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研究(精选5篇)
艺术设计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数字化艺术设计 应用现状 国外艺术设计创作模式
引言
数字化艺术设计是有着自身独特性质和魅力的艺术设计表现形式,它长期缺乏自己完善有力的理论体系,若不树立适应数字化艺术设计特征和发展的观念与思想,不将这些观念和思想引入到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创作和欣赏中去,数字化艺术设计就无法突破传统艺术设计的模式和窠臼,无法发挥数字化的优势和魅力。实际上,在我们意识到之前,数字化艺术设计己经走进我们的生活并且迅速地蔓延开来,甚至几乎所有与视觉相关的领域都有数字化艺术设计的痕迹。从好莱坞商业电影中大量运用的数码特技到我们在个人电脑中见到的应用程序界面,从我们沉醉其中的电子游戏到国际互联网上丰富多彩的Web页面,都是数字化艺术设计的作品。尽管数字化艺术设计已经广泛地被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艺术设计表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在数字化艺术设计理论上所作的研究和探索还显得不够。
1.艺术设计的数字化应用现状
21世纪的中国社会已进入一个准数字化时代,随着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从而为数字化艺术的普及和推广打下了深厚的社会基础。然而,就数字化的艺术创作而言,特别是民俗题材的艺术创作却挖掘不够。具体表现在:
(1)数字化应用方式单一,深度欠缺。
国内目前的民俗艺术数字化多附属于对古文物、遗产、古书籍的“博物馆式”展示上,比如位于北京的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就有专门的数字艺术馆,利用数字技术对艺术品的资料信息进行全方位收集,国内各大博物馆也陆续投入了大量设备进行数字化平台的搭建。但关键的是,全面深入研究地域民俗艺术,并直接服务于民俗艺术创作的数字化平台形式却没有。
(2)注重数字化的技术层面,忽视艺术创作本身。
从表现形式上看,数字化艺术创作采用的是一种高新技术,在创作手段、制作工具等方面显得新颖而独特,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呈立体化、全方位态势。但设计者在进行创作时,特别是民俗题材的创作,往往过于将注意力放在了技术层面,而忽视了民俗内容表现。
(3)数字化艺术作品较少开拓本土民俗文化。
所谓“民俗”文化,一定是本民族的或代表本地域风俗的文化,但少之又少的恰恰是反映这方面题材的本土数字化艺术作品。2006年暑期,号称“史上投资最大”的国产动画电影《魔比斯环》在全国各大影院公映,但让人费解的是,作为中国首部全三维动作大片,主角竟全部是外国人与外星人,造型和场景十分精细,但得到的评论却是美国《星球大战》的翻版。民俗艺术创作缺乏的不是民俗题材,我们的民俗文化异常丰富,国外以中国文化背景创作文化艺术作品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郑和下西洋被外国人写成《1421:中国发现世界》赚到1.3亿英镑,《三国演义》被日、韩改编成游戏赚得盆满钵盈,美国版的《木兰从军》备受国内观众追捧,等等。看来,我们不缺文化,缺的是文化意识,一种将内容与表现形式、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意识。
2.国外艺术设计创作模式探讨
对于艺术创作本身,时至今日,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与准确的、以数字化技术手段支撑文化艺术内容发生与发展的创作模式,数字化应用不再仅仅限于电影制作,而是延伸到包括电视、绘画、雕塑、广告设计、产品开发、游戏制作等的各个领域。一方面,各国对于本民族与他民族文化艺术的数字化平台搭建比较完善,另一方面,数字化过程也不再一味在技术上求新、求怪,而更多地对表现内容进行思考。运用新技术表现具有民族情感、民俗文化的典范作品层出不穷。比如日本动画片大师宫崎骏的作品《千与千寻》荣获第52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这是国际著名电影节首次将最佳影片奖项授予一部动画片。宫崎骏坚持手工绘制动画片,然后由计算机处理,成为第一个对3D动画片说“不”的人。他的忠告是:“技术看起来使人自由,其实分工过于精细,很容易使独具匠心的制作变成流水式的生产。”他的成功在于选择合理的技术手段使作品表达细腻的日本文化内涵,而非一味追赶3D时尚潮流。国外在依托数字化手段宣扬本民族、民俗文化的同时,也在积极搜寻他民族文化精髓,经典的“花木兰”就被迪斯尼搬上荧幕而一度成为广受欢迎的“时尚大戏”,还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封神榜》等大批中国名著也被日、韩频繁地运用数字化形式开发成游戏、绘画等。可以看到,当数字化技术服务于鲜活的民俗文化内容,必将导致艺术设计作品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与艺术感染力,这就是我们提到的数字化艺术与民俗化设计。
小结
数字化是科技进步的产物,也是时展的必然;民俗化是民族文化弘扬的有效途径,也是艺术作品生命力展现的源泉。基于数字化的民俗题材开拓与艺术创作,实际上就是对当前艺术设计方式、手段及内容不能符合创意产业发展要求所提出的一种新的行业发展要求。应该看到,数字化与民俗化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一种必然。数字化艺术可以从民俗文化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和素材,同时,也能体现设计的民族特色。而数字化艺术由于采用的是功能强大的数字化技术,所以能为民俗文化提供广阔的创作园地,数字化技术的某些特殊效果也可以直接运用到民俗艺术创作中去。总之,有理由相信,数字化艺术与民俗化设计的互相融合,将为国内创意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带来一个明媚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保罗?M?莱斯特.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7.
艺术设计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形势;社会转型;现代工艺美术设计;设计研究;美术
一、现代工艺美术的概述
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现代工艺美术就是在传统的工艺美术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可以说传统美术就是现代的工艺美术的底蕴根基,倘若没有传统工艺美术也就不会有如今的现代工艺美术。在现代工艺美术的体系中最为主要的部分就属民间工艺美术,它是在经过辛亥革命之后进行了称谓更改,也就有了如今的现代工艺美术。再加上第一次鸦片战争闭关锁国的国门被打开之后,外国的文化大量涌入国内,造成了国内外文化激烈碰撞以及相互融合的局面,这些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给国内文化以强烈冲击,但同时也为我国现代工艺美术的深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经过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如今的工艺美术无论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还是在价值观念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发展状态十分曲折复杂。纵观其发展态势来看,既存在继承模仿又存在改革创新,既存在低迷缓慢又存在蓬勃兴盛。在如今的社会转型期,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方向和定位依旧不清晰,尤其是受现代轻工业和手工业的严重冲击,某些层面已经被取而代之。这虽然是一段发展的波折期,但是如果现代工艺美术能够整合借用市场企业的特点和优势用于自身发展,那么工艺美术设计必将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二、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转型分析
自新中国成立之后,工艺美术受到社会主义的洗礼和改造之后,被划分到了轻工业的范畴之内,这无疑属于美术的一种模糊化定义,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其表现得都十分低迷。直至20世纪80年代,国内诸多的学者通过装饰论的废弃才为其正了身。但是此时也可谓是好坏并存,因为虽然美术设计论得到一定推崇,但是一部分学者却崇洋媚外,过度地夸赞西方工艺美术,贬低传统工艺文化。直至20世纪90年代之后,民营企业得到了发展之后,工艺美术也逐渐的开始由起初的小作坊慢慢地发展成为集团企业,这种企业模式为工艺美术营造了良好的设计、营销以及发展的空间和氛围,直至今日不断地融入企业特点,不仅取得了优异成绩而且也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三、新时期社会转型下现代工艺美术设计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保护思维局限了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展
严格地讲,工艺美术其实就是俗语所讲的手艺。我国手艺人思维十分保守,很多手艺人对于自己的手艺保护欲特别强,不愿意轻易地将自己的手艺传授给其他人,例如古代的“概不外传”“传男不传女”“一代单传”等,这种保守的技艺传承模式极易造成技艺的失传。传统的技艺传承模式会造成艺术界和文化界的严重损失,当然也极不利于我国文化的健康发展。从根源上分析便可得知,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还是传统的保护思维,传统的思维中过度看重保护艺人,却忽略了技艺传承的重要性。只有加强对技艺本身的研究和保护,才能使得工艺美术得以传承并发展。在如今社会转型期,必须要努力将艺人与技艺进行剥离,加强对后者的保护,才能促使现代工艺美术突破当下的发展困境。
(二)不注重现代高新科技与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工艺美术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将其推向了全世界。尤其是近几十年我国的工艺美术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推动了其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人对其的认识和理解产生了一定的偏颇,片面地将工艺美术等同于手工艺,并且对其艺术价值与科技含量持怀疑态度。上述情况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我国的工艺美术在思维层面和实践层面都缺乏一些尊重与保护,当然也就极不利于其研究、保护与发展。也正是由于上述错误的看法使得如今的传统工艺美术在与当今科技相结合的过程中总是困难重重,始终处于一种孤军奋战的状态。在社会转型期,工艺美术必须尽量与各种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力争达到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发展状态。如果依旧强行地将现代工艺美术与高新科技相剥离,势必会促使现代工艺美术陷入艰难的发展境地。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合理地处理好工艺美术与高新科技之间的关系,尽量为这两者营造一种合作共赢的环境,以此来有效地推动现代工艺美术健康持续发展。
(三)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从工艺美术的教育层面分析可以得知,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虽然都有工艺美术专业的设立,但是该学科的设立并没得到与其他艺术类学科的同等的待遇,无论是思维观念上还是基础设施以及资金的投入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另外,相关专业的工艺美术人才储备情况十分地不理想,当然也就导致了其在工艺人才培养方面成效十分地不理想,这也成为了我国现阶段工艺美术发展相对迟缓的重要原因。进入社会转型期,人才培养机制的缺陷严重地阻碍了现代美术设计的健康发展,原有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段必须进行改进创新。受专业人才匮乏的限制,很多的工艺美术品在设计和质量层面很难有所突破,如果依旧沿用传统的设计模式固守成规,必将会导致工艺美术举步维艰。
四、新时期社会转型下推进现代工艺美术设计发展的策略探究
(一)必须不断提升工艺美术设计的表现力
表现力可谓是工艺美术设计的灵魂,贯穿整个工艺美术的发展过程,现如今其依旧是工艺美术设计师的重要追求点。工艺美术设计的主要呈现形式无外乎是再现和表现,前者侧重于对事物的描绘和复制,与绘画艺术中的工笔画十分相似;而后者侧重于对事物的加工改造,类似于绘画艺术中的写意画。在新形势之下,人们的审美意识更加偏向于表现这一设计理念和设计方式。在当今社会的设计创作的过程中,生产工艺方式促使现代工艺美术设计朝着便于生产加工并且简洁实用的方向发展。简而言之,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工艺美术设计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升设计作品的表现力,并且以适应人们日益提升的审美观念为前提,不断地促使美术设计与时俱进。
(二)注重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当今社会意识形态与传统社会存在诸多差异,时下决定工艺美术行业生存和繁荣的社会是一个讲究消费与市场的社会,因此在这种形势下必须重视市场的导向作用。为了能够促使工艺美术能够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就必须要通过不断创新的方式创造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工艺美术品,只有如此才能使其长远地发展下去。当然,在进行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不能盲目地全盘吸收,必须要辩证地、有选择地借鉴,力争在尊重艺术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艺术创作的创新。
(三)要不断增强工艺美术设计民族化
工艺美术设计民族化就是强调了设计作品在进行艺术和审美展现时,必须具备独具特色的民族化特点。中华民族拥有几千的灿烂文化,当代匠人在进行工艺美术设计时必须合理地运用好这笔宝贵的财富。各种通信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世界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欣赏视角和审美关注点也较之前有了明显的不同,全球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工艺美术设计理念更应重视民族化问题,必须在借鉴和吸收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之上进行创作,力争实现艺术创作的国际化。工艺美术设计师在进行创作时,应尽量将注意力和创新点集中于本土文化上,充分地吸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养分,并将其注入自己的作品当中,也只有如此,才能促使当代工艺美术设计品能够兼具民族性和世界性,也才能使得艺术作品更加充满内涵且富有灵动性,将会更加地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
(四)将工艺美术的自然性与生产性相结合
传统工艺美术是在传统的手工业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然而,当今世界是一个工业高度发达的时代,手工业如果不想被工业时代所抛弃,那么它就必须依托现代工业或者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转型创新。实践证明,将工艺美术的自然性与生产性相结合能够使其焕发新的生机。例如时下大为盛行的全手工制品、定制服装、定制家具以及手工工艺品定制等,既是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重要突破,也是现代工艺美术作品的重要发展方向。艺术作品与日常生活的高度融合,是当今时代美术作品转型关键时期的重要突破。
(五)要不断增强工艺美术的时代性
必须注重科学技术元素的应用与体现。当今世界各种高新技术日新月异,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不断地发展变化。因此,在进行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尽量应用现代的高新科技手段去丰富设计产品的内涵,满足人们现代审美需求,使现代工艺美术品在具有时代性和科技性的同时,促使其在美感与实用特性上完美统一。另外,就是要确保设计产品体现现代质材的美感。在进行材料选取的时候,应当综合考虑其时代性和艺术性。原材料是艺术创作的表现基础,在选取的过程中要求创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设计前瞻性,对不同的材料赋予不同的设计理念和生命,以此来有效地满足或者转变人们的审美观念。
艺术设计研究范文第3篇
1.13PID教学模式
3PID教学模式是为了解决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要求首先要重视课题的选择,即Project。要求课题应该与教学大纲的要求相一致;评价标准要明确,使学生有设计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这样才会增加学生的设计判断能力;课题设计目的要明确同时还要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效率和兴趣;同时还要具备创新性和时代性的特征,称职的教师应该善于关注社会问题,发现并且引导学生通过课题的选择与完成去解决问题。其次要把握课堂教学质量,即Process。要求教师进一步完善课堂联系的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目,同时还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以及点评的尺度,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探索真理的精神。再次,是设计说明书,即Description。设计说明书应该包含课题的主题以及来源、基本内容等基本的资料,还需要有学生自身对课题的认识以及设计方法的探索,设计方案和图样、模型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后,重视陈述,即Presentation。陈述的好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组织能力,更加考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是不可多得的互相学习的机会。
1.2双主教学模式
双主教学模式吸收了“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摒弃其缺点,成为一种独特的科学教学模式。第一,它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外化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注重情境的构建。在实际的情境之中,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同化所学的新知识,从而对原有的认识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第三,注重协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交流讨论,形成学习群体,在群体中协作学习,讨论和评价,使得群体的思维和智慧可以被群体中的每个成员共享。第四,关注学习环境的设计。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运用各种媒体以及资源来达到自己的目标,不仅仅可以获得教师的帮助与指导,还可以与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起到一种促进学习的效果。第五,发挥各种信息资源的作用。各种信息资源的提供是为了帮助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协作式的探索研究,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第六,学习的最终目标在于完成意义的构建。双主模式强调将学生对知识的意义构建作为最终目的,整个教学过程是围绕意义的构建来展开的。
2艺术设计教学实践的探索
2.1改善教学条件
教学条件的改善首先应该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结构开始,就我国目前艺术设计教学现状来看,可以采用“双师型”的师资结构,即既是教师又是设计师的人才类型,但不一定是职业的教师,可以由设计师兼任教师。这种类型的教师经验丰富,实践机会多因而在对学生进行授课时也会适当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把握好这类教师的时间控制,排课时要提前了解这类教会的时间安排。再是要加强工作室的建设。在我国艺术设计专业课的授课中一般意义上的普通教室已经转化为了工作室,但是其内涵与纯粹的实训室是有区别的。实训室是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场所,学生在实训室里可以在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消化吸收理论知识,而工作室的概念则是课堂,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仪器设备的操作,理论和实践是结合在一起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最后,应该加大对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艺术设计专业对于教学设施的要求较高,学校应该相应地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是实践操作环节的教学设施以及图书资料室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
2.2重视承接关系
艺术设计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设计艺术;形式美;形式美法则;运用
1 形式美概述
对于美,自古以来尚无定论。庄子曰:“各美其美”。我们说,美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我们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给美定性。那么,形式美是不是难以来定义的呢?美的根源是自然的人化——社会实践。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现和总结了一系列符合自然规律的有序的客观事物,形成了初步的形式美的意识。我们认为形式美应该具有以下特质,或者说形式美应该这样理解:
(1)形式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这是设计的本质的需求。设计是为人的造物活动。人们在生活中使用的产品,不仅要求有用,而且还要求美观。这里所说的内容是指事物的全部组成部分,是其特征、内部过程、联系、矛盾运动和发展的统一。形式是指内容的外部的表现形式,是为人的直觉感官可以感知到的。
(2)形式美是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的有规律的组合所表现出的美。任何事物都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如形状、色彩、线条等,当这些质料以一定的规律组合,变形成了形式上的美。这些规律包括了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
(3)形式美是独立存在的审美对象,有独立的审美特性。一个产品,它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的形态、独特的结构、独有的色彩,对于这个产品来说是专有的、是独立的。因而,形式美的审美对象是独立的,审美对象有专有的审美特性。
2 形式美的产生
形式美的产生本质上是源于艺术设计的最本质的目的。美,形式美是源于社会实践的,设计同样是在生活实践过程中萌生出来的,设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设计反映的是社会现实存在的现象,只是艺术家们用自己的方式,融进了自己的思维,通过艺术的美的方式表现出来。设计是为人服务的,是能够反映一定社会现实的。
形式美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不断地熟悉和掌握各感性质料的特性,并对其形成的联系进行抽象、概括和总结得出来的。可以说,形式美源于现实生活,来源于社会实践。
3 形式美的法则
(1)变化与统一。这一法则体现了自然和人类的生存原则。大千世界,没有变化就没有发展和生命;而没有统一就没有一定的规律和秩序,所谓变化就不可能存在,最终只能导致混乱与衰亡。在艺术上人的艺术感受是有统一性的,艺术作品也必须具有变化和统一性,才能更好地为人所理解和欣赏。
(2)对比与调和。对比与调和是变化与统一的具体化。对比是变化的一种方式,调和是形的类似,是形体趋于一致的表现。对比强调的是各个部分的对立性,它使得各部分的特性更加突出,而调和是对比的一种内在的制约。
(3)对称与均衡。对称和均衡是自然力和物自律的综合体现。对称,是一种等量等形的组合形式,体现出一种稳重端庄的美。均衡,是一种等量却不等形的组合形式,是一种视觉力度所能够达到的平衡。
(4)节奏与韵律。这是“任何物体的诸元素成系统重复的一种属性,而这些元素之间,具有可以认识的关系”。节奏,是画面中同一种元素运动所形成的运动感;韵律,是有规律的节奏经过扩展和变化所产生的流动的美。节奏与韵律本质上是一致的,他们首先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在形式上,韵律和节奏具有对视觉和听觉强烈的吸引力,他们服从于一般的审美形式规律,是内容的形式;在本质上,他们又具有内在性,是形式的内在秩序和结构。因而,节奏和韵律的设计又成为一种方法,它能够把人的视线和意志引向一个预设的方向和目标。
4 形式美在设计艺术中的运用
(1)产品设计中的形式美。产品设计中,我们更加地关注材料和性能,造型和功用也是吸引人们眼球的首要要素。在产品设计中,新材料的运用,新的造型,新的形式运用,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创造一种新的造型形式来表现具有特殊功能的产品,是依据产品特有的功能,设计师平时的审美素养和设计技巧,现代、时尚的审美趣味,现代先进的制造技术、人机工程学的原理。不同的经营理念导致产品个性异样化与风格统一化并存的状况。”这便是对产品设计中体现形式创作的解释。
丹麦设计师雅格布森设计的三种不同风格的椅子,它们各具风格,形式简单,在造型上都是在现实原有事物的原型的基础上进行变形加工处理的。层压椅在材料上给人很严肃、沉稳的心理感受,在线条的处理上主要运用直线,坐垫的设计适当地运用了曲线和折线。蛋椅给人舒适、赏心悦目的感觉,运用曲线较多,很好地运用了人机工程学原理,是形式与功能完美的组合的设计作品。壶椅同样是结合了消费者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心理。
沙里宁的郁金香椅,简洁大方,现代气息浓郁。动静感的对比和红白色彩的对比运用,体现了形式美的法则。还有他的扶手椅也很有特点,材料给人温馨的感觉,在形态上像一个张开的嘴巴,极具韵律美。那蝴蝶椅,不仅在形式上运用了自然生态事物的特性,而且充分运用了材料的材质美,充分运用了材料的纹理,有一种直观的形式美。
保罗•汉宁森设计的ph灯具既充分考虑了光的折射等方面的规律,考虑了功能的需要,在形式上,层层叠叠的像盛开的花瓣一样,极具美感。
(2)建筑设计中的形式美。建筑艺术设计中设计的材料、造型、建筑设计的风格集中体现了设计的形式美的法则。建筑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包括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许多因素,正是它们共同构成了建筑艺术的造型美。形式美在建筑艺术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建筑家帕拉第奥在谈到建筑的形式美时,甚至认为“美产生于形式,产生于整体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
希腊帕提农神庙,它距今已经有2400年的历史了,在建筑风格上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在形式上具有造型端庄、比例匀称的特点,千百年来的建筑设计师们在对希腊帕提农神庙进行了研究后一致认为,希腊帕提农神庙之所以这样美,就是因为他的长、宽和高都符合形式美的法则。
米拉公寓的设计曲线的运用较多,柱子和门窗的设计都比较独特。本来应该静的建筑,却给人以动的视觉感受。这便是节奏和韵律、变化与统一的形式美的体现。
图中所示为设计师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这是一个极富创意的建筑设计作品。整个形式张扬又富有内聚力,像盛开的花朵,像展翅欲飞的鸟。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均衡运用得很好。
(3)雕塑与绘画中的形式美。雕塑是一种重要的造型艺术,雕塑与建筑一样属于带给人一种静穆感觉的艺术类型,然而,在一些雕塑作品中却蕴涵着无限动感,无限的力量。运用到了形式美的节奏和韵律、对立和统一等形式法则。对于绘画来说,在艺术家的手中,线条、色彩、构图也融入了艺术家独特的兴趣、爱好个性以及审美特点。同时,形式美可以使得绘画艺术具有生动的美感,使画面活起来,具有灵动的生气。这才是绘画艺术想要带给人们的心理感受和感情需要。
大家都熟知的雕塑《自由女神像》,其整个形象充满了动感的力量。原本静的雕塑因为她在线条上运用得细致、生动,赋予了神像以生韵。在动与静的处理上,恰到好处,体现出一种均衡与和谐之美。女神高昂的头颅、上扬的手臂,给人一种向上的积极的感觉,是一种刚正的力量之感,与柔美的线条形成了对比,可是整个基调却是阳刚的,充满着生气和力量的,这是其主的韵律。因此,形式美的法则在雕塑上也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而我们中国的极具意蕴之美的中国画,从整个构图和线条的运用上讲,重心平稳,画面简洁生动、透气。画面上有大块面的留白,大面积的空白与或浓或淡的墨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恰恰使得画面更灵动,更气韵生动,而并没有感觉到空。国画讲究“形神兼备”的意境美。注重情与景的融合,注重物我、自然的和谐统一,讲究含蓄。这无不体现了形式美法则当中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的原则。国画不仅美在墨色的淡雅古香,美在意境的虚无深沉,更在形式,简单的墨色,简单的线条,简单的书法文字,简简单单的画面处理,简洁优美的形式表现,却能够传达出创作者的心境、思绪。可见,形式美在绘画中的运用非常重要。
5 小 结
形式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中都有着广泛的体现,形式美渗透到了设计艺术的各个领域,我们研究形式美往往在设计艺术作品中得以体现,目的还是为了指导我们在将来的创作中,合理地运用好这种形式美的法则,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我们今后的设计创作过程中,要客观地、能动地运用这些形式美的法则,以便创作出更美、更有用的、赋予形式美的佳作。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艺术设计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产品艺术设计行为心理学人性化设计原理
产品艺术设计从萌芽到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岁月,经历了多种多样的设计风格的变革。从以纹样装饰为主的装饰风格和古典艺术风格的复兴,到注视功能和有机形体的现代主义,艺术设计似乎都停留在造型的范畴上。对艺术设计的内容与形式方面的探讨,却都反映了一个经济现象,那便是以产品为主导的经济现象。以往的产品艺术设计过多地重视了产品的制造,产品销售的利润,却忽略了产品的使用者——人的因素。
北欧的产品艺术设计,因其一贯坚持的人性化,在不牺牲功能的“软性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下,产生了许多被人们所接受和喜爱的产品。它们便是重视了人的因素,才使得北欧设计代表了优秀设计的高品质,成为世界优秀设计的代名词。
一、人的需求是产品设计的主要依据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最高效率地掌握和操作产品,是当今设计的关键和核心。现代生活的人们工作节奏加快,面临的是竞争激烈的世界,当然不希望在使用日常生活用品的过程中也碰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产品的功能设计要根据消费者对产品的生理需要,力求达到产品的方便性、使用的科学性和相应的价值观。如果一件新产品,人们需要事先阅读说明书才能明白操作的要领,那么它绝对不是好的设计,因为没有一个使用者会愿意去看说明书里枯燥而烦琐的内容。
简单和功能单一的产品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因为人们曾经陷入科技发展而导致的产品设计的误区。多功能的、过于饱和与功能的重复堆砌不仅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也容易引起人们的误操作。而多功能必然导致设计的复杂性,要设计师们合理安排各种设计界面的穿插也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功能饱和的设计仅仅是对科技发展的炫耀,而不是人的实际需要。事实上,有一些产品的功能,用户使用的频率极小。
比如,对有关微波烤箱的消费者调查显示:烤箱的功能很多,可绝大多数的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只是将食物放入烤箱,设定所需时间,然后开机。至于其他复杂的附加功能从未使用过。因此,根据消费者的动态的心理变化和需求,产品的功能设计有几个趋势:
1.自动化程度提高;
2.向“轻、薄、短、小”方向发展;
3.从提高生活质量出发,注重整体设计效应;
4.一看就懂,易于操作,功能适度。
二、行为心理与产品设计
人是设计的前提,是设计的对象,是设计的主体。如何设计使用方便、结构合理的产品,需要人们研究工程心理学和工效学方面的知识,了解产品的功能设计与人的生理和行为特点的匹配关系。因此,在产品设计中,要考虑消费者的行为规律,力求做到人——机——环境的和谐。怎样设计才能更简洁明了?怎样才能迅速引起操作者的注意?怎样传达正确的信息才能使得使用者有正确的理解?因此,想要有合理的、科学的设计,必须对使用者行为心理有一定的研究,才会有效地设计产品。
首先,要了解人在做一件事时所经历的步骤,即行动的结构问题。要做一件事时,人首先要明白做这件事的目的——行动目标;然后,要采取行动,自己动手或利用其他的人和物;最后是看自己的目标是否已达到。所以简单地说要考虑目标,对外部世界所采取的行动、外部世界本身以及查看行动在外部世界中所形成的后果。行为本身又包括两个方面,去做什么和检查做的结果,又称为“执行”和“评估”。
实际生活中,这个过程却不那么简单。因为最初的目标也许并不十分明确,目标并不会准确表明行动的具体内容——在哪做,怎么做等等,所以要想采取行动,还需要将目标转化为明确的行动步骤,即“意图”。
假设坐在沙发上看书,天色已晚,需要光线亮一些。目标:要得到更多的光线。目标转化成意图是:开台灯。但还需要明确如何移动身体,如何伸手触摸开关,如何用手指去操作开关,还可以有其他意图,请一个人帮忙开灯。这样目标没有发生变化,可意图和具体的动作却有不同。
然而,人们在实际的行动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和随机性,有的时候很多活动不是靠单一行动所能完成的,或者一次行动无须经过所有的阶段,所以活动的复杂性使得行动中产生执行和评估阶段的断续。
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人们常弄不明白自己心理意图及解释,与实际操作及外界状态之间的关系。每一个断续的产生都是人内心对外界的解释与外界实际状态这两者的差异造成的。某种产品的操作系统是否与用户设想的一致?执行阶段的断续即指用户意图与可允许操作之间的差距。在评估阶段,容易得到并可轻松地解释系统提供的有关信息一致,则所产生的差异很小。
这两个断续,正是一些日用品设计的瓶颈,一些看似简单的日用品,结构并不复杂,却因为没有处理好这两个断续的解决方法,就难倒了用户,让用户自己来承担操作困难的责任。于是,根据这些基础的行为心理知识,为设计师提供一些基本依据,以便检查设计有没有出现执行和评估的断续或将它们处理好。
如何使用户轻松地确定某一操作?有哪些可能的操作?具体如何操作?如何建立操作意图与操作行为之间的匹配关系?如何建立系统状态与用户解释之间的匹配关系?用户如何知道系统现在的状态?这些都需要设计者有所考虑。当然,行动的每个阶段都需要自身独特的设计策略,根据每个阶段的情况来确定设计方案,这就得到一个重要的设计原理:
1.可视性,用户一看就知道的物品状态和可能的操作方法。
2.正确的概念模型,使操作键的设计与操作结果一致。
3.正确的匹配,建立可判定的操作与结果,控制器和功能,系统状态与可视提示之间的匹配关系。
4.反馈,用户可以接收到有关操作结果的完整,持续地反馈(转第103页)(接第109页)信息。
三、设计原理中的心理学思维
设计优秀的物品容易被人理解,直接给用户提供了操作方法上的线索;而设计拙劣的物品使用起来很困难。它们不具备任何操作上的线索或给用户提供一些错误的信息,使用户陷入困惑,破坏了正常的解释和理解过程。可以利用以上原理对现有设计做个评估,从而可以知道,有问题的设计问题出在哪,向哪个方向改进会避免问题的出现;也可以用这些原理指导我们的设计,在创新的过程中创造出有效、易于操作的使用方式。
可视性,要表现操作意图与自己和产品之间是否实现了互动,即操作意图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匹配,并且要让用户看出物品之间的关键差异。基于可视性,才可以把事物区分开来。操作结果的可视性能够让用户知道使用的方法是否正确。
可视性只是原理的一点,更重要的是建立正确的概念模型。这里需要提到预设用途的概念,指物品被人们认为具有的性能及其实际上的性能。预设用途为用户提供了操作的明显线索。比如手板是用来推的,旋钮是用来转的,狭长的方孔是用来插东西的等等。如果预设用途在设计中得到合理的利用,用户则无须借助任何图解、说明就知道如何操作了。在概念模型中,物品的表面结构,限制条件和匹配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物品的使用方法。以剪刀为例。剪刀柄上的圆环显然是让人放东西进去,而唯一合乎逻辑的就是把手指放进去。圆环的大小决定了使用上的限制,限制了放的手指的数目;同时剪刀的功能不会受到手指位置的影响,放错了手指,照样可以使用剪刀。所以就算是第一次使用剪刀,用户也可以弄明白它的使用方法。因为剪刀的各部分显而易见,功能清楚。剪刀的设计突出了概念模型,并有效利用了预设用途和限制条件。
匹配原则,以汽车为例,想要把车往右转就需顺时针转动方向盘,这里有两种匹配关系,方向盘是唯一负责汽车方向的,方向盘不是向左转就是向右转。匹配性使得用户的操作动作与操作结果之间表现出紧密可见的关系,信息反馈很迅速,也非常好记。
反馈原则在原来经典的电话概念模型中有很好的体现,按下按键用户会听到确定的声音来帮助辨别工作状态。功能设计上要注意到对人的视觉有及时的反映,以判断操作的正误。
了解用户的行动结构和行为心理所得出的设计原理是产生优秀设计的重要依据。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是产品艺术设计中的关键。研究人的行为心理可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研究消费者心理已成为生产者和设计师的出发点。如果没有对消费者心理深入的了解,设计出来的产品再好,也只能是放在柜台里,不能产生市场效益,所以重视对消费者的需要、动机、个性、情感的调查和了解,做到产品设计理念上新颖,视觉上好看,使用上方便,品位上满意,价格上合理,就一定能推出受市场欢迎的优秀设计,实现生产者、设计师和消费者共赢,达到市场经济不断繁荣的目的。
参考文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