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毛泽东的诗词(精选5篇)
有关毛泽东的诗词范文第1篇
关键词:毛泽东;山水诗词;水情结。
关于毛泽东,西方人士将其冶炼成五种类型的人:他是农民运动的领袖,也是哲学家,他是军事指挥家,又是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的诗人,他更是全球最大的民族和机构中的政治领袖。①而在这诸多的身份中,西方人又习惯将毛泽东定位于"诗人",当年他在天安门城楼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之时,外电就评价说"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②诗词创作贯穿着诗人毛泽东的一生。他生前修订公开发表的诗词39首,身后正式出版的28首,外加一些未定稿、残篇断句、点化古诗句且迭见新意的15首。这82首诗词,量虽不大,但以其内含的丰蕴,构成文化的蔚为大观。在他的诗词世界里,尤其是公开发表的作品中,很大一部分提及"山",涉足"水",我们从中分明看到一个对山水情有独钟的毛泽东。开启他的诗词文本,我们显然走进了一个"绿水青山"的天地,欣然把握到一颗浪漫"诗心"的生命律动。
一、“山水情结”的文本体现
情结,即情郁于胸,挥之难去,聚久凝结而具有隽永的文化韵味。情结的生成,源自于人对某物由好感、艳羡,到终极的崇拜。崇拜是崇拜者对被崇拜者所怀有的一种尊敬、钦佩的情感和心态,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物,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支柱,是对现实的一种弥补。山水情结源于山水崇拜。山水崇拜作为一种植根于农业社会生活土壤中的自然崇拜,在中国这个以农业为本的国度里,延续了几千年,影响涉及到社会的各个群体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毛泽东作为一个从闭塞的湖南山村突围而出的"山伢子",足迹几乎遍及了天南地北的名山大川,其山水情结更是彰显在他的诗词中,真可谓:"万水千山"何其多,"绿水青山"百般美。
1、"山"之意象
从地域方位而言,有北国"山舞银蛇"的秦岭,有南方"直接东溟"的会昌城外的岚山,有东部沿海"魏武挥鞭"的碣石山,有西北边陲"横空出世"的昆仑山……就风光名胜而言,有钟灵毓秀的"一山飞峙大江边"、"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庐山,有以雄险闻名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的六盘山,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岳麓山,有"雨后复斜阳"的关山,有气势雄伟、拦腰锁江的龟山、蛇山,有"云雨"被"截断"的巫山、"白云飞"的九嶷山、"云欲立""呼声急"的白云山……从革命斗争史而言,有聆听渡江战役隆隆炮声的"风雨起苍黄"的钟山,有烙印红军将士长征足迹的"腾细浪"、"走泥丸"、"千里雪"的五岭、乌蒙山、岷山,有记载反"围剿"胜利篇章的"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的武夷山、"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大娄山,更有记录红军不断成长壮大的"高路入云端"、"参天万木,千百里"、"雾满龙冈千嶂暗"的巍巍井冈山……
2、"水"之意象
南有"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北去湘江、"那边红一角"的赣水、"红旗跃过"的汀江,有"水拍云崖"的金沙江、"桥横铁索"的大渡河,有适宜"观鱼"的富春江、"波涌连天雪"的洞庭湖,更有一再出现的"烟雨莽苍苍"、"万里横渡"、"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长江……北有"池水浅"的昆明湖、"白浪滔天"的北戴河,有"顿失滔滔"的大河(黄河),有"翻腾"的四海……
二、“山水情结”的内在意蕴
毛泽东诗词的绘山画水,绝非仅关注到物象之外表,而是在本已生动无比的自然山水之中灌注了丰富的社会与人文内涵:
1、以山水的自然踪迹刻录中国革命实践的史迹
策马踏上长征途,挥师奏凯全中国。从浩浩井冈山到巍巍宝塔山,从南方湘江之滨到北国中南海边,毛泽东寄情于雪山草地,兴啸于长河大江。这一路的山山水水,在烙印其烽火岁月的伟岸身躯,将"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的风景叠加的同时,也忠实地刻录下20世纪上半叶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华美诗章。
毛泽东一生的诗词创作,大体有三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是大革命失败后的井冈山岁月。毛泽东从落脚井冈山,到制定出对今后中国革命影响至深的"农村包围城市"的创新性决策,他以其善于画山绣水之妙笔,再现了江南山川这段"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烽火岁月。"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烟雨苍茫、龟蛇锁江的物境与作者抑郁的心境相合,象征着当时蓬勃发展的工农运动受到反动势力的猖狂打击和党内右倾机会主义的粗暴阻挠,隐含诗人对大革命前途的忧患之情;"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诗人以轻松幽默的笔调,辛辣地嘲讽了敌人失败逃跑的丑态,热情歌颂了黄洋界保卫战的伟大胜利;"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明白晓畅的语言,准确的诠释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发展态势;"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山岳绵亘的茫茫天地间,一猎猎绣着镰刀斧头的红旗迎风招展,引导红军将士奋勇前进,在这些"高山"的巨大形象面前,我们也同时看到了站在大山之巅"离天三尺三"的无畏战士,体味到毛泽东这位伟大人物巨大精神力量的具体显示和外化。第二个高潮是1934年秋到1936年的长征岁月。在变幻莫测凶险异常的战略转移中,乐观的毛泽东在马背上吟咏出了不少和"万水千山"相关相连的诗句:《七律·长征》一诗,记录了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翻岷山、进陕北的历程,简直就是一部微缩的长征史书;"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长征几近胜利,红军将士登上六盘山顶,望着如火的战旗,在山巅西风中自由舒卷,轻松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第三个高潮是建国后的和平建设岁月。"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诗人在北戴河适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遂起击水之兴,借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讴歌"换了人间"的社会主义正在新中国的大地上实现;"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江上是风送千帆齐飞动,两岸是龟蛇二山静守望,中国人民在风浪滚滚的大江上,开始了实施全面改造长江的宏伟计划;"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毛泽东在为庐山又留下一首豪放之歌的同时,也借此诗喻指当时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大众的眼里,毛泽东就是一位类似于李白的狂放的浪漫主义诗人,但在诗人"万水千山"的诗卷里,博大恢弘、一泻千里的诗势中,我们分明感受到现实主义习习诗风的拂面而来,读到中国现代的革命篇、军事篇、建设篇、政治篇……恰似诗圣杜甫用韵律所书就的"诗史"。
2、以山之高阔水之浩淼映衬大写之"人"
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里并不是和客体和谐统一的,而是处于尖锐的对立之中。客体有一股冲决一切的气势和力量,要压倒主体,但主体却不被压倒,反而更加激起自身的本质力量,与之抗衡,转而征服客体。正是在严峻冲突中,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比在优美事物中更加充分、鲜明的显示。人类主体对山水客体由对立、抗衡到征服、崇拜的过程,首先是对山水的人格化和神灵化。在毛泽东自铸的山川艺术世界,山多为峥嵘险峻、磅礴雄浑、桀骜不驯"刺破青天锷未残"……水可谓清澈碧透、苍黄横溢、湍急汹涌"倒海翻江卷巨澜"……这些分别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笔调状写的山水系列形象,始终跃动着一个"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气"灌于中的"大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自古以来,有谁敢对昆仑山妄下评论和裁决。可诗人却以气吞山河的气魄,用不容违抗的强制性口吻对"横空出世"的昆仑发号施令,任意驱使;"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方面极言山的高大绵亘,另一方面又尽说山之渺小琐细,客观的存在物和被主观感情化审美物,于极大极小的矛盾对立关系,动静明暗的完美结合中,反衬出红军乐观进取、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击"一"遏",其力既刚既强,其神至豪至壮,革命狂澜掀起者的激昂情态和英武形象跃然纸上。毛泽东在对山川的肆意描摹中,多从大处落墨,直接以大衬大,以高制高,以力凌力,显示出一个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睥睨千古、驾驭宇宙之力的顶天立地的"大"人形象。
三、"山水情结"生成之探究
1、传承中国文化模山范水的传统
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③宋代朱熹对此解释道:"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④这说明智者、仁者都是从自然物中看到有与人值得肯定的品德的相似之处,而欣赏、赞美的。儒家之经典道出了传统中国对山水的最天然情感,并以自然作为道德精神的象征:知者如水之灵动不息,仁者似山之厚重安固。从历史方面看,山川是传统祭礼的见证。在王祭中,山川作为统治的中介而获得化育万物的威力。祭礼的山川生长着丰富的植被,山顶在云雾之间飘渺隐现,人们相信那是人间甘霖的源泉。山川蕴藏着自然界最伟大的力,不仅给人类提供美味果实,治病草药,也是大江大河的发源。人们认为山川给他们带来了众多的子嗣,也为他们施展驱 除病患的魔力。这正是"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⑤从文化方面看,在中国士大夫传统观念中,山水隐逸总是与社会仕途对立的。孔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观念,对后来士大夫的影响相当深刻。自汉代以来,遁迹山水即被视为一种清高,同时也是通往仕途的捷径。到了魏晋,由于政治黑暗,隐逸之风大盛,士大夫阶层以山水为乐土,他们往往把自己的理想生活和山水之美结合起来,模山范水蔚然成风,山水大量地步入艺术长廊,绵延不绝地滋润着后世千秋。从文学方面看,先秦时期,虽然还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往往只能成为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但山水景物就已大量出现在《诗经》、《楚辞》中。到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标志了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和和谐,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使山水从此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并更多被赋予肯定的意义,其空间的壮大、生命的和谐、环境的幽静、时间的永恒常被视为人们超越世俗之局促、乖违、喧嚣的精神乐园。由此,山水诗词成为我们最好的朋友,成为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代代都有杰出的代表涌现。历览古人有关山水的文学作品,可以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山水以相应的姿态进入当时盛行的文体中,文字呈现了山水的千种风情、万般神奇,而山水也透露了精神的积淀与时代的迁移。在千崖竟秀、万曲回漩的山川风光中,流淌着中国文化滚滚如潮的生命气息。毛泽东"是在中国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巨大人物",(周恩来语)吮吸着民族母亲甘甜而又苦涩的乳汁,一生酷爱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在薪火相传之中,把中国文化模山范水的传统发扬到了极致。但毛泽东写山水,不同于古代山水派诗人那样寄情山水,或流露遁世的消极,或显示傲世的清高,而是借"绿水青山",或记载中国伟大的革命建设事业,或寄托情思抒发壮志。毛泽东在完成对中国诗词模山范水优秀传统继承之重任的同时,也实现了一次甚至是可以载入史册的文化突围。
2、钟情的山水为毛泽东的政治成功提供依托
湖南,湘水由南而北,长江自西往东;北有洞庭,南、东、西为连绵起伏的山脉。毛泽东出生在湖南一翠绿的群山环抱的田园山冲、土墙草房掩映的山峦绿茵里。他曾以散文的笔调对此做过热情洋溢的描绘:"一路景色,弥望青碧,池水清涟,田苗秀蔚,日隐烟斜之际,清露下洒,暖气上蒸,岚采舒发,云霞掩映,极目遐迩,有如图画。"⑥生于斯,长于此,"如此多娇"的江山,引领毛泽东这位"英雄竞折腰",奠定了他作为山川物象一生情人的基础,决定了他与山川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更何况山川也铸塑了他坚强的性格和意志,给了他革命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要知道,井冈山,虽然它磨破了我们的脚,爬酸了我们的腿,但是,它给我们存粮食,给我们作根据地,便于我们机动,便于我们打敌人。……所以说:这座山,它革命,这座山是革命的山。"⑦当年远在国统区的鲁迅先生,就从毛泽东最初流传的几首诗作中体会到了毛氏"山大王"的气概。从"黄洋界上炮声隆"的井冈山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开始,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始蓄势,由"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强势认识,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独创道路,并由此逐渐"燎原"到五岭、乌蒙、六盘、昆仑;中国革命的洪流也由湘江之滨涌向大渡河边、金沙江畔、大河上下、长江两岸。正是这种山水的慈爱滋养和无私庇护,使毛泽东这位歌者,一路走来一路纵歌,从一个于"春水绿波"、"群山万壑"走出,以自然山水为依托,打击敌人,壮大自己,对"山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作了最有力的反叛的"山伢子",真正成为一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中流击水"的人民领袖、浪漫诗人。
3、对山水的"践踏"吻合毛泽东的超迈气魄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⑧在中国的传统文学理论中,人与自然是一种"对话"的关系,是物我双向建构的关系,要求作家要善于在身边景物中找到与心律合拍的自然的律动,找到物我共振共鸣的契合点。毛泽东自幼便"性不好束缚",认为"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⑨推崇文采斐然、气势雄放的"诗人之父"屈原、唐朝三李、宋代苏辛。成年后,在长期的革命风浪里,在血与火的磨砺中,他又"盼望挑战;他一生不曾停止挑战,这是他性格的基础和核心。"⑩这种张扬的个性,具有挑战意识的叛逆性格,使他经常用理想的标准去衡量现实社会,一旦二者出现差距,他便要义无反顾地打破这种固有的平衡和成规秩序,既要"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从而养成了革命的乐观主义和革命的英雄主义的伟大人格、超迈气魄,加上他胸藏万册、学富五车的知识,思接千载的想象力,视通万里的广阔胸襟,过人的诗词天赋和才华,所以,他的诗情似岩浆奔突于胸中,他的诗词创作如火山喷发,光彩夺目,既有现实主义佳作,更有浪漫主义精品。毛泽东在与山水的对话中,以一位屹立苍穹的巨人凌驾一切的态度,直接用一种不容违抗的强制性手段"践踏"山水,抒写其英武的精神:对"横空出世"的昆仑山,喝令"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把汝裁为三截";对"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戏如细浪泥丸;夏季,他要"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冬天,他要令"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在他深情的俯视下,自然的景观是"海酿千钟酒,山栽万仞葱"……这里,自然山水与诗人"物我"相融,"物"在"我"的情感浸淫下,成为有知觉有灵感的抒情体。作者在"万水千山"中确是找到了与自己心律性情合拍的律动,找到了物我共振共鸣的契合点,显示出领袖人物非凡的气概和乐观进取的豪情。而这一切恰恰印证着哲学大师黑格尔曾说过的"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矛盾对应的伟大和刚强才能衡量出来。"
参考文献
①②苏桂:毛泽东诗词大典[C]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3年8月第1版 第10页 第517页。
③论语o雍也[M]。
④朱熹:论语集注[M]。
⑤礼记·祭法 [M]。
⑥李湘文:毛泽东家世[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20-21页。
⑦时鑑:听毛泽东讲中国[M],红旗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第17页。
⑧刘勰:文心雕龙[M]。
有关毛泽东的诗词范文第2篇
关键词:《沁园春雪》,豪放
毛泽东的诗词于雄浑豪放之间,自有一种扭转乾坤之势。他以这一鲜明的艺术个性,领一代诗词风骚。毛泽东将历史、现实、理想的内容超时空的融合在一起,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新境界。写历史时,是人着眼于现实,让历史成为时代的开端;写现实时,诗人揭示未来的理想境界;写理想,诗人又将它置于现实之上,并将神话、想象等极富浪漫色彩的内容附于丰富的现实内容。毛泽东的诗词是他提倡的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亲自实践的硕果。论文格式。
《沁园春雪》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写下这首词。
这首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用了互文的修辞,意思是放眼之下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但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象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和前句一样,是视野的延伸扩展,他显示了诗人的自身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以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的“千里万里”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裂,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势的奇伟雄浑。论文格式。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与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的“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象,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须晴日
看红妆素裹
分外妖娆
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而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象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相照应;“看红妆素裹”,把江山美景比作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祖国的江山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任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它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袋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论文格式。是人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的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包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辞极有分寸,“略输分才”“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只用了“只识”两字而带有嘲讽了。“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的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社会,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已经壮美雄浑,感情奔放,胸怀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自然,这都是早年的豪言壮语。但年轻时代立下的大志看来是影响毛泽东一生的。研究者早已指出,毛泽东建国后的许多大胆实验都跟源于他早年的理想
,并称为“返祖现象”。以早年对“豪杰”、“圣贤”的区分与不同评价,来看中年所写的《沁园春 雪》,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在词里论及的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至成吉思汗,都只是豪杰之士,他们虽有“大功大名”,都“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歉于思想、品德,因此,是“办事之人”而非“传教之人”,仅“一代帝王”而非“百代帝王”。如此,今朝的“风流人物”当是毛泽东的自况。但其抒发的,并不是《沁园春雪》发表时,许多人所说的“帝王思想”,而不过是重申他早年立下的“集豪杰与圣贤于一身”的大志。但在1945年向世人公开这样的志向,却是意义重大的。此时,历史正处于“黑暗的中国”向“光明的中国”的大转折中,作为新中国的创建者的毛泽东在军事、政治上的丰功伟绩已是举世公认,《沁园春雪》的发表意味着从不满足于现状的毛泽东向全中国与全世界宣布他的下一个奋斗目标:他要超越历史上所有的英雄豪杰,也要超越已成为历史的过去的自己,追求“圣贤”的人格理想,要做“传教之人”自觉地用毛泽东思想来改造人类的灵魂、改造中国与世界。历史确实也从此进入了“毛泽东时代”.因此,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所作的历史选择是决定性的,不仅影响了几亿人的命运,也影响了他个人的命运。
毛泽东词《沁园春雪》问世后,震动诗坛,影响之大,反应之强烈,都是空前未有的。许多诗人步韵、唱和。专家学者发表评论文章,肯定赞誉。重庆陪都形成了“毛词热”。进步学生,知识分子议论纷纷,从毛泽东的诗品谈论到毛泽东的人品。称赞毛词气魄大,立意新,豪放、雄浑,富有文采,超过苏辛。诗品高来自人品高。市民群众在街头巷尾、茶馆酒店“摆龙门阵”也谈论《沁园春雪》,谈论毛泽东,说朱毛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作战非常勇敢,是八年抗战的中坚力量。朱毛坚持持久战,反投降、反倒退,坚定不移,赢得了抗战胜利。毛泽东是真正的民族英雄。没想到毛泽东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不仅会打仗,还会填词。诗品高雅,使人耳目一新。过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宣传毛泽东是“共匪头子”,人民军队是“共匪”,是“杀人放火,共产共妻”的野蛮匪帮。经过长征,经过八年抗战,国统区的老百姓对共产党有了新的认识,读了《沁园春雪》,人们惊奇地发现毛泽东不是“草头王”,不是“野蛮人”,更不是“政客”,而是有着崇高理想,有着深厚文化修养、文武双全的奇才。
毛泽东的词意境深广而丰富多彩,胸襟阔达而气势豪迈,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是难的的好作品。我们应该以他为榜样,学习伟人的美好品质,不仅学得为人处世的知识,而且陶冶我们的情操,力争上游,做新时代的佼佼者!
有关毛泽东的诗词范文第3篇
近日,北大纵横35期长春一班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读书分享课《品读毛主席诗词》,分享课由陈辉同学亲自讲课。
听陈辉大哥品读毛主席诗词的体会、感受,特别受启发,以往我们学习毛主席诗词基本都是以革命题材为主,特别是红军长征时期的诗词居多。陈辉大哥从励志篇、友情篇、交流篇、亲情篇、兴致篇等对毛主席诗词进行了系统归纳整理,并进行了完整介绍,第一次听到这种形式的讲解,受益匪浅。特别是所有的毛主席诗词陈辉大哥都是声情并茂背诵讲解的,太震撼了。陈辉大哥从毛主席十几岁没离开韶山时的一首《七绝咏蛙》开始讲起: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茵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让我们感受到主席青春年少就托物言志、气魄非凡。
在友情篇部分,陈辉大哥总结了主席的几首七律、五律,分别是赠给彭德怀、黄公略、戴安澜、丁玲、罗荣桓几位将军及友人的诗词,不仅体现了主席对党内战友的情谊,也体现了对国民党爱国将领的敬意,诠释了主席民族主义胸怀。
交流篇部分,陈辉大哥从比较优势的角度将主席的《卜算子 咏梅》与陆游的进行了比较,将另一首《卜算子》与鲁迅的进行比较,又介绍了和郭沫若、和柳亚子、和周世钊的诗词,这种分析比较的角度真是让我们大家大开眼界。
亲情篇部分,陈辉大哥介绍了主席赠杨开慧及答李淑一的诗词。
兴致篇部分,陈辉大哥介绍了《清平乐 六盘山》、四首七律,分别是占领南京、到韶山、登庐山、纪念屈原。
陈辉大哥还介绍了几首反映主席坚韧执着的诗词《忆秦娥 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陈辉大哥又总结了主席诗词中包含人口数字的诗词,从1895年的4亿人口到1950年的5亿人口,由于中华民族倍受列强凌辱,生灵涂炭、民不聊生,55年时间才增加了1亿人口,而新中国成立后仅10年到1960年就增加了1亿人口。
今天品读主席诗词,内心澎湃,感慨颇多。毛泽东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更是极具大无畏民族精神的民族英雄。毕生追求民族独立、民族解放、民族自主富强,从未考虑过个人安危及家族利益,牺牲了6位亲人,去世后没有给家人留下任何物质财产,却给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是真正的民族英雄。他从不向人民索取,并要求亲朋戚友不向人民伸手,他毕生都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借此机会,让我们再次从历史中重温毛泽东的伟大。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在东方实现民族解放和劳动人民解放的旗手,总是在关键时刻为我们国家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带来光明,是人民心中的红太阳,这是中国历史永远不能割舍的一段。"四一二"事件后,中国人民的光明就是毛泽东讲的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抗战爆发后,中国人民的光明是毛主席说的持久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抗战胜利后,美国支持国民党打内战,毛主席发表声明,反对美国的军事援华法案,反对国民党将中国问题的"最后决定权"交给美国,在历史的关键转折点,毛主席又指出来中国人民的光明——踢开国民党"伪国大",迎接人民的新政协!建立新中国!
毛泽东是杰出的军事家、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社会活动家,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一生为贫苦劳动人民服务的平民领袖,始终与邪恶做坚决斗争的人民英雄,一生坚决捍卫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完整的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领袖!
纵观中国历史,南宋灭亡后,中国就一直遭受外来民族欺辱蹂躏。汉唐时代中国是真正的世界大国强国,疆域辽阔、经济发达,文明起源早、国力雄厚,到了宋代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经济、科技最发达的朝代,当时的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和文明程度在当时都是世界第一。对于中国而言,宋朝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中国文化在那个时候一种积极的、开放的文化。汉朝国强、唐朝武胜、宋朝文旺。中国文化在宋朝达到了巅峰,讲信义鄙狡诈、重文明藐野蛮、爱自由而厌樊笼。宋朝的政治制度也非常成体系,皇帝权力很小,诏书必须有皇帝太后宰相和三位辅臣联名才有效,否则也不会出现诸如包公、寇准等一代名相了,从称呼上臣子自称"臣"而不是"奴才".百姓经常集会议论朝政,学风自由活泼、技术人员备受重用,也是当时其他国家远远不能及的。
华夏文明在最辉煌的时候,却遭遇了史上最残暴最野蛮的侵略,蒙古人用他们几乎全部力量打击南宋政权,蒙古人几个月内铲平俄罗斯、夷平东欧列国,但在江南的华夏文明面前停顿了50年,元军攻打襄阳打了5年,打四川、扬州直到军民皆战死才打下来。崖山战败后,30万宋军将士只有2万人被俘,其余全部战死,上至皇帝下至普通军民,皆自杀殉国。听闻宋灭亡后,浙江10万士子、福建4万纷纷跳海自。这是真正的华夏精神!宋朝灭亡,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改朝换代,而是中国第一次亡国。
崖山海战中国整个精英阶层全部殉国,中国的精英尽丧蒙元之手,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由此产生断层,其影响深远延续至今。300年后,崇祯皇帝吊死时身边只有一个太监,更别提什么陆秀夫般的忠臣了。蒙古军队种族灭绝手段极为恶劣,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屠城记录,北方原来4500万人口蒙古军队屠城后不足700万。民族最优秀成分基本丧失,汉人地位最为低下,有幸存活下来的大多是"劣币淘汰良币"法则衍生出来的奴化人群,因此宋以后社会总是充满太多圆滑世故的保命哲学。
此后中华文明再没有振作起来,虽然百年后汉人复国成功,但明王朝受到蛮族很大影响,大开历史倒车、无视生命价值、抑制商业发展,开始变得保守、统治阶级也更残暴,面多外辱,大多数汉人精神麻木苟且,汉文化已经沾染了胡人的暴戾和专制,丧失了华夏文明中开明和自由的气息,明末,华夏意识渐渐觉醒,学术风范大盛、内阁组党之风流行,然而不幸再次发生,中原爆发了严重的内战,满蒙联军乘机进入中华腹地,中国再一次亡国。
多尔衮率清军入关,再一次大规模屠城,一个只会用刀、只会凶暴的蛮族,永远也创造不出伟大的文明。他们只喜欢支配奴隶,对文明和发展没有兴趣。满清查禁《天工开物》、禁止前明时期发明的火药、限制民间冶炼钢铁、消灭造船技术。蒙元、满清都是以征战、杀戮征服世界,同时与文明实际隔绝,这种鞑靼文化,是一种依托掠夺的寄生文化,他们只对培育奴隶和愚民感兴趣,对社会进步和自由不感兴趣。因此,满清时期,皇帝以下都是"奴才",中华文明经过蒙元、满清的两次血洗几乎丧失殆尽。
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崛起,以英国为代表的工业革命相继完成,英政府派使团两次来中国,起初目的都是扩大贸易,然而清政府愚昧保守,清朝皇帝傲慢地认为只有自己是"天朝上国",其他国家都是"藩属国",对来使一律视为"朝贡"或"进贡",并强行对来使进行礼仪要求,由于礼仪导致的外交纠纷为日后的战争埋下了祸根,英使无果而返后,俄国亦派出使团,结果连北京都没进去。英国国内武装侵华呼声高涨,扬言必须用武力说话,才能改变清政府的态度。清政府由于礼仪文化导致的外交纠纷,最终酿成了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终于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这期间,曾经到过中国的英国人,发现中国只有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而被统治阶级毫无尊严可言,与资本主义社会文明相去甚远,英国人意识到满清本是侵略者,既然中国软弱,满清可以入侵,那他英国武装侵华亦无不妥之处。难怪慈禧为了讨好洋人竟然说出"集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话。因为对于满清来讲,中华本是他们的战利品。
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华民族再次饱受战争摧残,倍受列强凌辱、瓜分。大批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寻求民族救亡图存之路。孙中山创立了国民党、同盟会,主张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推翻了满清政府的统治。但国民党依靠民族资本家的支持,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不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缺乏民族凝聚力,因此满清灭亡后,民国时期军阀割据,民不聊生,列强势力依然染指中华大地。尤其日本,自明朝灭亡后,认为中国已亡,蔑称中国为"支那",中国沿海自此倭患不断,终于1931年开始,日本从侵略东北开始发动了大规模侵华战争。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依附美国,考虑自身政权利益大于民族利益,民心所背。
民族危亡时刻,是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改变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审时度势,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代表人民利益,始终坚持民族解放、民族独立。
抗战胜利后,美国和苏联都赞同中国"划江而治",在国际和国内有不少拥护者,毛泽东高瞻远瞩,指出,决定国家大事,应该从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考虑问题。搞划江而治将后患无穷,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分裂,再次统一都要很长时间,人民将付出好多倍代价。美国和苏联虽然立场不同,但在这个问题上都是站在他们各自的利益上给中国施压,表面上看、暂时看,是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和平",而不管这种和平能不能长久。事关举国长远大计,共产党一定要站在人民的立场,看的远一点,不受其它国家的影响,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放弃暂时抓长远,将革命进行到底!建立完整统一的新中国!让中国人真正当家作主!
历史证明,毛泽东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放弃暂时抓长远的深刻思想和认识,向太阳一样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光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终于建立起了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赶走了一切外来侵略者,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他曾无数次震撼世界,为国人留下了巨大精神财富。
1、"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靠的就是藐视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吓倒的铮铮骨气,骨气, 是作为一个有民族尊严的人和国家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精气神。没有脊梁骨, 只有任人欺侮、宰割、凌辱, 是个软骨头,一个永远站不起来的懦夫。
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志气,毛泽东一生志向远大,意气风发,用笔墨激扬文字、抒发激情并付诸实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同此凉热","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振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3、"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革命勇气,毛主席的勇气最早体现在长征路上,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巍然不动"、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靠这样大无畏的勇气,毛主席才能统帅红军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到达延安,最终建立新中国。
4、勤奋好学,博采众长,豪气冲天的才子之气,毛主席一生博览群书嗜学如命,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即毛泽东思想,并将中国革命从胜利领向更大胜利!
5、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毛主席一身的浩然正气来自他大公无私的无产阶级革命理想,来自于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振兴中华民族和解放全人类的伟大抱负。他一生都在为之身体力行、上下求索。他一家有六个亲人为革命牺牲,连爱妻杨开慧和爱子毛岸英都为民族解放而洒尽最后一滴血。
不光中国人崇拜毛泽东,就连普京大帝也这样评价:我的偶像是毛泽东。中国的毛泽东主席,是人类社会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搞的不是个人崇拜,而是人民崇拜!因为他赢得了绝大多数人和许多正直善良的外国领导人由衷的和发自内心的崇拜!我的从政之道,就要像毛主席学习。但是,到死我也学不到毛主席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因为,毛主席是个世界奇才,我的能力永远也赶不上他老人家!
中国刚刚解放,就敢和强大的美国打了一场伟大的战争,而美国人确被毛主席打得如此狼狈不堪。这种伟大的气魄和胆识,就连斯大林都非常佩服!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打败了一个装备精良的、由十六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军,这是任何一个军事领导者和军事统帅都没有的雄才大略。
现在,很多人都怕美国,而我不怕!那些给美国人当哈巴狗的人,我感到太可笑了。连一个做人的尊严都没有的领导者,还能带出一个有尊严的国家吗?!这些人,应该好好学习伟大的毛泽东,是毛泽东给了中国人民的尊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伟大的苏联解体了,我为此曾多次流泪,因为这是列宁同志创建的伟大的祖国……但我决心要让我的人民都过上好日子,而不是一少部分人。我要强调的是:我也是追星族,我的偶像,是毛泽东!
文:王艳丽
班级:35期长春一班
有关毛泽东的诗词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毛泽东出身农家,其早期伦理思想受到农业文化的直接影响。他在诗歌中咏及豆腐、酒、肉之类食品,在对句中联想到牛皮菜、马齿觉之类蔬菜,在论文中研究饮食卫生,在教学中讲解布、绸、毛织物等衣服原料,引导学生重视国货,提倡节俭。他在小鱼、指甲花、青蛙、鲍瓜、牡丹以及树木等农业生物中,找到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伦理象征。这些为他早期高尚人格的形成奠定了部分基石,并对他日后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产生了潜在的积极作用。
唯物史观认为,农业“供应人类世世代代不断需要的全部生活条件”。传统中国以光辉灿烂的农业文明著称于世,在其整体文化系统中,农业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人们在观察历史上的中国伦理思想时,倘若脱离农业这一广泛而深刻的基础,则不能不是较大的缺陷。挨诸学术史,在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研究方面,刘广东、王彩玲两位专家诚然用力甚勤,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然而,即便是他们,也没能充分注意到农业对于社会伦理的重大价值。为了弥补既有的学术罐漏,现参照有关资料,考察毛泽东早期视野中关于农业问题与伦理思想这一侧面。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教正。
1、农村家庭与乡土社会的影响
清光绪十九年(1893),毛泽东出生于湖南湘潭县韶山冲。毛氏宗族从明代开始,就在韶山一带山区垦荒务农。毛泽东的父亲曾在湘军里当过兵,还乡之后,赎回先辈典出的土地,又买进一些,增加到22亩,每年能收80石稻谷。据此算来,当时毛家水稻单产较高,约为3.6石/亩。在湖南中部,湘潭米市有着相当大的名气。毛泽东的父亲利用这种乡土经济条件,集中精力做稻谷和猪牛生意,成为一个财东。他试图按自己的生活模式塑造儿子。因此,毛泽东从6岁开始,就做一些家务和农活,如拔草、放牛、拾粪、砍柴,识字后也帮父亲记帐。特别是14到15岁期间,毛泽东成天在地里,跟家中的雇工一同干活。于是,犁、耙、栽、割,全套农活,他样样在行。在此过程中,毛泽东逐步养成农家子弟吃苦耐劳、勤快朴实的乡土本色,对农民的疾苦体会很深。
光绪二十八年(1902),毛泽东开始入私塾读书。平时,他早晚要放牛拾粪,农忙时还要帮着收割庄稼。毛泽东读私塾期间,就看了《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后来回忆说:“有一天我忽然想到,这些小说有一件事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作为农民的儿子,毛泽东对这一点纳闷了很久。他分析小说的内容,发现这些小说的主人公“是不必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有和控制,显然让农民替他们种田”。他常常觉得这是传统乡土社会中一个显著的不平等现象。
毛泽东11岁那年(1904),他父亲要买进堂弟毛菊生赖以活命的7亩田产。毛泽东和母亲的态度是一致的,都觉得应该周济毛菊生渡过难关,不应该乘机买毛菊生的田产。他父亲却认为,用钱买田是天经地义的事。这件事给毛泽东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果按照市场交易的伦理常规,他父亲的做法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毛泽东从少年时代开始,并不简单地认同这种市场规则的合理性。他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当时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悲剧性,对失去生存之本的弱势者表现出真诚的同情。
宣统二年(1910),长沙发生了饥民暴动。其诱因是荒年粮价飞涨,贫民黄贵荪全家投水自尽。饥民们涌到巡抚衙门请愿,反而遭到枪击,当场被打死14人,被打伤的更多。他们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放火烧了巡抚衙门,捣毁了外国银行、轮船公司、税关。清政府派兵镇压,暴动者的鲜血染红了浏阳门外的识字岭。被杀者的头颅高挂在南门外示众。几个卖兰花豆的湘乡小贩逃出长沙,把饥民暴动的消息传到韶山,引起人们愤激地议论了好几天。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人对这件事逐渐淡忘了,毛泽东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他觉得那些参加暴动的人都是善良的老百姓,只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才起来造反,结果无辜被杀。这使他很痛心。几十年后,他感慨地说:这件事“影响了我的一生”。第二年,青黄不接的时候,韶山一带又闹粮荒。饥民们组织起来“吃大户”,劫走了毛泽东的父亲准备运往县城的一批大米。毛泽东并不同情父亲,但同时觉得那些劫粮农民的做法也不对。对这类事件,他的思考是深沉的,同时也是无奈的。乡土社会中的诸多问题,在他年轻而又敏感的心灵中烙下沉重的问号,极大地影响到他的伦理关怀之根本取向。
2、衣食文化的伦理意蕴
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李蛰《焚书》卷一《答邓石阳》云:“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写道:“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农业的首要目标,就是为人类生存提供饮食、衣物之类的基本条件,而人世间巍峨耸立的伦理大厦,正是从这里开始建立起来的。
农村很多节日,都与农业本身紧密相关。特别是春节,可以让广大农村人民有时间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农家饮食文化的精华,往往也在这种场合展现。毛泽东8岁那年(1901),到外婆家去拜年,应外公雅意,吟唱过一首杂言诗,后人命名为《迎春》。诗云:“狮子眼鼓鼓,擦菜子煮豆腐。酒放热气烧,肉放烂些煮。”农村过春节,舞狮子是常见的习俗。诗歌作者首先注意到狮子的大眼睛,而后面3句,勾勒出民间饮食文化的风趣图画。通常,湖南春节期间的气候比较寒冷,农民用老火将肉炖得熟烂,便于消化。他们饮用热酒,不仅有助于防寒祛湿,而且便于酒精挥发,减少和避免醉酒的可能性。豆腐有米豆腐、大豆豆腐两种,而主要是后者。农民煮豆腐时,常常加些蔬菜(如芥菜之类)。若做得讲究些,蔬菜要擦成丝。这首乡土风味极其浓厚的打油诗,很可能是一些农民原创的,而毛泽东在少年时代只是它的应用者和传播者。
1903年,毛泽东的私塾老师邹春培与学生练习对句时,老师出句“牛皮菜”,毛泽东对的是“马齿觉”。如果没有农村生活的知识,师生二人不可能创作出这种言之有物、天衣无缝的对句。牛皮菜,学名叶用荞菜,又名窘蓬菜、厚皮菜,属黎科,恭菜的一个变种,为两年生草本植物。其植株矮生或直立,根小,叶片卵形,肥厚,有光泽,颜色淡绿或浓绿,叶柄有长有短。其种子较小,肾形,褐色。牛皮菜适应性强,以春秋季节栽培为主。马齿觅,马齿觉科,一年生肉质草本植物,通常甸甸,无毛,茎常带紫色,叶对生,倒卵状楔形。马齿觅夏季开花,花小型,黄色。其葫果圆锥形,盖裂。马齿觉生于原野,在中国分布甚广。其茎、叶可作蔬菜或家畜饲料,中医学上以全草人药,性寒味酸,功能清热、解毒、消肿,主治痢疾、疮疡等症。据此可知,这两种常见的蔬菜作物,在农村人民的饮食伦理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饮食卫生直接决定着人们的身体素质,进而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注意饮食卫生,形成健康的体魄,乃是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1916年底,毛泽东致信他的老师黎锦熙,提及《论语》所载孔子的饮食卫生习惯。次年,毛泽东发表《体育之研究》,也谈到类似问题。他广泛引述古代典籍中的资料,以论证自己的观点。自古以来,人类无论开化程度如何,都要首先谋求生存之道。据《史记·伯夷列传》,周武王灭商之后,伯夷、叔齐兄弟以吃周朝粮食为耻,一度在西山之下采食野薇,活活饿死。他们明知野薇不足以维持生命的存在,明知周朝有鲜美的食品,但他们眷念逝去的殷商王朝,宁愿抛弃生命。他们抱着顽固而又坚定的政治信仰,跨越饮食仅为谋生的意义,令后世伦理家感慨不已。《孟子·滕文公下》记载,战国时期,陈仲子曾经3天吃不上饭,极度饥饿。他看见井台上有被槽虫啮去过半的李子,忍不住爬过去吃掉。这是出于求生的本能驱动,顾不得什么体面和荣耀。在正常情况下,当农业生产技术进步、人们生活条件改善时,饮食文化随之得到相应的发展。《论语·乡党》称,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髓而蝎,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酣酒市脯,不食。不撒姜食。不多食”。在日常饮食活动中,一般人民当然不可能如同孔子那样注重礼节,讲究那样精细,但基本的卫生伦理仍是不可缺少的。如果食品不洁净,一些有害物质和细菌进人人体,就会导致疾病。毛泽东注意到,有的老年人到80岁时还能保持健康的身体。他通过请教,得到“不饱食”的经验。古人云:“惆憔巢于林,不过一枝;堰鼠饮于河,不过满腹。”暴饮暴食,既浪费食品,又增加胃部的负担,因而是一种恶劣的习惯,应当努力遏制。珍惜饮食,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是高尚的人们应当自觉遵守的生活伦理规范。
毛泽东在师范毕业之前,曾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进行教学实习,教二年级学生的国文,备有教案。课文名叫《衣服》,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制衣之料,或用绸,或用布。绸价贵,且不能常洗,故常服之衣,宜以布制之。”毛泽东引导学生复习,不仅要求他们熟悉句型,而且提倡俭朴美德(用布不用绸),使用国货(即中国布)。此外,他还有意识地扩展知识,启发学生联想到毛织物(羊毛、牛毛、猪毛等制品)。无论是绸、布,还是毛织物,无不与农村手工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国文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书面语言能力。不过,课文的内容实际上涉及到手工业技术问题,带有显著的乡土伦理意味,并上升到爱国主义的思想高度。
3、农业生物与社会人生伦理
1906年,毛泽东在堂兄毛宇居的私塾里读书。他在先生走后,背着书包爬到屋后山上,一边背书,一边摘毛栗子。回到私塾,他给每个同学送上几颗毛栗子,也孝敬先生一份。毛宇居却不领情,令他赞井。于是毛泽东写下《井赞》诗:“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长不大。”当年,毛泽东作为一个13岁的少年,对既有的生活、学习环境显然不能满意。那条养在天井里的小鱼身上,投射着他的思想情怀。他要避免小鱼的命运,而向往到更为广阔的世界去自由地发展。
指甲花,学名凤仙花,凤仙花科,一年生草本。此物夏季开花,花两三朵同生叶腋,不整齐,警有一距,呈角状,向下弯曲,花色不一。其果实椭圆形,以弹力裂开,裂片旋卷。指甲花品种颇多,可供观赏,花与种子皆可人药。其花捣碎,可染指甲,故名指甲花。这种花在农村是极为平常的,一向不为文人雅士所看重。毛泽东早期作过一首诗,冠名《咏指甲花》:“百花皆竟春,指甲独静眠。春季叶始生,炎夏花正鲜。叶小枝又弱,种类多且妍。万草被日出,惟脾傲火天。渊明爱逸菊,敦颐好青莲。我独爱指甲,取其志更坚。”晋代杰出诗人陶渊明所热爱的菊花,是隐逸之花;宋学奠基者周敦颐所爱的莲花,则是君子之花;毛泽东少年时期对指甲花情有独钟,表现出与古代文人不同的伦理思想意趣。无数妍丽的指甲花在乡土世界默默生长,不图荣誉,虽然叶小枝弱,但敢于对抗炎热的天气,表现出坚强不屈的意志。据此看来,他笔下的指甲花,可谓谦卑之花、大众之花、斗争之花。
晚清时期,南方民间流传着一首《咏蛙》诗,很可能是某位胸怀大志的农村读书人创作的。诗云:“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1910年秋,毛泽东抄录此诗,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心头的块垒。青蛙稳稳正正地坐在池塘里,虎虎生威,随时准备袭击害虫。有时,青蛙也到绿杨树荫下面去歇凉,养精蓄锐。它蔑视害虫,不允许它们随意乱叫。通过青蛙这一象征,人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毛泽东少年时代就具备的威风和霸气。他疾恶如仇,对反动势力采取坚决打击的态度,以维护社会正义。如果没有这种品格的修炼,他日后不可能成为一代伟人,不可能使广大人民心悦诚服,也不可能令人民公敌闻风丧胆。
湖南安化县夏默安(1853一1928)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在经史方面造诣甚高。1917年夏天,毛泽东游学至夏家,两人曾有对句切磋。夏氏出句曰:“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毛泽东对句为:“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夏氏句描摹绿杨鸟鸣,叩问自然时序流转之理,自非浅人所愿挂怀。毛泽东捕捉池草蛙声,考究人间公私博弈之由,其思想超越了自然景象,上升到一种寥廓无际的社会伦理境界。若从文字游戏的角度上看,两者半斤八两,难分轩轻。单论学问积累,当时夏氏的功力应在毛泽东之上,然而,明眼人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发现,毛泽东的思想意识较夏氏更高一筹。
毛泽东作寓言《自讼》(1914),用两种园艺作物——匏瓜和牡丹为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意趣困‘”。鲍瓜,在古代农业典籍中亦称为抓。《诗经·邺风》云“袍有苦叶”,应是中国古人流传下来的关于鲍瓜的最早诗句。春天,阳气发动,土壤变暖,乃是种植鲍瓜的上好时节。鲍瓜茁壮生长,藤蔓卷须缠绕,甚至伸张不开。如果无人打理,它们会攀上荆棘顶端,或散布在杂草丛中。待时机一到,饱瓜吐放花苞,或隐或现。有人骤然一看,可能将其与杂草混为一谈。但是,当深秋季节,草叶枯萎,而牧童往来其间,偶然拨开草莽,就会发现一连串的鲍瓜,大的宛如瓦瓮。反观花园牡丹,绿叶红花相互映衬,如同彩云一般明丽耀眼。不知内情的人可能会估计:这些花不知要结出多大的果实!殊不知秋天到来,天气归于凉爽,一度争奇斗艳的牡丹花枯萎凋零,而根本没有什么果实。两相比较,牡丹先盛后衰,终无所成,而鲍瓜先衰后盛,终有所获,所以更为可取。毛泽东把握两种作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借此砒砺自己,大力减少浮躁性情,加强内在修养。
毛泽东的伦理学老师杨昌济(1871一1920)曾经创作一幅对联:“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推测其意,杨氏当然并不是主张要退缩到虚无缥缈的桃源世界中去做隐士,务农种树。他希望撇开尘世中无谓的人际纷扰,潜心学术研究,着力培养弟子,特别是如同毛泽东这等英才,为改变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而斗争。毛泽东将其恩师的对联抄下来,勉励自己加强锻炼,担当挽救祖国命运的神圣职责。
有关毛泽东的诗词范文第5篇
最近读了一本好书——任志刚著的《为什么是毛泽东》,写作视角很独特,这本是给自己的定位是“可能是中国最伟大的励志书”,诚如斯言!我对此书通读了三遍,现在从当今最流行的互联网思维的角度来解读下毛泽东思想。网上以前也流行过一段文字叫《互联网思维就是毛泽东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解读有点蜻蜓点水,有兴趣的可以网上搜一下,我的解读可能深度点,算是狗尾续貂吧。
第一,互联网试错思维。互联网因为是新鲜事物,特别讲究试错和产品的快速迭代。因为试错的成本相对传统时代较低,对客户的需求的把握更精准和更迅速,产品可以快速的更新和迭代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在毛泽东革命生涯的前期,也是充满了试错,他不断地尝试新的道路,从温和的改良主义到十几次的领导工人罢工,都是以失败告终,最终毛泽东开悟到了农民才是革命的主力军,必须“枪杆子里边出政权”的真理,才让中国革命走上了正确的道路。毛泽东也不是被主动推选到中共和军队的最高领导岗位的,在井冈山红军革命时期,毛泽东多处于领导的边缘地位,在打了败仗之后,大家才想起听毛泽东的。因为听了毛泽东的,就能打胜仗!并不是毛泽东比其他人聪明,而是毛泽东把该犯的错都犯了,走不通的路都走过了,毛泽东在不断的试错中总结规律,才找到了让红军打胜仗的正确战略和战术。
第二,互联网屌丝思维。毛泽东在早期的革命实践中,发现中国广大的农民才是革命的主力军。列宁依靠已经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夺取了政权,蒋介石是依靠了“高富帅”的江浙财团和英美财团,毛泽东可以依靠的就是中国三万万深受压迫的“屌丝群体”——劳苦农民群众,对这群,用现在的眼光看是“屌丝”的群体,毛泽东提出了依靠农民主体,采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胜利路线后,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已经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
第三,互联网痛点思维。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抓住了农民的最大痛点土地。中国周期率的朝代更迭、十几次的人口大灭绝和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原因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农民要求土地,要解决吃饭问题,这才是中国最本质的问题。革命对中国农民意味着什么?毛主席用最通俗的语言直击广大农民最大的痛点,革命就是六个字:打土豪,分田地!农民一听全明白了,这比李自成的“闯王来了不纳粮”,还叫农民激动,农民成为了革命最忠诚的“粉丝”和拥趸者!这在解放战争中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潮,对蒋介石摧古拉朽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是拥护解放军、支援前线的农民的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
第四,互联网引爆点思维。这是我的独家总结最精华的部分。第一个引爆点,按现在互联网的说法,就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社会化营销事件。就是毛泽东在延安期间,请美国人斯诺来陕甘宁革命区的延安对毛泽东进行了一次专访,这次采访的内容非常深度,斯诺回北平写出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轰动一时,全世界第一次知道了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这本书中文名字叫《西行漫记》。这本书出口转内销,让更多的中国人知道了在自己的土地上,有一股崭新的力量在生长,他们品德高尚,他们是未来中国的希望。斯诺给毛泽东拍摄的那张著名的带八角帽的照片,用当今语言说,有些忧郁的“文艺青年”的毛泽东形象,也打破了蒋介石对“共匪”的邪恶形象的宣传。
这引发了抗日战争期间,很多青年有志学生,向朝圣一样蜂拥而至,来到革命圣地延安,为共产党培养了大量革命干部。第二个引爆点,就是抗战胜利后,毛泽东来到重庆,把自己抗战初期写的旧作《沁园春雪》——这首被大诗人柳亚子先生认为是中国有词以来的第一词——公开发表在重庆报纸上后,引起了一场社会化大传播。让当时的社会各界,特别是爱国的仁人志士,知道了毛泽东不仅不是土匪,也不仅仅是一位英明的政治领袖,还是一位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伟大诗人!人心被毛泽东征服了。
第五,互联网的病毒传播。毛泽东的诗让蒋介石非常恐慌,授意反击,但很多人写了上百首词,无一个可以与毛泽东的词比肩对抗,这也是一次非常好的社会化传播的经典案例。还有就是一个病毒传播的案例,就是共产党的优待俘虏政策。这在红军刚组建的时候,毛泽东就定下了这个规矩:抓到的敌方俘虏,愿意留下的红军欢迎,不愿意留下的给路费回家!这是给蒋介石军队种下的“特洛伊”病毒,这个病毒在解放战争的时候,发挥了最大的效力!有很多的国军知道共党的优待俘虏政策,纷纷反水起义,很多国民党军队在被俘虏后,立即成为了解放军,补充了大量解放军的兵源,让解放军迅速发展和壮大!而国民党俘虏了解放军,却不能把他们放入自己的军队,此消彼长,国民党不败才怪!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