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企业信贷工作总结(精选5篇)

银行企业信贷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1 河南省食品加工业金融支持现状

1.1 信贷资金投入食品加工业力度不断加大

截至2023年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贷款2325.1亿元,主要投向了房地产、轻工业、交通运输、商务服务业及能源五大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在新增轻工业贷款中,食品加工业贷款达44.92亿元,占轻工业比重达63.04%,占全省新增贷款总额的19.3%。

表1体现出2023-2023期间农行、农村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三家金融机构在食品加工行业的贷款增长状况,农行、农村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三年的年平均增幅分别是30.5%、47.6%、38.3%,这说明信贷重点向食品加工业倾斜的趋势明显,为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资金保障。

1.2 贷款品种多样化

目前农业发展银行根据信贷政策,针对不同规模的食品加工企业,制订不同的贷款品种以支持食品加工企业发展。

2 河南省食品加工业中的金融支持问题

2.1 资本市场不完善,融资渠道窄

中小食品加工企业受自身条件的限制,银行贷款苛刻,资本市场够不着,其资金来源以内源融资为主,有限的资金限制了企业发展。总体上,中小食品加工企业所需资金主要靠民间融资、银行贷款、自身积累,在现阶段,中小食品加工企业在银行贷款方面受到严格限制,而其他渠道融资模式尚不够成熟。

2.2 信贷资金集中于优势企业

从总体上来看,随着河南省中小食品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的资金规模也会越来越大,食品加工企业对银行贷款需求总量不断增大,但信贷资金主要流向双汇、三全这些资金富裕的行业龙头企业。中小企业资金匮乏,却难引银行眷顾,银行贷款旱涝不均严重制约了河南食品加工企业的均衡发展。同时,银行间为争夺有限贷款对象随意降低贷款门槛,加大了银行金融风险的隐患。

2.3 融资方式单一

贷款是中小食品加工企业解决资金需求的主要手段,在资信等级评价中,中小企业达标难。而一笔贷款从资产评估到审批结束,环节多、时间长、收费多,审批结束资金到账时,往往已过了企业发展的最佳期间,不符合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小、急、频的特点。

2.4 信贷时间短,难以满足企业长期发展需要

银行对食品加工企业发放的贷款多是一年期以内的流动资金贷款,主要用于简单的扩大再生产,这种贷款期限短、风险低、回收期短、效益明显,企业不能用于技术的更新和改造,不利于中小食品加工企业的长期发展。

3 改进河南省食品加工业金融支持的建议

3.1 切实可行的推进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

政府牵头、鼓励引入股份制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入驻河南扩充金融服务体系。农业发展银行加强发挥自身作用,拓宽商业性服务领域,加大对食品加工产业和涉农产业的支持力度。简化贷款审批流程,适度下放审批权限。

3.2 创新金融工具,开发信贷品种

银行创新信贷品种,开发适合中小食品加工企业的信贷产品,同时简化审批程序,改进抵押形式,积极促进河南省食品加工业的发展。

3.3 调整信贷结构,适应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银行在贷款对象的选择方面,要逐渐改变以大型企业为主的局面,适当向中小型企业倾斜,对于那些技术先进、企业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食品加工企业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银行企业信贷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区银行;中小经济主体;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08)05-0026-03

“社区银行”是近年来从国外引进的概念,意指资产、负债以及员工、股东主要来源于某个区域,并主要服务于该区域的中小银行机构。研究社区银行的目的是探讨如何为快速发展的中小经济主体(指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居民和农户)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目前,中国银行体系尚无与之完全对应的银行机构,因而国内部分研究者直接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城市商业银行、乡镇银行等地方性中小银行定位为中国的社区型银行。

一、社区银行与中小经济主体关系的理论分析

理论研究表明,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金融缺口(Financial gap)。所谓金融缺口是指小企业对资本和债务的需求高于金融体系愿意提供的数额,包括资本缺口和借贷资本缺口。从30年代起小企业发展中的金融缺口即被人们所重视。1931年Macmillan发表了研究小企业金融的报告,提出了小企业金融缺口的问题。他发现当小企业资产低于25万英镑(相当于400万英镑现价)时,该企业的融资将遇到困难。小企业设立之后外源资金则主要来源于银行。Brewer等人(1997)的研究表明,小企业比大企业更加依靠银行贷款;Cole等人(1997)的研究表明银行仍是小企业信贷资本的主要来源渠道。但在借贷资本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存在着“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个主要问题,这使得中小企业在向银行寻求贷款时,银行通常要求有充分的担保,这又自然使许多中小企业在寻求银行贷款时落入资本缺口。而以社区银行为发展的中小银行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经济主体对银行的融资要求①。

首先,社区银行具有“软信息”优势。一般来说,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是需要承担一定的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并且这种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与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以及企业的规模是相关的。许多实证研究表明,以社区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在向中小经济主体贷款方面拥有信息特别是“软信息”上的优势。因为社区银行一般是地方性的,专门为地方中小经济主体服务,由于长期合作,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和中小经济主体的经营状况比较了解,具有人缘和地缘的优势,有助于解决针对中小经济主体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与之相反,大银行的分支机构网络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它们对主要位于社区的中小经济主体的情况了解不多,与中小经济主体之间存在更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大企业的信息一般比较透明,有利于大银行在对大型企业提供全国乃至全球性跟踪服务方面发挥其分支网络的优势,并且银行提供融资的交易费成本会随着融资规模的上升而下降,因而大银行更愿意为大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其次,社区银行具有灵活的融资方式。社区银行管理链条短,贷款审批程序简洁,贷款方式与期限也较灵活,效率比较高,服务也比较好,能够满足中小经济主体用款急、期限短、次数多的需求习惯,并且它们向中小经济主体提供小规模的融资时的交易费用也比较低,因而通常受到中小经济主体的青睐。相反,大型银行的管理链条长,中间环节多,审批程序比较僵化,因而难以适应中小经济主体的资金需求特点。

二、社区银行对中小经济主体发展促进作用的实证分析

在这里,我们通过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总产值增长、农村信用社与农户固定资产增长的关系的计量分析,可以发现社区银行与中小经济主体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

(一)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作用的计量分析

1 .数据选取。选择中国1990~2005年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大银行短期工业贷款余额、中小银行短期工业贷款余额,计算大银行和中小银行贷款余额与中小企业总产值的相关度。其中:

(1)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全国工业总产值―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总产值

(2)大银行短期工业贷款余额=国家银行人民币短期工业贷款余额

(3)中小银行短期工业贷款余额=金融机构人民币短期工业贷款余额―国家银行人民币短期工业贷款余额

表1 1990-2005年中国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大银行工业贷 款余额、中小银行工业贷款余额单位:亿元人民币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1-2006)

2 .模型构建。以一定时期中小企业的工业总产值Y(t)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同期大银行短期工业贷款余额Kl(t)、中小银行短期工业贷款余额Km+s(t)作为解释变量,构造模型(1):

Y(t)=α0+α1•Kl(t)+α2•Km+s(t)+ε(t)(1)

其中ε(t)为白噪声序列。

3、模型估计结果。根据模型(1),利用spss软件对表1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2、表3、表4,得到模型回归方程式(2)。

Y(t)=8537.721+2.939Kl(t)+9.358Km+s(t)

(0.676) (2.486)(3.358)(2)

R2=0.782; F=23.348; DW=1.753

表2 模型概要

注:预测变量:(常数项),Km+s(t),Kl(t)

表3 ANOVA

注:预测变量:(常数项),Km+s(t),Kl(t);因变量:Y(t)。

表4 回归系数

注:因变量:Y(t)。

因方程(2)中常数项的t检验值不显著,在剔除常数项之后对模型进行再次回归,回归结果见表5、表6、表7。得到回归方程式(3):

Y(t)=3.62Kl(t)+8.922Km+s(t)(3)

(5.948)(3.535)

R2=0.940; F=109.664; DW=2.182

从统计意义上来看,各变量t检验值显著。R2值达到0.94,说明模型拟合优度较高,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程度较高。F值109.664,说明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在总体上显著成立,说明模型的效果较好。

表5 模型概要

注:预测变量:(常数项),Km+s(t),Kl(t)

表6 ANOVA

注:预测变量:(常数项),Km+s(t),Kl(t);因变量:Y(t)。

表7 回归系数

注:因变量:Y(t)。

模型(1)的回归方程式(3)计算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中小银行短期工业贷款余额的增加对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增加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中小银行短期工业贷款每增加1元,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就会增加8.922元。与此相对比,大银行短期工业贷款额增加对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增加的作用没有中小银行显著,表现为:Y(t)对Kl(t)的回归系数仅为3.62,即大银行短期工业贷款每增加1元,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仅增加3.62元。这可以解释为由于大银行的贷款主要投向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流向中小企业的比例微小,所以,它们对中小企业工业产值增加的贡献较小。回归方程式(2)中的常数项之所以不显著,也与我国企业融资主要依靠银行贷款有关。

(二)农村信用社对农户固定资产总额增加作用的计量分析

1 .数据选取。选择中国1990~2006年农户固定资产总额、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计算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和农户固定资产总额的相关度。其中,农户固定资产总额=乡村户数×单户固定资产原值合计。

表8 中国1990-2006年农户固定资产总额

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

单位:亿元人民币

2 .模型构建。以一定时期农户固定资产总额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作为解释变量,构造模型(4):

Y(t)=α0+α1•K(t)+ε(t)(4)

其中ε(t)为白噪声序列。

3 .模型估计结果。通过根据模型(4),利用spss软件对表8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9、表10、表11,得模型(4)的回归方程式为:

Y(t)=4216.49+1.48K(t)(5)

(6.779) (10.274);

R2=0.883; F=105.546; DW=1.778

常数项及变量的t值显著,拟合优度达到0.883,F值达到105.546,说明模型构建比较有效,模型能较好的对因变量进行解释,且总体显著。

表9 模型概要

注:预测变量:(常数项),K(t)。

表10 ANOVA

注:预测变量:(常数项),K(t);因变量:Y(t) 。

表11 回归系数

注:因变量:Y(t)。

模型(4)的回归方程式(5)计算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的增加对农户固定资产总额增加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每增加1元,农户固定资产总额就会增加1.48元。常数项显著,说明农户自身积累也是其固定资产增加的重要来源。

三、结论

从上述理论和实证分析可以看到,社区银行是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依赖对象,而中小经济主体又是社区银行的主要贷款对象,它们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匹配关系。目前,中国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普遍的做法是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或担保基金,从国家政策角度出发是有必要建立几家这类公司的,但从市场角度看,则不宜大力推行这种做法,因为这类机构对中小企业的风险的甄别和控制能力方面未必强于银行。因此,在现阶段,为解决中小经济主体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还需加快社区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Cole, Rebel A., “Availability of Credit to Small and Minority-Owned Businesses: Evidence from the 1993 National Survey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s”(March 1999). Working Paper Series , Washington. DC.

[2]Elijah Brewer(1997),“The security issue decision: evidence from small business investment companies”. Paper provided by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 in its series with number 96-27.

银行企业信贷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出口信贷与对外承包工程

出口信贷是指出口国为了鼓励和支持本国商品出口,增强国际竞争力所采取的对本国出口给予利息补贴并提供信贷担保或保险的中长期贷款方式。它主要分为卖方信贷(Supplier’s credit)和买方信贷(Buyer’s credit)两种形式。卖方信贷是由有信贷权的银行对符合条件的出口商提供出口信贷资金,再由该出口商向相应的进口商提供延期付款信贷的一种出口信贷方式。而买方信贷是由有信贷权的银行直接对符合条件的进口商或进口方银行提供贷款,用于支付其进口所需款项的一种出口信贷方式。

出口信贷对外承包工程贷款是出口信贷项下的一个具体金融融资品种,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其定义为“对我国企业在境外承接的能带动国产设备、施工机具、材料、技术出口和劳务输出的工程所发放的本外币贷款”,它也可以分为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两种形式。

对外承包工程贷款与其他出口信贷一样,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它是我国政府支持的中长期贷款,按目前规定最长期限可达十年;第二,国家给予利率优惠和利差补贴;第三,作为政策性贷款,国家授权一些银行负责该信贷,主要由政策性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实施,近来已允许四大国有银行根据自身情况开展此业务;第四,与信贷保险相结合,甚至由国家提供担保。

除此之外,对外承包工程贷款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贷款有特定的对象,即我国企业在境外承接的能带动国产设备、施工机具、材料、技术出口和劳务输出的工程。

出口信贷对外承包工程贷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配合党中央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我国外经企业的良性发展,促进境外承包工程业的繁荣。

近几年,我国外经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但是,他们能进入的国际市场大多是亚非拉落后国家,这些国家的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世界银行和区域性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贷款项目和资金有限;同时,境外承包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而开展对外承包工程贷款,工程所在国政府乐于接受,我国外经企业既能如愿以偿地承包工程,又可以减少筹资成本和施工成本,必将推动我国外经企业的良性发展,促进境外承包工程业的繁荣。

2.实现对外承包工程和国产设备材料厂家的双赢。

一方面,出口信贷对外承包工程贷款具有项目融资带资承包的特点,发包方对工程的报价审核不像世界银行或区域性银行贷款项目那样严格,承包方也不存在激烈的竞争,一般说来工程利润率较大;另一方面,出口信贷对外承包工程贷款要求该工程带动国产设备材料技术劳务和管理的出口额占合同总金额的一定比例(至少15%),也就是说,项目所需的一部分资源必须来自于国内。这样就实现了双赢。

3.出口信贷对外承包工程贷款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或补充国际经济援助项目。

出口信贷对外承包工程贷款作为政策性贷款,也可以起到促进我国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交流,支援友好国家建设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或补充国际经济援助项目。

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的比较

对外承包工程贷款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同为出口信贷,有着与出口信贷相同的特征和做法。这里主要分析它们的区别以及各自的利弊。它们的主要区别是:

1.借款主体不同。买方信贷由贷款银行直接将款项贷给进口国银行或境外工程业主,对外承包企业只是作为承包商单一身份;而卖方信贷的最终借款人虽然也是境外工程业主(这里称之为最终借款者),但贷款银行将款项直接贷给本国对外承包企业,该企业既是借款人也是承包商,同时还是贷款人。

2.运作程序不同。买方信贷由贷款银行将款项直接贷给业主并与之签订借贷协议,在规定的年限内由借款方将本息还给贷款银行,对外承包企业作为承包商只负责承建工程并与其他工程一样获得结算款,也就是说它与贷款不存在直接关系。而卖方信贷先由贷款银行将款项贷给本国对外承包企业,再由该承包企业将款项转贷给业主(最终借款方)并承建该工程,在工期内或工程完工后若干年内由工程最终借款方将款项按还款计划还给对外承包企业,再由对外承包企业按协议还给贷款银行。

3.风险主体不同。买方信贷的风险主体主要是贷款银行和保险机构,而卖方信贷的风险主体,首当其冲的是对外承包企业。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买方信贷,贷款银行直接承担主要风险但可以获得主导地位,对外承包商几乎不承担还款风险但所获项目利润较低;对于卖方信贷,贷款银行不是直接风险主体,对外承包商承担主要风险但可以获得大部分项目利润。

由于我国开展出口信贷的时间不长,处于摸索阶段,对提供信贷的银行而言,买方信贷较卖方信贷承担较大的金融风险,而且银行与出口商同处于一个国家,因此国家授权的贷款银行(如中国进出口银行)对境外承包工程贷款以出口卖方信贷为主。本文结合实例着重介绍出口卖方信贷对外承包工程贷款的具体运作。

运作实例

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水电对外公司成功实施了我国在西非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出口卖方信贷对外承包工程贷款项目―――加纳沃尔塔湖移民镇电气化工程(以下简称加纳工程),这是一个典型的对外承包工程贷款实例。下面从承包商同时也是借款企业中水电对外公司的角度分阶段介绍其具体运作。

一、贷款申请和审批

1.向贷款银行初步申请并与借款国签署工程合同。

我国外经企业在取得出口卖方信贷对外承包工程贷款项目前,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在贷款银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积极与有借款意向的业主和还款方进行商务谈判,签署MOU(谅解备忘录),条件成熟时应签署工程合同;另一方面,向贷款银行提出初步申请并就与借款方谈判的进展情况随时与该银行沟通。贷款银行一般要求符合如下申请条件:借款人具有对外承包工程资质,且财务和资信状况良好,具备偿还本息的能力;已与业主签订承包工程合同;项目所在国政治经济状况相对稳定,且预计项目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所带动的国产设备材料劳务及管理的出口额至少占合同总金额的15%;合同金额不低于100万美元,业主预付款和进度款一般不低于合同额的15%,工程进度款应提供贷款银行认可的支付保函;按贷款银行要求投保出口信用险;提供还款保证,最好提供进口国部级担保。

承包商中水电公司具体做法为:

(1)获知加纳能源部(业主)欲以国外出口信贷资金筹建沃尔塔湖移民镇电气化工程这一信息;

(2)向中国进出口银行提出初步贷款意向,研究贷款政策并请求银行给予业务指导;

(3)就银行规定的条件与加纳能源部进行工程商务谈判,并与还款方―――加纳财政部(代表加纳政府)进行初步磋商,确定借款方的条件。其主要条件是GE(Grand Ele-ment), 即“赠与成分”,此外还有宽限期还款期利率和还款次数等条件。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取得优惠贷款时要求赠与成分不少于35%,宽限期还款期利率和还款次数等条件均对赠与成分产生影响;

(4)结合银行和借款方条件,经项目可行性评估按规定程序批准后,与加纳能源部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合同条款载明预付款为10%,进度款为5%,其余85%的合同价款由贷款银行提供。承包商应特别注意,贷款银行的贷款利率与最终借款者的还款利率不同,前者往往高于后者;

2.向贷款银行正式申请获得同意后与借款国签署借贷合同和取得担保协议。

完成上述步骤后,可备齐贷款银行所需的资料提出正式申请。贷款银行按规定条件审核后评估项目风险,据以确定是否需要提供出口信用保险。加纳工程向中国出口保险公司投保了出口卖方信贷保险,有效地转移了因加纳国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引起的坏账风险。贷款银行同意贷款后,中水电对外公司与银行签订借款协议,按既定的条件与还款方加纳财政部签订借贷合同,并要求加纳中央银行代表国家提供还款保证。

3.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和借款国相应机构审批,借贷合同生效。

由于加纳工程金额大,还款期限长,而且所在国存在一定风险,需报经我国财政部审批。同时,加纳方也需依法报国家议会批准。经过这些程序后,借贷合同正式生效。

二、贷款发放和业主付款

合同生效,工程也随之开始实施。业主加纳能源部按合同支付预付款。剩余工程款,一般的做法是由承包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按工程进度分期向业主结算,业主审核后报加纳财政部批准,加纳财政部发函确认并支付相应比例的工程进度款(合同额的5%),贷款银行也据此分期发放贷款。

三、贷款偿还

贷款偿还有两层含义,一是最终借款方(由加纳财政部代表加纳政府)按还款计划表向对外承包企业还款;另一层含义是对外承包企业(中水电对外公司)向贷款银行还款。这一阶段程序简单,但无论对于贷款银行还是对外承包企业而言都非常重要,应及时催索余款,动态掌握借款方状况,随时评估收款风险,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与出口保险公司联系,经济化解各种风险,按期获得还款。

会计处理

出口信贷对外承包工程贷款分为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分别从贷款银行和对外承包企业角度进行会计处理。

一、买方信贷的会计处理

1.贷款银行进行如下会计处理:发放贷款时,借记“中长期贷款” 并按贷款类别和贷款单位进行明细核算;每期按时计算应收的贷款利息,计入“应收利息”并确认利息收入。按规定程序和标准对本贷款计提贷款呆账准备,对应收利息计提坏账准备。如发生贷款逾期,经批准后,应从“中长期贷款”转入“逾期贷款”科目。

2.对外承包企业的会计处理。由于在买方信贷下对外承包企业只作为承包商承揽工程,并不直接参与贷款,故无需对贷款进行专门核算。

二、卖方信贷的会计处理

1.对于贷款银行而言,除了对该贷款进行明细核算时贷款类别和贷款单位不同以外,其他会计处理与买方信贷下基本相同。

银行企业信贷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微企业信贷;操作风险;成因分析

我国小微企业遍布所有行业,国家对于小微企业发展非常重视,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党的十会议上,再次强调要通过各种方法支持小微企业成长,并通过小微企业发展来实现我国经济的转型成功。为了给予小微企业更多的金融支持,我国银监会也根据国家要求提出了同样的目标,不断创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方法和途径。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向小微企业提供的信贷业务,风险难以控制,因而业务的良性发展很难实现。当前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操作风险成因如下:

1 贷前调查真实性不够

通常,商业银行必须在审核小微企业相关信息材料后,才会做出信贷业务决策,信息调查结果直接影响小微企业能否成功从银行处申请贷款。商业银行通过企业调查对企业的整体运营状况进行有效判断,全面控制不良资产现象产生。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商业银行在企业调查环节中存在明显不足,不仅调查信息缺乏针对性,很多信息都无法保证有效性及真实性,大部分均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帮助搜集相关资料,形成的数据分析不具备可行性,直接导致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

2 信用评级结果不准确

目前,商业银行采用的小微企业风险等级评估模式也存在很大问题,需要在后续工作中逐步进行调整。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传统风险等级评估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信贷业务发展需求。由于信息调查过程中,小微企业的数据搜集受到强烈限制,严重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进而导致商业银行承担的等级评定风险大幅度提升。

3 定价机制缺乏灵活性

小微企业涵盖行业比较广泛,不同企业的经营模式也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存在明显信息不对称现象,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对小微企业进行准确授信。为了有效控制信贷业务风险产生,在信贷业务标准制定过程中,只能以小微企业提供信息为依据,根据授信权限进行目标客户选择,商业银行的下属分支机构掌握授信职责,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每笔贷款的实际利率,只要限定在标准利率浮动空间范围内即可,无法为客户提供"一对一"的利率定制服务。由于定价方式比较固定,没有考虑不同企业、不同营业部的营销活动差异,无法达到预期定价效果。这也是统一授信模式的最大发展弊端

4 贷后管理工作不重视

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商业银行实施的贷后管理工作存在众多问题,其中部分商业银行未建立专业管理部门是影响管理效果的关键性因素。由于商业银行对绩效考核始终持有很高要求,各个下级分行在完成既定工作指标同时,也要负责展开绩效评估工作。繁杂的事物占用商业银行很大精力,形成对贷后管理工作的严重疏忽。

5 缺乏内部控制的权威性及独立性

由于部分商业尚未建立数据信息审计系统,导致商业银行内整体忽略审计工作重要性,内部审计效用无法发挥,直接影响部门工作的有效协调。如某商业银行省分行直属行长直接对银行的运营状态进行管理,内部监督工作人员直接由直属行长委派,主观因素势必对银行内部控制系统发展状态造成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郭素娟.基于商业银行业务转型背景的中小企业金融风险预警思考[J].冷风业时代,2023,(7):57-64.

[2]张莉.谈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防范[J].商业时代,2023,(36):48-49.

[3]步磊.新时期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视角下试论商业银行防范机制的构建[J].山东社会科学, 2023, (10) :54-57.

银行企业信贷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货币政策转变,有效性,银行经营特点,策略

一、对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几点认识

2023年我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这对于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是非常及时和十分必要的。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从过去较为宽松的货币信贷条件向常态回规。因此,稳健货币政策要取得预期效果,必须与其他宏观政策相互协调,把握好力度。迫切需要加深对货币及其相关配套政策的再认识,以适应当前不断变化的宏观经济形势。

(一)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必须发挥信贷政策的特殊作用。稳健货币政策是通过中央银行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进而实现稳定币值、物价和控制通货膨胀的最终目标。信贷政策则是按照扶优限劣的原则,以实现信贷投放结构不断优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科技进步、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为主要目标。然而,两个政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从调控内容和目标看,货币政策主要着眼于调控总量,通过运用利率、汇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政策性工具借助市场平台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规模,促进社会总供求大体平衡,从而保证币值、物价稳定、抑制通胀。信贷政策主要着眼于解决结构问题,通过引导信贷投向,调整信贷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调节手段看,货币政策调节工具更市场化一些。而信贷政策的有效实施,不仅要依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必要时还须借助行政手段的调控措施。货币与信贷政策的紧密关系,决定了当前我国在间接融资占绝对比例的融资格局下,信贷资金的结构配置和使用效率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资金配置结构和运行效率。因此,信贷政策的实施效果,极大影响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对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提高稳健货币政策效果发挥着积极促进作用。所以,在实施稳健货币政策背景下,要正确处理好稳健货币政策与信贷政策的辩证关系,不仅要运用稳健货币政策去管理通货膨胀,更要擅于运用信贷政策来调解产业结构,积极主动发挥信贷政策的特殊作用,进而实现稳健货币政策目标。

(二)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必须以优化信贷结构为核心。2023年稳健货币政策内涵为,“增强金融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引导货币信贷向常态回归,实现合理适度增长。要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保持社会融资总量的合理规模。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其中信贷结构优化是核心要件。只有切实调整信贷结构,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以及产能过剩行业等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限制领域的信贷,大力增加国家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才能在控制信贷规模的同时,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信贷需要,才能真正确保信贷总量适度,也才能真正有效地防控金融风险。只有对不同的部门实施差别化的信贷结构调整,才能避免稳健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偏离目标,从而保证稳健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在落实稳健货币政策时,对于过度投资、投资低效、风险较大的部门,比如高耗能行业、投机性房地产需求等,人民银行和银行监管部门要通过各种工具和手段,抑制商业银行贷款投放。对于战略性产业、经济中薄弱环节,比如低碳经济、民营经济和农业,则要引导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支持。

(三)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必须保持宏观政策相对稳定。2008年以来的两年多时间内,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起大落。2008年上半年为防止过热实行了从紧缩货币政策,随着8月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财政、货币政策转为极度宽松,宏观刺激政策持续了大约一年之后,2009年保增长的目标得以实现。到2023年,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和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不断巩固,国内出现了通货预期强化和通胀压力上升的苗头,宏观政策开始逐步收紧,转以抑制潜在的过热风险,货币政策也由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货币政策。以上宏观政策的不断变化,虽然是应对宏观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同时却加重了各方面政策执行的难度。在当前通货预期强化和通胀压力上升下,宏观政策当然要因时而动,但更应该保持相对稳定。要从长远的视角来观察我国的问题,摸清我国的实际情况,兼顾眼前与长远,才能够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才不会出现频繁的、过度化的政策调控。尤其是对一些战略性问题,更要从长计议,探索出一套适应我国国情的、持续的、相对稳定的稳健货币政策。

(四)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必须有宏观政策部门主动配合。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特别是优化信贷结构,需要差别化金融调控工具和监管、财政、税务、产业多部门的协调配合。人民银行可以通过差别化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定向票据、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工具,选择性地放松或收紧商业银行贷款的资本约束和流动性约束,以此引导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银行业监管部门要主动协调货币政策目标和监管目标,灵活使用监管工具。在金融结构调整体系中,银行监管作为商业银行贯彻执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整的一个重要外部环节,其职能不仅要在事中和事后发现纰漏和纠正错误,还应在事前有效配合稳健货币政策,积极发挥约束和导向作用。

二、货币政策转变后基层银行经营的主要特点及中小企业面临的新困难

(一)基层银行经营的主要特点。从2023年四季度至今,央行已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三次加息,加快了货币政策回归稳健步伐。随着宏观调控力度的逐步加大,主要银行经营及风险管理政策出现调整,引发基层行经营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营运资金较紧,揽存压力加大。稳健货币政策背景下的信贷规模适度控制、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加息和通胀预期,使银行面临信贷规模下降和利润空间收缩的压力,不得不调整业务结构,寻求新的收入和资金来源。2023年10月以来,央行五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不断调高,主要银行系统内部资金集中的力度也在加大,基层分支机构的流动性收缩来得更快、更猛。目前我国负利率的问题依然存在。在负利率导致的社会储蓄意愿低迷的情况下,仅维持现有存贷比,银行就要付出更多的揽存努力。导致部分银行不断推出带有明显存款性质的各类理财产品,通过基层行吸引市场资金,缓解银根抽紧后可能面临的流动性困难。二是信贷规模压缩,额度控制加强。2023年12月以来,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各银行机构总行普遍对授信规模和信贷增速实施了一定控制,由此导致部分银行分支机构前期签订的一些授信协议、承诺难以按原有额度、期限、利率等条件兑现。2023年底开始,各大型银行已普遍开始收紧信贷,进入今年年初,规模从紧趋势显现。信贷规模收紧,银企博弈格局发生变化,根据借款企业综合贡献状况采取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原先的非核心客户、边缘客户将面临“被压缩”、“被清退”的局面。另一方面,基于银行发展战略、风险防控的角度考虑,将紧缺的信贷资源主要投向于目标核心客户、大规模集团型企业,并且要求借款企业落实足值的不动产抵押,提供与贷款规模相匹配的资产支持,进一步推高了信贷政策的准入门槛,原先游离于信贷准入政策边缘的借款企业将会面临“出局”的尴尬境地。信贷规模的收缩导致借款人甚至部分重点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的信贷需求较难满足。三是市场转向卖方,信贷门槛抬升。信贷规模控制,使信贷资金成为市场稀缺资源,银行在贷款风险定价中处于有利地位,在客户选择上得以实行更严格的行业限制、更高的担保条件、更高的利率以及更多附加条件,有的贷款品种利率不断上浮仍然供不应求,贷款定价中的额度溢价飙升迅猛。信贷市场转向卖方,一方面给银行带来了超额收益,另一方面也为银行调整客户机构,筛选优质客户,特别是发现有增长潜力的中小企业客户创造了条件,对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以有效利用信贷资源配置,弥补因规模受控可能带来的收益减少产生重要影响。四是管理面临压力,潜在风险滋生。随着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银行信贷规模收缩,使银行经营管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目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多变,各类风险交织的情况下,任一风险应对、处置不力,都可能影响银行形象和声誉,引发声誉风险。此外,在难以正常融资的情况下,由于借款人的资金需求难以适时得到持续满足,在信贷宽松条件下长期依靠借新还旧和滚动贷款维持经营资金链正常运转的个人和公司客户可能面临资金断链的风险。部分资金链紧张的企业很可能铤而走险,利用银行漏洞获取资金。而一旦发生案件极易使公众对银行管理能力产生怀疑,动摇市场信心,引发声誉风险。

(二)中小企业面临的新困难。我国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后,中小企业将面临三方面的困难:一是供求矛盾加剧,中小企业获取贷款难度增加。总量规模收紧,信贷资金供求缺口扩大已成不争事实。值得关注的是,贷款规模收缩比例在大、中、小型企业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基于风险、收益、成本等方面考虑,银行往往采取“保大压小”的结构调整策略,使得中小企业获取贷款的难度增加。多数中小企业面临贷款难、资金保障压力大的同时,还面临招收员工难、原材料涨价、汇率波动大等困境,“大单、长单”的接收意愿下降,经营导向趋于短期化、投机化,将对制造、外贸等实体产业产生深远影响。二是融资成本上升,中小企业财务压力明显加大。信贷供求关系偏紧导致借贷利率走高,民间借贷利率进一步上升。银行短期贷款基准利率上升,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已呈常态化,个别贷款甚至上浮幅度更大。利率上浮的贷款品种主要集中于与中小企业高度关联的个人经营贷款、小企业贷款等品种,广大中小企业成为融资成本上升的“聚焦点”、“重灾区”,成为货币政策转向、贷款规模收紧形势下的主要“被调控对象”,与政策基调相违背。多数中小企业财务实力弱、盈利空间小,难以承受长期的高息成本,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和案件风险。三是融资压力传导,行业中游企业将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规模收紧下,行业上游企业基于市场优势地位,以延期付款方式,将财务成本转嫁至中游企业。处于行业下游的中小企业基于目前的融资困境,也通过原材料、配件等供销渠道向中游核心企业传导融资压力,致使行业中游企业面临上、下游企业的双重资金压力。

三、货币政策转变后基层银行应对策略

(一)把握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宏观政策取向。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3年宏观经济政策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宏观经济政策是建立在对我国基本国情准确判断后提出的,应当认真贯彻落实。一是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宏观政策取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济、社会、文化、民生以及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都需要大量建设资金,在间接融资占绝对比例的融资格局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显得非常重要。面对地方政府难以抑制的发展冲动,以及全面完成节能减排、房地产调控、清理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和淘汰落后产能等任务,只有实施严格的信贷政策,才能规范信贷投向,优化信贷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不符合国家政策支持方向、产能过剩的行业尽管其有信贷资金需求,银行要执行严格的信贷政策,在信贷上予以控制,积极主动配合国家宏观政策,严格控制“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二是坚持信贷政策和有效监管相结合。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宏观政策取向,是巧妙运用“看的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进行宏观调控的具体体现。几年来,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的货币政策承担了太多职能,包括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的职能。然而,由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通、市场主体不健全、政府管理经济目标考核不科学,尤其是缺乏像信贷政策这样一只比较严格的“看的见的手”的积极配合,常常出现一“松”就乱、一“紧”就死的局面。这说明严格的信贷政策和有效监管,是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真正的关键,否则,政策设想再美好,实施起来可能只会是徒劳,一定程度上信贷政策和有效监管的成效决定货币政策执行的成效。所以,要改变过去单向调控货币供求的方式,巧妙运用“看的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进行宏观调控,消除由于过紧或过松对经济产生的消极影响,确保2023年的银行信贷增长恢复到平常水平又不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二)为基层银行执行稳健货币政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政府部门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担保机制,建议各级政府按照中小企业上缴税收的一定比例计提专项资金,注入政策性担保公司,补充“临时还贷扶持基金”,形成以“担保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税收增加—担保增强”主线的循环互动机制。控制融资成本,在推进财政贴息制度基础上,建议人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上浮幅度作适当限制,防止宏观调控政策“误伤”中小企业。加强财政扶持,加大中小企业贷款利息收入的税收减免力度,强化差异化核销政策,进一步调动银行信贷支持的积极性。深化信用体系建设,整合中小企业在人行、工商、税务、司法机关的各类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加大违约成本,优化区域金融环境。二是加大监管推进力度。加强监管引领,促使银行及时转变思想理念,提高发展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大考核力度,将中小企业贷款发展要求纳入监管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与监管评级、准入审批、检查频率等管理措施相挂钩,进一步增强监管激励效果;强化集中度风险监管,进一步加强大户贷款、集团授信监管,加大违规贷款、超限额贷款的处罚力度,纠正银行“垒大户、傍大款”的不当倾向;加强舆论引导,持续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帮助中小企业主增强信用意识,全面了解信贷政策,落实诚实申贷、用贷原则,为中小企业贷款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中小企业要强化“自主管理”能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中小企业贷款持续、快速、稳定发展需要银企双方共同努力。当前环境下,中小企业要围绕“提升自主管理能力”,着重做好两个层面的工作。一方面,要摆正经营发展理念。坚持长期稳健经营理念,加强融资风险管理,配合银行落实贷款新规,以实际行动体现企业方面的合规意识、诚信意识、合作意识,增强银行支持的信心。另一方面,要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优化产供销运营体系,规范财务核算制度,加强账户和资金往来管理,完善经营管理信息的披露机制,尽快扭转信息不对称的现状。严格做到三个“不”,即:不提供虚假报表蒙蔽银行,不利用关联交易套取贷款、不利用同名划转挪用资金,增强银企合作的基础。

(三)基层银行要尽快适应货币政策调整的要求。针对货币政策转向条件下基层银行经营活动的特点,各上级行和银行监管部门必须保持高度关注,帮助基层行尽可能平稳地适应货币政策调整的要求,在新的货币政策条件下平稳健康运行。一是增加商业银行内部规模调度的弹性。要在统一规模和资金调度的框架下,更多地运用经济资本占用考核等更具有弹性和灵活性的考核与调控手段,根据不同机构和地区经济及银行业务发展情况,总量从紧下,分层、分区系统内调控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和力度,防止银行系统内部规模管理“一刀切”给基层行资金运营管理和正常信贷业务活动带来严重不良影响。二是用好卖方市场下银行信贷结构优化的机遇。各级银行要抓住信贷额度阶段性趋紧的机遇,重点支持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重点满足符合产业和信贷政策导向、综合收益好、忠诚度高的客户的合理需求,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对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实行专项管理、单独控制,以权限下放、单列考核为重点,大胆尝试供应链融资、小额保证保险贷款等新型融资模式。会同有关政府部门打通存货、知识产权、特许经营权抵质押业务运行链条,加大担保方式创新力度为中小企业贷款平稳、较快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同时,对存在潜在风险和重点调控行业的存量客户,认真研究制定清收和退出计划,以此缓解增量计划不足的矛盾,加大平台贷款、集团客户和房地产贷款的管控力度,加大不良贷款清退力度,腾出资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用于补充小企业贷款规模。三是适时开拓新的利润增长渠道。信贷规模的严格控制对基层银行主要依靠利息收入的发展模式形成了较大的挑战。要维持近年来利润快速增长的势头,必须加快基层行的金融创新步伐,根据当地金融服务的实际需求推出更多的、新的金融产品,大力发展涵盖企业和个人的理财、基金、国内信用证、国际结算等资本占用较少,收益水平较高的中间业务,提高产品渗透度,用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代替单一的信贷支持,推进收入多元化,缓解宏观调控对银行盈利水平的冲击。

(四)执行稳健货币政策基层银行需防控声誉风险。稳健货币政策下使银行面临信贷规模下降和利润空间收缩的压力,不得不调整业务结构,寻求新的收入和资金来源。这一过程中,若营销宣传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充分、消费者利益保护不到位,极易引发声誉风险。为此,银行要适应货币政策调整的要求,加强声誉风险管理。一是完善声誉风险管控体系。银行要把加强声誉风险管理提高到战略高度,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统筹加以考虑,科学制定商业银行声誉的战略规划和行动方案。建立健全声誉管理机构,完善声誉风险管理机制与流程,适时、全面监测银行声誉状况,提升声誉风险管理水平。加强声誉风险文化建设,强化全员声誉风险意识,提升风险应对能力,营造声誉风险管理的良好氛围。二是强化市场纪律的自我约束。坚持诚信经营原则,进一步完善服务程序公示制度,诚实、正确介绍服务产品,审慎做出授信承诺和实施授信行为,出现确实无法实现服务承诺情况时,应给予满意、诚恳的答复,避免因盲目承诺难以兑现而产生的声誉风险。注重互利互惠、长远发展,合理简化服务程序,整合收费项目,减少短期行为,并充分履行对金融消费者的告知义务,充分尊重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完善客户关系管理,完善客户投诉处理工作机制,及时向利益受到损害的消费者提供便捷、快速的协商渠道,防止消费者极端行为,避免负面舆情。三是加强合规管理。以强化合规建设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有效识别、监测、评估、报告合规风险,从而提高合规管理和业务规范化水平,有效避免声誉风险。四是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加强舆情监测,关注并及时引导正确的公众舆论。加强与各类新闻媒体的沟通,积极回应媒体,引导媒体客观公正地报道事件,避免误导公众。

参考文献1 胡晓炼,关于准确理解和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建议[J],当代金融家杂志2023.02

2 谷秀军,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着力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N],金融时报2023.02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