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教案(精选5篇)
赵州桥教案范文第1篇
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你觉得全文是围绕课文的哪一句话来写的?也就是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生1:我觉得是文章第二小节的第1句“赵州桥非常雄伟”。
生2:我觉得是文章第三小节的第1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师:请说说理由。
生1:文章第二小节的第1句写到“赵州桥非常雄伟”,而下面的文章就是在写桥的雄伟,所以说这一句可以概括全文的内容,就是中心句。
生2:不对,这篇课文除了写桥的雄伟,还写了桥的美观,有两方面,而美观这一方面是“赵州桥非常雄伟”没有提到的。
生3:我同意生1的意见,课文写赵州桥的美观事实上也在写桥的雄伟。
……
师:大家讨论得很热烈,这很好。究竟哪一句是中心句呢?我们先好好地读一读课文,在深入理解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意思后,再来思考回答这个问题吧。接下来,我们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3两个小节,想一想,赵州桥是怎样的?
(学生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你觉得赵州桥是怎样的呢?
生1:我从桥的长和宽中感觉到了桥的雄伟。
生2:从这么长的桥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感觉到了桥的雄伟。
生3:我从既……又……感受到这种设计使桥更为坚固。
生4:我从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知道了桥的美观。
师:同学们,桥这么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让我们用我们的朗读把它表达出来,好吗?
(接着学生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
师:同学们,你觉得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呢?
生:是一座雄伟的桥。
生:是一座坚固的桥。
生:是一座美观的桥。
板书:坚固美观
师:现在请你们速读课文,想一想中心句是哪一句?
生(齐声):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师:是的,这一句就是全文的中心句,前半句是对上一小节赵州桥坚固的总结,后半句就要写赵州桥的美观了,如何美观呢?就是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有的……还有……所有……”其实这句话不仅是这段的中心句,而且还是上段和这段之间的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课文使用这样的表达方式,使文章眉目显得更加清楚。以后如果我们寻找文章的中心句就应该特别注意这种过渡式的语句。
教学评析
一、舍宾突主提纲挈领
中心句最能体现文章的主要意思,也就是文章的灵魂。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抓住中心句进行教学,学生就能比较容易地理解课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挖掘课文中的中心句来组织课堂教学。小学语文第五册《赵州桥》这篇说明性的文章,如果按照一般的上法,自上而下一节一节地感知课文的话,就缺乏整体感,上出来的课零碎、琐屑。该教师大胆地采用了找出中心句来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读课文,寻找可以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中心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不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的脉络、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而且在研读中让学生感悟到字里行间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
二、避实就虚欲擒故纵
当老师抛出问题后,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且一时之间讨论变成了争论,学生各执一词,也说服不了谁。其实课文2.3这两小节各自抓住了赵州桥的特点,共同围绕着一个中心来写,而全文的中心句应该是第2句,既写了赵州桥的雄伟,又写赵州桥的美观。由于是三年级上学年学生,他们刚接触到段的教学,有些学生思维还没有拓展,阅读能力也不是很强,一时理解不了课文内容,因此不通过深入研读和体会,有一部分学生是无法领悟到的。在此情形下,老师没有让学生继续与这个问题正面交锋,而是很巧妙地把“哪一句才是文章的中心句”这个问题暂时放置一边,转而要求学生研读课文,让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再让他们说一说哪一句才是中心句。不但圆满地解决了问题,而且让学生读出了语文的真味。
三、水到渠成画龙点睛
由于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感知经验,已经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因此当老师再次提出“中心句是哪一句”的问题时,他们几乎是不假思索便答出了“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句。而在此基础上教师趁势不但做了小结,而且作了点拨,真可谓画龙点睛,不但把这堂课点活了,而且把学生的思维也点活了。
综观《赵州桥》的这个教学片段,以寻找中心句为上课的切入口、执教的主线索,不但在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整体理解的基础上,确保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而且在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的反复阅读中,培养了学生自我感知语言的能力,真可谓“实效凸显,贵在组织”。
赵州桥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3)02-077-1
一、以历史教材为主,呈现各种不同的故事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其课文的内容知识往往过于简单和抽象,让学生对每个事件都仅知一点,缺乏深入了解和探究,对历史发展的各种关系感到十分凌乱和复杂,无法构建属于自己的骨架图。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学习历史时缺乏动力和兴趣,无法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其学习历史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优化教学策略,本文提出将历史知识和历史故事相融合的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以故事的形式将历史事件一一呈现,为学生描绘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赵州桥之前,可以先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与赵州桥相似的事情,最后再讲述关于赵州桥的事。如:学生们都知道的汶川八级大地震,却有一个距今2000多年的工程完好,仅有部分受损,那就是都江堰水利工程,李冰父子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可以将一个规模如此之大的都江堰,设计成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种用途的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默默地发挥着巨大的灌溉作用,对当地农业的促进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在经历了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后,居然还能完好,继续为人民服务,两千多年来的经久不衰,这是一个永恒的奇迹。但是,除了都江堰奇迹,其实在我们教材上也存在这另一个奇迹——赵州桥。赵州桥的设计者李春,是首创世界第一的空腹式石拱桥的设计师。赵州桥经历了多次水灾和地震,最高时可达8级地震,却依然屹立不倒。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赵州桥被命名为土木工程历史古迹,国家赠送了国际历史土木工程里程牌为内容的永久性纪念碑牌,这是赵州桥荣获的第十二块铜牌。这时学生对赵州桥必然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应该趁热打铁,顺势将关于赵州桥的结构和脉络进行梳理,把重点和难点一并道出,让学生对此兴趣盎然,兴致勃勃地解决问题。这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构建自己的骨架图,提高历史素养。
二、采用探究式的历史教学方式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喜欢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灌输式,教师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听,做笔记,死记硬背。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如此被动,怎能学好历史呢?这只会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厌倦感,忽视历史的重要性,无法从真正意义上了解历史,自发地研究历史,探讨历史。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尊重历史,主动地研究和探索历史的真实性,提高对野史的辨别能力。如:在学习《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时,教师可以先给出疑问:3+4+5=1是什么意思?让学生仔细地阅读课文,将3+4+5=1与文中的内容相对应起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的结构和脉络,教师可以给出关键词,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将答案的探究进行到底。如:隋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建立方式)、隋的统一(条件、经过、影响)、隋的疆域、隋的富庶(注意思考与大运河的开凿关系)等等,对于贯通南北的动脉部分,则可以给出关键词如下: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和条件、大运河的开凿及概况、大运河通航的影响等等。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文中内容,找到3+4+5=1其实是代表三心+四段+五大水系=一条大运河。其中,三心即为中心洛阳,东北到涿郡,东南到余杭;四段即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大水系即为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然后,需要立足于新时代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对大运河进行总体的客观的思考,如:大运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充分利用天然河道、湖泊;运河通航后两岸大规模植树造林,这些措施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如: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统一南北;创立科举制以及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可以给出与大运河相关的阅读材料,设计问题,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采用探究式的历史教学方式,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措施。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需要教师以学生为本,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的能力和素养。历史是一门很重要的科目,需要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仍需要不断的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让每一个学生人人成人,人人成才。路漫漫其修远兮,广大教师仍需要孜孜不倦地继续坚持育人的道路,创新和改革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孙献民.浅析历史教学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S1).
赵州桥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案 设计与应用
一、高中数学教学案设计过程中要遵循的原则
(一)适当性原则
教师在备课前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教学任务后,首先应该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起点学习能力、学习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根本,把适当的学习任务交给学生,形成学习目标。
(二)引导性原则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放任自流,撒手不管。恰恰相反,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在编写学案时应依据教学内容,适时地、适当地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方法,将难易不一、杂乱无章的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通过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等问题设计和学案的情景设计,创造浓厚的情景氛围,使学生进入角色,激起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探索性原则
“学案”本身就是一份探索性的自学提纲。学案设计时要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总,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热情地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科学地设计问题引起探索,适时引线搭桥帮助探索是“学案”的重要手段,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
按照上述原则我们在高中数学教学案的设计与应用的过程中应注意下文中所指到的问题。
二、教学案的设计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例1(幂函数)经调查,一种商品的价格和需求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价格(元) 0.6 0.65 0.7 0.75 0.8 0.85
需求(吨) 139.6 135.4 131.6 128.2 125.1 122.2
根据此表,我们可以得到价格x和需求量y之间近似的满足关系:
y=111.8746x-0.3815192这个关系与函数y=x-0.3815192是相关联的,函数y=x-0.3815192是指数函数吗?
幂函数是在刚学完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之后的一个知识,实际上这个表达式是通过计算机数据拟合得到的,学生目前的水平根本无法探知,教师也不可能提前讲这个内容。学生就不能根据这个情境展开思维过程,只是简单的接受信息,这和“直接问y=x-0.3815192是指数函数吗?”没有区别。
因此,可以对该情境作如下两种改编:
1.请看下列问题:
(1)如果张红购买了每千克1元的蔬菜x克,那么她需要付出的钱数y=x;
(2)若正方形的边长为x,那么正方形的面积y=x2;
(3)若正方体的边长为x,那么正方体的体积y=x3;
2.我们前一阶段主要研究这个表达式,若以指数b为自变量,N为应变量引入指数函数y=ax,若以幂值N为自变量,b为应变量引入对数函数y=logax,那么下面我们要研究什么样的函数呢?
但是,在个别班级试上的过程中,发现不是很理想,因为第一个情境对高中生来说实在是太简单,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热情。第二个问题情境所涉及的变量比较多,过于抽象,深奥,有一部分学生接受不了。这两种问题情境都没能很好地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所给的问题既不能完全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也不能离得太远,两种方式都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最后我作如下设计:
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了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今天我们来检验一下你学的怎么样?请大家比较(1/3)0.4和(1/3)0.5, (这个内容是前面的知识,学生立刻都跃跃欲试,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完成之后,教师马上又提出新的问题:那么我们把指数和底数的位置关系互换一下,你还会吗?新知立刻在旧知的基础上产生了,学生都非常急切地想知道自己会不会,开始自己的尝试,也就展开了思维过程。
实践表明:以上情境既很快地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也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方面获得了发展,将新的知识牢牢地建立在了原有的基础之上,学生学习很有成就感,情绪愉悦。因此这是我们在高中数学教学案的设计与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案的设计应为学生正确、深刻理解概念、定理、定律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例2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石拱桥,赵州桥的跨度约为37.4m,圆拱高约为7.2m,如何写出这个圆所在的方程?
赵州桥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懒;主体地位;课堂资源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时展的需要,是尊重教育规律的体现,也是我们对过去的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保姆式”的教育,结果只能使学生永远不会自己走路,也不会自己拣食吃。过去的语文教学,教师一味地滔滔不绝地讲,就如说书一般,大唱“独角戏”,使学生因过于“高雅”而一头雾水,因太多的旁征博引而晕头转向,语文教学走进了“高消耗、重负担、低质量”的死胡同。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要想真正地落实课程标准要求,要想很好地实现素质教育,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懒”一些,这种“懒”,是一种教学智慧,是“智”的另一张面孔。
一、懒是为了不再越俎代庖
语文教学中的“学”主要是靠学生来进行的,教师不要过于勤快,如果出现了越俎代庖的行为,其结果只能是“巧母出拙女”。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能力。比如,在执教《赵州桥》的时候,中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意外,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分析赵州桥的坚固时,突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这座桥是拱形的,下面没有柱子支撑着,为什么能承受住上面的车马和行人呢?为什么说这样的结构是最坚固的呢?”我当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无法解释,心想,与其干着急,还不如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于是,我就对学生说:“这个问题就交给你们吧,采用什么方式都可以,你只要解决了就行,给你们十五分钟的时间,开始!”顿时,学生在课堂上热烈地议论起来。有的在做模拟实验,用一张纸做成桥面,两岸用词典代替,桥面平直时,纸无法撑住书;桥面呈拱形时,纸则可稳稳地将较重的书撑起,最后得出结论:拱形承受的力比平直的状态承受的力大,赵州桥共有五个拱形,使得赵州桥更为坚固。还有的学生向我借手机用,给他在中学当物理老师的爸爸打电话进行询问,还有的学生跑出教室,到办公室上网找答案……十五分钟一转眼就过去了,孩子们一张张稚嫩的小脸上写满了得到答案后的喜悦。
对于这样一个玄奥的问题,我备课时没有想到,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但值得欣慰的是,我变得懒了,当即决定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实践证明,这要比我直接告诉学生要好得多,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二、懒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
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理想境界首先是要让学生有自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懒”,正是为了把尝试的机会让给学生,引导他们在尝试中发现自己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比如,作业的检查可选班级里最好的学生负责检查与评比;课文的背诵检查可由每个学习小组的组长负责,教师只需检查小组长就可以了;作文批改,可让学生先尝试着自己修改,然后小组内交换修改,每一个小组评选出优秀的作品,再交给老师,老师再进行加工润色;在课堂教学中讲解示范后,由学生来点评推荐,再修改,最后用电子邮件发到校刊或杂志社进行发表。实践证明,这样的“偷懒”不但极大地减轻了语文教师的负担,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真可谓是事半功倍,一举多得。
三、懒是为了课堂资源更好地生成
课堂教学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它的不确定性。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引领和指导,便特别需要智慧的现场生成。记得某一个下午,当我走进课堂,正准备给学生上新课文《第一场雪》的时候,忽然窗外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这时学生已无心听课,目光和心思都投向了窗外,于是,我改变了教学思路,让学生走到窗前,走出教室,感受下雪的乐趣。十分钟后,我让学生回到教室,再读文本,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于是,我就让学生做个“小先生”试讲,然后请大家评议,疑难处当堂讨论。
赵州桥教案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学科教学是美育实施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学文科教学中的美育是一种以中学文科为母体的美育,其功能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身,以美促劳,以美乐群。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ol(ta}a)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五育是一个相互融合的整体,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不能各自为阵而忽略了五育的整体性。人是一个整体,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因而教育的整体性是不容忽视的。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个体而言,德、智、体、美、劳课堂教学是相互融合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见图1 } o c21(r}2s)
美育的途径十分广阔,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学校学科教学是美育实施的一条重要途径,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先生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sl(e}ss)中学文科教学中的美育是“一种以中学文科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为母体的美育”,是指有计划地通过具体的学科教育所进行的审美教育活动。中学文科教学中的美育具有重要的功能。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是一种心理活动,“是客观现实中美的事物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及个体对美的事物的态度体验和行为反应。;(4)(1’}t)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使活动任务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sl(v}as) 审美能力是从事审美活动所必需的基本心理特征,它包含着审美感觉力、审美知觉力、审美注意力、审美记忆力、审美想象力、审美思维力等要素,是一个各部分相互关联、渗透与融合的整体。所以,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是综合性的。
在学习《语文})(人教版)八年级教材中的《中国石拱桥》一课时,通过以我国古代石拱桥的典范—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要求学生掌握赵州桥和卢沟桥各自的特点及与中国石拱桥特点之间的关系。在学生理解课文、掌握了中国石拱桥特点诸如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等之后,教师可以拓展延伸提问:“赵州桥美在何处?”学生的注意力被集中调动到“赵州桥的美”上,从而引起审美活动。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教师和学生归纳总结其“美”在于:(1)赵州桥的圆弧拱形式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形式优美。我国习惯上把弧形的桥洞类的建筑叫做“券”。一般石桥的券,大都是半圆形。但赵州桥跨度很大,从这一头到另一头有37.04米。如果把券修成半圆形,那桥洞就要高18.52米。这样车马行人过桥,就好比越过一座小山,非常费劲。赵州桥的券是小于半圆的一段弧,这既减低了桥的高度,减少了修桥的石料与人工,又使桥体非常美观。(2)采用敝肩—设计巧妙。券的两肩叫“撞”。一般石桥的撞都用石料砌实,但赵州桥的撞没有砌实,而是在券的两肩各砌两个弧形的小券,与实肩拱桥相比显得分外轻盈秀丽。这样桥体大约节省了180立方米石料,使桥的重量减轻了大约500吨。而且,当佼河涨水时,一部分水可以从小券往下流,既可以使水流畅通,又减少了洪水对桥的冲击,保证了桥的安全。(3)具有我国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在桥的主拱顶上、桥两边的栏板和望柱上,雕刻有蛟龙、兽面、竹节、花饰等各种图案。石雕的刀法苍劲古朴,刻工精细,显示了隋代浑厚、严整的石雕风貌。整个大桥堪称是精湛的艺术珍品,隋唐艺术的精华。宋代赵州刺史杜德源有诗赞曰:“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元代刘百熙有诗赞曰:“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
二、有利于以美育德
美育对人的思想、意志、情感有重大影响,而思想、意志和情感都是品德的重要成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外表上的美有其内在的道德根源n。 (6](p1a1)0
以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为例: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和广大爱国官兵英勇抗敌、视死如归,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而李鸿章等人避战求和、妥协退让,加之许多官兵临阵脱逃,导致了败局的出现。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归纳这两方面的史实,如英勇抗敌的—左宝贵、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聂士成、徐邦道等;临阵脱逃的—叶志超、赵怀业、龚照屿等。在此基础上,对比两类行为,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对此,学生的情绪体验具有对立的两面:尊敬一轻蔑、热爱一憎恨等。对英勇抗敌的行为产生尊敬、热爱的情感,对临阵脱逃的行为产生轻蔑、憎恨的情感。英勇抗敌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种行为肯定了人的真诚、勇敢、持之以恒、积极向上的人格特征—这是真善美的形象和表现;而临阵脱逃反映了人的虚伪、怯懦、自卑、半途而废、冷漠等人格特征—这是假恶丑的形象和表现。
在中学文科教学中,用美的事物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主要通过潜移默化过程来实现,就如杜甫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受美育熏陶过的人,品德上潜移默化,也许自己都意识不到。但通过美育形成的道德品质,深刻而稳定,对一个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评价、道德行为起着主导作用。
三、有利于以美启智
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说:“形象思维是研究思维科学的重要内容,是思维科学研究的突破口。音乐思维和美术思维都是形象思维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当引起重视。”川艺术家和科学家的很多能力是相通的。例如,美术家所需要的深刻细致的观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也是科学家所需要具备的。
学习高中《中国古代史》的《秦汉时期的文化》时,教材中有这样的表述: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题材丰富,艺术性强,是了解当时人们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的珍贵资料。请同学们看从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文物《弋射收获画像砖》a
在一块砖面上,分上下两个画面,其上描绘的是池边弋射,其下则是田间收获。(上部画面)池塘水中群鱼游动,莲蓬高高挺立水面;一群碎然惊觉的水禽有的急速游避,有的仓皇飞散。池畔两位猎人引弦搭箭,仰天而射。整个画面无论猎手或水中飞禽,都处于由静到动的瞬间变化中。(下部画面)五位农夫正在挥镰收割。其中左侧的一组三人弯腰割取稻穗;另一人则荷担提罐,看来好像是一位送水未归却被这丰收场面吸引得暂时立看片刻的农妇。右侧一组二人高高地举起镰刀砍割稻茎。两种对比强烈的动作幅度正好形成了画面明快的节奏。
通过细致人微的观察,学生基本能说出画像砖所表现的内容。那么,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学生能联想到什么呢?(1)汉代盛行厚葬之风,地主阶级幻想死后继续享受像生前一样的富贵荣华,于是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工物力,把墓室布置得好像人间一般。这一风气的盛行,却为后代留下了包括画像石、画像砖在内的无数艺术珍品。(2)射猎在原始时代是人们维持生存的重要手段,但在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汉代,却是有闲阶级带有练武性质并乐于从事的游乐活动。《弋射收获画像砖》像一面镜子,反映了地主阶级穷奢极侈的剥削生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封建经济的发展。(3)汉代豪强地主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脾千群,徙附万计。成都平原号称天府之国,自然也是地主豪强聚集的地方,因此,这里有大量画像砖发现也就不足为怪了。(4)东汉杰出的唯物思想家王充从无鬼论出发,反对厚葬提倡薄葬。(s)汉代刻印在石、砖上的形象所展现的那种大胆想象的浪漫境界和纵览古今的广阔视野,反映了统一王朝雄大恢宏的时代精神。
以上的联想显示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联想内容越多,越能说明学生想象力丰富。因此,美育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新力。
四、有利于以美健身
欧洲文明源于古代希腊。在古希腊,各城邦国家提出了强健体魄与完美心灵相结合的公民素质标准。雕像《米洛斯的维纳斯》(即断臂的维纳斯)和《掷铁饼者》是集神或英雄的精神、尊严与人的形象于一体的完美的典范作品。
爱神的身材端庄秀丽,肌肤丰腆,面庞典雅,微微扭转的站姿使身体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型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这尊《米洛斯的维纳斯》已经成为赞颂女性人体美的代名词。《掷铁饼者》是古希腊米隆创造的一个出色的运动员形象。雕像静止中蕴积着强烈的运动引发,动态中又体现着和谐的平衡,男性发达强健的肌体在复杂的运动中展示得尽善尽美。整个雕像给人的印象是:健美、庄重、和谐、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古代奥运会起源于古希腊,选手在竞技场上奋勇拼搏,向神和观众展示他们超人的体能、健美的身体和良好的教养。现代奥运会已不再是祭神的竞技,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体育竞赛。“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成了世界体坛的响亮口号。现代体育在增强了竞技性的同时,也大大地增强了其艺术性,因此,现代体育越来越具有观赏性,体育运动中存在着大量的美的信息。2008年北京奥运会就展示了许多美:福娃,“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会徽,祥云火炬,金镶玉的奥运奖牌,等等。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可引导学生从文化与审美的角度,品味北京奥运会的美,挖掘她的深厚内涵。
在中学文科教学中的“以美健身”主要是发展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状态和活泼灵敏、富有激情与活力的心理状态,以促进其身体发展。
五、有利于以美促劳
劳动创造了美,艺术起源于劳动。原始社会的陶器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还让我们领会到创造性劳动的美:远古的人们把粘土加工做成坯子,再烧制成另外一种新的物质—陶。在陶器发明前,人类对自然的改造都是改变材料的形状(如制作石器只是改变石头的外形,使其出现刃口等),并没有改变材料的性质,陶器的出现以及后来瓷器的出现,都体现了人类的创造和智慧。瓷器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几千年来,古代匠师们创造了无数技艺精湛的瓷器珍品,遗存下来成为文化宝库中的巨大财富。"china”不仅仅是瓷器的代名词,也是中国的代名词。
在中学文科教学中的“以美促劳”主要是让学生间接地分享人类的劳动成果从而获得内在的感受,激发他们的审美创造兴趣,培养其热爱生活和劳动的情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六、有利于以美乐群
孔子说“诗可以群”。第一个提出“美育”概念并加以理论阐述的是18世纪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他认为审美可以给个人与社会带来许多好处,他说:“只有美才能使整个世界幸福,谁要是感受到美,他就会忘记自己的局限性。”他又说:“只有审美的趣味才能导致社会于和谐。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奠定和谐,,··…只有美的交流,才能使社会团结,因为它关系到一切人共同的东西。"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终身教育应建立在四个支柱的基础上,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就是学会如何和他人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进行合作、交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