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精选5篇)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第1篇
【关键词】类风湿性;X线;诊断分析
【中图分类号】R3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23)07-0167-01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早期患者的关节X线检查除软组织肿胀和关节腔渗液外一般都是阴性。关节部位骨质疏松可以在起病几周内即很明显。关节间隙减少和骨质的侵蚀,提示关节软骨的消失,只出现在病程持续数月以上者。半脱位,脱位和骨性强直后更后期的现象。当软骨已损毁,可见两骨间的关节面融合,丧失原来关节的迹象。弥漫性骨质疏松在慢性病变中常见,并因激素治疗而加重。无菌性坏死的发生率特别在股骨头,亦可因用皮质类固醇治疗而增多。笔者收集整理该病的X线影像资料,旨在提高对本病正确诊断。
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以来在我院经过X线确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病历资料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龄24岁-68岁,病程半年至15年不等。临床表现关节肿胀、关节疼痛、晨僵、皮下结节等症状。
2 X线摄影结果
2.1 软组织改变:软组织肿胀32例,以掌指关节、腕关节居多,其中双膝关节肿胀2例,表现为关节脂肪垫受压移位、变形,右肘关节肿胀2例,表现肘部后脂肪垫移位,病程较长者,关节周围软组织位线缩小,以尺骨茎突处明显。
2.2 骨质改变:骨质疏松,出现于近指(趾)关节骨端,掌(跖)骨端40例,整个骨干疏松28例,膝关节、肘关节、颈椎各2例,表现为关节面毛糙不规则,皮质中断或呈小锯齿状囊状小透亮区,以距关节较远处较多,以腕关节改变较明显,而在肩关节以肱骨大结节处较表现明显,在膝关节表现为股骨髁间凹、髁间嵴。关节面下囊状透亮区,在关节边缘可见增生性改变,颈椎以上部颈椎改变明显,表现枢椎齿状突毛糙,小关节面钩椎关节毛糙、模糊,在跟骨结节处出现囊状侵蚀。周围骨质不规则破坏:骨质硬化,表现为层状骨膜反应1例,位于掌骨远端尺骨茎突呈泡沫状增大6例,皮质增厚2例位于腕骨及跟骨。
2.3 关节改变:表现为关节间隙增宽及狭窄、半脱位。关节狭窄24例,以腕关节、掌指关节为多,关节骨性僵直2例,表现为关节间隙部分或全部消失,均在腕关节;腕关节半脱位4例,表现在舟月、尺桡关节、桡腕关节间隙增宽,掌指关节半脱位7例,表现为远侧内尺侧脱位。根据美国风湿病协会标准分四期:Ⅰ期有骨质疏松,无骨质破坏,本组10例;Ⅱ期出现骨质疏松,软骨及软骨下轻度骨侵蚀或骨破坏,远期受限,肌肉萎缩,本组16例;Ⅲ期表现骨及软骨明显破坏关节变形,肌肉明显萎缩,但关节仍未强直,本组12例;Ⅳ期除具有上述3期改变外,并有关节僵直,本组2例。
3 讨论
本组通过对40例RAX线方面分析发现有如下特点,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软组织改变较显著,而远端指间关节改变较少见;当掌指关节、指间关节、腕关节受累严重时,均向尺侧便宜畸形,较有特征,主要由于腕指关节的骨膜炎侵蚀骨质使韧带拉长丝裂所致;骨质疏松是RA重要特点之一,骨质疏松先出现于近端骨端,而骨干中部仍保持正常密度,此点在其它类型的关节炎不多见;腕关节出现骨质改变,间隙改变而踝关节表现正常,掌指关节受累者,跖趾关节未见改变,阎世昌等认为[1]当腕关节受累时,踝关节有保护倾向,腕关节骨质改变相对其它病变部位关节改变明显,我们统计数字显示75%(30/40)RA侵犯关节的多发性,对称性多见,RA累及颈椎,以上颈椎改变明显,特别是环枢关节改变,包括半脱位、骨质疏松、骨侵蚀等。
本病尚须与下列疾病相鉴别:①.增生性骨关节炎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无全身疾病。关节局部无红肿现象,受损关节以负重的膝、脊柱等较常见,无游走现象,肌肉萎缩和关节畸形边缘呈唇样增生或骨疣形成,血沉正常,RF阴性。②.风湿性关节炎 本病尤易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起病时相混淆,下列各点可资鉴别:起病一般急骤,有咽痛、发热和白细胞增高;以四肢大关节受累多见,为游走性关节肿痛,关节症状消失后无永久性损害;常同时发生心脏炎;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链球菌激酶及抗透明质酸酶均为阳性,而RF阴性;水杨酸制剂疗效常迅速而显著。③.结核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限于单关节或少数关节时应与本病鉴别。本病可伴有其他部位结核病变,如脊椎结核常有椎旁脓肿,二个以上关节同时发病者较少见。X线检查早期不易区别,若有骨质局限性破坏或有椎旁脓肿阴影,有助诊断。关节腔渗液作结核菌培养常阳性。抗结核治疗有效。④.强直性脊柱炎 本病以前认为属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种类型,但是,本病始于骶髂关节,非四肢小关节;关节滑膜炎不明显而钙化骨化明显;类风湿因子检查阴性,并不出现皮下类风湿结节;阿司匹林等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无效的药物治疗本病能奏效。
到目前为止,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原因还没有彻底明确,所以,还缺乏明确的预防措施。以下是根据国内外有关文献及医生的临床经验,提出的一些预防措施:1.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素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或生产劳动,凡是能坚持体育锻炼的人,身体就强壮,抗病能力就强,很少患病,抗御风寒湿邪侵袭的能力比一般没经过体育锻炼者强得多。2.避免受风、受潮、受寒:大部分患者发病前或疾病复发前都有受凉、受潮等病史,提出了这些因素在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注意保暖是最重要的。3.注意劳逸结合:要劳逸结合,活动与休息要适度,过于疲劳,人的免疫力也会随之下降,容易引发一些疾病。4.保持精神愉快: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人的精神活动状态有密切的关系。保持精神愉快也是预防类风湿关节炎的一个方面,遇事要注意不可过于激动或长期闷闷不乐。要善于节制不良情绪,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心胸开阔,生活愉快,进而使身体健康,要记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对维持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是重要的。5.预防和控制感染:实验研究表明细菌或病毒的感染可能是诱发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因素之一,有些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在患了扁桃体炎、咽喉炎、鼻窦炎、慢性胆囊炎、龋齿等感染性疾病之后而发病的。所以,预防感染和控制体内的感染病灶也是重要的。
参考文献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第2篇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腕关节;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侵蚀性关节炎的病症,主要表现为患者全身性的自身免疫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发生的人群多为女性,一般35~55岁的发病率是相对比较高的,其主要症状为,两手的腕关节和手指等小关节的对称性和持续性多关节的关节炎。临床表现为手指关节疼痛、肿胀、病症反复发作。如果该病发生病变没有进行及时的治疗,可能会导致残疾[1]。X射线平片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起病变的检测是比较困难的,而MRI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对比度和空间分辨率的效果,可以很直观的检测出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的病变,既滑膜增厚和造影的强化[2]。本文将通过6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关节痛患者两手和腕关节的MRI研究,来探讨MRI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诊断的医学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月在我就诊的并且进行过MRI扫面的患者患者60例。年龄在35~70岁,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病况1年以内。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的分类标准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提出的评比标准。对60例患者进行调查一直到临床确诊为止,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标准的患者有35例,不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15例。在35例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中有20例女性患者,15例男性患者,年龄在35~70岁,平均年龄为50岁。所有的患者都经过了MRI扫描。
1.2方法 MRI扫描法,首先是要将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使用E-SCAN0.2T四肢关节专用MRI仪器为病患进行扫描,将有病症的部位垂直伸入手腕关节的专业线圈中。在扫描之后,根据诊断,由放射科医生对不同关节的MRI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分析,观察患者是否滑膜增厚、骨髓水肿、骨与软骨是否侵蚀等症状[3]。
X射线检查是将所有的患者都采用数字化摄片,拍摄患者的手和腕关节的前后,看守制跟腕关节是否出现异常情况,例如:骨质异常、关节间隙改变、周围软组织等。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四格表法计算类风湿性关节炎各种MRI情况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2结果
在35例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X射线平片有8例患者显示骨质疏松。有5例患者关节间隙轻度狭窄,有7例患者关节肿胀的,并且所有患者都没有明确关节面固执侵蚀的破坏。通过MRI扫描的35例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有35例腕关节和手指关节滑膜增厚的患者;有32例患者的现象为骨髓水肿;20例患者的关节面下不规则骨侵蚀;34例患者出现关节腔积液现象;13例患者检测出肌腱炎;15例患需要做增强MRI扫描,其中10例患者确证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见血管翳强化,还有5例患者则为非类风湿性关节炎血管翳强化。MRI各种整形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见表1,典型病例见图1。
3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因为没有及时治疗而可能导致残废的关节炎,如果不能早期的进行诊断和治疗,还会导致关节畸形,甚至丧失工作和生活的自理能力。在传统的治疗方法中,二线药物治疗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种治疗手段,但是,二线药物治疗所产生的副作用大,在没有明确病症的情况下,通常是不建议使用的[4]。又由于X射线的平片受到软组织的分辨影响,不能有效的显示炎性滑膜,因此,很难进行早期治疗[5]。MRI的分辨率远远高于X射线的分辨率,因此,能够进行多方位的扫描,甚至可以直接显示炎性滑膜在增厚、骨髓以及肌腱,能够更早的发现病变,从而得到早期的诊断,为患者进行治疗。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滑膜炎可能导致关节腔内渗增加,MRI上扫描得出的结果为,关节肿胀以及关节间隙增宽的现象[6]。类风湿性关节炎出现时,还会出现肌腱信号的改变,现象为,在横断面上出现典型的环形信号。总而言之,四肢关节的专用MRI对双手以及腕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影像诊断的准确率高,根据MRI所扫描出来的现象进行分析,可以对早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确证,并且给予患者及时的治疗和病情的控制。
参考文献:
[1]樊有龙,傅颖媛.类风湿关节炎患者AECA、VEGF、IL-17的检测及临床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23,14(6):907-910.
[2]朱瑾,张文云,房勤茂,等.腕关节滑膜厚度和动脉阻力指数评价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活动期[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23,26(l):124-126.
[3]孙红梅,李永亮.类风湿关节炎四肢关节低场强磁共振表现[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23,16(03):241-245.
[4]刘艳杰,蔡跃增.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9,32(02):153-156.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
DOI:10.14163/ki.11-5547/r.2023.23.013
RA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以慢性关节炎症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畸率, 疾病主要引起软骨及骨组织破坏, 患者在临床确诊时往往已发生关节变形, 因而早期诊断对减少患者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和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研究显示, RF、抗CCP、GPI等多种自身抗体与RA的诊断密切相关[1]。本文对RA患者血清RF、抗CCP、GPI进行检测, 并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检测结果比较, 以观察三项指标在RA诊断中的价值,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23年6月~2023年2月于本院治疗的RA患者150例(RA组), 其中, 男57例, 女93例, 年龄18~64岁, 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诊断标准。选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90例为非RA组, 男31例, 女59例, 年龄17~66岁, 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39例, 混合型结缔组织病9例, 强直性脊柱炎5例, 骨关节炎24例, 干燥综合症1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 2 检测方法 抽取所有研究对象静空腹脉血5 ml, 分离血清。RF检测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 抗CCP和GPI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所有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RF>15 IU/mI, 抗CCP抗体>25 U/mL, GPI>0.25 μg/mL为阳性。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三种指标阳性率比较 在RF组中, RF、抗CCP和GPI的阳性率均高于非RA组(P
2. 2 三种指标灵敏度和特异性 RF、抗CCP和GPI联检RA的灵敏度较单项检测高, 为87.33%;但特异性较单项检测低, 为70.00%。见表2。
3 讨论
RA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 多发于35~50岁女性, 在我国其发病率约为0.41%, 患者主要表现为慢性、对称性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 并最终破坏骨关节, 患者如诊断、治疗不及时, 可引起关节畸形和不可逆功能障碍。在患者发病过程中, 多伴有B细胞、T细胞滑膜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活化以及炎性介质、趋化因子、细胞因子的释放。研究显示, RA的发生与自身免疫系统功能发生紊乱、遗传易感、细菌或病毒感染、神经内分泌及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2]。
目前RA临床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影像学检查及血清学指标等, RF是RA临床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指标, 为抗免疫球蛋白G(IgG)分子Fc片段抗原决定簇抗体, 机体内变性IgG可与RF结合成免疫复合物, 进而活化补体, 在炎性黏附因子和细胞因子的作用下, 致机体组织炎性损伤, 引起血管炎和骨关节炎[3]。RF诊断灵敏度约为60%~80%, 且特异性较低, 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干燥综合征等多种疾病均可使其血清RF水平升高。GPI抗原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细胞内和细胞外液的免疫活性酶, 尤其在关节腔内浓度较高, 研究显示, GPI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种自身抗原, 在RA患者的关节液和血清中GPI浓度升高, 而在皮肤、子宫内膜、心包及结缔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中其表达无异常, 表明抗GPI抗体可能参与RA滑膜病变过程, GPI可作为RA诊断的免疫标记物[2]。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为一种RA患者自身抗体中抗角蛋白抗体谱成员, 且CCP是可经人工合成的较为理想的抗原底物, 其具有稳定性强、纯度高及不与其他血清成分发生交叉反应等特点, 抗CCP抗体检测因其较高的特异性目前已广泛应用临床患者疾病的诊断[2]。本文结果显示, 在RF组中, RF、抗CCP和GPI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非RA组(P
综上所述, RF、抗CCP和GPI诊断RA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三项联检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RA诊断的准确性, 降低漏诊和误诊率, 并对患者病情变化和预后判定具有指导作用,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梁海, 吴久鸿, 向卓, 等.抗CCP抗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进展.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23, 20(11):1375-1378.
[2] 韩日成, 张家明, 冼观秀, 等.抗CCP抗体及3种血清型RF联合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辽宁医学院学报, 2023, 36(5):43-46.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第4篇
【摘要】 目的: 探讨多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 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类风湿因子(RF);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抗角蛋白抗体(AKA);ELISA法检测抗Sa抗体,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斑点法检测抗聚角蛋白微丝蛋白抗体(AFA). 结果: 各组自身抗体检测的阳性率比较,抗AKA抗体,RF和抗CCP抗体的阳性率较高,分别为46.8%,45.8%和61.4%,为多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中的最佳实验;RF,抗CCP抗体,抗AKA抗体三种抗体联合检测RA,为较好的组合项目,在RA检测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结论: 选择适当的自身抗体指标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RA检测的阳性率.
【关键词】 自身抗体;关节炎,类风湿;类风湿因子
0引言
风湿病是由不同病因引起并以累及多器官损伤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多有反复发作性和渐进性,典型的特征是存在多种变异体和重叠综合症,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1].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且多样性[2],至今仍没有大家公认的特异的生化、免疫或组织学诊断指标,常造成误诊,其单项自身抗体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有不足,类风湿因子的检出率偏低[2-3]. 因此,诊断以特定的症状,检出特定的自身抗体为依据,寻找合适的检测项目是提高RA早期确诊率的关键. 我们通过对RA患者进行多种自身抗体的联合检测,以探讨RA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标本选择我院200701/200712风湿专科门诊确诊为RA患者96例(RA组),年龄50~65岁. 其中63例其他自身免疫疾病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45例(SLE组);干燥综合征(PSS)8例(PSS组);系统性硬化症(SSc)10例(SSc组). 另外选择近期在我院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 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检测试剂(浙江伊利康公司);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ies,ANA),抗角蛋白(antikeratin antibodies,AKA)抗体,抗Sa抗体,抗环瓜氨酸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抗体(抗CCP抗体),抗聚角蛋白微丝蛋白(antifilaggrin antibody,AFA)抗体检测试剂(德国欧蒙公司).
1.2方法
1.2.1RF检测(散射比浊法)人微球蛋白胶合于乳胶微粒,与待测样本中的RF发生免疫反应,引起微粒的凝集,增加浊度,>20 IU/mL为阳性.
1.2.2抗ANA抗体,抗AKA抗体检测(间接免疫荧光法)稀释血清(ANA起始稀释度1∶100,AKA起始稀释度1∶10)与包被基质反应,抗原与抗体结合,加入荧光素标记,与基质上的抗体反应形成特异性荧光. ANA阳性可根据不同的荧光模式进行判定其阳性结果,AKA阳性于角质层出现线性或板层状荧光判定为阳性.
1.2.3抗Sa抗体,抗CCP抗体检测(ELISA法)将稀释血清加入包被孔,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与包被在固相上的抗原结合,酶标记的抗人抗体与已结合的抗体反应,结合的标记抗体与底物液作用阳性呈现蓝色,颜色深浅与抗体浓度成正比.
1.2.4抗AFA抗体检测(斑点法)将已稀释标本加入反应板,稀释血清中的抗体与抗原结合,酶标记的抗人抗体与结合的抗体反应,加入底物液显色,阳性出现蓝色条带,条带颜色深浅与抗体含量成正比.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0.0软件统计,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结果
2.1各组自身抗体检测的阳性率96例RA患者、63例其他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采用RF,抗ANA抗体,抗Sa抗体,抗AKA抗体,抗AFA抗体,抗CCP抗体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 检测中,RF,抗Sa抗体,抗AKA抗体,抗AFA抗体以及抗CCP抗体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其中,抗CCP抗体的检出率最高.表1各组自身抗体检测的阳性率
2.2不同自身抗体对RA诊断效能比较结果显示,各组自身抗体在RA的早期实验诊断中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RF为RA筛检的常用指标,其阳性率为45.8%,支持早期RA的倾向性诊断,但诊断缺乏特异性;抗ANA抗体的检测阳性率为35.4%,是活动性SLE非常敏感的参数,但并非SLE特异的;抗Sa抗体检测阳性率为39.6%,其在RF阳性和阴性RA患者中均可呈现阳性,尤其对RF阴性的患者,可成为诊断RA的一个指标;抗AKA抗体阳性率为46.8%,可作为RA检测的特异性指标和RA诊断的辅助实验诊断项目,适合于早期不典型及血清阴性RA的诊断;抗AFA抗体检测阳性率为37.5%,其对RA早期诊断有意义,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可出现于RF阴性的RA血清中;抗-CCP抗体检测阳性率为61.4%,可作为RA早期诊断指标. 抗CCP抗体含量与RA病情严重程度及病程进展有关. 其中抗AKA抗体,RF和抗CCP抗体的阳性率较高,三项抗体联合检测,在临床的应用中具有较高的检测价值.
3讨论
RA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炎性疾病,目前仍以临床表现为主要诊断依据. 多年来,人们试图寻找一种RA特异的诊断指标,但仍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诊断指标. 为此,我们对96例RA患者进行了多种自身抗体的联合检测与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自身抗体检测是RA确诊的重要的实验诊断,从各组自身抗体检测的阳性率比较可以看出,抗AKA抗体,RF和抗CCP抗体的阳性率较高,可为最佳的联合检测方案.
RF识别的自身抗原是变性的IgG Fc部分,是最早发现的RA的自身抗体. 近年的研究[3-4]表明,RF与临床表现和关节损伤程度密切相关,是损伤指标中最强有力的预后因子,其他自身抗体不能取代RF在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地位. 但RF阳性还存在于RA阴性的患者中,正常人尤其是高龄者可有5%的阳性,因而,RF对RA的诊断特异性欠满意,RF阳性不能作为诊断RA的唯一标准[5].
抗AKA抗体是由Inanc等[6]以Wistar大白鼠中段食管的角质层为底物,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在患者血清中发现的一种抗食管上皮角质层的自身抗体,本研究中抗AKA抗体检测的阳性率为47%,而其检测的特异性近90%~100%,可作为RA检测的特异性指标及辅助实验诊断项目,以提高诊断的阳性率,特别是当RF检测阴性时,RA具有补充诊断的意义.
抗CCP-抗体是RA早期诊断的标志物[7],是RA早期诊断较好的指标,也是鉴别浸蚀性、非浸蚀性RA的灵敏指标. 本研究中抗CCP-抗体的检测阳性率为61.4%,其检测阳性率为各项自身抗体最高,因此,将抗CCP抗体检测用于RA早期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抗AKA抗体,RF和抗CCP抗体三种抗体联合检测,弥补了单一的RF对RA诊断的不足,提高了RA的检出率及检测特异性,为联合检测较好的组合项目,为RA的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实验指标. 鉴于各项自身抗体检测在RA的早期诊断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验条件,选择适当的项目组合,有助于提高RA的早期确诊.
参考文献
[1] Kuhn KA, Kulik L, Tomooka B, et al. Antibodies against eitrullinated proteins enhance tissue injury in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arthritis[J]. J Clin Invest,2006,116(4):961-973.
[2] Matsuo K, Xiang Y, Nakamura H,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novel eitrullinated autoantigens of synovium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using a proteomie approach[J]. Arthritis Res Ther, 2006, 8(6):1-3.
[3] Harrison MJ, Paget SA. AntiCCP antibody testing as a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tool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 QJM, 2007, 100(4):193-201.
[4] 梅品玉,商新梅. 类风湿因子测定方法及测定意义评价[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6, 5(12):2034.
[5] 赵超,王雪. 类风湿因子定量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治中的应用[J].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5):1345.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 RF)分型、抗环瓜氨酸肽( CCP)抗体和抗角质蛋白(AKA)抗体对类风湿性关节炎( RA)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定量ELISA法、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4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抗CCP抗体、RF分型和AKA抗体,计算其敏感性、特异性,并采用检验及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RF分型、抗CCP抗体及AK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RF分型87.76%和59.99%;抗CCP抗体85.71%和76.40%;AKA79.59%和91.01%。结论联合检测抗CCP抗体、AKA和RF分型有利于提高RA的正确诊断率。
关键词: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角质蛋白抗体;类风湿因子分型;类风湿性关节炎Abstract:Objective Rheumatoid factor (RF) classification, citrulline peptide (CCP) antibody and anti keratin antibodies (AKA)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in the diagnosis of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Quantitative ELISA,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method were used to detect anti CCP of 49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antibodies, RF parting and AKA, calculate its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USES the statistical processing test and t test. Results The RF parting, anti CCP antibody and AKA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respectively: RF classification were 87.76% and 87.76%; Anti CCP antibody were 85.71% and 76.40%; AKA79.59 % and 91.01%. ConclusionCombined detection of anti CCP antibody, AKA and RF classification can help improve the correct diagnostic rate of RA.
Key words:Resistance to ring citrulline peptide antibodies;Anti keratin antibody;Rheumatoid factor classification;Rheumatoid arthritis
中图分类号:R59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23)05-02-02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滑膜炎症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类风湿因子(RF)是最常用的检测项目,特异性较差。近年来国内逐渐应用抗 CCP抗体、AKA 来辅助诊断RA。本文探讨抗 CCP抗体、AKA和RF分型在RA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采集资料全部来自于2023年1月至2023年3月昆明市延安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年龄:9岁-87岁。依据临床诊断将之分为三组:RA组49例,其中男性为15例, 女性为34例,所有RA患者均符合 1987 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RA诊断标准。非RA组44例,其中男性为10例, 女性为34例,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强直性脊柱炎2例、原发性干燥综合症10例、结缔组织病4例、甲状腺功能减退6例、自身免疫性溶血4例、骨关节炎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6例,各疾病均符合相应的诊断标准。正常对照组来自同期健康体检者共45例,其中男性为10例,女性为35例。
1.2方法:
抗CCP抗体和RF抗体分型的检测采用定量ELISA法,试剂盒分别来自Euro-diagnostic公司和Aesku Diagnostics GmbH公司。全自动酶标仪为BIO RAD公司生产的Model 680型酶标仪。以波长450nm、630nm比色。抗AKA抗体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试剂盒来自北京和杰创新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与组间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所有假设检验的检验水准定为0.05。
2结果
2.1RF抗体分型、抗CCP 抗体、AKA 抗体在RA、非RA 及正常对照组中阳性检出结果见表1。RA组中RF分型、CCP和AKA的阳性检出率分别是87.76%、85.71%、79.59%;非RA组中RF分型、CCP和AKA的阳性检出率分别是68.18%、40.90%、18.18%;在正常对照组中阳性检出率分别是13.33%、6.67%、0%。各组指标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对检测数据进行检验,与RA组比较,非RA组及正常对照组的RF分型、抗CCP 抗体、AKA抗体的阳性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三组个指标阳性检出率的比较[n(%)]
组别n 阳性例数(阳性率)RF分型CCP AKA RA 4943(87.76) 42(85.71)39(79.59)非RA4430(68.18) 18(40.90) 8(18.18) 正常组45 6(13.33)3(6.67)0(0)2.2各指标对:RA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的比较见表2。RF分型、抗CCP抗体及AK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RF分型87.76%和59.99%;抗CCP抗体85.71%和76.40%;AKA79.59%和91.01%。据本组资料分析,三项指标间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每项指标两两比较特异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2各指标对RA诊断的比较
指标 敏感性
(%) 特异性
(%) 阳性预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