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课程(精选5篇)
日语课程范文第1篇
一、阅读课有助于深化日语语言知识
精读课是日语专业课程体系中语言技能主干课、基础课,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方面为学生打好坚实的专业基础,所授内容主要是词汇、语法、句型等语言构件与会话规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构筑起来的日语综合运用能力。正因为在语言要素和技能的传授上具有综合性或基础性,所以最近我国日语教育界陆续将精读课改称为“综合日语”或“基础日语”。阅读课的教学宗旨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阅读技巧)或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课不应以语言知识的传授为首要教学任务,如果任课教师上课伊始就解释语法或要求学生练习句型,在教学理念上则失之偏颇,而学生在阅读课上只重视记忆单词、理解语法,亦属主要学习目的发生错位。精读课和阅读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不能偏离正鹄,更不能倒置。但是如果为从文章内容中读取更多更准确的信息,而逐行逐段甚至逐字逐句认真阅读课文内容时,阅读课的确还具有强化、扩充语言知识的亚功能。譬如,在阅读课中邂逅曾在精读课上学过、却记忆模糊的语言知识,此时就能起到加深理解的教学效果。可以这样理解,精读课是初步接触和理解单词、句型等具体语言知识的过程,而阅读课是对这些语言构件在意义上拾遗补缺、融会贯通,在功能上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在数量上增益扩充、集腋成裘的教学过程。在语言知识的掌握上,精读课和阅读课应具备这样的相衔性和互补性。阅读是为了读懂文章,以获取信息、知识。但阅读过程中遇到生词或新的语法现象时,读者自然要查阅词典、语法书,或通过其他途径弄清语言知识方面出现的盲点,而这个过程客观上能促进读者增加词汇量或巩固语法知识。同时,为了读懂文章而关注某一生词或某种陌生语法现象时,有针对性地查阅词典或语法书籍而掌握语言知识的效果,总比盲目记忆显得更为牢靠、深刻。在外语学习中,单纯死记硬背单词或语法并非上策。背词典掌握的单词,不会实际运用,则是个死的符号,记忆可能会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纵然是将整部词典的词条短时内输入大脑中,恐怕也只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并不意味着已真正掌握了这些词汇。包括单词在内的语言构件的掌握,必须经过接触、理解、练习、记忆、运用这五个阶段。背词典学习单词只是接触、记忆的过程,而缺少在实际语境中理解、练习和运用这一更为重要的认知过程。日语词汇中存在大量“漢語”(日语中从汉语吸收来的词语),对于中国人学习日语固然是个捷径,但也很容易使人望文生义、皮相理解。譬如,日语和汉语中的同形汉语词,在词义关系上,有的完全吻合,有的部分吻合,有的大相径庭,有的在现代词义上则南辕北辙(比如“娘”等词)。在这种词义有相当差距的语言现实条件下,以中国汉语词义理解外形接近或相同的日语“漢語”,是个危险的学习方法,有时甚至是“陷阱”。日语中存在大量的“漢語”,对于中国学生而言,无疑是个双刃剑,其消极作用不可低估,既干扰着他们对日语词义的准确理解,又会阻碍其正常日语语言思维的养成。因此,理解、记忆日语中的“漢語”词汇,很多时候不能“以貌取人”。在阅读中,低年级学生应使用编纂水平较高的各类《日汉词典》帮助理解、掌握单词。到了高年级阶段,理解日语词义,应回归“原典”,即查阅《広辞苑》、《国語大辞典》等日本原版的权威性“解释性”词典,弄清该词的庐山真面目———真意、本意之后再行记忆和阅读。况且有些文化内涵深厚的日语“漢語”和“和语”词汇,只有这些词典设有专门词条予以解释,或只有依靠这些词典才能捕捉到其真谛。记忆单词应在具体句子形式或语言环境中进行。有了具体的语境作陪衬、作铺垫,才能更好地凸显出一个单词的多义、多用。况且相关具体语境留下的深刻场景印象,以后很容易让人想起该词的不同用法。在阅读课中,通过阅读纯正的日语文章,学生能有机会在具体句子或实际语境中接触到众多词汇、语法现象及丰富的语言特征或表达形式,从而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掌握到各种日语知识。
二、阅读课有助于提高日语写作能力
用语言文字交流思想感情是一个“你来我往”的双向性信息传递过程,一方面要理解(包括听懂和读懂)对方的想法,另一方面要表达(主要包括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自己的思想。在书面表达能力(即写作能力)的培养方面,阅读课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阅读课,学生不仅能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和阅读能力,扩充词汇和语法知识,增加日语以外的各种专业知识,而且还能了解到中日文表达习惯的差异,从而掌握准确的日语表述形式。学习外语时,尽管掌握了单词和语法,但不一定就能掌握外国人的习惯性语言表达方式和句子结构。与掌握单词、语法等语言构件同等重要的是,要做到能写会说符合外国人语言思维习惯的句子。对于中国学生而言,用日语表达思想感情,必然要受母语思维定式的影响。语言思维本质上反映着一个民族固有的思维方式和长久的心理积淀,属于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要消除日语专业学生汉语式日语表达习惯这一“痼疾”,最佳办法之一便是让他们多读日本人撰写的经典性文章,在句子中理解词义、语法,在段落中掌握正确的句子结构和语言表述形式。上阅读课时,任课教师应提示学生,在日语文章中,从中国人的眼光看越是不可思议的表达方式越是值得重视的日语语言知识增长点。因此,以读懂日语文章为目的,关注词语用法、句子结构、段落安排及文章体裁的同时,学生无形中就会受到该文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的影响。如此这般,阅读的文章多了,自然就会照葫芦画瓢,写作时在词语用法、表述形式和篇章结构的安排等方面定会进步,就能写出合格的日语文章了。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写作属于书面形式的表达,因此写作课是外语教学中的主课。因这一课程性质决定,目前很多学校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后才开设此门课程,而不像听力、会话等其他语言技能课,学生入学伊始就能学到这些课程内容,接受语言技能的训练。但是如上所述,如果充分发挥阅读课的作用,则能够把该门课程当做写作课的基础或导入,同时也可视为对写作课的辅教学手段。另外,在阅读课上任课教师可以合理设问,让学生笔头回答,或要求学生笔头归纳所读内容或写出读后感,这些均为阅读课对写作课的有力补充。因此,如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形式,阅读课则能够成为写作课的良好基础和补充,而写作课则是阅读课所学语言知识和文章写作技巧的运用,是阅读课部分教学内容的自然延伸和合理展开。
三、阅读课有助于对日本社会文化知识的掌握
日语课程范文第2篇
一、重庆师范大学日语专业简介
笔者任教的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成立于2007年,可以说还是一个处于成长期的朝气蓬勃的年轻院系。本系在以注重质量、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引下,虽然建系时间尚短,但在科研、学术、师资队伍、教学成果等方面业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当然,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重师日语系还存在着诸多有待完善和提高的地方。以笔者之拙见,本系在课程设置上还需进一步加以推敲和斟酌。
二、重庆师范大学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重师日语专业现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日语精读、日语听力、日语会话、日语泛读、日语写作、日语翻译、日本概况、日本文学、日语古文、日语语法、日本文化、日语口译、论文指导。除此之外,课堂教学之余还额外增设了每周一次的教师辅导学生进行的日语朗读、背诵训练。
三、对重庆师范大学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分析
通观重师日语专业课程的设置,并通过对其教学活动的亲身参与,笔者认为还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但也的确存在着若干问题和不足。现对其所开设的主要课程逐一进行分析。
日语精读这门课程贯穿日语专业教学的整个阶段,即是从新生入学开始至毕业为止,这期间该课程会一直开设。要求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从零基础开始系统地掌握正确规范的日语语音、语调、文字、一般通用词汇、基本句型以及现代日语语法、古典语法基础知识、功能意念等内容。该门课程强调精讲多练,同时着重培养训练学生的日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与实际运用日语这门语言的能力。教学内容包括日语语音、单词、文章、会话、语法注释、课后针对性练习以及相关的日语和日本社会小常识。由此可见,日语精读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日语综合技能的基础课程,可以说在日语专业课程中处于主干地位,并配合和支撑着日语专业所有相关课程的进行和展开。而正是基于精读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在高校的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所占的比重历来都是最大的。这样的课程设置理念的合理性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将高校日语教育界多年来的日语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所得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重师日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就十分重视精读课,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其所占比重都是相当大的。但以笔者拙见,将精读课在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所占之比重稍加调整会更加合理。重师日语专业一年级的精读课安排为:周一至周五每天授课两个学时,一周共授课十个学时;二年级和三年级的精读课安排均为:周一至周五(期间有一天不安排精读课)每天授课两个学时,一周共授课八个学时;四年级的精读课安排为:周一至周五(期间有两天不安排精读课)每天授课两个学时,一周共授课六个学时。笔者认为,应适当降低精读课在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所占的比重。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外语教学普遍是以教授者为中心,注重向学习者直接呈现词汇、语法、句法及语义功能等语言信息,认为词汇和语法是构成语言的最基本要素,如果没有将其牢牢掌握,就无法实现语言的交流。但笔者恰恰认为,这样的教育方式犯了一个顺序上的错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每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独特而完备的语言文字系统,然而在最初的阶段,是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更谈不上语法,但是却丝毫不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见文字和语法只不过是人们在实现交流之后总结衍生出的产物。再者,有谁见过咿呀学语的幼童是先学习文字而后才能说话的?文盲虽目不识丁,却难道个个都是哑巴无法与周遭的人交流吗?语言习得的灵魂还是在于模仿,在母语习得的过程中,模仿的作用尤为重要,同样的,在第二外语习得中模仿的作用也绝不可小觑。比如说,让一位日语基础为零的学习者在日本学习日语,较之同样基础的在中国本国学习日语的学习者而言,其掌握日语的速度会更快,学习效率会更高,其所习得的日语也会更加标准规范,更能流畅、准确地使用地道的日语。究其原因,正是在于在日本学习日语的学习者拥有更好的语言环境,也就是说其周围所能提供的语言模仿对象更多。当然,纯粹依靠模仿而没有经过系统完整的语音、语法教习而完成的二语习得,学习者可能会由于长期处于有利的语言环境中,其在运用所习得的第二语言时会比较得心应手,在听和说方面较少存在障碍,但若论及读写译,或者更高层面的担任教师向学生教授所习得的第二语言,就可能有些差强人意了。由此可见,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模仿的作用不可轻视,而全面、系统、准确地理解与掌握目标语言的语音、语法句法结构、功能意念等同样重要,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而外语教学中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方式、填鸭式和母语化的教学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注重了词汇、语法、句法及语义功能等语言信息的传授和导入,对学习者基础知识的构建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却很少着力于为学习者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氛围,在引导学习者对目标语言进行模仿上做得还相当不够(比如所开设的外教口语课、会话课等就往往形同装饰)。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进行日语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国内进行高校日语教学时,应该准确拿捏这二者之间的平衡。具体说来,从重师日语系实际情况出发,笔者认为,精读课作为初级阶段教学的主导和基础课程,在一年级时,其在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所占之比重应安排在百分之五十左右,其余的教学时间应主要安排为让学习者多模仿、多练习、多实践的专业课程,如日语听力、日语会话、日语口译等;而进入二、三年级后,随着学习者日语基础知识构建的逐步完成,精读课在整个专业课程中已不再担任主导角色,其在课程设置中所占之比重也应随之降低,笔者认为安排在百分之三十左右会比较合理,当然,其余的教学时间也就应相应地安排为让学习者所习得的日语进一步得到灵活运用并改善提高的专业课程,特别是日语听力和日语会话,应大幅度提高其在课程设置中所占之比重;进入四年级后,日语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已经结束,学习者也具备了较高水准的日语实际运用能力,同时也面临着利用所习得日语参加相关工作或继续本专业深造的关口,精读课在这一阶段只是起到巩固和提升学习者所取得日语学习成效的作用,故笔者认为其在课程设置中所占之比重安排在百分之二十左右较为合理,而此时教学重心应该转移到辅助和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日语就业或升学上。
日语听力作为日语学习的主要课程,着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听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帮助学生通过耳听口述从而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并且能听懂日本电视以及广播节目等,同时了解在各种场合下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而做到能正确精准地理解说话人的意图。这门课程从大一上期开始就会开设,与精读课是同步进行的,一般要到大四上期才会结束。笔者在前文中已经提到了听力课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没有任何其他形式的训练可以代替听力训练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特殊地位。重师日语专业在听力课教学上十分下功夫,也颇具特色。由一位非常擅长听力教学的外教专门负责与组织,采用纯外教加中国教师轮流授课、定期进行小测验的模式进行。而历届学生在日语能力测试中听力这一环所取得的成绩都相当不错,足以证明这一教学模式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笔者愚以为,如果适度增加听力课在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所占之比重则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重师日语专业的听力课安排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均为:一周授课两次,共授课四个学时。四年级不再安排听力课。笔者认为,在一、二年级时,可以将听力课安排为一周授课四次,共授课八个学时,达到基本与精读课同步;进入三年级后可以将听力课安排为一周授课三次,共授课六个学时;而进入四年级阶段,依然可以视学生学习状况或针对部分学生继续开设听力课。
日语会话这门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情景对话的能力,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生活和工作场景,较熟练地应付口头交际,并做到语音语调正确、表达顺畅、内容丰富有效、实际策略运用恰当。其在日语学习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丝毫不逊于精读和听力,也是笔者认为应在日语教学别加以重视和强化的一门课程。重师日语专业的会话课从一年级下期才开始开设,一周授课两次,共授课四个学时,而到三年级时就不再安排会话课了。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与会话课本身所担负的重要使命是极不相称的,应该将其与精读课和听力课同步开设,即在一年级上期开设,且不应过早结束该门课程,最好能开设到四年级,并且应当增加会话课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所占之比重,将其安排为一周至少授课三次。
日语泛读这门课程旨在通过阅读各种日语原文,包括小说、论文、散文、作文、报道等,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日语专业学生提高自身日语水平和素养的一门必不可少的辅助课程。重师日语专业的泛读课从二年级上期开始开设,一周授课一次,共授课两个学时,到三年级时不再安排泛读课。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是比较合理的。
日语写作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日语进行写作的能力,使学生扎实地掌握日语写作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并为撰写毕业论文和求职信打好基础。而论文指导则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日语写作能力的基础之上,专门针对日语论文写作而开设的。可见对于日语专业学生而言,这两门课程虽然不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因其实用性而具有开设的价值。重师日语专业的写作课和论文指导课均开设一个学期,每周授课一次,共授课两个学时,写作课在三年级上期开设,论文指导课在四年级上期开设。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也是比较合理的。
日语翻译和日语口译这两门课程主要是通过讲授翻译理论,并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翻译练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笔译和口译技巧,从而为毕业后从事日语翻译的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对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活用和提升。重师日语专业的翻译课开设一个学期(三年级上期),每周授课一次,共授课两个学时;口译课开设两个学期(三年级下期和四年级上期),每周授课两次,共授课四个学时。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也是比较合理的。
开设日本概况和日本文化这两门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日本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外交、社会等文化方面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日本国家的历史、社会、民俗等基本知识和中日文化关系,更全面地了解日本人及其国家,并懂得国际交往中需要注意的若干礼节,特别是日本人的一些风俗习惯,以及与其交往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为以后的异文化交流及工作做好准备。重师日语专业的概况课和文化课均开设一个学期,每周授课一次,共授课两个学时,概况课在三年级上期开设,文化课在四年级上期开设。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也是比较合理的。
日本文学、日语古文和日语语法这三门课程均为日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旨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学理论知识和具备日语语言方面的专业素养,为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素质和语言研究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重师日语专业的古文课和语法课均开设一个学期,每周授课一次,共授课两个学时,古文课在四年级上期开设,语法课在二年级下期开设。文学课开设两个学期(三年级下期和四年级上期),每周授课一次,共授课两个学时。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也是比较合理的。
三、对重庆师范大学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通过对重庆师范大学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分析思考,笔者在课时安排和内容安排上做出如下建议:首先,在课时安排上,应降低精读课在课程设置中所占的比重,一年级阶段,其所占比重应安排在百分之五十左右,二、三年级阶段,应安排在百分之三十左右,四年级阶段,应安排在百分之二十左右。与之同时,应增加听力课和会话课在课程设置中所占的比重,其中听力课在一、二年级阶段,安排为一周授课四次,三年级阶段,安排为一周授课三次,四年级阶段,可以视学生学习状况或针对部分学生继续开设;而会话课也应与精读课和听力课同步开设,并安排为一周至少授课三次。其次,在内容安排上,应视学生课程进度和时间等因素,适当添加诸如日语影视欣赏、日文电脑与文献检索、商务日语、旅游日语、日语词汇学、日本报刊选读等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同时亦能提高学生日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课程。
教学为本是大学教师的基本责任,但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又不简单等同于一般教师,他是集教育者、研究者和知识分子三种社会角色于一身的,而正是大学教师社会角色的特殊性,要求其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思考得更多。作为高校教师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总结和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之余认真思考和探索该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层次性、复合性、应用性、可持续发展性以及国际性等目标。本文中笔者只是针对所任教大学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作了一些粗浅的探索与思考,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拙见。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是否行之有效,还有待于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并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应强.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及责任与使命[J].教育文化论坛,2023,(02).
[2]秦明吾.关于21世纪大学日语本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03).
[3] 朱慧敏.刘艳梅.经济国际化趋势下的外语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以山东省为例[J].山东外语教学,2023,(04).
日语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财经院校 新建日语专业 课程设置
一、引言
日语专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总体来看已经比较成熟,课程设置趋于合理,但是随着社会需求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各个高校为了求生存纷纷进行了课程设置方面的改革。安徽财经大学日语专业是在多年二外日语教学和公共外语日语教学的基础上于2023年获得批准的新建专业,以我校经济管理类优势学科为依托,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既精通日语,又掌握英语、经贸知识、商务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但是作为一个新建专业,其在师资力量、办学时间和经验等方面受诸多因素的限制,有必要在积极借鉴其他高校成功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适时地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更合理的课程设置,增强我校日语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二、新建日语专业课程设置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着力于学生日语综合能力的培养。汪士忠、樊文琼等(2003)在通过对日语专业8届13个班级的毕业生和150多家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所开设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所需的能力培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听说训练和日语实践能力的建议。刘萍(2023)认为大学的日语专业不能一味地讲述理论知识,应该在不同阶段,适当地给学生开设不同的实践课程,逐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刘斌(2023)则针对高职商务日语课程提出在低年级阶段既要给学生打好日语基础,又要设置适当的商务类课程,大力开展第一、第二课堂活动,将课堂、课外日语活动、日语实训基地、实习等有机结合起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成学生日语能力的形成。
安徽财经大学新建日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广博的文化知识、较强的日英汉语言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涉外商务工作能力,能够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教育、旅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翻译、教学、研究、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日语人才”。
在借鉴同类高校日语专业的成功模式和本校商务英语专业体系的基础上,2023年和2023年日语专业培养方案中,除了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创业学原理等23个学分的公共基础课外,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专业限选课程设置如下:
结合上表,任何语言的学习语音都是基础,正确的语音语调对于初学者而言尤为重要,所以在第一学期开设语音课是非常必要的。在对2023级及2023级学生的调查中,92.7%的学生认为基础日语的周学时(8学时)仍稍显不足,基日作为专业基础阶段学习的主干课程,通过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词汇的运用,掌握基本语法并为高级阶段学习打基础;而为了能顺利通过专业八级及日语水平能力测试一级,高级日语在整个大学日语专业高年级课程设置中占据重要分量,它不但巩固基础阶段所学,更是结合文化背景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86.7%的学生认为第五、六学期开设周学时(4学时)也稍显不足,但受总学时的限制需要课外弥补知识量的欠缺。在专业必修课中,本着“宽口径”的原则及双语人才的培养目标,英语课程的开设共计10个学分,调查中有87.2%的学生认为英语水平有所提高,26.7%的学生认为课程难度大不适合,37.5%的学生认为二外课时所占比重稍大;在专业限选课方面,很多同学第一志愿是经管类专业,由于种种原因调剂成日语,因此商务方向的选修人数较多,文化方向因人数不足很多课程开不起来,一些学生的日本文化文学方面的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这也是目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不足之处。当然,从国际商法、市场营销、贸易实务等一些课程的开设来看,充分发挥了我校财经类学科的优势。
经过两年的实际教学验证,我们认识到了老的培养方案存在的一些不足,在最新的2023年的日语专业培养方案中做了适当调整。课程类别更加细分为通识教育平台、特色平台、基础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创新创业平台、个性化学习平台和实践育人平台,专业教学时间有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三大部分,在充分考虑学生意愿和总学时的基础上,将基础日语1的周学时(8学时)改为10学时,高级日语1、2的周学时(4学时)改为6学时,并增设了中外社交礼仪、企业管理、实用日语翻译、旅游日语、电子商务等专业拓展课,日语文学、语言与文化、日语概说也作为拓展课进行开设,在了解到2023级和2023级学生CET4初次过级率达60%以上后,适当减少了二外英语的学时,将相关课程的10个学分减为4个,优化了课程的设置,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结语
总的来说,两年来的实际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证明了安徽财经大学日语专业课程设置虽然存在不足,但总体是比较合理科学的,充分考虑了社会的实际需求,也较好地发挥了我校的特色,随着课程设置的不断完善,日语专业学科建设将会实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安丽.从高校日语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中探求日语专业课程改革的途径[J].山东外语教学,2008(6).
[2]刘萍.应用日语专业选修课课程体系的设置与研究[J]林区教学,2023.
日语课程范文第4篇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是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因此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归属于高等院校的高职院校,学习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的新理念,结合国内校内教学的实际情况,引入“项目课程”这个新理念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一)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
教育部也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即“新九条”,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新九条”之第四条“关于课程建设与改革”,要求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马树超和范唯在《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必须重视融入五个要素:产业要素、行业要素、企业要素、职业要素和实践要素。这就要求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把这个五个要素都尽量融入到校园建设、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中去。项目课程就包含了“面向生产第一线”“、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企业要素”等思想,这为日语口笔译课程改革也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
(二)课程性质和现实需要
日语口笔译课程是部分高职院校日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与实际工作岗位和生产管理联系比较紧密的课程。无论是本科还是高职的日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前都有一个打基础的过程,即要先学习综合日语、日语口语和日语听力。相对于本科院校日语专业学生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接下去的课程必须更有趣味性、独特性、新颖性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项目课程一般都是从“引入型”项目(任务)开始,这是一项注重趣味的、相对简单完整的工作。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重点学习型”(多个)项目(任务),课程的最后部分是“总结型”项目和任务,教师还会设计多个“逐步成长”的项目任务进行教学。按照这个教学步骤实施的“项目课程”引入到高职日语口笔译课程又是一个现实必然的选择。
二、日语口笔译课程践行项目课程改革的策略
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首先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然后采用项目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最后进入工作岗位,通过实际锻炼形成职业能力。高职日语专业培养的主要是在公司贸易部、业务部、技术科等部门参与到实际生产管理过程中的高技能的职业人,这决定了高职日语口笔译课程的定位就是通过实际具体的口译、笔译任务提高学生中日文互译水平、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际岗位上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所以要在日语口笔译课程的实践中不断深化项目课程改革,构建具有“真情实岗”的“项目化”日语口笔译课程。
(一)设计公司背景的横纵项目和真实情境
在日语口笔译的课程实践中,横向可以按照“三段式”,即引入、重点学习、总结的三种类型的项目,例如以某公司日语翻译收到一个接待任务为引入,重点学习的项目就是接待的过程(包括接机、参观、谈判、送机),总结项目可以设为一个笔译竞赛。纵向设计上可以有课内和课外两个模块,课内一个主项目,若干个子项目,主项目是以学生为某公司日语翻译为岗位,实际完成某项订单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主体,任课教师参与指导。课外项目要与课内项目相关互补,由学生分组完成,外教参与指导。在具体完成某个项目的过程中,要设计一些情境来给学生下任务,如正常情境、意外情境、出错情境、突境等,通过不同情境来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凸显日语翻译岗位的工作过程与中日文化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在实际的有限时间的课堂上,设计与工作岗位一样的实际项目让学生独立或者集体去完成,组长组员担任不同的岗位角色,负责不同的任务,甚至是任课教师一起参与的实际项目,课后设置实际的项目让学生去完成。可以把这个项目完成的情况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这样既保证了课堂项目的丰富和有意义,也鼓励和督促学生努力去完成课外的项目。项目课程强调“能力本位”,因此日语口笔译课程项目操作不仅仅是简单的训练学生作为日语翻译的实际操作能力,也要促进日语知识理论学习,例如中日文化差异对比、日本风俗习惯都可以贯彻到口译和笔译每个项目的实际操作中。
(三)督促课内外项目的实施和成果展示
在日语口笔译课程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要发挥一个“幕后操作”的作用,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布置的项目以及所涉及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督促学生去完成,这个督促可以采用很多的方式,如课堂独立发表、小组展示、提交文字稿、提交视频等。这样有教、有练、有合作、有展示的课程对于学生才更具有实用性、趣味性、挑战性和可行性。在日语口笔译项目课程实施的某个阶段和最后的阶段最好有可展示的成果,或者说是留下完成项目的“痕迹”“,痕迹”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视频。期末考试可以是竞赛项目,如商务笔译大赛,既是对学生们学习的检验也是鼓励。在学期课程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送给学生一份日语口笔译课程的“最后的礼物”,这份礼物里有同学们完成任务合作的身影、有学生进步的证明、更有教师对学生今后走上日语翻译岗位工作的一种支持和期盼。
(四)注重分配与学生匹配的项目任务和师生互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必须从人自身需要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是不同的,因而要发掘学生的专长和潜力,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这样才能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有个性有专长的人才。学生在将来实际工作岗位上表现出的能力会呈现出很大的等级差别,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方式,戴士弘教授提出了学生有以下几种等级的能力,即模仿能力、指导能力、讨论能力、独立能力、协作能力。日语口笔译课程在分配学生项目时,一方面要训练所有级别的能力,不能仅满足低级的“模仿能力”,另一方面要设计合适的项目让学生的能力尽可能有一个从低到高的逐步提升的可能,在设计的时候适当注意可根据课时的多少用若干个项目串行,训练学生的单项能力和综合能力。课堂教学的特点就是集体教育,具有高效、经济的特点,但教师教授一对多的实践交往方式也必然存在不能因材施教的局限,所以就需要增加课堂以外的项目内容,以增加师生之间一对一的交流和互动机会。(六)保证项目考核评价的多元化与合理性项目考核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考核不科学项目的实施是不完整的。可以把考核分为四个部分,课外项目(20%)、课内项目(40%)、平时考核(10%)、期末考核(30%),考核的过程中外教资源可以充分利用,项目评分、组员互评等相结合。在组员和教师对组员的评分过程中,需要有相对统一的标准来评分,而不是随意盲目地评分。表3日语口笔译项目课程的口译和笔译评分表
三、日语口笔译项目课程改革效果分析
日语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公共日语 人才培养导向 基本技能 实训体系
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高职公共日语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深化教学改革和变通日语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目前高职院校的第一要务,高职院校应当建立有高职特色的、有较强社会竞争力的公共日语课程体系。
一、日语人才需求与社会人才培养导向
随着近年日资企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服务外包产业的兴起,长三角地区对日语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目前有服务外包企业500多家,其中服务外包日语人才的需求量也较大。
为满足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各类本科、高职院校纷纷试办日语类专业,我院针对社会的人才需求现状,发现单一以日语为专业的人才已经渐渐失去竞争优势,专业技术加外语模式的复合型人才更适合当前社会。对于公共日语课程,我校在日语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设计上做出了调整和创新,改变了日语课程学习内容单一的局限性,针对社会人才培养的导向,注重日本的文化、礼仪学习。
二、高职公共日语课程的现状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弱于本科院校学生,语言的学习相对较为枯燥,公共日语课程并非专业核心课程,所以学生学习日语的重视度还不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
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采用的教材是《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该教材对于初学者入门较易,经过不断修订和整改,该版本内容偏向于实用性,对于语法的讲解还比较模糊,不能满足学生日语等级考试的需要,所以在课堂上必须针对一定的知识点加以补充。
公共日语教学在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上还是延续了传统教学的模式。教师授课侧重于单词、语法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听说能力的培养,所以课堂比较枯燥,师生之间的互动不足,课堂上不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公共日语在教学环境上与公共英语相比起步较晚,学生人数较少,相关的学习和辅导资料也较为匮乏。在课外教学活动的开展上,公共日语远远没有公共英语形式丰富多样。
三、公共日语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建立特色公共日语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我校鉴于市场的人才需求,提出了“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日语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契合了对日经济、技术交流不断扩大的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全国市场的需求都使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日语人才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公共日语课程的培养目标正好契合了社会对日语人才需求的广泛性。随着社会对于日语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大,高职院校加强公共日语课程体系的建设势在必行。
(二)建设有高职特色的日语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目前的师资普遍年轻化,大多是应届硕士生,教学模式基本都遵循本科的模式,这样的模式在高职院校是行不通的,高职院校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较欠缺,动手能力较强。因此师资的选择和培训极为重要。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学院教学质量提高、学院发展的重要保障。
1.重视专业带头人的建设
公共日语虽并非专业核心课程,但针对高职院校教师年轻化、经验不足的现状,专业带头人的建设工作尤为重要。专业带头人除了必须有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之外,还需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目前,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面临较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科研能力较弱。青年教师从主观上很想尝试做科研项目,但苦于没有一个有科研能力的专业带头人指导。专业带头人必须具备清晰的专业建设思路,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专业带头人的建设工作,也是公共日语课程体系建设的先决条件。
2.重视青年教师自身建设
青年教师作为高职教育的主力军,其建设工作需要重视。现今正大力提倡教育改革工作,青年教师自身的建设工作必须与时俱进。青年教师除了要加强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之外,还要加强师德教育。高职教师面临的学生群体可能和本科教师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的学习能力,以至于学习兴趣都不强,面对这样的状况,高职的教师不能够放任不管,反而应该更有责任心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合点。应该充分让高职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形式多变地调动起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才能体现出新时代高职教育工作者的高尚师德。
当然从教师自身的层面,可能单方面的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提升是不够的,高职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把所学的日语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怎样运用就是青年教师要去研究的一项工作,单一的专业知识显然不能满足高职公共日语的教学目标,青年教师应该每隔一两年到相关的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经常和企业相关人员保持联系,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以后工作中涉及的语言知识。不同专业的教师在经过充分的企业挂职锻炼和调研之后,制定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公共日语课程内容,才能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真正地实现“零公里就业”。青年教师的建设工作是公共日语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石。
(三)以职业为导向的公共日语课程体系的构建
为实现“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日语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从职业素养、语言素养和职业技能三大方面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
经过多方面的企业调研,企业目前反馈最多的就是人员的流动性太大的问题,刚刚熟悉了业务的员工,可能由于更丰厚的薪资报酬而选择跳槽。我校在经过校企合作之后,确实发现部分学生存在这样的情况,因此在公共日语课程体系设置的过程中,职业素养部分必须狠抓。对于职业素养这一方面也是针对目前行业的需求,开设IT素养(计算机操作技能)、弟子规(行为规范、职业操守)、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培养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在语言素养的培养方面,以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进行日语的教学。目前我校有五个专业方向:信息技术、商务管理、金融、纳米生物、数字媒体,公共日语是为这五个专业提供教学的公共课程。在语言素养这一方面,不能依照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而应结合教师在挂职锻炼、企业调研之后,根据各个专业对于日语人才的行业需求进行语言素养的教学。职业技能的培养是以职业素养和语言素养为基础的,职业技能方面也针对不同的专业培养不同的职业技能。如商务管理、金融专业主要开设商务日语、商务礼仪、商务函电的课程,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信息技术专业主要开设软件日文测试式样书的学习,注重学生的读写能力。
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掌握不同的职业技能,这些都应该体现在课程体系和教学设计之中,职业素养、语言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充分体现了以职业为导向的公共日语课程体系的构建。
(四)重视建立校内外实训体系
要构建好一个课程体系,就不能忽视学生的实训环节。实训环节不仅是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运用的环节,还是检验实际教学效果的环节。
实训环节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校内实训环节充分采纳、运用了教师挂职锻炼和企业调研中所归纳出的要点,由日语教师和日语外教联合授课,在校内不断强化学生在工作中熟练运用日语的能力,进行反复的练习、实践,校内实训是日语语言知识与职业岗位要求的高度集成。校外实训能更准确检验校内实训效果,学生在企业实训的过程中,由于有校内实训作为铺垫,在校外实训环节中就会更容易地进入工作状态,但期间还会发现一些问题,即校内外实训的衔接中出现的问题。这种问题的发现,除了要解决它,更重要的是做好系统的反馈工作,从而不断完善校内、外实训体系,为更好地构建公共日语课程体系服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日语人才的就业要求不断提高,对高职院校公共日语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完善高职公共日语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我们只有基于公共日语发展的现状,抓住日语人才需求与社会人才培养的导向,有专业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课程构建,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日语人才。
参考文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