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精选5篇)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1 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概述
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是指确定在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中每一种资源缺失或遭到破坏对整个系统造成的预计损失数量。是针对威胁、脆弱点以及它可能导致的风险大小而评估的。对信息安全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的目的就是:企业能知道信息系统中是否有安全隐患的存在,并估测这些风险将会造成的安全威胁与可能造成的损失,经过这些判断来决定修复或者对于安全信息系统的建立。
信息系统风险分析和评估能够有效的保护企业信息,但同时它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需要具备相应的标准体系、技术体系、组织架构、业务体系同时也要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
2 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作用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信息安全工作的基本保障措施之一。风险评估工作是预防为主方针的充分体现,它能够把信息化工作的安全控制关口前移,超前防范。
针对信息系统规划、设计、建设、运行、使用、维护等不同阶段实行不同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这样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各种所存在的安全隐患,然后再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风险进行分析,从而解决信息化过程中不同层次和阶段的安全问题。
在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阶段,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实行,可以使企业在充分考虑经营管理目标的条件下,对信息系统的各个结构进行完善从而满足企业业务发展和系统发展的安全需求,有效的避免事后的安全事故。这种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必不可少的,它很好地体现了“预防为主”方针的具体体现,可以有效降低整个信息系统的总体拥有成本。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作为整个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它确保了信息系统安全、业务安全、数据安全的基础性、预防性工作。因此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需要落到实处,从而促进其进一步又好又快发展。
3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基本要素
使命:一个组织机构通过信息化形成的能力要来进行的工作任务。使命是信息化的目的,一个信息系统如果不能实现具体的工作任务是没有意义的。对企业来说,信息系统的使命是业务战略。
依赖度:一个组织机构的使命对信息系统和信息的依靠程度。依赖度越高,风险评估的任务就越重要
资产:对组织具有价值的信息或资源,是安全策略保护的对象
资产价值:体现了资产在重要程度或敏感程度上的表现特征。作为资产的属性,资产价值同时也是对资产进行识别的重要内容。
威胁:一般指会对系统或组织造成不良后果的不希望事故潜在起因。
脆弱性:可能被威胁所利用的资产或若干资产的脆弱环节。通常脆弱性也被称作是弱点或漏洞。
威胁是外因,脆弱性是内因,威胁只有通过利用脆弱性才能造成安全事件。
风险:人为或自然的威胁利用信息系统及其管理体系中存在的脆弱性导致安全事件的发生及其对组织造成的影响。衡量风险的指标有两种,分别是由意外事件发生的概率或者是发生后可能造成的影响。
残余风险:就是指在安全保障手段之后,防护能力有了提升,但是危险并没有完全消失。
安全需求:为了保证组织机构能够正常的工作,因此在信息安全保障措施方面提出的要求。
安全保障措施:为了降低脆弱性,应对威胁,保护资产而进行的预防和控制意外事件的后果,检测、响应意外事件,使得灾难恢复迅速,同时打击信息违法行为而采取的各种实践、规程和机制的总称。
4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基本过程
目前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有大量成熟的过程指南和最佳实践,但风险评估过程的本质是搜集资产、威胁、漏洞、影响等资料和数据,其过程和流程有一定的通用性。
4.1 识别和特征化系统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第一步就是确定评估的工作范围,界定风险评估工作的边界,并识别和特征化工作范围内信息系统的各种资产、支持的业务流程及相应的管理信息等。下图是一个信息系统描述规范:
4.2 识别和特征化漏洞
漏洞是在信息系统、系统安全程序、管理控制、物理设计、内部控制等可能被攻击者利用来获得未授权的信息或破坏关键处理的弱点。识别和特征化漏洞工作的目的是开发一个信息系统漏洞列表。一般常用的识别系统漏洞的方法包括:
(1)使用以前的风险评估报告、系统异常报告、权威机构的漏洞列表等;
(2)使用漏洞扫描工具、渗透性测试等主动的、系统化的测试方法;
(3)开发和使用安全检查列表,对实际系统进行配置核查。
4.3 识别和特征化威胁
威胁是能够通过未授权访问、毁坏、揭露、数据修改或拒绝服务对系统造成潜在危害的任何环境或事件,具体而言,威胁是一个特定威胁源成功利用一个特定漏洞的潜在可能。
威胁的具体描述没有严格规范,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应根据组织机构及其运行环境的实际来识别威胁。
4.4 识别和特征化安全控制措施
在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时,除了分析漏洞和威胁,同时也要全面分析当前所采取的各种安全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可以分为技术控制措施、管理控制措施和物理控制措施。技术控制措施是综合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固件中的保护措施。如访问控制机制、身份识别机制、加密机制、入侵检测软件等。管理控制措施指的是管理运行和控制的保护措施。如安全策略、操作维护标准等。物理安全措施是指保护物理和环境安全。如重要资料柜加锁等。
4.5 确定可能性
完成系统信息、漏洞、威胁和现有安全控制措施的搜集和分析后,下一步需要评估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序。
风险就是后果和可能性的产物。通用公式为:风险=负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概率)×此负面事件的影响(后果)
给定威胁源执行潜在漏洞的可能性可以用高、中、低进行描述。
可能性级别 可能性定义
高 威胁源有强烈的动机和足够的能力,并且已有的控制措施对其无效
中 威胁源有动机和能力,但已有的控制可能可以迟缓漏洞的成功实施
低 威胁源缺少动机或能力,或已有控制可以防止或极大地迟缓漏洞的实施
4.6 分析影响
从风险的最基本原理公式可以看到,要得出风险,需要计算威胁的影响。
信息安全的主要目的是确保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安全事件的影响是通过危害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来体现的。因此,信息安全事件的影响量级(高、中、低)可以通过分析这三个安全目标的受损程度来确定。
失去完整性:由于有意或无意的行为对数据或信息系统的非授权修改。
失去可用性:信息系统功能和操作对其终端用户不可用。
失去保密性:受保护的数据和系统信息非授权访问、暴露。
4.7 确定风险
通过分析和确定了安全事件影响和可能性后,可以使用风险基本原理公式进行风险结果计算。
在定性风险评估中,对风险级别的确定可能会相对主观。其基本方法是为每种威胁可能性级别指定概率,为每种影响级别指定数值,最后确定风险区间等级。
如高威胁可能性的概率是1.0,低影响级别为10,则风险为1.0×10=10
风险等级:高(>50~100),中(>10~50),低(1~10)
4.8 编制风险评估报告和推荐安全控制措施
通过风险评估,得出风险的高中低等级,提出有针对性的抵御威胁的防护对策和整改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从而为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提供依据。
5 结束语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是信息安全建设的起点和基础,在实际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中,应根据系统的实际运行环境和企业管理要求对评估过程进行剪裁,结合国内外标准规范,完成自己的风险评估实践。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范文第2篇
档案信息资产是与档案信息系统有关的所有资产,包括档案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数据、人员、服务及组织形象等,是有形和无形资产的总和。脆弱性是档案信息系统自身存在的技术和管理漏洞,可能被外部威胁利用,造成安全事故;威胁是外部存在的、可能导致档案信息系统发生安全事故的潜在因素。威胁、脆弱性及档案信息资产的相互影响造成档案信息系统面临安全风险,最后计算出风险值。
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总体方法
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核心问题之一是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风险评估方法包括总体方法和具体方法。总体方法是从宏观的角度确定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大致方法,包括:风险评价标准确定方法;风险评估中资产、威胁和脆弱性的识别方法;风险评估辅助工具使用方法及风险评估管理方法等。事实上,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经历了从手动评估到工具辅助评估的阶段,目前正在由技术评估到整体评估发展,由定性评估向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由基于知识(或经验)的评估向基于模型(或标准)的评估方法发展。”。随着信息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的不断发展,目前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已发展到基于标准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借用工具辅助评估的整体评估方法。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总体方法应采用目前最先进方法,即采用依据合适风险评估标准、定性与定量结合、借助评估工具或软件来实现不仅进行档案信息安全技术评估,而且进行档案信息安全管理评估的整体评估方法。
1 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的确定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主要分为国际国外标准和国家标准。国际国外标准有:《ISO/IEC 13335 信息技术 IT安全管理指南》、《ISO/IEC 17799:2005信息安全管理实施指南》、《ISO/IEC27001:2005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NIST SP 800-30信息技术系统的风险管理指南》系列标准等,这些标准在国外已得到广泛使用,而我国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起步较晚,在吸取国外标准且根据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于2007年制定了国家标准((GB/T 20984-2007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公安部、国家保密局于2008年了“关于加强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通知(发改高技[2008]2071号)”,该文件要求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以下简称电子政务项目),应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且规定采用《GB/T 20984-2007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档案信息系统属于电子政务系统,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也应该采取OB/T 20984-2007标准。
2 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定性分析方法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方法,需要凭借评估者的知识、经验和直觉,为风险的各个要素定级。定性分析法操作相对容易,但也可能因为分析结果过于主观性,很难完全反映安全现实情况。定量分析则对构成风险的各个要素和潜在损失水平赋予数值或货币金额,最后得出系统安全风险的量化评估结果。
定量分析方法准确,但由于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整个信息系统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的安全因素众多,而完全量化这些因素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完全量化评估是很难实现的。
定性与定量结合分析方法就是将风险要素的赋值和计算,根据需要分别采取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将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完成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应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档案信息系统资产重要度、威胁分析和脆弱性分析可用定性方法,但给予赋值可采用定量方法。具体脆弱性测试软件可得出定量的数据,最后得出风险值,并判断哪些风险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等。
3 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需借用辅助评估工具
目前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辅助工具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一切工作都只能手工进行的状况,这些工作包括识别重要资产、威胁和弱点发现、安全需求分析、当前安全实践分析、基于资产的风险分析和评估等。其工作量巨大,容易出现疏漏,而且有些工作如系统软硬件漏洞检测等无法用手工完成,因此目前国内外均使用相应的评估辅助工具,如漏洞检测软件和风险评估辅助软件等。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也需借助相应的辅助工具,直接可用的是各种系统软硬件漏洞测试软件或我国依据《GB/T 20984-2007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开发的风险评估辅助软件,将来可开发专门的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辅助工具软件。
4 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需整体评估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不仅需进行安全技术评估,更重要的需进行安全管理等评估,我国已将信息系统等级保护作为一项安全制度,对不同等级的信息系统根据国家相关标准确定安全等级并采取该等级对应的基本安全措施,其中包括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因此评估风险时同样需进行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的整体风险评估,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同样如此。
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具体方法
根据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原理。从资产识别到风险计算,都需根据信息系统自身情况和风险评估要求选择合适的具体方法,包括:资产识别方法、威胁识别方法、脆弱性识别方法、现有措施识别法和风险计算方法等。
1 资产识别方法
档案信息资产识别是对信息资产的分类和判定其价值,因此资产识别方法包括资产分类方法和资产赋值方法。
(1)资产分类方法
在风险评估中资产分类没有严格的标准,但一般需满足:所有的资产都能找到相应的类;任何资产只能有唯一的类相对应。常用的资产分类方法有:按资产表现形式分类、按资产安全级别分类和按资产的功能分类等。
在《GB/T 20984-2007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中,对资产按其表现形式进行分类,即分为数据、软件、硬件、服务、人员及其他(主要指组织的无形资产)。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为:资产分类清晰、资产分类详细,其缺点为:资产分类与其安全属性无关、资产分类过细造成评估极其复杂,因为目前大部分风险评估
都以资产识别作为起点,一项资产面临多项威胁,—项威胁又与多项脆弱性有关,最后造成针对某一项资产的风险评估就十分复杂,缺乏实际可操作性。这种分类方法比较适合于初次风险评估单位对所有信息资产进行摸底和统计。
风险评估中资产的价值不是以资产的经济价值来衡量,所以信息资产分类应与信息资产安全要求有关,即依据信息资产对安全要求的高低进行分类,这种方法同时也满足下一环节即信息资产重要度赋值需求。任何一个档案信息资产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其他,其均有安全属性,在《GB/T 20984-2007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中要求:“资产价值应依据资产在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上的赋值等级,经过综合评定得出”。可选择每个资产在上述三个安全属性中最重要的安全属性等级作为其最后重要等级。但档案信息安全属性应该更多,除上述属性外还包括:真实性、不可否认性(抗抵赖)、可控性和可追溯性,所以可以根据档案信息的七个安全属性中最重要属性的等级作为该资产等级。
目前信息资产安全属性等级如保密性等级可分为:很高、高、中等、低、很低,因此信息资产按安全等级也可分为:很高、高、中等、低、很低,即如果此信息资产保密性等级为“中”,完整性等级为“中”,可用性等级为“低”,则取此信息资产安全等级最高的“中”级。
按信息资产安全级别分类法符合风险评估要求,因为体现了安全要求越高其资产价值越高的宗旨,在统计资产时也可按表现形式和安全等级结合的方法进行,如下表1所示。“类别”为按第一种分类方法中的类别,重要度为第二种方法中的五个等级。
但如果风险评估时按表1进行资产分类时,每个档案信息系统将具有很多资产,这样针对每一项资产进行评估的时间和精力对于评估方都难以接受。因此,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概念、方法和实践》一书中提出:“最好的解决办法应该是面对系统的评估”,信息资产安全等级分类的起点可以认为是系统(或子系统),这样可以在资产统计时用资产表现形式进行分类,在资产安全等级分类时按系统或子系统进行大致分类,即同一个系统或子系统中的资产的安全等级相同,这样满足了组织进行风险评估时“用最少的时间找到主要风险”的思想。
(2)资产赋值方法
由于信息资产价值与安全等级有关,因此对资产赋值应与“很高、高、中等、低、很低”相关,但这是定性的方法,结合定量方法为对应“5、4、3、2、1”五个值,同时将此值称为“资产等级重要度”。
2 威胁识别方法
(1)威胁分类方法
对档案信息系统的威胁可从表现形式、来源、动机、途径等多角度进行分类,而常用的为按来源和表现形式分类。按来源可分为: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又分为恶意和无意两种。基于表现形式可分为:物理环境影响、软硬件故障、无作为或操作失误、管理不到位、恶意代码、越权或滥用、网络攻击、物理攻击、泄密、篡改和抵赖等。由于威胁对信息系统的破坏性极大,所以应以分类详细为宗旨,按表现形式方法分类较为合适。
(2)威胁赋值方法
威胁赋值是以威胁出现的频率为依据的,评估者应根据经验或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判断,综合考虑三个方面:“以往安全事件中出现威胁频率及其频率统计,实践中检测到的威胁频率统计、近期国内外相关组织的威胁预警”。。可以对威胁出现的频率进行等级化赋值,即为:“很高、高、中等、低、很低”,相应的值为:“5、4、3、2、1”。
3 脆弱性识别方法
脆弱性的识别可以以资产为核心,针对每一项需要保护的资产,识别可能被威胁利用的弱点,同时结合已有安全控制措施,对脆弱性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脆弱性识别时来自于信息资产的所有者、使用者,以及相关业务领域和软硬件方面的专业人员等,并对脆弱性识别途径主要有:问卷调查、工具检测、人工核查、文档查阅、渗透性测试等。
(1)脆弱性分类方法
脆弱性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信息资产本身脆弱性和安全控制措施不足带来的脆弱性。资产本身的脆弱性可以通过测试或漏洞扫描等途径得到,属于技术脆弱性。而安全控制措施不足的脆弱性包括技术脆弱性和管理脆弱性,管理脆弱性更容易被威胁所利用,最后造成安全事故。档案信息系统脆弱性分类最好按技术脆弱性和管理脆弱性进行。技术脆弱性涉及物理层、网络层、系统层、应用层等各个层面的安全问题,管理脆弱性又可分为技术管理脆弱性和组织管理脆弱性两方面。
(2)脆弱性赋值方法
根据脆弱性对资产的暴露程度(指被威胁利用后资产的损失程度),采用等级方式可对已经分类并识别的脆弱性进行赋值。如果脆弱性被威胁利用将对资产造成完全损害,则为最高等级,共分五级:“很高、高、中等、低、很低”,相应的值为:“5、4、3、2、1”。
脆弱性值(已有控制措施仍存在的脆弱性)也可称为暴露等级,将暴露等级“5、4、3、2、1”可转化为对应的暴露系数:100%、80%、60%、40%、20%,再将“脆弱性”与“资产重要度等级”联系,计算出如果脆弱性被威胁利用后发生安全事故的影响等级。
影响等级=暴露系数×资产等级重要度
4 已有控制措施识别方法
(1)识别方法
在识别脆弱性的同时应对已经采取的安全措施进行确认,然后确定安全事件发生的容易度。容易度描述的是在采取安全控制措施后威胁利用脆弱性仍可能发生安全事故的容易情况,也就是威胁的五个等级:“很高、高、中等、低、很低”,相应的取值为:“5、4、3、2、1”,“5”为最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同时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已有控制措施有关,评估人员可以根据对系统的调查分析直接给在用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赋值,赋值等级可分为0-5级,
“0”为控制措施基本有效,“5”为控制措施基本无效。
(2)安全事件可能性赋值
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可用以下公式计算:
发生可能性=发生容易度(即威胁赋值)+控制措施
5 风险计算方法
风险计算方法有很多种,但其必须与资产安全等级、面临威胁值、脆弱性值、暴露等级值、容易度值、已有控制措施值等有关,计算出风险评估原理图中的影响等级和发生可能性值。目前一般而言风险计算公式如下:
风险=影响等级×发生可能性
综上所述,可将信息资产、面临威胁、可利用脆弱性、暴露、容易度、控制措施、影响、可能性、风险值构成表2,最终计算出风险值。下表以某数字档案馆为例,其主要分为馆内档案管理系统和电子文件中心,评估资产以子系统作为分类和赋值为起点,并只以部分威胁、脆弱性列出并计算风险。
上表中暴露等级值体现了脆弱性,容易度体现了威胁,以表2第一行为例计算档案管理系统数据泄密的风险值,过程如下:
影响等级=暴露系数×资产等级重要度=(3/5)*5=3
可能性=容易度(威胁值)+控制措施值=3+3=6
风险=影响等级×可能性=3×6=18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脆弱性;威胁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信息资源的规模越来越大,信息系统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保障信息资源、信息系统的安全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信息安全的目标主要体现在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等方面。风险评估是安全建设的出发点,它的重要意义在于改变传统的以技术驱动为导向的安全体系结构设计及详细安全方案的制定,以成本一效益平衡的原则,通过评估信息系统面临的威胁以及脆弱性被威胁源利用后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结合资产的重要程度来识别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就是从风险管理角度,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手段,系统地分析信息化业务和信息系统所面临的人为和自然的威胁及其存在的脆弱性,评估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提出有针对性的抵御威胁的防护对策和整改措施,以防范和化解风险,或者将残余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
2.网络信息安全的内容和主要因素分析
“网络信息的安全”从狭义的字面上来讲就是网络上各种信息的安全,而从广义的角度考虑,还包括整个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数据以及数据处理、存储、传输等使用过程的安全。
网络信息安全具有如下6个特征:(1) 保密性。即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的个人或实体。(2)完整性。即信息未经授权不能被修改、破坏。(3)可用性。即能保证合法的用户正常访问相关的信息。(4)可控性。即信息的内容及传播过程能够被有效地合法控制。(5)可审查性。即信息的使用过程都有相关的记录可供事后查询核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实现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复杂性。
而通过有效的网络信息安全风险因素分析,就能够为此复杂问题的解决找到一个考虑问题的立足点,能够将复杂的问题量化,同时,也为能通过其他方法如人工智能网络方法解决问题提供依据和基础。
网络信息安全的风险因素主要有以下6大类:(1)自然界因素,如地震、火灾、风灾、水灾、雷电等;(2)社会因素,主要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如暴力、战争、盗窃等;(3)网络硬件的因素,如机房包括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等受电力、温度、湿度、灰尘、电磁干扰等影响;(4)软件的因素,包括机房设备的管理软件、机房服务器与用户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各种服务器的数据库配置的合理性以及其他各种应用软件如杀毒软件、防火墙、工具软件等;(5)人为的因素,主要包括网络信息使用者和参与者的各种行为带来的影响因素,如操作失误、数据泄露、恶意代码、拒绝服务、骗取口令、木马攻击等;(6)其他因素,包括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因素、有关部门对相关法律法规立法因素、教育部门对相关知识的培训因素、宣传部门对相关安全内容的宣传因素等。这些因素对于网络信息安全均会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3.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3.1 定制个性化的评估方法
虽然已经有许多标准评估方法和流程,但在实践过程中,不应只是这些方法的套用和拷贝,而是以他们作为参考,根据企业的特点及安全风险评估的能力,进行“基因”重组,定制个性化的评估方法,使得评估服务具有可裁剪性和灵活性。评估种类一般有整体评估、IT安全评估、渗透测试、边界评估、网络结构评估、脆弱性扫描、策略评估、应用风险评估等。
3.2 安全整体框架的设计
风险评估的目的,不仅在于明确风险,更重要的是为管理风险提供基础和依据。作为评估直接输出,用于进行风险管理的安全整体框架。但是由于不同企业环境差异、需求差异,加上在操作层面可参考的模板很少,使得整体框架应用较少。但是,企业至少应该完成近期 1~2 年内框架,这样才能做到有律可依。
3.3 多用户决策评估
不同层面的用户能看到不同的问题,要全面了解风险,必须进行多用户沟通评估。将评估过程作为多用户“决策”过程,对于了解风险、理解风险、管理风险、落实行动,具有极大的意义。事实证明,多用户参与的效果非常明显。多用户“决策”评估,也需要一个具体的流程和方法。
3.4 敏感性分析
由于企业的系统越发复杂且互相关联,使得风险越来越隐蔽。要提高评估效果,必须进行深入关联分析,比如对一个老漏洞,不是简单地分析它的影响和解决措施,而是要推断出可能相关的其他技术和管理漏洞,找出病“根”,开出有效的“处方”。这需要强大的评估经验知识库支撑,同时要求评估者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
3.5 集中化决策管理
安全风险评估需要具有多种知识和能力的人参与,对这些能力和知识的管理,有助于提高评估的效果。集中化决策管理,是评估项目成功的保障条件之一,它不仅是项目管理问题,而且是知识、能力等“基因”的组合运用。必须选用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去执行相应的关键任务。如控制台审计和渗透性测试,由不具备攻防经验和知识的人执行,就达不到任何效果。
3.6 评估结果管理
安全风险评估的输出,不应是文档的堆砌,而是一套能够进行记录、管理的系统。它可能不是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系统,但至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可管理的风险表述系统。企业需要这样的评估管理系统,使用它来指导评估过程,管理评估结果,以便在管理层面提高评估效果。
4.风险评估的过程
4.1 前期准备阶段
主要任务是明确评估目标,确定评估所涉及的业务范围,签署相关合同及协议,接收被评估对象已存在的相关资料。展开对被评估对象的调查研究工作。
4.2 中期现场阶段
编写测评方案,准备现场测试表、管理问卷,展开现场阶段的测试和调查研究阶段。
4.3 后期评估阶段
撰写系统测试报告。进行补充调查研究,评估组依据系统测试报告和补充调研结果形成最终的系统风险评估报告。
5.风险评估的错误理解
(1) 不能把最终的系统风险评估报告认为是结果唯一。
(2)不能认为风险评估可以发现所有的安全问题。
(3) 不能认为风险评估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安全问题。
(4)不能认为风险评估就是漏洞扫描。
(5)不能认为风险评估就是 IT部门的工作,与其它部门无关。
(6) 不能认为风险评估是对所有信息资产都进行评估。
6.结语
总之,风险评估可以明确信息系统的安全状况和主要安全风险。风险评估是信息系统安全技术体系与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通过风险评估及早发现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加固方案是信息系统安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的基础和前提。加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是当前信息安全工作的客观需要和紧迫需求,但是,信息安全评估工作的实施也存在一定的难题,涉及信息安全评估的行业或系统各不相同,并不是所有的评估方法都适用于任何一个行业,要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或开发适合于某一特定行业或系统的特定评估方法,是当前很现实的问题,也会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王毅刚 , 吴昌伦.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策划[J].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 2004,(09)
[2] 贾颖禾.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J]. 中国计算机用户 , 2004,(24)
[3] 杨洁. 层次化的企业信息系统风险分析方法研究[J]. 软件导刊 , 2007,(03)
[4] 杨晨.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机制势在必行——信息安全专家赵战生访谈[J]. 当代通信 , 2004,(22)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3 . 21. 043
[中图分类号] TP3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23)21- 0090- 02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以风险管理为基础,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企业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威胁与存在的脆弱性进行全面分析,以安全事故对企业生产经营有可能带来的危害展开评估,进而制定出有效的防御及整改措施[1]。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在企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不但是重要的评价方法,同时也是利于企业决策的有效机制。如果缺乏准确及时的风险评估,便不能准确的判断出企业所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因此加强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对每一个中小企业来说,都意义重大。
1 中小企业信息安全评估方法
为了进一步评估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多种风险评估方法被开发出来并在企业中得以运用。定性评估法,定量评估法以及半定量评估法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几种方法。风险评估中的定量评估方法,主要是结合企业特点,根据评估内容和评估流程,从众多的信息系统、人员和设备中,利用分类分别计算比例的方法,对评估对象合理选定,并进行数量采样[2]。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企业信息系统中资产价值、威胁性以及脆弱性三者之间存在的函数关系,从而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取恰当的风险计算方法,合理计算出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数值。本文认为定量方法对当前的中小企业来说更具实用价值,主要可从风险计算方法、威胁可能性量化赋值方法着手。
1.1 风险计算方法
后果(Consequence)及可能性(Likelihood)是风险具有的两个基本属性。风险对信息系统的影响,说到底也是这两个因素所造成的。资产的不同自然也使其面临的主要威胁存在差异。而随着威胁可以利用的、资产存在的弱点数量的增加会增加风险的可能性,随着弱点严重级别的提高会增加一该资产面临风险的后果。通常来说, 某项资产风险的可能性为资产脆弱性与存在威胁的可能性的函数,同时风险后果则为资产价值(影响)的函数。本论文采用如下算式来得到资产的风险赋值:
风险值=资产价值×威胁可能性×资产脆弱性
上述公式主要考虑到各参数采取的取值并不十分精确,因而加入了以往的经验和判断,在国际中对此类数据则通常采用数学乘法或矩阵等方法。而采用线性相乘,则主要是为了方便进行计算。企业实施风险分析可以从风险信息和数据,进行不同程度的改进。并根据计算出的风险值的数值范围,确定相应的风险等级。风险数值与风险等级对应的关系见表1。
1.2 脆弱性量化赋值方法
脆弱性和威胁所存在的对应关系,应在评估时充分考虑到,要知道相对应的脆弱性是威胁起作用的基本因素,因此脆弱性与威胁基本上是通过一一对应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对脆弱性大小的评定需要结合评估采集的调研结果、安全漏洞扫描结果以及人工安全检查结果。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和专家经验,将资产存在的脆弱性分为5个等级,分别是很高(VH)、高(H)、中(M)、低(L)、可忽略(N),并且从高到低分别赋值5-1,具体参照表2。
威胁可能性属性非常难以度量.它依赖于具体的资产、弱点。并且这两个属性都和时间有关系。在威胁评估过程中,评估者的专家经验非常重要。
2 结 语
目前,信息系统已经被广泛运用到中小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对其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中小企业来说,定期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信息安全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通过有效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则是科学合理地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前提条件。因此,新形势下中小企业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而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研究进展
一、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对动态风险评估研究主要包括动态风险评估的体系架构、工具和关键技术等。在动态风险评估的体系架构方面,1999年Tim Bass首次提出了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概念,随即又提出了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入侵检测框架,并把该框架用于下一代入侵检测系统和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采用该框架实现入侵行为检测、入侵率计算、入侵者身份和入侵者行为识别、态势评估以及威胁评估等功能。StephenG. Batsell,JasonShifflet等人也提出了类似的模型。美国国防部提出了JDL(Joint Director of Laboratories)模型的网络态势感知总体框架结构,此模型主要包括多源异构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事件关联和目标识别、态势评估、威胁评估、响应与预警、态势可视化显示以及过程优化控制与管理等功能模块。动态风险评估由于评估频次高,因此应充分使用自动化工具代替人工劳动,力争做到对实时风险的监控和计算,同时抓住最重要风险来分析。在动态风险评估的工具方面,可依托的工具包括评估威胁的入侵检测系统、异常流量分析系统、日志分析系统等,评估脆弱性的网络扫描器、应用扫描工具等。
在动态风险评估的技术方面,动态风险评估领域涉及到数据采集、数据融合、态势可视化等多项技术,网络动态风险评估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对态势的正确理解和合理预测上。关于动态风险评估相关技术研究很多,例如在数据采集技术方面,按照数据源分为基于系统配置信息(服务设置系统中存在的漏洞等)和基于系统运行信息(IDS日志中显示的系统所受攻击状况等)两大类数据采集;在数据融合技术方面,Tim Bass首次提出将JDL模型直接运用到网络态势感知领域,这为以后数据融合技术在网络态势感知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Christos Siaterlis等人运用数据融合技术设计出检测DDoS攻击的模型;在态势可视化技术方面,H.Koike和K.Ohno专门为分析Snort日志以及Syslog数据开发了SnortView系统,可以实现每2min对视图的一次更新,并可以显示4h以内的报警数据。
二、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对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高度重视,了中办发[2003]27号《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1号《2006—2023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等文件部署安全风险评估等安全工作,但是由于我国关于安全风险评估研究起步的较晚,目前国内整体处于起步和借鉴阶段,大多数研究主要面向信息系统,针对电信网络的特点进行风险评估的研究和应用较少。
在安全风险评估模型、方法和工具方面,我国虽然已经有一些相关的文章和专著,但是也还局限在对已有国际模型、方法和工具的分析和模仿上,缺乏科学、有效、得到广泛认可的方法和工具,尤其针对电信网的业务和网络特点的可操作性强、得到普遍认可的风险评估方法和工具较少。
国内对安全动态风险评估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动态风险评估的体系架构、相关关键技术等。在体系架构方面,西安交通大学研究并实现了基于IDS和防火墙的集成化网络安全监控平台,提出了基于统计分析的层次化(从上到下分为系统、主机、服务和攻击/漏洞4个层次)安全态势量化评估模型,采用了自下而上、先局部后整体的评估策略及相应计算方法,此方面也是在动态风险评估领域普遍采用的方法。北京理工大学信息安全与对抗技术研究中心研制了一套基于局域网络的网络安全态势评估系统,由网络安全风险状态评估和网络威胁发展趋势预测两部分组成,用于评估网络设备及结构的脆弱性、安全威胁水平等。在关键技术方面,安全领域专家冯毅从我军信息与网络安全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我军积极开展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了多源传感器数据融合和数据挖掘两项关键技术。国防科技大学的胡华平等人提出了面向大规模网络的入侵检测与预警系统的基本框架及其关键技术与难点问题。另外,国内也有一些科研机构尝试把数据融合技术应用到网络安全领域,提出了应用数据融合技术的网络安全分析评估系统、入侵检测系统等。
但是总体来说,国内在动态风险评估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有限,仍没有成熟的、实用的技术或工具,更缺乏针对电信网进行动态风险评估的相关研究,现有研究成果还存在动态评估的实时性不强、采集的数据不够丰富有效、对风险态势的预测研究不够等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 彭凌西;陈月峰;刘才铭;曾金全;刘孙俊;赵辉;;基于危险理论的网络风险评估模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2] 李波;;入侵检测技术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J];电子科技;2007年07期
[3] 丁丽萍;论计算机取证的原则和步骤[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4] 赵冬梅;张玉清;马建峰;;网络安全的综合风险评估[J];计算机科学;2004年07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