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企业(精选5篇)

商品流通企业范文第1篇

内容摘要: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的品牌意识也不断增强,对品牌的要求已经逐渐由产品过渡到提品的商业流通企业。因此,商业流通企业尤其是小型商业流通企业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本文从中小流通企业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其在品牌建设上的不足和缺陷,最后提出了完善公司品牌建设,进行公司品牌创新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中小企业 流通企业 品牌建设

中小商业流通企业品牌建设的难点

由于行业原因以及企业规模的限制,中小商业流通企业建立品牌形象有许多困难,面临着来自国内国外市场的双重压力,尤其是来自国外大品牌的商业流通企业的压力。中小企业在品牌建设上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从企业内部管理和企业外部环境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企业内部管理引发的品牌建设困难

建立强势的品牌形象已经成为企业营销突围的重要手段。但是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将建设品牌形象,进行品牌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步骤,对品牌建设缺乏有效的关注。个别企业虽然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品牌形象,但是由于其对品牌缺乏经营管理,因此也并未收到十分良好的品牌效应。因此,对于企业内部对品牌发展的抑制,主要面临以下两方面的劣势:

第一,企业不注重品牌形象的建立,企业内部没有品牌意识。这是企业在内部管理中对品牌观念的一种管理层缺乏。大部分中小企业一般对品牌知识严重不足,简单地将品牌当作产品来管理,甚至不予开发和重视,认识不到品牌对企业发展所能够带来的好处。第二,企业在建立或拥有了一定的品牌形象后,不注重品牌的内部管理。主要是中小企业在企业品牌运营上有不足和缺陷,以至于建立起来的品牌形象因运营不当而降低了价值。由于中小企业资金有限,因此在品牌运营中常由于低成本而产生品牌运营不足或不当的情形。在品牌运营中,管理层常存在缺乏科学的品牌策略的问题,这与中小商业流通企业从业人员素质有关。除此之外,中小商业流通企业基本没有建立比较科学和全面的品牌体系。另外,在后期品牌形象的维护的过程中,中小流通企业同时也存在不善于利用品牌传播途径的问题,过分迷信广告使得中小企业忽略用品牌价值来引导企业一切营销活动的问题。

(二)企业外部环境引发的品牌建设困难

除了企业内部的品牌管理缺陷外,中小型商业企业外部的经营环境也会对企业的品牌形象建立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首先,由于在商业流通领域内一些国际大品牌已具有了领先的品牌优势,这使得国内商业流通企业在建立品牌形象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竞争压力。尤其对于规模、投入有限的中小企业而言,在商业流通领域内建立品牌形象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其次,虽然我国的商业流通领域已经具有了全国性的特征,但是地方特色仍然十分明显。因此,中小企业往往面临着来自本地具有一定规模的商业流通企业的品牌竞争压力。中型企业尚有品牌建立的可能,但是对于小型企业而言,只有通过差异化,不断提供能够满足客户差异性需求的产品,才能实现品牌形象的树立。

最后,缺乏有力的国家或地方政策扶持。由于品牌建立需要企业进行品牌投入,这将形成企业的无形资产。因此,对于规模、资金有限的中小企业而言,没有国家政策或地方支持等有利资源的协助,单靠一己之力建立品牌形象具有一定的难度。

中小商业流通企业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商业流通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但是,在经营过程中,国内很多中小商业流通企业往往忽略了对品牌形象的建立,导致企业发展缓慢,无法形成规模。建立品牌形象是中小企业扩大规模,谋求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品牌形象的建立,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品牌的认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因此,从企业自身来说,建立品牌形象以实现长期的发展是重要的契机。中小商业流通企业建立品牌形象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机会

经济发展带来的流通流域的横向和纵向扩展为中小流通企业树立品牌形象,扩大规模提供了有利的机会。目前我国经济保持较高速度的发展,从横向上看,商业流通领域逐渐覆盖更广阔的农村市场;从纵向上看,国家政策扶持下,中小企业成为制造业的导向。因此,从这两方面,中小企业都具备了比较好的发展契机。尤其是在农村市场的扩展上,商业流通领域中的中小企业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国农村人口超过9亿,但农村零售品销售额仅为全国的40%,这为中小流通企业提供了十分广大的市场基础。由于农村居住分散、购买能力有限等特征,这一市场一般为大企业所放弃或忽视。但是,中小企业则可以发挥自身的特有优势,通过建立为农村市场所熟知的品牌形象来开发广大的农村市场。

(二)新兴社区型社会创造了新条件

城市中新兴社区型社会为中小企业的品牌建立创造了新的条件。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发展中,社区型社会成为一种新兴的发展趋势。为了完善社区内的生活服务设施,中小流通企业往往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由于市场的分散性以及社区内商品流通的规模问题,大企业往往未能参与,这为中小流通企业创造了发展的空间和余地。也成为中小企业发展品牌形象的一个重要契机。

(三)消费者市场需求多元化和差异化

消费者的市场需求呈现多元化、差异化的趋势。中小企业往往具备为不同客户提供差异性产品和服务的特征,这也成为中小商业流通企业树立品牌形象的一个重要机会。消费者对新事物的需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随着旅游业发展而产生的加油超市、乡村旅店等中小商业流通新模式的涌现,都成为中小企业发挥在商业流通领域作用的新条件。在此基础上,中小商业流通企业也就有更大的动力开发其品牌形象。

中小商业流通企业品牌建设的策略

商业流通行业竞争十分激烈,要想扩大企业规模,谋求长期发展,实现集中化连锁化,树立具有较高认知认可程度的品牌形象是企业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在发展企业的品牌形象过程中,中小商业流通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品牌定位准确并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

从思路上,中小商业流通企业要提高品牌定位的准确性,树立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的高精路线。随着我国主流消费群体对消费个性化、多元化的要求,中小商业流通企业应当将品牌形象建立在为目标消费群体提供个性化消费品的基础上。将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消费者的需求与品牌的特征紧密结合起来。中小企业要实现发展,就要扬长避短,开辟与大企业不同的市场。随着城市富裕阶层的兴起,对个性文化的追求以及消费者的差异性需求已经成为商业流通领域中的一大趋势。中小企业应该尽量把握这一趋势,走小众路线,满足特殊群体的需求,实现特殊群体对该品牌的认知,逐渐培养其品牌忠诚度。

(二)选择合适的品牌经营策略和计划

从品牌建立的执行层面,中小商业流通企业要选择合适的品牌经营策略和计划。中小企业往往将其品牌形象与大企业品牌形象的建立相联系。这样在品牌建立与经营的过程中由于不适应自身的发展特点,而无法具有相应的品牌效应。因此,中小商业流通企业在建立品牌形象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自身特点,细分市场提供具有个性的产品和服务,同时,要注意建立区域性的自主品牌,不能盲目追求全国性的品牌效应。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缩小品牌目标是更现实的品牌策略。通过这种具有适应性的策略,企业才能够逐渐实现区域内、产业内的集群与品牌优势。最终逐步形成产业规模,专业市场,吸引客户。

(三)注重品牌识别的规划和管理

从品牌长期维护方面,中小商业流通企业要注重品牌识别的规划和管理。企业品牌形象的建立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不断的后期维护,围绕其核心价值不断开展经营,这就需要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做好品牌的规划与管理。中小企业在发展之初,不能将企业品牌形象确立的过于狭窄,要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同时,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也要时刻以品牌形象为准绳,衡量企业行为。

结论

品牌形象在企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扩张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中小商业流通企业而言,由于其往往不具备品牌意识,而使发展受到限制。因此,当中小商业流通企业面临良好的发展契机时,企业要将发展品牌形象放在战略高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小企业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娄向鹏,张正.做品牌不是大企业的专利.参见中国营销咨询网,2006(3)

商品流通企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品流通 内部控制 管理措施

商品流通企业是一个环节较复杂的行业,每天频繁地进行商品的采购、运输、存储及销售,所以商品流通企业的内部控制至关重要不容小视。就因为内部控制管理的实行效率太低,导致商品流通企业发展不够迅速,无法从中获得收益的最大化,从而进一步制约了商品流通企业的扩大经营发展。由于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机构,问题就会接踵而来,就更会制约商品流通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机构刻不容缓。

一、商品流通企业在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及现状

我国商品流通企业往往在经营上具有独立自主性,在经济上更是自负盈亏,通过每天频繁地进行商品的采购、运输、存储及销售,把商品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以维持人民生活需求,实现商品的价值,从中赚价取差,获得盈利,这就是我国商品流通企业实际的发展情况。

要加强对商品流通企业的内部控制,可以要依据商品流通企业的特点。商品流通企业的特点是:整个流程较为简单,只有采购、运输、存储及销售四个基本程序;商品流通企业没有生产过程,不对商品进行加工;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周期相对较短,资金相对周转较快,利润主要来源生产企业的佣金及差价。以下是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现状:

1、单位负责人不够重视

有些商品流通企业法人的内控观念意识淡薄,只喜欢别人的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却放纵自己的企业,意识不到自己的企业也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还有就是一些国有企业和私企法人的自身素质太低,不能完全理解内部控制,对内部控制制度工作缺乏经验,不重视;甚至对内部控制随自己的意愿任意指挥,别说可以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了,就是能顺利实行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就已经很不错了。

2、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没有完善的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就完全没有章法可循,单位领导人不按规章制度办事,随意变更规章制度,出现朝令夕改现象,内部控制管理人员根本无法实行,不知道按哪条规章制度办事;还有就是为了避免有关部门的监督审核,采取临时性的规章制度,使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全乱了章法。所以一定要让企业尽快建立起完善的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且有效实行,使企业有章法可循。

二、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意义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内部控制管理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并懂得了内部控制管理对商品流通企业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工作当中仍然存在较为薄弱的环节,不能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制度;企业为实现盈利目标而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如果能有效运用这些方法与规章制度,企业的经营就会“芝麻开花节节高”,有不可估量的结果。随着市场经济日新月异的变化及企业的不断发展,内部控制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确保企业的经营方针策略的有效实行,必须建立起内部控制,既能保护企业的正常经营又能维护企业资产。商品流通企业就是对商品的采购再销售,所以商品在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流动资金相对比较高,因此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就会显得尤为重要。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及意义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为企业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方便管理者物制定出高水准的决策方针。

第二,强化了公司的内部管理,使公司有规章制度可以参考依据。

第三,切实有效的保护了企业的财产、质量的安全。

第四,能够确保有效的履行国家相关规定的法律法规。

第五,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为企业管理者减轻工作负担。

第六,提高企业的有效竞争力,保证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第七,促使企业的利益达到最大、最强化。

由此可见,行之有效的商品流通企业的内部控制对提高企业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对保护企业的各个方面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商品流通企业是完成社会产品运输流通,连接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载体,并没有强劲的竞争优势,因此接近于完全竞争行业,其周转时间较快、季节性强、物资循环过程短等特点导致商品流通企业相比于其他生产性或服务性企业来说,具有更多的经营风险。因此商品流通企业的内部控制过程经常出现以下问题:

1、企业管理者对控制环境的复杂程度缺乏足够认识

企业管理者对商品流通企业的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足是导致内控过程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不少商品流通企业的管理者只是把内部控制当成是会计控制,没有对内控制度形成清晰的认识;或者对企业所制定出的内部控制制度流于表面,不加以严格执行;或者是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与企业所处的实际情况相差很大,导致企业无法执行。这都导致了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尤其是处于如此复杂经营环境的流通企业的内部控制没有形成清楚的认识。

2、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健全

科学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是保证商品流通企业的物流、资源、信息正常传递的关键,这都需要对企业实行专业化的分工且形成有效的激励、监管机制的,但目前一些商品流通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杂乱无章,即使制定了完善的内控制度,也无法对应实施,导致内部控制问题的出现。

3、企业的审计委员会职能欠缺

企业的审计委员会包括内审人员和外部审计机构。完整的企业内部控制是需要能够充分发挥工作职能的审计部门的支持的,但有些商品流通企业却取消了内部审计部门,导致内部控制出现严重的监督风险;又或者有的企业为了方便,将财务部门与监督部门合并在一起,带来严重的财务舞弊风险。

4、企业不同岗位的权责范围模糊

一些商品流通企业由于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因此放松了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对于不同岗位员工的权利与职责范围界定的十分模糊,甚至是一个员工负责不同岗位的多项工作,导致权利和职责相互干扰,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

5、货币资金控制问题

企业要有足够的流动资金,否则企业运行就会无法顺利运行。部分企业领导对货币资金的管理意识较为淡薄,对资金没有详细的使用计划,资金使用不科学,这都容易导致企业的资金链断裂。另外部分企业还出现财务信息丢失或作假的现象,企业领导人不能根据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做出有效判断,制定出有效的经营方针策略,这都会令企业在货币资金的控制方面出现问题。

6、对客户的信用评估把关不严

商品流通企业由于提供的是竞争差异较小的劳务,因此带来的竞争压力很大,导致当前赊销已经成为商品流通企业争取更大市场的主要竞争手段。但这种经营方式为企业带来很大的违约风险,大多数企业由于和客户长期合作就疏于定期对客户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因此带来内部控制的问题。

四、商品流通企业不同业态的主要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1、批发企业

批发企业相对于零售企业好管理一些,毕竟是大批量的交易,不会零零星星的,在管理和账务方面都比较好整理。但是批发企业的货币资金会远远大于零售企业,企业管理者要严格控制好资金,保证资金链的健康完整发展,以保障企业正常经营运行。

2、零售企业

零售企业管理起来比较繁琐,因为批发企业只面对较少的消费者,而零售企业面对的是整个消费领域,销售商品又是有多有少,面对不同的人群。资金方面又比较复杂,多多少少不固定。零售企业管理者要做好充分的管理,还有人员安排一定要恰当、合适,以确保零售企业正常运转。

五、商品流通企业内控评价及考核

目前商品流通企业内控制度不够健全,对企业增加了经营风险,所以商品流通企业要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及时考核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审查企业内部是否有责任分工不明确、工作态度不积极、营私舞弊、资料的真实度、资金是否使用合理等现象,保障商品流通企业的正常运行,从根本上剔除安全隐患。

六、结束语

伴随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商品流通企业由于其周转时间较快、季节性强、物资循环过程短等特点,导致其相比于其他生产性或服务性企业来说,具有更多的经营风险。商品流通企业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内控制度,并提高企业管理层的内部控制管理意识,且有效实行相关规章制度,快速建立起对货币资金等的内控机制,有效贯彻国家财经法纪,不逃税漏税,有序的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经营运行,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商品流通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弥霞.关于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23,(23)

商品流通企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商品流通企业 内部控制 管理

一、引言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是随着工业革命之后企业资本迅速膨胀、企业规模飞速扩展而发展起来的,由于要满足工业时代下大规模的企业生产运营,在管理过程中就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内部控制理论。系统完整的内部控制理论能够有效保证企业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该控制贯穿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包括生产经营的组织、调节、控制和监督。内部控制一般与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相适应,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不同方针政策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从而确保企业资金的保值增值,将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掌握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同时杜绝企业内,行贿受贿现象的发生。商品流通的资金流动有一个特点就是大量资金存在于商品存货上,同时对于商品的购销比较频繁,因此内部控制对于资金控制的要求更加严格。商品流通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对于保证企业资金安全,确保企业提供的会计核算资料准确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为企业制定战略决策提供可靠的支持,最重要的是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保证商品流通企业稳定地运行,提高其运作效率,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核心竞争力的发挥。

二、我国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与管理的现状

1、管理层缺乏内控管理意识

在我国,很多商品流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管理层在意识上就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还有一些企业虽然已经开始尝试建设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相关经验的缺乏和企业上下层员工内部意识的缺失,使得内控制度虽然建立起来了,但是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内部控制制度应有的作用。加之,企业内部员工为了自身私利可能会出现挪用物资的现象,在内控制度的落实上也难以做到尽心尽力。由于内控制度的建设对于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没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很多商品流通企业对于建立内控制度的积极性不高,仅仅把企业管理的重点放在了经营业绩的提高上,对员工的激励也是以业绩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在企业投入上也大多偏向于生产性的投入,对于内控制度建设的投入积极性不高,更有甚者认为内控制度的建设和实施会降低企业经营的灵活性,这些都是在思想意识上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错误认识。

2、信息在企业各部门间不能有效传递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财务信息的处理需要各部门的共同配合,完整的内部控制理论能够有效保证企业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贯穿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包括生产经营的组织、调节、控制和监督。然而由于企业内部非财务部门人员的配合不够等原因,导致企业财务信息在原始数据上常常出现失真,倘若以失真的财务数据为依据做企业经营决策,势必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另外,即使是真实有效的信息在企业内部传递时也经常出现信息不畅通的现象,而切实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需要依靠一定的信息流通机制做支持,失去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就难以得到有效反馈,必定会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缺乏足够的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管理是息息相关的两个方面,有效的内部控制离不开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准确识别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各环节可能面临的种种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风险加以控制,从而实现风险收益的平衡,保证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风险管理首先强调的是企业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其次要求风险管理贯穿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在我国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风险意识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商品流通企业为了追求高利润盲目扩大经营规模,导致企业负债过多,财务风险加剧。一旦风险爆发,企业将不得不陷入停业甚至破产的地步。

4、监管力度达不到内部控制的要求

商品流通企业由于其经营的商品项目种类繁多,产品线比较繁杂,相应地监管起来也比较棘手。当下,我国很多商品流通企业采取的监管办法是统一由财会部门来负责内部控制管理和监督,会计、审计和财务部门互相配合执行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由于各部门之间权责模糊,同时在监督起来缺乏明确的对象,因此实施起来效果不是很好。更有些企业所有财务工作都由会计部门负责,这一方面加大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另一方面也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更加混乱,对于企业经营的监督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加强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的政策建议

1、强化内部控制工作的系统性

内部控制管理之于企业经营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但是要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并不能仅仅依靠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还需要保证内部控制工作的系统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各部门之间凝聚力的充分发挥,才能通过内部控制使得企业经营效率达到最大化。在商品流通企业内,企业的经营过程涉及到很多部门,内部控制制度也相应地贯穿在对企业的人、财、物资源的统筹管理上,只有实现对企业全方位的控制,保证企业运营系统的条理性,才能有效发挥内控制度的作用。同时内控工作的系统性还表现在控制管理的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对于容易出现问题的经营环节要重点控制,提高内部控制工作的针对性,尤其是对于商品流通企业的资金控制,要重点做好商品流通企业的资金风险管理,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各环节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

2、完善商品流通企业的内部控制组织体系

要充分发挥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还需要重视内部控制组织体系的建设。因为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组织体系能够保证内控制度运行效率的发挥。因此,商品流通企业要加强内部控制管理首先就应该从建立内部控制组织结构入手。对于组织体系的建设,一般可以从整体构造和责任分配两个方面做起。为了提高组织结构的运行效率,我国的商品流通企业要将原先过于复杂的组织体系进行简化,减少中间层,尽量使得管理体系扁平化,这样也能够保证组织内部信息的快速流通和企业对风险事件做出迅速的决断,从而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同时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将企业各职能部门团结起来,团结一致地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另一方面需要明确各组织部门的权利分工,保证权利分配明确,责任落实到人,提高各部门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例如:在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内部控制上,可以通过组织体系的设计保证各员工的有效合作和工作效率。由采购调查部门负责商品质量和供应商的调查工作;由采购部门负责商品的具体采购工作;出入库部门主要负责存货出入库的登记和管理工作。这样一来既保证了各部门之间能够有效的配合工作,同时也保证了各部门内部职责工作的高效完成。

3、提高企业的预算管理水平

预算管理的高水平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保证。针对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特点,其预算管理工作的重点是采购工作和销售工作的预算。在预算编制的时候,要统筹考虑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购、销、存环节,保证预算编制环节的合理科学。预算编制完成后,要严格按照预算进行管理,不能随意地变更各环节的预算。当然,预算标准只是一个参照,由于商品流通企业物资流动的频繁,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突况,这时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但是预算的变更要严格执行相应的程序,逐级申报预算变更,经相关负责人审议通过后才可以执行,预算的变更要符合企业利益最大化,避免部分人员的违规操作。除此之外,还需要对预算执行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控制商品流通企业的资金流向,定期汇总企业的现金流量、销售额度和促销费用等财务指标,及时提供企业经营相关的财务报告,为企业管理层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有效的依据。最后要有明确的预算考核机制,从而激励企业各部门严格执行企业预算,保证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在预算考核的同时进行预算评价,及时发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充分发挥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作用,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贯彻执行。

4、完善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

在当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管理系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当中,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畅通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机制,保证企业对市场环境变化第一时间做出有效的反应。对于商品流通企业来说,建立ERP系统能够保证企业各环节高效运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有效辅助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使得企业从市场行情,企业资源管理以及战略决策制定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所以说,商品流通企业的内部控制与管理离不开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只有将信息管理系统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企业从经营到财务信息的有效传递,从市场到供应商变化的快速反应,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未来的市场竞争将会愈发激烈,商品流通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规模扩大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内部管理,从而减少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对于我国商品流通企业当下的发展阶段来说,谁能够在内部控制工作上领先对手,谁就在市场竞争中占得了先机,只有通过不断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与管理水平,商品流通企业要加强内部控制管理首先就应该从建立内部控制组织结构入手,不断通过内部控制完善企业的经营环节,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才能保证企业的稳健运行,保证商品物流企业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商品流通企业范文第4篇

以商品流通企业为会计主体的一种行业会计。它是应用价值管理形式,核算和监督商品流通企业的经济活动,预测经济前景和参与经济决策,指在提高商品流通企业经济效益的经济管理活动。 商品的流通企业的主要经济活动是组织商品流通,即商品的购进、销售、调拨和储存,将社会产品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以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从而实现商品的价值并获得盈利。与工业企业相比,商品流通企业的主要特点是,其经营过程主要包括供应过程与销售过程,没有生产过程。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

商品流通企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商品流通 企业并购 财务整合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随着同行业间的市场竞争力加大,企业并购的速度和规模也得到明显的提升。并购不仅仅是两个企业形式上的融合,而是以资本控制为中心,通过科学的管理模式来达到预期效果的系统运作过程。企业并购之后只有实现快速的财务整合、文化融合,才能够表现为经营的提升以及企业价值的增值,才会实现两企业的双赢。如果并购之后在财务管理方面依然采用粗放式管理,由于商品流通企业资金流量大、业务多、商品流通种类繁杂,很容易发生资金链断裂的情况,让新企业陷入财务风险中。因此无论是母公司还是子公司,在并购之后都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财务管理体系,发现内部存在的各项问题并及时解决,为降低财务风险,提升企业价值打好基础。

一、商品流通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重要性

(一)财务整合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

企业并购是母公司战略扩张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必然趋势。在完成并购之后,虽然母公司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股份、实现了绝对控股,但是新公司的发展规划依旧要综合母公司和原有公司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并且应该制定统一的管理纲要。本公司日常经营涉及到母婴、食品等五大业务类别,商品种类繁多、资金流量大,这对于财务管理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如果财务没有实现整合或者整合效果不佳,会出现风险增高、企业资产机构不合理、投资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只有制定统一的财务管理标准,加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与审计,才能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达到企业并购的预期目的,实现母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

(二)财务整合是保障母公司和新企业发挥财务协同效应的前提

实现了财务整合,母公司和新公司能在某些方面实现统一。例如两企业的纳税和避税问题,如果二者的财务管理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在避税方面的行为就无法实现统一,增加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也不利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良好控制。通过财务整合,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并购后的财务协同效应,两企业能够在投资机会把握以及现金流的存放上互相补充,提升了财务管理的可靠性。

(三)财务整合是企业内部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

新企业无论从内部控制水平还是抗风险能力上较老企业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如果财务管理过于粗放,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会造成资源利用方面效率较低,或者造成企业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在实现母子公司的财务整合后,财务管理水平趋于统一,二者的财务指标具备了比较性,这样在发现二者财务管理水平上的差距之后能够互相补充、借鉴,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对提升资源的利用率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财务整合是母公司加强对子公司控制的有效手段

在并购过程中母公司会持有子公司最少60个百分点,虽然具备控股权,但是毕竟还有一部分股权在他人手中,如果对子公司的控制力度不足,对母公司而言也是一种控制力的削弱。在财务整合的过程中可以在子公司建立一套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突出母公司的主体地位,对本公司的商品采购、出售、物流管理等主要运作项目进行风险控制,从而实现对并购企业的有效管控,提高资产的整体运作效率和抗风险能力。

二、商品流通企业并购财务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者对财务整合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有些企业在并购后没有对于财务管理等进行有效的控制,而是任其发展,将重点放在了如何扩大经营规模,如何开展项目投资问题上,忽视了最为本质的财务整合问题。这种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的做法没有足够的措施应对风险的发生,容易造成资产的流失。企业并购是目标企业资产总量增加的过程,因此在新公司成立的初期由于大量资金的支撑无论是在经营能力还是业务范围上都会取得较好的受益。但如果没有及时进行财务整合,这种良好的发展势头就是一种表面现象,在过渡消耗企业资产和资源后,子公司的运作能力会急转直下,最终失去了市场竞争力,严重时会出现破产。

(二)企业的财务整合制度不健全

从目前商品流通行业企业并购财务整合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子公司的财务整合中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整合制度不健全。财务人员在工作中积极性不高,由于没有具体的财务核算标准,在财务工作中无法做到有据可查,再加上商品流通企业财务数据繁多,种类复杂,财务人员的职责和义务没有合理划分,最终导致各项工作趋于形式,无论是预算、核算还是总结以及报表的绘制缺少实质性数据作为保障,出现了以偏概全的情况,对子公司的管理产生不利影响。

(三)企业并购之后缺少详细的财务整合计划

企业并购的初衷是通过并购来扩大公司的经营规模,提高母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而对于并购之后如何快速提升子公司的经济效益、实现子公司的长远发展没有具体的计划。换言之,子公司只考虑了如何将目标企业并购过来,而对于其发展前景并没有做太多的规划。在财务整合方面,没有具体的制度促使子公司和母公司的财务管理快速实现融合,在预算管理、内部控制方面也缺乏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这不仅对子公司的发展是不利的,也是对自身不负责任的一种体现。

三、商品流通企业并购后如何进行财务整合

(一)转变思想观念,重视财务整合

子公司的财务整合工作应该从基础开始,母公司的管理者要充分意识到目标企业同意并购,正是由于靠自身的实力已经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只好被大型上市公司并购从而获得资金上的支持。因此母公司管理者不要忽视眼前的利益,在并购之后要积极开展财务整合,从而实现对子公司的有效控制,及时将目标公司的财务管理方式进行更新,和自己的财务管理相融合,为子公司的更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二)财务整合中实现资金集中管理

针对当前商品流通行业的现状,建议借财务整合这一过程,实现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资金集中管理是今后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一大趋势,对于提升子公司的财务管理质量,加强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有重要意义。

公司并购实际是目标企业总资产增加的一个过程,如果在财务整合的过程中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不足,很容易发生财务舞弊等情况,造成资产的损失,而资金集中管理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它能将子公司闲置资产集中起来,实现各个子公司之间资金的合理调配,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

通过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对公司手中的流动资金必定有所限制,这样子公司有时会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为了提升资金的利用率,子公司管理者必然会加强财务预算编制和执行,加强审计监督,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公司的预算管理水平和内部审计水平,对子公司而言也是不错的结果。

(三)实行分权责任制,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当前子公司财务管理存在一岗多人的现象,这对于明确财务人员职责,提升职工积极性有一定的阻碍。实行分权责任制,能够明确每个工作人员的职责和义务,实现不相容岗位分离,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为了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要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对一个财务管理周期内财务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总结,根据评价情况对员工进行奖罚。

(四)制定详细的财务整合计划

由于母公司是上市企业,经营规模大,并购企业数量较多,如果没有详细的财务整合计划,在整合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混乱。对此应该针对每个目标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专门的财务整合计划,建议在母公司财务部门找一名财务人员作为子公司财务整合的带头人总领财务整合工作,同时也担任着财务监督的角色。只有具备合理合法的财务整合计划,子公司的各项活动才能够有目标的展开,企业才会实现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晴阳. 企业资产重组后财务整合模式相关问题的研究[J]. 中国商贸. 2023(02).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