教育目标[J].复旦教育论坛,2023,(6):56-60.

[5]沈文青,孙海涛.大学生创业价值观与创业教育[J].高校辅导员,2023,(4):18-21.

大学生创业创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岗位创业者;创新创业意识

实行创新创业教育,是新的时展和现实给高校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21世纪社会经济越来越需要更多运作灵活的创新企业,也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如何有效对大学生实行创新创业教育,是每个高校必须面对的新课题。目前高校创业教育中面临诸如创业教育价值取向等瓶颈问题。培养岗位创业者,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新取向,能有效地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内容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达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企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进而达到大力推进高等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一、创新创业教育:时展的必然要求

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始于20世纪末。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成为第一所将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引入亚洲的高校。2002年,高校创业教育在我国正式启动,教育部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院校确定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这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从自发探索到教育部门引导下的多元探索阶段。

此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2008年教育部通过质量工程项目,又立项建设了30个创业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验区,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范围。2023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23]3号文)明确指出,“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由高教司、科技司、学生司和就业指导中心联动,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创业政策支持和创业指导服务四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格局。2023年5月,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要求,大力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工作,教育部成立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至此标志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展开。

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拓展就业新视野,确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新理念,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就业素质,将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开辟新的途径,将会为社会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机会,为促进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是时展的新要求。

二、何去何从: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瓶颈

首先,从观念上,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扶持学生开公司,当老板;也有人觉得大学生创业是个别现象,是学生毕业后的事情,因此在校内开展创业教育的需求与意义都不大。这些认识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只停留在怎么树立学生开公司创业的典型,怎么快速培育开公司的学生老板这样的功利性层面,而看不到其背后的以社会责任为己任来开创事业的理性层面。

其次,在实际推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往往忽视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过多局限于创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且往往只针对部分精英学生,而忽视全体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再次,由于受到“第二课堂论”制约,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不可否认,第二课堂的开展对于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激发、动手能力的锻炼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如此据此,就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于第二课堂完成的事情,那就不可避免的会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开来。

这样的功利主义价值倾向想将每一位接受创业教育的学生都培养成为未来的企业家,这是不切实际的。这样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盲目的创业冲动,把创业过程理想化、简单化。体现在创业项目上就是失败率高、低科技含量、易复制的项目多,发挥高校科技优势、展现学生专业特长的项目少,转化成功率低;表现在创业效果上就是创业与社会实际联系不够密切,为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创新型人才的动力不足。

三、“岗位创业者”: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新取向

岗位创业是指在岗位工作的同时,利用自身专业技能知识以及所掌握的资源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开创一份新事业。以培养岗位创业者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新体系的本质是将创业教育理念与内容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全体在校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这一探索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3~2023年)》提出的把加强创业教育作为今后10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精神,符合教育部一贯倡导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为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提供了新思路,也能比较有效地解决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局面。

岗位创业者,就是要让每一位大学生在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培育起利用专业知识与技能来开创一份事业的意识与能力。这一份事业,可以是开创一个企业,也可以只是以一个老板的心态在普通的岗位上工作。如果说当老板只是少数大学生才可能选择的人生梦想的话,那么,从事一份职业是所有大学生目前或今后必须面临的现实选择。以不同的心态与投入从事工作,每个人能达到的职业目标与境界也会截然不同。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开展以岗位创业者为导向的实践探索与尝试,既能使一部分有条件进行创业的同学创成业,也能使大部分暂时还没有条件的同学的心中埋下一颗创业的种子。

高校的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意识人才的最重要手段。然而,岗位创业者的培养为高校的创业教育提供了一条新思路,高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先尝试以就业者的身份融入到企业中,凭借自己过硬的专业特长和创新意识,在几年的时间内逐渐进入企业的管理层,进而在企业内部亲自率领团队进行创新和创业。这样的内创业者,往往是企业内部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最佳体现者和实践者,将来还可能是企业重要部门的领导者甚至是最佳CEO(首席执行官)人选,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内创业者的培养,要求高校更加注重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将重点从关注少数人的创业活动转移到针对多数人的创业教育上来,拓宽学生知识面,注重通识教育,注重培养人的积极处世观,注重培养人的创造价值观,培养复合型的实用创新与创业人才。要使各种专业、各种特长的学生都可以在其中接受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王锋.我国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23(4).

[2]陈耀,等.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思考[J].高教与经济,2009(1).

[3]孙静月.我国高校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1).

[4]易玉梅,等.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3(1).

[5]关晓辉,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23(4).

大学生创业创新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

[DOI]10.13939/ki.zgsc.2023.15.065

1 新媒体概述

1.1 新媒体的内涵

“新媒体”这一概念是与过去传统媒体概念相较而言的,它是依托当前先进的互联网科技发展而来。与过去的传统媒体时代相较而言,新媒体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信息科技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新的媒介形式,如数字电视、手机、PC客户端以及其他媒介形式等向人们传递信息、为人类提供服务的形态。并且新媒体的内涵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逐渐有所改进的。

1.2 新媒体的主要特点

1.2.1 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及时性的特点

交互性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形式相比最大的改进,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送者与接收者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在线的信息交流,使信息的者能够及时地收到一定的反馈。这种消息间的及时传递使得信息的处理效率大大增加。

1.2.2 新媒体所蕴含的信息具有海量性、共享性特点

由于新媒体是伴随互联网的产生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新媒体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拥有海量的信息资源,同时,这些海量的信息可以借由网络渠道实现信息共享,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实际需求。由此可见,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海量性以及共享性对人们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

1.2.3 新媒体个性化的传播媒介

纸媒时代人们主要依靠报纸等媒介获取信息资源,这种信息传播的介质多是固定不变的。但在新媒体背景下,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新媒体依托互联网,以及新的媒介传播形式,例如微博、微信等向外界传播信息,这种新型的媒体介质,使得信息的地点以及形式不再固定,这也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及时、便捷。

1.3 新媒体环境的内涵

新媒体环境也是相较于传统的媒体环境而言的一种概念。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体与新媒体环境二者不可等同视之。尽管新媒体环境是依托于新媒体形成发展而来,但新媒体环境指的是一种大众媒体信息的传播环境,新媒体环境更加强调新媒体信息传播介质下的整个大的媒体环境。

1.4 新媒体环境的主要特点分析

1.4.1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内容更加丰富、多元

由于新媒体依托大数据库,拥有海量的信息资源,那么自然新媒体环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信息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多元性;除此之外,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的渠道也更加丰富多样,如微博、微信、PC客户端、数字电视等。

1.4.2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检索便利性

传统的媒体环境中,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是书籍、报纸、卷宗等的查阅,这种信息的检索费时且效率极低。相较而言,人们在新媒体环境下,利用互联网、手机以及其他智能终端等使得信息的传播、查询、检索等都更加便利。

1.4.3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来源更具隐蔽性

由于网络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新媒体中的信息来源也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许多信息的者通常都会采用网名或者虚拟账号、小号等进行信息的。

2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挑战

2.1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自身缺乏创新创业的发展理念

M管当前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提倡创新创业的发展理念,但不可否认的是创新创业这一行为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仅凭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的,它的形成需要思维以及行动的共同作用。但就当前高校创新创业的发展现状而言,大学生普遍缺乏一定的创新创业的发展理念,尤其是许多专业性较强的学科领域更是如此。

2.2 高校没有完备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

当前,许多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主要还是依靠一定选修课程的方式开展,或者是辅导员开展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渗透,这种创新创业的教育方式辐射范围有限,同时教授的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也有一定的限制,学生只能够对最基本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而并未真正启发他们的创新创业的意识。

2.3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发展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在创新创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长期以来,创新创业总被片面地认为是商学以及经管类专业学生的主修科目,因此,高校内有管理专业背景的教师还十分有限,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大肆盛行的当下,高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创新创业教学主要依靠的力量还是各班级的辅导员;此外,以选修课的方式聘请管理学科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理念指导,这种师资构成使得学生很难对创新创业有一个完整的认知。

2.4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缺乏必要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

创新创业要想在高校真正得到发展就不能只是限于理念指导发展阶段,还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学生一些切实可行的创业发展理念。但就当前的形势而言,高校还很难或者说还缺乏为高校学生设立创新创业资金的发展理念。

2.5 新媒体背景下多样化的信息使得学生的创新创业观念被误导

众所周知,新媒体背景下的信息具有海量性以及隐蔽性的特点,学生在诸多海量的信息面前,很难区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很容易受错误观念的影响,而使他们的选择出现一定的偏差,严重的甚至会使他们的创业雏形“流产”。

3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业发展的路径分析

3.1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首先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念教育

3.1.1 立足学生常用的新媒介,开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教育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要想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就要首先立足于学生常用的新媒介,通过新媒介的传播手段对高校的在校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渗透。具体而言,高校的招生就业部门可以开设一定的网络平台,定期在平台中相关的创新创业的真实案例,案例的选取要能够紧靠大学生发展实际,同时要与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除此之外,还可通过互联网的渠道加强与高校学生的互动,对于有问题的学生以及需要求助的学生及时予以援手。

3.1.2 利用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充分挖掘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的发展潜质

由于新媒介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学生可以在这一平台中匿名交流,不用担心自己的思路或是言语失当,为此,高校的有关教师、领导要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的虚拟环境,鼓励学生们将自己的真实需求、想法表达出来,从学生的交谈中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力以及兴趣,更好地帮助学生制定适合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3.2 要利用新媒体在高校内搭建服务于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训平台

由于不同的学生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环境、专业知识背景等都不尽相同,这也使得他们的兴趣点、发展规划以及发展方向不尽相同,尽管当下社会范围内广泛倡导“双创”的教育发展理念,但要认清的事实是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适合这一发展路径。为此,高校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帮助学生挖掘他们的独特闪光点。具体而言,可以凭借新媒介的信息资源库、依据创新创业的相关行为特质以及管理学中的创新创业的性格特质设立一定的测评题目,供学生测试,由测试结果结合学生主观意愿初步判定学生的发展意向以及创新创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潜力。对有创新创业潜力以及意向的学生,高校要对他们进行重点的教育指导;此外,还要为学生创设、建立一定的创新创业的实训平台,具体可以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特点进行设立。

3.3 利用新媒体在高校内营造创新创业的发展氛围

环境对于高校学生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为了能够提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的发展意识,要在学校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氛围:首先,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创业园区,鼓励有好的创业项目的学生落地实施,并为他们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其次,高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通过一定的激励手段鼓励学生参与进来;最后,高校还要挖掘学生身边的创业典型,以真人真事来激励他们参与到创新创业的大潮中去。

参考文献:

大学生创业创新范文第4篇

>> 大学生创业环境分析 宁波市大学生创业环境分析 大学生创业的生态环境探析 大学生创业生态环境的构建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商业模式分析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瓶颈分析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分析 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分析 大学生创新创业战略方向的分析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大学生创新创业综述 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 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 大学生创新创业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创业环境关系比较研究 重庆市大学生创业的制度环境分析 中部地区大学生创业环境分析及对策研究 广东省大学生创业政策环境分析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23-05-04/2023-6-10.

[2]周作守.创新人才培养的话语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23(4):1-6.

[3]兰建平,苗文斌.着力扶持创新型创业发展――从创新型创业的内涵与特征谈起[J].浙江经济,2007(10):26-27.

[4]张建钢.建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浅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8(11):52-54.

[5]黄葳,贾汇亮.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保障机制与建设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7(19):56-60.

[6]李勇.建设高水平研究性大学 提高我国高校自主创新能力[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58-60.

[7]杨文斌.国内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述评[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9):76-81.

[8]刘灿,毛洪涛.架构实践性教学体系 打造创新性财经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21):32-34.

[9]顾秉林,王大中,汪劲松,等.创新性实践教育――基于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3(1):1-5.

[10]钟巍,温金海.杭州:以创业促就业之路是怎样走出来的[J].中国人才,2023(4):19-20.

[11]周建新.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人民论坛,2023(5):270-271.

[12]丁晓娟.传媒视野中大学生创业明星的教育示范作用[J].新闻战线,2023(3):181-182.

大学生创业创新范文第5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自主创业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新生事物,其本身有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被人们认可的过程。目前,社会对工作经验、社会实践以及毕业院校的要求,使得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如果学生在毕业后能自主创业,不但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有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也能创新大学生的就业和择业观念,这是一个“多赢”的就业方式。但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创业教育还远远滞后,培养什么样的创业型人才、如何培养,急需在独立学院中建立一个新的模式、新的体系。

一、独立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独立学院的生源特点需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独立学院的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虽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如一本、二本学生,但是他们在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较一本、二本的学生有明显优势。所以教育和培养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应扬长避短,发挥善于创新的长处,锻炼和培养他们创业的技能。

2.经济发展推动高等教育进入创新创业时代

从社会发展的趋势看,未来的社会经济越来越需要更多的运作灵活的新创企业和产品,独立创新创业对未来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坚持不懈的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为基础,才能使科教兴国的战略落到实处。

3.就业压力飙升需要创新创业教育打开新局面

目前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独立学院大学生,不少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独立学院毕业生。所以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使他们“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为他人提供就业机会的创业者”,这已成为时代和现实的迫切需要。

二、对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建构的几点思考

我国的创业教育由于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自发、分散、探索的状态,绝大多数高校中根本没把创新创业教育看作高等教育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在教学管理方面也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因此,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必须打破制约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瓶颈”。针对独立学院创业教育模式建构,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规范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1增设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独立学院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就业指导课、实习实践课中,根据各个学科专业特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增设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例如:创业基础理论课程、创业实务类课程、管理潜能类课程、素质拓展类课程等,丰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学识,使之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有关创办及管理小企业的知识和技能。创新创业课应力求把教师变成推动学生独立思考的助手,把教材变成学生焕发兴趣的工具,把课堂变成学生开发自我潜能的舞台。

1.2以第二课堂开展创业教育活动

在课外开展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创新创业交流,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定期邀请创业成功人士直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为其提供创业借鉴与指导。

1.3试办“创新创业教育”辅修专业

目前,国外不少大学已开设了“创业学”的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专业的开设有利于全面提高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层次,但这还不能满足已选择其他专业的、有创业要求的学生的需要。因此,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辅修专业的形式可以使更多的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学生比较系统地得到有关创业方面的培训,也比较符合我国国情、当前高校改革的现状和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

2.培养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新型教师队伍

现行的教学模式都是课堂讲授加案例讨论,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照单收”的教育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也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独立学院要全面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是要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只有高水平的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与创业能力强的学生。高水平的创新型教师具有启发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路的手段和方法,敢于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他们对本学科国内甚至国际的前沿理论和与本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的最新理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较强的研究能力,并善于将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这有助于大学生对学科发展的整体认识的提高,找到突破点,从而有所创新。

3.积极进行创业教育的实践推广

3.1与劳动局合作,进行创业指导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陆续推出了一些诸如减免税收、小额信贷等促进就业创业方面的政策,随着国家鼓励创业政策的陆续出台和创业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通过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实现了再就业。各地劳动部门都纷纷开展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和跟踪辅导等“一条龙”服务,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搭建“绿色通道”。独立学院可以借助劳动部门的资源,培养高校内的创业师资及向学生提供后续服务。

3.2参加各级创业大赛进行推广

独立学院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创业大赛活动。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和科研活动,如”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对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只有在大学生当中造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才能使更多的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实践最能锻炼和培养一个人的才能,只有在实践中多看、多思、多问、多记、反复检验、反复调查、不断总结、吸取教训,才能从实践中摸索出真知。

3.3组建创业社团、创业实习基地

创业社团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非正式组织,集中着一群对创业充满着热情的学生,可以发挥其对创业基础知识宣传的作用,同时他们也可能是未来接受进一步培养的并亲身实践创业的潜在创业群体。创业实习基地,由学校或合作企业提供固定的场所,作为校园“创业园区”、“小企业孵化器”。有潜力的学生可以提出项目申请,方案获通过后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开办一些校内公司或在校内经商等,或者由学校组织开办模拟公司,为学生提供体验创业的平台。

总之,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任重道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教师的共同关注与关心。希望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在大学生中树立“激情改变命运、创业辉煌人生”的自主创业新理念。(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辽宁;抚顺;113122)

参考文献:

[1] 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中国高教研究.2007,7.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