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精选5篇)

语文课堂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微课程;语文课堂;评价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两年前,我带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一直做课前预习和导学单的设计应用。期盼通过导学单的方式,改变学生的预习现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是经过一番实践研究,发现学生仅仅把导学单当作任务,借助参考书完成作业,实际上预习能力、自主积累理解知识的能力,还是没有任何提升。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把导学案换成简单的预习要求,更多的时间放在课堂检测单上。可是缺乏有效的预习指导,课堂检测时效果并不明显。于是,我们想,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在课下有效地指导学生的预习,从而改变课上的学习模式?

二、现状

翻转课堂和微课程、微视频这样的字眼逐渐的进入中国中小学教师的视野,很多教师被吸引,并慢慢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实践。

但是这样的课程并不容易大面积开展和应用。真正的原因是教师不善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固有的教学模式不容易打破,实践翻转课堂需要对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

三、关于微课:概念、特点

“微课”又名微型课程,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以“微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与传统的教学网络资源相比,“微课”资源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微课”时长一般为5~8分钟,非常符合学生的视觉驻留规律和认知学习特点。一堂“微课”资源容量在50M以内,适合在网上运行,且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生成性和可扩充性。“微课”基于学科教学知识点或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进行选题、设计、拍摄和制作,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让学生能够花最少的时间学到关键内容。“微课”的设计与开发过程本身就是教研过程,对课前备课、课堂实施、课后反思、教学研究等各环节都能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资源支持,有效提升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微课程,有什么作用?

首先,它翻转了课堂,实现了“先学后教,当堂练习”的课堂目标,达到“课前预习,课中辅导”的高效结果,尊重了学生的思维规律,养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其次,找到了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突破口。因为短小所以精炼,因为短小所以可操作,学生可以在电脑、网络上进行反复研读,可能随看随停随思,直至清楚明白。

微课程,带来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可以让教师轻松起来,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自信起来,让更多的学生成长起来。

四、探索课例

我们分别在小学一年级和四年级进行微课的探索,一年级做了课前预习和教查字典、认识标点符号等的微视频。四年级做了课前预习、写景作文教学指导等微课。通过探索发现,微课程的设计和制作需要团队合作。因此,集体备课的优势得以发挥。谁策划、谁录制、谁讲解、谁合成、谁上传……这是一个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工作。资源共享的结果是教师受益,学生受益。

微课程不仅仅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应用,还可渗透到德育、美术、体育、音乐等多个领域中。

但其中也存在不少困难。一是时间的限制。即使是团队合作,一个星期也只能出一节微课,无法把微课常态化。二是缺乏专业指导。因为大家都是刚刚起步,没有成体系的指导,只能依靠自己的探索。

五、本土实践,改变评价机制

微课能否取代课堂?不能。我现在还是这样认为。它相对于学科和学段而言的,中学远比小学合适,理科比文科容易推进。语文学科的应用要选好知识点,因为语言文字的情感体悟更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微课要在传统课堂上开花结果,要促进课程教学改革向纵深的方向发展,就需要建立教育评价的新机制。

要打破现有的谁是教师,就由谁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传统做法,建立一种新型的评价机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观看自己任课教师的视频来学习,也可以观看其他老师的视频来学习,只要能够顺利通过学习,都应该计算学分。这样的一种机制,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语文课堂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 充满激情 注重情趣 开放的课堂

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老师充满爱心、童心,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老师能蹲下身子看孩子,是孩子心声的倾听者。课堂上,孩子们思维灵动,神采飞扬,敢于创新,善于发现;小手直举,小脸通红,小眼放光,小嘴常开。师生在交流互动中思维时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是充满鼓励的课堂,是宽容个性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允许孩子的错误存在,但老师积极引导而并非压制,孩子始终充满自信。

叶澜教授说过:理想的课堂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我们的课堂需要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所以我追寻诗意语文,追求真实,扎实,简约,富有灵气的语文课堂,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摇篮,精神栖息的家园。努力创设理想课堂,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于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会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

1. 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我思索着: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我思量着: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每节课上,我都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2. 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我要说”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要是我在野外迷了路》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树的年轮、北极星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大自然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语文课堂范文第3篇

何谓“语文味”?“语文味”理论创立者程少堂先生认为,语文味是指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义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我们发现高效课堂的宗旨与程少堂先生的理念高度契合,这更坚定了我们追寻实现高效课堂形势下的语文课堂语文味的决心。在实践中,我们认为注重提升语文课堂的趣味、情味、品味是使语文课堂呈现语文味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趣味”的激发与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会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它,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探究它。在高效课堂的背景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文本,在导学案上下功夫。

在导学案内容编制上,要呈现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吸引学生。如在设计《兰亭集序》导学案时,我们介绍了古人“流觞曲水”的雅好;在设计《赤壁赋》导学案时,我们引入了苏轼传奇般的人生;在设计《囚绿记》导学案时,我们介绍了陆蠡与日本人的交锋;在设计《沁园春?长沙》导学案时,我们选编了16岁时的诗作;在设计《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时,我们搜集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轶事等等。这些内容既能紧紧抓住学生的眼球,又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学生的语文视野,使我们的语文课有了趣味。

在展示课上,要充分利用激励手段,让课堂形式有趣。对于展示学生的挑选,我们可以不断更换形式,以使我们的每节课都呈现出不同特点。同时还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才能,获得成功。除了常用的“毛遂自荐” 式以外,我们还有“巅峰对决”“一战到底”“点将台”等等。

二、注重“情味”的创设与熏染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点。古人有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些名篇佳作,往往饱蘸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乃至生命。就算是一些非情感性的文章,其中也散布着很多的情感点,因为作者写作时必定在其中浸透着自己的爱憎。因此,我们要注重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情感与文本中的情感产生“共鸣”。

激发学生情感,首推创设合适到位的情境。学生入情入境了,情感自然就被激发出来了,多媒体声、光、影、图等融为一体往往能给学生多重感官带来最直接、最强烈的刺激,从而充分激发学生情感。教师激情导语的渲染,也很能调动学生。激发学生情感还可以采用其他手段,如情感朗读、音乐渲染等等。善于“煽情”的教师或采用其中一种,或几种互相糅合,总能利用合适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情感,使学生完全沉浸在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充分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情味。当然,“煽情”也特别要注意把握一个“度”,语文教师的激情最好是一种内在的充满张力的激情,是一种含蓄的有节制的奔放,一味激情四射就有过火之嫌。

动情诵读、圈点批注式的静心默读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交流的有效途径,也是使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的最好方式。我们要充分利用导学案这一抓手,设计有必要的诵读、默读成功展示环节,促进学生阅读文本。展示课上,对通过诵读才能更准确体会的课文,如《离骚》《赤壁赋》《短歌行》《故都的秋》等,我们采取不同形式的赛读,以美读带动鉴赏。对需仔细品读方能领会妙处的作品,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小狗包弟》《包身工》等,我们展示导学案上的阅读心得,促进学生真正走入作品。

三、注重对“韵味”的品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理解、鉴赏作品,首先需要细致揣摩文中的语言。“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强调语言感悟重点在品味涵泳。教师在教学活动别要注意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进行深入探究。这些关键词句往往直指文章主旨,仔细品味,读悟结合,自然就能纲举目张,辐射全文,从而对文意取得更深的领会。

品味语言,“读”字当先。虽然语言品味可采用多种方式,比如比较不同句式,故意遗漏重点词语,抓关键词理解,甚至还有现场表演等都能使学生格外关注重点词句,加深体会,但是没有朗读的参与,只一味地干“品”,学生往往找不到语言的感觉,文字的妙处并没有在学生心中烙下印迹。学生对字词句的敏感主要是靠读出来的。语文课强调“读”占鳌头,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语言,加深语言体验,既理解了语言又积淀了语感。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读好了,什么都在其中。”

语文课堂范文第4篇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句话,就是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也就是:

一、多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时间。

语文重在与文本对话,注重文字理解,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品味、感悟,形成独特的体验。而每位学生的生活体验、情感经历、文化积淀都是不一样的,感悟文本后在他们头脑中留下的形象、意境也会不同。学生有了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才会有更多的感受,与作者产生共鸣。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还要给学生读书的权力,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

2023年5月龙里县教育局举办“有效课堂”评比,巴江中学张毅老师在卫华中学上了《旅鼠之谜》。张老师说:这篇文章给我的感受就是两个字“震撼”。同学去读课文,究竟是什么让老师震撼呢?张老师给学生15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反复的去读课文,结果学生们给出老师想要的答案。张老师给了学生与文本足够的对话时间,还给学生读书的权利,尊重了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

二、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

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在提问后即刻让学生回答。如果回答不出,就请学优生代替,或者自己过早地把现成的答案说出来。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思维能作出快速的反映吗?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心理,只能匆忙寻找片言只语回答。表面上是气氛活跃,实际上是答非所问。所以,课堂上绝不能省略学生“自主思考”这个关键的教学环节。只有给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学生才会把猜测的答案说得有凭有据、有条有理,甚至富有创新意义。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就是这个道理,

三、给学生一些讨论交流的时间。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当老师提出一组精心设计的问题时,少数尖子撑局面,多数学生当听众。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学习的主体当中,一部分是主动参与了学习,一部分是被动参与学习。如何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差异,让这些被动参与者也主动参与学习呢?那就需要交流。课堂上,学生书读了,也思考了,自然就有了自己的思想。但这种思想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有价值的还是无价值的,是全面的还是片面的,是陈旧的还是创新的,这就需要去和别人讨论交流了才知晓。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交流,才能在思维的碰撞中逐步走向认识的相对统一,从而自然、和谐地完成知识的建构。

九月份我到都匀参加“山东杜郎口中学教学观摩课”活动。杜郎口中学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下发课标让学生去反复的阅读课文,小组进行激烈交流问题,最后有效的完成课堂目标。他们的教学理念是:“10+35,还课堂以学生。”他们这是充分展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堂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自主平等;和谐关系;和谐方式;和谐过程

语文教学是和谐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和谐探求的过程。柏拉图认为协调就是美,实际上说的就是和谐。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课堂里探究真知,语文学习才能达到应有的目的。因而,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努力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能在和谐、宽松的环境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的美,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创造和谐的语文学习环境,用自己的和谐底蕴去发展学生的个性。

一、构建自主平等的和谐关系

作为教师,我们向学生讲述“知识改变命运”的大道理,固然无可厚非,但是,学生毕竟只是学生,过于严肃的说教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认为学习的鸿沟不可逾越,自卑自轻,对学习任务望而却步。我们要设置轻松的教学流程,首先就要放松,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适合学生接受水平,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愿学,乐学。同时,也不要一上来就给学生下马威,背、罚、练轮番“轰炸”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焦头烂额,不知所从。爱护学生,不要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要设身处地为其着想。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如沐春风,好学上进。和谐关系的建立离不开幽默,幽默是智慧的化身。在教学过程中善用幽默,是一种教学机智。生动的讲解,幽默而富于启发的教学语言大受学生欢迎,使其过耳不忘,铭记于心。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心情舒畅,主动学习,变机械模仿为心领神会,为我所用。当然,一张一弛,文武之道,适度幽默,锦上添花。总之,善用幽默表达,就能给我们的课堂注入新鲜血液,使课堂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吸引力,成为学生乐而忘返的智慧宫殿。

二、构建合作共享的和谐方式

勇于挑战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在课堂上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当然,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老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教学。 在过去的日常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强调要靠个人钻研,独立完成;当然强调独立钻研,什么时候都没有错,但过于强调则未必可取。语文课堂应该是活跃的思想交流场所,是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也善于理解别人;善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既是未来融入社会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就是一种快乐,一种美的享受。

三、构建合理有序的和谐过程

完美的教学过程既应该是程序化的,也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它给人的感觉是高山流水,一泻千里,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语文教学过程的流畅,讲究的是能否从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能否用一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起来,能否在步骤过渡间用精妙的语言把它连接起来。这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艺术。在教学时,我们应该先让学生总览课文,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概要,初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使学生跟教材的距离缩短。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得提出想解决的问题,老师根据教材内容,筛选有价值的,全班学生必须掌握、解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品读句段,解读文本,让学生的情感自然融入教材的情理之中,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在读中理解文章,掌握知识,感悟情感,品味语言,增强语感,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呈五棱柱型,而五棱柱的五个面组成的重点轨迹,就是学生的读、问、思、悟、解。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比较多、跳跃性比较大的时候,处理不好,教学过程就会出现块状的感觉。我们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应精心编排问题的顺序,并在问题的过渡上利用教学机智,花心思进行必要的研究。

课堂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舞台。我们教师要适时点拨、评价。让学生明白是非对错。我们大可不必过于保护学生,对学生过错噤若寒蝉。出于对学生负责的原则,我们可以指出来,当然,这种指出要尽可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尽可能激励学生发奋图强,这种直接的“指出”就是负责任的。“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讲究方式方法,我们就能真正地为为学生尽到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是经不起人生的敲打的,善用评价,让学生明白是非善恶美丑,是我们的天职。

自主、平等、合作、探究,是语文课堂教学和谐的主旋律。我们应该积极构建,努力实践,认真总结,注重实效。我们不仅应把它们看作是一种教育理念,还应当作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必备要素。

参考文献:

[1]《试论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美》赵雅文《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5月.

[2]《优化语文课堂的因素――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语文课堂的和谐发展》张林平《科技信息》2023年1月8日.

[3]《快乐课堂,和谐语文》郑真贞《中国校外教育》2023年3月.

[4]《语文课堂和谐互动的策略》丁亚萍《语文天地(理论综合)》2023年6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