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审监庭工作总结(精选5篇)

法院审监庭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平时,审监庭主要负责审理各类再审案件,接触的都是在司法系统内寻求“最后救济”的当事人,倾听群众诉求、化解群众纠纷、维护群众权益是他们所有工作的落脚点。特别是对于监督指导纠正重大刑事冤假错案,如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的内蒙古呼格吉勒图案等,审监庭都派出工作组全程监督指导,坚持群众路线、践行司法为民。

与审判管理相结合 审判作风严谨规范

推行庭审回访卡制度。为主动接受当事人监督,审监庭党支部及时收集意见和建议,研究设计了“庭审回访卡”,在所有开庭案件中向当事人及其人发放,收回后统一交庭党支部纪检委员兼廉政监察员汇总分析。2023年8月起按院里统一安排改向当事人发放“廉政监督卡”,进一步丰富了监督的内容和方法。

深入开展庭审观摩。审监庭要求每个合议庭每年都要开“示范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约咨询员和特邀监督员旁听,支部委员、院内审判专家旁听、提意见,有的合议庭还直接到基层法院开庭。2023年审监庭筛选20余个案件开展了“庭审公开与规范”活动,请来社会各界人士300余位旁听。

坚持做好季度廉政讲评。支部纪检委员兼廉政监察员每季度都对庭内党风廉政情况进行点评,没有投诉就通过对审判作风不足的事例进行深入剖析,查找内在根源,及时吸取教训,始终保证再审审判程序各个环节均做到严谨规范。

与能力建设相结合 再审案件公平正义

资深法官开办“案例讲堂”。支部组织开展了多期“案例讲堂”,请相关合议庭研究确定典型案件和主讲人,介绍如何在办案中更好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如何牢牢把握司法为民和司法公正等,积极推动典型案例剖析和审判经验总结,努力实现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案结事了,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年轻人参与支部工作、业务研究。支部不定期请年轻同志参与审判长联席会、主持“热点信息播报”,重点介绍涉及司法工作的热点信息、重要动态以及各领域新的知识。审监庭青年干部反映,这类理论联系实际的支部活动对青年、尤其是初出茅庐的青年干部成长大有裨益。

组建网络阅评队伍。支部组织多名年轻同志及时收集网络舆情,做到了第一时间掌握媒体披露的重大冤错案件信息,在监督和指导若干重大冤错案件中发挥了基础作用。通过熟悉网络舆论环境,也锻炼了同志们理性对待舆情,客观分析不同意见,化解不同利益主体之间诉求矛盾的能力。

与条线指导相结合 认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办理特定类型案件优先安排下基层。在办理当事人地处偏远、人数众多、经济较差或者牵涉一方稳定等类型的案件时,优先考虑赴当地进行调查、审理、调解,尽量方便当事人参加诉讼。同时,以此与下级法院同志交流了办案技巧,加强了对下指导。

法院审监庭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近年来,来自各级党委、人大、政协、纪检部门、检察机关、新闻媒体等部门及社会公众对法院司法审判的监督不断增多,由此给法院自身的审判监督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表现在老百姓对法院审判的不信任感,对法官产生怀疑,导致司法公信力下降。申诉案件,申请再审案件的大量上升,甚至检察机关的抗诉案件也呈上升趋势。一方面由于外部的广泛监督,暴露了法院自身存在的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从案件审理的程序不公实体处理错误导致的冤假错案,更有甚者,少数人执法犯法,严重影响了法院良好的社会司法形象。如何扭转法院面临的这种被动局面,已成为法院目前的当务之急。肖扬院长对最高人民法院审监庭领导班子的谈话要点中指出:“扭转目前法院工作的被动局面,解决裁判不公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寄希望于审监庭”。因而审监庭所担负的工作不仅十分重要,而且责任重大。但是审监庭的工作,由于主要表现在法院的内部监督上,即确认错案并加以纠正。这与法院审判监督的深刻内涵有着一定的区别和联系。从审判管理角度,审判监督的范畴远远超出审监庭的职责范围,法院的重要职能是审判,如何在审判中避免错案的发生,减少裁判中的瑕疵,取决于全体审判人员较高的审判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如民诉法第179条关于引起再审的第5种情形中的第五种情形,即“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这种情形引起的错案审监庭按审判监督程序虽然能够纠正,但这种错案给法院带来的负面影响比起其他几种情形导致的错案要严重得多,有时不仅是错案,涉及到的审判人员还有可能构成犯罪,这种情况就不是审监庭的工作能够解决的问题。因而在加强审监庭工作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应与法院的审判监督管理中的一系列措施相结合。只有使审判人员的业务素质、政治素质提高到适应现代审判工作的高度,才能减少当事人的申诉、申请再审及由此带来的对法院司法的不信任感。笔得认为审判监督庭的审判监督与法院的审判监督管理,由于所表现的不同内涵,在法院的审判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有必要作以探讨。 一、从审判监督庭的工作特点,看审监工作在法院审判监督管理中的作用。 审判监督庭是在原告诉申诉庭基础上作为法院机构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而分立出来的,适用审判监督程序审理案件的专门业务庭。受案范围包括:1、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认为有错误向法院提起申诉或认为有民诉法第179条规定的5种情形之一的而向法院申请再审的案件;2、本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错误的,认为需要再审的,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再审的案件;2、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错误的,提审或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的案件;4、检察机关根据当事人的申诉,认为法院生效的判决、裁定符合民诉法第185条规定的四种情形之一的,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向法院提起抗诉的案件。由此我们看到审判监督庭受理的案件有一个共同的前提条件,即:必须是生效的判决、裁定,且认为有错误;通过审判监督程序启动再 审,对案件进行重新审理,对错误的裁判进行纠正。这是审判监督庭与其他审判业务庭职能上的区别所在。首先它是一种事后监督。一方面这种监督必须是在原审案件裁判生效之后,另一方面案件的来源限制在当事人的申请、本院院长提起、上级法院指令和检察机关的抗诉这四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二者共同构成审判监督庭对案件实施审判监督的前提条件。其次是一种被动监督,由于事后监督的表现形式,决定了审判监督庭实施审判监督的被动性。即当事人不申请,本院院长不提起,上级法院不指令,检察机关不抗诉,审判监督庭就不能主动地对生效裁判案件实施审判监督,从维护生效裁判的权威性出发,实行“不告不理”。由于法律规定所表现出来的这样的特点,使这种审判监督形式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有限性。 由于法院的审判监督管理,法官群体的素质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对一些案件的审理中,有些审判人员不注意对当事人程序利益的保护(有时还是故意),甚至违反诉讼制度中程序保障对审判人员的要求,导致错误的裁判,有时还因为审判人员对法律及其相关司法解释理解上的偏差,导致在裁判中适用法律错误等等。这些问题,在案件处理尚未结束之前,有时是不易被发现的。当判决、裁定作出后,当事人却不通过上诉,寻求二审法院的救济,而是在裁判生效后,向法院提出申诉、申请再审或向检察机关提出申诉而导致检察机关的抗诉(有关法律或司法解释没有对此作出限制性规定)。因而,法律规定了审判监督庭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此进行重新审理,对错案进行纠正,尽管这种监督形式给人有一种“亡羊补牢”之感,但在法院审判监督管理中的作用,却由于法律的规定而极具重要。 (一)它把无序的监督变为有序。不论是当事人的申请,还是本院院长提起的再审或检察机关的抗诉的案件,必须经过审判监督庭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启动再审,在再审中对发现确有错误的裁判予以纠正。这种法定的审判监督机制,把外部监督与法院的内部监督有效地衔接起来,使外部的监督落实到这种审判监督当中,通过审判监督使错案得以纠正。因而这是一种最权威的法律监督和对错误的裁判最有效的司法救济。 (二)是人民法院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工作作风的具体体现。实事求是,应是整个审判工作遵循的原则,错误的裁判它损害的不只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也严重地影响了法院在人民群众心目中良好的司法形象,必须加以纠正。“对非改不可的错案,要坚决依法改判,且改判必须到位,纠错必须彻底”。作为人民法院维护司法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这种纠错不能有遮遮掩掩的存在,也可以说经过纠错,不能再有错案的产生。在这里,把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与维~院司法的权威真正地有机结合起来,使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工作作风贯彻在审监工作的始终。 审判监督庭的审判监督工作,在法律的严格要求下,一方面纠正了错误的裁判,确保了司法公正;另一方面也维护了生效裁判的权威性、稳定性,确保了司法权威。确实起到了其他审判庭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体现了人民法院对裁判的实体公正和司法正义的不懈追求。但是,由于这种监督的事后性、被动性,决定了审判监督庭的审判监督工作,不可能延伸至案件尚未处理结束,法律文书尚未发生法律效力之前。错案在这里得到了纠正,如何杜绝错案的产生,似乎已不是审判监督庭的工作范围。因而如何使审判监督庭的工作能够在促进法院审判质量全面提高的过程中起到它应有的作用,这在加强和改进审监工作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二、审判监督庭的审判监督必须融汇于法院的审判监督管理之中,才能最终发挥其监督作用。 由于当事人的申诉、申请再审,经过审判监督庭的审查,对确属错案的,按民诉法的规定,可提请院长经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再审,予以纠正。而对于经审查仅是原裁判中出现的一些瑕疵,审判实践中,则从稳定生效裁判的既判力和维护司法权威的角度,做好当事人疏导和解工作,不轻易启动再审。因而,出现审判监督庭一方面是发现错案并加以纠正,另一方面对没有决定提起再审的案件中确实存在的问题如何处理找不到法律支持。对原审裁判中虽然存在的一些瑕疵,但整个案件的处理又基本正确,处于可改可不改的,在无法做通当事人的息诉工作的情况下,往往是一纸裁定驳回其申诉。就其申诉似乎在裁定之后已经结案,但案件中出现的瑕疵问题,远没有解决,这也是还有“无限申诉”存在的原因。因而,我们在加强审判监督的同时更要完善法院的审判管理。既要严格贯彻最高法院及上级法院的有关规定,还要制定结合本法院自身实际的一系列制度。根据审判监督中发现的问题,特别是案件基本正确,但裁判中出现的足以使当事人提出申诉的问题,审判监督庭有责任向院长提出监督建议,以便院长在行使其院长监督权及法院审判管理决策时,从审判工作的源头上控制各种问题的出现,杜绝错案的发生。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把握好审判监督庭的审判监督与院、庭长行使监督权的关系,充分发挥审判监督的功能,符合审监工作改革的要求。 (一)审判监督庭的审判监督与院长行使监督权的关系。 审判监督庭的审判监督是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本院生效裁判的监督。虽然其受案范围上只有几种案源渠道占整个法院受案数的比例也很小,但它反映出的问题却影响其整个案件的审判质量。审监庭对案件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纠错,尽管纠错很彻底,但不能说明案件的质量提高了,尽管为此我们付出了很多代价(特别是法的安定性),但社会效果并不明显。作为人民法院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一部分,院长行使监督权必须加强,审监庭的工作必须与之相呼应,使审判监督落实到审判活动的全过程当中。 院长行使监督权包括制定全院的审判岗位责任制、审判干警的业务培训计划、对个案的督办、对错案决定提起再审及制定错案追究办法等。随着审判方式的改革,放权于资格审判长、独任审判员,使他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对案件的自由裁量权,这种权力的下放应有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保障。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审判人员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及《人民法院纪律处分办法(试行)》等规定,制定适应本院的审判岗位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度,从制度上约束每一个审判人员,使他们能按法律规定公正裁判,杜绝违法审判的发生。制定相关的业务培训计划,目的在于提高审判人员的业务素质,逐步减少由于对相关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理解上的偏差带来的当事人申诉和申请再审。对个案的监督,一方面是程序上的督促,程序上的不公也是大量申诉案件中当事人反映较多的问题。严格审限制度,追求程序公正的同时要做到实体公正。将审判的整个行为过程纳入监督范围,制作案件跟踪监督卡,审限临界通知及超审限的处罚措施。另一方面,对人大、政协、纪检部门等关注的案件实行重点监督,对重大、疑难且有影响的案件,院长可亲自审理。在确保公正执法的同时,使审判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地统一。院长行使监督权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法院的审判管理当中,这种制度上的制约,不仅表现在事前监督上,由于院长监督权的特殊性,决定这种监督必将贯彻审判活动的始终。 审判监督庭的工作不仅因为审判监督程序上的规定与院长行使监督权有紧密联系,它必须主动地为院长分担一部分监督工作。随着审监工作的改革、使部分院长行使的监督权利在审监工作中得到更多的体现。如对部分申请再审案件,只要审监合议庭认为原裁判确有错误,必须经过再审予以纠正,且符合再审条件,意见一致的,可直接裁定决定再审(这不同于自审自立)。同时,在对申诉、申请再审案件的复查中,针对案件出现的个性或共性问题,有义务、有责任向院长提出监督建议,使院长及时掌握全院审判动态,制定监督措施。因而,一方面要重视审判监督庭的工作,使审监工作在整个审判监督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院长行使监督权,使审判工作从行为的开始就被纳入制度制约监督的范畴。 (二)审判监督庭的审判监督与审判庭庭长监督的关系。 随着审判方式的改革,放权于审判长、独任审判员,让他们在审判实践中展示他们严格执法、公正审判的风采,这是必然趋势。客观上有人认为这种放权,削弱了庭长的权利,但是要看到一方面虽然有一系列的审判制度的制约保障,另一方面部分审判人员的业务素质等还未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决定了庭长的权利就是一种责任,更多的是监督责任。首先,要带头认真贯彻落实好本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时传达上级法院有关审判工作的最新要求,严格审判流程管理的要求,使审判庭的各项审判工作、审判纪律按规范的要求执行;其次,认真接待当事人的来信来访,听取当事人对案件审理的意见,对审判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地予以纠正;第三,对群体性案件,地方人大、政协等关注的案件,疑难复杂、易生歧异的案件要进行督办,严格把关,对这些案件庭长还应亲自审理。严格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应该说庭长的监督还有很多方面,是最直接的监督,其中也体现了院长行使监督权的全部内容,但实际工作中,审判庭庭长的监督作用还远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审判实践中,审判监督庭在对生效裁判实施审判监督,特别是在受理当事人的申诉、申请再审案件时与审判庭庭长几乎没有接触,更谈不上与原审案件承办人接触。一方面审判监督庭的职责就是对错误的裁判进行纠正,认为无须与审判庭的庭长接触并交换意见,当然也不可能会与案件的原承办人交换意见。另一方面认为在经审查原审裁判确有错误,但是否需经过再审加以纠正,则提交给分管院长,由院长经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是否再审。这方面审判监督庭就缺乏主动性,当然这与审判监督庭的工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不无关系。因而,实际的工作中,往往是当事人申请再审什么,审监庭就审什么,检察机关抗诉什么,就审什么,对错误的裁判一纠了之(现在有的纪检监察部门则根据审监庭已改判案件进行再审查,以决定是否追究原承办人的责任)。很显然,我们纠错的目的是要防止类似的错案再发生,必须经常不断地加以总结,在总结中不断提高审判干警的业务水平。把减少申诉、申请再审、杜绝错案的发生,树立法院在人民群众心目中良好的司法形象,作为共同的价值取向。这方面的工作,要靠审判庭的庭长和审判人员的共同努力。因而必须协调好审判监督庭与审判业务庭的关系,与审判庭的庭长保持案件上不断的联系,有利于审判庭庭长的监督,有利于审判人员素质的提高。 人民法院既要坚持依法独立审判,又要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把无序的监督变为有序的监督,这项工作虽集中体现在审判监督庭的工作当中,但不可忽视的是在案件的裁判中确实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正如尉建行在全国法院系统“人民满意的好法院、人民满意的好法官”表彰大会上指出的:“确保司法公正,必须切实解决少数案件裁判不公的问题。一些案件审判质量不高,甚至出现错案、冤案,这是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反映最为突出的问题。造成少数案件裁判不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审判人员徇私舞弊、贪脏枉法所致,有的是审判人员业务素质不高造成的,还可能是由于外部的不正当干预形成的”。因而,审判方式的改革越是深入,审判监督工作越是要加强,这是审判方式改革的要求,更是审判工作本身的要求。随着审监工作的改革,必将赋予审判监督庭更多的职能,审监工作所担负的特殊责任和义务将更加明确、更加重要。

法院审监庭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一)监督主体和方式的多元化,消弱了裁判的权威性和效力

审判监督与审判监督程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审判监督的含义、内容和范围比审判监督程序要广泛得多。根据宪法和诉讼法的规定,法院的审判活动,除了法院内部监督外,还存在党委、人大的个案监督、检察机关的个案监督。法院内部的监督包括法院院长的监督、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监督和本院自身的监督,以及对检察机关抗诉案件的监督。仅就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审判监督而言,其审判监督的任务,也并非仅仅通过审判监督程序来实现,还包括了依照第二审程序审理案件,依照死刑程序复核、核准案件,以及通过司法解释、批复、总结审判经验教训等方式进行业务指导等。各种监督主体通过受理申诉,以不同的方式对法院作出的裁判进行监督。这样,一方面,监督者从不同的角度和观点评判生效裁判,看法不一,容易发生争议,往往造成久监不决,使裁判的权威和效力得不到体现和落实。就目前而言,司法的法律监督体系是复杂的。如果把司法狭义地理解为法院审判的话,那么,法律监督体系还是完备的:上有上级法院的审判监督(二审,指令再审或者提审),下有当事人的制约(上诉、请求抗诉、申请再审);前有检察院的专门监督(抗诉),后有当地党委的监督(召开公检法联席会讨论案件)、人大的工作监督(质询、评议、审查工作报告);内有本级院长的监督(提起监督程序),外有群众舆论监督。上下前后内外的监督不可谓不周全,然为何依然不公?关键在于上述监督形式各有一定弊端,使之没有形成一股合力。如一审法官为了最大限度降低上诉发改率,往往就某些疑难案件逐级向庭长、院长、乃至上级法院请示汇报,其结果自然使院长、上级法院的监督流于形式;再如由于检察院对一个判决是否抗诉往往规定了严格的条件,按照司法实践中的说法,没有120%的把握,就不要抗诉,这就导致专门法律监督机关的监督能力大大削弱。而人大对法院的一般工作监督由于太过宏观,往往是按年初的工作计划,由法院先写好工作报告,再给人大审查。这种监督往往浮于表面,没有深入其实质。由此可见,尽管监督之网看起来相当严密,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得到很好执行,致使错案冤案层出不穷而并不能得到有效避免。

(二)当事人申请通道不畅,弱化了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

诉讼法对当事人的申诉或申请再审的条件作了些规定,但总的看来,这些规定不够具体明确,缺乏可操作性,法律规定的宽泛表面上似乎为当事人申请再审创造了比较有利的条件,实际上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却受到了相当大的限制。因为按照法律规定,法院、检察院均无须征得当事人同意即可依职权启动再审程序(检察院抗诉的,法院应当再审)。而当事人启动再审程序的前提是,提交申请再审材料须经法院审查决定立案或经检察院审查决定提起抗诉。当事人形式上作为再审启动的主体,其实完全依附于法、检两家。这样,当事人能否能进入再审具有偶然性和盲目性,而法院和检察院对能否进入再审和进行抗诉具有很大的裁量机动权。

(三)启动再审程序的随意性,动摇了司法裁判的稳定性(四)再审审理程序混同于一、二审程序,影响法院的权威和法律的严肃性

对再审案件的审理适用何种程序,三大诉讼法的规定是一致的,即生效裁判是一审作出的,按一审审理,原生效裁判是二审作出的,按二审程序审理。这种笼统的规定显然未能体现再审的特点,且不符合再审审判的实际情况。因为再审程序在审理对象、裁判方式等方面与一、二审程序是有诸多不同的,将两者简单的混同而不对再审程序作特殊规定,使得法院在审理再审案件时无所适从。

二、审判监督制度的重构

(一)建议取消部分再审启动权

建议修改宪法及三大诉讼法,取消人大和人民检察院对个案的监督权,取消上级人民法院及本院院长对再审程序的启动权,将再审请求权完全交还给当事人。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申诉认为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的,予以立案审理。

(二)建立界定机制

针对部分当事人滥用申诉权、无理缠诉等情况,坚持提起再审的标准,建立科学的界定机制,变无限申诉为有限申诉。规定严格的再审程序启动的立案标准,如当事人必须拥有充分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原审认定事实不清,或证据不足,或审判程序违法等事项,人民法院才能立案,对案件进行再审,否则,不予立案。

(三)实行复查时限制度

对申诉案件复查,规定必须在收到当事人申请后三个月内复查完毕,参照审判流程管理办法,由庭长对复查案件采用催促限期办结、办案超期预警等措施,进行动态管理,加强对复查全过程的有效监督。

(四)提起再审和再审审判权应由上一级法院统一行使

由上一级法院统一行使提起再审和再审审判权具有以下优点:首先,有利于发挥审判监督的职能作用。原审法院自我监督,监督者和被监督者处于同一业务水平层次,无从保证再审审判一定比原审审判更加正确,从而在实践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将正确的案件改错的现象。正是在这些因素下,由原审法院对自己作出的生效裁判进行监督,其监督的职能作用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相反,由上一级法院对原审法院作出的生效裁判行使审判监督权力,不仅可以破除原审法院因自我监督、自我否定而带来的排斥心理,而且可以消除当地对案件审判的干扰和影响。同时,上一级法院在总体上有一支法律知识更为丰富、业务水平更为精深的法官队伍,能够更加客观、公正地行使再审审判权。其次,有利于实现再审裁判的公信力。由上一级法院统一行使提起再审和再审审判权,能够在保证审判监督机制有效运行的同时,由于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所固有的权威优势,更容易使当事人产生信服感,从而有利于实现再审裁判的公信力。这样可以避免本院法官审理再审案件如纠正以往裁判,容易产生的“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有损法院自身形象”、“容易影响与同事间的关系”等不正当现象,也可避免一、二审程序与再审程序的混杂。

(五)加大法律文书改革力度,增强司法裁判公信力

针对过去驳回申诉复查的法律文书说理过于简单笼统的不足,认真探索法律文书改革,做到“三个加强”,即加强对当事人诉讼理由及请求的表述,加强对事实的分析认定,加强针对性和说理性,着重加强对事实和证据的合法性、关联性、客观性的论述,充分运用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严密论证,全面反映案件审查的全过程,使当事人真正赢得舒心、输得甘心。

(六)建立动态监督体制

1、动态监督的基本理念。强化内部监督,促进公正执法,提高办案质量,是内部监督制度设立的初衷,也是我们开展监督工作的指导思想。目前存在的纪检监督和审判监督程序监督,是一种静态的监督,作为事后监督手段,还应当允许其继续存在并发挥相应作用。但是,监督应当从源头上下功夫,这里有一个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问题。现在有一种倾向,对司法监督主要放在了实体裁判的结果上,忽视了对程序问题的监督,对如何从源头上防止错案的发生似乎重视不够。应该看到,当前司法不公正主要是程序不公正,而且多数实体不公正也是由程序不公正导致的。司法公正就如同用秤称东西,实体不公正说明这个具体物品没有称准,它影响的是个案。而程序不公正就等于秤的定盘星没有定准,定盘星定不准,称什么都不准,它破坏的是整个机制。监督实体事倍功半,只解决个案。监督程序解决的是机制问题,收事半功倍之效。因此,在加强对实体监督的同时,应当将监督的重点放在对程序的动态监督上。如果说要真正持续稳定地提高案件质量,确保司法公正,那就必须通过建立健全内部动态监督机制,对各审判庭办理的案件实行动态跟踪监督,通过监督,及时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切实纠正问题,以有效提高案件办理质量。这种对案件的督查,不是指导办案,更不是干涉办案,而是通过改革案件审理的方式,对案件的办理情况进行动态的跟踪监督。这种动态监督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案件办理情况进行:一是对案件的实体处理情况进行督查,也就是对实体法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二是对案件的各诉讼程序进行督查 ;三是对办案纪律及文书制作情况进行督查。通过实施动态监督,尽可能实现案件办理程序公正,尽可能减少错案发生的机率,实现监督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进而借此实现法院管理的现代化。

2、动态监督的实施主体。笔者认为应设立“一委三部门”的机构作为动态监督的实施主体,一委是指案件质量管理委员会,三部门是指在院长领导下通过研究室、审判委员会办公室、院长办公室三个部门来开展工作。这一管理模式实际上是在现有法院内设机构框架内,对内设机构按职能性质进行分工和初步整合,是一种实行分类集中管理的过渡性模式。具体说来,案件质量管理委员会由一名副院长兼任主任,负责案件动态监督的决策、实施和最终对审判庭办案质量的考评,其他三部门关于案件质量的监督工作由其负责指挥。研究室是案件质量监督的办事机构,统一管理立案、审判、执行、审监、国家赔偿等各环节的案件质量监控管理等程序性工作。审判委员会办公室作为审判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要发挥审判委员会的预审机构作用,负责将案件质量监督情况向审判委员会作汇报,通过审判委员会议事程序将动态监督落实到案件的实体处理上来。院长办公室作为院长直接领导的综合办事机构,负责综合文稿、协调、联络、秘书、全院性会务等必须由院长亲自掌握的全局性综合性管理工作,设立目的是将案件质量监督和审判研究的部门专门化,与研究室协调配合抓好案件质量监督工作,将案件监督的情况及时总结并服务于全院性工作。

3、对动态监督运作机制的初步构想

建立健全动态监督基础网络。笔者设想的动态监督基础网络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确立能够确保程序公正的科学审判方式,这是实施动态监督的基础;二是必须创新案件审判流程管理方式,这是实施动态监督的载体;三是及时准确地收集审判运行信息,这是动态监督实施的手段。关于第一方面内容,是实施监督目的的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动态监督的目的也就是通过审判方式改革的实施并对其实施有效监控从而实现程序公正,最终达到案件高质量审结的效果。关于第二方面的内容,关于审判流程的管理,应采取填写办案运行卡的方式,审判流程管理侧重在审限管理上,对促进办案效率的提高发挥了一定的功效,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是案件排期、审判过程监督管理未纳入流程管理,其二是对影响办案效率的有些环节尚未完全纳入管理程序,如案件的移送、上诉和退卷等,其三是对案件质量的管理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如对庭审质量、合议质量、裁判文书质量、卷宗质量、社会效果质量等还没有完全纳入案件流程管理的程序。因此,要在案件审判流程管理制度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上创新,形成涵盖案件审理全过程的效率控制和质量控制相结合的全方位审判管理新格局、新机制。关于第三方面的内容,不少法院已把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案件审判质量管理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审判质量管理具有具体性、重复性和程序规范性的特点,所以,适合应用计算机技术手段。从目前一些法院在案件审判流程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程序的经验,由于把案件从立案、审理、宣判、执行、归档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输入计算机,这就使办案全过程在网络上公开化,既便于各级领导随时监督管理,又便于各审理环节相互监督促进。同时,由于计算机设定的程序是上一个环节工作没有输入就不能进入下一个工作环节,这一方面使案件审理程序更加科学有序,另一方面也把案件审理全过程置于不讲情面、不会通融的铁面无私的计算机控制之下,从而制约审理工作中违反程序的随意性现象,严格案件审理程序,从程序上保证案件的质量。实施办案质量预警制。在对往年办案数据进行分析,并在初步探索办案工作规律的基础上设定预警标准。如:1、案件临近审限期;2、法官有单方会见当事人行为;3、办案人员未按期开庭;4、某业务庭一段时期的案件审结率下降,等等。预警标准还可以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作相应修订。对某项办案指标达到或者超过了预警标准的,案件质量管理委员会将向相关办案业务部门发出预警通知书并报分管院长。有关业务部门接到通知书后,及时组织调研,对预警的一些问题进行解剖,针对存在问题督促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并按期提交调查报告。

适当调整行政首长与审判组织的工作关系。在法院内部监督对于提高办案效率、实现司法公正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各级法院实施的法院内部监督,除了审级监督和院、庭长对案件办理的行政监督以及立、审、执各环节的相互监督外,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纪检监察部门为监督实施主体,针对违反审判纪律行为和错案责任追究而进行的纪律监督;另一种是审判监督庭通过审判监督程序对生效判决实施的法律监督。前者是各级党政部门通用的监督形式,后者是针对我国目前审判水平较低较差的状况而实施的特殊补救措施。不可否认,这两种监督形式有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因其属于事后监督的局限,对于审判过程的监督显得较为乏力,难以完全实现法院内部监督的目的。近年来,各地法院都在积极探索案件审理过程中的内部监督制度改革,推出诸如大立案、“三二一”审判机制等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只是在审判业务范围内的中间层次上进行的一些管理机制改革,并未触及法院工作的整体管理模式。同时,这些自下而上的改革,也难以在更大范围推广适用。如何对案件实施有效的监督?笔者的建议是在案件办理的事前、事中、事后均实行多渠道的动态监督,即对案件的立案、诉讼保全、排期、送达、开庭、结案等不同审理环节进行跟踪监督、协调的综合系统管理。行政监督方面,主管院长、庭长、质量管理委员会如何履行职责、开展工作,是理论和实践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搞好监督,必须分清院长、庭长、监察部门的审判职责、管理职责。依照法律规定,院长、庭长是具有双重身份的人员。作为合议庭、审委会成员时,院长、庭长要依法履行其法律规定的审判职责,如担任审判长、主持审委会等。作为管理者出现时,则须履行其管理、监督职责,如分配案件,组织合议庭,决定有关人员是否回避,审核法律文书与审判委员会、合议庭决定是否一致并签发法律文书,监督审限,发现错案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等。不少法院推行的充分发挥院、庭长对合议庭监督管理职能的方式,在目前法官素质总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应该说有积极作用。但是,也要防止有人利用这种方式推卸责任,因为,院长在审批案件时,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做到逐一阅卷审核证据,如果仅凭承办人汇报即作出决定,就有可能产生判断失误。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加大合议庭的职权和责任,适当减少院长签发具体案件的范围,这样既增强办案人员的责任心,又使院领导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强管理。

充分发挥审判委员会办事机构职能。目前的审判委员会会务工作,仅为会议通知和记录工作。要真正发挥审判委员会办公室的作用,应该将其作为一个预审机构对待,即对于拟报审判委员会讨论的案件,首先要对合议庭意见进行分析,并通过阅卷审查等方法,提出对证据认定、适用法律、实体处理的建议,为审判委员会提供可靠的参考意见,将审判庭对案件的审理与审判委员会对案件处理的最终决策很好的结合起来。对于少量疑难案件,可以参照医院会诊制度,把各庭室办案经验丰富和水平较高的法官集中起来,成立兼职的疑难案件咨询中心,对审判业务庭和基层法院审判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并提供科学的参考性意见。

(七)弱化外部对法院审判活动的不良牵制,强化内部监督机制,为杜绝审判工作中出现的各类腐败现象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是改革法院的人事和财政体制。将省高院的主要负责人由地方党委或人事部门推荐改由最高人民法院院党组推荐,实行省级一下法院的主要负责人由省法院院党组推荐的办法。下级法院的主要负责人应主要从上级法院的工作成绩突出的优秀人才中选拔任用,下级法院中的优秀法官任职一定期限后,如上级法院法官职位空缺,可选拔到上级法院任职,逐渐完善实施全国法院系统的人才上下流动工程。实行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垂直领导与业务指导相结合,逐渐淡化地方党委、人大、政府对法院司法权的影响。创造条件,尽快实现由国务院集中向最高院进行拨款,再由最高院根据实情向地方法院拨款,以供应法院的各项支出,保障法院正常工作的开展。以从财政角度减少或彻底避免地方政府对法院的牵制。充分发挥中央政权对地方司法审判权支配作用和主导作用,以维护国家法制和司法权的有机统一。二是建议取消相关的庭室设置,如刑庭、民庭、行政庭等,将有审判资格的法官集中起来在法院内部设置一个审判大队。法官的审判业务不分刑、民、行政等,而是实行抽签分案制。案件立案以后,在开庭前一日由法官进行抽签,以确定合议庭成员或独任审判员的人选。对该人选要求保密,直至案件开庭前一个小时才由后勤人员正式将开庭时间、地点等情况通知合议庭成员或独任审判员,以最大限度地防止法官与当事人之间在开庭前不良交往行为的发生。三是建议建立法官腐败惩治委员会。法官腐败惩治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严惩腐败法官。只要发现法官在案件审理中有违法乱纪行为,就对其毫不客气,坚决将其开出法官队伍,情节严重者将其送交司法机关严惩。做到从根源上杜绝法官腐败现象的发生。从机制中让法官们感到自身生活条件的优越,自身职业来之不易,弃之可惜,又感到腐败行为后果的严重性,即使出现审判中较轻微的不公行为,也将会身败名裂,在社会公众之间失去信用力。四是将法官审理案件的透明度放到最大,让公众有充分的机会去评案说法。各地法院与当地主要新闻媒体建立固定的联系。争取将法官审理的每一件案件的庭审过程均录下来(不公开审理的除外),在当地新闻媒体上进行报道,使整个诉讼活动的情况家喻户晓。只有这样,才能杜绝法官的暗箱操作,防止法官与当事人之间做“桌下文章”。只有这样,人民法官的威信才能提高上去,当事人对法官的无端猜疑才会越来越少,法官腐败也越来越没有了其得以滋生的土壤。

法院审监庭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一、设立专门审判管理机构是在总结大立案审判格局利弊的基础上提出的

山东省寿光市法院创全国改革之先河,首建大立案审判格局。大立案审判格局建立在“立审分立、审执分立、审监分立”制度的基础上,立案庭受理案件后,进行排期、送达、确定审判程序,然后将案件移送业务庭审判,结案后由业务庭将案件整理移送立案庭评查验收归档,整个审判流程由立案庭进行审判管理。在审判流程中,实行分权制衡,法官行使审判权,全部精力用于对案件的审判,其他与审判有关的权力交由立案庭人员行使,为审判做好辅工作,彻底将审判权和与审判有关的权力分离,法官和审判辅助人员相互间不能越俎代庖,不能超越自己的权力范围。笔者认为,这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完善了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克服了审判工作行政化管理中的缺陷,有利于促进审判的公正与效率,是法院审判改革历史上的一座丰碑,但大立案审判格局仍存在管理体制的弊端与缺陷 ,这为我们对审判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提供了现实依据。

一是管理权力的来源不合理。根据我国机构管理规定,单位内部机构的设立、机构职权须有当地党委主管机构的部门批准。法院及其内设机构的设立、机构的职权受到当地党委和上级法院的共同管理,亦应从其规定。立案庭在设立当初是法院内设的业务庭,职能是办理案件的立案手续。实行大立案审判格局后,立案庭通过对案件排期、审限跟踪、案件评查,取得了审判管理监督的职权,该职权的取得无法律规定,也无权威机构的授权。目前,立案庭的管理职能已得到实践的普遍认可,这种认可在没有获取合法形式之前,有违我国机构设置 、职权划分的制度性规定。立案庭审判管理职权没有合法的权力来源,使得人们在思想观念上产生分歧,认为立案庭的管理名不正、言不顺,遂对这种管理产生无所谓或抵触心理。

二是管理地位的权威性不足。管理意味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地位是不平等的,行使管理职权必须有着与其权力相适应的地位,这种适当的地位,方能保证管理的有效性和权威性。立案庭与其他业务庭一样是法院内设庭室,由于本身无权监督管理其他业务庭,而立案庭从机构设置到人员配备,与业务庭地位、级别相同,形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平等地位的管理关系,因此业务庭难以接受立案庭的管理,立案庭也难以进行管理,这种平等主体之间的管理势必影响管理的权威,使管理流于形式,无法实现管理的效能。

三是实施管理的操作性不强。立案庭对审判流程进行管理时,操作上有以下缺陷:1、立案庭的立案职能与审判管理职能交叉、界限不清。立案是审判流程环节之一,审判管理是对立案在内所有流程环节的管理。立案庭同时具有审判管理职能、立案职能,致管理与被管理职能混杂在一起。立案庭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不同身份集于一身,难免发生角色冲突,形成自己监督管理自己的格局。2、立案庭的双重职能和地位,使其管理职权弱化,管理缺少威信。立案 、送达是审判流程里关键性的环节,对审判有着直接影响,立案庭在履行这些被管理职能时如出现失误,势必影响对其他庭室管理职能的履行,导致管理职权弱化,难以树立管理威信,或者无法管理,使审判流程管理形同虚设。3、低素质的法官助理评查高素质法官的案件,评查结果难以保证准确性。在推行大立案审判格局时,为了突出专业审判,法官里的精英被选任为审判长、独任审判员从事审判工作,其他人员作为法官助理安排在立案庭,从事审判流程管理或审判辅助工作。法官的素质明显高于法官助理,由法官助理评查法官的案件缺乏说服力,评查结果难以保证准确性。

二、设立专门审判管理机构是改革现行审判管理体制的最佳模式

专门审判管理机构,顾名思义,是对法院的审判工作进行专门管理的机构,其设立是现代法治的需求,是符合审判规律的有效审判机制,是克服大立案审判格局弊端的最佳审判管理模式。笔者认为,基层法院设立专门审判管理机构是强化法院审判管理工作,提高审判工作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所在,设立该机构具有理论上的必然性,实践上的操作性,设置上的合理性。

(一)设立专门审判管理机构是实现法院工作“公正与效率”主题的有效途径。“公正与效率是二十一世纪法院工作的主题”,法院各项工作是以审判工作为中心,公正与效率最终体现在审判上。要实现这一世纪主题,加强对审判工作的管理是首要之举。历年的审判工作总结可以看出,法院审判运行机制落后,审判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是造成审判效率低下、裁判不公的重要客观原因。设立专门审判管理机构,是对新的审判运行机制和审判管理模式进行地有益探索。一方面,专门审判管理机构通过对整个审判工作进度和质量管理,对每个案件进行程序管理和质量监督管理,另一方面,专门审判管理机构通过审判流程管理,达到对审判效率和审判质量的宏观管理,确实保证了审判的公正与效率,营造了公正与效率的客观外在环境,并以此促进和保证了法官在审判中实现公正与效率。

(二)设立专门审判管理机构是法院适应审判流程管理改革的有效措施。《人民法

院五年改革纲要》提出对审判进行流程管理。从此,法院的审判管理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彻底改变了法官从立案到裁判一人操办的局面。法官只负责审判, 审判以外的辅工作由法院其他部门和人员办理,形成从立案到结案不同环节不同人员办理的格局。在审判流程中,有几个部门、众多人员参与流程,部门间的职责划分、协作关系十分重要,如果出现职责不清,互不协作,推诿责任,则势必造成审判流程的各个环节流而不动,难以运行,使审判工作遭受严重影响。专门审判管理机构不参与审判流程的任何环节,是审判流程的指挥中心,对审判流程的每个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对流程环节中出现的矛盾进行协调、服务,能够确保整个审判流程畅通无阻。

(三)设立专门审判管理机构是实行法院工作科学管理的有效形式。人民法院的管理工作可以分为三大块:审判管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各地法院一般将行政管理交由办公室负责办理,人事管理交由政治处负责办理,这两项工作都有法院内设机构进行专门管理。自法院成立来,审判工作一直沿袭行政管理的方法,由主管院长、庭长直接管理,法院没有相应的部门对审判工作进行管理。长期以来,由于审判工作被严重地涂抹上行政化管理色彩,审判人员权力过分集中,审判业务部门以庭长为首各自为阵,审判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制约机制,导致审判工作效率低下,裁判不公时有发生,甚至滋生司法腐败。法院系统众多惨痛的教训引起各级法院对审判工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对审判管理工作。随着裁判权还给审判案件的法官后,大大削弱了主管院长、庭长对审判管理的职权,而审判管理涵盖了审判效率、审判质量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一项复杂的管理工作,较之法院的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而言更重要、更复杂。因此,顺应改革潮流,吸收行政、人事专门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设立专门审判管理机构十分必要。专门审判管理机构既能弥补院长、庭长对审判管理的不足,又能填补法院三大管理中对审判缺乏专门机构管理的空白;既能直接对审判的公正与效率进行专门管理,又能集中精力研究如何提高效率、公正审判,使法院的审判管理形成以审判流程管理为主线,以专门审判管理机构管理全局,主管院长、庭长管理局部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管理格局,有利于法院的审判管理工作早日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专门审判管理机构性质、职能和管理模式的探讨分析

科学合理界定专门审判管理机构的性质、职能和管理模式是确保审判管理公正、效率的前提。根据最高法院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秭归县人民法院在设立专门审判管理机构时认真研究,对其性质、职能和管理模式进行了科学地界定。

(一)专门审判管理机构的性质。《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第八条规定“由专门机构根据各类案件在审判流程中的不同环节,对立案、送达、开庭、结案等不同审理阶段进行跟踪管理”,这条规定是设立专门审判管理机构的理论依据。按照改革纲要的精神,专门审判管理机构是法院内设的一个综合部门,它不同于一般行政部门,是对法院审判工作进行宏观管理的部门,是审判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受审判委员会指导并对其负责,在法院的审判工作中居中心地位,对审判进行指挥和管理。为了便于管理,充分考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地位的不平等性,该机构级别高于其他业务部门。

(二)专门审判管理机构的职能。专门审判管理机构对法院机关内设的业务职能部门和基层法庭进行管理、监督、协调、服务,包括以下四大职能:第一,管理职能。专门审判管理机构围绕审判的公正与效率管理审判工作,主要是对法院各项审判工作进度、质量进行宏观管理,对每个案件的审判流程进行跟踪管理,对法官承办案件的数量、质量进行管理,协助法官考评委员会对法官考核。它通过审判流程对案件审限、办案进度进行管理,通过掌握各项审判工作收结案件情况对审判工作进展进行管理,通过考核各项审判工作指标对审结率、合格率等进行管理。第二,监督职能。专门审判管理机构对审判的案件质量进行监督,业务庭承办的每个案件通过案件评查后,才能计算结案。专门审判管理机构对每个案件从实体到程序全面、认真评查,对审判工作成绩给予表扬、宣传和鼓励,对评查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及时通报,并认真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防止再犯同样的错误,达到提高审判质量的目的。第三,协调职能。专门审判管理机构担负着审判流程管理的职责,指挥案件的审理过程,为了使审判流程中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紧密联系、相互配合,提高审判效率,专门审判管理机构对审判流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召集各部门进行协调,使审判工作高效运转。第四,服务职能。业务庭在审判过程中,不仅希望有良好、便捷、宽松的审判环境,而且希望遇到困难能简便、及时解决,确保审判效率,专门审判管理机构通过履行服务职能,为业务庭开展审判工作提供各种便利,解决各种困难,保证审判工作高效、顺利进行。

(三)专门审判管理机构管理模式的界定。

1、专门审判管理机构为核心的审判运行模式

以专门审判管理机构为核心的审判运行模式是,参与审判流程的各个部门均服从审判管理机构的管理,立案庭受理案件后,移送审判管理机构安排开庭日期和地点、确定审判程序、指定法官助理和书记员参与审判组织,然后移送法警大队送达开庭前的诉讼文书,开庭前七日将案件移送给法官,作好开庭前准备工作。案件审理完毕后,法官在三日内将案件交由书记员整理案卷,书记员在三日内将案件送交审判管理机构评查案件,对评查合格的案件由审判管理机构移送档案室归档,评查不合格的案件向法官发出整改通知,整改合格后归档。

2、专门审判管理机构全面管理法院的审判工作,管理模式从以下三方面界定:

(1)从管理体制上体现权威性。专门审判管理机构对法院参与审判的每个部门审判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它不参与审判的任何环节,其职责是专司管理,所处地位十分超然,与各个部门不存在职责不清、任务不明、相互推诿等利害冲突,当审判环节出现矛盾,由其进行协调,及时解决矛盾,确保审判的正常进行。

(2)从管理过程中体现独立性。法院机关业务庭的每个案件从立案到结案都在专门审判管理机构归口管理,基层法庭的案件立案后通过微机联网进入专门审判管理机构的管理,结案后仍交由专门审判管理机构,法院所有案件收结案情况均由专门审判管理机构统计,所有案件都要经过专门审判管理机构的管理和评查验收。这样,专门审判管理机构在管理过程中具有独立性,从宏观上掌握着法院审判工作的全部情况,尤其是对办案进度、审判质量了如指掌。通过分析掌握的情况,对各类案件每月应当完成的审判任务进行督办;对各类案件质量评查情况进行总结通报,找出存在的问题,责令限期改正;对案件的审限跟踪管理,临界时进行催办。

(3)从审判效果上体现公正性。专门审判管理机构在审判流程中,通过对案件排期控制每个案件的办案进度,通过指定审判程序进行个案的审限跟踪,通过案件评查监督每个案件的审判质量,杜绝案件超审限,提高审判效率和质量,缩短案件审理期限,增加裁判正确率,让当事人确实感到审判的公正与效率。

综上,专门审判管理机构的管理模式以审判质量和效率为核心,以个案的审判流程跟踪管理为基础,以案件的程序管理和实体监督为对象,以各项审判工作情况为依据,以催办、督办命令和通报为手段,以实现公正与效率为目的,是一个与审判工作截然分开的独立管理体系。

四、正确处理专门审判管理机构与审判委员会、主管院长和业务庭的关系

1、专门审判管理机构与审判委员会的关系。审判委员会是法院的最高审判组织,负责对法院的审判工作进行指导,讨论重大疑难案件,总结审判经验,通过召开会议以决定的方式履行职责。专门审判管理机构对法院审判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对审判效率、审判质量的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为审判委员会提供审判工作情况,执行审判委员会除裁判案件以外的决定。由此可见,两个机构都有对审判工作进行管理的职能,一个是决定机关,一个是执行机关。因而,专门审判管理机构是审判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接受审判委员会的指导并对其负责,二者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2、专门审判管理机构与主管院长的关系。法院主管审判的院长对审判工作实行行政化管理,基于其管理的行政性,管理面广泛,不仅对其分管的审判工作进行全面管理,而且对分管部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在审判工作的管理上,无论是案件的裁判情况,还是审判工作的综合情况,主管院长都要进行管理,包括对分管审判工作质量、进度。主管院长一般采用行政管理手段随时进行管理。专门审判管理机构对法院的整个审判工作进行宏观管理,主要是程序上的管理。虽然对主管院长分管的审判工作也进行管理,但这种管理不同于主管院长的管理,专门审判管理机构立足对法院整个审判工作实行宏观管理,主要是通过审判流程对审判进度和质量进行管理,一般采取事前督办,事后监督的方法进行管理。相比而言,主管院长的管理更全面、更具体、更详细、更直接。主管院长与业务庭是上下级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专门审判管理机构与业务庭是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因此,主管院长是对局部审判工作进行全面管理,专门审判管理机构是对整个审判工作进行宏观管理,从这个角度看,二者是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审判管理,形成审判工作多层次、立体式的管理。

3、专门审判管理机构与业务庭的关系。业务庭庭长负责本部门的审判工作,对承办的案件质量、办案进度和其他相关的审判工作承担管理责任,不仅接受主管院长的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而且接受专门审判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业务庭对审判工作的管理主要是对案件的审判进行具体管理,一般由庭长进行行政化管理。专门审判管理机构对各业务庭的审判进度和审判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同时也为业务庭的审判工作搞好服务,确保审判的正常进行。专门审判管理机构与业务庭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法院审监庭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年,为了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三个至上”的重要指导思想,紧紧抓住执法办案这个第一要务,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承担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任,切实提升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的整体形象,在广泛征求庭室意见的基础上,经中院党组研究决定,在中院机关开展“以争先创优为目标,突出审判执行这个第一要务,着力提高案件质量,强化内部监督,践行司法为民,让人民满意”为主要内容的争先创优活动。特制定本计划。

一、以进一步加强班子和队伍建设为核心,切实提高干警执行力

1、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继续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上下工夫

**年,根据中央的统一安排,把认真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抓实抓好。在活动中,采取多种形式,广开言路,在分组调研、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把握社情民意的基础上,对当前法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归纳梳理,对加强和改进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汇总,形成专门材料,组织全院干警学习讨论,对照自身找差距,每位干警都要写出剖析材料和整改措施,存入干警个人执法档案备查。

通过活动的开展,确保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入脑入心,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领思想阵地,确保人民法院的审判执行工作始终运行在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的轨道上,为人民司法,让人民满意,忠实履行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捍卫者的政治责任与司法责任。

通过活动的开展,牢固树立“三个至上”的理念,真正做到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感情认同;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的理念,重民生、排民忧、解民难;牢固树立自觉接受监督的理念,正确处理好依法独立审判与接受监督的关系。

2、开展各项教育培训活动,继续在提高素质、增强司法能力上下工夫

以培育广大干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秉公执法、清正廉洁的职业道德,辨法析理、胜败皆服的审判能力,排忧解难、定纷止争的调解方法,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的高尚精神,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为主要内容,在政治业务教育培训活动中,坚持日常性教育的普通性与专项教育的针对性、灵活性相结合,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领导授课与干警交流审判经验相结合,专项评查与个案点评相结合,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形式,严肃学习纪律,确保教育效果;积极与高校联系,开办业务学习班,邀请名家讲座,突出专业培训的系统性,避免专业培训应付了事,切实调动干警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培育业务尖兵;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大力挖掘、培养、宣传身边典型,弘扬正气,激励干警奋发图强;同时开展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做到警钟常鸣。开展展示法院形象“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活动,引导广大干警注重工作细节、小节,培养干警一言一行关乎法院形象的理念,从细微处做起,以点带面,聚沙成堆;组织和引导广大干警上街头、下农村、进社区,察民情、听民意、恤民心,开展法律服务和法治宣传活动,充分展示法院形象;选定三个节点组织干警开展“我为法院添光彩”活动,各庭室必须组织开展一次专门的展示法院形象活动。

3、开展各类考核评比竞赛,继续在严格内部管理、提高干警执行力上下工夫

政治部以推介1至2个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先进典型及政工工作进入全省先进为目标,围绕审判执行这个第一要务,以考核评比竞赛促工作发展,坚持以岗位目标管理考核为中心,以中层正、副职考核为重点,将德、能、勤、绩、廉等工作指标进行量化,科学、客观、合理评价干警工作业绩和工作水平,切实加强和提高中层干警领导所在庭室干警团结共事的能力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党组决定的能力。将理解、贯彻、落实、执行党组决策,认真履行本身职责,致力提升工作业绩等工作执行力纳入岗位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年内抓住1至2个执行力不强的典型予以通报批评。同时完善机关考评体系,探索建立院领导考核办法。开展落实《制度汇编》督查活动,实现规范化管理,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对不按制度办事的,严格责任追究,年内选取2至3个反面典型进行通报。围绕审判执行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大力开展各类单项竞赛,以竞赛促工作:开展“优秀审判员”竞赛,以事了案结为目标,鼓励快办案、多办案、办好案;开展“执行能手”竞赛,加大执行工作力度,破解执行难题;开展“调解能手”竞赛,加大调解工作力度,促进社会和谐;开展“刑事专项审判先进个人”评选,充分发挥刑事审判打击保护功能,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开展“涉法涉诉先进个人”评选,加大处理涉法涉诉工作力度,维护司法权威,增强司法公信力;开展“调研工作先进个人”评选,加强调研工作力度,提高司法能力和司法水平;开展“优秀书记员”评选,提高书记员的综合素质;开展“优秀工作人员”评选,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4、开展各项文体活动,继续在活跃气氛、增强全院凝聚力上下工夫

利用演讲赛、朗读会、法官茶座、体育比赛等活动,陶冶法官情操,丰富法院文化,活跃机关气氛,增进情感交流。开展爱心助学活动,选取2至3名贫困高中生资助其完成学业。举办全市法院第二届“天平杯”男子篮球赛。逢重大节日组织干警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大力支持干警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并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和鼓励。

二、以进一步提高司法质效水平为重点,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的满意度

1、以高标准、严要求的目标,突出审判管理的针对性和及时性

审判管理办公室在保持住**年工作成绩的基础上,实现全市法院司法状况考评在全省“保七争五”的目标,在进一步落实审判管理各项制度,形成评查工作常态机制的基础上,针对审判执行工作的难点、热点问题,拓宽工作思想,创新工作方法,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增强审判管理工作的灵活性。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及时总结司法质效指标中所反应的突出问题,以审判管理指导的形式,反馈给相关庭室和相关审判人员,提出解决问题的指导性意见,并责令限期改进,屡教不改的,移送纪检监察按行政效能监察的有关规定处理。开展优秀裁判文书展示和评比活动,加强裁判文书的说理性,竭力实现“胜败皆明”,特别是对发改一审法院的案件,要充分阐明改判理由,不但让当事人心服口服,更应该让被发改案件的承办人和所在法院心服口服,真正实现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业务监督。对制作水平差的裁判文书进行通报,由于裁判文书质量不高而引发矛盾、影响法院形象的,坚决予以纪律处分。严格控制报批延期审理案件数量,各庭应控制在案件总数的3%以下,坚决杜绝超审理期限案件的发生。开展“庭审示范合议庭”竞赛活动,定期开展庭审观摩活动,及时发现庭审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规范庭审活动,通过评析庭审行为,提高规范审判和驾驭庭审的能力。以实现“三提高二降低”[提高调(和)解率、普通程序简便审适用率、执结率,降低上诉(申诉)上访率、发回重审改判率]为目标,以案件审理数、案件审理(执行)周期、调解率和一、二审案件发改率等为主要内容,将审判人员的司法绩效指标排位逐人逐月张榜公布,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的工作氛围,切实提高全院司法质效水平。

2、突出审判(执行)工作重点,切实提高案件质量

(1)刑事审判:

刑一庭和刑二庭以刑事专项审判受到全省表彰为目标,做到:

A、一审案件上诉后发改率控制在5%以下,刑一庭和刑二庭的绩效考核进入全院前三名;

B、以逐渐降低二审案件发改率为目标,加强对下级法院的业务指导,全力支持下级法院解决案件审理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二审案件改判做到有理有据,对于没有新的证据和事实、一审量刑非畸重畸轻、可改可不改的案件,一律不改;

C、庭审环节引入量刑辩论机制,以典型案例指导下级法院量刑,规范自由裁量,统一量刑标准,避免量刑失衡;

D、建立审理未成年人犯罪合议庭,建立符合未成年人犯罪特点的审理、量刑和管教机制;

E、与政法各单位加强联络,加强对判处缓刑罪犯的监管帮教工作;

F、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尝试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对生活因受犯罪侵害陷入困境的受害群众,实行国家救助。

(2)民事审判:

民一庭以民事调解工作受到全省表彰、民二庭以民事专项审判受到全省表彰为目标,做到:

A、加大案件调解力度,注重调解方式,讲究调解技巧,切实提高案件调撤率,其比率达40%以上;

B、开展“办案零上访、零投诉”评比竞赛,当年结案案件申诉再审率控制在3%以下,实现进省上京零上访;

C、开展方便群众诉讼活动,全年下基层巡回开庭审判达3次以上;

D、探索繁简分流的审判模式,尝试设立速裁庭、调解合议庭,尽量减少工作量和缩短审理周期;

E、加强指导,统一司法尺度和标准,尽量实现同类同判的目标,切实降低二审案件发改率;

F、多方沟通,对当前多发的劳动争议案件和交通肇事案件,积极与公安、劳动、工会等部门联络,确定专业协调人员,形成审理相关案件的会议纪要,多方协作,保证案件审理效果。

(3)行政审判:

行政庭以进入全省法院行政审判质效双优竞赛优胜单位为目标,做到:

A、加强与政府法制部门及各行政职能部门的联络协调,完善行政案件多元化协调处理机制,以个案专题报告、定期工作通报、行政司法联席会议等途径,积极探索协调处理行政案件的新方式,利用行政诉讼法颁布20周年之际,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对全市执行行政诉讼法工作开展专题检查。

B、与市委党校沟通,联合建立教育实践基地,协助行政机关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邀请行政执法人员旁听典型案件的开庭审理,增强依法行政观念和依法应诉能力;

C、尝试推行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提高行政机关遵守法律的自觉性。

D、规范计生法庭的管理,加强对涉计生案件的指导,与市计生委联合开展“优秀计生审判(执行)单位”竞赛。

(4)执行工作:

执行局以集中清理执行积案进入全省法院前三名并受到全省表彰为目标,在执行工作中做到:

A、积极与有关部门衔接,抓紧落实执行救助资金制度;

B、规范、完善和落实执行工作提前介入工作,制定立案、审判、执行三部门协调配合的规定;

C、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借助新闻媒体定期开办执行专栏,通报典型案例,探索执行威慑机制的形成,建立在一定期限内未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时,责令被执行人向执行机构申报财产制度,与政法各单位联合行文,共同打击被执行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行为;

D、以有效的执行监管提高工作绩效,逐案实行表格管理制度,将申请人提供的财产线索、被执行人申报的财产、办案人员主动查明的财产、执行措施的采取情况、工作进度情况等信息输入微机进行信息化管理;实行工作限时制度,对案件承办与流转的各个环节都明确规定,对无正当理由超时限者严格追究责任;实行怠于履行职责处罚制度,对办案人员在规定时限内不积极核实当事人提供的财产线索,在规定期限内不主动采取执行措施,怠于处理查封、扣押财产,或在规定期限内没有穷尽执行措施,则追究办案人员怠于履行职责的责任。

(5)审判监督:

审监庭以审判监督工作受到全省表彰并争取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为目标,做到:

A、进一步规范减刑假释案件的审理,对所有呈报的减刑案件全部进行听证。所有减刑案件均由庭长担任审判长,所有假释案件均由庭长主审,主管院长审核,以统一减刑假释标准。加强对减刑假释案件的调研,就相关工作对监狱及其他劳改场所加强指导,确保减刑假释工作不出现差错。

B、选取部分典型案件做好再审案件的分析,及时总结审判经验;

C、积极探索民商事再审案件立案和审理工作新方法,加强对再审案件的调解力度,做到“事了案结”;

D、加强对基层法院审判监督工作的指导,稳定审判力量。

(6)立案:

立案庭以立案工作受到全省表彰和创建全省立案文明窗口为目标,做到:

A、坚持依法有限立案原则,确保进入诉讼的案件审理得下,执行得了;

B、对各级交办案件要认真组织、协调,力争三个月内答复相关部门;

C、在落实初信初访制度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法官判前、判中、判后答疑运行机制;

D、建立审判庭主要负责人轮流接访制度,将接访人员提前一个月向社会公布;

E、建立健全导诉导访工作制度,规范导诉导访行为,采取各种便民措施,方便群众诉讼;

F、探索申诉调解工作,节约审判资源。

(7)林业审判:

林业庭以获得全省林业审判先进集体为目标,规范司法行为,高效优质办理涉林各类案件;配合林业主管部门搞好林权制度改革,加强疑难、新型林业案件的调研工作力度,及时向林业主管部门建议重视国有林场的林木流转问题;按照省高院和省林业厅的要求,认真总结近三年的林业审判工作,积极参加“全省林业审判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活动。

(8)警务工作:

法警支队以争创全省、全国先进警队为目标,做到:

A、在审理刑事案件警务工作中,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值庭、押解、安检、看管无差错;

B、依法送达各类法律文书,确保及时、无差错;

C、在机关安全保卫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供优质高效的警务保障;

D、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要反应迅速、措施有力,确保机关工作秩序安全、有序。

(9)司法赔偿工作

赔偿办以进入全省先进行列为目标,做到:

及时审结各类赔偿案件;理顺与其他政法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关系;做好赔偿追究工作。

3、严格审判纪律,确保审判工作的廉洁性,树立司法公信力

纪检监察工作以力争全市法院领导班子、成员不出问题,力争全市法院中层干部不出大问题,力争全市法院一般工作人员不被纪委、检察院立案查处,纪检监察工作受到全省表彰为目标,做到:

(1)以监督审判权和执行权为重点,开展规范司法行为,严肃审判纪律专项整治活动,全面清理和整顿审判执行中不规范的行为,并把这一活动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2)畅通举报渠道,认真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始终保持纪律监督高压态势。

(3)进一步加大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力度,对工作中慢作为、不作为的人和事坚决处理到位;进一步加强明察暗访工作,年内开展4次以上明察暗访工作,发现问题坚决处理到位;进一步加大差错案件追究力度,对审判执行中存在的违法违纪行为,坚决处理到位;认真落实案件回访制度,避免审判、执行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发生违法乱纪行为。

(4)建立和完善执法档案,将执法档案作为记录、反映干警业绩水平的重要载体。

三、进一步加强行政管理工作,切实为审判执行工作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1、司法技术室以信息化建设和运用工作受到全省表彰为目标,加强信息化管理工作,实现科技强院目标。以法院内部网络为平台,实行日常工作和各项管理信息化,特别是在院领导对案件的跟踪管理,全院文档传输、司法质效、优秀裁判文书展示等方面实现电子信息化。建立电子阅览室,清理和规范全院网络管理工作。

2、办公室以法院网建设受到全省表彰为目标,利用**法院网、**法院简报、**审判等媒介,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及时交流总结审判工作经验,设立信息奖励基金,鼓励干警多写材料;同时,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及新闻媒体的联络,及时将法院和法官的先进事迹宣传出去,做到“墙内开花墙内墙外齐香”。以及时性和丰富多彩的内容为重点,采取多种措施,把**法院网办成法院上下信息经验交流平台和对外法治宣传窗口。建立网评员队伍,及时跟踪各类负面新闻报道,确保不出现重大负面新闻。

3、研究室以调研信息工作进入全省、全国先进为目标,突出调研信息工作对全院工作的指导作用,提高干警理论水平,年内争取开展两次以上全院性专项调研活动,各庭室根据自身工作需要,开展一次以上专项调研,促使调研工作全面开花,并将调研成果及时运用和指导审判实践。完成对近三年典型案例的收集、编纂工作,加强典型案例对审判工作的指导,规范法官自由裁量行为。年内争取2篇以上文章被国家重要期刊采用。

4、行政装备科以后勤管理工作受到全省表彰为目标,严格内部管理,合理控制开支,坚持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特别是要加强对日常办公经费和车辆开支的控制,完善财务、接待、办公用品、车辆等管理制度;完善办公楼整体功能的发挥,以严格的内部管理提高办公环境的品位;继续抓好机关后勤保障,确保机关、宿舍区不出现安全事故,争创“文明家园”;加强“两庭”建设。通过自身努力,使“两庭”建设、装备信息统计、财务决算统计报表工作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5、充分发挥政务服务职能,做好内外联络和上下级沟通;规范档案管理,保证档案管理安全,充分发挥档案的利用功能;加强机要保密,确保不出现失泄密事件,档案管理、机要保密工作力争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四、组织实施

1、成立争先创优活动领导小组,党组书记、院长熊春明为组长,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欧守冬为副组长,其他院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张胜广兼任办公室主任,日常工作由政治部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