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窗花的制作过程(精选5篇)

剪窗花的制作过程范文第1篇

艺术活动幼儿园中班剪纸教案一

执教人:潘青娥 执教时间:20**年4月11日

活动名称:《美丽的春天》

活动目标:

1、在剪纸活动中,能够剪出各种不同形状的花、草、树木。

2、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出各种花、草、树木。

3、喜欢参加剪纸活动,在活动中初步体验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剪纸工具、各种彩色的手工纸、宣纸、橡皮泥。

活动重点:能剪出各种不同形状的花、草、树木。

活动难点:能剪出各种不同形状的花、草、树木并尝试创作各种剪法。

在活动中初步体验合作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课题

1、 教师出示画好只有山的背景图,请幼儿观察。

2、 在观察的过程中启发幼儿山上应添加些什么?

3、 请幼儿讨论。春天的花、春天的草、春天的树。

二、根据幼儿的讨论,引导幼儿剪出各种花、草、树木。

1、教师讲解花、草、树的正确剪法。

2、引导幼儿注意在剪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对折的方法。(2)在镂空时花边的剪法。

三、请幼儿分组来选择自己所要创作的花、草、树木。

1、请幼儿再次观察背景图中山的数量,有五座山。

2、我们有五个组,小朋友们可以分别用剪、泥工、绘画等方式来制作出花、草、树等背景,把山打扮得更漂亮。

3、请小朋友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制作方式,添加背景。

四、幼儿共同创作作品,教师指导。

五、对幼儿共同创作的作品进行评价欣赏。

艺术活动幼儿园中班剪纸教案二

活动目标:

1、 了解窗花(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欣赏不同的窗花(剪纸)艺术,激发对剪纸艺术的兴趣。2、 学习用剪刀剪洞的方法制作窗花,在主动探索中掌握几种简单常见的折剪法。

3、 体验剪出作品的成功与快乐。

活动准备:窗花(课件)

收集的窗花(教师剪纸)

色纸、剪刀、浆糊、白纸

活动过程:

1、 介绍剪纸的内容。

——欣赏不同的剪纸作品有动物、植物、单色的、套色的等等(课件)。

2、 欣赏剪纸窗花:动物的、植物的(教师剪纸作品)。

3、 和幼儿一起剪窗花:

——将色纸对折,再对折,再对角折。并在对折线上剪不同的图形,展开后开后,看看图形是怎样的。

——让幼儿自己尝试运用不同的折法剪洞,感受图形的奇妙。

4、 大家都来露一手,请小朋友来露一手自己剪纸的本领。

5、 贴贴我剪的窗花:将剪好的色纸后面贴上白纸,让大家一起来欣赏,感受窗花剪纸的美妙感觉。

6、 小结:小朋友对剪纸都有自己的看法、说法,希望大家以后多看看、学学别人的窗花剪纸,这样你的剪纸作品会更漂亮。

活动延伸:

我的发现:

1)、边读边出示我的发现。

剪窗花的制作过程范文第2篇

汽车出了高密县城,兜兜转转二十来公里,五层以上的楼房渐渐匿迹,路越走越窄,田野中冒起大片大片的人造林,制板用的木材就来源于此。再往里走,人造林也没了,露出成排砖瓦平房和冬季灰褐色的土地。72岁的范祚信站在一条没有名字的小路边等我们―他家其实并不难找,在他居住的河南村,随便问谁,对方都能准确地指出老范家的方向。几个村民笑么呵呵地问他,家里又来记者啦?“是呀,是呀。”他笑么呵呵地答,一口山东土话,嗓门奇大。

剪纸是村里老辈传下来的手艺,河南村统共有200多户,如今能看见传统高密剪纸的人家,只剩范祚信家一户。小院一共10间房,南4间,北4间,西2间。西边的两间房虽然也置了灶台,但长年不见明火,里头全是范家人的剪纸作品,窗户也是按照传统用纸糊的,四个角和窗棂之间都贴着红色窗花,窗户正中用细细的白线吊着两只头对头的剪纸大公鸡,红色已经褪了大半。范祚信出了屋门,从外面轻轻拉动白线,两只纸公鸡“突突突”跳起来,脖颈直愣愣地一伸一缩,热热闹闹地斗在一处。

“你们看有味道吧?这叫‘斗鸡花’。”他颇为得意地说。这是他二十好几年以前铰的了,那时农村没什么玩具,小孩们就趴在窗户上看这个玩儿,那时全村有一半人都会剪纸。

古稀之年的范祚信稀罕老物件。他从出生就生活在这个村子里,从结婚就住在这座小院里,现在剪纸的这把剪刀用了快10年。他最爱铰的是窗花,花纹都是老样子。小时候每到过年,忙了一年的庄户人家家都得贴上这些鲜亮的红纸,让日子“新鲜新鲜”。“你看俺们这个,”范祚信捻起一片窗花,“哎,各种装饰。一个花盆里头长出这朵荷花,莲蓬,铜钱,这三个小猴,这两个小娃娃。”冬天的太阳透过窗户纸毛绒绒地照进来,花盆装饰线条细而疏朗,根根分明,这叫“白”;小娃娃的脸是红彤彤的一个整圆,只镂空了两只月牙弯弯眼,这叫“黑”;小猴的头毛则是细细密密的锯齿状小毛毛碎边,这叫“灰”。

高密剪纸的特色是疏密对比强烈,黑白灰分明,无论离多远观看,画面都不会糊成一团,花盆还是花盆,娃娃还是娃娃,猴还是猴。“灰”最是难剪,上世纪80年代范祚信去上海开会,无锡一个剪纸厂的师傅看了他的东西说,哎哟,你这个剪纸不一样,我学行不行?范祚信就教,发现教不会。“他光剪这个线条行,这块小毛毛,他处理不了。不是俺们这的人他剪不出来。”讲到这一段,他笑得眉眼舒展,“这就是高密剪纸的特点,为什么咱是全国一绝啊!”

范祚信的手艺是从六七岁开始练起来的。那时每到腊月,年关将近,母亲忙停了农活,就和大伯嫂、小姑、兄弟媳妇六七个人开始在炕上剪纸。小孩子不准上炕,就跑出去玩,玩回来天黑了,妇女们点着煤油灯还在剪。范祚信在学校坐在窗边,他偷偷拿了母亲铰的窗花贴在教室窗户上,高年级的同学瞧着好看,放学就给揭走了。第二天再贴,又给揭走了。第三天放学回来,母亲用煤油灯把自己剪的花样在一张新的红纸上熏了个印子,给范祚信一把剪刀,让他自己照着印子给剪出来。 村里能看见传统高密剪纸的人家只剩范祚信家一户

范祚信很快爱上了手里这把剪刀。不多久,他就不需要再用煤油灯熏印子了。看见小兔在地里吃草,他脑子里迅速就能勾出图样,腿该怎么蜷着,耳朵往哪边翘。把大概的轮廓画在纸上,剪子尖戳进去,一边剪一边琢磨身上应该装饰铜钱纹还是元宝纹,背上是开荷花好还是牡丹好,哪里该黑、哪里该白、哪里该灰。脑子里过完,手下一只栩栩如生的剪纸兔就出来了。

那个时候范祚信十来岁,还是个半大孩子,接替母亲揽下了家里所有的剪纸活计。当时村里人一半会剪纸,一半不会,不会的人到了年节下就拿着红纸找来家里,让邻里乡亲帮衬着剪剪。念完四年级,范祚信响应号召离开学校去坝上修水库,住在老乡家里,晚上没事儿就自己弄点纸,帮老乡剪窗花。慢慢地,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有个小伙子会剪纸,那剪得还是一等一的好。

范祚信怀念那个家家户户贴窗花的年代。他还记得以前最高兴的就是腊月二十八,那一天,村里每家每户的窗户上,红亮亮的窗花一下子都贴出来了。“很有意思,那时候,你别看着生活,虽然很苦,工作也很累,但是老百姓的思想很潇洒啊。”

现如今村里过年,再也没人找他铰窗花了。从1990年代起,村里陆陆续续换了玻璃窗,窗花贴在上头,屋里炕头烧起来,一暖和就有了哈气,把红纸浸得软塌塌,不好看。时间一长,大家也就不再去弄。到了腊月二十八,底红墨黑的春联贴上了,倒写的福字挂出来了,在高密最有年头的窗花却没了。制板厂大多开在镇上,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跟范祚信一般大的老人。“那还是以前有味道,比较有味道。”老人盯着自己家那扇全村唯一的纸窗,点燃了一根烟。

炕上的小圆桌边缘摆着一管铜烟斗,他抽的却是纸烟。烟斗放着,是做做样子。1980年代,高密县文化馆的一位焦老师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普通庄稼户范祚信还有这么一手好手艺,请他去文化馆专门剪纸,后来又开了课,办了班,教了徒弟,做了展览。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3年,作家冯骥才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以范祚信为代表的高密剪纸成为第一批抢救项目。到这个时候,范祚信理直气壮地敲掉了两间小西屋的窗玻璃,换回了窗户纸。“人家来我这看,来找中国旧的东西,不是来看咱中国的高楼大厦,人家是来看你旧的东西是不是还存在。”范祚信吭吭吭地敲着那杆铜烟斗,“人家家都没有(窗花)了,那我这必须得有啊!”

有人跟他说,你的东西现在是艺术品了。“实话,今天不是一回事了,这得说,社会发展得挺好。”他说自己现在主要跟“大学、收藏家打交道”,没有村里人要他的剪纸了,“你说弄个画挂家里?农村不兴这个。”但是在一屋子剪纸、奖杯和奖状当中坐了一会儿,他还是忍不住有点恼,突然提高了声音,“什么是艺术品?你老祖宗是个剪艺术品的?你的老爷爷、老奶奶是个搞艺术品的?只是个贴窗花,历史性是从贴窗花来的!”

高密剪纸的特色是疏密对比强烈,黑白灰分明

他剪纸从来也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条件。随便一把三号或四号的剪刀,喊磨刀匠来,把前头磨磨尖;随便哪个有光的地方,炕上也能剪,站着也行,坐着还行。年轻时他一天能剪十几个小时,除了抽烟,喝水,“也没有别的干了”。高密剪纸都是平面图,要求的是专注,突然分一下神,手下一抖,线条就容易剪坏。“画画的有句真言,叫‘都是夜猫子’。为什么啊?白天总有干扰。我白天剪纸的时候一般把门一关,其他的事情都不考虑了。”他一手拿着剪子柄,一手拿着纸在下面抵住剪子尖,纸不离手,手不离剪,手下的剪纸就不会失去控制。

抵住剪子尖的那根手指最为敏感,范祚信甚至能通过皮肤感知使力的大小和匀称程度。要剪“灰”的锯齿状毛毛部分了,他对着光源,闭起眼睛,全心用手感受剪刀的力度。嚓嚓嚓嚓嚓……剪子尖左右摇摆,破纸的细小声响连绵。声音停了。范祚信把手中的纸拿起来一抖,剪掉的锯齿状纸屑簌簌落下,完全无需用手去拽―理想境界,完美。

1990年代,一家烟草集团请范祚信和刘财花夫妻俩剪一套水浒一百单八将卡。夫妻俩都不大识字,《水浒传》只看过小人书。当时集市上有个老说书先生,会说《水浒》,刘财花就老去找他。说书先生说这是个骑马将,骑着什么什么马,他们就回家想象着画,穿什么衣裳,拿什么武器,想不出来就再去问明白一点。然后再问这人物的名字,说书的一笔一划写在白纸上,他们再像画画一样,照着画到人物身上。老婆画,老汉剪,一套水浒人物就这么做了三年。图个啥呢?不就图个喜欢、高兴、痛快。

嫁到范家之前,刘财花就会剪纸。范祚信跟刘财花结婚之后,剪纸就变成了两个人的乐趣。乐事大多与过年有关。当俩人可以盘在炕上,在煤油灯下对坐铰窗花的时候,就说明农历新年将近,农活都已结束,是可以歇一歇,备置年货的时候了。腊月初七开始,夫妻俩晚上剪纸,清晨出发,背上个小书包,拿剪纸去集上去卖。凌晨三四点从家走,走上30里地,6点到集上占个地儿,从小书包里把夹在书中的剪纸摆到油纸上,用铁条镇着。集上卖剪纸的不少,不过他们家卖的“那绝对好着。反正同样情况,我卖得多,赚钱”。 这把剪刀范祚信已经用了10年,他还觉得时间不够久

那会儿在生产队,女人在地里干一天活儿能挣8分钱,男人一毛钱。范祚信和刘财花的剪纸,四个窗户角加一个窗户门能卖5分钱,多的时候一天卖出去一百多套。如果收益好,他们下午就去集上转转,割点肉,买点鱼,称一斤果子,拎上油和粉条。2点钟往家走时,小书包已经塞得鼓鼓囊囊。这样的集市,他们从腊月初七赶到腊月二十八,一点一点,把年货给凑齐,等待新的一年到来。

如今,新日子来了。超市随着人造林的生长和木制板的出售一道开进了村里,想买个啥,当天就能去。夫妻俩也老了,老伴腿脚不大灵光,他们已经好几年没去赶集。

但是剪纸的气脉没有断。名气出去之后,很多人找上门来想学。范祚信从来不藏着,只要人家想学,他就教。新学的人不用煤油灯熏样子了,直接用电脑打印出来,比着剪。在范祚信手底下,“没有学不会的”。若是大老远过来的学生,他干脆就让人家住在家里,跟他们一块儿吃高密白生生的大馒头,还有自己家里种的香椿和萝卜。

最得意的徒弟还是要数自己的一对儿女。儿子原本不想干这个,嫌不赚钱,一心要去镇上的厂子打工。范祚信从来不逼学生,唯独对自己儿子硬气了一回。儿子一面打工,手艺也没丢下,后来还得了全国的奖。

他略微有些遗憾的是,自己不会上网,如果知道怎么运作,剪纸还会更红,“就不是现在这样了”。他的年纪大了,没有精力再学了,曾经买过一台电脑,不会用,又卖了。不过今年,他将第一次参加互联网的大集――阿里年货节,超过100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店铺都将汇聚于此。范祚信准备了好几种传统的剪纸图样,胖乎乎的福娃娃,十二生肖,龙凤双喜,他有70多个剪纸图样,如今市面上流传的只有20多个。而在这次年货节中,淘宝众筹将推出“非遗众筹”项目,剪纸、窗花等一系列与年俗相关的传统文化产品会通过互联网,让年轻人既能体会到非遗传人老工匠技艺的精妙之美,也能让传统文化通过年轻人的参与,焕发出新的活力。

剪窗花的制作过程范文第3篇

儿童节到来的时候,很多小朋友希望能够完成一些有趣但是简单的制作对自己的小生活进行一些装饰和点缀,而纸艺网刚好有一些相关的教程可以分享给大家帮助大家完成相应的制作哦。这里纸艺网推荐的这个儿童节手工剪纸制作是一个可爱简单的儿童剪纸制作教程。我们能够从这个教程中学习到如何使用简单的剪纸操作制作出可爱的剪纸雪花来。简单的剪纸雪花带来的直接视觉效果还是不错的,看起来十分的精致和细腻。

这个简单的儿童节剪纸雪花的制作过程是比较简单的,具体的流程大家可以从这个详细的连续图解中看到哦,跟着这个图解的手工制作教程你也能够剪裁出非常漂亮的儿童节简单手工雪花制作来哦。喜欢的同学不妨剪裁出来五彩的剪纸雪花装饰到自己家的窗户上吧,让窗户看起来更加的精彩和别致。

剪窗花的制作过程范文第4篇

中国手工剪纸历史

我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国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在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幕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湿润,再加上当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时间一长纸张制品就霉烂,而民间剪纸又是一种大众化的东西,人们不会象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而在我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图3-1)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剪窗花的制作过程范文第5篇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甚至更早。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

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

真正一幅优秀的剪纸作品是具有一定标准的,如何来鉴赏一幅优秀的剪纸作品呢??

1、刀味与纸感

一幅优质的剪纸艺术作品必须要具备剪纸艺术自己应有的风格和特点。每一种艺术由于工具和性能的不同,从而都形成了自己独具的风格,如中国画注重笔墨,西洋油画强调色块,木刻则讲究黑白,剪纸就要讲究刀味和纸感了,用刀在纸上摹仿版画刻出来的剪纸不应该算作是一“幅好的剪纸、用剪子对着绘画图案临摹下来的剪纸也不能称为佳作。一幅优秀的剪纸应该用剪纸的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

2、玲拢剔透

剪纸艺术语言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所有形象都是在玲珑剔透的形式中塑造、这除了剪纸的工具和材料性能以外,主要是要求剪纸具有“透光”的实用需要。尤其是“窗花”更要求如此,否则,一幅黑团团的剪纸贴在窗户上把室外的光线全给挡住了,既不透光,也不美观。

3、强调装饰

一幅优秀的剪纸艺术作品应该强调装饰味,构图平视、对称,画面均衡、美观大方,线条粗细相宜,色彩鲜明,柔和协调等都是形成装饰风格的重要因素。另外由于工具和材料的关系,剪纸作品中一些特有的技法(如“月牙”,“锯齿纹”等)也是促成其装饰特点的重要因素。

4、变形夸张

剪纸艺术作品应该强调造型夸张和兼顾影廓的优美,任何物象都存在着一些美和丑的地方,艺术夸张的目的就是强化突出美的因素,缩小和简化丑的因素,经过夸张处理后的画面会使人赏心悦目。

中国剪纸艺术简介

剪纸早在我国汉、唐时期就被用来作为装饰品,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装饰艺术的一种。从题材上分,有人物、动物、景物及花卉、组字等,既有展示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也有反映现实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涉及方方面面。从色彩上分,有单色、彩色、套色、衬色、拼色等若干种。从形式上分,有剪纸、刻纸、撕纸、烫纸和几种形式相结合等,多姿多彩。作为一种充满民族意识和人情味的文化现象,剪纸的魅力使无数人对它一往情深。它的历史渊源,它的思想内涵,它的美学价值,更是催人探索、领悟真趣!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

中国剪纸艺术历史

远古时代,人类就已经发现和运用了以影像做为形象表记的艺术手法,并继而创造了在各种材料上镂刻、透空的艺术语言。这在诸多的原始社会彩陶岩画、商周青铜器、汉画像石艺术中,都体现了远古艺匠运用这一艺术手法的完善。今天的民间剪纸与之在造型方式和外部特征极其明显的一致,充分说明他们之间的传承和延续关系。

“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利用薄片材料剪刻镂花,在有纸以前就已经不乏,如汉代的金银箔刻花。但确切意义上的剪纸,当然是在有纸以后。我国是发明纸的国家,早在西汉时代已开始造纸。至此,利用纸便于剪刻镂空的性能符合民俗所需的剪纸艺术,随之在民众之中产生。然而,目前发现最早的剪纸实物,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团花剪纸。这几幅剪纸,采用重复折叠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挡的处理手法,与今天的民间团花剪纸极其相似。

唐代以后的剪纸实物已属罕见。有皮革刻花冠饰和漏版印花图案可作佐证。宋代出现了行业性质的剪纸和用于工艺装饰的剪纸,其较为多见的例子是吉州窑宋代瓷器上的剪纸纹样。另外,宋代皮影盛行,也有用纸制作皮影的,称为“纸窗影子”。现在某些地区仍有类似皮影风格的剪纸,可见这两种相近似的艺术形式相互间的影响和汇流。明清剪纸传世作品有刺绣底样、扇面装饰、窗花等,风格趋向精细秀丽。俗中求雅。

由于剪纸只是应民情风俗的需要而存在,其材料又不易保存,所以,很少有真正代表不同历史时期面貌的作品传世。我们不妨从历代的典籍载记和文人的字行中,寻到一些蛛丝马迹。

“暖汤灌我足,剪纸招吾魂” ----- 唐·杜甫《彭衙行》

“楼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 唐·李商隐《人日》

“吴越践王于行吉日……城外百户。不张悬锦缎,皆用彩纸剪人马以代”----- 五代《武林梵志》

“向旧都天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有少年能手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 -----” 周密《志雅堂杂钞》

“嘉靖中制夹纱灯,刻纸刻成花竹禽鸟之状。随轻浓罩色,熔蜡徐染,用轻绍夹之,映日则光明莹彻,芳菲翔舞,恍在轻烟之中,与真者莫辨。” ------ 明《苏州府志》

“石女,张蔡公之女也,有巧思,与人接谈,袖中细剪春花秋菊,细草垂柳,罔不入神……” ----- 清《保定府志》

我国长期民情风俗的稳定和许多边远地区文化上的封闭,剪纸的某些纹样还较为可信地保持着初始的基本形态在民间流传。如壮甫诗中提到的陕西白水等地一带的招魂剪纸,至今仍在那里仍可见类似形式的作品。

有人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有其道理的。由于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及民间剪纸某些体裁样式作品的相对稳定,使今天的民间剪纸中仍保留着我国古代文化的不同层次,我们得以从其中领略民族艺术初始期的神秘、上升期的雄浑和成熟期的神韵,从劳动者的创造中获取历史的启迪。

民间剪纸作为民俗的陪衬,在民间独自顽强地生长,延续到了今天的时代,显示了它生命力的旺盛不衰。正是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乡村巧手,他们的祖祖辈辈都在谱写着民族艺术史中无声的乐章。

剪纸的历史据考证,商代始(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镂空刻花制作装饰品。1950一1952年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用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这些用银箔镂空而成的装饰物,虽然不能说就是剪纸,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

西汉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寝,食不甘味,于是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象为其招魂,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用纸剪成美丽的图案花纹,目前最早发现而且有据可查的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了五幅南北朝团花剪纸:对马团花;对猴团花;金银花团花;菊花团花;八用形团花。

唐代已将剪纸图案应用于其它工艺方面。自汉至唐出现了一种金银镶嵌技术工艺,是将刻镂的金银箔粘贴在漆器或铜镜的背面,经填漆磨干,在漆地上显出金光灿烂的花纹。

唐宋时期,流行“镂金作胜”的风俗。“胜”,就是用纸或金银箔、丝帛剪刻而成的花样,剪成套方几何形者,称为“方胜”;剪成花草形者,称为“华胜”,剪成人形者,就称之为“人胜”。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东方朔传·岁时节:天地初开,一日鸡,二日狗,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盛,阴则灾。 八日之中,尤以人日为重,又称“人胜节”)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于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

唐代大诗人杜甫以人日为题作诗:“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另一位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也作有人日诗,诗中说:“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六十年代在新疆出土的文物中,还有一件唐代的人胜剪纸,七个女子人形排列成行,此胜用于围饰发髻。

在日本的正仓院,保藏有两枚唐代华胜,据日本齐衡三年(公元856年)杂财物实录载:“人胜二枚……天平宝字元年闰八月二十四日献物”,日本天平宝字元年即为唐代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其中一枚为罗地金箔字,上面剪祝颂吉语:“令节佳辰,福庆惟新,曼和万载,寿保千春。”另一枚则用金箔刻了复杂的边饰,并饰以红绿罗的花叶,中心是一儿童在竹林下戏犬。

当时,还流行着一种用双丝绢帛剪成的小幡,叫做春幡, 或称幡胜、春胜,在立春那天,作为节日礼物,或簪于头上,或挂在柳枝上,亦或贴于屏风。崔道融所留传的诗中,有这样的词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这里所讲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剪纸艺术作品”。李商隐在骄儿诗中写:“请爷书春胜,春胜宜春日。”意为骄儿衮师请父亲在剪彩制成的春幡上写“宜春”二字。因为立春之日为春天的首日,象征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所以唐宋时期,人日剪彩这一民俗活动渐渐集中到立春这天,人们剪制各种幡胜、春幡、春燕、春蝶等等,作为节日礼物。皇帝在这一天也接见群臣,并分别赐以金银幡胜或者罗幡胜。段成式酉阳杂俎说:“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蟠,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胜以戏之。

宋代关于剪纸的记载就很多了。在南宋时期,已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艺人,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有的将剪纸作为礼品的点缀,有的贴在窗上,有的装饰灯彩,还有的剪成所谓“龙虎”之类。这时,皮影盛行,雕镂皮影的材料,除了动物的皮外,也有用厚纸制作的。周密志雅堂杂钞载:当时京城沛梁“向旧天都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又中瓦有余敬之者,每剪诸家书字皆专门。其后,忽有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更精于二人,于是独擅一时之誉。”即是“开封”府,“剪花样”指的自然是“剪纸”。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一首“菩萨蛮”中写道:“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有一种鸟,因头项长有金黄色大羽冠很像插着一枝幡胜,而被命名为戴胜鸟,韦应物听莺曲中“伯劳飞过声局促,戴胜下时桑田绿”,胜成为春归大地的象征。

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载:“元旦以鸦青纸或青绢剪四十九幡,围一大幡,或以家长年龄载之,或贴于门媚。

宋代剪纸用于工艺装饰的一个重要创造,是吉州窑的瓷器,产品有茶盏和花瓶等,图案题材很多,有凤凰、梅花、枇杷和吉祥文字等,造型生动、活泼,它是作者在施釉过程中,贴上剪纸,入窑烧制而成的。

现代民间蓝印花布,是用镂花纸板刮浆后仿染而呈现花纹的,这种印染工艺宋代已很普遍,山西省出土的南宋印花布便是一例。

明清人的笔记和地方志中也有记载剪纸名家的。如苏州府志载:“赵萼,嘉靖中制夹纱灯,以料纸刻成花竹禽鸟之状,随轻浓晕色。溶蜡涂染,用轻绡夹之。映日则光明莹彻,芬菲翔舞,恍在轻烟之中,与真者莫辨。” 明代的夹纱灯是很有名的。它是将剪纸夹在纱中。用烛光映出花纹,这是剪纸在日常生活中的又一应用,现在人们叫它“走马灯”。

严州建德县志载:“林文耀,字纲斋,幼即工书,中年失明,乃剪纸为字,势飞动若龙蛇,点画不差毫发。室人装潢成轴,……人称之日“林剪。”保定府志载:“名女,张蔡公之女也。有巧思,与人接谈,袖中细剪春花秋菊、细草垂杨.罔不入神;其剪制香奁,绝巧夺目,得之者珍藏焉。

清代陈云伯画林新咏说:“剪画,南宋时有人能于袖中剪字,与古人名迹无异。近年扬州包钧最工此,尤之山水、人物、花鸟、草虫,无不入妙。”并有诗曰:“剪画聪明胜剪书,飞翔花鸟泳濒鱼;任他二月春风好,剪出垂杨恐不如。”清康熙时,有位宫廷画家邹元斗,画有一幅祝福新年伊始的风俗画岁朝图轴画的上端绘有垂挂着的五枚彩色剪纸“门笼”。门笺的形式即是由春幡演变而来。

在清代,因满族人有剪纸的习俗,致使剪纸进入宫廷。在故宫,历代皇帝举行婚礼作洞房的神宁宫,墙壁按满族习俗裱纸,四角贴着黑色的双喜字剪纸角花,顶棚中心贴着龙凤团花的黑色剪纸;在宫殿两旁的过道壁上也贴有角花。据说有人用纸剪成有鹿、鹤、松的“六合春”图案,加以彩绘,贴于朝服上,连西太后都以为是绣出来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