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保健(精选5篇)

中医养生保健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医药 预防保健

中图分类号:R2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23)8-325-01

养生保健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中医对保健的研究积累了很多经验,两千多年前的《黄帝黄帝内经》开创了中医养生保健的先河,历朝历代的众多医、佛、道家亦对养生之道作过深刻而详细的发掘与论述,现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医养生理论。再结合丰富的中药资源,使中医养生保健更显得朴素而神秘。养生一词,最初出自《管子》,表达的是保养生命以达长寿的意思。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健康及长寿是人们一贯追求和向往的美好愿望,故此养生保健文化才得到了持续不断的丰富与发展,养生的理念遍布全世界[1]。中医药养生荟萃了我国人民经年积累的多种防病健身的方法,综合了儒、道、佛与诸子百家的精华,堪称我国之瑰宝。中医药养生学倡导: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与愈后防复,这一思想也是符合现代养生的潮流趋势、体显了绿色保健的养生理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及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各种因个体因素、环境因素而滋生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亚健康疾病的发病率呈大幅上升之势。成为危害广大民众健康的主要杀手[2]。同时,医疗费用的恶性膨胀亦引起了严重的医疗危机,看病贵、看病难已成为我国最为热点的社会问题。这些因素导致了人们对养生保健充满空前的热情。我们对中医药养生保健理念作如下的总结:

1 治未病养生保健理念

在《黄帝内经》里最先提出“治未病”的应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其中有这样的描述:“圣人不治已病而治未病……”。不治已病而治未病,是治病方法中最为高剂的一种境界,也是中医养生理论精华之所在。治未病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即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其中未病先防更接近于养生的真正目的所在。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对后世养生学的形成产生及其深远的影响。《黄帝内经》的论述奠定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初步创建了中医养生的理论雏形,后经众多医家的发展及补充,逐渐走向完善。这和21世纪我国医学目的调整方向是一致的,治未病成为了最符合时展趋势且具成本效应的医疗发展方式。我国的医改政策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明确地提出了要积极推广治未病中医体系的建设[3]。

2 气血的调理养生保健理念

《黄帝内经》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五脏六腑正常运转的基本保证。气,为不断运动着的对人体行使充养功能的精微物质,是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动力,《灵枢?决气》中有:“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血是来自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人体的五脏六腑、皮毛、经骨等一切组织,若没有血的滋养,所有的生理功能将不能正常进行[4]。《灵枢?本神》中有:“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这说明了人体的本源是起始于精;液为人体所有正常水液之总称,人体所有生命活动的维持皆与其有关,它分遍布于脏腑组织中,出入于经脉,环流于全身,与血液一起承担这濡养人体所有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因此,中医养生,强调气血的充盈和正常疏布,其中一种物质出现虚实不平衡都将影响整个机体的正常运转[5]。

3 整体养生保健理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有机而统一的整体,养生即是对人体的一种整体干预,人们应顺应自然四季的变化,是形体和精神的关系统一调和,使人体各部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成为适应环境变化的统一体,使人体形成天人合一、内外一致的最佳状态。中医整体养生理念主要表现在:①天人合一观:强调人要顺应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相处。天人合一养生方法具体内容有:春夏季以养阳为主,秋冬季节以养阴为主、根据自身特点适当调整阴阳平衡,顺时起居,夏秋晚睡早起,冬春早睡晚起等[6]。②形神整体观:中医认为形和神是人体物质和功能的基础。形神共养是中医形神整体养生观的主要方法,具体阐述有调畅情志、形神共养、保养真气等。③人身整体观:人体的所有生命活动是围绕五脏六腑的功能进行的。在脏腑功能活动过程中,十二脏腑还通过经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协调脏腑功能是养生的中药内容。

4 辩证养生保健理念

中医辨证养生的理念主要体现在形神共养、正要制邪。动则养形,静则养神。中医认为精气神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要素,形和神互相依存,不能独活,因此中医养生强调形神共养。正气为人体之根本,可以外避邪气入侵。中医认为人体的正气状况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外邪入侵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医养生强调正要制邪,疾病即无法发声。《灵枢?剌法论》中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些思想都体现了正邪关系在养生中的应用。辨证养生原则总体上是体现厉害关系相互转变的思想。

5 小结

养生保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中医药正是一门典型的实践科学。其实践基础是先民们经过长达几千年的生活、生产积累总结出的养生经验。值得我们更进一步的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533.

[2] 董永刚.浅谈中医治未病是新世纪的健康模式[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8,4(1):32.

[3]王前.李约瑟对中国传统科学思维方式研究的贡献[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6,(18):52~58.

[4]邢玉瑞.黄帝黄帝内经理论与方法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9l~194.

中医养生保健范文第2篇

摘 要 治未病是中医治病和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在人身心还处在健康状况时,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它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对于预防保健养生康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对于提高全民的健康素质更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 中医 治未病 养生保健

Abstract Treating disea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and regimen,that is when people are still in a healthy physical and mental condition,to take certain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isease,which includes not disease prevention,both disease prevention and disease after anti complex,preventive health care for rehabilitation can play a better role,a more important social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health of the whole people.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reating disease;Health care

医学的目的是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不只是寻治疾病。治未病是中医学最具影响的学说之一,是在长期医学实践中不断发展进步,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系统学说,代表着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几千年来它对中华大地上人们的健康生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美国开展了类似于中医“治未病”说内容的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为基石的全民健康教育,减少了医疗费用,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一些社会学和经济学家把“治未病”说称为“供得起和可持续的医学”。正确学习运用治未病理论对于现代社会公民的养生保健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

早在几千年前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素问?四气调神论》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论述[1],开创了中医对预防医学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之先河。

汉代医圣张仲景十分重视治未病医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将其主要体现于《金匮要略》一书中,所涉及的范围有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传、病盛防危、新愈防复5个方面。

未病先防:张仲景强调疾病是可以预防的:“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他提示人体若能内养正气,外慎风寒,与自然界四时气候相适应,就可以抵御外邪侵袭,避免疾病发生,“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屋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遭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这是预防疾病的关键之所在。

有病早治:张仲景提示人们若一时不慎而感受外邪,必须及早治疗,防微杜渐,灭病邪于萌芽之时。如四肢刚刚感觉不适,即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方法,使机体气血畅行,提高抗病能力,杜绝疾病的进一步发展。“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强调了疾病初发,邪位浅表时治病的重要性。“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已病防传:张仲景十分重视预防疾病的传变,他认为“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提出了治肝补脾,防止传变的原则。指出在治疗疾病时应注意照顾未病的脏腑,防止疾病的传变途径,防其蔓延为患,使疾病向痊愈方面转化。同时还提出对已盛之病,要采取积极的救治措施,防止病情的逆变,阻止病势的发展。疾病初愈,要补养正气,注意调摄,促进康复,防止原病复发或变生它病。

病盛防危:对已盛之病,应采取积极救治措施,防其逆变。这是治未病思想的更深层次的体现。所谓“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指出所有急危重症,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若能防患于未然,在关键的时刻及时救治,多可转危为安。治病的实质就是要迅速阻断已盛之邪毒,阻止病势的发展,使危重病人得到救治。这是仲景“病盛防危”思想的体现。

新愈防复:疾病初愈,人体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此时不注意调摄,不但可以使病情重发,甚者可危及生命。“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并提示病后护理的重要性,也是他“治未病”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医家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3个层次,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他反复告诫人们要重视:“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从记述的内容来看,字里行间蕴涵着对“无事之前”的养生防病及欲病早调的观点。调理的方法很多,如调治心态,运动健身,关键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施调。

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对“治未病”有许多高明的认识,如在《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中说:“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长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清代医家叶天士认为“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控制温病发展的积极措施。

目前临床中所说的未病具有三重含义:其一是没有病,健康正常,此时的“治未病”为预防以养生;其二是各种潜在的病情和病机,病而未发,此时“治未病”为有病而早治;其三是指疾病发展还未到危重阶段,此时“治未病”为已病防危。

治未病思想在养生保健中的运用

清心养性,节育保精:一节制,勿令竭乏,房劳伤肾。二心理平衡避免情志过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思伤脾”。《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2]。情志失调,房牢过度是内伤的致病因素,房牢过度易伤肾中精气。古人云:“君子在蹇则有以处蹇,在困则有以处困,道无时不可行也,不以蹇而蹇,困而困也”[3]。也就是说,正人君子和善于养生的人,在困苦逆境中有其对待困境的方法和处置逆境的措施,要行正道随时都可坚持实行,不会因逆境而消极,也不会处困境而疲乏颓废[4]。所以无论遇到何事都要注意调摄精神避免精气妄耗,才能保持真气充盛,使病无从发生。

合理膳食,避免偏嗜:人体的精神气血都由饮食五味所资生,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亲和性,如果长期嗜好某种食物,就会使该脏机能偏盛,久之可损伤内脏,发生多种病变。故《素问》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所以,饮食五味应当适宜,平时饮食不要偏嗜,病时更应注意饮食宜忌。如多食生冷寒凉,可伤损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生,发生腹痛泄泻等症;饮食与病变相宜,能辅助治疗,促进疾病好转,反之,疾病则会加重。“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谨和五味,勿使脯肉羊盈常令约俭为佳”。每天饮食应定时量,每天食盐量不超过10g,一日三餐的主食应以五谷杂粮为主,大约500~300g。并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大约400~500g。鱼类水产品和禽,肉125~200g其中鱼虾100g,禽肉50~100g,蛋类25~50g,豆类50g;每天喝一杯牛奶(大约250ml)或吃奶制品大约100g,油脂类

作息有规,适量运动:应顺应自然界四时阴阳的生长规律而养生,人们应于春夏多活动,保持精神外向和饱满使过盛的阳气泄越于外而不致郁而成病;秋冬季应减少活动,避免过多出汗而使潜藏的阳气外散。每天应坚持有氧运动一小时如慢跑、打太极拳、做瑜迦等。注意牢逸结合也不要做过多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所谓“牢则气耗”。《素问?宣明五气篇》言:“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坐俯首办公、看电脑和开车人,头部经常处于前曲位,劲部血管受压,劲部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将使大脑的血液和供氧量减少。因为劲椎间的平衡失调,劲部的韧带,肌腱肌鞘得不到应有的松弛,就容易形成劲椎骨质增生,劲韧带钙化,骨化,劲椎随之僵硬变直,由此发生类型不同的劲椎病。

安居定处,注重环保:好的住宅环境相当重要,它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也是养生中的一项内容,“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这里的“宅”就是指居住环境,“吉处”是指阳光明媚、风和通畅之处,对人们的居住环境提出的具体要求。而居住地的环境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拥挤的住宅会使呼吸道和消化道发病率增高,潮湿的住宅使人易患风湿性关节炎,阴暗的住宅会增加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的发生。在选择居住环境的时候,应尽量选择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新鲜、水质优良的地方,远离空气污染、水污染的地区,以保证居住环境的舒适、健康。居住的环境和卫生条件将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意思是说,人们应该避免不良因素的干扰,处于淡泊宁静的状态,方可使心神安静,含而不露,秘而不宣,给人以愉悦之美。另外,装修房屋的材料要符合环保要求,如所用的大理石,瓷砖要无放射线,涂料要用不含甲醛及其它有毒化工原料的种类。新装修的房子要采取通风3个月后再搬进去住,同时室内要养几盆能吸收有毒气体的花卉如吊兰等。每天房屋还应保持通风,家庭早晨开窗换气不少于15分钟等。

避免邪风,加强预防:每逢天气变化时应注意增减衣物,做好防寒保暖措施。避免邪风,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育龄夫妇要身心健康,避免近亲结婚,选择的最佳年龄优生:女20~30岁,男26~33岁。在各种不同的发病季节使用不同的药物预防。如:用加热的醋消毒空气;用贯众、板蓝根或大青叶的煎剂预防流感,用茵陈、栀子等预防肝炎;用马齿苋等预防菌痢。儿童应在新生儿时即开始分年龄段注射各种不同的疫苗等。

既病防变,及早诊治:任何疾病如不及时诊治,病邪就有可能由表入里,步步深入,或病情愈来愈复杂,深重,治疗也就愈加困难。因此,在防治疾病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早期诊治。如高血压病早期不采取措施很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如:心脏并发症、心肌梗死、动脉硬化等。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注意调治易受传变的脏腑,如治肝病时,即注意调补未病之脾,以防肝病传脾。

病后修复,注重调理:即在疾病初愈后要注意休息,注意饮食调理,注意锻炼身体。不同的体质的人需要根据自身体质选用不同的药食进行调治。如:阴虚型体质的人应食用清淡食物,远肥腻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芝麻鱼类等清淡食物,葱、姜、蒜等辛味之品则应少吃。而阳虚体质的人则应食用具有温阳作用的食品,而寒凉或滋腻性质的食物和药物尽量少吃。气郁体质的人应多食用行气食物,具有寒凉或滋腻性质的食物应少食用。血虚体质的人可多食用桑椹等,而具有温热和辛温发散性质的药物应少吃。偏阳体体质的人应多食用水果、蔬菜,而肉类中温阳食物宜少食用,忌辛辣燥烈食物,阳盛之人切戒酗酒。偏阴体质的人应多食用牛肉、狗肉、鸡肉、鹿肉等具有温阳作用的食物。忌生食冷食,应尽量不用食性寒凉之食物。血瘀体质的人应常食用桃仁、油菜、黑豆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酒可少量常饮,醋可多吃。宜食山楂粥、花生粥。痰湿体质的人应多食用蔬菜、水果,少食用肥甘厚味,酒类不宜多饮,勿过饱。病后初愈的人还要注意适量运动,如每天可以打太极拳或慢跑步等。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科学认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所表现出的优势,使其成为养生保健方法的主流,在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也代表着人类新健康观的主流意识和方向,正确合理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对于提高全民的健康素质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键,苏颖.内经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7-28.

2 中国中医药报,2008-1-27.

中医养生保健范文第3篇

1.1实验组进行调节饮食的健康教育指导,笔者通过临床实践,主张第一先养脾胃。平时不要偏食,更不要暴饮暴食,要饮食有度,不要劳伤脾胃。因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是运化水谷之源,是五脏六腑之濡养。如平时过于偏食,多食辛辣刺激食物,就会伤及脾胃,波及五脏六腑。如《内经•素问•生气通大论》云:“膏粱厚味,变生大丁,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已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脾气喘满,色黑,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对照组不进行调节饮食的健康教育指导,观察5年后与对照组进行对照。

1.2实验组进行养元固本健康教育指导,元气是人生命之本,内养元气可濡养五脏六腑,才能延年益寿;外养元气可使肌肤皮毛不受外邪侵袭,不得病。故《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使其所得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阳密乃固。”也就是说人身体中的阳气作用就像天体中的太阳一样运作,普照万物大地。人要顺四季阳气运行规律变化而变化。还要顺阳气以生、长、化、收、藏的规律。元阳之气就是人生的命动力。故养元气益五脏六腑,则元气胜体无病,元气弱体亦病。故气行则血行,血行身自强[2],常年无病。对照组不进行养元固本的健康教育指导,观察5年后与对照组进行对照。

1.3实验组进行索为无为健康教育指导,要有积极向上之心,助人为乐之举,这样社会才能和谐,人人才能快乐,民族才能欣欣向荣,身体才能健康。另外我们也要做到无为,不过分去贪图名利权势,做到心静如水。《素问•生气通天大论》云:“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如反之“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消也”。这是先人告诫我们养身心先静,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身心健康,才能达到命如天寿。对照组不进行索为无为指导,观察5年后与对照组进行对照。

2结果

通过>5年的临床观察,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

3讨论

中医养生保健范文第4篇

【关键词】睡眠 中医基础理论 养生 保健

一个人7天只喝水不进食还能存活,可是不睡眠,则只能活4天。充足的睡眠加上适量的运动、均衡的营养及平和的心态成为保证人体健康的四大要素。

近些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心理压力的加大,睡眠障碍的人群也在逐年增加。有资料统计,我国的失眠者为总的人口的20%-30%,其中老年人约占70%。充足而高质量的睡眠乃是人类的必需。如果一个人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白天会产生种种不适的感觉,比如注意力不集中、疲乏无力、警觉性差、情绪不佳等。要是被长期严重的失眠困扰,更会造成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等80多种严重的疾病。美国的一位著名专家廉德门特指出睡眠“是抵御疾病的第一道防线”。目前,睡眠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备受人们的瞩目。

睡眠障碍的最基本表现就是失眠。它既由精神因素诱发,也可因机体疾病引起,且与工作生活环境、日常生活习惯、年龄的大小、受教育程度,均有密切关系。失眠是指入睡困难、早醒,或睡而易醒,时睡时醒,甚至彻夜不眠,是睡眠量的不足或质的不佳。中医学称之为“目不暝”、“不得眠”、“不得睡”等,《难经》始称“不寐”[1] 。

中医学关于失眠的成因,主要观点有二。一为阴阳说,《灵枢·口问》认为“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 [2]。二为神主说,即如《景岳全书·不寐》所日:“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而中医学又认为人体生命的活动,全靠人身阴阳之气的运动变化来推动,而从中医纠其根源,失眠之阴阳说与神主说实则相通也。现从中医睡眠机制、辩证用药及心理调节等方面谈睡眠的保健养生。

1 提高睡眠质量是关键

1.1睡子午觉 中医睡眠机制是:阴气盛则寐(入眠),阳气盛则寤(醒来)。所以夜晚应该在子时(21~23点)以前上床,在子时进入最佳睡眠状态。“子、午”时候是人体经气“合阴”及“合阳”的时候,有利于养阴及养阳。晚上11点以前入睡,效果最好。因为这个时候休息,最能养阴,睡眠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午觉只需在午时(11点~13点)休息30分钟即可,因为这时是“合阳”时间,阳气盛,所以工作效率最好。人的睡眠并非是越多越好.一般每日睡6~8小时。便能满足生理需求.而中老年人就更少些,夜间能睡5小时就可以。中午再午睡40分钟到l小时,即可保持精力充沛。

1.2睡前减慢呼吸节奏 睡前可以适当静坐、散步、听舒缓的音乐等,使身体逐渐入静,静则生阴,阴盛则寐,最好能躺在床上做几分钟静气功,做到精神内守。

1.3睡前可吃一点养心阴的东西,如冰糖百合莲子羹、小米红枣粥、藕粉或桂圆肉水……从中医理论上讲,失眠的发生是涉及多个脏腑的,如心、肝、脾胃、肾等,但主要的病变在心,因为心藏神,心神的安定与否,与睡眠是直接相关的,故不论“心”自身疾病,还是脾胃、肝胆、肾、肺其它脏器疾病影响于心,均可引起失眠。

1.4睡前用温水泡脚,可以促进心肾相交。心肾相交意味着水火相济,对阴阳相合有促进作用,阴阳合抱,睡眠当然达到最佳境界。

2 失眠病人辩证服用中药和因时服药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失眠可分心火旺、心阴虚、心脾两虚、肾虚等多种类型[3]。病因不同,用药不同,必须对症用药,才能收到正面效果。

2.1心火旺型失眠:表现为心胸烦热、夜不成眠、面赤口渴、心悸不安等。可选用朱砂安神丸,每次l丸,午后及睡前各服用1次。

2.2心阴虚型失眠:表现为心悸失眠、五心烦热、口干、舌红少苔等。可选用天王补心丹,每次l丸,午后及睡前各服1次。

2.3心脾两虚型失眠:表现为失眠多梦、心悸、眩晕、面色萎黄、神倦乏力、舌淡脉弱等。可选用归脾丸,每次l丸,也可用养血安神片,每次5片,午后及睡前各服1次。

2.4肾虚型失眠:表现为失眠健忘、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肾亏遗精。可选用健脑补肾丸,每次15粒,或脑灵素,每次5片,午后及临睡前各服1次。

若其它症状不明显,只以失眠为主症者,可服复方五味子糖浆,每次10ml,每日用3次,也可用炒枣仁3~6 g,捣碎为末,晚上临睡前冲服。

3 注重心理调适

除生理疾病之外的失眠的原因主要是心理社会因素,因此心理治疗也是关键[4]。失眠者应消除紧张情绪,做到“先睡心,后睡身”。祖国医学提出“以心医心之法,乃是最妙上乘”。因此,失眠病人一定要保持乐观,知足长乐的良好心态,避免因个人得失,困难挫折而致心理失衡,保持心情舒畅,尽量不要过于依赖安眠药。

其次,养成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和生活规律, 创造有利于入睡的条件,如睡前半小时洗热水澡、泡脚、听轻音乐或喝杯牛奶等,避免睡觉前喝茶、饮酒及剧烈运动等。长期坚持,建立起“入睡条件反射”。适量限制白天睡眠时间,否则会减少晚上的睡意及睡眠时间。保持卧室清洁、安静、避开光线刺激。

白天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也有助于晚上的入睡。

对于部分较重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适量地配用安眠药或小剂量抗焦虑、抑郁剂。这样会取得更快、更好的治疗效果。目前临床使用的中药制剂主要为以酸枣仁、灵芝、钩藤等为主药的复方制剂,另有以乌灵菌粉、左旋千金藤立定碱单味治疗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健忘等。其他合欢花、南蛇藤果果实、蛹虫草、花生叶、火赤链蛇等均具有一定治疗失眠作用[5]。

4 小结

睡眠是人生理的基本需求,充足的睡眠可使人消除疲劳,促进恢复体力。因此睡眠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每一个人应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而对于失眠的患者则因人而宜的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错施,提高睡眠质量。

参 考 文 献

[l]高荣林,徐凌云.中医睡眠学说及其科学内涵[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1):16-17.

[2]张露凡.中医内科护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185-190.

[3]魏杰,李延欣,李良.失眠的辨证施护[J].河北中医,2001,23(2):215.

中医养生保健范文第5篇

文/李俊德

汪履秋,男,汉族,生于1919年9月。系江苏省中医院教授。汪先生的养生之法可概括为:日常生活,高度规律,无妄劳作,无过贪逸,静漠淡恬,和愉虚无,静心养性,修心养德。并借鉴古人“养生十六宜”,简化而创“十常保健法”,持之以恒,受益匪浅。时年七十有五,身体尚健,无任何痛苦。

中医养生之道,源于《内经》摄生篇,本人每多仿效。我的生活方法除了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就是早晨做气功,午后散步,平时做做“十常保健法”,动静结合,保健益寿。

我每日三餐,定时定量,饮食无偏嗜,荤素搭配,不食脂肪肥肉,以高蛋白低脂肪为原则,喜食豆制品。每于高温时节以素食清淡为主。定时作息,每天睡眠八小时,实际入睡五小时,间有失眠,往往以背诵诗歌可入睡,如确实不能入睡,偶服安定2片。晨起练气功约50分钟,名为“内劲一指禅”。7点进早餐,食后少许登圊,以防便秘。偶有便秘,每晚服香蕉一至二根,或晚餐佐以菠菜之类。午饭后午睡,于下午两点半起身外出散步一个半小时,回来后静坐,读书写作,从不过劳。晚餐时进白酒25毫升,以低度酒为主。看完“新闻联播”之后,做“十常保健法”。睡前先洗面后洗足,晚十时入睡。平时常与孙儿戏弄或与同道友人聊天,不分辈次。我从不吸烟,对于饮茶亦不太嗜好,早中餐后饮一杯淡茶。从不服保健药品。

我平时很少生病,现在只患老年高血压病,但无任何症状,这与我日常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不无关系。我现年75岁,尚未退休,仍从事医疗、科研工作。每天半天上班,诊治病人30人次。科研工作指导学生去做。人到老年就要预防疾病,我未满六十就开始锻炼,开始跑步锻炼,到七十岁时改为散步,六十五岁开始做气功。我现在脑力不衰,健脑的方法就是用脑而不损脑。说到生活,我认为应该节制,但须因人而异,如本元气足,可以放宽;肾虚精衰,就应节制。

我除了每晨做气功、午后散步之外,平时常做“十常保健法”。具体做法是:

1.发宜常梳,每天梳头3次。

2.面宜常擦,早晚各1次,每次50下。

3.目宜常运,每日1次,眼球转动10次。

4.鼻翼常按,按迎香穴,每日2次,每次50下。

5.耳宜常弹,每晨1次,弹100下,又称鸣天鼓。

6.齿宜常叩,每晨叩100下。

7.唾宜常咽,每日1次,不拘次数。

8.腹宜常摩,每晨1次,摩100下。

9.腰宜常伸,每日1次,空拳击腰,左右旋转,不拘次数。

10.足心常摩,每日摩3次,每次50下。

颐养天年贵在勤

文/杨吉生

勤学习 老年人可通过读书报、看电视、听广播了解国内外大事;还可学习书法、绘画、摄影、集邮、种花、养鸟等,使晚年生活丰富多彩。脑功能衰退是人体衰老的重要原因。“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多开动脑筋,可防止大脑迟钝,使大脑皮层的记忆神经永葆青春。

勤动手 积极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既可增添生活情趣,又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勤交谈 经常与家人、亲友和社会人员在一起交流信息、谈古论今,可调节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功能,并可远离孤独和压抑,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勤咀嚼 老年人进餐时细嚼慢咽,能够使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得以充分吸收,还能使人产生饱腹感,防止进食过量。

勤动嘴 嘴的一举一动都牵涉到脑。老年人多笑、多说,都可对大脑产生积极的影响。以笑来说,可牵动面肌达13块之多,尤其利于开发大脑右半部的功能。

勤锻炼 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良方,运动可促使全身血液循环活跃,保证大脑有足够的血液供应。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而且可以扩大交际范围。

勤梳头 勤梳头也是重要的养生方法,用梳子来梳身体,梳浴可谓“摩擦皮肤健身术”,能舒通经络,促进皮肤血液循环,提高抗病能力。

勤按摩 按摩前胸、背部、肚脐和脚底各个穴位,勤揉腹可减小将军肚,防止便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