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综合素质评价(精选5篇)

个人综合素质评价范文第1篇

一、学籍管理方面

学籍管理工作需要认真细致,准确无误,符合要求。本学期共完成2023届总校567名、分校20名、信息学院38名毕业生注册工作。完成了毕业生信息核对等工作,按时按要求完成毕业证书制作、毕业班离校手续、档案封存整理等相关工作。本学期发生学籍变动的同学,能够做到手续齐全、规范,并前往总校及时在学信网上进行注册,需要现场报送审核的及时报送。并按要求完成了自主招生新生报到工作,做到了材料准备充分、流程清晰、相关政策解释准确无误。

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为了使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更好的发挥其作用,本学期学生处对此项工作按月进行督导、细致检查和反馈,对大一大二班级从网上提交时间、学生参与活动记录情况、是否有警示对象、是否备注加减分等方面进行检查,及时反馈,使各班认真对待学生综合素质月评价工作,加强对文件的学习,在以后的月评价工作中规范、细致、高效地完成此项工作,使学生综合素质学分切实起到对学生的管理作用。

三、学生考勤管理工作

本人作为学生考勤管理的具体负责人,能够做到及时汇总考勤情况。3月4日学生返校,各班学生均做到按时返校,报到率达到96.88%,未按时返校的学生都与辅导员进行了联系,履行请假手续。本学期继续加大对学生迟到情况的检查力度,开学前两周做到每天检查,之后做到每周检查一次,并及时反馈。学生处对于迟到次数较多的同学给予相应的处理,并及时与学生谈话,本学期共4名同学因迟到受到全校通报批评,较上学期有了明显的进步,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了考勤的重要性。按权限要求履行学生审批假手续,按月对各级的审批假进行审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辅导员工作

通过了半学期的磨合和了解,我已经基本了解了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以及生活情况,带领学生参与系里以及学校的各项活动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当然,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工作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我将虚心向身边的优秀辅导员学习,使自己的工作开展的更加顺畅,使我的班级更加优秀。

个人综合素质评价范文第2篇

各位领导、校长、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管理评价系统项目启动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的文件精神,研究部署我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建设实施工作。

下面,就建设实施我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工作,我讲几点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今社会,学生成长中的个性差异和个性的丰富性,现代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不断需求和人才标准的多元化,都使基础教育的目标指向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改革中也明确提出,要改革学生的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对学生的成长实施多种形式的综合素质评价。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改革、完善人才选拔标准的必然要求。

2023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做出重大决策部署,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2023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强调“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可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已经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有利于促进评价方式改革,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促使人才选拔从只看“冷冰冰的分”到关注“活生生的人”,实行知行合一。

2023年6月,省教育厅决定实施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试验工作,确定福州、厦门、**、三明市为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试验区,实验工作自2023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实施,周期三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23]4号)指出:“到2023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中高考改革共同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有利于发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于基础教育的引领作用,有利于综合素质评价在中小学的扎实推进,也有利于基础教育阶段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本着为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教育原则,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使命感,抓住本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试验的契机,全面启动实施我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建设工作。

二、要扎实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建设实施的各项工作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文件精神,探索教育管理信息化新模式,我区依托慧海科技建设**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区域管理平台。

该平台实现了“两个创新”、“四个改变”。“两个创新”即创新了评价载体和管理手段,评价载体由过去的以纸质为主到现在的以信息化为主,管理手段由过去的单一管理到现在的多元管理,评价载体和管理手段更加现代化、科学化,使综合评价结果更有公平度和可信度;“四个改变”即改变了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结果。具体说,评价主体由班主任单一主体改变成以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为多元主体。评价方法以纸质和集中评价改变成以数字化、信息化和过程性评价为主。评价内容以学业成绩为主改变成以道德与情操、科学与文化、审美与表现、运动与健康、实践与操作五个维度为主。

本学期,我区要在**等7所中学、**区实验小学等8所中心小学实施学生综合评价工作,为稳妥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全面实施,制定了《**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计划》(在下发材料中有详细说明)。

各校要注意时间节点,按照实施计划的各阶段要求,抓好统筹谋划,落实到位,扎实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建设实施。

****

同志们,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我区基础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大家按照我局的统一部署和具体要求,积极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个人综合素质评价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学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对其行为的塑造和自身素质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强调,应“完善综合素质评价”。[1]为引导学生进行素质拓展,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对学生素质测评比较重视,探索出一些较有操作性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也有待改进。

一、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现状分析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历史悠久,在学生质量评价方面,采用的是一种动态性、综合性评价,评价的形成和总结得到有机的统一;评价活动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其最终目标是促使职业院校培养富有职业能力的劳动者、问题解决者和终生学习者。国内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颁发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工程后,各职业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都非常重视,很多学校也在探索高职学生素质的评价体系、建立教育评价的新机制等问题。从综合素质测评的方式看,国内高等院校大体可分为综合素质量化和认证两大类。

1.综合素质量化。通过笔者调查和网络搜索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的综合素质测评,基本是把学生的各项素质进行量化。如:《XX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条例》中规定,“品德测评满分100分,权重0.15;学业测评满分100分,权重0.65”。其中“无偿献血者每次加6分”,“凡考试作弊者,每次扣10分;每旷课1节扣1分”,“班委、团支委、科代表、舍长加6分”。《XX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2007年修订稿)》规定,“德育素质测评满分为100分”,其中“政治思想20分”、“道德素质40分”。组织管理能力20分中,“院学生会主席20分”,“院部长13分;院副部长11分”,“院干事8分;各系学生会对应院学生分数低一个等级;班干部对应系学生会低一个等级,2分一个差距”。《XX财经职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试行)》中“能够参加实践活动,表现一般,得5分;无故不参加实践活动者一次减5分”。《XX外国语职业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中“第八条品德行为表现的基本分为70分”,“文明宿舍成员每人每次加4分,免检宿舍成员每人每次加6分”。

2.综合素质认证。素质认证主要表现为采用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来记录学生的素质拓展情况,其代表形式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如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采用《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作为建立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评价体系的重要依托。它实行三级认证,即学校、院(系)和团支部三级,分别建立认证机构。认证的内容共分六个栏目: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服务、科技学术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及其它。其中“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栏主要记载学生参加党、团组织的主要活动及在思想认识、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表现;“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栏主要记载学生组织或参加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等等。《证书》记载大学生在校期间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产生积极影响作用的重要经历及取得的主要成就,一般不作主观评价。

《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载体,在毕业时颁发。该证书基本是对学生在校期间素质拓展情况的记实,学生毕业时,该证书由学校统一打印,加盖学校素质拓展中心的公章后,连同毕业证一并发给学生。

二、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许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在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具体操作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有的甚至无法再继续下去。在总结现时高职院校采用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即评价目的欠明确、评价内容欠全面、评价方法欠科学、评价结果欠理想。[2]

1.评价目的欠明确。综合素质测评的主要目的应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学生不断拓展综合素质,激励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很多高职院校主要还是运用“德、智、体”为模块,这种模块一方面难以体现职业院校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在实践中也容易使三块互相独立,不能全面评价学生。最能体现高职学生学习水平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整个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只占很小的比重,导向性不明确,以学业分数为核心,以本专业课知识为主要内容,注重评价本专业教学计划内学业完成情况,忽视了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重视看得见的智力因素,忽视情感意志、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非智力因素。[3]从而导致评价学生的侧重与学校培养人才目标不相符,测评指标的正面导向性不够,学生的认可性与接受性不高,起不到科学与准确评价学生的目的。具体操作中测评不够民主,包含一定的主观因素等等,违背了测评的公平性和公开性,不能充分发挥综合测评的导向性作用。

2.评价内容欠全面。许多高职院校将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归纳为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等模块,并且在这个基本内容上建立了详细的二级指标,但是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对各个模块的内涵、分值所占的比例描述、分配不尽科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较笼统,从而导致各校综合素质测评内容表述不尽相同。如对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方面的测评,有的是品德测评,有的是德育素质测评,有的是品德行为表现测评,其实这些看似相近的项目的内涵是不一致的,造成评价内容的不完善。测评内容的项目数不一,有的院校素质测评的内容包含的项目多,有的院校素质测评的内容包含的项目较少,素质涉及面欠全面,当然也不是越多越好。再者,测评的内容中,强调学习成绩,职业技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3.评价方法欠科学。一方面,以量化的方式进行素质测评,测评项目赋分值的多少人为性较大,主观性太强,形成量化学生的素质缺乏科学性。如思想道德修养部分到底应占多大的赋分值,身心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实践及创新等方面的赋分值又应该是多少,目前还没科学的研究结论,各校的赋分值不尽相同,这就造成赋分值的主观臆断,缺乏科学性。从前述院校的综合素质测评办法看,各个院校的素质测评项目不一致,赋分值不统一。完全“实录”的方式起不到清楚明了地表明学生素质优、良、中、差的作用,认证证书事实上成了“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道德、实践、学术、活动、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另一方面,以教师评价为主,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等。主要体现在评价指标由校方有关部门制定,评价主体是老师,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等级判断,学生的各种特长在评价机制中较难以得到认定,激励作用不强,不能较好地显现学生在各个层面的素质发展状况和个性的“闪光点”,容易挫伤学生发展个性优势的积极性。[4]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基础和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学生个性的差异,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必须是多层面、多角度。加之,社会评价并没有被作为整个评价体系的重要一环,评价体系不完整。

4.评价结果欠理想。评价结果没有成为调节和引导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风向标,成了为测评而测评,使测评流于形式。如上面的完全“实录”的记载方式,学生在毕业时每人一个证书,这就不能简单明了地反映学生的素质差异。作为反映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证书《素质拓展证书》,也存在需要改进之处。《解放日报》就曾刊文说,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成了“鸡肋”,学生方面难以突出个人特点,市场方面尚未获得广泛认可。[5]另外,较多的高校测评在过程中也感到工作量很大,无论是每年对学生的素质进行量化测评,还是对学生素质拓展情况的填写、申报、审核与确认,师生都感到工作量相当繁重。

三、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改进策略

1.注重正面导向性的测评目的。综合素质测评作为高校对学生的一种评价制度,其目的就是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引导学生进行素质拓展,提升综合素质。[6]由于综合测评中的每一个项目都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有关,这就要求评价体系中的指标表述要具有正面性,对学生的行为起到积极的引导和鼓励作用,对学生有吸引力,能对绝大多数学生产生正面影响,使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产生航标灯式的作用。要让许多学生能够自觉地对照测评中的指标体系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激励自己进取,从而实现素质教育既要求学生在各个方面平衡和谐地发展,又要求学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展现特长以及个性的目的。另外,参与组织实施综合素质测评的人员,也要注意对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及其指标作正面宣传和解释。

2.构建全面和谐的测评内容体系。测评内容对学生具有引导作用,学生的发展是综合的,对学生的测评也应是综合的、细化的,测评内容应该与培养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既要关注学生的课程成绩,又要关注具体实践能力的水平;既要注重学生共性品质的表现,又要鼓励学生健全和完善个性品质,力争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测评内容体系的全面和谐并不意味着各个方面都具有相同的测评效能,否则,繁多的测评让学生应接不暇,不能集中发展自己的优势。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规定,高职院校学生测评应该侧重对学生操作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测评,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具有科学时效性,既要体现教育机构对学生知识素质培养的目标,又要体现企业或市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要求,指标确定后,由学院教务处、学生处、用人单位和学生代表采用层次分析法共同确定各个测评条目的权重。

3.尝试测评方法的科学多样化。各种类型的评价应具有不同的评价手段和评价周期,应遵循适时、适量、适度的基本原则,注重评价过程。技能性评价应该适当缩短评价周期,根据教学计划和授课情况进行,考核方式可以是开卷也可以是闭卷,可以是笔试也可以是动手操作。职业道德方面的评价相对周期要较长,原则上每学期进行一次或两次。为了操作方便,可以编辑《学生素质综合手册》,为学生自评、互评、用人单位评价和班主任(辅导员)评价提供指导。具体操作过程中,班主任(辅导员)评价可以是书面反馈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座谈交流完成,一般为开放性问题,不计算量化成绩,目的是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其不断完善;自评和互评可以使用同一种评价表格,表格的设计要做到目标明确、细目清晰、操作性强,重点考查学生思想修养以及一日生活规范化情况。所有评价材料和结果应该收录到个人的评价档案袋中,阶段性评价后应组织专门学生管理人员进行统一分析,撰写分析报告和反馈意见,反馈意见内容要人性化,并且第一时间交给被评学生,建立反馈受理机制,为学生存在的困惑和质疑提供咨询和解释。

4.营造校企合作、齐抓共管的测评氛围。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企业最了解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素质需求。从这一认识出发,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可以营造一种校企合作、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不仅可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掌握成熟的应用技术和前沿技术,而且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发展综合素质,缩小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学校可以直接从企业得到人才素质要求信息,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加快人才培养与企业接轨的步伐。企业在合作中,则可以及时发现自己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这种联合,可形成强强联手、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局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在与企业共建的学生综合测评基地中,通过科技开发、产品研制和工程项目的参与,检测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以及掌握专业技能情况;通过群体协作完成训练项目,检测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精神、沟通技巧、组织管理才干;通过实践过程,检测学生爱岗敬业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遵纪守法的思想。在综合测评中,将社会需求、单位评价、老师要求、学生表现及自我评价有机地结合,通过数据收集、科学测评,及时发现其优点与不足,不失时机地加以指导,扶正补弱,综合提高。

5.健全测评后的反馈支持服务机制。在学生评价结束后,有两方面的工作至关重要。一方面是正确合理地评价反馈意见,另一方面是为学生发展提供支持的咨询服务。在书面反馈评语中应包括对学生各项评价的成绩及对成绩的分析说明,提出学生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及实现这些目标的人性化指导意见。完善的咨询服务体系承担着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处理学生评价中不公平现象,解释学生评价指标和标准,为学生发展创造支持环境等功能。健全的支持服务机制可以保证对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理念、原则、指标、程序等的设计和把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是运用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同时保证学生“双证书”获得的比率。

综上所述,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高职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结合实际,开展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制定较为科学合理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促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激励学生进行素质拓展,引导学生成为祖国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门户网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EB/OL].

[2] 鲁亚平,李建,刘继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现状、问题及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23,(1):64-65.

[3] 武正林,朱建国,张莉.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9):10-12.

[4] 李国桢.论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6):50-52.

个人综合素质评价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 综合素质 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杨军(1971- ),男,江苏淮安人,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助理,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苏 淮安 22300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29-0175-02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如何使高职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高职教育研究者探索多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

1.素质与综合素质。在现代汉语中,素质最初是一个生理学、心理学上的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素质是心理活动发展的前提。各门学科对素质的解释不同,但共同点即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的。个体生理、心理成熟水平的不同决定着个体素质的差异,对人的素质的理解要以人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为前提。综合素质指人们自身所具有各种生理、心理的和外部形态方面以及内部涵养方面比较稳定的特点的总称。

2.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异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界定,可以概括为大学生在身心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基本要素及其品质的综合,具体内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技术素质、文化审美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等。对于大学生的发展而言,综合素质的各个构成是各有侧重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高职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是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他们除了需具备一般大学生应有的综合素质外,还应具有职业素质。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四个要素。目前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二、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当前,我国高职学生评价主要采用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基本都是以国家颁发的《大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作为测评指标的设计依据,把学生的素质教育划分为德、智、体三个方面,各设一些指标,对每个指标记分后汇总得出测评结果。许多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是根据学校自身的教学特点、管理需要自定评价标准,随意性很大,没有从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基本要求和具体职业岗位活动任务来制定与之相应的、全行业认可的、统一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导致整个评价缺乏科学性依据。此外,侧重智力方面的评价,轻视技能方面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发生偏离,导致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在实践技能方面得不到提升、没有优势。

2.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评价功能缺乏清晰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以学生的发展状态与水平为评价对象的教育评价活动,是对学生素质的各个方面、各个过程进行多渠道认证的教育评价活动。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轻视了它的引导和反馈功能。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结果主要是用作为年末或者学期末评优评奖的依据,基本上是一种奖惩性和总结性评价。这种评价体系与结果运用对学生成长帮助不太理想,激励作用不强,不能较好地显现学生在各个层面的素质发展状况和个性的“闪光点”,容易挫伤学生发展个性优势的积极性,更没有起到促进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参考作用。二是评价体系内容和结构不合理。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体系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反映,是构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按照高等教育的目标要求,构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体系,要坚持以思想道德素质评价为核心,以科学文化素质评价为重点,以身心健康素质评价为基础。培养的高职学生应具备较强的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较高的综合素质。现行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没有注重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衡量,即使有的高职院校加强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但仍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内容体系。三是评价方法单一化。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描述性定性评价方法往往是定性分析或者单因素的定量评价,存在主观片面,不够准确、全面的问题;以教师评价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等。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基础和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学生个性的差异,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必须是多层面、多角度的。

三、构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1.健全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和内容。评价是主体对客观存在的价值关系系统的反映和建构,既有一般认识活动的普遍特征,又有不同于一般认识活动的个性标志。它是一种以形成价值判断为主要使命的特殊认识活动。评价标准是评价得以实施的准绳,是衡量评价是否有效的关键。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内容,以完成实际职业活动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等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是我国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关键和难点。职业教育是源于西方国家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国外已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国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之所以能够得到全行业的认可,其构建科学的评价内容是重要因素。德国和澳大利亚是目前世界上职业教育发展得非常成功的两个国家,纵观其高职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均采用职业活动任务来评价学生的能力。其成功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3―2023年)》强调要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 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等。国务院《关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提出,建立科学评价职业教育质量的指标体系,把行业规范、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持续发展能力、用人单位满意度、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水平等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在构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过程中,应始终遵循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职业能力为评价标准,各评价指标的设计应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点,结合企业人才需求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体系,注重学生在职业活动任务中“做”的能力的考察。

2.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能力构成,每个人的智力都由八种智能构成,且各具特色,每种智力又有多种表现方式,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教师应根据学生智力的独特性对学生建立多元智能评价方式,即评价方式由静态到动态转化、评价标准由单一到多样化、评价主体由一元到多元化、评价内容由单项向多维转化、评价目的由笼统向明确转化,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包括国家、社会、高校组织和个人,它们有不同的主体价值;多元化的评价客体包括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高校组织成员等,它们有各自的需要和属性。多元化的价值、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客体决定了高等教育评价必然是多元化的,基于多元化价值基础的高等教育评价在进行价值判断时,应遵循价值尊重、价值协商和价值引领的评价原则。目前,国家大力倡导高职院校“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文件的出台,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多种模式。《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从多元化角度出发,建立由学校、企业人员组成的双元二级评价组织体系,制定由教师、学生、教学条件和专业、课程、主要教学环节构成的三方三层指标体系,构建灵活多样的方法体系、双向改进的结果运用体系和分工负责的组织保障体系,与校内评价、社会评价、第三方评价共同构成“多元互补”式的学生综合素质共同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依据高职教育教学和课程的培养特点,结合国家、行业、企业的职业资格标准,侧重对技能、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和定性评价,扩大评价主体的范围,通过对高职学生学业全面、客观、公平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3.以生为本,促进评价资源的有效利用。教育的根本是以人为本,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和基本价值取向,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高职院校教育评价活动的基础和核心,是优化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目的是通过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获得终生发展的能力。首先,要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教育学生贯穿于评价的全过程,体现在评价的方方面面。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评价要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积极主动的态度,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其次,要注重结果反馈。学校要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及家长等,家长审阅后再将审阅意见反馈给学校。这有利于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有利于家长和社会逐步形成科学的观念,有利于营造学生发展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再次,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其对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必将引起学生群体的行为和心理变化,并反映到他们的学习形态和学习方式中,要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差异与发展状况,重视开发学生的潜能与个性特长,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从根本上形成推进教学改革的动力。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实施对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手段,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与探讨,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于我国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作为高职教育者,肩负着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人才的重任,应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主动积极做好育人工作。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覃红燕,李良民.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6).

个人综合素质评价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综合素质 基本内涵 现实意义 问题和不足 思考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竞争也日趋激烈,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重新定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深入地研究和探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相关课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社会发展乃至整个民族将来命运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大学生综合素质首先应该搞清楚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这个关键问题。

综合素质评价是指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技能等方面的评价,是大学生奖学金、三好生评比和毕业就业的重要依据和参照,是一项与每一个大学生都密切相关的工作。综合评价就是对被评对象进行客观、公正、合理的全面评价。但是,由于存在人为的完全量化等方面的缺陷,综合素质评价已经走入一种“学生排斥,教师头疼”的尴尬境地。因此,积极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提高评价实效性,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一、综合素质的基本内涵

狭义的素质是指人生来具有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指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解剖生理特点和感觉、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狭义的素质主要是由遗传或其他先天的因素决定的。

广义的素质是指人在从事活动前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的品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也称为综合素质。综合素质是受教育者在先天遗传品质的基础上,通过接受教育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所形成的人的主体性品质,它是人的生理、心理、文化、能力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系统整合。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指大学生在思想观点、政治信念、政治立场、道德品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公民意识、法制观念等方面必须具备的条件。它包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培养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诚挚的爱国主义情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法制观念等内容。

业务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内容。知识是综合素质的根本,是“学识”的基础,“学识”是在学习比较广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经过融会贯通而形成的。能力是综合素质的核心。这里所讲的能力,并不仅是一般的专门能力,而且是一种综合智能,主要包括自学能力、选择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文化素质是指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递、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的气质、人格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品质。文化素质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身心素质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总称。身体素质是人体活动的一种能力,指人体在运动、劳动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机械能力。心理素质是指人体内部环境具有健康的体魄,能胜任未来社会的竞争和工作。

二、建立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其现实意义。首先,许多高校目前仍未形成一个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全面素质教育体系,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其次,学校应如何检验和引导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是问题之二,学校即便开展了全方位的素质教育活动,但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参加每一项活动,个别学生甚至根本不参加任何活动,因此,学校的全面素质教育活动并不能代表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必须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情况进行监控,使学校和学生本人都知道其发展状态,以便能够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用人单位也强烈希望了解毕业生的素质情况,目前,能够提供的只是成绩单、奖状、证书等,而不能充分反映毕业生的真实情况。通过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科学地、系统地对学生的素质情况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进行合理的处理,从而更好地规范学校开展全面素质教育,为教学决策者具体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辅助,为学校的评估、鉴定工作提供帮助;正确引导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有利于学生正确检验自己,正确评估和认识自己,确立自信,有利于个人择业和自我发展;也为用人单位提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情况,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并使用人单位因材施用,把人才安置在最合适的岗位,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三、高校目前学生综合评价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山西师范大学在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培养方面也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该校制定的《大学生综合测评实施条例》对综合测评的评价方法如下:

学年综合测评总分=0.20×德育分值+0.70×智育分值+0.10×体育分值

德育分值=德育基础分(60分)+日常表现分(政治学习及班级活动、专业课学习考勤、卫生检查、学生干部职务、竞赛与活动)

智育分值=智育基础分(包括必修课和限选课,不包括体育课成绩)

体育分值=体育基础分(体育课成绩)

综合评价=0.80×各学年综合测评分之和+0.10×学位论文分值+0.10×教学实践成绩

其中:德育的日常表现分均由各系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以及学生班委会对学生打分;

应用上述传统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我们可以看出,德、智、体三方面均只有一级指标并且缺乏定性的分析。德育测评在实施过程中每人都是在相同基础分的基础上,通过加减分来实现,这样只有德育表现明显的少数学生才能获得加分或减分,对表现不明显的大多数学生则缺少评价内容,从而不利于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到日常德育活动中。智育方面也主要考虑了必修课和限选课,对任选课重视不够,这不利于引导学生在选修课中学习到更加广泛的知识,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并且德育日常表现分是由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班委会干部评议出来的。有些学生为了得到较高的思想评议分,在同学中拉帮结派,做表面文章,力图给老师留下好印象。有些学生为了加分争着要当班干部,但却不愿为同学服务,有的班干部甚至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多加分,在同学中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智育分是按学时数加权后的成绩,因此有些学生为取得高分,就对学时或学分多的课程加大学习力度,而对其他课程重视不够,对知识的均衡发展十分不利。

在用人单位选拔优秀毕业生时,上述的评价模式所提供的信息只表现在具体的分数成绩上,而没有给出具体的素质等级,这样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选拔的要求,更不能详细、细致地评价每一位学生,这对单位选拔和学生本人成长也是不利的。

四、对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思考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摇篮,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该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科学评价依据,是学生学业评价的补充和完善。要建立科学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我们应努力做到如下几点:

1.评价内容规范全面

评价内容以上述的五项基本素质为主要内容,也可适当增加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其它内容。每项素质中,学校要明确一级指标,由各专业确定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还应考虑制定不同年级的达标要求,形成一个既具有基本素质之间横向联系,又能够进行个人阶段性发展状态描述的纵向对比的框架结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评价,使学生及时了解自身的素质状况,以便积极参加各项素质培养活动,全面有效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评价方法科学公正合理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一般可分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是学生自评,学生个人要对照学校的评价标准写出个人总结,提出一个自评分;第二是学生互评,由辅导员召开综合评价小组会议,在自评的基础上根据日常管理中的记录,进行民主评议提出一个评议分;第三是总评,由年级评价工作小组根据每个学生的评议分进行总评。

3.评价体系必须与高校人才培养规格与模式相适应

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应根据不同的培养规格与模式提出相应的素质要求。为此,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通过科技教育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使学生能够从多方面认识人类、自然和社会,加深对多种文化和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创新能力,使广大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与他人共处、学会生存发展。

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是当前教育领域和社会用人单位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内容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建立科学、直观、可操作性强,并且能够反映学生素质个性特点的素质评价体系,能够加强素质教育的过程管理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通过评价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通过大学生素质的培养又丰富了评价内容,二者相互促进,一定能够造就出一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能够参与人才竞争、品学兼优、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志宏.新课程学生发展性评价之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M].开明出版社,2003.8.

[2]田维义.大学生素质教育建设与评估标准研究[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7.

[3]陈广桐.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评估[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4.

[4]谭旭红.大学生素质测评系统设计与实施[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2.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