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精选5篇)

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范文第1篇

第八期李健演唱了《父亲写的散文诗》,并获得第二名的成绩;《父亲写的散文诗》是一首由董玉方作词,许飞作曲、演唱的歌曲;这首歌将父亲对子女的爱与责任,以及子女在察觉时间流逝、父亲已老的无奈诠释得丝丝入扣。

2007年3月11日,湖南卫视2023原创音乐节目《歌手》第八期播出李健演唱《父亲写的散文诗》,来追寻父辈记忆。

李健,中国内地流行乐男歌手、音乐制作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01年,与卢庚戌组成“水木年华”组合,从而正式进入演艺圈;2023年,作为逆战阵容成功参加湖南卫视原创歌手竞赛真人秀节目《歌手》,最终获得总决赛第四名。

(来源:文章屋网 )

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范文第2篇

这是为我爸妈的回忆录、散文诗歌与歌曲集《遥远的歌》所写的序,谨以此文献给病榻中的妈妈,遥祝她安康!

那段时间其实非常美好,每天下午只要不下雨,爸爸妈妈就带我们兄弟姐妹去散步,一路上爸爸给我们讲故事,那时我才10岁,听完故事,我还总是“其实”、“然而”地议论一番。有一回我病了,昏昏沉沉似梦一般,听到了爸爸妈妈在谈论我的努力、用功,确信自己是一个好孩子。25年后,我考上音乐学院的研究生,回想往事,我确信,25年前的那天晚上,我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礼物。

这个集子,以我父亲的回忆录、散文、诗歌以及书信为主线而展开,兼而有我母亲、兄弟姐妹、亲朋好友还有父母亲的同事、学生的文章,以及父亲的歌曲集。如果说父亲是用故事将我带入诗意的人生,那么母亲则是用歌声将我引入音乐的殿堂,当我幼年的时候,母亲教我歌唱。如今我教我的孩子,唱这首难忘的歌曲,德沃夏克这首《母亲教我的歌》。

父亲记事,也是从奶奶的歌声开始的。青年投身抗日文艺又求学于音乐学院,再从事音乐教师事业于海峡两岸;中年蒙难于事发又十年冤狱于凉伞岗上;晚年重返工作岗位荣获省优秀教师称号,退休后醉心合唱事业,倾心奉献社会。

文集中的书信选,其实只是这个家庭绝大部分已经失散的书信中的一小部分。这里单独一提的,是虽被海峡隔阻,历经半个多世纪,却延绵不断的师生之情。父母亲40年代在台湾教书时的学生来信写道“得悉两位老师的消息,使我感动得哭泣好久。想念老师不知几十年。回忆在彰化女中时,老师突然回大陆,我和惠珍每天哭,上课时每天幻想老师们会突然回来。没想到今天可以看到老师给大家的信。”

首届“银城之春”音乐会,我第一次登奏钢琴曲《牧童短笛》,那年我7岁。但我发着烧,趴在一位姐姐(爸妈的学生,音乐师范生)的背上去演出,姐姐的头发散着清香,姐姐的背很温柔,我感到了另一种亲情。那是幸福的时光,有许多的哥哥姐姐,爸妈是他们敬爱的老师,而我们则是他们疼爱的小弟妹。每周末都有晚会,我们学会了表演,学会了舞蹈,也学会了编剧,我扮演过雷锋,表演过“十送红军”,观赏过爸妈主演的话剧“小城春秋”,也自编过小舞剧“马兰花”,那各式各样的合唱伴奏,更不能少。数不尽的哥哥姐姐,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和快乐,也使“老师”逐渐成为我终身仰慕和追求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事业。多少年后,我拜访了我中学的班主任蔡一鸣老师,他感慨道:“我爸爸是你爸爸的老师,我是你的老师,你是我女儿的老师,你爸爸又是我夫人的老师,如此三代人70多年的师生之谊,真是难能可贵。”

父亲、母亲失去自由后,姐姐的家就成了我们兄弟姐妹的窝。我们兄弟姐妹唯有过年时到姐姐家相聚。姐姐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小学音乐教师,那时我已经下乡了,但姐姐仍然每每邀请我参加她组织的学校音乐活动,为姐姐的节目谱曲和伴奏,和她的学生们下乡演出,成了我那时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后来姐姐也下放了。天各一方的父亲、母亲和兄弟姐妹,只有靠书信来寄托那洒落在“我们的田野”里的难以割舍的亲情。至今,我仍然没法想象年仅16岁的小妹在永定田野山涧里那被农民兄弟称为“八管收音机”的歌唱(《鸡罩衫》),唱那支“汗水和眼泪凝成的歌”……。我们家最具音乐天赋的小妹后来再也没有走上专业音乐的路,直至今天每当我听到她那动人心弦的歌声,我的心就会一阵阵发痛,要不是命运的捉弄,小妹该是一个怎样优秀的歌唱家呀。

我的书柜里还保存着两封已经发黄的书信,一封是1982年8月26日父亲写给我工作的一位中学领导的。信中写到:“嘉幸获得一个去北京进修的机会,希望你能支持他这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在校领导面前美言几句。他的课如果没法安排,那就我来代课,为了孩子学习,我这条老牛还可以再拖两学期(那时父亲出狱不久,已是60多岁的人了)”。另一封信是1986年3月8日母亲获悉我能参加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考试复试时写给我的:“得到你参加复试后的来信,我和爸爸都非常激动,爸爸写信时都流泪了,无论你考上与否,对全家都是极大的鼓舞,爸和我一辈子最大的希望就是让孩子成为有用的人”。亲情啊,亲情是父母手足无措的期盼,还有那期盼背后因孩子受株连(即使到了粉碎之后,我和我妹还因通不过“政审”高考几试落榜)而痛如刀割的心!

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范文第3篇

[关键词]李清照;艾米莉?迪金森;秋景诗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8-0060-02

秋,是中外诗作中比较常见的一个题材,而这些诗作或流露着忧愁、伤感的基调,如战国时宋玉的《九辩》:“悲者,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或抒发大气磅礴,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本篇则挑选了两位女性的咏秋诗作,她们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秋的另一种风情。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双调忆王孙》

这首《双调忆王孙》出自我国宋朝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之手。李清照(1083~1155),齐州(今山东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被誉为婉约体之宗。纵观李清照的一生,从少女时代的热情奔放,中年时期与丈夫的感情创伤,到晚年时的流寓凄苦,在不同时期,她所留下的文学作品风格不同。这首词是李清照少女时期的作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暮秋时节清新淡雅的画面。

词的上阕“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三句对景物做了精炼生动的描述。“浩渺”一词表现了广阔无际的水面给人的感受。“秋已暮,红稀香少”交代了深秋季节,湖面上只剩下星星点点的荷花散发着淡淡余香。后三句则是感情的直接流露,清澈的湖水和翠绿的青山与人格外亲昵,此情此景无限美好。

下阕紧接着描绘了湖面景色,莲子成熟,清澈的露水将湖边的花花草草点缀得生机勃勃。如此美好的秋景,安歇在河滩上的鸥鹭也因为词人的归去而赌气,连头都不回。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借鸥鹭来表达她对秋景的留恋。

另一首秋景诗是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艾米莉?迪金森的《晨曦比以往更柔和》:

The morns are meeker than they were―晨曦比以往更柔和,

The nuts ate getting brown―毛栗正变为深棕,

The berry’s cheek is plumper―浆果的脸颊更加丰满,

The rose is out of town―玫瑰已离开小镇。

The maple wears a gayer scarf―原野穿起鲜红衣衫,

The field a scarlet gown―枫树披上艳丽的头巾,

Lest I sh’d be old fashioned―为了不显得古板,

I’ll put a trinket on―我别了一枚胸针。

(江枫译)

这首诗是迪金森早期的作品。她的诗歌自成一派,运用大胆的比喻、奇异的想象描绘出对自然景物细致的观察与认识,并陈述那种激荡胸怀的欢娱。迪金森的这首《晨曦比以往更柔和》用简短明快、形象具体的语言勾画了初秋来临时的景色,整首诗的风格轻松风趣。第一节里,炎炎夏日慢慢消逝,逐渐成熟的栗子和浆果预示着秋日的到来,玫瑰花也出城而去。第二节中诗人的视角从近处伸向了远方的原野和枫树林,它们都染上了秋天艳丽的颜色,遍地落红。最后,诗人由一个观察者变为这一景色中的一部分,给自己别上了一枚胸针,从而完成了她情感的表达。

下面,笔者试从写作背景、相似、相异三方面对这两首诗词进行比较与分析。

一、写作背景

《双调忆王孙》写于李清照少女时期。其父李格非在朝为官,在学问和散文创作方面很有成就。李清照的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对她开阔视野、培养高贵的气质十分有利。她卓越的文学修养则得益于父亲对她的培养和诗书古籍的熏陶。这首词作的风格婉约又暗含直率与开朗,语言浅显清新却描绘了十分鲜明生动的形象。

艾米莉?迪金森的家庭条件也相当优越。她的祖父是一名成功的律师,并创办了阿默斯特学院,其父和兄长也在律师行业有一定的地位,祖孙三代在当地社交界举足轻重。艾米莉?迪金森不仅有优越的读书条件,而且经常可以接触到社会名流。在这样富裕优越的家庭条件下,她每天足不出户,悠闲地创作。这些都对她发挥过人的诗歌天赋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晨曦比以往更柔和》体现了艾米莉?迪金森对大自然敏锐的感觉和在诗歌创作中所惯用的简洁精妙的语言与结构。

二、相似之处

从写作手法上看,这两首诗都运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双调忆王孙》中“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萍花汀草”;《晨曦比以往更柔和》的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前两句,都对景物进行了客观真实的描写。其次,这两首诗都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双调忆王孙》上阕中的“水光山色与人亲”,词人不正面说自己对水光山色的亲近,而是让山水来表达这种感情。下阕的“清露洗,萍花汀草”,词人用了一个“洗”字,既形象地说明了秋露的浓重、气候的清爽,又生动地再现了“萍花”、“汀草” 旺盛的生命力。下阕中词人把自己对秋景的难舍之情借鸥鹭“不回头”、“似也恨”表达了出来,鸥鹭不愿人们抛下它离去,似乎它们也有着眷恋之情。在迪金森的《晨曦比以往更柔和》里,晨曦、毛栗、浆果、玫瑰、原野、枫树都被人格化了,由于秋天的到来,它们都换上了新的装束。

从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上看,这两部作品都向读者传达了一种轻松愉悦、悠闲自在的感受。比如《双调忆王孙》中的“不尽”、“无穷”,《晨曦比以往更柔和》中的“别上一枚胸针”,作者只用了简单的词句,却让人回味无穷。

三、相异之处

《双调忆王孙》中,词人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把情感埋藏于词句当中,只有靠读者的感悟与想象去感受词的意境。整首词感情与思路十分连贯,每一幅画面过渡自然逼真,一气呵成。上、下阕都有静有动,前一句都是对景物细致入微的描述,而后一句紧接着运用拟人的手法让读者置身于词人所描绘的景色当中,与她一同体会暮秋的亲切与美好。

如果说《双调忆王孙》是一幅灵动的山水画,那么《晨曦比以往更柔和》就是西洋风格的色彩斑斓的油彩画。艾米莉?迪金森在诗的前半部分对景物所做的铺陈是为了最后一句自己内心感受的抒发。读者仿佛看到在晨曦柔和的光辉里,栗子、浆果和玫瑰悄悄暗示了秋天的来临,远处的原野和枫树林也披上了艳红的外衣,此时,诗人连忙为自己别上了一枚胸针,也融入了整个画面当中。细微之处体现了初秋的静谧与柔和,远处的景色更是体现了初秋的大气与和谐。

李清照通过对暮秋景色活灵活现的刻画,让读者身临其境。而艾米莉?迪金森则呈现出一幅初秋的静物画,让读者一目了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诗词比较注重意境的创造,追求言尽而意不尽的效果,让读者有无限遐想的空间。英美诗歌则,直抒胸臆,言尽意尽,是典型西方人的思维特征。

李清照与艾米莉?迪金森都是不趋时媚俗的诗歌创新者,她们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为这两首诗作赋予清新明快的情感,在无数悲秋颂秋之作中,显得别具一格、耐人寻味。同样,在对这两首诗进行比较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中西诗歌在形式、内容、结构等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它们之间同样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完全隔绝。

[参考文献]

[1]王誉公.艾米莉?迪金森.诗歌的分类和声韵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2]江枫(译).迪金森抒情诗选[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范文第4篇

1、《父亲写的散文诗》是一首由董玉方作词,许飞作曲、演唱的歌曲。这首歌将父亲对子女的爱与责任,以及子女在察觉时间流逝、父亲已老的无奈诠释得丝丝入扣。

2、2023年3月14日,音乐人李健自弹自唱,翻唱了这首歌。同年6月份姚晨在《跨界歌王》半决赛中翻唱该曲。

(来源:文章屋网 )

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范文第5篇

一、设置环境,引感

俗话说:“入境始于亲。”有时老师的一句提示性话语、一个动作、一个微笑都有可能把学生带入一个魂牵梦绕的艺术殿堂,促进他们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先以回忆、亲切的语调叩问:“你们留心过父亲的举手投足吗?当父亲的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动作都化为爱的雨露滋润你的时候,你是否会感到一种快乐、一种幸福?你是否会获得一份永久珍藏的记忆?”在我所设置的意境中,全班学生纷纷讨论,并说出让自己感动的瞬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一个学生的发言让全班同学都哭了:他说读小学时都是他妈骑自行车送他的,他妈本来是驼背的,可他发现每到冬天他妈骑车送他时背一点都不驼,而每到夏天时他妈骑车背就更驼。他实在不明白就问了,他妈说她这个背就是这样,冬天不驼夏天驼。一直到现在他才明白,冬天他妈直起背是为了给他挡风,而夏天更驼是怕挡住了他的风,更让他心疼的是,他妈这样的做法导致回家后要睡好长时间才能把疼痛减轻些!还是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当学生读到父亲艰难地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去买橘子的时候,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教室前面排成两排课桌,中间留有过道,形成“月台过去是铁道,铁道过去又是月台”的布置,安排一位个头较小、身材微胖的学生扮作“父亲”进行课本剧表演,另一位同学配乐朗诵。这样一边是声音朗诵,一边是动作表演,两位同学配合得天衣无缝:“父亲”那种年老体衰、执著为儿子买橘子的拳拳爱心立即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形象理解,又受到了深刻的主题教育。

二、塑造形象,激感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文学作品中的画面表达的意境与形象是连接作品与读者的纽带。把“意境说”引入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作用是能够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与把握。通过意境教学,要使学生触景“激”情,所触的“景”便是老师在意境教学中的“塑造形象”。

在教学《海燕》(作者:高尔基)时,我先不涉及文章,而是要学生或根据自己的观察,或在文学作品、电影、电视中所了解的海燕,谈谈海燕的体态、习性、活动情形,着重要他们描绘海燕的飞行、憩休等情形。为了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海燕的形象,我播放了一段以“风大浪高、黑云压顶、电闪交加、大雨倾盆的大海”为背景的实况录像,教室里响起了啧啧的赞叹声,同学们都被海燕那种搏击风浪的无畏气概所折服了。这样一来同学们的情感被激发出来,以自己的所知所见和课文中的海燕进行相互对照,课文中的海燕和学生所了解的海燕和谐、亲切地融为一体,大大地提高了他们对海燕的感受力。这时只需将课文中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语句让学生轻轻一读,学生们立即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爱憎情感,进而转化为对海燕所象征的勇敢的革命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的崇敬与赞叹。

三、烘托气氛,陶冶情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他的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感情与景语之间的联系。了解到这一点,对于诗歌教学,我们就更要注重意境教学了。我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要想让学生深切体会“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情”,就必须让学生体会这首小令前两句中每两个字所写的独立的事物所代表的意境,如果学生能够想象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画面,那么整个画面所带给人的悲凉的、令人沮丧的情感就油然而生了。这首小令所抒发的“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情”就水到渠成了。

四、创造条件,升华情感

初中生青春年少,感情细腻丰富,老师可因势利导,借助于特定设计的语言、表情、手势、教具,必要时借助于现代化的电教手段,这样就能架起实现意境的桥梁,创造一切适用课堂教学的条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机能,怡情激趣,使学生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我在教学《七律·长征》时,借助于多媒体,播放《七律·长征》电视剧的有关片断,然后再配乐让学生朗诵全诗。这样红军当年爬雪山、过草地,忍受着高寒缺氧的痛苦,冒着随时都有可能陷进泥潭危险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就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在学生的心海中,随着朗诵的深入,电影的片断一次又一次地出现,长征精神就会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