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翻译理论论文(精选5篇)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交际翻译理论,吴歌,谐音双关语
1. 吴歌中的谐音双关语
吴歌是指吴语地区包括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即江浙沪等太湖流域地区的同属一个语言文化圈的民歌民谣。吴歌中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即喜用谐音双关语,是由“谐言”和“关语”构成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这在吴歌中运用得非常普遍,历史上称之为“吴格”。使用最鼎盛的两个时期就是南朝和明朝。
在南朝时期,《子夜》、《欢闻》、《读曲》等数百首歌曲,都是这一类歌谣。其中《子夜歌》四十二首中一半使用了谐音双关语。如:“今日已欢别,合会在何时? 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其中“空局”关语为“棋”,取其谐音为“期”。再比如“春蚕易感化,丝子已复生”(“春蚕”关“丝”谐“思”);“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芙蓉”关“莲”谐“连”) 都是这一类谐音双关语。而在《读曲歌》八十九首中,几乎三分之二使用了谐音双关语。如:“打坏木栖床,谁能坐相思? 三更书石阙,忆子夜啼碑。”(“三更”关“夜”,“石阙”关“碑”谐音“悲”,“书”关“提”谐音“啼”。)又:“非欢独慊慊毕业论文格式,侬意亦驱驱。双灯俱时尽,奈何两无由”(“双”关“两”,“灯尽”关“无油”谐“无由”)。更有谐音双关语加叹谓构成歌谣的:“奈何许,石阙生口中,衔碑不得语。”可见谐音双关语在当时的民歌中运用很广泛。而且同一谐音双关语在多种曲调中反复出现,某些意象关系相对固定,比如“芙蓉”关“莲”,“方局”关“棋”“,黄莲”关“苦”,“石阙”关“碑”等等,说明当时谐音双关语运用已经格式化,成为一种很成熟的歌谣语言表达方式。吴歌中的谐音双关语,体现婉转细腻的情感特征,为南方人所特有。其以喻传情,以隐寓意,曲折诡谲,扑朔迷离,听众的思绪须得拐几个弯才能真正领会其本意,是这一时期吴地歌谣的重要标识。[1]
明代吴歌十分丰富,也喜用谐音双关语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如刘效祖《锁南枝》之“瞎虫蚁逃生,实撞着你线索。”等,然实不多见。唯近现的天启崇祯年间冯梦龙之《山歌》,谐音双关语俯拾皆是。冯系江苏吴县人,对吴格谐音双关语自然熟悉。其《山歌》十卷用吴方言写儿女情长,成就极其伟大,是吴歌史上难得的好歌词。请看几首用谐音双关语写就的短 歌:[2]
睃
思量同你好得场,弗用媒人弗用财。丝网捉鱼眼上起,千丈绫罗梭(谐“睃”)里来。
别
滔滔风急浪潮天,情哥郎扳椿要开舡。挟绢做裙郎无幅(谐“福”),屋檐头种菜姐无园(谐“圆”)。
旧人
情郎一去两三春,昨日书来约道今日上我门。将刀劈破陈桃核,霎时间要见旧时仁(谐“人”)。
冯梦龙运用谐音双关语更活,有的经过扩充令节奏更加活泼。如“姐道郎呀好像新笋出头再吃你逐节脱,花竹仿子绘竿多少班(《作难》)。”又:“好似黄柏皮做子酒儿,呷来腹中阴落落里介苦,生吞蟛蜞蟹爬肠(《思量》)。”另外毕业论文格式,谐音双关语大都用在短歌中,长篇山歌如《笼灯》、《门神》等却很少见。这说明谐音双关语最适用于独具本色的山野短歌。
前人对此已经作了大量研究工作。萧涤非先生在《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将《吴声歌》中所用之谐声字概括成两大类.第一类,同声异字以见意者,如 “藕”为配偶之“偶”,以“芙蓉”为“夫容”,以“碑”为“悲” ,以“题”“蹄”为“啼”,以“梧”为“吾”,以“油”为因由之“由”,以“棋”为期会之“期”,以“堆”为“涕”,以“箭”为“见”,以“篱”为“离”,以“博”为“薄”,以计谋之“计”为发髻之“髻”,以衣裳之“衣”为依旧之“依”,以然否之“然”为燃烧之“燃”。第二类,同声同字以见意者,如以布匹之“匹”为匹偶之“匹”,以关门之“关”为关念之“关”,以消融之“消”为消瘦之“消”,以光亮之“亮”为见亮之“亮”,以飞龙之“骨”为思归之“骨”,以道路之“道”为说道之“道,以结实之“实”为诚实之“实”,以曲名之“散”为聚散之“散”,以药名之“散”为聚散之“散”,以曲名之“叹”为叹息之“叹”,以曲名之“吟”为呻吟之“吟”,以“风”波“流”水为游冶之“风流”,以围棋之“著子”为相思之“著子”,以故旧之“故”为本来之“故”等。此外,还有以二字声音相近而谐声以见意者,如以“星”为“心”,以“琴”为“情”之类皆是[3]。王运熙先生《六朝乐府民歌》中的《论吴声西曲与谐音双关语》将谐音分成“同音异字,同音同字毕业论文格式,混合”三类加以论述,同时还论述了六朝时期普遍使用谐音双关语的社会风气,并由此上溯到《诗经》与《史记》,论述了双音谐字的历史渊源,颇为详尽[4]。可以说,谐音双关语是吴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及艺术特色,已成为历代研究者的共识。
2.交际翻译理论(CommunicativeTranslation)
由Peter Newmark提出的交际翻译理论即“译者应该将原语文本以其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都容易为译语读者所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准确的传递出来。”在交际翻译中,译作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原作,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交际翻译把翻译的重点转移到原文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在译文中再现的过程和结果上来。在交际翻译中,译者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比原作更好的作品来,译者有权力纠正或改进原作的逻辑关系,用优美的语言替代原文中晦涩的文字,去掉原文中模糊、重复和冗长之处,修改或阐清术语。译者甚至可以更正原文中的事实错误和笔误,将脚注中的内容添加在正文中。交际翻译以译作的读者为中心,为那些不期待遇到阅读障碍的读者提供更通顺、清晰、符合读者语言文化习惯的译作来,并且还能产生和原文一样的语势[5]。
3. 谐音双关语的翻译
谐音双关是利用字或词语的语音条件,使某些字或词语在特定语境中具有双重意义。英语和汉语双关在格式和修辞作用上虽然大致相同,但由于两种语言的语音和表达方式等不同,英语双关译成汉语或汉语双关译成英语时,往往难以找到理想的翻译。但是,笔者认为以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可以实现谐音双关语的恰当翻译。下面以笔者曾参与编译汪榕培教授主编的《吴歌精华》(英汉对照)[6]一书中处理谐音双关语的例子来论述。
交际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应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并以译作的读者为中心,为那些不期待遇到阅读障碍的读者提供更通顺、清晰、符合读者语言文化习惯的译作。所以除了首先要尊重原文的意义之外,还要回到译作的读者这个中心上来。而《吴歌精华》(英汉对照)一书是编译给参加第27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的中外嘉宾看的,所以译文必须明白、通畅、易懂,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都能读懂,所以我们采取的翻译策略是把谐音双关语的字面意思和所隐藏的意思都翻译出来,或者是直接把谐音双关语所隐藏的意思翻译出来,否则,中外读者往往不知所云。事实证明,我们的翻译为吴歌起到了很好的挽救和宣传作用,因为吴歌已经越来越少的人知晓它了,正因为此毕业论文格式,国家已于2006年把吴歌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面来看书中几例:
例1: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子夜歌》)
译文:I love my charming sweetheart all the more/When he moved his house to live near me. / With the Tung tree by my door,/ I can see my man as well as the tree.
在这首《子夜歌》中,最后一句“出入见梧子”,“梧子”谐音“吾子”,即“女方所爱的男子”,这里我们把“梧子”(the tree)和“吾子”(my man)两层意思都翻译出来了,同时,tree和第二句的最后一个词me押韵,整首诗形成abab的韵式。
例2: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子夜四时歌》)
译文:I climb the terrace when the day is bright,/ And stay beside the lakeshore for the night./ Icollect lotus when the moon sheds light/ And pick the seeds,with my sweetheart in sight.
此歌中“ 芙蓉” 即“ 夫容” 的谐音,指被女性所钟爱的男子或丈夫;“容” 是仪容的意思。“莲” 谐“怜”,“莲子”即“ 怜子” ,译成口语就是“ 爱你”。这首歌曲显然是女子的口吻,“ 乘月采芙蓉”者,乘月会情郎也,“夜夜得莲子”者,即每个晚上都有得到同你相爱的机会,这两句其实是一样的意思。在翻译这首诗时,我们同样把它的两层意思lotus和my sweetheart都译出来了。
例3:思量同你好得场,弗用媒人弗用财。丝网捉鱼眼上起,千丈绫罗梭里来。(《山歌?睃》)
译文:If I’d like to getalong with you,/ Neither matchmaker nor gifts I need. / Asfish won’t escape from the mesh,/ So you won’t escape frommy eyes. / As satin comes from the shuttle,/ So lovecomes from the first sight.
在此歌中,“丝”、“思”谐音,“眼”双关“网眼与人眼”;“梭”谐“睃”,又与前文“眼”相呼应。冯梦龙有赞语道:“眼上起,梭里来,谐音双关语最妙,俗所谓双关二意体也。”此诗原文只有四行,但译文却有六行毕业论文格式,因为我们把最后两句所隐藏的谐音双关语也译出来了。因为译文的读者是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客人,如果只是直译成Fish won’t escape fromthe mesh,/ And satin comes from the shuttle,他们可能不知所云。
例4:情哥郎春天去子不觉咦立冬,/风花雪月一年空。/姐道:“郎呀,你好像浮麦牵来难见面,/厚纸糊窗弗透风。”(《久别》)
译文:In spring,you left andwinter is now here; / In vain I’ve missed you for thewhole year. / “It’s hard to seeyou just like getting flour from husk; / There’s not abit of news from you,” I’ll say to mydear.
在这首《久别》中,最后一句“厚纸糊窗弗透风”意即“没有情哥郎的任何消息”,所以我们直接把这句背后的谐音双关语翻译出来There’s not a bit ofnews from you,让读者一目了然。
4. 结语
总之,谐音双关语是吴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及艺术特色,是由“谐言”和“关语”构成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这在吴歌中运用得相当普遍。但是在把吴歌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这种谐音双关语给翻译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最后我们根据Peter Newmark所提出的交际翻译理论原则:“译者应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并以译作的读者为中心,为那些不期待遇到阅读障碍的读者提供更通顺、清晰、合符读者语言文化习惯的译作来。”而我们编译《吴歌精华》(英汉对照)一书是给参加第27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的中外嘉宾看的,所以译文必须明白、通畅、易懂,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都能读懂,所以我们采取的翻译策略是把谐音双关语的字面意思和所隐藏的意思都翻译出来,或者是直接把谐音双关语所隐藏的意思翻译出来。
[参考文献]
[1]陈林.六朝民歌之“隐语”及其遗韵[J]. 中国音乐,1998,3.
[2]冯梦龙,等.明清民歌时调集[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陈跃进.道教在六朝的流传与江南民歌隐语[J]. 社会科学战线,1996,6.
[4]王运熙.六朝乐府民歌[M].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5]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一、目的论简述
20世纪70年代,德国出现了功能派翻译理论。该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莱斯,费米尔、诺德提出的功能翻译理论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20世纪80年代由德国两位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弗米尔和赖斯创立。当时正是等值论和语言学派盛行的时期,目的论大胆地摆脱了以源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以目的为准则,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的框架中进行考察。目的论者认为:“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所有翻译活动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即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弗米尔强调:“译文并不一定要求机械地模仿原文,译者应根据译文预期目的灵活选择各种翻译方法。”目的论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理论,而翻译则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整个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而翻译策略的选择也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
目的论的整个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凯瑟琳娜?莱斯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第二阶段:赖斯的学生弗米尔在继承了她的一些思想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的等值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以目的法则为翻译法则之首,创立了目的论。此外,弗米尔还提出了另外两条法则――“语内连贯法则”(又名“连贯原则”)和“语际连贯法则”(又名“忠实原则”)。目的论的“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它与译文接受者、使用译文的环境以及译文所具有的功能等因素有关。第三阶段:曼塔利在弗米尔的基础上作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她借鉴了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指出“翻译是一种用于达到特别目的的复杂行为”。曼塔利翻译理论的研究对象涵盖所有的跨文化转换形式,她提出了要区别翻译和翻译行为,翻译行为指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设计的信息传递过程;而翻译只是一种文本形式上的跨文化转换活动,翻译是翻译行为的具体操作。此外,她还强调了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作用。第四阶段:诺德作为第二代目的论的代表,继承和发展了第一代目的论。1997年他出版的《目的性行为》全面系统地整理归纳了功能派的各种学术思想,说明了功能派翻译理论自形成以来受到的各种批评,并对这些批评做了回答,她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功能+忠实”的原则,并给翻译做了如下定义:“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其源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化。翻译使由于客观存在的语言障碍无法进行的交际行为得以顺利进行。”在这个定义中,诺德强调了原文与译文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的质量和数量由预期译文功能确定,它同时也为决定处于特定语境的原文中哪些成分可以“保留”,哪些则可以或必须根据译语语境进行调整甚至“改写”(包括可以选择的和必须进行的改写)提供了标准。
二、目的论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高校翻译教学的定位不应该是学术型,而应该是应用型。翻译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面向社会的实用型人才,而不是培养一批只知道“信、达、雅”,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则束手无策的书呆子。实用型翻译不同于理论上的翻译或想象中的翻译,它要求我们从翻译的实际需要出发,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翻译任务。所以,一种实用的理论、一本实用的教材、一批具有新的知识和新的教学理念的教师是高校翻译教学的根本,是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阶梯。就目前而言,目的论为我们提供了比较实际可行的理论基础。一些学者前些年已发现了目的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开始向中国引介翻译目的论。根据“目的论”的观点,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它不是简单地以原文本为基础的转换,而是在目的中对源文化的一种信息传递。翻译不能照搬“等值”“忠实”的原则,而要使目标文本与原文本的目的达到一致,这个目的是由翻译委托人决定的,在某种程度上受限于目标文本的使用者及其所属的文化背景。译文最终是为读者服务的,读者需要什么样的译文是译文的具体目的。对译文的判断要看它是否达到具体目的。读者的要求、喜好最终决定着译文的用途和效果。在目的论的指导下,教师就不会拘泥于参考答案,而是根据译文在读者中所达到的效果进行评价,充分允许译文的多种表达方式,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目的论的首要原则是目的论原则,即目的决定手段。目的论提出者们认为翻译是一种带有目的的行为。这个目的由译文的发起者决定,再根据目的决定翻译过程中要采用的方法和策略。因此在大学英汉翻译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翻译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行为。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在理论上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翻译文本类型和不同的翻译目的选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例如:广告和商标类的翻译应该首先考虑其目的在于吸引译文读者的目光、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购买欲;而合同和法律条文之类的翻译就要注意用语严谨正式,不能使用俚语或诙谐的语言。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自由地发挥,而不会拘泥于词汇语法以及句型结构,老师在评判的时候也不会拘泥于参考译文,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也会更加灵活,这将更有利于鼓励学生在翻译中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项跨文化交际行为,具有社会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考虑到两种文化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语言习惯以及思维模式的差异。在大学英汉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把翻译行为放到跨文化交际的层面去认识,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识别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基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翻译所面临的挑战和任务,从译者的译材选取和具体翻译策略的采取,以及翻译理论研究建设两个方面,分别提出了要坚持以民族性特征为指导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张建立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翻译理论。从本国语言文化特征出发并不意味着拒绝外来翻译策略和理论,而意味着将我国及外来优秀成果结合,使之成为中国翻译发展的新动力。
全球化是一种超越国界与国家主权的,在全世界范围内所展现的沟通与联系,交流与互动的趋势。虽然全球化进程在经济和市场领域中尤其明显,但是它实际上已经影响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和社会系统、社会制度,以及价值标准,甚至是个人的日常生活等。信息与文化全球化趋势以经济全球化为前提和依托,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由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和整合而成。而在信息与文化全球化时代,各国各民族通过世界性的交流,打破了各自的狭隘界限而走向开放和多元。
作为国际问理解的钥匙,翻译是和全球化时代紧紧相连的,两者相互作用相互推进。一方面,全球化进程无疑大大的推动和促进着翻译的发展,为翻译理论的提升和翻译实践的加强提供了有利环境和动力;而另一方面,全球化需要翻译,只有借助于翻译这个促进社会进步和交流的必要手段,一国的先进技术和成果才能得以被引进和介绍到国外,全球化进程才得以展开和进行。而且,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通过积极翻译介绍本国文化于世界从而成为全球化的一部分,同时,也通过积极翻译介绍外来文化于本国而丰富和推动了本土文化的发展,从而间接为全球化作出了贡献。在中国,全球化又给翻译带来了理论上扩充深化,实践上熟习进步的契机,甚至可能是一次和我国历史上j次翻译高潮并举的“新的翻译高潮”,“它无论是在规模上、范围上,还是在质量水平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是前三次无法比拟的”(李占喜2001)。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翻译,不译则亡,在信息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同翻译所处的形势值得关注。作为一种介绍媒体,它面临着西方理论和思潮的涌人,该如何翻译外来文化和理论成果,该采用何种翻译理论来丰富翻译理论及指导翻译实践,这都是应该思考的问题;而翻译其本身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又面临着全球化和本土化的矛盾,面临着翻译理论的全球化,面临着普遍性和差异性的选择处理问题。在这个全球化的特殊时代背景下。作为翻译工作者应该有强烈的使命感,不仅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翻译在信息交流方面的桥梁沟通作用,而且面对翻译形势的变化,在翻译取材和具体的翻译策略实施上,都要立足于中国语言文化的民族性,重视民族性特征;在翻译理论研究方面,要在积极参与理论交流,力争为世界翻译理论学研究做出贡献的基础上,极力丰富和发展中国翻泽理论,推进译论民族性的发展。
l从翻译策略的采取上看
翻译策略一直是翻译研究领域内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少经验丰富的译家和译学研究者对译者的作用、地位、职能以及译者应该采取的策略等表达了自己的见解,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奈达认为,一个理想的译者不仅必须熟悉原语和精通译语.具备语言表达的才华和丰富的文学想象力,必须充分了解所译题材.还必须具备“移情”本领,能体会原作者的意图,尽力模仿原作者而不要试图超越原作者(谭载喜。1999:237)。程永生(2001)翻译过程视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时空的交际,交际的参与者是交际的主体,交际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译者作为翻译交际的中心人物,不仅涉及到与读者或是作者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译法,还涉及到是否与作者共专业,以及为什么样的读者服务的问题。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文化的渗透性和干扰性表现得尤其明显,反映在译者的翻译策略上,是音译还是意译,是归化还是异化,是保留外语说法还是译成汉语说法等等,就都是译者面临的难题。而外国文化也可能形成对本国文化的干扰而对译者造成双语转换的障碍。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谓的“混杂语”(pidgin),“洋泾浜”英语就是混杂语的一种。另外,在意识流影响下的“朦胧诗”也往往很难翻译。而在今天,随着全球化的逐步发展,它对语言和语言使用及演化的影响越米越受到关注。会不会有一种语言成为全球语?如果有,又会是哪一种语言?如果有这样一个全球的语言发展趋势,那翻译的前景如何?在MarySnel1.Hornby的著作《翻泽研究:综合方法》fTranslationStudies:AnIntegratedApproach)中,她提出了将翻泽活动置于多语和多文化交际的语境下研究的方法,还分析了近期的潮流,特别是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带给国际交流和翻译的影响,也讨论了对翻泽者作的影响及结果。她说明到,所有全球化带来的国际交流及文化与语言角色发展都深刻的影响到翻译及职业译者的工作。MarySnell—Hornby还阐述了在四种虽各不相同但现时真实存在的翻泽任务基础上,译者所面临及所受到困扰的多项任务。这些任务包括翻泽南“闽际英语”(InternationalEnglish)’~成的原文.翻译“文化混杂性文本”(1iteraryhybridtext),以及说明和对待不同类别的特别文化材料(说明手册,广告传单)。就象Snell—Hornby所指的那样,由“同际英语”写作成的原文文本首先会给翻译者带来理解的问题,还可能会需要译者对其进行编辑加:。而另一·方面,文化混杂性文本带给译者的又是不同的问题。GunillaAnderman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在翻泽此类文本时,翻译者必须清楚明确的认识到,英语的多样性实际上传达了与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或文化身份有关的信息。最近,《光明日报》从构建中西方文明通道的高度对翻泽问题进行讨论,在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提出了许多重要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如何对待外闭文化,如何吸收与借鉴外国文化的先进成分,应该成为目前翻译研究界关注的问题。翻译研究者应该对选择怎样的文本进行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应采取怎样的文化、场等重要问题进行探索.埘目前中国翻译界出现的“盲目引进文本”,“误译错误严重”等问题出现的深层原进行探究、分析,为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指出正确的方向。
面对这样的全球发展趋势,我们更要认清翻译者的核心作用,在翻译取材和具体的翻译策略采用上尽可能的传达民族文化特色。在具体的两种语言的对译中,强势和弱势文化在选材上的不平衡表现得非常明。对现在处于相对劣势的中国文化来说,当然不利。文化交流中泽入的数量多于泽出的数量,势造成围外强势文化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大,而我们的文化在世界则总是无法扩大影响。由此导致我们文化的民族特性鲜为世界所知,或被模糊及误解。要克服这种危险,在英汉翻译选材上,对强势文化不能盲目崇拜,什么流行就译什么,而要有选择的加以翻泽,不仅要考虑到读者的要求,更要积极照顾到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我们还必须充分重视并加强译者个人对翻译策略的主观操纵作用,在翻译、引进优秀的西方文化的同时,应选优秀译者,选取典型作品而译,以高水平的作品展示中图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西方读者的兴趣,增强巾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在汉英翻译策略上,在保证史对于凄者具有可读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少用归化的译法,使译文能多保留一点中国民族风味,多传达一些汉的语文化特色。在英汉翻译策略上,我们既不能避自己的义化现状,瞧不起其他文化,一味的为了使自己的洋文容易被读者接受而完全采取归化的泽法,更不能忽视甚至蔑视中国文化的特色而全盘采用异化的译法,不顾读者接受能力,不加区别地都原样照搬进来。这样不仅会给凄者造成理解困难,也会破坏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纯洁忡和特性。适度的归化结合遁度的异化就等于翻译的优化。毕竟,翻译策略的选择是一个主观的过程。在翻泽上,这种翻译策略的主观操控作用并不鲜见梁实秋力主泽文语言的归化性和纯洁性,极力维护传统的语言价值观,提倡用汉语四字格之类的现成。还有不少泽者为保持自己文化的特色与纯洁性,也同样在翻详中充分发挥j-自己对翻泽过程和翻译策略的主观操控作用。
2从翻译理论研究和建设方面看
翻译是永无止境的艺术、历发腿或历史变革,价值标准也会发牛变更,所以翻洋也直遁历时性,具有可变性。十九世纪末严复译《天演论》时提出的所谓“雅”,指的是桐城派的先秦笔韵,而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又时至今日,“雅”的内涵已经发展成为“最佳可读性”。随着历史的发展,对译作的品评标准也因各个历史阶段价值观不同而演变进化。因此,我们既不能将翻译理论看成变化不定的权宜之计,又不能将翻译原则、翻译标准及方法论等看成一成不变的条条框框。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翻译理论的研究中具有发展观,要求我们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发展,用科学的语言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信息论等学科的崭新知识和观点去加以审视、整理及阐发翻译的理论问题。
2.1翻谭理论研究
全球化在文化理论领域里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各国、各民族文化通过世界性的交流,逐步走向开放,走向多元化,形成一种“世界文化”的新格局。它由文化的民族性因素和世界性因素结合而成,需要按照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和处理。面对全球化进程与趋势,越来越多的翻译学者提出了各自的中国翻译理论建设构想和主张。
面对全球化对译学与义化研究提出的一系列挑战,一些学者旗帜鲜明的提出了必须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建立起具有巾国现代特色的译学理论和翻泽批评,翻译评价体系,使中国翻泽学在国际对话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世界泽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其中,张柏然(2002)中国译学理论思维相对于西方洋学理论思维而言,感悟性强于思辨性,生命体验力强于逻辑分析力。因而要对一批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泽学经典进行现代性的“还原释凄”,发掘其文化精神的内核。他由此提要把握学理论自身的身份标志,利用自身的智慧优势,建立一种具有东方神采的“感悟翻洋哲学”,一种包含着丰富的中智慧的“文化一生命翻泽诗学”。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坚持翻译理论研究的中特色会使其放弃对普遍翻泽理论的追求.从对纯理论的研究上偏离,从而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泥坑。还有学者认为,在具体的删译理论建设疗法上,应该“把外国理论请进来,然后走去,与际接轨,参与国际交流,共同构建世界翻译学”(张南峰2000)。在中同翻译理论和纯翻译理论的分歧问题上,也有主张认为这两个问题实际上只是一个问题的I琦个方面,即是全球化背景下泽论研究对差异性和普遍性的求。具有中同特色的删泽理沦与具自‘普遍适用性的纯翻译理论这阿者是即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不能偏向哪一方而忽视另一方。“重视泽论的特色,并:意味蕾放弃对普遍性的追求;同样,对纯理论的偏重也不应该以对特殊性的牺牲为代价”(孙会军、张柏然2002).
丽全球化,中翻泽理论研究首_宽要确的足一·个盘JJ何看待的态度问题。树立证确的态度是关键。全球化怕,翻泽欢迎全球化,而日.应该抓住伞球化带米的大好发展机会促进身实践和理沦建设与发展。全球化是必然趋势,抵抗全球化:所谓民旌特征鼠会阻碍了翻泽理论建设的发展。在“把理论请进来”的同时,还应该积极主动的走l去学习、研究和探讨外理论;存学习外国先进的理沦经验成果的同时,还爱“走去”发表自己的理论观点,参与同际交流,积极力『J入世界翻译理论研究。枉中闭,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和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中闰翻译理论建设的情况和过去相比,已经有所改观。就像王宁教授所指出的那样,“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走出国门,自觉介入到际翻译研究的讨论叶I去.他们用英文或法文在国际权威刊物上,阐述中国学者的观点,已经开始影响到两方的学者了,从而使得际翻译理论界对中国学者的脱点越来越予以重视”(杭菊2002)。
在翻洋理论研究方面,学术发展水平的商低造成的差距,虚心向西先进理论学习,义不能过分依赖西方的翻译理论,而要注意足干,-t传统义化,认真的整理干¨总结学习传统理论.吸取适合门的理论成分,确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罗新璋,1984:588.604),以推动和发展我们的翻译理沧,最终形成自己理论上的民族特色和优势,以立足界翻译理沦研究,而不能被强势翻潭理论同化。
在全球化大背景F,东西方文化之问的相互交流、渗透与融合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需要吸收融合外来新文化、新理论来促进本国文化包括翻译事业的发展。但是,东西方两种文化迥然不同、各具特色,所以我国的翻泽理论既要走向世界,又不能以牺牲自己的特点为代价。我们既不能轻易的反对和打击主张学习西方的学者,不能动用某个国外学者的“论断”来试图完全抛弃和定译沦民族性,更不能埘坚持民族文化,试图建立巾自己特色翻译学的学者和在英翻译时采用归化翻湃的泽者打上逆世界历史潮流或观念陈旧等的印记。只有这样,我们在国际上才能维护民族丈化特征,在国内才能弘扬民族文化,推进巾国翻洋理论与实践的健康发展。
2.2翻译理论研究和建设方面
在译论建设方嘶,我们要克服两译论的卡H臣排斥倾向及翮泽研究的片面倾向,我们必须以我的翻译实践为基点,以东西各国的翻译理论为借鉴进行译论研究。我们应该学习国外译学界善于借鉴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找准切人点深入进行翻译理论研究的创新精神。我们应积极引进世界先进翻译理论,下功夫加强汉语修养,研究汉语语言规律。在翻译实践中把前者化人后者,拿出我们自己足以与外国翻译理论相抗衡的著作来。我们还应该加强对中国传统译论重视及研究,对国外翻译理论分流派或分不同时期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和分析学习工作。最后力争能让一部部优秀译学著作形成卓越文化代表,从而展示中国翻译界的理论建树。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奈达翻译理论 ;贡献;缺陷;反应;启迪
一、奈达翻译思想理论的不同阶段
人们将奈达的翻译思想划分成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描写语言学阶段;交际理论阶段:社会符号学阶段。
在第一阶段40―50年代的著作和论文中,奈达主要从语言的词法、句法并结合翻译理论阐述语言的本质和语际翻译关系,试图找出更加科学的语言翻译转换规律。他在这一阶段所提出的语言层次理论要比乔姆斯基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要早得多。
第二阶段时间跨度为10年(1959―1969)。标志着第二阶段开始的文章是他在1959年发表的《从圣经的翻译看翻译原则》(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as Exemplified by Bible Translating),标志着第二阶段的结束著作是他与塔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在第三阶段,奈达主要研究语义问题。其观点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涉及的主要问题就是语义关系问题。如果语义问题解决了,跨语义交际中的翻译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本阶段奈达最为关注的还有一个问题,即跨文化交际问题,这在第三个研究阶段显得特别突出。”
二、奈达特有的语言学和翻译科学观念
奈达的翻译科学思想和应用语言学思想在翻译中的综合应用和相互作用形成了奈达特有的语言学和翻译科学观念,也铸就了这位硕果累累的翻译学和应用语言学理论家,使其成就大大超过了两千年来西方从古罗马的西塞罗、哲罗姆到中世纪欧洲的波伊提,到文艺复兴时期荷兰的伊拉斯莫、德国的跨德、法国的多雷、英国的查普曼,到近代的巴托、德国的施莱尔马赫、洪堡和英国的德莱顿、泰特勒、阿诺德,一直到现代的翻译理论家。“他的研究范围从翻译史、翻译原则、翻译过程和翻译方法到翻译教学的组织工作,从口译到笔译,从人工翻译到机器翻译,从语义学到人类文化学,几乎无所不全,从而丰富并拓展了西方的翻译研究领地。”为人类语言的翻译学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树立了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丰碑。纵观奈达语言和翻译学理论发展轨道,结合中国翻译理论界对奈达的研究成果,兹简述如下:
第一,翻译信息论(message of translation)。
奈达首先将信息通讯引入翻译理论研究,也是近年来西方许多语言学家利用语言学和信息论研究翻译问题。如卡特福德、纽马克、雅可布逊以及前苏联的巴尔胡达罗夫、科夫萨罗夫等。奈达和塔伯1969年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以及奈达本人的《翻译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ceof Translation)两部著作均对翻译信息论作了详细论述。他认为译者可以“采用处理语言结构的科学途径、语义分析的途径和信息论来处理翻译问题。”翻译即交际,某种译文如果不能起到交际的作用,就是无用的译文,即严复所讲的“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因此,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然而,由于一般译文读者理解原文的信息道往往会小于原文读者的信道,原文信息难于直接被译文读者所接受。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功能翻译理论源于行为理论,他们认为,翻译是一种在既定场合发生的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语言的言语和非言语交际符号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探讨了商贾翻译教学的三个方面:商贫翻译教材的建设、商贾翻译的多元标准以及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1、引言
功能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一种较实用的翻译理论。功能翻译过程应该从语用的层面开始,先决定翻译的目标功能(即是说纪实性翻译还是工具性翻译),然后将原文中需要保留重现的内容和那些必须根据接受者的背景知识、心理期待、交际需要、媒介条件以及指示需求等因素进行调整的内容区分开来。分析问题的目的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翻译措施,但在整个过程中,翻译功能是考虑的焦点。在翻译教学中,对翻译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学员认识问题,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nord,1997)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探讨了商贸翻译教学的三个方面:商贸翻译教材的建设、商贸翻译的多元标准以及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2、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派主要包括:katharin reiss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hans-venneer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skopos theorie and beyond ) ,just holz manttari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christiane nord的忠诚原则(loyalty principle ),以及其他用于译员培训中有关功能方法论的著作。功能翻译理论源于行为理论,他们认为,翻译是一种在既定场合发生的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语言的言语和非言语交际符号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翻译的成功与否决定于欲达到的目的是否完成,讲究翻译目的的完备性,而不是对等。他们认为对等翻译只是翻译多种形式的一种。因而,他们提出了任何翻译的最高原则是目的法则(skopos rule )。vermeer认为目的法则是:每个文本为某个目的所生产,并应该服务于该目的。译文的接收者是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译、日译、讲话和写作必须让你的文本在使用场合能对想使用的人起作用,并按照想使用的人所想起作用的方式起作用。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的从属法则,这些法则来自翻译要求,它是由发起人(initiator)(也可能是译者本人)给定的。翻译要求规定需要什么样的翻译。至于原文,他们认为只是一种信息源,因为任何翻译都是面对意向受众,功能策略便可以解决翻译问题。
该理论在3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创立了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理论范式。该理论以目的为总则,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框架中,认为翻译行为和翻译的实质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它反映出了翻译的三个性质:目的性、交际性、跨文化性。功能翻译理论以修辞功能等值为基础,在翻译实践上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它将文本按功能主要分为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s)、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 texts)和操作型文本(operative texts ) 。商贸文件主要属于信息型文本,其主要功能是传达商贸交际信息。因此,功能翻译理论适合于商贸翻译的实践,避免翻译的盲目性,对于商贸翻译教学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3、功能翻译理论与商贸翻译教材建设
论文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商贾翻译;商贸翻译标准;商务文化意识
论文摘要:功能翻译理论源于行为理论,他们认为,翻译是一种在既定场合发生的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语言的言语和非言语交际符号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探讨了商贾翻译教学的三个方面:商贫翻译教材的建设、商贾翻译的多元标准以及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1、引言
功能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一种较实用的翻译理论。功能翻译过程应该从语用的层面开始,先决定翻译的目标功能(即是说纪实性翻译还是工具性翻译),然后将原文中需要保留重现的内容和那些必须根据接受者的背景知识、心理期待、交际需要、媒介条件以及指示需求等因素进行调整的内容区分开来。分析问题的目的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翻译措施,但在整个过程中,翻译功能是考虑的焦点。在翻译教学中,对翻译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学员认识问题,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nord,1997)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探讨了商贸翻译教学的三个方面:商贸翻译教材的建设、商贸翻译的多元标准以及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2、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派主要包括:katharin reiss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hans-venneer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skopos theorie and beyond ) ,just holz manttari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christiane nord的忠诚原则(loyalty principle ),以及其他用于译员培训中有关功能方法论的著作。功能翻译理论源于行为理论,他们认为,翻译是一种在既定场合发生的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语言的言语和非言语交际符号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翻译的成功与否决定于欲达到的目的是否完成,讲究翻译目的的完备性,而不是对等。他们认为对等翻译只是翻译多种形式的一种。因而,他们提出了任何翻译的最高原则是目的法则(skopos rule )。vermeer认为目的法则是:每个文本为某个目的所生产,并应该服务于该目的。译文的接收者是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译、日译、讲话和写作必须让你的文本在使用场合能对想使用的人起作用,并按照想使用的人所想起作用的方式起作用。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的从属法则,这些法则来自翻译要求,它是由发起人(initiator)(也可能是译者本人)给定的。翻译要求规定需要什么样的翻译。至于原文,他们认为只是一种信息源,因为任何翻译都是面对意向受众,功能策略便可以解决翻译问题。
该理论在3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创立了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理论范式。该理论以目的为总则,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框架中,认为翻译行为和翻译的实质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它反映出了翻译的三个性质:目的性、交际性、跨文化性。功能翻译理论以修辞功能等值为基础,在翻译实践上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它将文本按功能主要分为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s)、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 texts)和操作型文本(operative texts ) 。商贸文件主要属于信息型文本,其主要功能是传达商贸交际信息。因此,功能翻译理论适合于商贸翻译的实践,避免翻译的盲目性,对于商贸翻译教学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3、功能翻译理论与商贸翻译教材建设
国内学者至今还未将起源于译员培训功能主义目的论很好地借鉴、运用到翻译教学中,相关论著寥寥无几。有关研究忽略了弗美尔对原文文本在翻译中的地位、文学翻译、翻译教学等问题的阐述以及诺德德一系列关于功能主义目的论与翻译教学关系的描述。张美芳的《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从语言的功能角度出发,对语篇分析学派和德国的功能主义学派的理论基础以及研究途径进行了评介,并将功能翻译理论运用到英汉翻译实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视角独特,例证翔实,不过此书对功能主义目的论的相关的评价及相关应用研究只占了著作的一小部分。贾文波(2004)的《应用翻译功能论》对我国的应用文翻译实践无疑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贾教授不拘泥于一家之言,将德国的功能主义目的论、英国纽马克的文本功能分类说和美国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统称为西方功能翻译理论,并从中极取有用成分,系统论述了翻译过程中不同体裁的文本功能特征和翻译策略导向。不过,该书的重点在于将功能翻译理论当作一个有效的工具,进行实践层面的具体应用,并未对功能主义目的论的局限性加以深人探讨。刘亦庆(2003)所著的《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初步尝试将功能目的论观点运用于教学,坚持翻译标准的辨证社会功能观和发展观,并认为应该将其贯彻到教学计划和实践中,使其成为重要的指导原则之一。不过作者只在第一章引用了弗美尔对译文任务与目的的论述。方梦之,毛忠明(2004)主编的《应用翻译教程》指出将功能主义目的论与应用问题的翻译实践相印证,能较好地解决在应用问题翻译中所碰到的诸多问题,该书对各种应用问题的翻译都提供了翔实的翻译策略和思考题。但是关于功能主义目的论的论述只占了著作的一小部分。目前商贸翻译课程建设方面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统一编写的教材。或许我们可以从王建国(2004)的《功能翻译理论与我国的翻译教材建设》中得到些启示。他指出了我国当前翻译教材中的几个问题,如缺乏语境,忽视文本以外的因素对翻译的作用;翻译目的不明确;传统翻译教材提出的忠实和通顺的翻译标准不利于对翻译失误作出正确的评价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认为在教材编写当中,必须注意具体的翻译要求,引例必须给出尽可能多的语境,引例的选择必须考虑文本功能,理论教学只能靠教师在讲授引例时进行理论渗透,重视文化教学和翻译规约的作用。
徐振忠提出:“必须按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如本科、专科、综合大学、师范院校、职业大学)性质的区别,组织统一编写各层次各类型外语专业适用的翻译教学大纲与教材改变目前混乱的状态。”(穆雷,1999;39)一味地追求文学翻译的忠实和通顺,在现翻译实践中,往往禁锢了学生翻译的自主性,也纵容了学生不去了解目的语文化,去考察译文的接受性。而这一点,功能翻译理论似乎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他们认为,职业培训尤其是在大学阶段应该让受训者从一些文本样本和翻译任务中获取洞察力和规律性,并把这种能力应用到其他文本或以后在职业生涯中会碰到的翻译任务里。
4、商务文本的多元翻译标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人wto,商务文本的翻译日益显得重要。由于商务文本一般都涉及到各方的经济利益,对商贸文本翻译的要求很高。近几年来,翻译界从事商务翻译的人士开始有意识地对商务文本的翻译标准进行较为深人的探讨,以便能够切实指导商务活动的翻译实践。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曾将文本按照语言的功能分为一下三种: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祈使功能,并进一步指出译者应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newmark,1982:15)王佐良(1989)在“新时期的翻译观”中也提到了“根据文体定译法,体中有体,不能同样对待”。功能翻译理论认为,从教学角度来说,翻译问题可以分为语用的、文化的或具体文本问题。商务文本就其主要文体形式而言,有公文体、广告体、契约体、应用体等。这些不同的文体形式,由于交际功能的不同,对翻译标准的要求亦不相同。马会娟 ( 2005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探讨了不同商务文本的不同翻译标准:商务广告翻译:劝购功能相似;商务应用文的翻译:约定俗成、人乡随俗;商务信函的翻译:事实准确、礼貌得体;商务合同的翻译:准确完整、通顺得体。在现实的商务文本翻译实践中,不同的商务文体遵循着不同的具体的翻译标准,这一点是由商务文体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一些学者在论著中试图提出适合一切商务文本的翻译标准在翻译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彭萍(2004)在“商务文本翻译尺度的探讨”中曾指出一般的翻译标准如“忠实、等值”不能够指导商务文本的翻译。但她尝试提出的商务文本的翻译标准“意思准确、术语规范、语气贴切”对商务合同和商务广告来说又不尽符合。合同作为一种法律性文件,行文正式、用语严谨,语气的问题并不是翻译中最重要的问题;而对于广告来说,主要在煽情,有时意义准确并不是最重要的。各行各业都有其独特的习语、套词和惯用表达方式。
于连江(2005)从词汇特征、句法特征、语篇特征和修辞结构特征等方面做了归纳提出了以功能为导向的商贸翻译案例教学模式。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试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翻译各种文体。教学不能只局限于一种文体,一种标准。应教会学生各种各样的商务文体的翻译标准是多层次的,多元化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功能目的意识,每当遇到某一类商贸文件翻译时学生首先应该想到的时该文本的交际功能和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交际效果?这样,使学生对商贸交际的内涵进行反复认知,实现两种语言的认知图示的成功转换。同时,分门别类,按类别逐一训练使学生在遇到商贸翻译活动时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使学生在实际商务翻译过程中始终坚持功能目的的第一原则,确保译出地道、规范的译文。
5、用功能理论培养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今天,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各种商务文本的翻译不仅涉及到英汉语言本质的认识及对两种语言使用规律的理解,更涉及到中西文化的差异问题。商务活动实质上就是在特定的文化和语言背景下所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国际商务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务活动,在商务交际活动中,交际双方的思想、行为等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自文化的左右,会自觉不自觉地利用母语的语言规则、交际习惯、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来表达思想,作出决定。不同的文化因素在交流的同时就会产生冲突和碰撞。如果不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双方就可能会沟通受阻、甚至产生误解以致影响商务活动的成功开展。所以,合格的商务英语人才一定要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才能具备在商务环境中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才能在国际商务舞台上挥洒自如,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广州制造的“五羊”牌自行车远近闻名,但出口海外,英文商标如翻成“five goats”就很可能会名声扫地,因为" goat’’一词除了“山羊”的意思以外,还有“旺盛的男人”的贬义内涵,英文定义是:" a man who is very active sexually,or would like to be and makes it obvious"。我们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公司里的翻译,是站在国际交往最前线的使者,如果这些人才在跨文化交往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张嘴就说,拿笔就翻,这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以上的例子充分说明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异国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才能更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因此,在商务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加强文化意识的导人是非常重要的。
为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我们应尽可能地寻求语言能力和商务英语知识及文化学习的最佳结合点,即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让学生熟悉各种商务活动,了解相关的商务知识和目的国的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20(”年4月教育部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新世纪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应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复合型英语人才。”商务英语教学也应该遵循这一总的目标,商务英语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能够使用英语作为工具,在商务环境中进行跨文化交流,开展贸易活动。那么,在课程设置上,应将文化教学与商务及语言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开设英文文学选读、英语国家背景知识、语用学、商业与文化、语言与文化、中外礼仪等作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对目标语国家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掌握,使他们懂得“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对谁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谈什么。”这类课程能有效解决目前商务英语教学中“重语言,轻能力;重商务,轻文化”的现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