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孩子的期望(精选5篇)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范文第1篇

在与孩子、与家长交谈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有不少家长到处打听关于孩子的舞蹈、绘画、钢琴之类的艺术学习培训的信息,总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有一个、甚至几个一技之长,不输给别的孩子。随着孩子临近进入小学学习,部分大班幼儿家长对孩子期望和对孩子学习的要求,有时候甚至超出了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

于是在孩子与家长之间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和付出常常令身边的人感动,但家长的期望却使自己的孩子很反感。有很多家长苦恼于自己对孩子的苦心,孩子不仅不能领会,很多时候还有厌烦和抵触的情绪;而孩子却觉得爸爸妈妈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但是常常得不到爸爸妈妈鼓励和满意的笑容,慢慢地便有了很多不愿跟爸爸妈妈表露的心声。

以下是我分别与一对母子交流的片段

与孩子交流情境:大一班孩子果果手里把玩着橡皮,拘谨地说:“在幼儿园里,叶子老师只教了我们加法,回家了妈妈给我出了两道减法题,我不会,我说老师没教。妈妈说这么简单的,只要加法会了,减法一学就会了。可是妈妈说了半天我还是不会,她就开始骂我笨了,说我一点也不聪明,这么简单的题变了一下就不会了。”(说着说着,孩子的神情中流露出一种失落和沮丧)

与家长交流情境:“你看他整天那么淘气,学习的时候一点也不上心,在幼儿园学了算术,回来我随便出个简单的题,他都不会,说幼儿园没教,还嫌我出的太难了。哪里难了啊!现在的孩子一个比一个聪明,他不学多一点,以后上了小学怎么跟得上呢?哎……真愁人!你说我该如何是好?”(妈妈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无奈)

从孩子的言语中,我们感到了他渴望爸爸妈妈理解的迫切心情,他觉得自己怎么努力都不能达到爸爸妈妈的要求,觉得学习一点也不快乐,甚至有了一些爱的危机感。从家长的话语中,我们不难感觉到家长对孩子寄予了厚望,家长总觉得孩子的表现不如自己的预期,于是提早地对孩子的未来有一些担忧。

事实上,孩子在幼儿阶段各方面的发展水平都会受其身心发展的局限,具有明显的年龄特点。此外,不同家庭、不同孩子的个体差异也是不可忽略的。有的时候并不是我们的孩子不优秀,关键在于家长们是否能客观而理性地去认识我们的孩子。

家长要对孩子提出合理的期望,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家长花时间去观察和了解自己的孩子,发现问题;鼓励孩子,并关注孩子的进步。那么家长究竟该如何对孩子提出合理的期望呢?只要把握了以下的基本原则,具体做法就可以灵活变通了。

了解孩子现有发展水平

在制定目标前,家长首要是要了解孩子的现状,帮助孩子客观分析现在的问题,再对孩子提出要求。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心理理论解释,就是说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最好是基于孩子通过努力后可以达到的水平。家长要让孩子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看到成功的希望,从而获得前进的动力,一步一步地提高自己,一步一步向一个一个具体明朗的目标靠近,而不要一下子对孩子提出太高的要求。若家长很好地把握了孩子的“最近发展区”,能够动态地识别孩子的进步空间,对孩子提出合理的期望,那将是对孩子成长的最大帮助。

合适的鼓励,促进孩子进步

在实施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细心关注孩子的变化,肯定孩子的进步,坚持对孩子报以持久的信任。适当的时候应该给孩子一些奖励,奖品可以是孩子喜欢的东西或感兴趣的事情,因为这些东西和事情可以发挥一种强化的作用,刺激孩子做他们本不太乐意去做的事情。应该注意的是,激励的事情要放在希望孩子做出的行为之后,否则,效果就大打折扣了。例如,要求孩子保持一段时间集中注意力去学习,如果是一件愉快的事情等着孩子去做,他们时常会较好地完成另一件不喜欢的任务。但切忌事事给孩子奖励,那样反而不能达到激励的效果了,因为经常这样做,容易让孩子形成一种“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是为了获得某一种奖励”的惯性思维,这样可能会让孩子缺乏真正持久的学习动力。在与孩子活动的过程中,怎么来平衡这个奖励的度,需要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用心去把握。

耐心引导,增加孩子信心

孩子毕竟才五六岁,如果孩子的表现暂时还没能达到家长的预期,请你一定要有耐心,给孩子一点时间成长,正面、积极的引导孩子。若家长能跟孩子一起分析孩子遇到的困难,帮孩子总结经验,同时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调整对孩子的期望,相信一定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持久的自信。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范文第2篇

教育期望无非是指父母对自身的期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父母对亲子关系的期望,以及对孩子自我期望的引导四个方面。那这四个方面又是怎样成为了不合理的教育期望呢,大家不妨慢慢看来。

父母对自身的期望:一定要给孩子一个高起点

有的父母认为一定要给孩子一个高起点,于是辛苦万分给孩子提供很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选择最好的幼儿园、学校让孩子就读,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兴趣班,请家教老师,有些父母甚至辞掉工作,不辞辛苦陪孩子读书学习等等。而只有极少数的父母对自身的期望是慢生活、慢教育,让孩子快乐养大即可,认为做父母不在于能给孩子多少条件,而在于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从小尊重孩子的选择,用心良苦地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健康的价值观和勇于进取的精神。

点评:希望能给孩子一个高起点的父母,企图为孩子准备好一切、照顾好一切,尽自己最大能力的铺平孩子前行的路,殊不知这样反而扼杀了孩子的自主能力,让孩子永远处于被动的接受中,学不会自己积极主动的去争取。父母只有对自身有合适的期望,才能对孩子形成榜样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也有正确的认识和期望。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很多父母的想法和心愿,这些父母把孩子的未来看得极重,认为自己没实现的愿望和理想都应该由孩子来实现,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不想让孩子重蹈自己过去的覆辙。比如希望孩子考试一定要考前三名,希望孩子能圆自己的“牛津梦”、“公务员梦”、”钢琴家梦“等等,恨不得自己所有的遗憾都能由孩子来弥补。

点评:其实这些父母仅仅是将孩子看成了自己愿望的接力棒而已,或许在他们看来,生孩子就是为了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梦。而明智的父母是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人,并尊重孩子的个性,帮助孩子发挥自己的所长。只有尽量少去苛求孩子,才能让自己不那么累,也让孩子更加地快乐、自由的发展。

父母对亲子关系的期望:孩子一定要听老子的

很多父母过分地看重自己作为“一家之主”的面子,在孩子面前不苟言笑、以权威自居。只要孩子顺从自己的意愿,便觉得这是听话、孝顺的表现,而一旦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便认为这是大逆不道、不能忍受。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对孩子设立规矩,觉得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孩子的要求也永远都是“听话”二字。

点评:这种要求孩子一定要听老子的父母,多半是对自己没有自信的父母,而管教一个顺从听话的孩子,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成就感。在对亲子关系的期望上,只有少数的父母能够做到合格,即与孩子平等地交流、沟通,形成一种朋友关系,和孩子亲密无间,和孩子一起来面对生活,这样的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才是一种享受、一种双赢的亲子关系,也是最圆满的亲子关系。

父母对孩子自我期望的引导:一定要比别人强

在对孩子自我期望的引导上,很多父母都教育孩子一定要比别人强,别的小朋友能考双A,你也一定能做到;别的小朋友能得小红花,你下次一定也要超过他等等。这些父母时刻不忘提醒孩子以谁为目标而奋斗,让孩子从小就在一种竞争焦虑下成长,认为如果不超过别人,就是自己的无能。

点评:健康的自我期望不是比所有人都强,而是做最好的自己。如果孩子总是有意无意地与他人比较,那么就会在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自己的进程,甚至会影响孩子的心态和性格。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人,父母必须让孩子学会接受差距,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们总会遇到某些方面比自己强的人,不必过于纠结,当然也没必要妄自菲薄。引导孩子自我期望的最佳状态是心无旁鹜地专注于自己的前进目标,并努力地进行自我超越。

合理的教育期望才是孩子成长的动力

每一位父母对孩子都有着自己的期望,如果是合理的期望,将会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但期望并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强烈越好。这些期望到了孩子的身上,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压力。动力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帮助孩子更好的达到自己的目标,而压力只会给孩子带来成长中的负面效应。

不要试图让孩子去符合父母所有的教育期望,这会对孩子的自我意识甚至健康都非常有害。作为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爱不是建立在他的行为表现基础之上的,孩子也没有必要去追求所谓的完美。如果孩子不喜欢,那就不要去勉强,否则只会让孩子离你的期望越来越远。

一、期望要建立在现实情况的基础上

父母都希望孩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希望和现实总会有差距,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成龙成凤,父母们千万别把对孩子的期望建立在脱离现实的基础上,这样只会给孩子带来压力,给自己带来烦恼。

二、期望要建立在孩子的承受能力上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越高,孩子所承受的压力就越大,如果这种压力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范围,那就会给孩子造成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请父母们放轻松,也给孩子喘口气的机会,别等到问题出现后,才明白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比什么成绩都重要,那时就悔之晚矣了。

三、期望要建立在孩子的兴趣爱好上

孩子就算年龄再小,他们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想和兴趣爱好,父母不能随自己的心愿去安排孩子的未来,而是要明白,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独立性,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做选择。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范文第3篇

孩子理想的树立,跟孩子自身对世界的认识、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都有关。本文仅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谈起。

说到家庭教育,很多人批评父母对孩子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批评父母为自己的孩子规划一条怎样怎样的道路。他们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应该自由地发展,不要干涉孩子的发展。这些人的观点有根有据,你没听说某某父母逼自己的孩子学琴学舞而孩子就是不想学吗,你不听说某某父母要求自己的孩子考个双百而结果孩子不敢回家吗,你不听说某某父母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奥数班培训而结果却厌弃数学吗?这些人正是基于这个观点,于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就是对孩子不闻不问,让孩子“自由地发展”,这样少了烦恼,多了轻松,何乐而不为?事实上,这样的人为数不少。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第四中学校长刘长铭在2023年“两会”中说到:“中国的家庭教育几乎是荒废的!相当多的父母不能成为孩子道德成长的引领者,许多父母不懂如何与孩子沟通,缺少教育孩子的基本能力。”刘长铭校长的话道出了中国家庭教育的缺失。刚才说有些父母对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心理或现象至少说明那些父母还管教自己的孩子,尽管他们的做法有些偏差,但总比那些让孩子“自由地发展”的父母有点盼头。因此,父母有必要重视家庭教育,有了家庭教育,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树立理想。

那么,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帮助孩子树立理想呢?

一 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要有一个总体的期望

我自己在70年代后期读小学时,村里的同龄人都爱到河里去钓鱼,捕鱼,很多同龄人不爱学习,却是捕鱼的能手,我很羡慕他们。于是有一天我求父亲帮我买一张鱼网,父亲却对我说:“我不希望你去捕鱼,我希望你好好读书,跳出农门。”我求了几次,父亲都不肯帮我买鱼网,反而耐心地教育我。过后我想了想,是啊,捕鱼是不得一辈子的,还是好好读书。后来在高考中我考上了一个师专。今天想来,我才觉得父亲当时对我的教育是对的,他是一个农民,没有多少文化知识,却用质朴的话语教育帮助我树立了理想。我举自己亲历的例子是要说,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期望,会影响孩子理想的形成。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其实就是对孩子的一个期望,这是一个好现象,只要期望不要过高,孩子有发展的可预见性,是应该值得肯定的。问题是父母对孩子的这种期望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发展,是否能让孩子乐于接受。比如,你发现自己的孩子有文艺方面的特长,那你对孩子的期望是让其成为艺人,我认为这是比较合适的。所以父母要了解自己的孩子,要尊重自己的孩子,不要硬给孩子规划道路。否则,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二 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理想的树立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有些父母对孩子有所期望,但自己却沾染上很多社会不良习气,时常在家里跟酒友喝酒划拳,或在外面赌三公和。有些父母甚至叫孩子去商店帮打酒买烟,或带孩子一起去下注。这些不良习气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晚上孩子睡觉时在脑海里打转转:父母这么悠闲快活,原来人的生活就是这样!在这样的情形下,叫孩子怎么树立起一个正确而远大的理想呢?即使孩子心中已有理想,看来也很快被这些不良习气冲淡了。所以父母言行失当,对孩子理想的树立会起到负面的影响。父母好的做法应该是这些:营造一个关系和谐民主的家庭气氛,搭建一个让孩子多跟父母沟通的平台,父母与孩子双方应该多沟通,增进双方的理解与信任;家里要多藏书,而且要藏积极健康、通俗易懂的好书,让孩子沉浸在一个书香沁人的环境中;在电脑桌面前少玩游戏,多看新闻,多跟孩子谈论国家大事,让孩子感知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也可让孩子发表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孩子在家时少带酒友来家中喝酒取乐,尽量让家庭保持一个洁净的环境;有知识文化的父母要养成读书的习惯,以熏染孩子;经常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有能力的父母可以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上的问题;等等。父母的这些言行都对孩子树立理想有积极的影响。

三 对进行现场教育,带孩子参观名校或访问名人

前些年听说有很多家长带自己的孩子去参观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每天人数上千,引起校方因接待紧张而出台了一些“限客令”。且不说校方对这个事情怎么个管理。我认为父母的这种做法是对孩子的一种激励,对孩子理想的树立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因为这些名校在孩子的亲眼目睹下,显得是如此的神圣,如此的崇高,它的形象此时会植入孩子的心扉,成为孩子奋斗的目标。当然,选择名校参观不一定非选择清华北大不可,父母可选择较近较有名的中学、大学给孩子参观。如果能够访问名人,那是最好不过的了,因为名人通过现身说法,更能激励孩子,孩子会把名人当作偶像,催己奋进。如果出行条件不便,也可以用虚拟的现场来对孩子进行教育激励,即利用电脑搜索一些名校或名人的图片和资料,让孩子浏览或欣赏。

四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分享孩子的快乐,分担孩子的痛苦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幼儿 家长 家庭教育方式

一、当前家庭教育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家庭教育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很多,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家长的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是主要的原因,另外家长自身的素质、受教育的程度和整体家庭生活环境都影响着家庭教育方式的采用与实施。尤其是现在独身子女的家庭,全家就一个孩子,越是重视越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容易出现问题。如何教育孩子是全家的主要问题,家庭成员的经历不同、想法不同,在教育的过程中就会有不同的方式。

(一)娇生惯养,导致孩子任性骄横。

现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很多,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就只有这一根独苗,就像老人们经常说的,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在家里事事依从,样样随着他,简直快要给去天上摘星星了,可以说是对孩子有求必应。有的家长渴望唯一的孩子在感情上更多依赖自己,以保证老年有可靠的慰藉,他们放松了对子女教育的责任,助长了孩子自私任性的性格,在行为上霸道,缺少控制力。这就属于溺爱型的家长。

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极易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他们在家里充当小皇帝,小公主的角色。上幼儿园挑座位,挑床,渴望得到教师的注意等,在与小朋友玩的时候也是希望大家都让他,没有养成帮助别人的习惯,总是不讲理。他们在家已经养成这样的习惯,大家都围着他转,到以后离开家去上学或是在社会上生存,别人不可能都像父母一样对他们,他们就会有失落、无助的感觉,并且他们的性格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对他们的成长工作都很不利。

(二)过分保护,导致孩子缺乏锻炼。

一些家长在抚养孩子中,缺乏正确的观点,采取不恰当的行为,对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包办代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别说是帮父母干活,基本属于生活不能自理,父母根本就不让孩子做自己能做、该做的事。本来幼儿园的孩子天性就爱玩,喜欢运动,喜欢跑、跳,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但是我们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安全,为了怕碰着、磕着,根本就不让孩子们出去玩,生怕孩子出事,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从吃到穿,从里到外,事事替孩子办好。

这样教育下的孩子,一般性格都比较软弱,他们不会做很多同龄人都会做的事,不会玩大家都会玩的游戏,他们在父母的保护下,渐渐地脱离了同年龄的人,在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后都有影响,因为你不会玩,因为你不敢玩,大家都排斥你。不和同年龄的人一起成长,不利于孩子社会化发展。上大学不会洗衣服大有人在,许多孩子上学必须有爸妈陪着才能学习。这样的孩子缺乏锻炼,不利于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性格和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

(三)期望值太高,教育方法不当。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样样都好,但是对孩子缺少正确的评价,不能科学地为孩子定向。有的家长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子女,把自己没实现的理想强加给子女,让孩子替他们实现梦想。有的家长以自己认为有用的、好的为孩子定向,不顾及孩子的爱好与能力。家长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目前有许多家长走进了高期望值的误区:一是不顾孩子的实际,一味过高过严地对孩子提出要求,有时根本就违背孩子的生长发育的规律,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不利,比如过早地让孩子学弹钢琴,对孩子的手指的肌肉发展就很不利。二是攀比心理严重,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就一定要求自己家的孩子也要怎么样。三是重智轻德,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一些家长认为只要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好,智力高,将来就一定有出息。孰不知不恰当的期望,会带来相反的效果。

期望太高,于是家长陪读、请家教、给孩子报补习班。孩子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差,独立生活能力不强。这样做的结果,孩子往往成了考取高分数的机器,其意志、品质、情感、人际交往等等维系其生存和生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得不到发展和提高,造成高分低能现象。家长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不准交往,不准贪玩,把早期教育设置成学计算机,学应用,弹钢琴,学书法等,使孩子过早脱离童年世界,极大地妨碍他们健康成长。而一旦孩子的成长与他们的期望不一致时,部分家长又会走向另一极端,或迁怒孩子,横加指责,粗暴打骂;或放弃了正常的必须的家庭教育,放任不管,认为孩子是没得救了,不给孩子正常的教育。更重要的一点是,孩子在家长长期的高期望值的压力下,其心理、情绪长期压抑,得不到舒缓,最终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扭曲,行为失常,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四)家长教育的不一致。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由于孩子的特殊身份,家庭教育不一致的现象更多,一般最常见的是“爸爸打,妈妈护,爷爷奶奶打圆场”的现象。在大家庭里大家都爱孩子但方法不一样,打也为孩子,护也为孩子,老人是彻底的惯孩子。一般孩子受老人的放纵娇惯比父母更厉害,祖辈和父辈之间,常常因教育观念、教育态度、管教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差别,形成不一致,而父母对子女要求不一致,也会造成矛盾而削弱教育效果,因为祖辈总是认为儿子应该听他的,甚至因为孩子的教育导致家庭纠纷。

多数独生子女的家庭属于核心家庭,即:家庭里只有父母、子女两代。家长教育要求不一致,主要表现为一个要管,一个要放;一个要严,一个要宽。有时夫妻二人还故意在孩子面前扮演黑白脸。以为一个打,一个拉,有哄他的,有吓唬他的,是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那就大错特错了。在这种气氛中成长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两面性。家长的要求不一致,常常会伴随着家长之间的分歧和争吵。争吵尽管可以设法避开孩子,但分歧是无法避开孩子的眼光的。这种分歧会给孩子造成教育的真空,而孩子也往往很善于钻这样的空子,在一面受了管教,就跑到另一面去诉苦;在一面受了罚,就跑到另―面去讨爱。另外,孩子还会对家长产生不同的看法与态度。由于家长的教育要求不一致,孩子就会误以为家长中有的爱他,有的不爱他;有的专门保护他,有的老是惩罚他。于是孩子对家长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态度。

教育的不一致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更是重要,一般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养成两面派性格,他们在爸爸面前一个样,爷爷面前一个样,学会了两面说好话,这样的孩子容易养成口是心非的性格。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以后与人交往也会表达出这样的倾向。

二、良好家庭教育方式的构建

(一)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教育观作为一种思想,支配着家长的教育行动。正确的教育观的树立对于家长教育孩子是至关重要的。观念正确了,自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会有相应的正确的方式与行动。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的构建,是离不开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的。

对于现在存在的不正确的教育观,它们直接导致了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比如重智育轻德育,这样家长就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对于别的方面就太放纵孩子,在学习上又对孩子太严格。还有的是对孩子期望太高,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给孩子过早地背上沉重的负担。

总之,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导致不正确教育方式的主要原因,要想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二)爱孩子应该爱得适度

爱孩子本是父母的天性,但是家长在爱孩子的同时,应该向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往往会提出许多无理的要求,假若我们做父母的对幼儿过分溺爱和迁就,要什么给什么,久而久之,孩子长大后一旦对越来越高的物质享受得不到满足又缺乏用道德标准约束自己的能力,就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我们家长对幼儿正确的言行和合理的要求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对不正确的言行要求不但不能满足其要求,而且应耐心进行说服教育,使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三)家长要保持对幼儿教育要求的一致性

现代家庭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长辈有父母、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等。首先我们的长辈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必须有统一认识,克服树大自然直,孩子大了自然会懂事等错误的观点。如今特别是祖辈们对孙子孙女特别的溺爱和顺从,经常为一些小事情,父母说应该这样做,而祖辈却说这样做不行,那样做不行。长辈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孩子无所适从,使之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因此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教育才能形成幼儿良好的性格品行。如当孩子犯了错误后,我们家长应该一致的批评、说理,千万不能出现父母批评他,而长辈却站出来帮孩子的情况。

在核心家庭中,父母也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树立家长的威信。同时家长教育要求的一致性,有利于孩子分清是非,知道善恶,对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切实实施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

民主是我们要提倡的,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现在的一些家庭中所实施的民主却是一种变相的溺爱。家长们认为让孩子参与就是民主,但对孩子的要求过分地尊重,就又回到了有求必应了。

著名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说:通过多项全国性少年儿童调查发现,当代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分为六种类型:溺爱型、否定型、民主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和干涉型,最利于孩子成长的是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我接纳程度高,相应的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望都比较强,容易形成敢说敢干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否定型教养方式则相反,父母经常责备打骂孩子,对孩子的训斥多于鼓励。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我接纳程度低,总是甘居下游,对自己的前途常怀恐惧无望之心,这样自卑的心态往往会对他们未来参与社会竞争产生不利的影响。

民主型的家长以合理、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他们站在引导和帮助的立场,设下合理的标准,并解释道理。既尊重孩子的自主和爱好,又坚持自己合理要求;既高度控制孩子,又积极鼓励孩子热爱生活和自主发展。

这种教养方式国外的父母比中国的父母用得多,我们要多借鉴,多参考。研究表明:持这种教养方式的家庭首先能给孩子以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感到可靠。其次,是满足了孩子的归属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受到被爱和被尊重,也学习到怎样爱他人,从而增强了自尊和自信。另外,温馨的家庭能使孩子获得支持感,当孩子犹豫、彷徨或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可以从家庭的关怀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

我们现在应该教育我们的许多家长多应用民主的教育方式来教育我们的孩子,我们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都是为了他们好,只有他们在观念中认识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并运用好的教育方式,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样才能既不辜负父母一片为孩子的心,又对孩子的成长好。

参考文献:

[1]刘春梅.试论独生子女社会化的发展.濮阳教育学报,2002年4月.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既面临应试教育阻碍,也面临落后家庭教育观念困扰。家庭教育期望值过高与家庭教育实现值过低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为了破解家庭教育难题,我们充分利用国家确定兴仁县为全国家庭教育实验区和兴仁民中为实验学校的机遇,对全校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进行普查,针对家庭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举办家长学校,用当代教育科学的优秀成果进行引领家庭教育走向实验,在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和创新家庭教育策略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

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奠基工程,对每个人的一生及家庭的幸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价值观直接遏制孩子的科学发展,要真正破解家庭教育难题面临着提高家长素质和重建家庭教育质量标准的双重挑战。当前家庭教育价值取向应该如何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策略如何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举办家长学校无疑是全面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举办家长学校是建设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需要。用当代先进的家庭教育理论武装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家长学校肩负着传播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协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任。大力提高家长素质,不仅可以满足现代家庭对更高教育质量的追求,还有利于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和谐。

一、中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

2009年11月,兴仁民中成立家庭教育情况普查课题组,组织高二年级(2)班学生利用研究性学习活动时间参与了面向全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普查,从家长及其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家庭教育问题入手,编制《兴仁民中家庭教育情况问卷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由各班班长到调查组领取问卷、组织填写和全部回收,在校学生1703人均参与问卷调查(含6个请假学生返校后参与了调查),问卷设计没有任何利害关系问题,问卷提示语清晰明白,没有任何歧义,学生在高度自主的状态下匿名回答,封闭式问题(8个)与开放式问题(1个)结合,回收100%,有效问卷100%,根据对兴仁民中被调查的1703份学生问卷统计,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结果和存在突出问题梳理如下。

二、中学生家庭教育现状存在问题突出

通过对兴仁民中1703份学生问卷统计分析,学生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突出:

1、在兴仁民中这个学生群体中,“现在与我一起生活的家庭成员”一项:93%的学生与父亲和94%的学生与母亲生活在一起;5%的学生与继母、4%的学生与继父生活在一起,其余由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照管。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者离异家庭的孩子以及由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隔代管教的孩子家庭教育不容易到位。

2、家长对孩子成绩排名的看法。“在乎”的达100%,“不在乎”的为零。没有不在乎成绩排名的家长,“分数至上”仍然是家长的核心价值理念。

3、“父母对我上学的期望”一项的结果。

高中是:省级一类示范高中9%;省级二类示范高中52%。家长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需求强烈。

大学是:北大清华17%;重点大学47%;一般本科30%;高职专科4%;不上大学2%。民中家长对孩子上大学的期望偏高,累计达64%的家长期望孩子上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值。一方面家长希望让孩子去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另一方面让孩子背负过重的思想包袱,这是很多中学生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深刻原因。

4、在家挨打的情况:很少46%;没有49%;经常3%。可见,有3%的家长仍然信奉“棍棒出好人”的教育价值观。

在家挨骂的情况:经常18%;很少70%;没有12%。在家经常挨骂和很少挨骂的比例一方面表明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成长高度关注和负责,同时也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在体验不好的心情,家长把一张嘴巴经常挂在孩子身上,孩子容易产生对家长的逆反心理,削弱家庭教育实效。家长更要注意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把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效果放到突出的位置。

5、我的生活自理情况:完全自理36%;基本自理62%;不能自理2%。完全自理的比例太小,家长包办代替过多,怕耽误学习是最充足的理由,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只要分数考第一,什么都不用你管。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是锻炼动手能力和促进身心协调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6、在家做家务的情况:经常63%;很少36%;不做1%。很少做家务的比例不小,不利于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和生存能力。

7、在我家最能够宽容我的错误缺点的比例是:42%的父亲;43%的母亲;1%的继父;0%的继母。这个结果表明民主型的家庭比例在上升。但是,不能够宽容孩子的错误缺点的父亲占58%、母亲占57%。这个结果表明父母存在苛求孩子的现象,继父母要管好继子女是非常困难的,当好继父母任重道远。

8、在我家对我要求最严格的是:63%的父亲;46%的母亲;7%的爷爷;4%的奶奶;2%的外公;1%的外婆;0%的继父;0%的继母。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比祖父母、外祖父母要严格得多,隔代管教往往容易纵容孩子的过分和无理要求;继父母对继子女的态度有待改变。

9、在开放式问题“我特别希望我的家长对我……?”的回答中,62%的问卷集中在如下问题:“希望我的家长对我多一些鼓励”,“不要动不动就打我骂我,训斥我。”“特别是不要当着别人的面说我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尤其是不要在我同学的面前说我不行。”“希望家长给我改正错误的机会,人人都可能会犯错误。”“希望家长尊重我、宽容我。”表明不尊重孩子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

家庭教育问题突出表现在:期望值过高与实现值过低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片面重视学科考试成绩的家庭教育价值取向直接遏制孩子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过分苛求孩子、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家庭教育使效果大打折扣。如何转变家庭教育价值观是办好家长学校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三、办好家长学校,创新家庭教育策略

兴仁民中虽然有长期重视办好家长学校的良好基础,根据教育部关工委《关于确定北京市宣武区等为首批家长学校教育实验区的函》(教关委函[2023]3号)文件精神,兴仁县被教育部关工委确定为全国120个首批家长学校教育实验区之一,兴仁民中也是黔西南州教育局确定的一所示范性家庭教育实验学校。为了进一步做好家长学校教育工作,增强家长学校的办学成效,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兴仁民中积极响应教育部关工委决定,认真组织开展家长学校教育实验,组织家长学校教师参加师资培训,努力提高家长学校教育水平,有效开展家长学校教育实验工作,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组织教师观看了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卢勤的家庭教育系列讲座《孩子心灵成长的十大需求》(在线)和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傅国亮同志在杭州培训基地的专题报告(光盘),在家长学校任课教师中组织学习《智能的结构》、《重构多元智能》、《多元智能新视野》、《情绪智力》等教育名著,在利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在梳理调查结果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加强和改进家庭教育理念及其策略的主张,以期在破解家庭教育难题过程中收到积极的效果。

在全校强化当代家庭教育理论的培训,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每个岗位都变成让先进家庭教育理念影响家长的岗位。把家长学校的工作广泛渗透到学校与家长联系的各个环节和每一个方面。学校专门组织教师针对指导家庭教育策略的专项培训,对典型家庭教育案例进行剖析,引领教师加强家庭教育专题研修,提升教师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实际能力。

大力拓宽家长学校的影响途径,极力释放家长学校的影响力。民中除了通过每个教育教学岗位影响家长,还在每学期进行1次全校性的家长培训活动;然后由班主任组织班级为单位的家长培训会,一般每学期1~2次,通常是开学1次,期末1次。每个学期开学报名注册对家长的联系方式都重新梳理,确保有效的沟通和联系,及时反馈家庭教育信息,全程指导家长科学教育孩子,对家庭教育疑难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针对中学生家庭教育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家长困惑创新家庭教育理念、破解家庭教育难题,我们的工作让许多家长痛悔:自己的鲁莽而错误的教育方式会葬送孩子一生的大好前程。在兴仁民中,学生一入学就始终把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放在首位,持之以恒地影响每一位家长。对家庭教育策略做了如下创新:

1.成长比成绩重要

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在终身教育时代,每个受教育者的成长必须实现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绩是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不能把成长就抽象为成绩,成长包括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在现行应试教育模式之下,考试成绩也只考了“智”——人的素质体系中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一方面的素质,忽视了其他方面。2000年1月17日,浙江金华四中高二年级学生徐力“因忍受不了学习成绩名次和家长的压力,用榔头打死了母亲”。2000年2月1日主席为此发表著名的《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1];据北京心理危机与干预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年至少有28.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成为15至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而且自杀呈现低龄化的倾向。在网络、报刊频频出现的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学生跳楼等自杀现象同样表明成绩不等于成长。

老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累,家长难得当。把教育抽象成简单的分数,见分不见人,一切围绕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转,这背后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也有与每1分背后成千上万的择校费用有关,更是教育“政绩”的有力凭证。也难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对分数如此追捧,乐此不疲。家长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总是班上的第一名,中考都希望上省级二类以上的示范高中,上了省级示范高中又希望能够上清华、北大等一流名校。有的家长每次考试都要问排名第几,总是抱怨孩子为什么不考第一名,给孩子定了一些不切实际的过高目标,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其实,每次考试都只不过片面地评价了学生素质发展的某一个侧面,而不是素质发展的全部,一些高考状元在职场表现并非状元足以说明这一现象。中国自隋唐时代开科举考试以来,状元情结难解。一年一度的高考状元榜非常抢眼,就连清华、北大等一流名校也很在乎自己录取了多少名各省高考状元。学生个人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并非完全由成绩排行榜上的名次来确定的。

怎么考决定着怎么教和怎么学。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不仅主导着学校教育,同时还支配着家庭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学校一直强调和重视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为基础的各考试学科。家庭教育也围绕考试转,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更不等于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早在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②,即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的认知智能、人际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等9种③。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能,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家庭教育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孩子,而是创造适合孩子的家庭教育,如何把孩子变得更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更聪明。家庭教育必须促进每个孩子各种智力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张扬。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家庭教育在发展孩子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孩子只会在某些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而不是每一方面都同等程度的突出;而当孩子在其他方面没有突出表现时,不要让孩子因此而受到责罚和感到无望,要尽一切可能去扬长,而不是竭尽全力去补短。

2009年9月4日,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就《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④为题与老师们座谈,再次谈到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总理接下来的谈话回答了“钱学森之问”:“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家庭教育应该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造就创新型人才奠定好基础。

2.更加关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个人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家长很多都只关注孩子聪明与否,也就是智力发展水平如何,智力因素只是成才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否则,历史上的“方仲永”怎么会成为“伤仲永”?针对家庭教育只重视智育,只开发智力,片面重视考试学科,忽视全面发展的现实,我们极力转变家长“智育第一”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智育观。

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缺陷势必阻碍孩子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高曼(daniel goleman)著的《情商》eq(emotional intelligence)⑤一书已经回答了我国家庭教育的困惑。在一个人成功成就因素之中,智力因素(又称智商iq)的作用只占20%,而非智力因素(又称情商eq)的作用却占80%。情商是人成功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智商再高而情商不高不一定能够成功。而智商不太高而情商比较高,还反而很有可能成功。我们引导家长关注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

有教育家的研究结论已经表明,现行高考试题的50%以上和中考试题的60%以上均为对学生记忆力的测试,其局限性可见一斑。在智力范围内,除了重点考察记忆力外,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也并非每个方面都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创新能力不是完全能够考得出来的。

我们的中考和高考主要考了“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导向我们的家庭教育也畸形发展。在终身教育时代,孩子有强烈的求知欲、获得终身自觉学习的能力和愿望比暂时的排名第一重要得多。这是以有限驾驭无限的关键所在。在学校教育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总是有限的,只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而不是学习的终结,家庭教育更需要关注孩子的可持续发展。

3.成人比成才重要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整个社会转型时期,重才轻德,“有才便有德”的错误倾向在家庭教育中表现突出。德才兼备,德是灵魂,才是手段,有才无德是危险品。中学是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是成人成才的黄金时期,家长应该把对更高分数的追求转变为让孩子自主学习,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学会与人共处与合作,正确处理周边的人际关系,磨炼坚强的意志,学会健体,陶冶美好的情操和人品,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是做人永恒的财富。80后和90后出生的人并不缺少聪明,生活条件优异,自从生下来起很少有动手机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得到的关爱过于廉价并且过多,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缺乏责任感,最缺少的是吃苦,对挫折的承受力很差。一个只会关注分数的家长无法理解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个问题的深刻原因:孩子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良好的学习习惯、终身自觉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比起暂时的第一名不知要重要多少倍。看来,家庭也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倡导“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成人是成才的先决条件。德才兼备,德必须永远摆在第一位。

4.对孩子适度期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中国特色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家长们常常会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缺憾”,用最美好的“愿望”包装起来寄托甚至强加在自己孩子的身上,许多家长从小就没有机会读好书、上大学,于是这种补偿心理拼命地要让孩子得到补偿,想让他们“出人头地”,让孩子去实现自己所没有实现的愿望。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过高。

家长对孩子适度的期望是孩子成长的巨大动力,然而,过高的期望值更容易带来家长和孩子共同的失望,最要害之处还在于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成为影响孩子成长的巨大心理包袱。在民中家长中普遍存在期望值过高的问题,有很多学生在整个青春期都笼罩在过高期望阴影之中。我们组织学习了成功家庭教育的专题报告,观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印发学习资料,通过每个教师的工作对家长进行耐心细致的疏导和引领。最终成龙、成凤仅仅是意外收获,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5.表扬比批评有效、体验比说教有效

在“我特别希望我的家长对我……”这一开放式问题中,多数学生都有一致的愿望:“希望我的家长对我多一些鼓励”,“不要动不动就打我骂我,训斥我。”“特别是不要当着别人的面说我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尤其是不要在我同学的面前说我不行。”“希望家长给我改正错误的机会,人人都可能会犯错误。”“希望家长尊重我、宽容我”。这就要求家长必须正确运用激励机制,给孩子留足面子。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注意尊重孩子,客观公正地评价孩子,用放大镜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的机制,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表扬和批评都要恰如其分,多表扬,少批评;在大庭广众中表扬,在单独交流和沟通的场合批评。家长对孩子的表扬不是应付差事,而是发自内心的坦诚的对孩子的充分肯定。错误缺点不是垃圾,而是财富,要首先在宽容了孩子错误缺点之后,再来引导孩子分析错误缺点可能带来的危害,把宽容孩子错误缺点变成为引领孩子成长进步的阶梯。

孩子对家长过于唠叨的说教特别厌烦,家长还自以为是地证明自己对孩子是一片好心,却不问效果究竟如何。主席是体验式家庭教育的典范,我看过《中国出了个》这部电视剧,保姆提醒,孩子在玩碎玻璃怕割伤孩子的手,但没有即刻阻止孩子玩碎玻璃,而是碎玻璃把孩子的手指割伤了再来抓住教育的契机进行教育;他教导我们:“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主席的长子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卖过报纸,推过人力车,在苏联参加过卫国战争,在解放区搞过,做过宣传工作,当过秘书,解放初期,任过工厂的党委副书记,还参加过朝鲜战争,他高度重视孩子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主席体验式教育思想的重大创举。今天的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懂得珍惜,败家子风气十足,最根本的就是孩子缺少体验,家长却怕孩子吃苦,照顾过头,保护过度,其实,吃苦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修课,体验缺失是家庭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的关键所在。

总之,要想真正破解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教育难题⑥,我们只有在思想上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全面认识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增强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深刻把握家庭教育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才能真正把握家庭教育规律,创新家庭教育理念,转变家庭教育方式,破解家庭教育难题,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①.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n].人民日报,2000-03-01(1).

②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智能的结构[m].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③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重构多元智能[m].沈致襄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