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成绩分析总结(精选5篇)

期末考试成绩分析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英语专业;考试改革;过程性考核

高校英语专业这么多年以来,对学生的评估方式一直是以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构成,两者比重通常为3:7,甚至是2:8。长久以来,在学生心中树立了这样一个概念:期末考试是唯一需要重视的,因而忽视了平时的学习。而英语专业本身不同于其他专业,它需要更多平时的锻炼和积累。因此,从期末结果性考察转向平时过程性考察成为了本次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探索过程中,英语写作、英语泛读、英美文学、英汉翻译、汉英翻译、英美概况、英语口语、英语语音这几门课程被选定为考试改革的试点课程。

一、加大过程性考核

英语写作、英语泛读、英美文学、英汉翻译、汉英翻译这几门课程的考核,在我校历年来都是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笔试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它们在期末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为3:7。改革后,增加了过程性考核,则总成绩构成变为:平时成绩×30%+(过程性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80%)×70%。

1.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即考勤、作业和课堂表现。考勤占三分之一,主要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虽然最终只占总成绩的10%,但如果学生无故旷课三次以上,将没有资格参加期末考试。作业占三分之一,主要记录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课堂表现记录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是否积极,是否认真投入地参与到小组讨论当中,也占三分之一。

2.过程性考核

过程性考核的设计初衷在于,将本学期的所学的内容进行分解,让学生们在平时完成,以加强学生平时学习的积累。

英语写作课。本课程在我校英语专业的第三、第四和第五个学期开设,每学期共写五篇。要求任课教师收取全班作业,并批阅反馈给学生。

英语泛读课。本课程在我校英语专业的第一至第四个学期开设,前两学期写摘要,后两学期写读书报告,每学期五篇。要求任课教师收取全班作业,并批阅反馈给学生。

英美文学课的过程性考核形式是写一部英、美文学作品的读书报告,字数不少于1000字,每学期一次。本课程的考核偏重文学赏析和评论。要求任课教师收取全班作业,并批阅反馈给学生。

英汉翻译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形式是长篇翻译。每学期一次,译文字数至少为1500字。要求任课教师收取全班作业,批阅并集中反馈给学生。

3.期末考试

以上课程均有期末闭卷考试。过程性考核偏向于综合能力的考察,而期末考试则偏向于细节能力的考察。课程内所学的所有知识内容都在考察范围之内。试卷的设计有机结合课内外知识内容,并融合主客观题型,全面地考察学生。

二、改革考试形式

英美概况、英语口语、英语语音这三门课程的改革形式有所不同,结合课程的特点,在期末总成绩构成上仍然是由平时成绩加上期末考试成绩,并各占30%和70%。

英美概况课。旧有的期末考试以闭卷笔试的形式进行,但知识量过大,很难掌握,学生也很难有积极性。改革后,每个学生在学期中,根据课本所学内容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并写成书面材料。在期末时,进行脱稿自述,然后回答教师的提问。书面材料成绩+自述成绩+回答问题成绩,一起构成期末考试成绩。

英语口语和英语语音课。传统方式是由每位代课教师测试自己的学生,这样会使学生不重视考试。改革后,由口语考官在学期末进行统一组织测试,口语考官是由其他两至三名教师构成。

三、执行情况和效果分析

所有任课教师都统一思想,认真执行考试改革方案,并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对学生的所有考核、考试材料也都一一备案。改革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不仅能更科学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学生更加清楚英语学习的理念,不再只重视期末考试,也重视平时的学习和积累。

在改革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首先,改革后的考试考核方式虽然更全面地记录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但是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工作负担,因此也需要学校提供多方面的保障和支持。其次,对过程的监管力度倍增,加大了过程性考核比重,丰富了考试形式,也对教学监管人员及教学辅助人员提出了更多要求,因此,要全院系统地同步推进考试改革。

参考文献:

[1]张翠芳,腾志军.浅析普通高校考试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23,(11).

期末考试成绩分析总结范文第2篇

课程考核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起着指挥棒的作用,考试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有明显的导向作用,科学、合理的考试对教学可以起到促进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之,则不利教学,而且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考核方式目前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应不断改革与创新课程的考核方法。通过考核方式的调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1《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特点及考核方式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电力类专业的骨干课程之一。电力系统分析是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及工程应用研究之间的纽带,在专业教学和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计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担负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以数学、电工基础、电机学等基础技术理论为支撑,同时又是后续课程《电力设备》、《继电保护》、《自动装置》等学科的基础。《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由于大量的基础技术理论的应用,还由于课程本身理论性和系统性很强,计算量大,教材在教学内容的衔接和联系上交代较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学生和教师普遍认为该课程难教难学。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考试方式长期以来基本上以“卷面考试+平时成绩”且以期末理论考试的卷面成绩为主(占总成绩的80%)作为衡量学习好坏的主要依据。在传统考核方式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学习热情不高,普遍存在“平时松、考前紧、考后忘”的现象,考试成绩难以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造力和个性的发展,同时也失去了督促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因此加强过程评分,全方位考察学生的能力,从而更客观、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2教学改革与过程考核模式的建立与实施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相统一的认识―实践过程,即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课程考试是高校教育工作中评价学生、检验学习效果、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许多院校的教学改革研究越来越重视考试改革,大家普遍认识到如果考试环节不改革,教学改革成果就不能很好地得到检验。但考试作为教学工作的指挥棒,在历次教学改革中是触动最少、改革步伐最慢的部分。因此,很有必要在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同时,对课程考核方式也进行改进,即建立了全过程考核模式。其具体做法是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试坚持闭卷考试,而且采用机考;平时成绩中有考勤、课堂练习、课堂回答问题、课后作业、月考等,加大了学生主动学习评价的份额,避免了考前死记硬背、考后忘得快的弊端,更注重学生全过程的参与和学习。根据《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特点,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给出了基于过程考核的系统工程考试模式改革方案,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2.1调动学生参与教学

在每节课程教学时,先阐述本节课内容的重点难点,结合实际工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对学生提问或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将学生的表现记入平时成绩。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主动回答问题、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氛围好。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不定时要求学生在课堂完成习题,并将完成情况计入平时成绩,迫使个别想旷课的学生只能放弃旷课的想法。

2.2课堂、课后练习相结合

课程教学中,习题可随堂练习,不仅考核了学生知识消化能力,教师还可及时发现教学问题,改进教学方式。下课后学生需消化课堂教学内容并完成作业,且必须按时交作业,作业完成情况也计入平时成绩。通过听课、自学、练习,再加上复习、总结,学生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自学能力,减轻了期末考试压力。

2.3增加阶段性考试

“期末总结性考试”,即在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采用固定的试题对学生进行考试。这种考试方法有许多弊病,如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一锤定音”的考核成绩有许多不公平。《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有较多计算,潮流、短路和调压等,且有的计算很大,学生学起来感觉很难,如潮流、短路。期末考试时间短,题目覆盖面较小,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为此我??将电力系统课程考核分为三个阶段,在学完潮流、短路和调压后立即进行考核。与期末考试评价相比,阶段性考核具有目的明确、形式多样、激发兴趣、提高效果等优点。阶段考核能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也减轻了学生期末考试的负担。

2.4建立试题库,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机考方式

《电力系统分析》作为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其基本概念与原理是必须掌握和记忆的,期末考试成绩占50,采用闭卷考试很有必要的。为此,我们建立了课程试题库,期末考试采用试题库命题,试卷中试题库内容占70%一80%左右,任课教师又出了20%一30%题目,这样不仅丰富了试卷内容,还可避免题库过于片面、不能全面反应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促进了考试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

同时,在我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考试顺利地实行了计算机无纸化考试。计算机无纸化考试考生考完后,经过计算机技术人员收集学生考试成绩后,评卷、登分等工作量均由计算机无纸化考试管理系统来完成。无纸化考试的试题是由计算机从试题库随机抽取的,因此,每个考生所抽取的试题均不相同,但其所抽取的试卷能根据预定的考核目标选取覆盖面广、难易程度适中的试题,避免了人工出卷时出现的怪题、偏题现象,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效率高,每次抽取的试题不相同大大增强了试题的保密性;由于每个考生的试题或试题顺序均不相同,只能由自己独立完成,杜绝了某些考生左顾右盼、传递纸条等考试作弊行为,使考试成绩较传统的纸笔考试更真实可信;同时大大减少了人工错评、漏评、错登、漏登等差错,也减少了错误反馈的环节及考务和学籍部门查卷、更正成绩等工作,提高了考务学籍部门的工作效率,特别是为考务管理部门减轻了制卷、分发试卷及考后收集、整理试卷等繁琐工作。

3教学与考核改革实施结果

本次考试改革以我校发电1501、1502“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为考试改革的试点,期末考试成绩分类分布情况为:发电1501班共41人,优秀3人、占7.12%,良15人、占36.59%,中17人、占41.46%,及格6人、占14.63%,没有同学不及格;发电1502班共42人,优秀4人、占9.52%,良18人、占42.86%,中12人、占28.57%,及格8人、占19.05%,没有同学不及格。通过成绩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从总体上说明学生对本课程掌握情况良好,考试改革方案合理有效。

期末考试成绩分析总结范文第3篇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为大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涉及计算机及计算机相关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培养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应用技能。目前各高校都在积极推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主要针对教学模式[1]和教学方法[2]的改革居多,而对检测学生学习成绩,衡量教学效果的课程考核却非常少。科学的考核方式对检测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本文结合本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提出基于过程化考核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将传统的考核模式改变成过程式考核模式。

1 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1.1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考核不能调动全部学生的积极性

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教学是教师在讲台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课,老师对有关问题提问,点名学生回答,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是学习态度比较认真的学生,而自律性比较差的学生不能融合到整个教学过程[3]。不能体现教师的作用,同时学生的独立学习和主体的参与性、创造性作用也不能充分发挥。

1.2教学考核方式比较简单

在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采用传统的考试模式,学校统一命题,统一安排学生考试时间,最后以“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形式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考核模式平时成绩占少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占70%-80%,因而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过程,在期末针对考点进行考前集中突击,考前临阵磨枪,甚至在考试中作弊,学生忽视学习过程,侧重期末的考试结果。

1.3考核题型模式比较固定,不能反映学生的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虽然采用无纸化考试,学生上机随机抽取试题和机器自动阅卷形式。考核主要偏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考试题型主要以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客观题偏多,分析题和综合题等比较少,计算机机器阅卷评分标准化[4]。这种考核方式比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不注重学生的创新和个性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考核方式很容易出现学生考试分数很高,但解决能力不强的高分低能的现象。

1.4考核结束后分析反馈的能力不足

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结束,老师一般对试卷难度、学生成绩分布、试卷知识点覆盖率等进行分析,但缺乏更为深入的分析反馈。考试的难易程度,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和考试知识点覆盖的系统性等老师没有随时随地的掌握,只能期待下次教学进行改进。

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的改革的思路

针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本校的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本校学生计算机水平,提出基于过程化考核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过程化考核是在依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各个教学内容环节和知识模块环节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考核,随着课程教学进度的进行,最后在课程结束形成课程考核结果。过程化考核这种模式可以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弊端,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便于课程教师分阶段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同时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院系、不同班级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及后续课程设置情况适当调整本课程各部分的其他教学内容和深度,达到教学内容更好的衔接和过渡。过程化考核采用类似驾校考试的方式,学生学习完一个知识点模块就考核一个知识点模块的方式,充分发挥考试考核的激励功能和考试结果的反馈调节功能,实现以考促学的教学目的。

2.1合理划分知识点模块

过程化考核是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和要求进行划分的。参照知识点的结构课程可以划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操作训练、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和数据库知识、程序设计基础与算法基础、熟练使用办公软件等知识模块。

2.2实施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针对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大纲、知识模块的特点和目标、内容的设计等不同,课程的过程化考核是分期、分阶段的考核,采用平时综合成绩、学生作业完成成绩、分段测验平均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相加总和成绩定为学生课程期末的成绩。平时综合成绩注重考查学生课堂出勤情况、课堂综合表现,课堂表现包括课堂提问、上台讲解、课堂讨论等。学生作业完成成绩是通过学生在实验课堂上的表现和课后所交作业的完成质量两个指标体现。分段测验平均考试采用无纸化考试,由计算机机器自动阅卷,学生交卷即可看到分数,可以查看考试成绩分析。分段测验平均考试是各个知识模块考试成绩加权后的综合成绩。学生通过分阶段考试检查自己对各个知识模块的掌握,教师也根据学生分阶段的考试成绩,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适时?{整教学方式和方法。期末考试成绩也是无纸化考试,考核的内容范围涵盖要求学习的全部内容,命题严格遵照课程教学大纲,所有试题、考题的难易程度都限制大纲规定的范围内。教研室教学老师通过讨论,按照教学大纲,按照学生人数,从机器题库随机组成若干套学生试卷,试卷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以及主观题,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学生考完即可知道期末考试成绩。

2.3过程化考核期末成绩的评定

过程化考核的学生最终期末考试成绩评定是按照教学大纲,课程考核总成绩=平时综合成绩(20%)+学生作业完成成绩(10%)+分段测验平均考试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50%)。平时综合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和实验能力组成;学生作业完成成绩包括课堂实验所交作业和课后作业的质量体现;分段测验平均考试成绩采用开卷,上机考核方式,课堂随机考核的方式;期末考试成绩考试采用传统的闭卷上机考核,考查学生课程掌握情况,考试完毕机器自动评卷,自动得出分数[5]。

3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过程化考核的改革优势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过程化考核后,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压力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形成以考促学的风气,避免了学生平时放松,期末考试前突击学习的做法。采用过程化考核与没有实施过程化考核相比较,学生的成绩评定更合理,考核的技术特点更加真实和全面,重视学生的创新和个性发展,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点和考试知识点覆盖的系统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期末考试成绩分析总结范文第4篇

信号与系统阶段性考试考试方式多元化在通信、电子和测控等相关专业中,“信号与系统”是一门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许多高校考研的专业课,该课程具有着很强的数学背景,内容涉及到线性微分方程、复变函数、积分变换等数学知识,同时其研究信号与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在通信技术、自动控制、电子技术等众多领域中的信号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分析计算方法。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数学逻辑思维及问题分析能力,才能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运用基本分析方法进行的工程应用,因此,这是一门让学生公认为难学难考的课程。

本文根据信号与系统自身的特点,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课程的命题方式,考试形式和最终成绩评定方法进行改革尝试,注重过程考核,弱化“一考定终分”“唯分数论”的现象普遍存在现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信号与系统课程考试的现状分析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考试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创新”的问题。信号与系统课程考试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考试方式单一,考试内容重理论;以期末考试为主,缺失过程性考核;最终成绩评定缺乏科学的量化标准;试卷分析流于形式,缺乏考试信息反馈等。

我校教务管理系统中,课程考核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的期末卷面成绩三项构成,各项成绩比例可由任课老师设置。由于该形式中的平时成绩缺乏一个全面、科学量化的标准,这会使得任课老师有时候迫于教学指标的压力,为了保证一定的考核通过率,特别是平时成绩比例变成了教师人为调整学生成绩的机动砝码,成为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较低学生的翻身手段。这样造成的后果是: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产生应付的对策:上课点卯,作业,实验报告靠抄,这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平时认真学习的积极性,助长了投机行为,导致学风考风下降。

二、课程考试改革的尝试

课程考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也是现阶段评定学生成绩相对公正的重要手段和标准!课程成绩的评定既要有利课程的过程管理,又要兼顾课程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课程考试和课堂教学共同构成了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笔者在所在院系12届通信工程专业进行以下考试改革尝试。

1.开展基于教学过程的阶段性考试

为了解决我校学生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问题,结合信号与系统课程中章节知识点的连续性特点,采取阶段性考试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是本着“以考促学”的原则,注重学生平时积累,将期末考试的压力变成了平时学习的警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按阶段巩固所学知识,具有知识连续性特点的后期内容打下基础了避免了一考定胜负所带来的应试学习方法的弊病;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进程,改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命题方式层次化,卷面记分采用绩效点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阶段性考试内容结合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命题采用层次化的A、B试卷。两套试题知识点覆盖相同,题型相同,但题目难易程度不同。A卷侧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思维方法和基本分析方法的掌握,面向数学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中下水平学生;B卷侧重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核,面向学有余力而可能考研上线、认真钻研的学生,除了考查知识点的全面掌握外,重在点拨、引导,尽量把他们的创新潜力激发出来,提高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工程应用能力。考虑到卷面成绩的公平性,B卷记分形式采用绩效系数,即卷面成绩乘以1.1的难度系数。试卷类型选择形式采取自愿,这样既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又保证了教学的基本目标,同时还兼顾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理论与实践考核分离,考核形式多样化

在我校课程考试总成绩构成形式,平时考成绩,实验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比例设置,一般采用“127”或“136”的比例形式,其本质也是一种“知识本位”式的考核方法,既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也不能满足个性需求,更不适合当今应用型本科院校有相当比例的这类学生特点:学习自制力较差、理论成绩一般但思想较活跃,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个性学习差异,在课程考试上,采取理论考试与实验考试分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考核形式多样化。

(1)理论考试采取闭卷、半开卷的方式。根据信号与系统概念多,公式多的特点,为了减轻学生考前压力,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采取闭卷和半开卷的阶段考试采取闭卷考试,期末考试采取半开卷形式,半开卷使得学生不再把精力用在盲目背记公式上,而是把学习重点引导在正确理解基本概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考核采取口试、开卷的方式。许多学者对目前课程考试中普遍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提出了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进行改革的建议。“信号与系统”是一门工程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考核方式改革的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工程应用能力的人才。因此,必须强化实验考核,每次实验项目考核,现场答辩形式,实验仿真考试采取开卷形式,这样使得学生在实验各个环节中认真对待,有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践中提高。

4.分次累计计算最终课程考核成绩

为了全面、客观有效反映学生该课程整个学期的学习水平,形成多阶段、多元化的考核成绩构成形式,如表1所示。这是一种分次累计计分方法,分散了学生集中于期末考试的压力,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使学生不过分在意期末考试成绩,更注重平时的学习。

备注:我校教务处规定:课程教学大纲上,实验课时16个学时及以上,可单独开设实践课程。

根据教务管理系统课程总成绩构成要素,结合表1各项考试权重,可得到一种较科学、合理的课程总成绩评定方法:

理论总成绩=平时成绩60%(阶段考试代替)+期末考试40%;

实验总成绩=平时成绩40%(基础实验项目)+实验成绩30%(综合设计项目)+实验卷面成绩30%。

三、考试改革效果

在初步的改革实践中,强化平时考核、实验考核,以阶段性学习效果为量化标准,采取分次累计分的形式来计算课程考试成绩。该改革方案实践证明:①充分调动了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抄袭作业、实验报告的现象少了,学习风气得到了很大的改善。②在阶段考核中,注重试题讲解和考试分析,促使考试的信息反馈功能的作用,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存在的不足和差距,由此促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和积累,改变平时不努力学习,全靠期末突击总复习的陋习。③考试结果表明:12届学生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比往届学生成绩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有效改观了该门课程难学难考的局面。④通过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阶段性半开卷考试与以前的单纯期末考试的效果相比,一方面,他们为记忆大量的公式而苦恼,只需对知识点进行全面理解,这样学习和考前压力也相应的减少,因此学习和考试的效果较好。另一方面,实验考核采取累分制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也得到较大的提高。

四、结论

本文基于“多阶段,多元化”的课程考试模式,有效避免了传统期末考试的弊端,督促教师不再静态地重复考试过程,而是根据阶段考试的反馈结果,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该方案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但只要不断探索和尝试,才能更大发挥“以考促教”这一指挥棒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涂叶满,张庆吉.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考试改改研究综述[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23,20(4):106-108.

[2]吴安平.应用型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2023,(12):131-134.

[3]温启军,肖玉山.基于全过程考核的高等数学课程考试方式改革的认识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3,27(09):85-87.

[4]邹华生,李美荣.改革考试模式培养创新人才[J].高等理科教育,2004,(2):39-42.

[5]段善利,李萍,魏军.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考试内容和方式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4,(6):79-80.

期末考试成绩分析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食品营养学 考试 改革

考试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环节,也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一种主要手段,同时也是检查人才培养效果的有效途径。食品营养学是辽宁医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考试课。食品营养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边缘科学,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主要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关系,以及提高食品营养价值的措施。课程介绍重点介绍食品营养学的基础理论及相关的实用知识,营养学基础知识、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不同人群食品的营养要求,提高人提高人民营养水平的途径、食品贮藏加工和新型食品开发中的营养问题等。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达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此,我们对《食品营养学》考试模式进行改革。

一、传统考试模式及存在的问题课程考试应当是从记忆、理解和创新三个层面丰富考试内容,既要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又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传统模式《食品营养学》考核由期末卷面考核、实验考核、考勤组成。其中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就是课程总成绩占100%;实验考核不及格不允许参加期末考试,但实验成绩不占总成绩比例;考勤也不占总成绩比例之中,只是对课堂出勤人数的考核。这种考核模式,考勤不占考试成绩比例,部分学生经常出现旷课、请假现象;实验考核也不占考试成绩比例,学生在实验课上动手能力差,不善于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出勤率低;期末成绩决定课程成绩,学生形成了只要卷面及格就可以的观念,上课出勤率低,课堂学习气氛差,玩手机、看杂志等不良现象,平时没有学习氛围,只有在考试前突击复习时,才会看书、笔记,这很大程度上考核了学生的短时期记忆力并非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出现了“考后全忘记”的学习方法。

二、改革后的考试模式改革考试模式、优化考试结构,从一次终结考试向全程考核转变,从记忆模仿能力向全面考核转变,变单一闭卷考核向开放型多样化模式转变。为了提高学生对《食品营养学》学习兴趣,加大学生学习投入力度,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减少期末考试压力,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们对考试模式采取全程评价,课堂出勤占考核成绩的5%、阶段性学习测验占考核成绩的20%、实验教学占考核成绩的10%、其他形式(PBL教学中表现)占总成绩5%、终结性考核占考核成绩的60%。1.期末考试比例下调改革后,将期末考试比例由100%降为60%,改变一卷决定一课程考核方式,题型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主观题型占70%:简答、论述题,主观题型则重点考查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总体认知和应用,课本中则无现成答案可寻,需临场总结、归纳。客观题占30%:选择题、名词解释。在整个考试过程中,允许考生携带相关书籍和纸质资料,但不得使用电子设备、不得与其他同学协商。2.增加了阶段性学习测验打破了传统的期末考试成绩决定最终成绩的习惯,增加了阶段性学习测验,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管理,考核学生对阶段所学内容中应知应会的食品营养学基础知识,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掌握情况。题型只设客观题型:不定项选择题、填空、名词解释等。3.实验教学考核细化实验课成绩由原来的实验考勤和实验报告成绩,改为实验考勤、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增加了实验操作考核,按照制定考核标准对学生考核、提高学生亲自动手机会,故在成绩评定上更应体现实验的过程而不是结果。4.其他形式考核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本课程其他形式考核是采用PBL教学法,将同学分成小组,每组推举1名组长,负责协调组内分工。课前做好宣传和动员,让同学们了解PBL的概念和实施过程,制定详细的教学方案,结合教学大纲设计问题,提前1周分配到各个小组。由组长分工,课下通过教材、文献和互联网等媒介分头查找资料,获取相关知识,然后相互交流。讨论如何运用所获知识回答问题,促使问题得到解决,对于在讨论中的错误和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指导教师负责纠正或答疑。最后并将研究成果制作成课件,撰写成讲稿。将制作的课件和讲稿在课前2天提交给教师批阅,根据学生表现给予成绩。此环节一方面考核学生查阅文献、论文写作及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三、考试改革效果1.学生课堂情况好转通过考试的改革,学生到课率有明显提高,请假、旷课现象几乎没有;课堂上表现明显改善,看杂志、玩手机、趴着睡觉等不良现象减少;学生回答问题、询问问题更加积极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程度得到加强。2.学习习惯的改变课程考试改革前学生92%以上对课本外的知识获取非常少,到期末为了考试能通过,才拿起教材、笔记开始看看书。课程考试改革后增加了PBL教学、阶段性考试后,68.7%的学时开始对课本外的知识感兴趣,主要途径是从网络、图书馆获得。21.5%学生认为这样考核方式占用太多的个人业余时间,认为传统考核方式较好。3.学生对考试改革的态度认可通过对80名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有30.4%的学生认为新的考试方式有助于对课程内容、知识点的掌握。有15.4%的学生认可从多方面评价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有36.1%的学生认为新的考试方式灵活,认为此种方式需要看书、复习的占27.6%,学生对考试改革的态度持赞同的占到94.1%。通过对《食品营养学》考试改革后,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运用知识的灵活性以及创新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们并没有感到学习负担的明显增加,而是感到学习更加有乐趣,学生成绩有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晓波,梁小红,刘冬英.《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考试改革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23,20(4):734-736.

[2]王金兰,傅国华.高校课程考试制度改革初探[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23,(1):112-114.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