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小故事带翻译(精选5篇)

英语小故事带翻译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策略;翻译;英文电影名

将人们的喜闻乐见转化为艺术形式就成了电影,并且电影是全球人们都喜欢的大众艺术。伴随着国际交流逐渐深入,电影成为人们传播文化之主要渠道,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其他各种艺术。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西方电影也快速走进了我国电影市场。但是西方与我国本就存在各种文化差异,要想尽快吸引住中国观众,这就要具有精彩贴切的电影名字。因此在翻译电影名时,就要精心构思,高度概括内容从电影名中展示出来,这就为英文电影名翻译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研究英文电影名的翻译策略具有现实意义。

一、英文电影名概述

对于中国的民众来说,看英文电影的人不少,但是极少有人仔细探究过英文电影名。事实上,很多人在看电影之前对电影都不了解,尤其是英文电影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理念与我国是完全不一样的,实属难以想象电影中的情节。因此大多数人在看英文电影时都是先看电影名,通过电影名去猜测其中的内容。在这种形势下,电影名就至关重要了。总体来看,电影名具有如下一些特征及功能。

(一)英文电影名翻译分类

在翻译英文电影名时要依据其深度及标题特征。事实上,标题许多都源自故事中的线索、背景、人物及主题。对于电影分类大致可以分成如下几种:动作电影、灾难电影、喜剧电影、冒险电影,等等。事实上如果严格进行分类,许多电影都属于综合类的,比如《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不但属于灾难电影还属于浪漫电影。

(二)英文电影名的特征

对于各种艺术来说,都有其自身的特征,英文电影名自然也有自己的特征,概况而言有如下一些特征。

1简洁

事实上,无论是哪种语言的电影名大都是高度概括电影中的内容,这就必须要简洁明了,如果一个电影名就上百个字,那就不是电影名而是一个小片段了。电影名不但要简洁还要隐含着丰富的信息。事实上,标题大都是由名词与名词短语组成,比如《角斗士》《泰坦尼克号》等,

2语言上要通俗易懂

电影不是哪一个人的艺术,而是属于大众艺术。而电影名不但要能够体现出原始内容,还要体现出电影的主题,因此英文电影名必须要做到通俗易懂,这样才有利于人们深刻了解电影。比如《珍珠港》《双胞胎姐妹》等,通过电影名就能够轻易了解到电影内容和形式,让观众十分欣然地接受。

3具备票房吸引力

电影不仅仅是一门艺术,还是一种商品。如果投资者不注重票房,根本不能够在电影界生存、成长与发展。事实上,票房的成功往往和有吸引力的电影名有极大关系,因此一个好的电影名要为观众带来幻想、悬念及美感,这样才能够激发出观众观看的欲望。比如观众看到《沉默的羔羊》,就会让观众心存疑惑,沉默的羔羊究竟是个什么羊。因此电影名具备了特殊性与吸引力,这样才能够取得成功夺得票房。如果在英文电影名翻译之时胡乱翻译,必然给观众留下不深刻的印象。

(三)英文电影名的功能

一个成功的电影名,就是让观众第一眼就留下了深刻印象和悬念,让观众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吸引他们,直到看完了电影才明白。对于电影观众来说,第一吸引他们的肯定是电影名,好的电影名激发观众的冲动及良好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票房。事实上,英文电影名具有如下几个功能。

1信息功能

电影名主要是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概括电影内容,进而将电影的信息与想法传达给电影观众,让他们能够了解到电影想法与故事。比如《肖申克的救赎》这个电影名,就是告诉观众该电影讲述的是对一个叫肖申克的人进行救赎的故事。因此,信息是电影名最为重要的功能。

2审美

对于中国的翻译来说大都是灵活的,运用大量修辞手法翻译出吸引人的名字,这样给观众带来美好的节奏感,这就是审美。只有具备审美情感因素,才能够激发观众能否看完这部电影,进而从电影中感受到浪漫。纵观英文电影名翻译中,很多名字成为浪漫的代言词,比如《西雅图夜未眠》《伟大的华尔兹》等。因此翻译者要选择美丽声音及合理形式,使用简洁生动的电影名去吸引与打动观众的心灵。

3呼唤

电影名主要功能还是要能够吸引住观众,激发观众的好奇心,进而让观众通过电影名而进入电影院。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奇心,一旦接触到新鲜与陌生事物,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学习及好奇心。所具备的呼唤功能,不但能够影响到观众情绪还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比如看一个电影名是否能够留给人们较大的悬念,激发观众的兴趣,而且电影名也体现出内容所要展示的知识。

(四)英文电影名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英文电影名中,无论采用哪种翻译策略,都必须要遵从一定的翻译原则。总体而言,英文电影名翻译的主要原则有如下几个方面。

1信息价值

对于电影名来说最为基本的翻译原则为信息价值,翻译要能够体现出英文电影名的真实信息、情节,这些就是电影名的信息价值。对于电影名来说最忌讳的就是捕风捉影、胡乱翻译出来,比如pulpfiction,曾经有人将它翻译成“第三者”。听名字这个电影似乎是一个和爱情相关的电影故事,但是事实上却不是这样,而是一个可怕谋杀案的证人,出现这种后果根源在于翻译者脱离了实际。

2力的美学

电影不仅仅具有艺术性与商业性,还应该尽最大可能体现出其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事实上,翻译就是一种艺术。当翻译者翻译英文电影名时,就要考虑其艺术品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质量的提升,对翻译要求逐渐提升,进一步满足了人们生活水平的审美欣赏。在翻译电影名时要把握住电影的艺术素质,进而体现出真正的艺术创造活动。比如《血钻石》电影的片名,不但有力吸引了电影观众的眼球,还体现出了该电影的主题思想。

3导向原则

电影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学艺术,创造出自身的价值。在翻译电影名上要具备针对性,就是在翻译上要以原文作为基础,并要调查观众的影响力。因此翻译不但要体现出原文的词汇与文化价值,还要能够吸引观众。

二、英文电影名翻译策略

从上面可以看出来,英文电影名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艺术,其翻译至关重要。总体来看,英文电影名翻译不但重要而且以简单方式为国内观众介绍了国外的文化。电影名比较短小,但是其翻译却具备极大学问。良好的电影名翻译不但能够满足观众需要,还能够调动观众的耳朵与眼睛。当然影响到英文电影名翻译的因素比较多,不仅仅是哪一个方面的问题。本文结合翻译现状探究,通过五大策略来阐述:直译、意译、编译、补充翻译及创造性翻译结合。

(一)直译

在英文电影名翻译中最常用策略为直译,这种翻译中源语言语法结构比较相近。而且采用直译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够保存原文内容与独创性。在英文电影名翻译中这方面的例子比较多,比如《美女与野兽》《拯救大兵瑞恩》等,只要电影名给人感觉不存在不自然或者尴尬,同时还能够描述故事,就能够采用直译。一般英文电影名翻译时,名字一定要能够描述出故事及原英文的名字,这样才能够被中国观众接受与记忆。比如《真实的谎言》《勇敢的心》及《肖申克的救赎》等。

(二)意译

在英文电影名翻译中,除了直译之外还常常用到意译。虽然直译能够有效忠实原作,但是电影和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翻译时不但要体现出电影的内容,还要考虑到票房及利益。因此很多英文电影仅仅依靠直译极难得到相应效果。例如:Gone with the Wind,翻译成《乱世佳人》,这样不但切合内容还给人一种悦目之感,如果按照语意翻译为《飘》,就不能够体现出这种效果。

(三)编译

现代英文电影名翻译者大都认为在翻译时,要做到和原文最自然、最贴近,同时在功能上也要让观众在接受时产生与看到原影片一样的感觉。而且在翻译中可以采用功能相同或相似的语法、词汇及语义等,不能够拘泥原文形式,尽量保留原作内容,在该基础上翻译电影名时要充分理解英文电影的风格、内容以及内涵等,尽可能发挥中文特长与优势,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染力与吸引力。比如美国电影“Sleepless in Seattle”就是描述了一个浪漫爱情故事,男主人公一直沉浸在丧妻之痛而不能够自拔,其儿子为了让他快乐在圣诞之夜拨打了电台节目,希望有一个新妈妈。而电台的主持人被孩子打动,最终经历了种种波折之后爱上了男主人公。而我国将该片名翻译成为《西雅图不眠夜》,看上去是对该影片进行了直译,但是在台湾翻译成了《缘分的天空》,这两个名字相比较而言,后者采用“缘分”两个字就将这种信息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四)补充翻译

在翻译英文电影名时,就要考虑到外国文化环境进而展示电影中所包含的外国文化。因此在翻译时就需要采用补充翻译。因为对于原英文电影来说,其在本国放映的话,本国观众必然知道这种文化环境,就能够感受到影片中所包含的文化氛围。但是中国观众毕竟大多数没有去过国外,不了解国外的文化环境。对于这种翻译就要在意译与直译上采取互补翻译,进而让观众能够达成心理与文化期望。

(五)创造性翻译

对英文电影名翻译时还存在一些创造性翻译,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翻译方式。为了强化艺术的影响力,翻译者有时候不会采用原文直译、意译等方式,而是创造出一个新片名,通过该片名来描述故事并激发观众的好奇心。翻译英文电影名要考虑到语义与语用,必须要使用较为灵活翻译策略,大都使用了创造性翻译。比如《红颜血泪》。

三、结 语

缺少了正确英文电影名的翻译策略,就不能够翻译出较为优秀的电影名。再好的电影也有可能被埋没。同时电影是一种大众化艺术形式与文化交流形式,翻译者要理解其内涵,考虑观众的文化特征与精神需求,之后再结合正确的翻译策略,通过良好语言表达带来美感,进而确保英文电影名的艺术价值与商业效益。

[参考文献]

[1] 何竹,段晶.英语电影片名汉译初探[J].文教资料,2009(08).

[2] 韦建华.英语电影片名翻译原则与方法探讨[J].电影文学,2008(03).

[3] 杨佳森.电影译名翻译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3(18).

英语小故事带翻译范文第2篇

关键词:翻译 跨文化交流 旅游经济 旅游资料 旅游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古老神秘的中国文化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的外国游客到中国旅游, 带动了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而旅游资料的翻译也就成了旅游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旅游资料的翻译是跨国界、跨文化、跨社会的宣传活动。翻译工作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又面临各国文化与语言差异所带来的各种困难。译者需具备语言、社会文化、民俗、美学、心理学、市场经济学、广告原理等多方面的知识。目前, 我国旅游资料的英译情况仍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拼写语法错误;措辞不当;滥用汉语拼音(中式英语);文化信息处理不当等等。

旅游资料是一种宣传资料, 其功能就是向读者亦即游客介绍旅游目的地的地理历史背景, 文化特色,引起游客参观的兴趣,达到传播本地文化的目的。同时,旅游资料中所蕴涵的信息以文化为主,涉及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历史考古到风土人情,无所不有,极具独特的中华民族特色。因此,翻译旅游资料就是要把含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信息转换到译文中,这才是旅游资料翻译的重点所在,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却给这种文化的转换带来极大的困难。有的译文让外国游客不知所云,有的译文的语法杂乱无章,错误百出。有的译者强行按中文的句法进行翻译。那就无法达到其英译的目的——吸引游客。比如用hang foot building 来翻译吊脚楼让人无法想象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建筑物。下面就旅游业相关的几方面内容进行探讨。

旅游资料的翻译

虽然旅游资料的翻译应该以读者的文化为主,以译文为重,但是外国游客感兴趣的是旅游资料中与其不同的文化,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还应在读者接受范围内最大程度保留原文的文化信息。如果译文不作任何改变照直翻译,不但令外国游客不知何意,而且还会失去阅读的兴趣,达不到翻译的目的。那么译者应适当地增减文化点来让读者更容易接受, 所以采用删减、释义、类比、改译等方法。

典故是旅游资料中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出自历史事件、寓言、神话、传说、谚语、某些作品等。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富含较浓厚的民族色彩,因结构固定,义在言外,已失去指称意义,只有语用意义,在直译以后读者无法理解典故含义时,要对典故作适当转换。采取直译加注其背景知识和解释原文含义,避免损失其民族色彩形象性和联想意义。 意译向译文读者忠实地转达原文信息,有时要作适当的文化转换。如:“玉兔”为什么英译成“Moon Rabbit ”而不译成“Jade Rabbit”?让人误认为是玉做成的兔子。

旅游景点的翻译

旅游景点的翻译在旅游文化的介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求译者对景点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充分的学习,有条件的最好作实事求是的实地考察。想办法拉近外国游客与中国文化的距离,使他们产生亲近感,激发他们的游兴。中国悠久历史中有许多着名事件,英雄人物,典故传奇等, 旅游资料中经常提到的许多风景名胜往往与他们有关。不增加说明,一般外国游客就无法理解。有时候在翻译旅游资料中删减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大多数外国游客阅读这些资料都是为了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增加一些旅游兴趣。

值得一提的就是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在翻译选词时更应该慎重。比如说“楼”在英语中有许多个对应语,并不是可以随便调用的。浩然楼译为Haoran Mansion,是因为这是一座公馆大楼式的建筑,岳阳楼译为Yueyang Tower,因为其形状类似塔, 而天安门城楼是众所周知的类似检阅台、主席台的建筑,故译为the Tian An Men Rostrum。

饮食文化的翻译

我国由于历史和地域的不同,形成众多菜系,在翻译时充分考虑它的中、西文化差异、其原料成份及烹调方法等。如将韭菜合子译成Chive Box就会让人费解,何为“Chive Box”?看到“盒子”就直接对应了“box”? 可见译者在翻译菜单时对这种传统小吃本身还不够了解。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不禁想到了“dumpling”一词,其所指不仅限于“饺子”,还可以指其它食品,如:粽子、水饺、锅贴等,虾饺可译为Shrimp Dumpling,素菜锅贴可译为Vegetable Dump1ing。此类英译名现已广为接受,而韭菜合子的形状与饺子相似,体积较大,看似扁平,dumpling一词也可适用。综合考虑韭菜合子的制作方式,制作原料,笔者建议译为Fried Leek Dumplings。

在对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翻译时,可采用直译:烹饪方法+原料名,如:清蒸桂鱼Steamed Mandarin Fish、回锅肉Twice-cooked Pork、炖牛肉Stewed Beef 。音译+意译:麻婆豆腐 Bean Curd Sichuan Style、西苑饭店 Xiyuan Hotel。意译:红烧狮子头Braised Met Ballswith Brawn Sauce、棕子Pyramid -shaped Dumpling 。

公示语的翻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化语言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举办奥运会、世博会都需要良好的国际化语言环境。然而,当海外旅游者来华发现“Entrance Visa”(凭票入内)、“FeePark”(收费停车场)、“Ticket Office For”(补票处),Off Limits(旅客止步)等非规范英译的公示语时又会作何感想呢? 在北京,各街道路口都设置了路街名牌, 如“长安街”。路牌上汉语“长安街”置于汉语拼音“CHANG'AN JIE”之上组合共用。像这种路标中国人只看汉字就一目了然,而无看拼音的必要;海外旅游者不懂汉字,看了标注的汉语拼音也不会明白这“J IE”意味着什么。如能将拼音CHAN G'ANJIE 的“JIE”改用“AVE”或“AVENUE”岂不更恰当。公示语的应用功能特色公示语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也直接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公示语应用功能的不同直接导致英译公示语的语言风格、语气的差异。

突出服务、指示功能的公示语广泛应用于旅游设施、旅游景点、旅游服务、商业设施、文化设施、卫生设施、街区名称、旅游信息咨询等方面,如:International Departure 国际出发、InternetCafe 网吧、Drinking Water 饮用水、Shopping Mall 购物商城、Information 问询服务、CarRental 租车服务。突出提示、限制、强制功能的公示语广泛应用于公共交通、公共设施、紧急救援等方面, 如:Turn Right 向右转弯、Slow 减速行驶、No Parking严禁停车。严格禁用生僻词汇,英语公示语的词汇选择非常重视公众化, 严格避免使用生僻词语、古语、俚语、术语。

公示语的汉英翻译必须在汉英两种文化中对相同使用场合的具有相同功能的公示语进行一对一的汉英对译。一些具有中国本土意义的公示信息经确认实有必要保留,在暂时无法找到对应译法的情况下应当参照实际功能需要选择适宜形式风格进行试译,然后在部分海外旅游者中进行检验。在确认不会产生任何误解的情况下才可广泛应用。

总之,中国要实现在2023 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的目标, 必须重视旅游英语翻译的作用。分析其中、西语言文化差异,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恰当翻译旅游资料,注重语言文化上的差异。旅游英语翻译得好,会唤起外国游客心中的美感和向往,有助于他们领略华夏千古文明的醇厚魅力,译得不好,则会破坏游客的兴致,影响我国旅游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维友.英语词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英语小故事带翻译范文第3篇

关键词:武侠小说 书剑恩仇录 归化翻译 异化翻译

作为一代武侠小说大师,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金庸共写武侠小说15部,取其中14部作品(短篇小说《越女剑》除外)名称的字首,概括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1972年金庸宣布封笔,开始他的作品的修订工作。这些武侠小说深受全世界范围内的中文读者欢迎。

对于非华语的读者,一般是通过他作品的翻译来认识他的。金庸的武侠小说,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而且很多部作品还是鸿篇巨著,这使得他作品的英文翻译既工程浩大,又需要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更需要汉英翻译的高超技巧。

迄今为止,金庸武侠小说作品的英译版本主要有:Fox Vola

nt of the Snowy Mountain (《雪山飞狐》,全一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译者是莫锦屏(Olivia Mok);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 (《鹿鼎记》,三卷本),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一卷,2002年出完第三卷,译者是知名汉学家约翰·闵福德(John Minford);The Book and the Sword (《书剑恩仇录》,全一册),牛津大学出版200年出版,译者是晏格文(Graham Earnshaw),他花了十年时间翻译此书,最后由闵福德夫妇加以审订;Eagles and Hero

es(《射雕英雄传》),由闵福德 (John M inford)和学生赖慈云 (Sharon Lai)于1996年开始合译,至今尚未译完。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晏格文(Graham Earnshaw)翻译的《书剑恩仇录》。《书剑恩仇录》,创作于1955年,是金庸的开山之作。《书剑恩仇录》的英文版The Book and The Sword,2005年1月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536页,由Graham Earnshaw(晏格文)翻译。

晏格文先生本名Graham,中文名字中“晏”姓来自于他在香港时的粤语启蒙老师的姓,“格文”则是由相识于1997年至今仍保持联系的金庸先生起的。他曾作为新闻工作者在北京担任《伦敦每日电讯报》(London Daily Telegraph)北京分社总编,及英国路透社(Reuters)亚洲总编。1997年至2000年,晏格文曾担任中媒(香港)有限公司的董事。他对中国历史了解颇深,普通话和广东话都十分流利。

通过《书剑恩仇录》英文翻译本的阅读,读者们不难发现,晏格文在汉英翻译过程中,选用了很多汉英翻译的方法。金庸武侠小说中描写到的奇门遁甲、阴阳五行、琴棋书画和诗词典故等,不仅给西方读者带来了一个挑战,也给英文翻译者带来一个挑战。很多情况下,他采取的是归化译法,要么直译加注,要么简化或省略不译,让英文译文通俗易懂。

作为一种华文的通俗文学,金庸武侠小说作品被翻译成英文,主要也是为了愉悦西方的普通读者。而翻译文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传播异域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传统等等。

从汉英翻译专业角度出发,以金庸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的晏格文英译本为例子,让英语翻译者意识到翻译这样通俗文学时需要注意的方法——首先,翻译者要考虑的是译文应尽量向标准的英语靠拢,努力消除汉语的影响因素,尽量减少读者的阅读障碍,保证阅读过程的流畅性,其实这也是翻译归化的过程;其次,翻译者要考虑如何尽最大可能来翻译武侠小说中有中国特色的武侠因素,使外国读者能够领略到中国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这就是翻译异化的过程。金庸武侠小说的英语翻译,就需要译者以归化翻译为主,异化翻译为辅,两种翻译策略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花亮.从《书剑恩仇录》英译本看意识形态对中国武侠译作的操纵[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03)

[2]滕雄.小议武侠小说中兵器名称的翻译[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7(02)

[3]王绍祥,苏毅琳.武侠小说翻译中的故事性与可读性——以《书剑恩仇录》英译本为例[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1)

英语小故事带翻译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电影名;文化;翻译

电影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它是文化的缩影。一部电影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与其深刻的主题思想、精湛的拍摄技巧、演员高超的演技有关,寓意深刻、余韵绕梁的电影名也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寥寥数字的电影名不仅凝聚了电影的精髓,也引导了观众的意识取向。

世界电影在百年的时间里发展迅速,日趋成熟。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尤其是英文电影的交流互动日益广泛。电影名的翻译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任何翻译,其本质其实都是把一种语言中业已表达出来的信息传达到另一种语言中去。”[1 ]翻译就是一个通过一种语言传达另一种语言的文化信息的过程,任何一种语言的翻译行为中都有文化在发挥着作用,电影名的翻译也是如此。影篇名如同其他翻译作品一样,是英语国家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媒介。在翻译的过程中,译作进入中国文化领域势必要与中国文化发生互动:或相互对应、或相互冲突、或先冲突后融合,无论如何,“他”国文化与我国文化都在起着作用,因而称之为“双文化”。简言之,一种是英语国家的文化,这种文化孕育、陶冶了电影本身;另一种是中国文化,这种文化是英文电影名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调整适应的文化。 本文将从两方面讨论英文电影名翻译中的这种双文化现象。

一、英文电影名翻译中双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不可否认,地域原因是一个重要因素,巨大的地理差距、空间间距必然导致文化、风俗、习惯的多样性。英文电影作为本国文化“90 分钟的浓缩”必然携带大量异域文化信息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文化世界中。为了引起当地观众的共鸣,就需要接触当地的文化信息,由此,双文化现象就在电影的传播中出现了。此外,“全球化”的日益加剧为电影名翻译过程中双文化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环境。正是由于多种信息渠道的开通和发展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位于世界各地的人们才产生,也有能力满足自己对他国文化的好奇心。既然无法身临其境,电影就成了人们了解外面世界的最佳窗口,准确地翻译电影及电影名成了人们的基本要求。在电影的欣赏过程中,人们既要求从中了解到“他”国文化,又希望借助于自身能够理解、接受的文化信息(本国文化) 来了解这些异域信息。可见,人们对未知文化的渴求与好奇心以及信息时代便利的条件促成双文化现象的产生。

简言之,英文电影是中国与英语国家间的一种重要交流手段,英文电影名作为观众从电影中掌握的第一信息会携带丰富的本国文化信息。而当英文电影被引进中国后,为了促进中国观众对电影的理解,电影名的翻译也要融入中国文化。事实上,这种双文化现象来源于英文电影本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冲突、协调与融合。

这两种文化在电影名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涉及到电影名翻译过程中的两个步骤:一是电影名具有信息功能,这种功能通过电影名以最简洁的形式将电影的信息传递给观众。信息功能促使译者为了完全准确地理解电影名的含义而掌握英文电影名携带、传递的文化信息。因此,隐藏于片名中的文化信息起到了“限定”、“阐释”英文电影名真正含义的作用;二是电影名的美感功能,就是通过思考将电影名译为观众雅俗共赏的形式。要求通过将中国文化融入电影名使之“中国化”,使中国观众对电影理解并接受。可见,中国的文化对英文电影名的翻译起到了“修饰”、“润色”的作用。

二、双文化在翻译中的作用

1. 英语国家文化在电影名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语言的文化特征包括一种语言所代表的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意识、历史传统、习俗信仰、地域风貌等一系列因素。”[2 ]好的电影名译作应当兼顾以上各方面。译者对英文电影所携带的本国文化信息的重视是电影名翻译的基础,也是电影名翻译过程中关键的一步,它涉及电影名翻译的“忠实性”特征。只有精确传达英文电影名所要传递的信息,才是合理的翻译行为。“忠实性”特征保证了观众从阅读电影名时获得的信息与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获得信息的一致性。好的译文能够保证读者获得信息的正确性。试举几例: Gone With the Wind : 小说名采用直译的方法,译为《飘》。小说以美国内战及战后美国南方社会的巨大变化为背景,讲述了发生在一位南方种植园主女儿身上近二十年的故事。电影名翻译为《乱世佳人》,这种译法准确把握了电影的历史背景以及女主人公在内战时期为了生存而顽强奋斗的形象。

Top Gun :电影名译为《壮志凌云》,这也是一个理想的翻译方法。译者需要对美国空军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准确翻译。英文的Top Gun 是美国空军军官培训学校的别称,而电影讲述的就是一位空军飞行员的故事。译为《壮志凌云》为读者提供了电影的大概背景,为随后的电影欣赏作了充分的准备。

Amadeus :电影译为《莫扎特》。翻译时译者需要对音乐艺术有一定的了解。Amadeus 是伟大作曲家莫扎特的名,这个单词本身的意思是“上帝的礼物”。电影名既暗指了主人公,又为莫扎特的非凡音乐天赋作了注脚。

在翻译电影名的过程中不注重文化信息会导致不恰切的电影名译文的出现,甚至会向观众传递错误的信息或是没有传达足够的信息,从而误导观众。试举几例:Cassandra Crossing :影片讲述了乘客在一辆疑有病毒传播的列车上的遭遇。电影名采用直译,译为《卡桑德拉大桥》。从电影名上无法体现这部充满悬念的动作电影的特点,这是由译者忽略了电影名传递的文化信息所致。Cassandra 是希腊神话洛伊城的公主,她拥有预言的能力。但却受到诅咒,没有人相信她的预言。英文电影名借用这位不幸的神话人物间接暗示了车上旅客的未来命运。但《卡桑德拉大桥》的这个版本,译者因为缺少对电影名中的文化信息的了解,无法体现电影名翻译的忠实性特征。American Beauty :电影名译为《美国美人》或《美国丽人》。实际上, American Beauty 是

一种玫瑰花的名字,Beauty 并不取其本意———“美人”。 可见,对电影名所承载的本国文化内涵的了解与否直接决定了电影名翻译的正确与否。它是翻译的第一步,也为下一步将英文电影名转化为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打下基础。

2. 中国文化在电影名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在完成了第一步,即充分了解英文名字包含的文化内涵后,将进入到第二步的工作中,即将电影名转化为能够为中国观众接受的中文电影名。它涉及到电影名翻译过程中的“艺术性”原则。只有将电影名转化为符合中国观众的文化观念及审美尺度的形式,才可以使电影得到迅速的传播和广泛的认可。好的译文不仅能够忠实传达信息,更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试举几例:Lolita :电影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养女的畸恋故事。中文译名《一树梨花压海棠》,取自诗人坡取笑80 岁的老友纳了18 岁小妾的诗句。老友年老发白喻为“梨花”;18 岁的新娘正当红颜喻为“海棠”,意在讽刺老友老牛吃嫩草的行为。其意境恰恰符合Lolita 故事的内容,同时采用了中国观众十分熟悉的诗句,这个译作内容丰富,尽管语言委婉,但字字到位,是符合中国文化背景的翻译佳作。Body Guard :电影讲述了保镖与顾主之间的爱情故事,中文译为《护花倾情》。译作体现了英文原文的含义,同时加以渲染。运用中文的修辞法和压韵等技巧,巧妙地暗示给观众电影的主线,也是十分成功的翻译作品。 Waterloo Bridge :电影讲 述了一位美丽的女舞蹈演员的悲剧故事。Waterloo 由于拿破仑而闻名,在西方文化中是失败、不幸的象征,暗示了主人公的不幸结局。中文译为《魂断蓝桥》,既符合电影原文文化信息,也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标准,兼容了“他”文化与本国文化,使两种文化得到了充分的融合,营造出完美的效果。

由以上分析可知,只有将电影名本身携带的文化与英文电影所要融入的文化相结合,才能在翻译电影名的过程中取得理想的效果。

英语小故事带翻译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西游记》 阿瑟?威利 译本《猴》 译者主体性

一、引言

翻译对于文化交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长时间来,人们在承认翻译的巨大作用的同时,对翻译文化的创造者――译者却评价甚低。两千多年来,中外出现了诸多关于译者的比喻说法,诸如“舌人”、“媒婆”、“一仆二主”之“仆人”、“文化搬运工”、“翻译机器”等。这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不相符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性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外翻译理论界的广泛关注,译者的文化身份得到了显现,译者有目的地对原文本进行“改写”。文学翻译实际上是译者作出抉择和摆布文本的过程。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目的,采取的翻译立场,所制定的翻译方案,以及所使用的翻译方法使译者成为翻译中最积极的因素,他的态度、方法和立场一经选择,一旦确立,译者自己也就定了位。由此看来,我们在探讨文学翻译时,必须关注和考察译者主体性。

二、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主体的译者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具体地说,译者主体性体现在对翻译的目的、翻译文本的选择和翻译策略等方面。

译者主体性主要包含“受动性”与“为我性”两方面。“受动性”因素包括两种语言的特点、习惯,语言转换的客观规律,原作的语言、文化和审美的特征,译者所处的时代语境,特定时代的翻译观,等等。译者主体性中的“为我性”即翻译目的性,翻译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在翻译时,译者会结合翻译的目的以及目的语读者群的情况,从原作提供的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因此,译者在主观意识中所抱有的翻译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译者对原文本的解读与表达策略。

三、阿瑟?威利译作《猴》与译者主体性发挥

1.关于《猴》

在众多有关《西游记》的节译、全译本中,阿瑟?威利的译本《猴》(Monkey)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部。威利的翻译使中国小说《西游记》在欧洲大受欢迎,对《西游记》的外传有巨大贡献,同时为《西游记》在国外的接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Monkey于1942年由伦敦乔治艾伦与昂温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后,一版再版。不仅如此,威利译的Monkey还被转译成西班牙文、德文、瑞典文、法文、意大利文等,在欧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Monkey的广泛传播,使世界读者了解了《西游记》的概况,促进了汉文化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使英语读者对全译本的接受有了相对足够的文化准备。正是威利的译本使英语界成千上万的读者,不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可以从《西游记》中获得乐趣。

威利的《猴》之所以大受欢迎,与《西游记》本身的各种因素固然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威利的翻译之佳也是不可否认的。本文认为,正是他的翻译处处充满译者主体性的叛逆创造,才使得这部译作成为《西游记》英译史上的杰作。

2.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1)翻译目的

任何一部作品的翻译目的往往与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译者本身的文化价值取向紧密相关。《猴》出版于1942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纳粹的炮火下英国人的生活很艰难,倍受煎熬。而此时,歌颂英雄主义行为的作品最受大众欢迎。作为学者的威利并没有将自己埋身于学术研究中,他关注社会,关注人们的生活。威利的翻译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特殊的环境中――二战时期的伦敦――进行的。作为威利翻译的唯一一部中国古典小说,《猴》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当时他的翻译理念和政治理想。

威利是一个审慎正直的人,同情战争的受害者,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他非常关注那些被欺凌的国家,对侵略弱国行为深怀痛恨之情。作为犹太人的威利在当时的英国亦属弱势群体,因此他把内心感受深深埋起来,将之暗藏于创作之中。

威利的左派思想和他对被欺凌者的同情在二战期间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期间他发表的作品反映了这种思想倾向。对于战争的痛恨与无奈使威利在“猴”这个天才身上看到的是战斗着的英雄的精神。英雄主义在英国,甚至欧洲都有悠久的历史。在二战这个英国正遭遇残酷攻击的时刻,人们更是迫切地需要、期待英雄主义。《猴》迎合了当时社会对英雄主义精神的思想需要。

威利英雄主义的愿望最终是由“猴”这个形象来完成的。在《西游记》中,主要是在猴的护佑下,三藏等人才完成了取经的宏愿,对于艰难的取经征途来说,猴是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在二战中,人们经历的磨难正如取经的漫漫征途,受苦受难的人们多么需要大无畏的英雄来驱逐如恶魔一般的战争发起者。因此,英雄的孙悟空也正是人们所需要的。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历尽艰辛不改其志,以及孙悟空乐观、大无畏的精神在二战时期的英国无疑是一针兴奋剂。威利的《猴》以“猴”为主角,他成为故事中的英雄,他斩妖除魔、扫除人间不平,恰可满足二战时人们的精神需求。威利将译作命名为Monkey(《猴》)正体现了他对“猴”的重视。威利之所以用“猴”来做标题,正是对“猴”这一人物的重视和凸显。威利在译作中着重描写“猴”的英雄形象表明他对战争的指控、对人民的精神激励。在《猴》中,猴凭着七十二般变化、一根金箍棒和大无畏的精神扫除了取经路上的妖魔鬼怪,因此,威利才将其译作叛逆性的定名为《猴》,而没有直译原作的书名《西游记》。

借用《猴》来表现现实主义意义的威利用《猴》中的邪魔来指代给人民带来痛苦的战争发动者和邪恶力量。因此,为了更突出其现实主义意义,在译本中,威利淡化了原作中的宗教色彩,更突出描写精彩的打斗场面和对“猴”英雄人物形象的刻画。

威利选择在二战这一特殊时期翻译《西游记》正体现了他所要表现的英雄主义精神,以及扫除人间不平、还社会安定的愿望,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道德关怀与心灵需求。他的译作成功地把社会需求与艺术表现结合在一起,因而《猴》成了《西游记》翻译史上一部不朽的杰作。

(2)翻译文本的选择

胡适在为亚东版《西游记》所作的序中对《西游记》的结构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可以将《西游记》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齐天大圣传(第一至第七回)

第二部分:取经因缘与取经人(第八至第十二回)

第三部分:八十一难的经历(第十三至第一百回)

威利的译本《猴》基本上完整地保留了前两部分,他从第三部分即八十一难中选取部分故事进行翻译。在八十一难中威利选择了原作中的第十三回遭遇虎难,第十四回收服悟空,第十五回收服白龙马,第十八、十九回收服猪八戒,第二十二回收服沙僧,其后又选译了三个故事,即乌鸡国、车迟国、通天河三难,接着就是原作最后三回,即到达西天、参见佛祖、取经东回。这样就保留了原作的结构和脉络。在八十一难中,除了与文章脉络密不可分的故事,如收徒、到达西天后取经东回等,威利还选了三个故事,即乌鸡国、车迟国、通天河的故事。这三个故事很有特色。乌鸡国的故事让人想起《哈姆雷特》,因为这里出现了国王亡魂,有王子复仇的情节,表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契合之处。通天河本是原作中的第四十章,威利在翻译了这个故事后就直接翻译了到达西天。通天河这个名字(the River that leads to Heaven)给读者的印象是似乎过了这条河就可以到达天界了,因此这个故事很好地连接了上下文。把通天河故事放在到达西天之前,使得整个译作上下文衔接得非常紧凑,似乎浑然一体,节译的痕迹便消失无踪了。威利通过对节译材料的精心选择和编排,使得译作读起来连贯通畅,简洁明了,这是其大受读者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书名Monkey可知,译作就是要凸显塑造孙悟空这个角色。威利认为猴是天才。在《猴》中,猴经历了一个从桀骜不驯到尊敬师傅、从追名逐利到与世无争、从天生石猴到修成正果并最终成佛的过程。威利所选取的材料都恰当、完整地体现了猴的成熟过程。

(3)翻译策略选择

向处于相对强势的文化区域译介文学作品时,译者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采用归化翻译策略,才能使译本更好地为读者接受。由于中国文化体系和英语文化体系差别很大,文学作品中难免会出现体现意识、价值冲突的内容,或难以理解甚至不能理解的文化传统,等等。作为一部世代积累型小说,《西游记》承载了太多中国文化。但是这些文化并不能全为译文读者接受,为了方便读者的阅读,译者不得不牺牲文中的部分内容。在遭遇存在巨大差异的中英传统观念的冲突时,威利选择了将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以便于译文在传达异域特色文化的同时又易于为读者所接受。

下面以人名翻译为例。中国古代人名系统十分复杂,是中国文化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国古人通常有多个名号:名、字、号等。《西游记》中对孙悟空的称呼复杂多变,除了姓名之外,他还有教名、自封的名号等:石猴、美猴王、孙悟空(悟空)、齐天大圣(大圣)、孙行者(行者)、斗战胜佛等。由于原作中人们对他的称呼各异,因此孙悟空的名字会随情境变化而交叉出现,时而是“石猴”,时而是“大圣”,时而是“行者”,时而是“悟空”。若译者完全对照原文来翻译文中出现的每一个名字,译文读者会感到迷惑,不知所指为谁。因此,威利采用了简化的归化翻译方法,大多时候只用Monkey一词来称呼悟空,省去了读者阅读时的麻烦。

另外,《西游记》中唐僧三个徒弟的法名分别是悟空、悟能、悟净,中间字都是“悟”,威利并未按字面全部翻译,而是依次译为Monkey、Pigsy、Sandy,这样三个徒弟的名字都以-y结尾,算作是威利对三徒弟名字的翻译中没有都用“悟”字这一现象的补偿。而且,英文中人名的昵称多以-y作结尾,这样翻译便于英语读者阅读和接受。

威利淡化译作中宗教色彩。他的本意并不是真的要宣传佛教思想,所以对《西游记》中宗教性内容多忽略之。对原文中大段的诗文描写,威利也一并省译,以便实现译文的流畅可读。

四、结语

当翻译理论家们在讨论“忠实”标准的时候,威利以自己的方式向英语世界译介了《西游记》,他的个性化和节略的翻译使极具中国神话特色的《西游记》在英语界大受欢迎、深入人心。威利创造性地运用译者主体性,在英国文化中塑造了“猴”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他对没有战争、没有“恶魔”的社会的期许,使《猴》成为一部流传时间很长的译作,也为之后的全译本的出现和广泛接受作好了准备和铺垫。正是由于威利创造性叛逆式的解读跨越了中英文化差异的界限,《猴》成为翻译史上的一部杰作。

参考文献:

[1]Johns,Francis A.A Bibliography of Arthur Waley New Brunswick: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68.

[2]Lefevere,Andréed.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A Sourcebook,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Lefevere,André.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4]Nida,Eugene 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6.

[5]Arthur.Waley,Monkey.New York:Grove Press,1958.

[6]胡适.《西游记》考证[A].亚东版《西游记》.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1-35.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