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精选5篇)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驱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有形象直观性、声像同步性、画面的动态选择性和时空的可变性等优势,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调动起他们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读课文后简述草船借箭的经过;紧接着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草船借箭”的视频录像。在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解了草船借箭的经过,而且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求知欲也就自然而然地转向于主动深入学习和探究课文内容了。

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教师应把信息技术应用从“教”服务,转化为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服务,提供更多的信息源,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为学生提供了关于草船借箭的网上资源,如相关课文内容、图片、课件、录像片段、背景资料等。先让学生在网上自主探索,主要是让学生按照各自的需要充分地利用资源库中的资源。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完全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来确定。面对网络和计算机,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提出问题,这种可参与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诚实、执着的精神,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培养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进入教学中后,通过声音、图像和网络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透彻,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提高。如在教学完《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进入NetMeeting进行在线交流,请每位学生从课文中选出一个人物进行评论。他们在互相交流中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创新的潜能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学生会创造性地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

提高教学效率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一、引导学生学习老师的书写笔法

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老师的板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书写能力。小学生正处于识字、认字的阶段,老师的板书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同时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精心设计的板书,能使学生赏心悦目、兴趣盎然、活化知识,对知识加深理解、加深记忆,是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

二、引导学生学习老师板书的方式方法

教师板书的语言确切、精当、言简意明、一目了然,给人以凝炼之感,能起到“画龙点睛”、指点引路的作用。老师的板书正是边教边作的记录,是抓要点、理思路的范例,要求学生用好老师的板书就得要求学生学习老师板书的方式方法,在独立阅读和思考的时候,在纸上边阅读边思考边作“纸书”,来提高阅读和思考的效率。

教师的板书内容是通过精心设计的,达到了科学、精炼、好懂、易记的要求。要使学生能利用好老师的板书学习,必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进行。因此,要特别注意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注重课堂预习,并教给学生课前预习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预习时首先做到认真读课文,边读边动笔在书上批点勾画,把生字、生词、重要词、重点句段画下来。

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补充老师板书

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师一人板书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看重让学生自己学习课文、自己补充板书,并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然也就加深了。一堂课的板书是对该堂课讲述内容的浓缩,是一个完整系统,学生在课后利用板书的章、节、目、条、款进行归纳小结,能收到再现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效果。

四、指导学生扎实用好老师的板书学习课文

让学生学习老师的板书,除了老师边教边板书边让学生理解以外,适当的时候——特别是板书内容已构成一个相对整体的时候,可以指导学生围绕板书作一些复述、答问、补写等等练习。如《草船借箭》一课,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枝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扣住题眼“借”字,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设计说明:

1、以文章题眼“借”为突破口导出纵向思路“为何借 怎样借结果”,这样既分散了教学难度,又放缓了教学坡度,还使文章叙述的线索一目了然。

2、“嫉妒斗智自叹不如”准确地概括了故事的经过,便于学生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既突出了本课重点,又突出了本课难点。

3、本板书以箭为突破口,使得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形象对比鲜明。学生从我的板书中学习《草船借箭》,就会了解这件事的前因后果,知道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教给学生做人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学习“草船借箭”的根本原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其次让学生自学这件事的最终结果(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最后激疑:周瑜为什么会发生思想转变呢?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就是按照上述思路进行设计的。

学生看到我的板书后就会做如下学习和思考:

1、会找出本文中的主要人物:周瑜、诸葛亮。

2、会找出“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及后果。根本原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这件事的最终结果是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

3、会知晓周瑜思想发生转变的原因是草船借箭的成功。

4、会理清事情发展的顺序:

①由板书“逼迫造箭”知道周瑜借假公事,逼迫诸葛亮造箭。

②由板书“承担”理会诸葛亮巧识阴谋,承担了造箭的任务。

③由板书“不给材料”明白周瑜暗中使坏,不给材料,故意延误期限。

④由板书“不要材料借箭”惊叹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做安排。

⑤由板书“成功”佩服诸葛亮巧妙地利用天气、地形,了解曹操性格以及周密的安排,正好“借”了十万支箭。这样,全文的脉络就全部展示出来了。

学生还可以在老师的板书上利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以表示人物的对立及人物心理的变化。

学生可以从上述板书中做如下练习:

1、根据板书复述课文内容,背诵。

2、让学生按板书顺序简单复述“借箭经过”。

3、各段中层次的划分。

4、让学生从板书的逐项内容分析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添加诸葛亮的特性。

①从“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了解诸葛亮(时间选得好,天象算得准)是“知天文”的人;添加板书:知天文。

②从“顺水顺风”了解诸葛亮(想得周密、知水知风)是“晓地理”的人;添加板书:晓地理。

③从“鲁肃同去”了解诸葛亮(知鲁肃联合抗曹心诚,能够帮助做准备,并且不向周瑜吐真情)是“善知人”的人;添加板书:善知人。

④从“向曹操借箭”了解诸葛亮(知曹操用兵谨慎,只用箭射决不出兵)是“善知人”。添加板书:善知人。

5、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有效的提问需要问题设计者倾注心血,不断追求创新。只有这样,设计出来的问题才能做到问法新颖,形式灵活,富有情趣,从而让学生“喜闻乐答”。要达到这些要求,使所设计的问题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必须讲究提问的技巧。

一、变直为曲

直,就是直接发问,问点显露,问题明确,学生容易回答。但直问的最大弊端在于形式呆板,缺少变化,难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曲,就是曲问,就是不从正面发问,而是绕道迂回,旁敲侧击,问在此而意在彼。曲问的妙处在于含蓄生动,饶有情趣,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时空,从而调动学生答问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曲问,可以提高答问的效果。

两位教师在教学《将相和》“完璧归赵”这部分内容时,对相同的问点,采用了两种不同的问法:

第一位教师:蔺相如是采用什么办法智胜秦王实现完璧归赵的?从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二位教师:蔺相如是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还是故意吓唬吓唬秦王?为什么?

第一位教师采用的是直问,问题明确,答案可以从课文中直接找到。第二位教师采用的是曲问,不但答案不能直接从课本中找到,而且问题中包含着多种诱答的因素,需要学生围绕是真撞还是假撞进行多向思考。这样的曲问,不仅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力度。

又如,在教《清平乐 村居》“最喜小儿无赖”一句时,若直问“无赖”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必定索然无味,不如变直为曲,绕道迂回,可问:“小儿子是个‘无赖’,怎么还会讨人喜欢呢?”问在此而意在彼,则可以增加思维含量,使提问新颖有趣,别具一格,富有启发性。通过讨论,学生便理解了在这里“无赖”不是“游手好闲、品德不好”,而是“顽皮”的意思。

二、化顺为逆

顺,就是顺向提问。教师按照一般的逻辑和时空顺序发问,学生只需顺藤摸瓜。顺问的最大不足在于思维的价值不大,而且,多次地顺向提问,学生的思维还会出现暂时性抑制。逆,就是逆向提问。它是从相反的视角切入问点,要求学生利用事物之间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来回答问题。逆问的妙处在于借助正反对比材料,构成矛盾情境,从而启发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不是顺问:“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而是逆问:“假如诸葛亮借箭不成功,有可能产生几种情况?而借箭成功,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可以围绕以上问题从多种角度进行逆向思维,从而加深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从借箭天气的选择来看,如果第三天没有雾,或者雾不大,借箭将会落空。可第三天果然“大雾漫天,江上连对面都看不清”。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真是“神机妙算”。

第二,诸葛亮洞悉鲁肃、周瑜、曹操的心理特点。假如鲁肃把诸葛亮嘱托的借20只船的事如实地告诉周瑜,周瑜一定会设法阻挠,搞不到船就借不成箭。而鲁肃“果然不提借船的事”,说明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信守诺言。假如周瑜在这三天里亲自观察诸葛亮的活动情况,并根据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诸葛亮也无法实现草船借箭的计划,而周瑜并没有这样做,说明诸葛亮对周瑜狂妄自大的个性特点了如指掌。假如曹操听到鼓声不放箭,带兵出来看个究竟,诸葛亮不但借箭不成,而且完全有可能成为俘虏。而曹操没有这样办,只是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这又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疑心重、不敢轻举妄动的心理十分了解,可见他“神机妙算”。

第三,从借箭所需的物质装备、借箭时草船与曹营的距离及停留的时间选择来看,假如草船的数量少,或者草船离曹营太远,借十万支箭的任务也不可能完成。而诸葛亮根据草船的只数、草把数计算了在曹营前需要停留的距离和时间,结果搞到了足足十万支箭,这也说明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逆问不但训练了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全面地看出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变散为聚

有效的提问聚而不散。散,就是散乱零碎,缺乏整体性。聚,就是简洁、凝练,具有整体美。有些教师误以为问答式就是启发式,问得越多,启发性就越强。综观目前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满堂问”的倾向,看似热热闹闹,思维活跃,实则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优化课堂提问入手;提问要变散为聚,化零为整,增强提问的整体性。整体性提问设计,要求教师围绕学习目标,紧扣教材内容,将备课中初拟的零散问题聚焦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同时,要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想清晰、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链”。这种“问题链”要具有较大的容量,大到举纲提要,统率全篇,小到能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设计出色的“问题链”,既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又能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

有一位教师在教《梅花魂》一课时,抓住点睛之“魂”,精心设计了四个问题:①什么是魂?②梅花有魂吗?③课文中的“梅花魂”究竟是指什么?④你从“梅花魂”中领悟到了什么?这四个问题组成了一个“问题链”。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学生在这四个问题的引导下,水到渠成地领悟了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寓庄于谐

庄,是严肃、端庄的意思。提问过于严肃、端庄,往往无法激发学生答问的兴趣。谐,是诙谐、有趣的意思。诙谐、有趣的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有效的提问还必须做到寓庄于谐,寓问于趣。一个妙趣横生的提问可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使其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去学习,去思考,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寓庄于谐的提问方法很多,现介绍常见的四种。

1.谬推法。这种方法以学生错误的认识为前提,推出一个荒唐可笑的结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么一句话:“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车子扔在一边。”教师问这句话中的“”一词是什么意思,当学生把“”一词理解为“声音很微弱地说话”时,教师追问:“你们小声说话能叫吗?”学生在笑声中恍然大悟,迷途知返,找到了正确的答案。

2.矛盾法。这是一种揭示认知材料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使后者产生心理不平衡,诱发其深入思考的方法。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针对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盲姑娘说的一句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问学生:“盲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既然盲姑娘的话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发自内心的,那么她为什么要说自己是‘随便说说’呢?”这一提问,意在揭示矛盾,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当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后,一位既酷爱音乐、又善解人意的盲姑娘的形象便跃然在他们面前。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一、聊天导入,激发兴趣

即在讲课前设计一些与本课所讲内容有联系的谈话来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在教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课时,针对课文内容,我在课前是这样设计导入的。老师先说:你知道我国的四大名著都是什么吗它们的作者都是谁呢学生甲交谈:《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学生乙交谈:曹雪芹、施耐庵、吴承恩、罗贯中。老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正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二、联系导入,创设情境

对于同一类文章、同一个知识点、同一种方法都可以作为联系点,在导课中建立这些联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联系学过《赠汪伦》一文中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场面。今天,我们要学新课《送元二使安西》,它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学生便会运用自己对此类课文的经验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创设情境,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挂图或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更好地进入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学《瀑布》,先让学生观察黄果树瀑布的画面(挂图或幻灯片),感受瀑布的雄伟气势,再学习新课。又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先播放歌曲,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再引入新课等。创设情境的基本要点是“情”与“境”,通过“境”来表现和感染“情”,通过“情”来深化“境”。因此,使用这种方法,最本质的要求是根据“情”来创设“境”。

三、设问导入法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与课文题目有关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正确回答。如教学第七册《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学习课文前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电脑吗想上网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并紧扣课题提出疑点:国际互联网有什么特点网上有哪些内容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学了这篇课文你们的疑点就会解开了。

四、悬念导入法

例如,有一位教师教学《草船借箭》这样设置悬念、导入新课:《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分别建立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攻打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击曹操,刘备派杰出的政治事、军事家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忌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诸葛亮是怎样对待的最后的结果怎样我们一起来读课文。设置悬念应注意三点,一是悬念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难度适当,虽为学生未知,但经过阅读思考能所有知;二是悬念要和教材内容相符,如果与教材内容无关,就流于形式;三是要突出“悬”,它虽不同于一般的问题,但比一般的问题更有艺术魅力。

五、活动导入法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里学家拉扎勤斯说:“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范文,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充分体现了文道统一。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小学阶段的学生,感性认识还是占据重要位置,在学习前,只有先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保证更好的学习。我在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时的体会。一开始,当我出示要学习的课文内容时,学生在情绪上并没有多大的反应,但是,紧接着我运用学校“班班通”设备,通过计算机和电视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段,学生们的兴致就马上高涨起来,并很快地进入了学习状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突破课文重难点

学习语文,首先就是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语言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凸现出来,并引导学生反复理解、体会。同时,重难点的学习,更是少不了电教手段的帮助。《草船借箭》这一课,重点与难点是理解主人公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从中了解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课文中虽然也用文字说明了诸葛亮草船借箭原因,经过,但是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挺费劲。我在课堂上,运用课件,为学生播放了一段《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都督周瑜打赌并立军令状和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片段,这样,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由于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狭窄,对抗美援朝知之甚少,无法理解那段真实的、震撼人心的故事。我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心的课件,将抗美援朝纪录片及《上甘岭》《》等电影片段展示给学生看,将“我的祖国”“跨过鸭绿江”的歌放给学生听,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后,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动力基础。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节约时间增加课堂容量

课堂时间是宝贵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是备课时考虑的问题。而引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有效节约课堂时间,增加课堂容量。《太阳》这一课,主要讲了太阳的特点和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这两大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很容易用理解,但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为学生在课堂上拓展了与太阳有关的很多知识,比如太阳系的构成和卫星、行星的运动方式,后羿射日的故事以及太阳其他方面的知识。通过这些形象生动的展示,加深了知识的直观性,形象性,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接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