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反思教育的目的

反思教育的目的

阿城区回民小学张可欣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大师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他断然反对灌输生硬的知识,反对没有火花的使人呆滞的思想。

他在书中提出,要极力培养学生把思考和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把学习成为一种需求。还指出在生活和劳动中,不能利用和使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而教育的核心是不能让知识僵化,要它充满活力,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核心问题。同时教育是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变得不同和具有差异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按照他们自身的发展而发展。可是,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在偏离的路线上越走越远……

这学期,由于身体原因,学校照顾,我走下了班主任岗位,开始了科任教师的旅途,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在我的印象里是小学课程里一门集政治、历史、地理于一体的综合学科,所以在初期备课时候我很用心,尽自己所能给孩子们扩充知识,希望孩子们在课堂上能够收获更多,可是,几节课上下来,感觉孩子们没有收获知识的愉悦,脸上却多了一些负担与疲惫。反思自己,也许是力气用错了地方,于是,我改变了策略,把拓展知识变成了渗透背景故事,六年级的孩子,在听故事的时候,脸上洋溢着幼儿的喜悦与专注,看到这表情的时候大概是我这学期最幸福的时刻,同时我也体会到了“慢慢教”的真谛,每一堂课的真正容量并不是用教师的准备所决定的,而是由学生的收获来衡量的。教育的路上,我们且行且思……

韩愈的《师说》一文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国关于教师的传统认识。可以理解成教师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授圣人的学说,解答疑难问题。古代的学者,教书往往是无组织的行为,他们对世界对知识的认识是独一无二的,在传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也带着个性的烙印。这是很难得的大师的思想传递,而到了现代,教育似乎变成了培养整齐划一的“考试工具”的途径,怀特海是机械死板的考试制度的坚决的反对者,他认为“支离破碎的知识、信息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毫不相干,教育不是传授僵死的知识,而是教人们如何掌握知识的艺术,让知识充满活力,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我们是在与人的大脑而不是与僵死的物质打交道。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判断力,以及控制复杂情况的能力,使他们在特殊情况下应用理论知识对前景作出展望所有这些能力不是靠一条体现在各科目考试中的固定规则所能传授的。”因此他主张,要根除各科目之间那种致命的分离状况,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读到这里,我又想到前几个月读的《让教育更明亮》,常生龙老师认为“教育的使命是成人之美,成就人性之美。”常老师在书中提到的“生命自觉”让我很受用,他提到生命自觉的核心价值观有三大特征:

一是拥有对自我生命的自觉。这是自我的约束,更是对孩子的以身作则;

二是拥有对他人生命的自觉。这要求我们关注孩子的“全人格发展”。

三是拥有对外在环境的自觉。我想,这是对培养孩子“共情能力”的另一种说法吧。

培养孩子敏锐的察觉周围的变化,感受人与物的感受,体会社会中的各种情感,这才是丰富的人生,这才是全人格的人。

我希望我的孩子们,是有共情能力的人。他会同情弱者,会伸出援助之手;他会感恩亲友,会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他会辨别是非、会疾恶如仇;他会有民族大义,会以作为一个中国人而骄傲自豪!

书的最后一章,还有一个特别感动我的地方:“想象力和知识的融合通常需要一些闲暇,需要摆脱束缚之后的自由,需要从烦恼中解脱出来,需要各种不同的经历,需要其他智者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才识的激发。还需要强烈的求知欲以及自信心……”我们现在的教育,让人堪忧,初中就已经开始有晚自习,高中更是争分夺秒的为孩子输送知识,除去学校的课程,孩子们还需应对各种补课班,都不知道孩子们是否有时间消化这些知识,更别提“有闲暇时间融合知识和想象力”了,这到底是教育的进步还是后退?

“教育”,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话题,教育的目的自是不言而喻,可是,我们总会在明确的目的指引下,却与其背道而驰,这是教育的悲哀,更是人类进步路上的阻碍,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时刻铭记教育的目的,并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决策,因为,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都只有一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