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培训心得体会(精选5篇)

社工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编者按:一个月的培训接近尾声,我们即将踏上工作的征程。通过学习,我对农村信用社以及金融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树立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我学习到了许多业务知识和技能。我接触了金融、法律、会计、出纳、礼仪等课程,同时也学习了点钞、珠算等技能;认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事和朋友。这是我一生的财富,我会永远珍惜;老师给我们的人生建议与处事技巧也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信合的新员工,我将会始终保持上进心,不断奋发向上。我会掌握扎实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做好自已的本职工作。

一个月的培训接近尾声,我们即将踏上工作的征程。非常感谢信合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提升的机会。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的生活是充实的,同时也是沉重的。充实是因为我们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养料,沉重的是因为感到自己知识的匮乏。在这个月的岗前培训中,我们收获颇丰,提升了思想认识水平和觉悟。感悟也颇多,下面是我的心得体会:1、通过学习,我对农村信用社以及金融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信用社正处于深化改革阶段,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也认识到了农村信用社始终以服务于“三农”为宗旨,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农村经济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个曾经受惠于农村信用社的一个普通百姓,作为一个中共党员,我坚定了自已的信念,信合事业值得我为之奋斗终身,为人民服务,为广大农民服务是我的使命。2、树立了终身学习的观念。当今时代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一个人要始终有所作为,有所发展,不为社会淘汰,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以求知识的常新。因此要努力增强学习意识,树立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的学习新理念。作为注入信合的一批新鲜血液,我们的责任是带给信合活力和创新。而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学习商业银行的先进的工作理念和管理制度,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创造出符合信用社模式的制度。3、我学习到了许多业务知识和技能。我接触了金融、法律、会计、出纳、礼仪等课程,同时也学习了点钞、珠算等技能。我对农村信用社业务的操作流程有了一个比较详尽的了解,我相信这对我以后的工作很有帮助。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也进一步提高了我的自信心和对金融的兴趣,也消除了原本在我心中保留的困惑。一个月的培训是短暂的,因此我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自我提高,不断更新自已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我也会学以致用,把自己所学用到工作中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4、认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事和朋友。这是我一生的财富,我会永远珍惜。我们从互不相识的一群人到能相互信任友好和谐的一个信合团体,这其中得感谢信合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平台。一起培训的55个学员之间建立了浓厚的友谊,大家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感受到了信合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和和谐。这也表明了信合的强大凝聚力和优秀的企业文化。我相信在这样的氛围中工作肯定是快乐的。5、老师给我们的人生建议与处事技巧也让我受益匪浅。如黄校长的“学会感恩”、“放低姿态,把自己当成一个小学生”、“少说多做”。老师们以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学识感动了我们。我们将永远铭记,并身体力行。在此向诸位老师致以诚挚的敬意!培训虽然结束了,但人生的学习没有结束,学到老,才能活到老。作为一名信合的新员工,我将会始终保持上进心,不断奋发向上。我会掌握扎实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做好自已的本职工作。在业余时间,多向老员工请教,多钻研业务知识,胜任更加重要的工作岗位,逐步成为信合的中坚力量,为信合事业的发展付出汗水和努力。希望信合的明天会更好!

社工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此次会议是继全国、全省社院工作会议召开后又一次全省范围的社院工作会议,也是全省各级社院首次就教学培训工作召开的座谈会。会上,与会代表踊跃发言,认真探讨,就教学培训工作统一了思想,交流了情况,总结了经验,取得了共识,同时也加深了联系和沟通。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全国社院工作会议的召开和《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暂行条例》的,是对社院工作的极大推动,为社院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现阶段也是我省社院发展的较好时期,一定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一、统一认识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教学工作作为社院的中心工作,在统一战线“三支队伍”的建设中具有独特优势和作用,任重道远,应该大有作为、大有可为。教学培训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院地位和作用的体现和发挥,必须得到切实加强并要加快发展。

赵龙院长的讲话材料中指出:要从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社院教学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要从认清形势、加快社院发展的高度,增强做好社院教学培训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推进社院教学培训工作;要整合全省社院资源,促进全省各级社院共同发展。他指出,一定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强化大教育、大培训的观点,与时俱进,认真组织统一战线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切实加强人才培训工作,为党和国家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党外人才的党的统战人才。要以教学培训的大发展,来开创社院工作的新局面。

邵军副部长在讲话中指出,要从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快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认识加强社院工作的重要性。他就社院教学培训工作谈三点意见:一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二要突出统战特色,切实提升教学质量水平;三要强化措施,推动教学培训工作有序高效发展。他特别强调,各级社院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市级社院要加快“四有”(有健全的领导班子、有编制、有经费、有办公场所)建设,根据《意见》的精神,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确立阶段性的基础建设重点,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加大社院基本建设的办学经费的投人,为开展教学培训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目前尚无办公场所和经费的社院,要尽快解决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必要的教学办公经费;有条件的社院,应尽可能解决好办学场地问题;与党校或其他干部院校合办的社院,应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拥有必要的教学设施和后勤保障。省社院也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服务水准。

二、交流情况

与会同志分析了教学培训工作的具体内容,从四方面进行了交流。

(一)教学内容

社院教学培训必须以政治培训为主,把理论武装作为首要任务,切实抓好统战理论政策学习,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培训。省社院经过10多年的教学培训实践,逐步形成了一是基础理论课、二是统战理论与实践课、三是应用科学及知识课、四是社会实践课的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中突出四性,即政治性、理论性、统战性和实践性。在当前来讲,要着重组织学习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统战理论方面做好“三论”(统一战线理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参政党建设理论)、“两史”(民主党派史和多党合作史)、“两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的课程安排。

在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根据不同班次和不同学员,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组织其他课程的学习。如镇江市在培训中除了突出政治培训,还突出能力要素。针对党外干部专业技能突出,但行政管理能力相对较弱的实际情况,开设领导科学、创新思维、电子政务、突发公共事件处理等公共管理课程。努力实现党外干部从专才向通才的转变,全面提高他们的行政管理和组织领导的能力。在形势政策教育中,针对目前社会上的一些热点、工作中的难点、思想上的疑点开展教育,开设了“宏观经济形势发展”、“长三角、沿江开发与镇江经济”、“优化旅游环境与发展镇江旅游业”等课程,帮助党外干部加深对国情、省情、市情的了解,提高系统分析问题和科学判断的能力。

(二)教学组织

社院教学培训不同干党校、普通高等院校的一个重要之处就在于统一战线具有的自我教育的优良传统,“三自”(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三不”(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的方针贯穿教学组织的全过程。

盐城市社院注重开展研究型教学,对每期培训班都要求学员对盐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市社院的工作、全市统战工作各提一条建议,在培训期间进行研讨和交流。通过这一方法共收集到各类合理化建议和有价值信息达300多条,反映了广大学员对社院培训工作的热情和期望,也为更好地改进培训共和提供了帮助。同时,还把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的工作与社院的培训工作相结合,组织社会各界人士与社院专家教授进行交流研讨,达到相互切磋、相互促进的作用。

同时,各级社院也一直在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如苏州市的“创新培训模式,拓展个人潜能”引起了广泛关注。他们将在企业人才培训领域广为采用的体验式培训引入干部培训,着力提高学员的“情商”。拓展训练要求集体或个人借助器材完成规定的动作,学员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挑战心理极限,克服心理惰性,从而认识自身的潜能,发现群体的作用,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拓展训练看似游戏,实则既要运动肢体,又要开动脑筋,领悟活动背后蕴涵的人生哲理。事后学员们普遍反映:拓展训练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自己,磨练了个人意志,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增强了团队凝聚力;提高了团队组织、协调、沟通和执行能力。

(三)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搞好教学培训的重要手段和保证。连云港市在教学管理中推行目标管理,落实培训工作责任制。他们科学确立培训工作目标,坚持总体目标与个体目标有机结合,并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需要,适时进行调整充实。定期对培训工作进行目标考核,奖优罚劣。

加强规范化管理,完善社院规章制度是教学管理中重要的一环。泰州市委统战部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其中有院长分工负责制,院长定期联席会议制度,教务管理办法,学员学习管理制度,优秀学员评选办法,学习考试制度和学员跟踪考察制度等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学院培训工作日益制度化、规范化,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形成了具有社院特色的管理体制。

南通市社院在班委会的组建上,注意遴选各方面相对优秀,并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学员。既考虑到学员的行政职务、学术层次、技术职称,又考虑到各地区、各单位推荐的情况,同时还要考察到区域、行业、界别的代表性。所组建的班委会,在发挥带头作用、协助搞好管理、组织开展活动等方面,都较好地发挥了作用。

(四)学用结合

各地社院在培训中坚持按照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需要确定培训的任务和内容,通过培训推进党外代表人士的安排和使用。如常州市社院在培训中注意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培训与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相结合,坚持对民主党派中青年后备干部、新进市委委员、基层支部骨干的新成员进行培训;二是培训与党外领导干部选拔配备工作相结合。配合市委组织部对所有党外县处级后备干部进行了时间不少于一个半月的培训;三是培训与人大政协换届的党外人士政治安排相结合,通过各级统战部门积极向人大政协推荐合适人选。

三、主要成绩和墓本经验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我省市级社院自创办以来,特别是自80年代中期相继复校以来,在各级党委的领导和统战部的指导下,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的支持下,克服诸多困难,发扬艰苦奋斗、奋发有为的精神,在培训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统战干部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主要成绩

1,培训人员、班次不断增加,成果喜人

据统计,省社院自 1985年复校1986年举办第一期培训班以来,截止2004年底共举办各类计划内班次108期,培训学员4600余人。扬州市参加过党外干部培训班学习的人员中,不少人先后安排担任市级领导职务:其中副市长2名,市政协副主任6名;市政府部门副局长共30名,市级民主党派班子中担任主、副委的20名,各县(市、区)人大、政府、政协三大班子负责人54名。无锡市从复校起共组织举办各类培训班60期,累计培训学员3500多人次。尤其是通过和组织部、党校联合办班,连续举办了16期非中共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培训党外干部661名,学员中,先后有1人提任为省部级领导干部,7人提任为市厅级领导干部,125人提任为县处级领导干部,42人进人了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领导班子担任专兼职领导,其中7人任主委,539人次当选为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2、为统一战线“三支队伍”建设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我省各级社院根据党和国家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和对统战工作的总体要求,以政治培训为主,努力做好统一战线“三支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党政领导干部强化了统战观念,提高了统战理论、政策水平;党外代表人士提高了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统战干部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素质也得到了提高。“三支队伍”的建设为巩固和发展我省的爱国统一战线、服务我省“两个率先”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总结了经验

1、党委重视、多方支持是培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各级党委对社院建设、培训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这是社院不断发展、培训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淮安市委把统战干部培训工作纳人全市干部培训办班的总体工作规划中,每年培训的具体计划都由市委组织部、统战部共同制订。市委分管领导在培训班开学典礼上,都亲自到会为学员作动员讲话。正是因为领导重视,认识统一,使全市统战干部墙训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局面。

徐州市坚持把“三支干部队伍”培训工作当作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来抓。统战部每年年初研究工作,都把”三支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作为重要内容来研究;每年年终总结工作,都认真总结教育培训工作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重要的班次,部领导积极主动向市委汇报,争取市委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同时结合工作实际,及时提出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意义和措施。统战部领导多次在会议上强调培训工作的重要性,经常为教育装工作出题目、定任务,亲自为培训班讲课。分管教育培训工作的副部长亲自指导和督促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和当年计划的拟定,过问和安排教学内容,经常深人学员中了解他们的学习、思想和工作情况,并亲自率领培训班的学员进行社会调查。每次举办培训班,各位部长都参加开学典礼和结业仪式,使学员很受鼓舞。

2、主动多做工作,争取各方面对教学培训的积极支持

教学培训工作要开展得好,既要依靠部门自身的努力,还要争取多方的支持,力求在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形成合力。如常州市社院在工作中做到四个主动:即主动与市委统战部、市委组织部联系,争取领导的支持,这几年该市党外干部培训均由统战部、组织部列人全市干部培训计划、由组织部统一下发文件,组织生源,有利于工作力度加大;主动与市财政部门联系,取得必要的经济支撑;主动与市党校联系,在教学场所、教学管理是取得帮助;主动与学员所在单位取得联系,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保证学员能按期参加培训。

四、工作建议

1、各级党委要从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学院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关心和支持社院的建设与发展,省委统战部能协调有关部门支持社院工作,帮助社院改善办学条件,努力为社院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避免学员和教学内容的重复培训。《条例》对市以上社院的培训对象进行了规定,但在市及以下层面上,由于成员分散,还需要各方多做协调,尽量减少学员短期内重复培训。在教学内容上应建立分级、分类培训体制,避免内容老套路、空泛化、随意性。

3、加强我省社院教学科研和队伍建设。科研要与教学相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到课堂,丰富教学培训内容,要以高水平的科研来推动教学培训工作的开展;要培养出一批真才实学的教学科研骨干、学术带头人和适应社院工作的其他人才来推动社院工作的开展。

社工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 技能培训 归属感 调查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8-0230-02

教育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每一个公民的真正利益所在,通过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受教育水平,可以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生活质量。同时,教育培训作为一种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支持和服务,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笔者认为大量的农民工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城市,而且从事的大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一旦经济发生较大的波动,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因没有一技之长而在城市无法生存,回原籍也已经无地可种,将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外来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途径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属于弱势群体,本文所研究的教育培训不完全以市场为主导,而体现社会的人文关怀,立足于维护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权益,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从而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和自我发展需求。为此,培训机构用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政府技能补贴培训政策就尤为重要,凸现培训的社会公益性。

1.加强与社区街道的联系,对技能培训进行政策宣传解读

外来务工人员是分散在各行各业的群体,因职业原因而较少接触网络资源,教育机构也不可能靠某项文件、活动去宣传技能培训的相关政策让大部分的外来务工人员了解政府补贴技能培训。社区街道居委会作为居民的自我管理组织,是最了解社区全体居民的组织,通过居委会去宣传技能培训的相关政策,可在最大程度上让广大外来务工人员了解政策。为此,让居委会的同志充分了解方针政策成了加强外来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途径之一。

2.加强与企业合作,技能培训与推荐就业良性互动

开展订单定向培训,提高职业培训的就业率。吸引外来务工人员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实现受教育者的充分就业。为了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培训机构积极实施“企业下单、学校接单、政府买单”的培训方式,努力使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与社会供给有效对接起来。一方面是培训机构与用工企业签订就业订单,根据用人单位的委托书或者就业订单,开展定向、定点招生培训,保证就业。另一方面注重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通过签订委托培训协议,约定双方的责任和权益,实现培训和输出的良性互动。

3.根据需求制定相适应的培训项目,形成优势专业

(1)技能培训和技术发展相结合。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计算机已成为全社会每一个人必备的应用技能,为此,积极举办各类电脑培训班,从办公自动化、多媒体制作等初级操作到网页设计、电子商务师等中高级的培训,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2)技能培训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呼叫业务需求急剧上升,根据一些包括联通公司、移动等在内的大型企业的要求,及时设立呼叫服务员这样的培训专业。

(3)技能培训和产业结构相结合。培训机构所在区的发展以商业为主,区域内有大量的集团商场、超市等,营业员层次参差不齐,及时开设营业员(日用百货)中高级的培训,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二、外来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内容与方式

外来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是否有效持续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能否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此,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素质和就业等实际需求情况,培训机构在课程内容、培训方式两方面予以了一定的创新。

(1)课程内容。坚持以文化知识为基础,以掌握实用技能为重点,除了专业的技能培训外,还重点开展外来务工人员的个体心理疏导培训、城市社会规范培训。

个体心理疏导培训。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由于生活的压力、处境的尴尬,加上较低的文化水平,使得他们往往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自己,戴着灰色的眼镜看待别人、认知社会,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其自身的就业适应,而且很容易使其游离于社会之外,不利于社会整合。鉴于此,需要注意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一方面引导他们不失志、不消沉、另一方面破除保守、懒散的意识与习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城市社会规范培训。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以及现代企业规章制度等内容的培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现代就业观念,包括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团队意识等,使他们能尽快的适应现代城市社区生活,同时,加强城市归属感教育,淡化原籍观念,形成对现代城市的认同感,增加他们的城市归属感和凝聚力。

(2)培训方式。理论联系实际,鼓励他们从实践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是前提。从培训方式上,安排菜单式培训和订单式培训两种方式,菜单式培训可提供多种培训项目,供他们自由选择;订单式培训是根据用工单位提出具体的项目并且必须按照用工单位的要求实施的一种培训方式。这就要求培训机构走出校门,主动与市场接轨,与用工单位联系,抓住市场需求,做到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劳动力,就对他们开展什么样的培训。

三、加强外来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作用之城市归属感对比

当前城市里的外来务工人员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收入偏低、劳动时间长、缺乏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笔者只从外来务工人员在参加培训前后的城市归属感方面做了一些简单的对比,设计问卷如表1:

作为对自身处境的主观感受,这几个指标由相同的个性因素决定,从问卷设计角度来看这5个方面各有侧重,权重相当,具有可操作性。

通过在各个培训班级抽取一定数量的学员进行调查,共发放了125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6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2.8%。为了了解培训前后学员的归属感变化情况,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如表2所示的分布表。

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前后城市归属感最差的都是初级学员,即没有任何技能的对象,而能参加高级培训的人员往往有一定的技能,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相对较高,这和现实状况也非常的吻合。比较实验前后发现明显的特征是参加初、中级培训的对象其归属感有较大的提高,分别提高了3.9%,5.3%,而高级则仅提高了0.2%,我们推断是当一个人没有技能或具备初级技能的时候,他的求知欲望比较强烈,此时帮助他培训在很大程度上能增强其自信心,让他相信自己的一技之长可在城市中立足生存,所以前后的归属感提高明显,而本身已经具备一定技能的人他的城市归属感尚可,再增加某项技能对其归属感的变化不明显。当然,外来务工人员的归属感和其自身的收入水平、年龄、社保等也是息息相关的,受条件限制,不作一一阐述。

参考文献:

[1]汪敏生.宇.上海市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对策与行动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年(5)29-31

社工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摘 要: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实现增值的一条重要途径,是人性观、激励理论等管理理论在日常工作管理中的提炼和应用,同时也是企业的一种系统化智力投资。随着企业对于培训的不断重视,人力资源的这种增值方式对企业发展的意义显得日益重要。

关键词:企业培训人性观激励智力投资

企业培训是企业通过各种方式,使员工具备完成现在或将来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并改变他们工作态度,以改善员工在现有或将来职位上的工作业绩,并最终实现提升企业整体绩效的一种具有计划性和连续性的活动[1]。企业培训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人性观、激励理论和组织中的心理契约的体现手段和实现方式,逐步成为人力资源实现增值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企业培训的人性观意义

(一)企业培训满足了人性假设理论中“员工社会、心理的需求”

中国古代人性理论有性善、性恶、性素朴和性三品论等几个主要的假设观点。对以上假设和与之对应的管理模式进行梳理,会发现虽然不同人性观指导下的传统管理思想大相径庭,但从总体来看它们还是呈现出一些主要特征,即以人为本、德治、顺道、求和,突出以人为本,运用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去实现管理并推动个人和社会发展。

无独有偶,西方的人性假设理论和管理理论也有与中国传统管理观类似的理论出现。20世纪20年代后期,著名的霍桑实验揭开了对人性认识的新一页。霍桑实验表明,人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群体成员,个人的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作积极性上只具有次要的意义,群体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是调动工作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人假设应运而生,它假设认为,员工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是次要的,他们更关心地是人际关系、尊重、社交等社会性需要。

培训的开展以注重员工所需为出发点,采用有效的措施,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发掘人的潜力。把合作和协调融合培训之中,合作和协调成为活动的主题,通过建立良好、共商、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氛围,为组织和员工的发展提供和谐的环境,通过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密切合作。在学习和改变沟通方式和途径的同时,有利于企业内部信息畅通,上下级之间沟通便利,同事之间和谐友好。拓展实践培训强调员工亲身体验,员工在情感体验和自我暴露的同时,融情于管理之中,无形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上下级之间的距离,使员工的归属感、整体感和集体责任感予以提升,员工会为了树立集体形象而努力,并自觉维护集体荣誉,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促进集体目标的实现。

(二)企业培训提供了员工自我实现和自我突破的条件。

20世纪50年代,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对人的需要开展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所谓“自我实现”,是说人具有发挥自己的潜能、表现自己的才能的需要。人们需要一种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使人们能在这种条件下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2]。

企业培训绝不是盲目、毫无目的的。培训是针对在日常工作和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和状况有目的的进行的一种提升员工和集体能力的活动。培训中的课程安排和设置,都是按照大多数员工自身工作发展需要而开展的,紧贴员工所需,重视对他们的培养和塑造,使员工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法、工作态度以及工作的价值观得到改善和提高,使之有能力去更好的完成工作,从而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提高个人业绩,推动个人的不断进步,使每个人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培训中所创设出的良好工作氛围也为此后的工作环境、管理制度的改善和创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极大的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二、企业培训是实现激励的手段

激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核心内容,是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和活动。激励的目的是让员工具有正确的工作动机,使其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能够满足自身的需要,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从而充分调动和提升员工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从组织行为学上讲激励指通过刺激激发人的动机,增强人的内在动力,促使个体有效地达到目标的心理过程,即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在培训中的应用

内容型激励理论着眼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内容,即:人们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从而激起人们的动机。管理心理学认为,需要是激励过程的起点,这一系列的理论就是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探讨激励工作动机的规律性。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七个层次;赫尔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人类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需要,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奥尔德弗的ERG理论发展了马斯洛和赫尔伯茨的需要理论,将人类的需要归为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成长需要;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侧重于对高层次管理中被管理者的研究,将人类的高层次需要划分为权利的需要、归属和社交的需要、成就的需要。上述几种理论虽然划分的原则和方式以及发展方向各有不同,但是他们的共同点在于探索怎么去满足、调节、引导、培养人的需要,从而达到从根本上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目的。培训作为激励的一种手段,从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成就需要等不同方面给予员工不同方面的满足。

随着国企私有化改制的深入,失业的员工已达数千万。再加上社会上的私有企业、小企业本身存在的风险性因素,人员的流动和变换更为严重。员工在工作的同时也时刻面临着下岗失业的隐忧。而培训的进行给员工一种心理暗示,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员工在一定时期内避免失业的危险,消除了他们对于工作岗位不稳定、不安全的隐忧。

近年来,许多企业在为员工培训中贯彻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采取了许多积极的尝试,产生出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如实行个人设计培训计划、提倡参与式培训、职业生涯设计和终生教育以及开展丰富人生的培训活动等,使得培训既是一种员工知识技能提高的手段,同时也是一种员工之间、上下级间的相互交流沟通的方式方法。因而促进员工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彼此间的信任和责任感,也是现在培训的目标之一。培训作为一种非学历的成人教育,旨在提高学员的综合素养,提升学员的工作能力,使其愉快地完成安排的培训任务。

柔性管理模式下的培训任务是将学员放在第一位,鼓励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组织目标内化,进而外化为自觉行为。培训中可以感受到组织和同事的尊重和理解,挖掘出工作中的情感凝聚,使员工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得到体验和满足。培训内容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知识学习――技能培训――态度养成――潜能开发。其中,潜能开发是人才开发中最深层次的内容,指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开发,涉及一系列的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和潜意识的调整与开发。这种培训使员工的潜能得到开发,最深层的内在需要得到满足,在不断的自我实现体验中工作动机得到激发,从而更加敢于挑战和创新,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二)培训能促进实现组织契约的形成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契约组合”,或者是“一系列合约的联结”。这些契约可能是文字的、明确的,也可能是口头的、心理的和内隐的。在企业理论中一般讨论的都是正式的经济契约,很少人注意到隐形的“心理契约”。近年来由于竞争全球化、企业结构重组、人员精简、不断变革等全球大环境的影响,心理契约的研究逐渐得到重视[4]。

心理契约是雇佣关系中双方对于相互责任的认知,或者说是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他与组织意见相互关系的体验和见解。正式的雇佣契约一般是稳定的,很少会发生改变。但心理契约却处于一种不断变更和修订的状态。良好心理契约的构建,应以科学的职业生涯设计为保证。员工追求的不仅是一种经济利益,更是一种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选择一个组织往往是以追求个人良好的发展前景为目的的。因此,企业在建立培训体系时,一定要与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相结合,以此保证培训的目的与个人发展目标、企业发展目标相适应,增强员工的成就感、满意度和忠诚度,起到强化员工心里契约的作用。

从心理契约的角度来看,加强培训、增强员工的岗位胜任能力是加强其心理契约的有力措施。从人员培训到岗位培训,从授课的方式多样到团队活动的灵活,从单一的培训模式到立体的培训体系,无一不是增强员工心理契约、提高员工认同度的有力保证。

采用立体化的培训除了具有提高员工技能的目的外,还有一个隐含的目的,就是培养员工的献身精神,以此加强心理契约。因为只有不断的提供改进自我的机会才能使员工建立对企业的献身精神。所以说,培训的机会有助于塑造员工的献身精神。

培训在对增强员工心理契约的作用方面愈发凸显的另一个原因是,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终身雇佣制度似乎已成为一种梦想,公司不会保证永远不解雇他们。员工将会通过不断的、系统化的培训和学习来尽力保证自己的竞争力。作为回报,公司尽可能地保证员工具备“可雇佣性”――领先的技能,即保证不断地为他们提供培训和教育,扩展其知识技能,使得员工在任何时候都具备找到理想工作的能力,以保证员工心理契约的稳定。随着培训课程和培训方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对员工进行培训前,要结合员工的职业规划,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勾勒远景,并为员工制定“量身定做”的培训计划,保证员工培训的有效性和连续性;培训中给予员工必要的指导与支持;培训后要采取有效的绩效考评手段。如此完整的培训体系对于员工的长期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三、培训实质上是一种系统化的智力投资

企业投入人力、物力对员工进行培训,员工素质提高,人力资本升值,公司绩效改善,获得投资收益。

培训建立在众多人性假设、激励理论的基础上,提炼企业管理理论中的精华,并结合实际问题,以员工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结合企业生存和发展现状,给予员工必要的指导和支持,激发员工潜能,协调人际关系,最终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双受益。

四、小 结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培训已经成为企业的必须,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活动,随着人力资源对价值创造贡献的逐渐增加,人力资源的这种增值方式对企业发展的意义也变得日益重要。

参考文献:

[1]董克用、叶向峰.人力资源管理概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赵国祥.管理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7.

[3]周斌.激励理论在企业员工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商贸,2023,12.

[4]周亚县.引入心理契约的培训管理模式探索[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

社工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培训;关爱员工;评估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29-0056-02

一、构建关爱员工培训评估体系的背景

关爱员工培训评估体系是以关爱员工的心理需求为切入点构建指标体系,以问卷调查、访谈法等收集相关数据,测量培训活动对员工心理需求满足程度并形成评价的培训评估方法。

社会每前进一步,对人自身的关注就增加一分。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企业,其管理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对于员工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关注重点也由从单纯关注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到同时关注企业和员工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实践操作也纳入到企业管理中,然而这些关注无非是满足于企业利润的需要,对于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的评估也限于其工作能力是否提高或是对企业效益的增加促进作用有多大层面,而对人自身的心理需要及其满足程度却提之甚少,甚至不去关注。员工是有心理需要的情感动物,他除了在工作方面和企业的需求有交汇点之外,还应在心理需要层面得到企业的关注。这种关注的满足程度对于他的工作状况,乃至企业的经济效益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对员工培训效果进行评价时,也应将员工的心理需求满足程度纳入其中。同时,社会越进步,对人自身的关注度越高。因此,本文提出关爱员工培训评估体系。

二、构建关爱员工培训评估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丰富培训评估方法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培训评估方法和理论涉及唐?柯克帕特里克评估模型、汉姆布林模型、考夫曼模型等十余种,都从员工自身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做评估。作为员工,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促进企业收益是首要责任,同时员工的心理因素如对单位的归属感,在单位的尊严感等都会影响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培训内容的转化。所以对参加培训的员工进行诸如归属感、尊严感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培训评估方法。

(二)有助于员工自身健康发展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出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企业对员工心理需要方面的关注,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尊严感,促进其心理健康。同时,竞争上岗、绩效工资等制度方面给员工带来不同程度的工作压力。关爱员工培训评估方法的评价指标主要从与工作相关的员工心理需求方面为切入点进行选择。通过评价,了解员工心理状态和潜在心理需求,采用更为针对性的措施以促进员工心理健康,同时促进员工将培训内容转化为企业经济效益。

(三)有利于促进培训工作的良好发展

对受训者进行评估,可以检查督导培训活动,为后续的培训活动提供借鉴。这无论对培训实施方还是受训方都是有益的。

三、关爱员工培训评估体系的构建

关爱员工培训评估体系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参加培训活动的员工进行满意度、归属感、尊严感、荣誉感四方面内容进行调查,将调查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形成结果。

(一)员工满意度调查

参加培训活动的员工对培训相关活动的满意度是衡量培训效果最直接的因素,因此关注员工的满意度尤为重要。对于员工满意度调查方面的内容,柯克帕特里克(Donald Kirpatrick)于1959年提出的培训效果评估模型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评估方法。此模型从培训的深度和难度将培训效果分为4个递进的层次――反应层、知识层、行为层、结果层,即受训者的反应(满意程度)、学习(知识、技能、态度的收获与改进)、行为(工作中行为的改进)、结果(受训者获得的经营业绩对组织的影响)[1]。其中反应层的内容就是对员工满意度的调查,例如是否喜欢该培训项目?对培训人员和设施有什么意见?课程有用吗?有什么建议?了解员工的需求就是对员工最大的关爱。

(二)企业归属感调查

当前,归属感的缺失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企业而言,归属感缺失造成员工消极工作,漠视群体利益,人员流动频繁,不利企业发展……由于归属感的产生是人的先天需求和生活环境共同作用产生的,是可以通过某些措施培养的,也可以在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下产生变化。所以,在了解了归属感的基础上找出针对性的方法,制定可行的措施,培养、增强归属感将成为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要工作[2]。鉴于此,对员工设置关于归属感方面的调查内容(培训结束后,当有领导将此项工作向兄弟企业或别的单位提及时,你作为参加培训活动的一名成员得知此事时,对所在单位的归属感增强了吗?),了解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是很重要的。

(三)员工尊严感调查

尊严是对人的身份、地位等的认同。对于企业员工而言,表现为对工作岗位、工作性质与内容、本人对于本职工作胜任程度等的认同。员工能否意识到参加培训是对其工作岗位的重视、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肯定,即工作带给员工的尊严是很重要的。通过关爱员工培训评估体系设置相关内容(如您认为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的活动是否体现了对员工及员工工作岗位的重视?您是否觉得参加本次培训是受到领导和企业的重视?)增强员工尊严感,无论是对于参加培训的员工,还是没有参加培训的员工,均是增强尊严感的一种方法和途径。

(四)员工荣誉感调查

荣誉感是指当自己的价值关系(地位、成就与能力)隶属于更大的价值系统时,并得到这个价值系统的承认与重视时,会产生一种荣誉感。人们需要群居和交往,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需要。当集体荣誉感被满足时,团队的凝聚力会大大增强,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也会被激发出来。这无疑对于工作还是员工个人的心理健康都是有益的。对于员工荣誉感的测量,可以设置如下问题:您参加培训是否觉得对所在单位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培训结束后,当有领导将此项工作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提及时,你作为参加培训活动的一名成员,有自豪感和荣誉感吗?培训结束后,当有同事向你请教有关培训方面的事情时,你作为参加培训活动的一名成员,有自豪感和荣誉感吗?培训结束后,当有领导将此项工作向兄弟企业或别的单位提及时,你作为参加培训活动的一名成员,有自豪感和荣誉感吗?

附表1

附表2

参加本次培训,您还有哪些收获、体会和感受,请填写在下面,谢谢!

说明:1.请如实填写,并请在填妥后及时交负责人员。

2.请给予你真实的评估意见,以帮助我们对培训课程、形式等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