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失利作文(精选5篇)

考试失利作文范文第1篇

爸爸终于回来了,我紧张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处,象第一次上台演讲的小孩一样,满头大汉。爸爸看了看我,觉得非常奇怪,便问妈妈:“夏青她刚才怎么啦,这么大汗淋漓的?”

妈妈也迷惑不解地说:“不知道啊。夏青刚才没出去玩,也没做什么剧烈的运动,她一直坐在这里。”

爸爸听了好象看出了我的心思,严肃地问我:“期末考试结果出来啦?得了多少分?”

我为了不让爸爸生气,就准备报喜不报忧:“数学95,英语92。”我本以为爸爸会到此为止,不再问下去了。可没想到爸爸过了一会儿又问道:“你语文考了多少分?”

听到这句话,我头上得汗更多了,我没敢坑声,一直低着头。妈妈走了过来,轻轻地抚摸着我地头发,慈祥地问我:“婉鑫,你告诉妈妈,你语文到底考了多少分,好吗?”

我想:“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于是我就答道:“妈妈,你别打我,好吗?我告诉你:语文我只考了89分,全班排到了26名。”

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妈妈不但没有打我,而且还亲切地对我说:“不要紧,人难免会失误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更何况你还是个小孩呢。下学期一定要加油,争取下次考试取得很大进步哦!”

我听了妈妈的话,心里特别感动,坚定地点了点头。

吃完饭后,妈妈对我说:“我和你爸爸商量过了,这学期你有可能是课外活动安排地太多了,所以,我和你爸爸决定给你减负。”

我听了这话,就象运动员得了金牌一样高兴,抱住妈妈狠狠地亲了一口!

我爱我的爸爸、妈妈!他们在我成绩很差的时候,不是狠狠的指责我、处罚我,而是认真的帮我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帮我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使我能够放下思想包袱、轻轻松松地面对新的学习任务,迎接新的挑战。

考试失利作文范文第2篇

考风考纪是学校的学风、教风和校风的直接体现,也是衡量学生素质和道德标准的重要指标,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为切实找到高校学生考试诚信缺失的原因,通过多种途径,笔者获得了一手数据,并得出了一些结论。

一、高校学生考试诚信缺失现状

1、各高校存在考试诚信缺失现象,但不是主流

从各高校的调研情况看,同学们在座谈、班会和问卷调查时不刻意避讳诚信缺失现象,结合各类考试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我们共向不同专业的学生发放问卷120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1147份,调查结果显示:因担心考试不及格而经常作弊的人数占到7.09%,有过作弊行为的人占到了总人数的27.63%。总体而言,各高校目前确实存在各类作弊现象,但绝大多数同学从思想和行动上都能自觉抵制, 严格遵守考试纪律。

2、考试诚信缺失等手段呈现多样化

各高校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当前校园内考试作弊形式五花八门,包括考场剽窃他人试卷、缩印复习资料,将文字录入到手机、MP4等电子设备中,将考试相关内容提前写在手臂、课桌、墙壁,利用蓝牙耳机让其他人在考场外读答案,利用微信传递答案,甚至有些学生在考前或考中窃取试卷,更有甚者利用非法途径办理假证件,找“”替考。从以往因考试作弊处分的案例看,以上考试作弊方式已经从部级考试蔓延到校内各种考试。

3、考试诚信缺失学生范围扩大

从考试作弊的学生类型来看,尽管大多数为平时学习不用功、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但其中也不乏优秀学生。从不同高校的调研情况看,有的学生干部和成绩优异的学生为了争取入党、奖学金、荣誉、就业等没有抵挡住不劳而获心理的诱惑,走上作弊的道路,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4、考试诚信缺失的学生的年级和科目较为集中

我们对各高校作弊年级学生分布比例进行了专项调研,通过抽样调查显示,所调查对象中大一、大二、大三近23%的学生曾经有过考试违纪或者作弊行为,大四学生因为找工作或者考研未能安心学习致使该比例达到29.5%。

5、考试诚信缺失心理分析

从不同高校的实际调研的情况看,目前各高校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侥幸心理,存在这种心理的学生,多是成绩中下等、喜欢碰运气、平时学习不用功、虚荣心较强的学生。第二,冒险心理,这类学生最大特征便是不计后果,多见于基础较差、表现不好、有作弊“前科”或者濒临降级或退学的学生,很容易铤而走险。第三,虚荣心理,多见于品行和学习较好而又好面子的学生,考试时碍于情面和同学关系违心地将答案告诉别人或为身边同学旁窥答案提供便利条件。第四,不平衡心理,这部分学生平时学习比别人认真,成绩也较好,但在考试时由于其他同学作弊,考试分数超越了自己导致心里不平衡,进而开始效仿。

二、高校学生考试诚信缺失的学生因素分析

1、目标缺失,没有合理的大学生涯规划

在学校实际调查中很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学习,而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学习的目标与出路在哪里。这部分同学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高中时以考上大学为最大目标,进入大学后认为任务已经完成,从而对于学习不再感兴趣,没有了学习目标,对于未来思考的很少,没有给自己设计一个合理的大学生涯规划。

2、对本专业不感兴趣,缺乏专业认同感

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学生高考时由于专业被调剂或对专业不了解,导致他们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专业认同感不强,没有学习动力,为应付考试选择作弊。我们对大一学生所做问卷调查显示,43%的大一新生认为自己缺乏学习动力,有厌学情绪。

3、学生过度追求个人发展,存在功利心理

学生成绩好坏往往会影响到他们的奖学金评定、入党、评优、担任学生干部、5%转专业、保送研究生、就业等,部分学生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者达到用人单位对应聘者学习成绩和大学外语等级的要求,在与其他同学竞争中取得优势,以至产生了考试作弊的念头。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20.2%的学生会因为以上原因选择作弊提高成绩。

4、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前大学管理模式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和空间,部分学生由于自制力不强放松了对大学课程的学习和钻研,将学习摆在次要位置,反而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社团活动、社会兼职或其他课外活动中;有的甚至过度玩电脑游戏、谈恋爱、随意旷课,这类学生平时不注重专业学习,考试时抱侥幸心理,采取各种手段作弊,蒙混过关。

高校学生考试诚信缺失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自身因素是导致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要原因。学生的虚荣心理、功利心理和盲从心理受到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只有找到了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卓有成效的进行工作。

参考文献:

[1] 杜坤林.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博弈分析与对策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2023(11)

考试失利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功利性背诵;失衡;失真;失态;扭转尴尬局面

背诵被誉为语文学习的“千古真经”。将名诗警句、精彩章节、妙文华章等语文材料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无疑是掌握一门语言的捷径。但是,当背诵拖上功利性的阴影时,它就尴尬无比!

当下,有这样一个被忽视的事实:课改前,高中语文课程系统里,有一套六册读本,课本叠起来一尺多高,然而有几个老师几个学生翻过它们?课改后,新课程体系中,除了必修选修课本以外,还配有一套精美的读本,可是它们都被束之高阁!是文章内容不好?不!所选文章堪称古今中外经典,短小精悍,语言精美,形象生动,说理透彻,可谓雅俗共赏,很适合当代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没有时间去读?也不!语文早读时间事实上足够,每周三个早自习,全期至少有50课时早读,无论采用哪种阅读方式,读一本读本应该说时间绰绰有余。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师生都不亲近这些好文章呢?很简单,原来这些文章都没有考试(尤其是高考)的默写内容!众所周知,相对于其他主观题,古诗文默写最客观,考前大家都可以把握,惟其如此,谁在这题失分,谁就最易失败,所以,背诵默写要考的古诗文,自然成了早读的唯一内容。于是乎,语文早读有了极强的排他性,奇怪的现象在高中三年六期的早读中周期性的出现:对要考的古诗文先读后默,再读再默,一来二去,三番五次,不倒背如流,誓不罢休!有些课文,有些句子,前前后后,反反复复,竟达几十遍之多!应该说这种带有强烈功利性的背诵已经劣迹斑斑!

一、古诗文背诵现状

(1)失衡。背诵的目的绝不尽是在语文考试中拿分,它至少应包括在熟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材料,积淀思想,丰富语言,感知技巧,从而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按理,阅读背诵的材料数量越多越好,范围越宽越佳。由此衍生出来的教师指令与包办下的背诵,锁定的是“芝麻”摒弃的是“西瓜”,这种锁定,颠覆了学生的自主地位,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背诵范围,大大降低了背诵记忆的效率,影响了学生自主积淀、自主运用,强化了机械记忆的不良习惯,阅读背诵的多样性严重失衡。其后果是,除了要考试默写的语段外,学生对其他美文背诵日渐冷落,对报刊杂志上的佳篇视而不见,对现实生活大事件充耳不闻。背诵、默写缺失应有活力,几近僵化,学生反感不得其法的背诵、默写,反感指令性的背诵、默写,致使“有文不读不背”的现象大行其道。这也是极佳的读本“藏之课桌”的直接原因。

(2)失真。背书若唤不起学生的兴趣,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就有可能使背诵变成“死记硬背”,这种非理解性的背诵,即使背会也会很快忘记。我们不妨称之为“假背诵”。功利性的背诵就是这种假背诵。因为被考试所迫,学生不得不读背规定的内容;因为是机械读背,背后很快就忘记;因为忘记得快,考试次数又多,学生不得不高频率重复;因为长期高频率重复,记忆中枢受到抑制,记忆失真,效率低下。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同一个材料越读越背越出更多问题的情况。实际上,强功利性的“假背诵”才是这种情况最好的注脚。

(3)失态。由于语文主观题(含作文)阅卷的非客观性的存在,得分高低差异首先表现于选择题和默写题上。相比较而言,做选择题还有技巧,这样一来,古诗文的背诵默写的重要性就和对师生的教与学的评价不可思议地联系起来。于是,高考必背古诗文的读、背、写俨然成了师生们的宝贝,年年读月月背天天写,在侥幸心理作用下,大有不及其余之势。这个“宝贝”得宠,除了浪费教学资源以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教师教学业绩评价的公正性,阻碍了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贯彻落实。

二、解决古诗文背诵现状的办法

考试失利作文范文第4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system of the separation of teaching and testing as reform of the university examinations has been widely implement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two systems of the question paper exam, expounds the system of the separation of teaching and testing is more advantageous to realize college testing function, also points out disadvantages and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which has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ent separation of teaching and testing.

关键词: 考试制度;教考分离;实行原则

Key words: examination system;the separation of teaching and testing;principle of implement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23)11-0266-02

0 引言

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是大学生的必须得重要基础课,重要性此处不再赘述,作为评价学习效果的手段,计算机基础考试形式逐渐转变为网络考试系统、自动阅卷等(即题库系统的教考分离),本文就考察两种主流考试制度优缺点,是不是能够促进教学。

首先分析考试目的与作用:

定义1:考试由主试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要求,在一定的场所,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选择适当的内容,对应试者的德、学、才、识、体多方面或某方面所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地测度或甄别活动。

定义2:高校课程考试是指高校内部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和高校教育目标的具体规定,自行主持实施的考试活动,包括平时测评和学期考试。其基本任务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督促学生学习,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掌握高校的教学情况,改进教学和督促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定义3:高校课程考试管理则是以高校课程考试为对象,以提高考试活动效率,通过严密的考试规程,考试结果的客观评价和公正使用,检测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创造能力为目的的管理活动。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生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高校重要的课程考试科目。除了期末考试,还有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结合前面高校课程考试的定义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归纳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功能,分五个方面:

①测评功能:它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检查学生对课程大纲所规定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它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和实践内容两个方面。

②知识点整合功能:它对提高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悟能力都有很大帮助。期末考试促使学生将所学的基本知识进行系统、全面地归纳与总结。任何课程学的时候都是积少成多,知识点都是零碎的,学生可以将所学的内容进一步有机地结合起来。

③导向功能:引导学生的学习,使学生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期末考试基本上都是参考计算机等级考试相关大纲制定标准。

④激励功能:一方面考试结果可以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情况,以及所存在的问题,激励学生;另一方面考试结果也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激励教师的作用,包括:教师的教学投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总体教学水平等方面。

⑤鉴定功能: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后,颁发相应证书,对学生计算机水平进行鉴定。

1 考试制度与分析

1.1 教考合一

定义4:教考合一是指课程教学和考核评估由任课教师一人承担。

优点: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教考合一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启动师生的创造性,如:教师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事业心与责任感强等,体现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互补性,展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多样性。

缺点:教考合一制度,存在着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和不规范因素,它主要存在于教者同时作为考者在组织教学到实施考试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①学生失去了学习积极性。教考合一情况下,出现个别教师评卷送“人情分”现象,或者考前学生集体要求教师复习、划定范围或降低考题难度的现象,而大部分学生平时听课不用功,抄袭作业,此处就失去了考试的鉴定和激励功能。出现了很多不合理的现象,有一些平时不怎么学习的学生也可以通过最后的突击过关,使得考试成绩失去了应有的客观性、严肃性。

②失去了教学和考试的科学性。在教考合一的情况下,整个过程是教师自己备课、自己讲课、自己命题、自己评卷、自我评价,往往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就算有,教师的授课行为很少受教学大纲约束),可能导致教师随意增减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很难得到落实,有些教师避开难点,甚至自行删去重要章节;同时命题时往往随兴而发,全然不依教学大纲和命题原则,致使命题的结构不科学、不合理,考试的信度很差,试题的难度、效度、区分度,随意性很大,题量、题型、知识的覆盖面窄,教学大纲难于贯彻,教学质量难于保证。此处失去了考试的测评和知识点整合功能。

③失去了考试的客观性与公平性。行为是学生的最好老师,教考合一制度下滋生的送人情分等现象,有失公平性,使学生感到课堂内外不一,学校言行不一,从而滋长了学生的投机心理,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处就失去了考试的测评、导向、激励和鉴定功能。由于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使考分难以测出学生真实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教师在命制试题和批阅试卷时,带有很大的主观倾向性。

④不利于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在“教考合一”情况下,考试成绩的优劣难以反映教学的质量,这很容易使教师滋长惰性,使得教师上课时重数量不重质量,约束教师工作行为的条件是教师本人的自觉性,监督机制显得软弱无力。最终出现:阅卷时重人情不重原则,命题时重分数不重能力,讲课时重兴趣不重大纲的现象。学生则“平时不学,考前突击,考中作弊,考后求情”等现象发生。严重影响教风、学风、考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也不利于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此处就失去了考试所有功能。

1.2 教考分离

定义5:教考分离制度是一种现代教学管理手段。所谓“教考分离”是指将教学与考试分离进行,即将过去某一课程由任课教师自己命题、自己评分的做法,改为从规范、标准的试题库中筛选、组合出符合要求的试卷,或由教学管理部门组织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非任课教师依纲命题,并统一组织考试,统一评阅试卷。

优点:实行教考分离基本上能够解决上述教考合一的缺点。主要体现在:

①有利于教学大纲的执行。教考分离后加强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能力的培养,增强了教学评估的统一性、标准化、规范性和客观性,减少了在教考合一情况下有些教师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随意删减教学内容、减少考试内容、降低考试难度,从而人为降低了教学大纲的要求,使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②有利于考试公平性与客观性。教考分离使得教学与考试两条线分开管理,这种制度任课教师不参与出题,能够提高试卷的保密性,使考试能够真正起到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有利于规范教学秩序,有利于学风与教风的养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③促进优良学风的养成。教考分离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学生的学;又能促进教师精心组织和安排教学,避免以往考试过程中存在的漏题和人情分等现象,促进教师的教。既能又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良好学风的建设。

缺点:教考分离虽然克服了教考合一的缺陷,根本上解决教考合一所不能解决的矛盾,但也存在问题,如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形成等。

2 教考分离实施几个关键点

总体上看,教考分离利大于弊。教考分离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实现教师与学生、教学与考试的分离,减少人为因素干扰给学生成绩带来误差,提高考试的效度和信度,保证教育质量,同时采取措施克服其负面影响,使其不断得到完善提高。

2.1 不能一刀切对待教考分离 并非每门课程实行教考分离都有利。某些课程考试(如动画设计)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从学生创新意识角度多一些的课程就不能教考分离。文科类的一些课程,本身要求学生涉猎广泛,如果把试题局限于课堂内的几本书,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一些专业性很强、难度很大的后续课程,学校常常只有一两个老师熟悉课程内容,推行教考分离也不太切合实际。所以,我们选择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教师多,学生多,教学大纲统一等都便于实施教考分离。

2.2 制度保障,分工合作 教考分离首先修订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实施教考分离建立前提条件,学校从上到下重视,需要所有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

2.3 建立高质量的试题库 要能发挥教考分离的优点,克服缺点,使其更科学化实行的重要途径是建立科学的题库。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采用试题库的形式,随机抽题后自组试卷,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杜绝了授课教师在考试环节中参与作弊的现象。建设科学的题库可提高考试的质量与权威性。这也是教考分离最大优势也是最大工程,需要所有本学科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廖平胜,何雄智,梁其健著.考试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6页.

[2]胡敏芳.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管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3]李兴富.“教考分离”制度:回溯与反思――以英国考试制度为例[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75-78.

[4]朱军,杨万清,代晶.教考分离――高校考试改革的必然趋势[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1):20.

[5]王鹏.对教考分离考试制度的认识与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92-94.

考试失利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校内考试;价值导向;系统重建

[中图分类号] G424.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04X(2023)12-034-04

考试,无论是在教育发展还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都扮演过重要角色。然而在今天,考试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与存废之争。就高等教育而言,在大众化时期高校的内部考试更是成为学生深恶痛绝而群起攻之的目标,俨然成为教师折磨学生的工具。毋庸置疑的是,考试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用来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而成为教育改革的工具,也可以成为妨碍教育变革的保守力量,关键在于如何根据教育的基本规律优化考试系统,使之发挥良性作用。本文就高校内部考试系统问题进行探讨。

高校内部考试是指由高校和教师组织的在学校和课堂层面实施的考试实践。具体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校内考试是由学校和教师组织的考试,如学校统一的期中期末考试以及教学质量抽检考试,教师实施的课堂层面的测验、自行安排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其次,校内考试指学校的全部考试实践,包括从考试计划的制定、试卷和评分标准的编制、考试实施、评分,再到考试结果的运用的全过程。

一、问题:高校内部考试系统的紊乱

就考试系统要素而言,它包含考试的价值导向、目标、方法、考试权力的分配以及考试结果的应用等。系统论认为,要素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性条件,要素的完整以及要素的不同组合与结构会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目前,高校内部考试为人诟病,主要是由系统的紊乱引起的,而系统的紊乱又是主要由各要素本身的“病态”与错位造成的。

1.考试价值的迷失

要素的“病态”性首先表现在考试价值的迷失。考试是社会的、历史的,甚至观念的产物,它既是一种社会产品,也会在特定社会情境中对学校教育活动以及相关人的努力方向产生巨大的引导作用。因此,在历史上考试长时间充当了社会资源分配的工具,因而具有了科学理性主义的“原始隐喻”。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处于精英化模式,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与高等教育的利益预期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态势,考试自然也成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主要手段,考试的“工具性”得到了凸显,并且其工具性特征在高等教育内部得到了延伸。奖学金多寡、毕业分配等等利益分配都以考试成绩的高低为主要依据。因此,在精英教育时代,高校内部考试的“工具性特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也预示着终身学习时代的开始,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再是获取“体制内的一份工作”,而是转向以提高生存与发展能力为主要目标。“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已经成为人们受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拓展自身素质,提升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的高校内部考试价值核心。如果说高考还能承担对高等教育资源进行分配的功能的话,那么,高校内部考试已经不再以社会资源的分配为惟一指向了,但其工具性质并未丧失,只不过从作为分配社会资源的工具转变为管理工具或者学习工具,考试进一步与教育、管理结合起来了。不过这种工具性质已经由“决定性工具”转向了“引导性工具”,它引导学生来检验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提高自己学习策略,也正是这种价值取向引导着人们的努力方向。

2.考试目标的错位

考试价值取向的迷失必然会导致考试目标的错位。在现代社会,特别近年来,考试所扮演社会角色越来越多。表面上看,同一种考试往往可以扮演不同角色,但事实上这些考试却是不同的考试,因为考试的目的将决定考试系统的设计。高校内部考试繁多,且有不同的目标,不同目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张力。因此,不能指望单一的考试能服务于多重目标。一般情况下,为某种目的而设计的考试实践活动对另一种目的是不适合的。如本应通过诊断、反馈、促进学习为目的的校内考试却普遍采用了为选拔而设计的考试模式,校内考试不仅采用了选拔考试的形式,而且借助于选拔考试中的实施方式、评分方法来实施学校课堂层面的评估,甚至用选拔考试的解释方法来解释校内考试的结果。这种考试更多关注结果的可比较性和公平性,很少考虑对学习的加强和支持,本质上是一种“对学习的评估”,而不是“为学习的评估”。它只能鼓励学生对事实性知识的掌握,鼓励再生他人的观点,激励“肤浅的学习”,不能导致对“高等级的思考技能”的学习。

同时,当考试与教师和学生的评优之间具有高利害关系就会出现“为考而教”的怪圈,学生的能力与素养就会被旁落,分数就成为考试的“图腾”,猜题、作弊等手段就会盛行,即使最完美、最有效的考试也可能导致最糟糕的学习。学校和教师就成为考试的奴隶,校内考试总是以选拔性为目标,其独立价值必然会丧失地位,而成为选拔性考试的附庸,校内考试的一个最为重要的价值指标――合目的性也就会丧失。

3.考试权力分配的失衡

就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与法理来看,国家、地方、学校、教师、家长都是高等教育的利益相关者,他们都具有了解学生学业成就的需要,并由此需要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评定。因此,在学生学业成就评估的权力分配上,国家、地方和学校应当达成一种有效的平衡。

从我国当前高校学生学业评估管理现状来看,国家层面的权力明显缺位。当前国家对高校学生学业的评估或考试管理上的作用主要局限于政策制定,在高校招生权被逐步下放后,国家在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上几乎丧失了发言权。尽管从职责上看高校的评估职责应当包括以诊断和监测为目的的考试实践,但在选拔性考试成为核心关注点时,高校所应承担的其他评估功能不可避免地为选拔性考试所挤压,空间越来越狭小,甚至为选拔性考试所取代。比如,高校将选拔优秀毕业生直接读研、出国进修名额同毕业考试合而为一,考试的诊断监测功能与选拔功能相混淆。

校内考试属于学校的办学自和教师的专业自范围,外力很难干预,但事实上学校层面的考试几乎是选拔性考试的翻版,考试权力也高度集中在学校或者部分教师。本来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考试实现的对学生学业成绩的监测诊断考试实践活动,但是在现实的考试实践中,学校会采用统一集中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试测评。因此,原本教师自己在课堂层面实施的考试自然被外部选拔性考试所代替。结果是,这种考试的诊断、反馈的功能受到压制,选拔的功能占据主导――这种选拔直接影响学生能否进入下一层次的学习。

4.考试功能的弱化

价值的迷失、目标的错位以及权力的失衡必然会造成功能的弱化甚至消解。大众化时期的高校内部考试的主要功能不在于选拔,而在于导引与启发。但是因为高校层面的考试往往与学生的毕业、升学或就业等高利害决策有直接关系,因而这种利害反映学生心理上,即其对学生的心理发生的影响。许多学生就是因为在学校或课堂层面实施的考试中屡遭失败,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信心,甚至流失。据某高校统计,该校2006级和2007级学生中在因学业问题退学的学生分别是48人与44人,占年级人数的1%左右,而因学业不能按期毕业的学生人数达到3%左右。

高利害选拔的考试使质量标准过于刚性,题型过于僵化,导致了学校课堂层面的考试质量普遍低下,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养成与提高,使考试丧失其独立价值,不适合于以诊断、反馈和改善为目的的校内考试。可以看出,当前高校内部的考试不但丧失了其改进学生学习的独立价值,并且这种考试实践的频繁实施还会损害学生的学习。

二、对策:重建校内考试系统

校内考试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和学业成就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校内考试影响的积极与否完全取决于校内考试实践的质量。对校内考试实践的改善需要从考试价值取向、目标定位、教师的评估素养、考试监控系统等方面对整个考试系统进行重建。

1.以“为了学习”为核心重建考试的价值标向

学习化社会的核心问题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教育目的的改变。在工业化时代,教育的核心指向于是培养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技能,因此,教学就等同于知识传授,学习往往简化为死记硬背,考试方式就如流水线上的高度统一。“工业化的教育模式”使教学异化为知识的灌输,学习异化为令人厌烦的重复操练,考试就是运用由去情境化的、以心理测量学为基础设计的测验来区分学生并按成绩来排列的定量方法,教学和考试被人为疏离。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使教育实践出现了新范式,学习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而是主动建构,是一个自我组织和文化适应过程,教学不再是知识的简单灌输,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考试不再是对教学结果的检验,而是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的部分,应该采用情境化的、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质性评估策略。可见,促进学习成为考试的核心功能。

随着教育评估范式的转换,基于传统的心理测量学的测验技术标准如信度、效度、常模等指标已经不能满足考试实践活动的需要,关注学习过程已经成为当前教育评估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也是“人本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高校内部考试的本质要求考试不仅要反映学习,而且必须促进学习。为此,校内考试必须是“为学习”,不只是“对学习”的考试,它必须从总结性考试模式转向形成性模式,并反映或模拟课程教学过程,实现与教学行为的“同构”。

2.以“治道变革”为取向完善监控机制

治道是指为了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私人部门、第三部门或公民个人)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大学具有典型的第三部门性质,其权力的实施是管理的必要条件。因此,以大学治道变革为导向构建一个适用于高校校内考试现实的、比较完整的校内考试监控系统,可以改善校内考试实践,保证校内考试实践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

虽然“监控”一词具有相当明显的管理主义倾向,也反映了对行为主体的不信任,但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制衡是常规的制度设计,监控、监管正成为处于治道变革之中的行为主体的核心职能,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制度安排。校内考试监控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活动,单一的监控机制不足以保证校内考试实践的全面改善,校内考试监控需要多种机制相互配合。从校内考试的实施过程看,校内考试包括了试卷编制、评分标准制定、考试实施、评分、反馈等多个环节,监控的范围涉及考试的全过程,包括考试工具的质量、考试的实施、试卷的评分,以及考试结果的运用。因此,每一环节都必须纳入到校内考试的监控范畴。

审议机制是一种事先的质量保证机制,主要适用于学校考试计划的制定,它不但包括考试安排,还包括如何编制、实施以及考试结果的运用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不但涉及到对“教育质量”、“学业成就”、“成就标准”等方面的认识,还涉及到考试运用的条件以及局限性的认识,更会涉及到相当广泛的利益关系。可以说,学校考试的审议机制已经超越了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当然,这一部分的权力主要在学校层面,主要通过树立清晰的办学理念、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来影响和规范校内考试行为。

而评审机制主要是一种技术策略,目的在于保证考试实践的技术质量。评价、审查考试实践是以往考试监控实践中所运用的最主要的机制。由于高校内部考试质量控制具有特殊的环境、对象以及高深知识的特殊性,只有那些具有专精化技能的专家权力型控制者才能使高校内部考试质量控制活动得以合法化并产生实际功效。因此,校内考试评审显然不能局限于所用试卷,而应当关注从试卷编制到结果运用的全过程,甚至要关注考试实施之前的教学过程。当然,这一部分的权力应该集中于各院系的教学委员会以及教研室,教学专家的权力应该得到制度保证。

当校内考试对于学生有重要的利害影响时,学生就必须获得监控校内考试权利。当学生发现校内考试存在不当之处,可以向该机构提出书面或者口头的申诉。现在很多高校在这一领域是空白,建立学生考试申诉制度已经刻不容缓。

3.以“教师发展”为目标提升教师的评估素养

由于高校教师的自主性与教学自由权越来越大,特别是在课程教学与考试标准的把握上有较大的裁决权。因此,考试质量的高低受教师的影响最大。从根本上讲,教师是校内考试实施的重要主体,校内考试的质量也最终取决于教师自己,任何外部力量都不可能替代教师进行高质量的考试实践。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校内考试实践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

当然,教师的素质包含诸多方面,但是对考试效果影响最大的是教师的评估素养。教师的评估素养就是指教师如何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通过测量的方式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与知识的转移程度,教师评估素养的高低体现了教师对知识把握的程度以及自身教学智慧与教学能力的多寡。美国著名的教育测量家斯蒂金斯认为,任何课堂教学的质量都取决于那里所运用的评估的质量。应该说,评估素养是一个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大学教师职业发展或者专业发展的基本素养。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师发展的关注仅仅突出了专业伦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评估能力遭受旁落或者忽视。

高校的校内考试不但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导向,还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既要让教师能在校内考试的系统内与其他相关主体分享评估的专业知识,还要让教师升华教育思想,真正地理解考试,理解评估、教学、学习三者的互动关系,改变“为考而考”、“以考代教”以及“为管而考”的陈旧理念;增强评估知识与技能,如运用适当的考试方式,增强命题技能与试卷编制技能;能恰当地解释、运用考试结果,超越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简单的分数或等级评定的方式,而是变考试为一种详尽的教学反馈手段,校内考试不再专注于总结、鉴定与问责,而应该是促进学生与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少非.校内考试质量标准:一个框架构想[J],教育科学研究,2009,(10).

[2]葛大汇.学业测量与评价的理论背景[J],现代教学,2005,(5).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