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小诗歌(精选5篇)
英语小诗歌范文第1篇
(1)增强节奏感。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有其发音节奏的。在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中,如果使用母语讲话,听起来就比较顺畅,其声音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但是,初学外语的人用外语交谈时,听起来往往使人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究其原因,就是讲话人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单词都重读了。而且句子中没有自然的连读,没有轻、重音的交替,听起来很呆板、生硬,没有节奏感。有人认为,学会了国际音标,学会了单词的发音,在读句子时将一个音读得准确无误,就算掌握了外语的语音,实际上远非如此。相反,有时候正是因为每个单词都念得很清楚,别人才认为你念得不像英文。
要学好一种语言,就其发音来说,必须掌握多方面的技巧,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特别需要掌握的是语音的节奏规律。
唱歌有节奏,跳舞有节奏,讲话也有节奏。节奏,一般来说就是指节拍的长短、快慢等有规律的交替,速度快慢的交替,声音高低的交替等。例如:
I do my homework every day.
They play football every Tuesday.
用“――”或“Dum”表示重读音节,用“•”或“di”表示非重读音节,前面两个句子的节奏是这样的:第一句:“•――•――•――•――”或“di Dum di Dum di Dum。”第二句:“•―― ――•――•――•或di Dum Dum di Dum m Dum di。”任何一个句子,都能按其规律找出它的节拍来,并能发现它的规律,即轻重交替。
在朗读的过程中,还应注意音的连读、弱读以及同化等现象,按照规律和节奏,大胆模仿练习,定能使语音的学习收到良好的效果。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英语朗读时的节奏,纠正错误的发音,朗读和背诵童谣、小诗是个好方法,因为童谣和小诗短小精悍、极易上口,且节奏感强。结合课文选择童谣和小诗让学生朗读、背诵,既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在读背童谣和小诗时,为了突出小诗的节奏,教师可采取击掌的方法,每逢重读音节(Dum)便击一掌,“di Dum(击掌)di Dum(击掌)……”,要求学生按节奏朗读或背诵。例如有这样一首小诗:
I will not spoil this little book,
Nor drop it on the floor.
I will not turn its cgrners.
To spoil it more and more.
My book’s a little friend to me.
And so a friend to it I’ll be.
(2)练习发音和正音。在语音教学中,我们发现各地学生都有较难掌握的音素,若不采取办法及时给予纠正,就会养成习惯,甚至于长期在这个音素上出毛病。正音的方法很多,有的采用单独正音法(专门纠正某个因素的发音),有的采用对比正音法(用对比的方法区分两个易混淆音素的发音),有的采用绕口令正音法。朗读童谣和小诗同样能起到正音的作用。在一些童谣和小诗中,同一个或两个音素在诗中反复出现,朗读这样的童谣或小诗,就可以有目的地练习某些音素的发音。
二、童谣与小诗的教学
(1)韵律与格式。英文诗歌种类颇多,童谣和小诗是其中的一种。这种诗歌内容浅显、生动活泼、趣味性强,便于儿童吟诵。小学英语教材中选编的诗歌多属于这一种。小诗虽短,但每首诗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并且符合一定的韵律和格式。作为英语教师,应该了解诗歌的韵律和格式,从而在教学中准确地把握住诗歌吟诵时的节奏与节拍。常见的押韵方式有:①押随韵,即二首(或一节)诗有四行,其中第一二行押同一个韵。三四行押另一个韵,即a、a,b、b。②押交韵,即一首(或一节)诗有四行,其中第一三行押一个韵,二四行押另一个韵,即a、b,a、b。③押抱韵,即一首(或一节)诗有四行,其中第一四行押一个韵,二三行押另一个韵,即a、b,b、a。这种押韵方式在童谣和小诗中不常见。④一韵到底,即一首(或一节)诗,行行押韵,而且一韵到底,即a,a,a,a……⑤随意换韵,即逢偶行押韵,而且随意换韵,即a、b,a、b,c、d,c、d,e、f,e,f……
(2)诗歌的格律。诗歌中的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的特殊组合叫音步(foot),每个音步包含2~3个音节,诗歌的节奏主要是靠音步来体现的。由于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在音步中的排列顺序不同,产生了四种不同的音步形式。①抑扬格,即由一个非重读音节和一个重读音节组成的音步。在不同首诗歌中,每首诗行的音步总数可以不同,一般是在2~7个音步之间,但重音一般均落在偶数音节上。②扬抑格,即由一个重读音节和一个非重读音节组成的音步,每一诗行的重音一般落在第一、三、五等奇数音节上。包含这种韵律的诗中,每个诗行有三个音步,另有一个押韵音节在第三个音步之后。③抑抑扬格,即由两个非重读音节和一个重读音节组成的音步。每一诗行的重音一般落在第三、六、九音节上。④扬抑抑格,即由一个重读音节和两个非重读音节组成的音步。
英语小诗歌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英语诗歌 大学英语素质教育 作用
英语已经不可否认地成为一门世界语言。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的世界化程度,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要求》在掌握语言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明确强调“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而我国大学生虽然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学习英语,可是效果仍不理想,能够完成基本的书面和口头交流,但与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还有一定差距。在国际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仅仅能够完成语言交流是远远不够的,完成的质量和达到的效果才是我们应该进一步关注的焦点。要做到这一点有许多途径,如文化导入教学法。然而,我认为,英语诗歌教育是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亟须关注的一点。
英语诗歌教育是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中一直被忽视的一面。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材料,即教材,是以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的散文为主,没有引入任何与诗歌有关的材料。中国儿童在正式入学学习汉语之前,父母充当孩子的语言启蒙老师。几乎所有父母都会首先以口授的方式教孩子诵读唐诗,例如《咏鹅》、《锄禾》、《静夜思》等,许多学龄前儿童对这些诗歌都出口能诵。从小学到高中,每册语文课本上都选有中国古诗词。而我国的所有官方英语教材中除去对话就是散文,从未出现过诗歌的影子,即使出现,也是选读部分,不作要求。仅从教材这一点,我们不难发现,虽然英语教育工作者不断强调,英语教学要向汉语母语教学学习,让学生像学习汉语一样,把英语作为一种技能去训练,在不断反复、不断运用中掌握,但是,不足仍然存在。为什么英语诗歌教育可以弥补当前大学英语教育的不足呢?
一、英语诗歌教育是一种兴趣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大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关键。大学生的心智发展基本成熟,有足够的理性引导自己兴趣的方向。许多大学生觉得英语难学,花费许多时间,没有语感,无法张口,不敢动笔,再加上英语考试对自己信心的打击,培养不起对英语的兴趣。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习语言的天赋,而是尚未体会到英语的魅力所在。中文诗歌是汉语中的奇葩,英语诗歌亦是如此,因其对英语语言的灵活驾驭,对音韵的充分运用,对意境的完美描绘,堪称英语语言的瑰宝。英语语言的特点决定了英语诗歌的独特美感。由于英语是重音语言,在诗歌中的运用使语言节奏更加匀称,形成特定的规律,配合诗歌内容,能够彰显语言的音乐效果。[1]如19世纪英语诗人爱德华·李亚的“The Owl and the Pussy Cat”,用极其简单的语言描绘了两只小动物出海寻找爱情的故事,其中的美妙场景让人流连忘返,加之歌谣体的运用,让语言的音韵跌宕起伏、回味无穷,同时增强了诗歌的童话色彩。我在英语课堂上诵读这首诗之后,学生无一不面带激动的笑容,纷纷赞叹原来英语还可以这样读、这样学。之后,学生中流传起一股读诗、背诗的热潮。
二、英语诗歌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本身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的,它只是人类实现目的的必要形式;人类发展的目的就是人以全面的方式掌握他的多样的存在,因此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存在着。[2]这个完整的人就是席勒所谓审美的人,或因为达到了完整状态而进入审美状态的人。审美是一个人一生应有的追求,从小到大,直到大学时代,审美教育才能够得以充分的实施。大学期间,多数专业不再开设语文课,而所有专业都要学习英语,因此,一定程度上,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担子就落在英语教学的肩上。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承载着英语国家丰富多彩的文化,传递着异域他国的知识,有可能也有能力承担审美教育的使命。
诗歌作为英语语言的精华,更是饱含了美的符号。从诗歌形式来讲,各种诗体丰富多彩,从十四行诗到英雄双韵体,从歌谣体到自由体,或结构严整中透出变化,或灵活多变但步伐工整,变化与不变的平衡中透出张力之美。从节奏来看,或灵活跳跃,或缓慢深沉,或张弛有度,像音乐般敲击心弦。从韵律来听,循环往复,但步步推进,产生匀称之美。从内容来讲,包罗万象,或含蓄,或直白,与形式之美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这种美的感受是散文所不能够替代的,一旦受到这种浓重的美的熏陶,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自然会更加浓厚,更有信心和动力解决英语词汇和语法问题,同时深刻体会英语文化的精髓。
三、英语诗歌教育的具体操作
既然
[1][2]
英语诗歌教育在大学英语素质教育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又该如何操作呢?简单总结为四个字,即读诗、背诗、评诗、写诗。
有人认为诗歌难懂,在大学英语课堂推行“读、背、评、写”诗歌教育不切实际。然而,反观一下中国儿童读背唐诗,如果选材合适,英语诗歌对心智都已发展成熟的大学生来说不见得高不可攀。中国儿童从小在父母的指导下读背诗歌,虽然不求善解,但是仍然背得津津有味,从而帮助学习语言。即使英语诗歌对大学生如同唐诗对中国儿童一样晦涩,诵读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英语诗歌却并不像唐诗对中国儿童那样难,在词典的帮助下阅读英语诗歌与读散文并无太大区别。一旦明白了诗歌的意思,诗歌的形式和音韵之美与意思可以相互映衬。反复诵读,必将像“床前明月光”一样引发无穷的遐想。
读诗和背诗可以调动学生的视、听等各种感官,加上大脑对内容的思考、对音韵的把握,使文本的信息对意识反复刺激,在短时间内形成较深的记忆,而且篇幅短小、意境鲜明的诗歌更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不仅如此,结合诗歌本身的节奏、韵律和内容形象化、意境化的特点,学生更容易由诗歌产生联想,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正如剑桥大学的格林·比尔教授和裴基博士所说的那样:诗歌只有诵读出声才能充分感受其魅力。背诵诗歌可以在基本领悟诗歌意义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帮助学生完全融入诗歌意境,在美的享受中强化对英语掌握。
评诗即诗歌赏析,是指详细阐释对诗歌思想、意义、内容、形式、个人感受等方面理解。要求学生文本细读、朗读、背诵之后,不管全面抑或偏颇,学生对诗歌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理解,与散文相比,这种理解来得更快、更强烈。之后让学生赏析诗歌,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出来,有感而发,就很有助于提高英语表达能力。
许多人会认为以上三点都好实现,但让大学生用英语写诗不太现实。有些大学生甚至不会用汉语写诗,不知道音韵为何物,写英语诗歌谈何容易。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美国学系教授、著名华裔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亚历克斯·郭先生用事实证明,只要指导得当,写英语诗歌并非遥不可及。他在一次来华讲学期间向我们的大学生演示了他在美国大学教授写作课的方法。他要求学生首先写俳句,即一种日本短小诗体,由五、七、五三行十七个音节组成。他首先简单讲解这种诗体的规则,然后让学生尽量在规则之下完成文字游戏,如果能够兼顾内容意义,则为上乘作品。学生反响热烈,虽为第一次写英语诗,但不乏佳句。之所以以俳句为入门诗体,主要因为它短小,结构简单,要求较少。他这样做并不是希望把他的学生培养成诗人,而是让学生熟悉英语音节,把握语言节奏,以及怎样使用有限的字数表达无限的意义,从而深层次把握英语语言,同时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大都认为诗歌比散文难,但在老师的指导下,诗歌也不过如此,其他常见的散文更是不在话下。
英语小诗歌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诗歌;英语教学;教学中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3)06-0123
一、引言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英语诗歌的教学做出了明确要求:初中阶段的学生“应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小诗,并能理解和欣赏一些经典的英文诗歌”。而穆尔的一句短小精悍的名言对于说明诗歌的作用更有传神之惑:“In a poem the words should be as pleasant to the ear as the meaning to the mind”。可以说,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对于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升十分有益。然而,反观平常的英语教学,作为一种很好的目标语学习资源的诗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与利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 教材资源匮乏
在本套外研(新标准)版初中英语教材中,诗歌只在每册书的复习模块中偶尔“露下脸”,整套教材只选编了11首poem,有的是以chant的形式出现。相比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单元,英语诗歌数量少之又少,且分布及其零散,完全不成体系。这样,让诗歌无意之中沦为了英语教材中的一种“光鲜摆设”,必然“窒息着”英语诗歌应有的生命力。
2. 师生态度消极
(1)教师方面:一方面来说,英语诗歌翻译、讲解、欣赏、演练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英汉双语文化修养和审美意识,而这些素养并非每位教师都具备;另一方面,对英语诗歌教学功能以及重要性认识不全面,片面地认为英语诗歌难懂,要初中生去欣赏、领悟未免有些勉为其难,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多数教师处理诗歌的教学方式不外乎以下三种:或“直接忽略”;或“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或“滔滔不绝,全凭个人主观臆测”。
(2)学生方面:虽对这个“新鲜事物”感兴趣,但时间有限,短时间内学不会,又不能马上领悟,于是索性抱着“反正考试不考,会不会无所谓”的消极态度。很显然,师生在对待诗歌教学中缺乏对教与学的共同参与,缺乏心灵和精神的沟通,没有思想的碰撞,精神深处的相遇,师生双方自然就无法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境界,必然“吞噬”着英语诗歌独有的魅力。
(3)评价与测试盲区:新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的评价除一份《语言技能分级标准》外,具体怎样操作和实施,在其他地方未曾提及,再加上诗歌内容本身不好设计、难以考查等原因,导致多年来各省、地、市从未见到过涉及诗歌内容的中考题,这在很大程度上“碾压着”英语诗歌的“存在感”。
笔者认为:诗歌的语言凝练且渗透了大量的英语语言文化内容和人文底蕴,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如能巧妙地利用诗歌进行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语言知识的有效落实,而且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审美趣味,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感知,体现英语教学的人文价值,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及艺术审美情趣的培养。
二、教学实例证明诗歌对优化课堂教学起着重要作用
在本套英语(新标准)教材中,虽然诗歌所占比例很小,但它内容生动简明,可以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活跃思维,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优化课堂教学,所以它的作用绝对不容小觑。笔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思考:
1. 优化词汇教学,导入新课,激趣提神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记忆工作,仅初中阶段就要求掌握1600多个英语单词。经研究表明:七次短时记忆才能把知识完全变成长期记忆,如果简单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词汇表,那必然是非常枯燥的,且效果也不会很好。其实,巧妙运用chant也是有效运用英语诗歌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很多教师导入新课、活跃课堂气氛的方式之一。
[例1]:上Starter Module 4 Unit 2 What’s the weather like?时,尝试用以下这首简单易学的chant进行导入Sunny, sunny, it’s sunny. Cloudy, cloudy, it’s cloudy. How is the weather? How is the weather? Raining, raining, it’s raining. Windy, windy, it’s windy. How is the weather? How is the weather?实践证明:一首好的诗歌可以凭借其特点,给学生带来独特的欢乐,学生很享受这种在朗诵chant的过程中记忆单词方式,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有意思的词汇学习法,会让记忆更加持久。
[例2]:在学习表示十二个月份的单词的时候,由于月份名称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前后容易混淆,而且有12个之多,学生要记住这些词汇并非易事。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可以选取“The cuckoo”这首诗歌,既可以把要教的月份单词穿去,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语境。诗歌中的词汇不仅精炼,更有利于学生对于月份词汇的记忆,而且具有意义,排列在一起饶有趣味。
英语小诗歌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英汉诗歌 音韵比较 诗歌翻译
英汉语言中的音韵虽有类似,却大有不同。“音韵”在汉语中指和谐的声调、韵律,汉字发音的声调和音律或诗文的音节起伏转折和谐。汉语诗歌通常会运用押韵、双声、叠韵和声调变换等手法来体现音韵美。在英语诗歌中,音韵的表现方式则更加多样化,包括头韵和尾韵、全韵和半韵、雄韵和雌韵以及抑扬格的变化等。本文选取了极具中国诗歌音韵特色的《诗经?蒹葭》篇,从其不同英译本对原诗的音韵处理角度入手,比较汉英诗歌文本的音韵特色,以期为促进诗歌翻译中“音美”和“形美”的实现提供借鉴。
一、汉语双声和英语头韵
“双声”指的是一个双音节词中两个字的汉语拼音的声母相同,例如:“玲珑”“辗转”“淋漓”等,这样的词语也叫双声辞(词)。双声辞(词)的构成有两大标准,即两个字的辅音字母(声母)必须相同,且语义上两个字不能拆开理解和使用,如“踌躇”中的“踌”和“躇”各自都不包含“踌躇”义。汉语诗歌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有白居易的诗句“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其中“寥落”和“流离”都是双声辞(词),且在上下句中均处于同一位置,对仗工整。双声词的应用使诗歌更富音韵美,读起来别有韵味。
英语中的“头韵”(alliteration)与汉语中的“双声”颇有类似之处,但也略有区别。“头韵”是英国诗歌韵律的开始,是基础格律,最古老的英国诗歌通常都是用头韵写成的,中世纪时格外兴盛。如果两个音节中第一个辅音是相同的,那么两个音节便构成了头韵;在重读音节中以元音开始的都构成头韵,但是辅音群“st-,sp-,sc-”等被看成是不同的音,相互不构成头韵(陆晓燕,2023)。英语诗歌中头韵随处可见,如英国诗人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的《古舟子咏》中写到:
(1)The fair breeze blew,the white foam flew,the furrow followed free;We were the first that ever burst into that silent sea.(惠风吹拂,白浪飞溅,船儿轻快地破浪向前;我们是这里的第一批来客,闯进这一片沉寂的海面)。
此处的“breeze blew”“foam flow”“furrow followed free”和“silent sea”都很好地运用了“b-,f-,s-”的头韵,生动地描写出船儿在海上轻快航行的景象。
在《蒹葭》一诗中,整篇唯一一处双声词便是“蒹葭”二字。蒹葭是一种植物,指芦荻或芦苇。在翻译过程中大多数版本均将其译为“the reed”或“reeds”,只有詹姆斯?理雅各(James Legge)用了“reeds and rushes”。从音韵上看,前者的译法中“蒹葭”二字的双声特点已完全在语言的转化过程中省略,只有理雅各的翻译较好地展现了原诗的音韵特点。这也反映出汉字这种组合发声的特点极难用英语的头韵法译出,往往是一个英文单词就可表达,而英语中头韵总是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才能构成。
二、汉语韵脚与英语尾韵
诗歌创作中,常常在某些句子的末尾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更加和谐优美,这种手法被称为押韵,也叫压韵或叶韵。这些使用了同韵字的地方,称为韵脚。韵脚的使用让诗歌在朗诵时更加铿锵有力、和谐优美或气势磅礴,这在古代诗歌中尤为常见。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每一句的末尾一词都押的是“an”这一韵母,且一韵到底。汉语其他诗歌中也常有偶句押韵,或第一、二、四句押韵等情况。
英语虽然只有26个字母和48个音标,但因为英语单词有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其单词的押韵方式也因此而丰富多样。严格意义上说,英语中的“押韵”其实指的是“全韵”,也就是押不同辅音后面出现的元音或元音和辅音的组合,而末尾只押辅音的方式称为“半韵”,这在汉诗中是没有的,因为汉诗不用声母押韵,如英国著名诗人济慈的《希腊古瓮颂》一诗开头写到:
(2)Thou still unravish'd bride of quietness,Thou foster-child of silence and slow time,Sylvan historian,who canst thus express,A flowery tale more sweetly than our rhyme.(你委身“寂静”的、完美的处子,受过了“沉默”和“悠久”的抚育。呵,田园的史家,你竟能铺叙一个如花的故事,比诗还瑰丽。)”
其中“quietness”和“express”押“s-”的半韵,而“time”和“rhyme”虽然单词字母形式不一样,但仍然押的是“aim”的全韵。此外,英语诗歌的尾韵还有雄韵和雌韵之分,即单音节单词的重复称为雄韵,双音节单词的重复称为雌韵。以这种方式看汉语诗歌的韵脚,通常意义上都是雄韵,因为汉字只是一个音节的押韵。
(3)《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濉K蒌Т又,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
第一小节押“ang”韵,如“苍”“霜”“方”“长”和“央”,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都是押“i”韵,如“凄”“”“跻”“坻”“已”“濉焙汀b”。第一小节是一韵到底,第二小节是一、三、四句押韵,第三小节是一、二、四句押韵。
在詹姆斯?理雅各(Janes Legge)的英译本中,没有做到尾韵,因为他更注重于对原诗意思的表达,故其译本有失音韵美。再看许渊冲译本:
Green,green the reed,Dew and frost gleam. Where’s she I need?Beyond the stream.Upstream I go,the way is long.Downstream I go,she’s among.// White,white the reed,Dew not yet dried.Where’s she I need?On the other side.Upstream I go,Hard is the way.Downstream I go,She’s far away.// Bright,bright the reed,Dew and frost blend.Where’s she I need?At river’s end.Upstream I go,The way does wind.Downstream I go,She’s far behind.
音韵美非常之强烈,原诗韵脚规律为“AABA BABA”,许渊冲译本处理为“ABAB CDCD”,除了“long”和“among”以及“wind”和“behind”用的是半韵,其他押的都是全韵,这也体现出这位翻译大家的“三美”主张,即“意美”“音美”和“形美”。只从音韵美的角度评判,许渊冲的版本无疑大胜。汪榕培译本中也使用了韵律,与许渊冲不同的是,他的译文形式上更加自由松散(李锐、赵敏,2023)。另外,笔者还发现有“仿叶芝风”的译本,虽不像许渊冲译本那样严格押韵,但每一句也都有相似的元音或辅音结尾。可见,在诗歌翻译中,汉语韵脚与英语尾韵的转化还是能够实现的,音韵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三、汉语声调和英语轻重音
汉语有一个英语所没有的语言特点,即现代汉语有四个声调,分别为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和去声(四声)。另外,还有一种在汉语拼音中不标声调的“轻声”。古代诗歌常用“平仄”来说明诗歌的声调,中古汉语的四种声调为“平、上、去、入”。入声在语言演变中已不复存在,平声演变成了现在的阴平和阳平,上声一部分变为去声而一部分仍是上声,去声保持不变。平声字是高调、扬调,仄声字是低调、抑调,汉语诗歌通过声调的高低相间表现得抑扬顿挫,使诗句产生音乐美,变得更加优美(唐希,2002)。《蒹葭》一诗的平仄规律呈现如下:
平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
从中可以看出,第一、二节的声调变化几乎是一致的,除了一个地方有所不同,韵脚处完全一致。第三小节开始,韵脚处由原先的平声全变成了仄声,给人一种谐和转变的过渡感。
英语中类似这种平仄变化的方式是以轻重音的改变来体现诗歌的节奏。在英语诗歌中,轻音和重音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出现的,这种重读与非重读的特殊性组合就叫作“音步”。一个音步的音节数量不能少于两个,也能多于三个音节,而且其中只有一个必须重读。如果一个音步中有两个音节,前者为轻,后者为重,则这种音步叫抑扬格(Iambus),比较典型的代表作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第十八首。此外,音步种类还有扬抑格(一重一轻)、抑抑扬格(两轻一重)、扬抑抑格(一重两轻)等。根据一首英诗组成的音步数量,每一诗行有一个音步称“单音步”(monometer);每一诗行有两个音步称“双音步”(dimeter);含有三个音步称“三音步”(trimeter);此外还有四音步(tetrameter)、五音步(pentameter)、六音步(hexameter)、七音步(heptameter)和八音步(octameter)。
相对来说,许渊冲译本比较富有节奏感,但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某一类音步或抑扬格,杨宪益、戴乃迭以及理雅各等人的英译本则是无法进行音步划分,尤其是理雅各译本,趋向于自由体诗。
四、结语
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曾说,“Poem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诗是翻译中丢失的东西)”。暂且不探究这句话正确与否,至少有一点是明确的,诗在翻译的过程中总会丢掉一些东西,即诗味少了。什么是诗味?笔者以为,源语言诗歌的音韵特点和做诗风格就是一种诗味。显然这两者都较难在两种语言中进行转化,但也不是绝无可能。因为英汉诗歌在音韵上仍有一些共同之处,如双声和头韵,韵脚和尾韵,声调与轻重音等。所以许渊冲《诗经?蒹葭》译本就是个较好的例证,无论从尾韵上看还是从格律上看都堪称一绝。事实上,两种语言在诗歌音韵的异同点还有很多。这些异同点是翻译诗歌中进行“音美”和“形美”转化的重要渠道,更好地了解这些音韵特点,将极大地提升诗歌翻译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锐,赵敏.《蒹葭》四种译本的多视角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
院学报,2023,(5):105-106.
[2]陆晓燕.修辞学视阈下英汉声韵和押韵比较研究[D].大连:辽宁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3.
[3]唐希.从英汉诗歌的对照分析中看英语诗歌的形式美[J].西南民
英语小诗歌范文第5篇
关键词:表达形式;意象;典故;不可译性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3)08-0011-01
何其芳曾在《关于写诗和读诗》中写道:"诗是一种最集中的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练和谐的程序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中国古典诗歌是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具有形式整齐,内容丰富,韵律严格,修辞手段多样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广泛受到国内外读者的青睐。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和传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也受到中西翻译家的重视。翻译家们试图把中国的古典诗歌翻译成英语,然而汉语和英语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必然也存在着巨大的不可译性,即使汉语诗歌的意思能够翻译成英语,诗歌的意境也会大打折扣,翻译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古典诗歌的美感缺失。
诗歌由于它形式的整齐, 韵律的严格以及内容的凝练,需处理的不可译的成分颇多, 给诗歌的翻译带来了重重困难。很多的翻译家与诗人都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雪莱曾说:"译诗是徒劳无益的,把一个诗人的创作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犹如把一朵紫罗兰投入到坩埚,企图探索它的香味和构造原理。"。美国著名诗人Robert Frost 也曾说:"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诗歌是在翻译中丢失的东西)这成为诗歌不可译性的强有力论据。
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本文将从表达形式、意境与典故的不可译三个方面以具体的实例来解说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
1.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
1.1 表达形式的不可译性。诗歌之所以与散文小说不同,主要体现在其灵活多样的诗歌形式。中国古代诗人探索多样的表达形式来体现诗歌的形式美和韵律美。古诗形式难以英译。就诗的外型看, 每句字数相同与否, 使中国古诗的外型或呈方阵, 或呈长短句式。英诗的行数和每行的音步数固定, 但字数不固定, 外型都呈长短句式。用英诗绝对不能再现呈方阵的古诗外型, 但有可能译出近似原诗的长短句式外型,但是其中的美感会荡然无存。
例如下面的回文诗:
赏花归去 马如飞,去马如飞 酒力微。酒力微醒 时己幕,醒时己幕 赏花归。
该诗写诗人饮酒后,微醉,然后跨马赏花,这首诗仅用了十四个字却起到了二十八字的作用。读起来声调和谐,婉转悦耳,极具音乐美感。但是这样特殊的诗歌形式在英文中很难找到相应的对应形式。可以说是不可译的。
1.2 意象的不可译性。中西诗歌都强调意象的运用。中国古典诗歌表现得更为明显, 中国古代诗人讲究含蓄,往往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所谓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意境本质上是古代汉语的产物,它特别适宜在古代汉语语境中生长,也只有在古代汉语语境中才能够被广泛地理解和接受,正因为意境与古代汉语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意境是不能被完整地翻译成英语的。汉语的流动性和灵活性十分有利于意象的运用,但是这些意象一旦被逐字地翻译成英文就会给读者一种堆砌的感觉,而且意境中所具有的美感也会消失。例如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该诗中意象虽似随意堆砌, 却给予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翻译家Cytril Birch 将其译为: " 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 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 /A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 The sun westering/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 "
这种将意境简单堆在一起的翻译,让中国读者很是不习惯,如果不是对这首诗很熟悉了,只看英文译本我们根本不知道它说的是什么,根本看不出诗歌里流露的是诗人无限的羁旅之思。诗歌之意美往往在于如何说, 而不是说什么。这种利用汉语重意合的特点写出的句子, 翻成重形合的英文后, 意境就所剩无几了,原来诗歌中的主题思想也很难表达到位。如果硬要翻译这样充满意境美的诗句, 那就必须割爱,也就是必须牺牲原诗的意美。
1.3 典故的不可译性。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蕴藏着很深的典故。中国古典诗歌篇幅短小, 语言精练, 诗人经常在一句话难以容纳或不便言明时,使用恰当的典故, 表达自己丰富、微妙和复杂的情绪。这些典故往往包含神话故事、传说、名人轶事、历史事件或其他诗人的佳句。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 西方读者对于这些知识不甚了解, 如要在原文中将其悉数译出以求达到原文读者读诗的效果, 则不免冗长拖拉;如果将诗歌中的典故简单处理,又会使其中许多隐含的意义难以准确表达, 让读者联想的空间就不复存。例如,李商隐的诗歌《锦瑟》,诗人在简短的诗中用了四个典故:庄周梦蝶、望帝啼鹃、鲛人泣泪和暖玉生烟。这几个典故的运用使得该诗具有一种朦胧的意境,《锦瑟》是历来被人称道的一部李商隐的佳作,虽然字面意思易于理解,但是其诗歌固有的朦胧美隐约让人难以把握。其文字锦绣华美,情意缠绵悱恻。
接下来看一下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译文,他将上面的四个典故分别译为"Dim morning dream to be a butterfly","Amorous heart poured out in cuckoo's cry","Such feeling cannot be recalled again;It seemed long lost e'en when it was felt then",和"From sunburnt emerald let vapour rise"。中国读者在看到这些英译典故的处理方式时会感到很陌生,外国读者对这样的翻译估计也很难体会到其中的意境之美。这并非是许先生翻译的不好,确实是由于文化等差异造成了诗歌的不可译性,让诗歌在翻译的过程中丧失了原来的美感。
2.结语
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巨大差异,中国古典诗歌除了表达形式、意象和典故不可译之外,还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可翻译性,例如音韵和修辞手法的不可译性。总体来说,英译中国古诗行不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翻译古典诗歌的努力就要停止,不过既要译诗, 只好在不可能的范围里找出个可能来,在尽可能传达原诗歌意思的前提下,在探索其他的。
参考文献
[1] 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