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管理标准流程(精选5篇)

合同管理标准流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标准化管理 管理创新 供应链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有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如何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成为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新的课题,而大型国有企业受过去体制的制约,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方式落后,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有限,运用标准化的管理可以让企业在制定好的标准制度之下有序高效的运营,将企业运营管理的各项事宜规范化、标准化,能有效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目前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在标准化管理的进程中还处于初步应用阶段,标准化的管理已经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效益,但是在标准化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与新的信息时代不相适应。只有建立起适应新技术、新环境的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将标准化管理落到实处,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竞争能力。

一、标准化管理的作用

通过标准化的管理即可以有效增加企业内部的交流与沟通的效率,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同时还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对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我国的部分国有企业已经通过标准化管理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效益。

1、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与中小型民营企业相比,目前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组织结构比较复杂,职权关系比较混乱,企业的管理效率低下,运营成本很高。通过标准化的管理,可以明确组织结构以及职权范围,让各个部门在标准化的管理系统下分工合作,增加企业内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效率,让各个职位的员工明确职权以及责任,充分调动各岗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也为员工的绩效考核提供了依据,让企业的各项奖励措施能够真正地激励员工为企业作出贡献。

2、保证企业产品的质量

严格而统一的标准是保证质量的前提,目前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在生产标准化方面还是比较欠缺,从原材料的采购到生产加工到产成品的质量检测,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各部门人员的经验,这就会导致各部门对质量的要求不统一,影响产品最终整体的质量保证。制定严格统一的标准,并对企业所采购的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查对生产过程标准化管理,利用统一的标准对产品成品进行质量检测,可以在产品整个生产制造流程之中从整体上保证各环节的质量要求符合整体流程对质量保证的要求,最终保证生产出标准化、高质量的产品。

3、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主要包括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发展的前提,通过标准化的管理可以在企业内部形成按规章制度办事的企业文化,将所有员工的行为标准化,有利于员工形成对企业统一的看法,形成作风严谨的企业文化,也为企业对外交流树立良好的形象。

4、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办公设备以及生产设备的通用性比较差,利用率比较低,这就大大增加了企业购买固定资产的投入,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通过标准化的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办公用品以及生产设备的通用性,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同时,标准化的生产还可以降低原材料的库存量,为企业节约大量的流动资金,降低企业购买固定资产的成本以及运营成本。

二、我国国有企业标准化管理的现状

与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企业相比较,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在标准化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些差距的产生既有思想意识落后的问题,也有过去体制遗留的问题。

1、标准化的思想意识落后

标准化的管理源于工业革命时代,通过标准化的管理可以有效地理清企业的职权关系,让企业在标准的准则范围内有序合理的运转。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在面对不同地区文化背景的冲突的时候,采取标准化的管理过程,有效提高了海外公司的管理效率,将总公司先进管理方式有效地移植到了海外的分公司。我国企业在借鉴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之中,过于注重标准化的形式,没有注重标准化背后的企业文化以及组织制度。

2、标准化体系建设落后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运营负担的增加,大型国有企开始意识到标准化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并开始了标准化建设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这些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大多是对原先工作经验的总结,没有根据新的竞争环境以及技术条件,建立起新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没有对原先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在新的技术条件以及竞争环境之下,企业应该对已经实施的标准化管理进行一定的创新,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新的标准管理体系。

三、国有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在新的竞争条件以及技术发展条件之下,企业应该对原有的标准化管理模式进行一定的创新,借鉴目前先进的管理思想,结合企业管理的实际,总结原有的标准化管理的经验,构建新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下面结合供应链管理的思想,为企业设计新的标准化管理体系,达到企业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的标准化。

1、企业财务管理标准化

财务标准化指的是企业通过制定的财务核算方式、操作流程以及监督管理体系,来约束财务人员的履职行为,让企业的财务管理在制定好的规整制度内运行,有效地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要做到财务管理的标准化,必须实现财务依据标准化、财务流程标准化以及财务的操作标准化。首先,必须依据我国现行的各项财务的法律法规,制定企业标准化的财务规章制度,以此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依据。目前我国有关财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国家的财务相关法律、会计准则、会计从业资格、固定资产管理等。企业应该组织专业的财务人员研究上述规章制度,为企业财务管理制定合理合法的制度,为财务标准化的管理提供依据。其次,必须实现财务流程标准化。财务流程的标准化是财务制度标准化的实现过程,企业各部门必须结合本部门业务流程以及公司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来确立部门内部财务流程,各部门之间的财务流程必须由公司统一规定,并制定相应的专业的财务流程图,对每一个流程和环节的操作出明确规定,特别需要重点关注财务手指手续,明确财务收支责任人、签字审批程序,并设计标准统一的单据及传递程序。最后,财务操作必须标准化。即财务的核算统一、格式统一以及评价统一,这样才能保证整个企业的财务核算的方法统一、会计记录的格式统一以及最后对财务的考核统一,才能避免在财务的具体操作过程之中出现差异,最终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标准化。

2、企业信息管理标准化

标准化信息平台是企业标准化管理的载体,企业只有建立了强大的信息化平台,让企业管理的流程以及信息的交流电子化,才能让管理以及信息交流更加透明化,保证企业管理的标准化。要实现企业信息管理的标准化必须建立强大的信息平台,为不同的部门以及工作岗位设立不同权限,为企业的信息安全设立相应的规章制度。首先,企业需要采用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不断升级,已经从ERP管理系统升级到先进的SAP系统,SAP系统是现代化的企业信息集成管理系统,可以将企业的采购、生产、以及物流有效的集成管理,可以很好地提高企业部门间以及部门内部管理的规范性和交流的效率。其次,企业需要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职权为具体的员工设置合理的权限。信息化系统的权限是将员工的具体的职权信息化,合理设置的权限既可以保证员工具有充足的职权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又可保证员工不会超过自己职权范围来行使权利。最后,系统的安全性是信息化管理的前提保障。企业在采取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之中随时会遭到外部网络病毒的攻击,一旦企业的信息系统瘫痪,企业的大量信息将外流,同时企业生产运营管理也将陷入瘫痪状态,很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危机,这也是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管理时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在解决系统安全问题时,除了先进的软件保护系统以及杀毒技术,员工的具体操作习惯也至关重要。企业在必要的时候应该尽量减少企业内部网络与外网的连接,减少部分员工连接外网的权限。

3、物流的标准化

财务管理以及信息管理的标准化是企业标准化管理的手段,物流的标准化则是企业标准化管理的目的。通过标准化的物流管理,企业可以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减少库存量,提高交货满意率。要实现企业的物流标准化管理,企业必须将原材料以及产品标准化,还需要将物流设备标准化以及物流操作标准化,这样才能保证物料在生产运营的各环节之中的标准化流通。首先,企业需要将物料标准化。企业物流标准化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企业物资流通更加通畅,物料的标准化是企业物流标准化的前提,企业需要组织专门的生产、物流以及采购部门人员,充分了解企业物料采购、物流以及生产过程中的要求,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将比较具有通用性的物料标准化,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物流的标准化,提高物流的效率。其次,企业需要将物流设备标准化。标准化的物流设备是企业物流标准化的载体,企业的物流设备包括仓储设备、搬运设备、吊装设备以及运输设备。物料的标准化为设备的标准化提供了前提,企业应该根据标准化的物料将物流设备被标准化,提高设备的利用率,降低设备被的购买成本以及维修费用。最后,企业还需要将物料操作标准化。企业物流操作的标准化是企业物流标准化实现的形式。通过物料的标准化以及设备的标准化,实现了物流过程中客体的标准化,通过对物流操作的标准化实现了物流主体的标准化。企业应该根据物料的特性以及设备的性能,制定规范化的操作程序,减少设备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自主性,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工作程序,降低物流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地减少在物流过程中因机械设备操作不当所导致的物料损坏以及人员的伤亡,保证物流的标准化。

四、结语

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型国有企业标准化管理进程获得的经验以及存在的一些不足,并结合先进的供应链管理以及流程管的思想,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对策,并构建了新的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但需要指出的是,企业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标准化不是互相孤立的,而应该是在企业整体战略发展之下有机结合的整体;同时,标准化的管理只是一种管理思想和企业文化,是相对而言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的标准化体系也要根据技术以及环境的变化而调整。

【参考文献】

[1] 刘爱华:企业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发现[D].山东大学,2023.

合同管理标准流程范文第2篇

现代化文明监狱是以现代化的监管改造设施和健全的狱政制度为基础,依法对罪犯实施科学、文明管理和改造的社会主义监狱。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必须以良好的狱内监管秩序和改造环境及有效的狱政管理活动来保障。

一、监狱管理标准化的具体内涵

标准化是近代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和现代化生产的迅速发展密切相关,并且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美国人泰勒在1911

年提出了以标准化为基础的科学管理方法(亦称“泰勒制”),其主要内容是:工人利用标准条件,根据操作标准进行标准作业,完成按标准时间计算出来的生产定额,超额者奖励,完不成定额者受罚。“泰勒制”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劳动效率和企业管理水平。当前国际经济领域流行一种说法:“三流的企业做产品,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一流的企业做标准”。当前,标准化建设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标准化建设从工业领域向农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业和行政管理系统等领域拓展。

把标准化管理理念引入到监狱管理领域是一次重大尝试。推行监狱管理标准化,就是要依据法律、法规和工作制度,将监狱各项管理工作制订量化考核标准,建立和完善监狱管理工作的指标体系和标准化体系,把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融于实际工作流程中,避免执法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从而实现监狱管理的转型升级。监狱管理标准化必须体现以下特征:

1、科学性。实现监狱管理标准化,既是监狱法治化进程的内在要求,又是衡量监狱正规化建设的重要参数。因此,在监狱管理标准化体系中的各项标准,要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把能促进监狱管理、提高改造质量和强化监狱职能的最佳方案纳入标准中去,并随着管理手段现代化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提高,使监狱管理标准化活动始终保持科学性和先进性。

2、导向性。确立标准是监狱管理标准化的起点。标准一旦确立,就对监狱管理活动所指向的预期效果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监狱管理标准化活动,既是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总结和完善,又是今后一个时期新的目标和要求,它通过总结过去的实践,设计未来的目标,科学地确定总体标准,分层次、分等级地确定各科室、各专业、各职位的分项标准,并以纵横交错的网络方式连结和协调总标准与分标准之间的功能,构成一个彼此协调、相互支持的标准系统和标准网络矩阵,引导监狱每个职位角色将注意力集中于实现标准上,使监狱的工作秩序、改造质量、管理效能和社会效益始于标准、终于标准。

3、实践性。在监狱管理标准化的全过程中,贯彻标准、实践标准是关键。监狱管理标准化的实践性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制定、颁布的标准必须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二是标准化的效果只有标准实施以后才能获得,没有付诸实践的标准只能是一纸空文。三是标准的准确性必须由实践来检验,只有经过实践才能不断完善标准和迅速建构标准化体系。如果实践标准的环节中断了,标准的循环发展过程也就中止了。

4、协同性。监狱各执法岗位彼此间纵横交错,构成监狱的动态工作系统。其协同性主要体现为:

一是制定和实施标准既要考虑和兼顾到各部门、各岗位的特点,又要从整体出发,建立起相互依赖和支持、整体联动和制约的群体标准化体系;

二是监狱各部门和岗位的分项标准,都是监狱管理标准化体系的组织部分,必须服务于总标准;三是要做好监狱各部门和职业角色之间的协调工作,合理地分解和量化分项标准,使所有人的活动都在期望的规范之中,实现管理标准化活动的同步化、和谐化与整体化。

5、权变性。在实施标准的过程中,随着主客观环境条件的变化,监狱工作者要不断追踪标准,及时修正标准,使标准在反馈调控中日渐规范和科学。监狱各项标准只有通过不断的制定、颁布、实施、反复修订、再实施的循环往复过程,才能最终形成真正科学严谨的监狱管理标准化体系。

二、监狱管理标准化与管理正规化的关系

监狱管理正规化转型就是要通过强化监狱一切工作的法律、法规、工作制度或公认标准管理,在管理效果上实现监狱设施完善、装备先进、法制健全、执法公正、管理文明、改造手段科学、队伍素质过硬、物质保障有力。其基本要求是:监狱的各项工作依法依规制定建立相应的标准,严格按照标准管理。从哲学层面分析和考量监狱管理标准化与监狱管理正规化转型,二者主要有以下几种关系;

1、管理标准化与管理正规化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管理正规化是通过监狱各项工作的标准化运作体现和反映出来。离开了管理标准化建设,监狱管理正规化将成为空中楼阁;管理标准化是监狱管理正规化转型的显现,是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的。管理标准化是监狱管理工作转型升级在每个具体执法环节和执法管理流程的具体显现。

2、管理标准化与管理正规化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管理标准化是从微观的角度,以监狱管理各个环节为着眼点,以推进监狱狱政管理、生产劳动、教育改造、生活卫生等各项工作标准化为着力点,通过制定岗位标准和工作标准,促进监狱各项具体管理环节的标准化进程。管理正规化从宏观的角度,着眼于监狱管理的整个领域,强调全盘考虑,从宏观的角度探索监狱管理的转型升级。

3、管理标准化与管理正规化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基础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管理标准化是监狱管理工作转型的量变,而管理正规化是监狱管理工作转型的质变。管理标准化是管理正规化的前提基础和必要准备,是实现监狱正规化的有效途径。监狱管理正规化是旗帜,是方向,是管理标准化的必然结果。管理标准化达到一定程度实现质的飞跃就是实现管理工作正规化。监狱管理正规化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只能通过管理标准化的量变过程来逐步实现。

三、推进管理标准化建设的具体途径

1、科学设置岗位是前提和基础。要实现监狱管理标准化,工作岗位设置标准化是前提和基础。换言之,要把警力资源配置从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才资源开发管理转化,做到人尽其才。要对监狱内部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激励、使用与增减进行统一管理,从执法管理岗位设置、岗位人员资格、工作内容、职责与权限、检查与考核等方面制定严格标准,特别是要量化工作内容,明确岗位职责,强化考核和奖罚,以实现人力资源最大化。同时,要对专业技术岗位的层级、比例、结构、程序等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学设置,逐步建立与职务岗位相对应的岗位薪酬制度,完善警察津贴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警察的工作积极性。

2、加强警察队伍专业化建设是关键。警察队伍专业化建设是监狱管理标准建设的关键因素。加强警察队伍专业化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在监狱警察招录中,要结合警察队伍的现状,分析队伍结构的现实优势、潜在优势和存在不足,根据实际发展要求和未来发展需要,确定招录警察的学历、专业和技能。二是加大分类培训力度,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模式。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结合岗位需要和警察个体状况,建立警察个别培训教育档案,建立一套系统性、针对性、吸引力和强制性兼容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制度,将“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归口管理、分级实施”的培训工作体制贯彻到位;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广泛开展业务知识和实用技能培训,着重培养警察的履职能力,实现警察队伍整体专业素质的跨越。三是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成长机制。建立健全警察岗位考核制度,将岗位考核成绩与年度评优、津贴发放、职务晋升挂钩;建立专业技术人才的正常晋升机制,建立专业人才库,逐步形成鼓励成才、促进成才的长效工作机制。

3、建立健全监狱制度体系是重点。所谓现代监狱制度,是指具有中国特色,以现代科学理论为指导,与中国现代社会建设相适应、相协调、相一致的科学文明公正法治的制度体系。监狱制度是一项政治制度,但同时它又是一项技术制度,体现的是矫正技术。健全完善监狱制度体系,能规范监狱日常执法行为,提供业务指引,使监狱警察日常执法行为在制度的允许框架内进行,树立法律的权威。一是建立监狱各执法环节标准化管理制度体系。明确监狱每个执法岗位的工作标准,岗位职责、责任划分,使警察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二是加强执法流程衔接制度建设。建立部门间和部门内部工作流程对接制度,建立单个执法环节的标准化结算制度和零违规操作目标责任制,确保执法链条的每一环都不存在违规操作、随意变更和变通的问题。三是加强执法流程监督制度建设。没有强有力的监督保障机制,监狱执法管理流程标准化将会是一纸空文。因此,加强业务监督、层级监督、纪律监督和警务监督等各种形式监督的制度建设,建立全方位、动态的监督体系,增强执法工作的透明度,确保执法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从而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4、监狱工作流程标准化是手段。监狱每个执法环节标准化是整个执法管理流程标准化的组成元素。要实现监狱工作流程标准化,就是要通过对现有工作流程的梳理和工作流程网络信息化,实现工作条理的规范性及增加现有相关工作流程的透明度,提高工作效率,完善管理体制。一是流程的汇总与补遗。采用较适合宏观层面的完备性检查法和较适合微观细节层面的逻辑性分析法,对每个流程进行检查、分析,发现流程不全、尚需要补充细化的,要及时与业务部门联系,回溯补遗。二是流程的对接与整合。梳理工作应从内而外进行,先在每个部门内部进行流程的对接,之后再处理各部门间流程对接的相关工作。从业务流程间的关系来看,可以分为串行流程和并行流程两类。串行流程的特点是一个工作节点连接的对象是唯一的。以减刑假释程序为例,从分监区集体评议、监区长办公会审核、监狱提请减刑假释评审委员会评审、监狱长办公会决定、人民法院裁定的过程,就是一个串行流程。而并行流程的特点是所面对的节点对象是多个,例如,生产现场执法管理环节的参与人员不是一个人,任务分配面向的流程就是一个并行流程。当然,执法管理工作流程可能不是完全串行或完全并行,有时会产生某个阶段是串行而另一个阶段是并行的混合情况。因此,在流程对接工作中,较多地会涉及两类流程节点间的处理,即串行节点的对接整合和并行节点的对接整合,实现执法管理环节与另一执法管理环节“无缝对接”。三是流程的监控和查询。每个工作流程结束后将自动归档,经过授权的相关人员及操作人员可以检索和察看已经发生的工作流程。所有工作流程的发起者将在整个流程的流转过程中随时看到流程进程的位置,并且还可以看到所有已经完成操作的角色和他们的动作,也就是说流程发起者可以对整个流程的处理过程作以监控,实现工作流程的透明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合同管理标准流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电网建设 标准化 作业卡

中图分类号:U665文献标识码: A

一、标准化管理的目标描述

1.1 标准化管理的理念或策略

标准化施工是为了规范作业行为,统一作业标准,是提高电网建设管理水平,提高工程质量及施工工艺的有效途径,是管理精细化,管理过程规范化,管理行为标准化的具体体现。它主要是将施工过程提前策划,明确施工准备、工器具、人力配置,规定了作业流程、保证质量及工艺要求而应采取的措施,它是通过一个标准化施工作业卡来实现上述功能的。该卡片涵盖作业的内容,作业流程及作业关键点的控制。

标准化施工是工程质量管理的基础,它体现了管理部门注重过程化管理,通过强化过程管理,在施工过程中要目标的管理理念。

1.2 标准化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标准化施工涵盖电网建设工程中的新建变电站项目的场地平整,土建施工、电气设备安装,新建送电线路的基础施工、杆塔组立、导地线展放。

为了实现建设项目“无缝交接”、工程优良,建设管理单位组织施工单位,根据《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施工工艺示范手册》和《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化施工作业手册》,结合实际情况,编制了通用的新建变电站工程标准化施工作业卡,在建设的项目中予以实施。通过标准化施工卡的实施,新建的变电站土建工程:分项、分部工程合格率100%,单位工程优良率100%,观感得分率≥95%;变电站安装工程:分项、分部工程合格率100%,单位工程优良率100%。标准工艺应用率100%。工程 “零缺陷”移交,实现达标投产,创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优质工程。

1.3 专业管理的指标体系及目标值

1.3.1 考核指标:分项、分部工程合格率、单位工程优良率及土建观感得分率。

1.3.2 目标值:分项、分部工程合格率100%、单位工程优良率100%,观感得分率≥95%。标准工艺应用率100%。工程 “零缺陷”移交,实现达标投产,创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优质工程。

二、标准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1、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流程图。

2.2 主要流程说明

2.2.1 施工前,施工项目经理部根据合同约定质量目标,与业主项目经理部及监理单位共同商定单项工程工艺标准、整体效果。

2.2.2 施工单位项目经理部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根据《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施工工艺示范手册》及《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化施工作业手册》编制标准化施工作业卡。

2.2.3 标准化施工作业卡经项目总共批准后,报项目监理部及业主项目经理部备案、备查。

2.2.4 业主项目经理部、项目监理部、施工项目经理部随时进行现场标准化作业抽查,施工项目经理部每天及时将抽查情况反馈给施工班组,并予以考核。

2.2.5 施工完成后,项目监理部及施工项目经理部对施工质量及工艺予以评估。

2.3 标准化施工作业卡使用说明

2.3.1 使用对象

标准化施工作业卡是为了达到预订的质量工艺标准而规范施工过程的控制措施,是工人施工的操作指南。

2.3.2 内容

标准化施工作业卡主要内容有施工项目名称、批准人、质量工艺标准(效果)、施工流程及流程中各节点的质量、工艺控制要点、施工中要记录的数据资料。

2.3.3 使用说明

1)施工班组在工程施工前进行技术交底,明确该项施工质量及工艺标准、要求。

2)施工班组向施工人员移交标准化施工作业卡,并提供卡片所需记录表格。

3)施工人员阅读标准化施工作业卡流程控制、质量控制要点及工艺要求。

4)施工人员按卡片规定作业并记录数据(或影像)资料。

5)施工完毕后施工班组回收卡片,并对项目进行评估。

2.4 确保流程正常运行的人力资源保证

2.4.1 组织机构

项目经理部负责标准化施工作业卡的编、审、批,技术员负责编制工作,项目总工程师、项目经理负责审核、批准,质检工程师负责实施评估,项目监理及业主负责实施监督及质量评估。

2.4.2 主要岗位及职责

1)施工项目经理部技术员负责编制标准化施工作业卡。

2)项目总工程师负责标准化施工作业卡的审核及修改。

3)项目经理负责标准化施工作业卡批准。

4)施工项目经理部及项目监理部质检工程师负责标准化施工作业卡的落实与监督。

2.4.3 岗位人员要求

1) 技术员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初级及以上职称,至少2年工作经验,熟悉《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施工工艺示范手册》及《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化施工作业手册》,熟悉本专业施工流程,熟悉本专业质量通病及治理措施。

2) 项目总工程师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职称,至少有5年工作经验,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至少参加1个新建变电站的施工,熟知《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施工工艺示范手册》及《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化施工作业手册》,熟知施工流程,熟知质量通病及治理措施。

3) 施工项目经理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取得项目经理从业资格证,熟知《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施工工艺示范手册》及《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化施工作业手册》,熟知施工流程,熟知质量通病及治理措施。

4) 质检工程师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至少有5年及以上专业工作经验,熟悉工程质量及工艺标准,熟悉工程质量检测方法。

2.5 保证流程正常运行的专业管理的绩效考核与控制。

2.5.1 管理标准

1)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一) 施工工艺示范手册

2)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二) 施工工艺示范光盘

3)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三) 标准工艺库

4)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四) 典型施工方法(第一辑)

5)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四) 典型施工方法(第二辑)

6)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五) 典型施工方法演示光盘(第一辑)

7)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六) 标准工艺设计图籍

8) 110KV~1000KV变电(换流)站土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Q/GDW183-2008

9)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DL/T5161.1~5161.17-2002

10) 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33-2005

11)输变电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实施管理规程Q/GDW248-2008

12)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 50326-2006

2.5.2 绩效考核说明

施工项目经理部在每项作业前均要下发相关的标准化施工作业卡,并进行技术交底,形成记录。施工人员在施工时要根据标准化施工作业卡的要求进行施工,填写施工记录(隐蔽工程施工需及时拍摄影像资料)。业主、监理及施工单位随时抽查,记录未按标准施工的作业内容及人员,并及时予以通报,施工单位据此予以奖惩。施工完成后,建设管理单位、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联合进行质量评估,如分项、分部工程合格率达到100%,单位工程优良率达到100%,观感得分率≥95%,才达到施工合同中关于质量方面的要求,工程承包费用才能全额支付,否则予以扣减。

2.5.3 绩效考核的应用

为了落实标准化施工,提高电网建设的质量及工艺水平,对考核结果符合要求的施工单位,在工程招标中予以加分倾斜,激励施工单位标准化施工的积极性,形成标准化施工保质量促工艺的良性互动。

三、评估与改进

3.1 对工作流程的改进

现有的工作流程是为落实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化建设的要求而试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但随着新工艺、新材料的运用,要不断的探索、改进和优化工作流程,并全面地在新建、改扩建工程施工中予以运用,以此不断提电网建设质量、工艺水平及标准化管理水平。

3.2 对绩效考核的改进

现有的绩效考核体系存在考核目标不具体,其考核的重点或落脚点是施工的结果,而非施工过程考核,应积极探索、采取科学的办法,兼顾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使绩效考核更具有操作性,使施工人员更注重施工过程的规范性,更利于促进电网建设管理水平的发展。

3.3 以标准化促进管理改进的制度化长效化

近年来, 诸多电网企业实施了同业对标、管理改进、信息化建设项目, 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等等。通过对企业战略和经营方针目标的确定、工作流程的梳理整合等, 对企业的资源配置和管理流程进行优化。这些成果以制度规范或标准的形式加以确定固化, 才能保证其有效而长久地发挥作用, 并得到推广应用。

3.4 以体系建设实施及持续改进为核心开展标准化管理

随着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和要求的不断提高, 电网企业所采用的标准数量和来源越来越多, 而且从技术标准向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扩展, 这就要求对所采用的标准进行系统的管理, 建立企业标准体系, 以发挥标准的系统效应。企业标准体系是企业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 它以技术标准体系为主体, 以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相配套。标准体系以标准体系表 (包括体系结构框图和体系明细表 )的形式表达, 展示所采用的标准的构成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为促进企业内标准组成的科学完整有序提供了基础。应建立标准体系的维护机制, 根据技术、管理的进步和环境的变化不断淘汰不适用的标准, 及时补充新的标准或对原标准进行修订, 并有序地将适合转成标准的规范上升为标准, 对体系进行持续改进, 以保持体系的活力和适用性。

同时, 标准的价值只有在实施中才能体现, 其是否科学、合理, 也需通过实施才能得到验证。所以标准的充分实施, 是企业标准化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

四、结束语

标准化施工是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为保证体系的完整性和实用性, 现阶段企业标准体系应覆盖企业所执行的包括标准、制度、规定等等在内的全部规范性文件, 但要注意避免对同一事项出现不同的规则。在开展专业标准体系建设中应注意与整体标准体系的协调统一。电网企业开展标准化建设、标准化管理及企业标准体系建设完善, 将为实现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提供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罗凌霄。浅谈电网安全风险管理.电源技术应用.2023.(8)

[2] 肖继云李斌.地区电网风险的控制措施.云南电力技术.2023.(5)

合同管理标准流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 订单模式 新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严军(1971- ),女,湖北鄂州人,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湖北 武汉 430072)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36-0135-03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多个专业的复合型服务产业,也是十大战略性支柱(新兴)产业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需求结构变化也愈加明显。我院的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省级教改试点,以与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九州通医药集团“订单联合”的校企合作为平台,按照学院“校企双融,岗证双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在调研基础上,与订单企业合作开发,确立了订单模式下“三标对接,能力进阶,多段分期”的物流管理新课程体系。

一、面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的原则

课程作为沟通个体与社会的桥梁,其结构来自外部世界。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对所有课程进行合理组织和编排而形成的结构序列。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着重培养的是职业能力,因此,其课程体系出发点是工作体系,学校通过分析工作体系结构,建构职业教育课程,将具体导向一般。既然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来自于职业能力结构,而职业能力结构又取决于专业面向岗位承担的主要工作任务分析,取决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因此,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原则首先需要考虑学生的适岗能力、应岗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变岗能力。

另外,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和设计过程中,在围绕岗位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重构课程体系时要遵循一定的优化衔接、定向选取、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的原则。围绕职业岗位能力需求,选择与职业综合素质相关的,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为课程内容。在实现课程内容整体优化时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内在逻辑性,并能进行合理的排列组合。

二、基于岗位分析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一)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

我院重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从社会需求入手的,要求按照合作企业岗位要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开设相关课程,再根据岗位任务的内在逻辑构建课程体系。为此,我们首先到行业企业进行调研,明确培养目标定位。2023年以来,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先后对武汉市城市圈主要物流企业进行了调研,完成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调研显示,2023年武汉市社会物流总额达11070亿元,物流业实现增加值480亿元,物流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0%以上。武汉市许多物流服务行业也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2023年,武汉市还被商务部批准为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物流标准化、物流新技术的应用以及物流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并且,《湖北省服务业十二五规划》指出,物流产业比重未来将持续增加。

(二)物流管理专业岗位目标定位

根据调查结果,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各大企业专家从培养目标、专业定位、服务面向、员工职业素质要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把脉问诊,最后确立了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主要面向湖北省及周边及经济发达地区。与此同时,目标在于服务商贸流通行业和生产企业内部物流部门;人才就业岗位群包括采购管理、运营管理、仓储管理、信息处理、物流营销、货运及单据处理等六大类岗位;具备仓储与配送运作能力、运输的组织与运输流程优化能力、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运作的能力、设计物流项目运作方案能力、国际物流操作能力等。

(三)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分析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上,行业专家和物流骨干教师一起,参照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对物流管理专业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对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确定了14项典型工作任务,并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具体转化情况如表1所示:

三、“三标对接、能力进阶、多段分期”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确立

(一)物流管理专业新课程体系的框架

新课程体系对物流管理专业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参照物流管理职业资格标准,有效地将行业岗位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和学校的课程标准对接融通,确定了学习领域,形成了对应课程。之后再依据物流职业能力结构的逻辑顺序,兼顾校企合作模式下教学模式学时分配,对课程体系中各项目课程进行合理衔接与排序,形成了“三标对接、能力进阶、多段分期”课程体系(具体见框架图)。

(二)“三标对接”是面向工作岗位的课程体系内容

我院推行的“校企双融、岗证双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校企深度合作展开的,采取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模式,即把职业资格标准作为学历教育的内涵要求引入教学,把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的课程内容“嵌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最后将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融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还能达到职业资格要求,到企业后工作时适应性强,具有很好的适岗应岗能力。

另外,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在职业岗位群分析基础上,确定岗位能力要求,与订单企业合作。依据企业岗位标准、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制定学校的课程标准,形成专业技能标准。将行业岗位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和学校的课程标准进行对接,相互贯通,融合于整个课程体系的内容之中。

(三)以岗位职业能力构筑课程体系平台

调查分析中我们发现,作为复合型服务产业,现代物流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综合岗位素质和能力。依据物流管理专业工作流程和就业岗位趋向,通过对物流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我们发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具备合格的政治素质、较强的质量意识和市场意识、良好的团队意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事业心、爱岗敬业、有高度的责任感等素质,与此同时,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学习新技术与知识转移的能力、调查研究与组织协调能力、对突发问题能迅速有效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整体来说就是,具备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体见137页表2)。

从学生的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来看,应依次培养学生通用能力、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内容层层递进,使学生专业技能、基本素养和岗位能力不断进阶。为此,我们将原来的课程进行了整合,按照“能力进阶”理念来构筑相应的课程平台,在学生能力培养的时间跨度上形成了“通用能力课程平台—职业基础能力课程平台—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平台—职业综合能力课程平台”式的进阶平台课程体系。

(四)课程体系的教学组织模式

以紧密订单式培养为主线,物流管理专业制定了“学习分四期、校企三出入”的校企合作下教学组织模式,即“三出校门,三进行业,四入学习”。

第1、2学习期是通用能力和职业基础能力培养期。在学习通用能力课程和职业基础能力课程时,学生初步掌握物流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第1工作期:一出校门,贴近市场,到订单企业、合作企业进行专业体验和调研,掌握行业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特点,明确能力目标,进行专业知识实践学习。第3学习期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期。根据物流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形成5门主要岗位核心能力课程; 第2工作期:二出校门,到合作企业开展岗位实践,到企业开展现场教学、生产实践,强化职业核心技能。第3工作期:三出校门,到订单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学生毕业前必须到订单企业、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创立预就业平台。第4学习期是职业综合能力培养期。在初步掌握职业核心技能基础上,回炉学习物流递进岗位课程,并将订单企业课程纳入学习中,让学生进行预就业准备,掌握递进岗位能力。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配合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物流管理专业重构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订单合作模式为平台,以物流岗位标准和职业标准为内容的项目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结构的能力递进设计,能增强课程弹性,能对职业化课程进行柔性与优化。其突出特色在于:紧密结合订单校企合作模式,将教学过程和岗位实践融为一体,围绕岗位能力的需要构建课程体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施行“分段施教”,学习和工作轮换,为学生未来择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以岗位驱动课程教学,使教学过程针对性更强,目的也更明确。

四、“三标对接”物流管理课程体系的实施

(一)创新项目化课程内容

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分析职业岗位,确立了“采购与供应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实务”“运输管理实务”“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5门职业核心岗位能力课程。在课程开发上,将行业岗位标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学校课程标准,形成专业技能评价体系。课程内容设计上基于工作过程和职业行动领域,通过“逆向拉引法”,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组织教学,将教学内容按物流工作过程项目化,突出职业技能培养。

(二)运用分段交替式教学模式

为使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相适应,突出岗位技能培养,学校在教学组织模式上需要进行创新。“仓储管理实务”“运输管理实务”“采购与供应管理实务”等课程在校内进行学训交替式教学;“配送管理实务”等课程在校外企业进行实境教学,教学与实习同步进行,专职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教学。

(三)实习实训系统化设计

“多段分期”课程体系组织模式要求学校对物流实习实训进行系统化设计。利用校内物流仓储与配送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实施“1234”系统化实训体系教学。具体来说:“1”是以岗位任务和行业技能标准为层面,所有的实训项目、实训课程标准、实训指导书必须遵循岗位和技能标准要求。“2”是指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为路线,以职业技能为本位,按照职业岗位群所需综合素质来设置教学项目,在实习实训中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3”是构建三个课堂轴心。第一课堂是指课程实训、项目设计、校内综合实训等校内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堂是通过培训考证、自主实践、技能竞赛等,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团队精神、创新能力、职业意识等综合素质;第三课堂则是到企业现场教学、市场调研、产学合作教学、校外岗位实践等,在真实职业环境下,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相关职业素养。“4”是围绕四个节点来设计教学内容:一是基础素质训练,包括职业道德、创造性思维、就业指导等;二是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包含口头能力、计算机操作技能等;三是专业技能训练,是从事某一职业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四是职业综合能力训练,是适岗的综合能力训练,培养学生专业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纪律观念等。

[参考文献]

[1]吕永壮.物流管理专业“三循环”工学交替模式下岗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J].科协论坛,2023(1).

[2]盛鑫.产业转移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3(5).

合同管理标准流程范文第5篇

一、同业对标需遵循的原则

全面对标的原则。由省公司统一部署,市公司首先组织市内县供电企业之间开展对标,然后逐步和省内、国内先进县供电企业进行对标。实现指标标准、管理手段与方式的对标比较,逐步覆盖县供电企业的各项管理和业务。

内部与外部对标相结合的原则。要实现县供电企业之间、专业部室之间、供电所之间、车间班组之间不同层面的对标比较。

指标与管理并重的原则。通过同业比较,明确企业在指标先进性、管理科学性上的差距,确定改进方向,完善各项措施和标准,不断提高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

动态比较与持续改进的原则。按动态比较的管理模式,不断确立最优企业和最优指标,及时更新标杆,确保标杆的先进性。不断完善、改进管理标准和指标体系,保证评价体系和管理措施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二、同业对标工作程序

同业对标工作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开展,按照“PDCA”过程管理要求,分别对“组织领导、现状分析、选定标杆、对标比较、改进评价、最佳实践”六个工作环节从计划、实施、监督、考核几个方面进行部署。

第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到位,建立对标常态机制。

一是为确保同业对标工作有效开展,成立同业对标领导小组和专业工作小组,使同业对标工作形成了程序化、规范化格局。二是制定同业对标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明确各岗位分工和职责,优化完善工作流程,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相关记录。三是每年年初公司综合分析上级要求和公司年度工作目标,编制下发当年的《同业对标工作方案》或《同业对标工作计划》,将各项指标细化分解到人,提出量、质、期要求,使同业对标真正渗透到各个工作环节。

第二,加强现状分析,深化指标诊断,全面开展同业对标。

一是年初结合上级的同业对标报告,召开同业对标专题调度会二是搭建公司对标分析平台,根据指标性质及完成情况,将指标分为四类:优势指标、潜力指标、弱势指标、高权重指标,制定相应措施。三是通过对指标的分析和诊断,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确定重点对标项目,形成现状分析报告。

第三,广泛开展调研,合理选取标杆,确保对标良好效果。

一是公司组织各相关部门结合专业所辖指标的现状分析、调研情况,选取部门对标项目、对标人员和标杆单位。二是公司结合相关部门提报的对标需求,通过调研、分析、整合,确定符合实际的综合标杆单位及专业标杆单位,并拟定公司对标方案。三是对各专业提报的对标方案及单项标杆单位进行调研,确定综合标杆和专业标杆。

第四,实行对标比较,查找存在问题,全面提升指标水平。

一是公司成立对标项目小组,制定对标计划和任务目标,项目小组组织到标杆单位进行对标。二是加强和省内外兄弟单位的对标交流,与管理水平较高的单位定期开展同业对标,实现管理水平的共同提高。三是通过对标学习,找出公司和对标单位在总体情况上的差别,查找出管理方面的差距与不足,提出缩小差距的改进措施。

第五,制定整改计划,加强监督评价,实现管理持续改进。

一是组织各对标专业项目小组根据对标情况,结合公司实际,制定重点项目改进计划,明确目标、措施、责任部门以及完成时间,保证责任落实到位。二是领导小组对各专业整改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协调和解决,对进度和完成情况进行监督考核,确保整改的有效进行。三是组织有关人员定期对整改情况进行评价,对于实现对标任务目标和改进目标的措施,写入或修订原来的业务管理流程。对于未能实现目标的改进措施,根据原因分析决定重新改进或暂缓实施。

第六,总结提炼经验,推进最佳实践,实现管理对标创新。

总结提炼公司在管理流程和管理方法的典型做法,形成最佳实践,积极参加省、市公司的评估认定。一是超前谋划,找准专业定位,突出公司特色,认真选取最佳实践课题。二是成立最佳实践领导小组和编写团队,合理选取专业人员,并进行优化组合,保证最佳实践的组织领导和编写质量。三是加大评审力度,在公司内部组织对上报的最佳实践进行评审。采取积极主动地邀请上级公司领导到现场指导,“走出去”学习先进的经验。四是完善奖惩制度,建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做到重奖重罚,提高各专业对最佳实践的重视度。五是实现管理标准和最佳实践的协同管理,结合管理标准制定和修订,将公司内部编写的最佳实践和管理标准相融合,将兄弟单位的最佳实践做法和我公司管理标准结合,吸取其先进经验,优化管理方法和流程。

三、结束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