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生活的作文(精选5篇)
关于高中生活的作文范文第1篇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艺术创作首先来源于生活,也就是要对生活有感触,对生活有深刻的认识,有独道的理解。讲艺术与生活的辩证关系时指出,生活是艺术唯一源泉,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但艺术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可以而且应当比实际的生活更高、更典型、更理想。就是说,艺术要求对生活进行高度集中和概括,要求典型化、理想化,从而创造出比现实更美好、更富有诗意、更理想的艺术境界,创造出新时代的意境。
从生活出发作为艺术创作中的最基本,最普遍的创作方法,这种方法揭示人类与艺术的一种现实的依存关系,反映人类的精神诉求。 从生活出发创作出的现实品格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弘扬人文精神的写照,生活的气度则是广阔而浩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不但追求作品的真实性,而且也追求表达崇高的感情,使作品能够与观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提高人们认识的作用。一个民族的艺术,如果没有崇高的审美理想,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如何从生活中攫取最能反映时代精神与理想的素材作为母题,体现着艺术家的修养与人文价值,更体现艺术家精神生活的层次。只有从生活中更深的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作品中才会有更强的传统艺术气息,艺术作品承续传统可能以古开新。中国有取之不尽的素材,古老悠久的文化历史, 中国拥有一方至为广阔而深厚的社会土壤,这是中国艺术家的宝贵财富。艺术为人民服务,艺术面向13亿人民群众,这是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是一个艺术家必须具备的优良品格。
从生活出发一定要注重人文精神的挖掘,艺术作品的深层或本质的内涵是人文精神的追求。人文精神是艺术创作的核心,我们说的人文精神是指民族精神,也包含着艺术家的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高层次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对精神世界的表述。艺术的终极价值是以真善美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而人文精神又是推动艺术终极价值实现的力量源泉。人文精神无论对于民族艺术的发展或艺术家的创造能力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华民族艺术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信念和支撑。我们应该用更高、更远的人文精神和文化视野去关注现实生活。艺术家必须重视在人文精神中洞察、在平凡中挖掘,以独特的视角反映生活,对社会现象进行文化思考,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会有一种分量与生命的厚重感。不断地创作出反映民族文化精神与品格,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艺术精品。
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艺术创作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坚持先进文化取得的成果,在技术手段和立意上熟练精思,锐意创新。 所谓“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只有回归生活才能实现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是创作的根。没有了根,这座艺术高楼就没办法稳定。艺术创作要把生活的积累真实地呈现出来,对生活的积累就是回归生活的过程。反映时代、感悟生活、关注民生、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理想。艺术家创作的过程中,不是凭借理性,就是出自感性,而事实上多数是两者结合的结果。凭借理性就是对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出自感性就是对生活的升华和超越。回归生活就是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不断开拓进取,找到触及心灵的深度。任何一种文艺创作方法都是适应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的需要产生的。实践证明回归生活的创作方法就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创作方法。一切艺术创作从本质上来说都是离不开生活,现实主义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创作方法。凡是偏重审美关注客观现实的艺术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
回归生活要求创作题材和内容上更加广泛深入,表现现实生活和重大题材在艺术形式、语言手法诸方面的探索上也显得更为多样丰富。从历史高度上对于未来艺术要有前瞻性。开拓发展如何坚守和突破民族精神问题。优秀的艺术作品重视形式美,又总是一其形式达于内美的表现,以期给观者以精神性的感染。中国经济的腾飞增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辐射力。国家文化艺术发展的大好形势为绘画艺术创作提供了最广阔的舞台。
绘画大师塞尚说:“画画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去复制现实,它意味着寻找各种关系的和谐”。塞尚说的各种“关系的和谐”就是回归生活理念在绘画中的运用,正好比写生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感受,有意地建自然的和谐关系。
关于高中生活的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校共青团工作时代化 受众视角 参与度 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D297 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共青团工作时代化”的概念
“时代化”应用于学术界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研究。但是,“时代化”在学术界基本上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专属代名词,很少被学者应用于其他领域的研究。本文试图打破学界的“常规”,将“时代化”应用于高校共青团工作研究。那么,什么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时代化呢?
时代化是个复合概念,是纵向时间和横向时务的立体融合。纵向看,时代一般是指历史发展的时间序列。从横截面考察,时代除了具有时间属性之外,还表示与时间相伴随的时务和时势,也即时代面临的课题和任务,由此引出对时代主题的分析和时代使命的把握豍。因此,“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时代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纵向来看,是相对于高校共青团工作自身的历史沿革而言的,高校共青团工作受高校教育改革的影响而呈现出具有一定的历时性变革;从横截面来看,高校共青团工作随着时代的变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工作环境已经从传统封闭型过渡到网络化、信息化为主的工作环境,高校共青团工作服务的受众需求也变得多样化,这就要求高校共青团工作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不断进行自我职能的调试,不断更新工作观念,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实现“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时代化”,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学生需求多样化是高校共青团工作时代化面临的巨大挑战,高校共青团工作实现的载体主要是各类型的活动,本课题基于受众视角以认知度、参与度、满意度和期望度四个维度对武汉大学共青团开展的工作进行绩效评估,试图从学生的微观视角找出高校共青团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二、基于受众视角对武汉大学的实证研究
(一)问卷样本构成。
本次调查在武汉大学校内采用随机调查的方法,获取了215个调查样本。其中,性别缺失值为2,男生114名,占有效百分比53.5%,女生99名,站有效百分比的46.5%,男女性别比例基本平衡。在年级构成上,缺失值为2,在有效的百分比中,大一35名,占16.4%,大二的59名,占27.7%,大三的61名,占28.6%,大四的39名,占18.3%,研究生19名,占8.9%,专业涵盖五个层次,且各个年级所占比例相差不大。在政治面貌上,缺失值为1,中共党员(含预备)57名,占有效百分比26.6%,共青团员142名,占有效百分比66.4%,派1名,占0.5%,群众14名,占6.5%。在专业方面,文科类109名,占有效百分比50.9%,理工科类105名,占49.1%,文理科专业所占比例基本持平。因此,不管是从性别、年级,还是从政治面貌、专业来看,本课题的随机调查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二)认知度。
在“您认为校团委的职能是?”一题中,59.8%的学生选择了“教育引导学生”,55.1%选择了“服务学生”,44.9%选择了“组织学生”,35%的学生选择了“维护学生权益”,14%的人选择了“不清楚”。在被问及“校团委在学生中的作用”时,19.4%的学生选择了“非常重要”,41.3%的学生选择了“比较重要”,31.6%的学生选择了“一般”,7.8%的选择了“不重要”。在被问及“您是否认同团组织是党联系广大青年学生的桥梁纽带”,79.1%的学生选择了“认同”,20.9%选择了“不认同”。从这三个指标的测量可以看出,学生对校团委的职能、地位、作用等的认知还是比较到位的,总体上,学生对校团委的认知度还是比较高的。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不清楚校团委的职能,一部分人认为校团委的作用一般甚至是不重要,还有一部分人对共青团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具有排斥心理。
(三)活动的参与度。
活动的参与度C下辖6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的测量主要是通过三级指标综合得知。而对于每个三级指标的测量则主要是采用了赋值法,具体的赋值为:“参加过”赋值为2,“听说过但没有参加过”赋值为1,“没有听说过”赋值为0。然后测出每个三级指标的具体得分,从而测出每个二级指标的得分,再和中值Z进行比较。经过测量,“教育和引导团员学生的活动”参与度C1得分为5.16,小于该指标的中值6,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度C2得分为3.86,小于该指标的中值4,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度C3得分为2.82,小于该指标的中值4,校园文化活动参与度C4得分为5.29,小于该指标的中值6,科技科研活动参与度C5得分1.61,小于该指标的中值3,就业创业活动参与度C6得分为2.17,小于该指标的中值3。
从测量的结果可以得知:(1)各个二级指标的得分均小于各类指标的中值Z,活动的参与度C总得分为20.96,小于中值26,因此,学生对武汉大学共青团开展的活动的参与度不高。(2)在六类具体的活动中,相比之下,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得分较高,参与度较高,其次就是教育和引导团员学生类活动,而科研科技活动的参与度则比较低。
(四)对校团委开展活动的满意度。
对满意度M的测量分为6个二级指标,对每个指标的测量采用赋值法。“非常满意”为5,“比较满意”为4,“一般”为3,“不满意”为2,“非常不满意”为1。经过测量得知,“教育和引导团员学生的活动”满意度M1得分为3.68,大于该指标的中值3,社会实践活动满意度M2得分为3.85,大于该指标的中值3,志愿服务活动满意度M3得分为3.80,大于该指标的中值3,校园文化活动满意度M4得分为3.86,大于该指标的中值3,科技科研活动满意度M5得分3.64,大于该指标的中值3,就业创业活动满意度M6得分为3.59,大于该指标的中值3。
从测量结果得知:总体上看,学生对校团委开展的活动的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各项指标得分均高于中值3,且均高于3.5,接近“4—比较满意”的水平)。其中,最接近“比较满意”水平的是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可见,学生对这两类活动最为满意,其次是志愿服务活动,最后是科技科研活动和就业创业活动。但是学生对校团委开展活动的满意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完全能够超越“比较满意”的水平。
(五)期望度。
在“你最期望校团委开展的活动类型”的调查中,选择思想教育系列活动的占10.8%,选择社会实践活动的占了62.1%,选择志愿服务活动的占了41.5%,选择校园文化活动的占了55.4%,选择科研科技活动的占了34.9%,选择就业创业活动的占了43.6%。从测量结果得知:学生最期望校团委开展的活动类型是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其次就是就业创业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和科技科研活动,最低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仅有10.8%期望开展这类活动。因此,共青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面临着“尴尬”处境,需要引起校团委的高度重视。
三、相关性分析
(一)参与度和认知度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对活动的参与度和认知度三个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得知,“活动的参与度”与“校团委认知”“校团委地位作用”“校团委是党联系青年桥梁”的皮尔森相关系数分别为0.171、0.273、0.199,这三个皮尔森相关系数均远大于显著水平0.01和0.05,且均为正数,因此,参与度和认知度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学生对校团委的认知度越高,对校团委开展的活动的参与度就越高。
(二)参与度(C)和满意度(M)相关性分析。
通过“活动的参与度”C与“活动满意度”M的相关性分析得知,皮尔森相关系数为0.254,远大于显著水平0.01,R值为0.000,远小于 0.05,否定原假设,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意义。活动的参与度和活动的满意度之间是呈现出正相关关系的。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度越高,对活动的满意度就越高。
(三)开展活动的形式与对校团委的支持度相关性分析。
学生对校团委开展各类活动的形式有着自己的认知和判断,认知层级分为很好、一般、比较差、非常不好四个层级,而学生对校团委也有着自己的态度,态度层级分为强烈拥护、支持、不关心、不支持、非常不支持五个层级。通过对开展活动的形式与对校团委的支持度相关性分析,得知,皮尔森相关系数为0.557,远大于0.01,统计上具有显著性。因此,从学生角度来看,开展活动的形式与对校团委的支持度呈现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开展活动的形式越好,学生对校团委的支持度就越高。
(四)开展活动的形式与满意度的相关性。
通过对“开展活动的形式”于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得知,皮尔森相关系数为0.590,远大于显著水平0.01。因此,开展活动的形式与对活动的满意度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关系。从受众角度来看,开展活动的形式越好,学生对活动的满意度就越高。
四、受众视角下高校共青团工作时代化的路径选择
(一)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代化。
高校共青团的主要职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高校共青团这个最主要的职能在学生这里却遭到了反对。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并不高,学生最不期望校团委开展的活动类型便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窘迫状况需要及时改变。一方面,这要求高校共青团职能进行转变,由政治管控为主转向服务学生为主,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迎合时代潮流,活动开展形式要生活化,充分培养和发挥学生在思政工作中的主动性。
(二)根据学生的需求针对性地开展活动。
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型的活动,这是学生需求多样化的比如要求。对学生最期望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需要继续加大开展的力度,对学生最不希望开展的活动类型但是又是上级团委、同级党委以及共青团自身要求开展的活动类型,高校共青团需要下一番功夫进行调整,创新活动内容和开展的形式,充分做好动员工作,做好宣传工作,做好活动的奖励工作等等。只有学生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开展的活动,才是最受欢迎的活动,才是最有效率的活动类型。
(三)创新共青团活动开展的形式。
经过相关性分析得知,在学生眼里,开展活动的形式越好,对活动的满意度就越高,对校团委的支持度就越高。因此,不管是项目化运作活动,还是采取招投标形式开展活动,还是采取辩论、征文、知识竞赛、训练营等具体活动开展方式,高校共青团需要结合时展,结合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特征,结合学生需求多样化来创新活动开展的形式。
(四)活动宣传方式多元化,提高活动的参与度。
在被问及“您是通过哪种途径了解到校团委活动”时,选择“网络(未来/自强/人人/微博等)”的占47.5%,班级23.2%,宣传单/展板/广播69.2%,同学27.3%,其他11.1%。从中可以看出,学生获取活动信息的方式存在着两极化趋向,一极是网络渠道,另一极是宣传单、展板和广播等传统渠道,传统渠道是学生获得活动信息的主要渠道。高校共青团活动的宣传方式仍然传统宣传方式为主,高校共青团工作时代化要求活动的宣传方式也应该多元化,尤其要注重网络渠道的使用,尽最大可能将学生吸纳到活动的参与中来,提高学生对共青团活动的参与度,从而提高对校团委开展活动的满意度。
科研项目:本课题系2023年武汉大学青年研究中心重点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本科大三)
关于高中生活的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高中;体验式;作文教学;影视作品
体验性作文教学,关键在“体验”二字,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体验自己的生活,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学生与他人、社会交流的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受限于阅历层面的困乏和知识层面的缺少,对人生或者简而言之所谓的“生活”,很难说有那种既独到又深刻的认知和解读,有所体验但体验得不到位、不深刻;对于教师而言,也很难找到一种直接的方法,来合理引导学生强化对生活的体验性认知,更多只能作为一种浅表层次的知识层面的解读,类似于一种概念性的“灌输”,效果不佳自然可想而知。所以,当下体验性作文教学往往有所强调,却流于泛化,忽略了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也不够突出。
而这种情况,在农村高中作文教学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农村学生一方面生活面较窄,在从传统的农村向城镇化新型农村过渡的新时期,因为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变化、家长望子成龙的期望和学生在学习方面面临的压力,使他们不能完全地参与到生产、生活的劳作中,也就更加不能深入体悟原本丰富的农村生活,同时也无法拥有丰富的城市生活,其能够体验的对象也就变得相对狭窄;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环境因素的制约,特别是经济条件的制约,很多家长为了子女的教育费用和生存不得不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工作上,不少学生大部分时间是与家中的老人生活,加上学生父母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对子女的学习引导得很少,使得学生课外阅读面较窄,其体验人生和解读生活的能力也就相对缺乏。因此,找到一种既能让学生乐于感受、欣于体验的载体,让农村高中生能够在不用付出更多物质条件的情况下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从而提升语文素养,写出有真知灼见、真情实感的文章,是农村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从现在的语文教育实际情况而言,迫于学校安全管理的压力以及学生高考应试的压力,学生的课外实践基本上是很难进行大规模、多频率的尝试。那么,找到一种低成本、小范围、便捷性的教学体验载体就至关重要了。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优秀的艺术作品中往往浓缩了创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真诚反思,加上影视作品的形象性、直观性,也非常适合高中学生的兴趣和心理。因此,笔者在农村高中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尝试中,多次引导学生通过影视作品来强化对生活的体验感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一次关于“糖纸”的材料作文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来观看电影《童梦奇缘》来加深学生对情感的体验与反思。我并没有将整部电影直接放映给学生观看,而是通过介绍、引导的方式带着学生一起来体验。在体验式作文教学引导中,我主要做了如下尝试。
首先是突出体验主题,确保有的放矢。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体验影视作品与在影院看电影是不一样的,必须目标明确,而不是听之任之。因此,在教学一开始,虽然学生对即将观看的影视作品可能感兴趣,也可能不感兴趣,但是教师必须将其中最契合教学主题的片段抽离出来,并结合自身的体验理解,创设符合主题的情境。由于“糖纸”材料作文,其核心主题是亲情,因此我将电影《童梦奇缘》中有关亲情的几个片段抽离出来,主要是“亲情中的温馨”“亲情中的误会与怨恨”“亲情中的谅解”这几个不同层面的细节,在放映每一个片段前,我将故事之前的相关内容作一个介绍和提示,然后引导学生在观看相关片段的时候,能够从亲情的角度去理解、去体会细节和情感,使教学都是围绕体验对应的主题而展开,不至于让课堂成为失控的电影院。不少学生在这样的引导后,由随意变得认真,对片段中的细节有了更深的思考。
其次是加强体验互动,确保有感而发。体验影视作品是极具个性的,很难要求学生体悟角度、深度的一致性。但是作为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围绕主题的前提下,通过互动将体验到的情感和道理讲述出来,进而形成一种基本的共鸣和认可,这样才能为下一步的写作提供一个相契合的引子。所以,在每一个片段放映完毕后,我并不要求学生去回应和讨论剧情,而是要求学生比照片段中的细节来找寻自己记忆中相似的细节,当然这个细节与材料作文“糖纸”主题要相关。这样互动的目的就是要提醒或者说提示学生,在人生经历中提取自己的写作源,由于有了电影片段的“珠玉在前”,学生体验互动起来也就相对放得开。不少学生看到影片开始“家庭亲情的温馨”场面时,也就自然而然回忆起童年关于亲人、亲情的细节,特别是看到最后一个片段光仔白发苍苍死去之前的悔恨时,不少学生有感而发,谈到曾经与朋友、家人的矛盾细节,说出来像松了一口气似的,我知道这种体验肯定是深刻和独特的。
最后是明确体验路径,确保有章有法。在对影视作品的形象体验和互动体验之后,如何将影视作品刺激和生发出的情感与作文教学的主题有机结合起来,是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关键。笔者主要是通过关键词引导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打通走向自己内心的情感通道。比如,围绕“珍惜亲情”这个比较惯常的写作路径,我给出了“付出”“忽视”“丢失”“找回”等几个关键词,有不少学生围绕这几个关键词,就能够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不同事情与主题相关的片段串联起来,有一位学生在课后的写作中这样写道:
爷爷总记得我这张“糖嘴”,总会从衣袋里变戏法般摸出一颗糖递给我,我笑着接过,剥开,将糖纸奋力往空中抛去……(爷爷的付出、我的忽视)
医生说爷爷可能再也记不起来他周围的人了,可他还记得我,每天都和我玩,还有那颗“亘古不变”的糖。(爷爷的付出)
我轻轻推开爷爷的房门……“孩子,你爷爷他去天堂了……”不!不!这一切都不是真的!爷爷他难道忘了吗?忘了他说过我回来给我糖吃的吗?(亲情的失去)
忽地想起那些被我丢掉的糖果纸,纸里面满载着我和爷爷的回忆,而我当时却漫不经心地丢掉了……(我的忽视与找回)
文章有了具体而且独特体验的细节支撑,就使得情感表达充沛而自然、体会深刻而感人也使得写作叙述有章有法,细而不碎、跳而不乱,从而有效实现了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写作目标。
其实,在具体的体验式作文教学实践中,影视作品只能作为一个帮助学生走进生活的媒介,而不应该作为一种简单地激趣工具。基于此,教师的引导,一方面应该如影随形,让学生体验影视作品,而不是写电影观后感,应该明确体验的主题、体验的路径以及相对应的要求;另一方面应该恰如其分,让学生以影视作品中生发的情感和阐明的道理槊浇椋来重新审视自己过往生活中的人和事,并能够带有感情地诉诸笔端,这也是作文体验式教学的核心所在。
关于高中生活的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写作的教学效能;过程性写作;融合性课程;自由写作
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写排在最末,相反却是最能体现英语语言综合能力,也是最难的一项技能。在英语课程标准中,写作被重新定位,回到了应有的位置与高度。然而,很多中小学英语教师对写作的认识不足,从而导致了写作教学的效能低下。本文从分析当前高中英语教师对写作的片面认识出发,谈谈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英语写作教学效能的几点尝试,希望对广大英语教师有所启示。
一、写作教学效能低下常见误区分析
认识指导实践,高中英语教师对于写作认识的局限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清晰的反映。在写作教学实践中,他们走进了诸多误区。
1.英语教师对于写作的认识偏失,存在着严重的考试功利主义
中学英语教师普遍把写作等同于作文、关联考试,把作文分数当成是写作教学成果的唯一评价标准,所以高中的英语课堂缺乏系统的写作教学与训练,写作活动都是围绕着考试作文来开展,老师们认为课外多写作文,写作能力自然能得到提高。同时,对于分数的崇拜,使得作文的书写、单词拼写、高分词汇和句型以及语法的准确性被无限夸大,而忽略了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评价的其他元素。更有甚者把写作文当成提高写作能力的唯一手段,割裂写与其他能力的重要联系,没有从听力、口语以及阅读活动中找到与写作相关的实质内容,加以融合合理利用。
2.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单一
英语教师过于重视写作产品结果,忽视写作教学的研究。在课堂上表现为传统灌输式教学,重视考试模式的话题和文体练习、重视对写作产品结果的检查与批改、重视高分技巧,对于如何真正开展写作训练缺少研究、缺少指导,较少关注学生已有知识框架对写作的重要影响,更少关注写作的过程。
二、提高写作教学效能的实践探索
时下的高中英语写作活动耗时耗力,效率低下,不仅不能有效提高写作水平,反而导致学生对写作兴趣的丧失。写作的性质决定了它的重要性,写作的难度也决定了它的提高要日积月累、长期训练。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应该树立对英语写作的全面认识,帮助学生树立写作信心,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教学实效。
1.扩大阅读量,重视语言积累,厚积薄发
没有积累,就不可能有良好的语感和有质量的语言输出,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落实新课标要求,加大课外阅读的指导,促进课内阅读与课外拓展、精读与泛读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在词汇知识、语法丰富、语言表达、思想内涵、文化信息,乃至篇章结构、段落发展、不同文体等各方面有充分积累和内化。笔者所在学校专门开设了外文阅览室,购买了数百种报纸杂志、2万多本英语书籍供学生借阅;笔者所教班的学生也都订阅了21世纪报高中版,以扩大阅读量,提高语言积累。实践证明,长期的持续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表达手段,开拓了学生思维,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信息,有效地避免了靠背诵固定句式、好词好句和范文完成写作获取高分的功利行为。
2.注重听、说、读与写的有机结合,通过听力、口语和阅读课活动提高语言输出质量,提高写作能力
听、说、读、写关系紧密,仅仅通过写作练习本身来提高写作能力难以实现。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注重多种技能的融合,听、说、读之后都有写作活动。听力课提供语言及信息的输入,阅读课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表达方式和语篇结构,听和读的输入性活动为写作提供了语言示范和内容支持。口语与写作都是输出性技能,开展形式多样的口语训练,先说后写对于丰富写作内容,提高写作信心效果明显。
3.关注写作过程,尝试过程式写作教学实践
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是以教师主导的成果教学法,教师根据写作成品来评价写作,忽视写作过程的指导。现代英语教学更加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倡导注重过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非常注重写作过程中的引导,在写作前阶段,着重指导学生挖掘题材、激活灵感和选择素材等;在写作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紧扣主题、规划结构和形成初稿等;在写后活动中,重在调动学生参与进行自我修改、小组修改和表达润色等。过程性的写作教学模式虽然耗时,但学生在写作中通过头脑风暴式的写前准备激活了已有的信息知识,体验了写作的完整步骤,参与并主导整个写作活动,比之传统的注重结果的教学方式收效更大。
4.丰富写作练习活动,鼓励自由写作
写作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方式,而不只是考试题型。英语教师应该让写作回归基本功能,通过丰富写作练习的形式,采用多样化的写作活动来提高高中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进而提高写作水平。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依托不同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活动产生出多样的写作活动,以丰富写作训练的活动,调动学生充分参与,如经常应用看图说话、转述故事、内容摘要等活动;还经常布置不限字数、不限内容的写作任务,学生自由发挥,肆意想象,可以描述心情、回忆经历、憧憬未来等等;笔者也常常使用写日记的形式开展写作活动,帮助学生用英文写作来交流思想,让他们真正喜欢表达自己,喜欢英文写作,而不是一种作业。通过丰富写作活动,减少围绕命题作文的练习,笔者降低了写作与作文、与考试的关联度,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英文写作的兴趣和动机,改变了只会应用老套句型和高分作文结构模式来拼凑应试“八股”文的写作方式,写作课的效能得到了极大提升。
5.开设写作课,关注写作技巧的指导
写作与作文有关联,但不能等同。写作是最复杂的语言技能,没有系统地指导,不可能有写作能力的整体提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每周或者一个周期都将给学生上一堂写作课,苦于没有合适的写作教程,笔者选用了大学英语写作教材,降低其词汇难度以适应中学生水平。在写作课堂上,笔者不再单纯围绕语法准确性和考试要求来开展教学,而是关注写作的基础技巧,形成写作教学体系,指导学生掌握词汇选择、修辞和标点、句子构建、段落发展和语篇结构技巧等,进而掌握不同文体的写作。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会背诵固定句型和范文是行不通的,上好系统的写作课,帮助学生练好内功才是王道。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认为,语言既是交流工具,也是思维工具。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基础,为他们继续学习英语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高中英语教师只有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教学指导意见,消除功利思想,才能长久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关于高中生活的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写作 关注社会
语文教学是为写作服务的,但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部分教师只看中分数,抠“知识点”,让学生整天挣扎于题海之中,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写作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不高,学习耗时费力,效益低下,习作无中心,可读性不强,人文精神严重缺失。这种“半截子”人才,怎能满足正处于快速、剧烈、深刻变革之中的社会需求?怎能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基于以上认识,我在使用语文新教材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力戒关起门来教书,注意“开门教学”,不仅看着书本,而且随时关注社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语文教学与写作注重人文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与写作融为一体是体现人文的语文教学,表现在教师具有人文情怀与学生具有人文意识。人文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文指课堂的人文。教师要将更多关注自身的“教”转移到关注学生如何优质地“学”、“写”上。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更应该以一种对学生人文的关照融入教学中,对待学生更应该多一些关爱,多一些期待。狭义的人文是要正确把握文本所蕴含的人文因素,科学施教,在语言文字的品读体验与写作中渗透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和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
二、在语文教学与写作中关注社会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与写作的重要补充形式。我注意精心组织开展,使其成为联系课堂和社会的纽带。
我坚持组织学生轮流每节课前作5分钟演讲,要求内容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如农业改革问题、官员腐败问题、社会中黑恶势力问题、同学关系和男女交往问题……我予以点拨和引导,从而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说话和写作能力。
我每周组织一到两次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读报沙龙”、“社会观察汇报会”、“专题辩论会”等,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而一个学生在“读书读报沙龙”活动中,介绍了自己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报道:在珠江三角洲,物质的富裕造就了一批“不读书、不务农、不做工、不经商”的“四不青年”。这个学生还从“不要做物质的富翁,精神的乞丐”,“小富则安的小农意识要不得”等角度对此加以评论。我深深感受到,不能小看学生,只要加以引导,他们就善于发现和思考社会问题。
三、引导和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反映社会生活
由于长期受僵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写作远离生活,虚情假意,这使我焦虑并深感紧迫。我在作文教学中,耐心指导、热情鼓励,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坚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努力,大多数学生能改变文风,写出反映社会、思考人生,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如,有一个学生在作文《卖菜》中,写农民老忠家的遭遇:寄托全年希望的橄榄菜该上市了,雨却无休止地下,买菜的老板难觅,老忠只得忍痛签订了亏本的卖橄榄合同。“到了摘菜的时候,天气奇好,菜价攀升”,“老忠闷声地抱菜过秤,抱菜上车”。“车开走了,老忠拿着钱,怎么也笑不起来”。作文最后一段只一句“农民的出路在哪里?”。我读了这篇作文被深深地感染了。我对同事说,结尾这一问,简直是一个沉重的“天问”。
老忠是我们周围,乃至整个中国许许多多农民的一个缩影。文章反映的社会问题太复杂了——农业经营方式问题、农产品市场问题、农业基础建设问题、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农民生活保障问题、农民素质问题……小学生未必考虑周全,但其中的关注民生、思考社会、同情弱者等情怀,不正是当代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质吗?
我将这篇作文打印出来作为范文,在评讲课中热情地介绍给学生,引导他们思考文中提出的社会问题,并高度地评价作者直面社会、积极思考的眼光,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