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精选13篇)

《古诗两首》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生字卡片、插图、小黑板

  主要板书计划

  20 古诗两首

  锄禾 悯农

  日当午 汗滴 春

  一粒 盘中餐 辛苦

  秋 万颗

  饿 死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描红、仿影、临写、朗读

  课外: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吗?能背诵吗?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古诗两首。解释“古诗”的意思。诗歌以“首”为单位。

  3、先学《锄禾》

  二、初读指导

  1、板书:锄禾,领读。解释字意。

  2、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用小黑板揭示:锄禾当午粒粒辛苦盘皆

  (1)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提醒学生前鼻音的字。

  (3)怎么记住这些字?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交流。

  4、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和停顿。

  5、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指导看书上的图。这幅图上,天空中、地面上各画的什么?自由说说图意。

  2、当众交流。

  3、教师讲“当”、“正是”等字词意思。板书:日当午汗滴盘中餐辛苦

  4、讲解。

  5、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后再组词。

  2、读拼音,写汉字。

  3、用“辛苦”说、写一句话。

  4、用自己的话讲〈锄禾〉的意思。

  5、背诵〈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

  1、板书课题,领读。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

  2、教师范读,领读。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收闲田农夫粟犹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熟记、练写生字。

  (2)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顿。

  (3)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教师介绍粟。

  2、学生查字典,弄懂“无”和“犹”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所以讲一讲。同桌试讲,共同纠正。结合讲解板书:春一粒秋万颗饿死

  4、检查试讲情况,指名讲解。

  5、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意。

  6、为什么丰收农民还要饿死呢?

  7、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2、解释。

  3、诗句中“一粒”的“粒”表示,“万颗”中的“万”表示。

  4、用自己的话讲《悯农》的诗意。

  5、背诵《悯农》。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课文。

  2、指名用自己的话讲〈锄禾〉、〈悯农〉的意思。

  3、背诵〈锄禾〉、〈悯农〉。

  4、再次朗读〈古诗两首〉,想: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二、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禾午粒辛苦农收闲夫。

  2、这几个字里,你认为哪几个比较好写?说说你是怎么写好的。学生自学后逐字讲每个字写时的注意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和小结。

  3、按笔顺描红。

  三、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选择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话把诗意写下来。

《古诗两首》 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7个生字(读准音、认清形、记住意、写美观)

  2.学习两首古诗,熟读成诵,了解诗句的大意,感受作者对春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课外阅读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人,介绍作者,诗名

  《春雨》唐杜甫

  《春晓》唐孟浩然

  二.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认读古诗以及生字词;

  2.指名读古诗,指导正音;

  3.齐读生字词,齐读古诗。

  三. 解读诗文,读通诗句

  《春雨》

  1.春雨的特点是什么?

  2.重点理解:

  好雨——

  知时节——

  乃——

  潜——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朗读

  《春晓》

  1. 重点理解:

  眠——

  不觉晓——

  啼鸟——

  知多少——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人们对春天有怎样的感情?

  3.朗读

  四. 理解诗情,读好诗句,熟读成诵

  1.欣赏感受。听老师介绍和古诗有关的课外资料,进一步理解诗情,练习朗读;

  2.指名诵读,品评指导

  3.齐读(配乐)

  4.背诵

  五. 课后作业设计

  1.收集2-3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读一读;

  2.朗读背诵《春雨》、《春晓》;

  3.预习生字

  第二课时

  六. 朗诵古诗,巩固复习

  七. 拓展体会

  1. 小组汇报收集的诗歌;

  2. 老师评点。

  八. 学习生字

  1. 认读生字,巩固字音

  2. 自学生字,主动记字

  3. 老师重点指导:随、晓

  4. 学生临描,老师巡视

  九. 课后作业设计

  1.“春天的歌”诗歌朗诵会

  2.“我爱春天”书法比赛

《古诗两首》 篇3

  教学目的:

  1.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 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

  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3.《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第一课时

  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a、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b、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方法:

  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方法:

  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3.自己练习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第二课时

  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诗文,可轻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a、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b、以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通古诗。

  c、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直觉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a、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也可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b、交流学习收获。

  c、质疑:有什么不懂之处?老师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趣味活动

  1.卡片连词背诵。方法:

  请学生把生字卡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方法:

  a、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b、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卡片,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学生练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及《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要发散学生的思维)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根据课堂情况可让学生写一写)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1)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

  方法: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

  方法: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五、识字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促、深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生字连词背诵。

  方法:请学生把生字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本子上或黑板上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

  方法:(1)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2)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六、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书写生字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推荐相关的古诗:《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古诗两首》 篇4

  21 古诗两首

  文本细读:

  本课所选的两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写景寓理,语言执白,却引人深思。

  《登鹳雀楼》是一首自古而今广为传诵的名篇,描写了登高望远所见,歌颂了祖国河山的壮丽,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还蕴涵一定的积极人生哲理。第一句写一轮落日正金光夺目,在连绵起伏苍苍莽莽的群山西面缓缓落下,在世界的尽头渐渐隐没,这是天空景,也是西望景。第二句写俯瞰黄河远去天边的意中景象。诗人面对流经楼前的滚滚黄河的滔滔大浪,视线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由西向东,跟随黄河水向远方伸展。虽不能目击黄河入海的情景,却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好像看见黄河一路汹涌,气势磅礴,流入大海,令人心旷神怡,这是陆地景,也是东望景。三四句写诗人欲登高望远。从前两句的眼前所见引出了深沉思索和再上一层楼的行动。若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就应该不断的向上攀登,迈上更高的一层楼。以“楼”收尾,很好的照应了题目。诗句看似平铺直叙,却既富含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博大胸襟,又暗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全的哲理。含义深远,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正确书写“壁、横、岭、侧、峰、庐、缘”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4、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4、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文学修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彼此尊重,平等相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热爱中国悠久文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从中体会要想取得进步,就要不断的攀登。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想象画面,理解诗句。想象读、合作读。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两位诗人的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了很多的古诗,你能给大家背诵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教师对于背诵好的要给与表扬。

  2、师:今天我们就再来一起欣赏两首古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教师指名读古诗。 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古诗,边读边想,你弄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收获,并随机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两首古诗后两句的意思,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含义。引导学生先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

  《登鹳雀楼》的后两句写要看到更广阔更远的自然风景,就要再往高处攀登。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欲、穷” 的意思。“欲”,“想要”的意思。“穷”,“穷尽”的意思。《题西林壁》的后两句写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重点理解“缘、此山”的意思。“缘”,“因为”的意思。“此山”,指庐山。

  4、朗读古诗,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诗句谈体会,谈看法。教师不要一味地强调自己的观点,要多听听学生的见解,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感受、去领悟,教师只须相机引导。(教师引导学生《题西林壁》与《望庐山瀑布》对比)

  5、读一读,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引用古诗中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四、诵读古诗,品悟诗情。

  1、想象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景色;

  2、合作读——和伙伴合作对读、轮读;

  3、“摇头晃脑读”“拍手击节读”。

  4、指名读,齐读。

  五、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缘”字:要认真观察结构、笔画,注意把字写紧凑。“岭”和“峰”这两个 字在比较中学习。

  3、学生独立书写。

  六、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回家搜集诵读古诗,并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古诗两首》 篇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中一首诗描述的景象。

  3.理解诗歌内容,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

  3、能初步理解诗句中带点词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

  教学重难点:对七言古诗的朗读和对重点字词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说起背古诗来,老师也要向你们竖起大拇指了。但要是吟诵古诗,我们小朋友可要虚心学了。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唐代两位最著名诗人写的两首诗。(板书:古诗两首)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望庐山瀑布

  (1)拼读庐、瀑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2、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仰望)

  (2)“庐山”,你熟悉吗?前面我们在哪里接触过呀?谁能再来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

  (3)生交流。

  (4)庐山的云雾给庐山戴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庐山的瀑布又给它增添了怎样的色彩呢?

  三学习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讨论:“烟”这里指云雾。可观察幻灯片。山峰上经常云雾缭绕。太阳光照射在云雾上,就呈现出一种美丽的紫红色的光彩,这就是“紫烟”。由于“紫烟”轻轻飘动,所以诗人说“生紫烟”。“生”,在这里就是发生,发生的意思。“生紫烟就是发生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说理由。

  小结:这个“生”字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香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让学生看图想象画面)也许香炉峰正是由此得名。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远远看去.水道,河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大河挂在山前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指导看图帮助学生理解、想象。

  (这个“挂”字形象的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说明山势陡峭,水流的又急又快)

  3.读三、四行诗句。哪些词语还需要提出讨论?

  (“飞流直下”写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一个确数,是一种夸张的写法。形容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样?引导想象,进入意境。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教师进一步引导想象:山是绿的,挂在绿色中的瀑布是白色的,山顶紫色的云雾缭绕,颜色多么绚丽夺目;再加上静止的山峰,入了神,嫌这样的描写还不够尽意,又用一个“疑”字展开想象。

  理解“疑是银河落九天”。(“疑是”可能是的意思。“九天”是天的最高一层。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好?

  (“落”与“挂”一样用得精巧。好象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这首诗通过“生”、“挂”、“飞”、“落”等词儿的形象描绘,不难看出,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的写法和奇特的想象,紧紧抓住山崖的陡峭,瀑布的湍急,云烟的缭绕等特点,先写背景再写实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最后写联想,写出了庐山瀑布喷涌而出、倾泻直下的磅礴气势,从而给人以祖国山河壮美的感受。

  6.诵读诗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1)让学生找出每行诗中应该读重音或轻音的字。

  (2)要求读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热爱之情。

  7.练习背诵。

  四指导书写

  “遥”“瀑”要写得左窄右宽。

  “疑”的左上方是“匕”,不是“ㄙ”。

  练习用钢笔描写这首诗的生字。

  五作业

  1.背诵古诗。

  2.以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壮美山河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2、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绝句》诗中部分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演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这首诗 是唐代又一伟大诗人杜甫写的。公元759年,杜甫到了四川,在朋友的资助下,他在成都城郊浣华溪边建起了一座草堂。这个时候,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着草堂附近生气勃勃的景象,便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小诗。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诗人重点抓住“鸣”、“上”两个动词让学生体会两种鸟儿的不同特点。黄鹂的叫声悦耳动听,它们成双成对地在刚抽嫩芽的柳枝上叽叽喳喳地叫,呈现出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白鹭从稻田里、水沼边一个接一个地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上”字准确地描绘出一行白鹭翩然飞上天空时优美从容的姿态。整个画面黄、翠、白、青,色彩绚丽,鸣、上,动静结合,表达了诗人舒畅愉悦的心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 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象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停泊在岸边的船只)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东吴”指长江下游一带。“万里船”,是说成都与东吴之间路途遥远,是虚指)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大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绝 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近景

  一行白鹭上青天。 舒畅欢快

  窗含西岭千秋雪, 远景

  门泊东吴万里船。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重点练习诗句中的部分字词的意思;

  2、完成《练习与测试》;

  3、复习用自己的话描绘;

  教学重难点:

  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景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古诗两首》;

  2、指名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3、出示图画,对照图画说说《绝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

  二练习巩固

  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含: 泊:

  三扩展练习

  出示李白的《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两岸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默写课文。

  3、抄写词语。(课后练习三)

  板书:

  入诗、入境、入情

《古诗两首》 篇6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正确感知诗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回忆引入

  1、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古诗?(让学生能有感情地背诵)你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

  2、简介作者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与抗清英雄张苍水、抗金英雄岳飞并称西湖三杰。明成祖永乐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肃,元代诗人、画家。

  王冕经常以梅花自比,早年曾经借梅花自喻不接受官职,晚年还以梅花显示自己的清白本色,说:"野梅开花尚古色。"(《归来》)

  他的别号很多,有煮石山农、会稽山农、梅花屋主、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竹冠草人、梅叟、梅翁等。又因他的书斋叫"竹斋",时人又称他为王竹斋或竹斋先生。他既是诗坛名家,又是丹青高手。他所画的《墨梅图》,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

  ①指名读,指导节奏。

  石灰吟           墨 梅

  于 谦            王 冕

  千锤/万击//出深山,     吾家/洗砚//池头树,

  烈火/焚烧//若等闲。     朵朵/花开//淡墨痕。

  粉骨/碎身//全不怕,     不要/人夸//颜色好,

  要留/清白//在人间。     只要/清气//满乾坤。

  ②正音:焚,墨,乾。

  三、精读感知《石灰吟》

  1、指导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逐字逐句理解。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①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吟诵。

  ②锤:敲打。击:撞击。

  ③若:好像。等闲:平常事。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大意是:石头是经过多次的敲打撞击,才从大山上采下来。烈火焚烧自己,却也只把它当作平常事。即使身体粉碎变成了石灰,也不畏惧,还是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4、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这里诗人以石灰自喻,表示宁为玉碎,不断瓦全的志气。

  5、指导朗读。

  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坚贞、高洁的志向,应用赞美、高亢的语调朗读。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①理解字词。②说说诗意。③看图想像。④朗读体会。

  2、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注意先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遇到不懂的再互相帮助,老师可以以合作比较好的一组为模范,渗透地进行全班指导。

  3、师生讨论。

  ①理解字词:

  吾:我。    洗砚池:书画家洗毛笔砚台的水池。

  池头:池边。  树:这里指梅树。

  夸:夸赞。   清气:清香之气。  乾坤:天地。

  ②指名说说诗意。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现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让人来夸赞梅花的颜色好看,只要让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③看图想像:作者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他在梅花身上寄寓了怎样的情操?

  ④朗读体会。

  有自豪、高亢的语调反映出诗人的坚贞、纯洁。

  教师范读,自由练读,集体朗读。

  五、作业超市:

  1、指导学生写字

  锤 焚  这两个字要结合偏傍进行指导。

  乾 坤  这两个字较为难写,注意左右的配合。

  2、试着选一首诗有感情地背给同桌听。

  3、完成字词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总结课文,了解写法。

  教学重点;能较好的体会诗的意境层。

  教学过程:

  一、回忆式引入

  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两首诗,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让学生谈点滴收获即可。)

  2、由上引入感知诗的意境。

  二、深化感知、品味诗境

  1、同学们在我们的脑中有没有具有像石灰品质的这样人呢?

  让学生充分谈出,以此引导学生认识这样的人是:

  坚强不屈 洁身自好……

  2、让学生在有感情的读中再次感知石灰的这种高贵品质。

  3、那么你们感觉王冕手中的梅花又有什么好的品质呢?

  学生说优美纯洁也行,说美丽贞洁也可以。

  三、指导背诵课文

  1、看图朗读,体会诗歌意境。

  2、自由练读,练背诵。

  四、总结课文

  1、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a: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b:寄寓了作者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2、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呢?

  (都是咏物诗,托物明志,借物为喻,寄托作者高洁、坚贞的情怀)

  五、作业指导:

  指导完成练习册有关题目。

  学习《石灰吟》。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3)想意境,悟诗情。

  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d.朗读全诗。

  四、总结复习。

  1、分组朗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

  (2)练习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评读。)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五、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运用归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试着自学

《古诗两首》 篇7

  教学目的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 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重难点、关键

  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并解题。

  1. 读题解题。柴(zhài:地名,“早”:早晨。白帝城:地名。)

  2.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自学古诗。

  1. 读古诗,对照译文理解意思。

  2. 有感情朗读,体会诗的意境美及作者的感情。

  3. 试背诵。

  三、检查自学。

  1. 读古诗及译文,正音苔。“朝”zhāo。

  2. 体会诗的意境美及作者的感情。《鹿柴》描绘了傍晚时分鹿柴附近的山林美景,前两句描写了鹿柴附近山谷的寂静。后两句描绘山林中的幽美景色。如果说前两句以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两句便是以光反衬幽暗,使全诗充满诗情画意。《早发白帝城》前两句写路途遥远挡不住游子的归心,后两句写三峡险峻仍挡不住轻舟的前进。诗中流露诗人欢快跳跃奔放惊喜之情。朗读时语速稍快,声音可高些,读出欢快喜悦之情。

  3. 范读——练读——指读——评议

  4. 背诵四、古诗朗诵会。

  五、作业

  (一)、解释带点的词语,再说诗句的意思。

  l.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空( ) 但( ) 闻( )

  2.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朝( ) 辞( ) 还( )

  (二)、搜集王维\李白的古诗写在积累本上。

  (三)、小练笔。

  展开想象,将《鹿柴》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写出来。

《古诗两首》 篇8

  作者:yl发表时间:2004-4-29阅读次数:42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古诗两首)

  二、教学《春雨》

  l、板书诗题:春雨

  2、解题: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原诗有八句,这里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3、教师范读一遍,领读两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说出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百花等特点。诗人是怎样来写这春雨的呢?

  (2)指名读诗句。

  (3)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乃:nǎi,鼻音。共两画,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这里“乃”是就的意思。

  随:suí,平舌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有”,再写“”。“随”是跟从的意思。

  润:rùn,翘舌音,前鼻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门”,再写“王”。"润"是加水分,使东西不干枯的意思。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笔画或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分句讲读。

  ※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春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一到,它就下起来了)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说它是“好雨”呢?(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对,这两句诗赞美了春雨来得及时。

  ※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潜人”(“潜人”就是在人不知不觉中透进去)那么“随风潜人夜”该怎么解释?(夜间,好雨随着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透迸万物的内部)“润物细无声”是什么意思?(春雨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谁能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一下?(春雨是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你说得真好!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

  ※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四句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6、朗读指导。

  (1)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人/夜,

  润物/细/无声。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都是围绕”好”来写的,是春雨“好”的表现。

  知,表现春雨善解人意。

  “当……乃……”强调春雨好在下得及时。

  潜、细、无,强调春雨的美好品格。

  (3)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乃: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部宜横向右上取势,第一折和第三折宜斜向左下取势,第二笔“撇”须顶连“横”画,撇出时略带弧度。

  随:第一笔和第二笔写成的“”体形宜瘦,偏左定位,第三至第八笔写成的“有”宜于偏右略高处定位,中间和下部须留写“”的位置,末笔“捺”弯曲俯仰有度,不宜平直。

  润:左部“三点水”写法同前,右部首“点”定位宜高,第二笔“竖”和第三笔的“折”部等长,“门”中的“王”,三“横”间距相等,末“横”较长。

  (2)学生自练描红“乃、随、润”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雨》,熟读背诵。

  2、抄写“春”、“时节”各两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雨》。

  2、默写“春雨”、“时节”两个词语。

  二、教学《春晓》

  1、板书诗题:春晓

  2、解题: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晓”xiǎo三拼音,左右结构,左部是“日字旁”,右都是“尧”,上面没有“点”。诗题里的“晓”是早晨的意思。“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3、教师范读,领读一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画面上是个什么人?她左手在拉起什么?她看到室外有哪些景物?(画面上是个古代女子,她左手拉起帘子,看到室外有桃花、小鸟和芭蕉等景物)

  (2)指名读四句诗。

  (3)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眠:mián。前鼻音,三拼音。左右结构,左都是”目字旁”右部是“民”。“眠”就是“睡”的意思。

  觉:jué。上下结构,上部是“”,不是“”,下都是“见”。“觉”是个多音字,读jue时是觉得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生字的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分句讲读。

  ※指名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谁能说说“春眠不觉晓”的“晓”是什么意思?(“春眠不觉晓”的“晓”是天亮的意思)为什么这个“晓”和“春晓”的“晓”意思不同呢?(因为联系全句的意思,说成春天睡眠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才好讲,说成不知不觉就到早晨了不大好讲)对,你能联系全句的意思来解释“晓”字的意思,讲得合理,对头,很好!那么“处处闻啼鸟”该怎么解释呢?(“处处闻啼鸟”就是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意思)那么诗人为什么不写成“处处闻鸟啼”呢?(自答:写诗是要押韵的,这首诗押的是”ao”韵,所以要把”鸟”字放在句末)

  ※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白已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想一想:这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

  (5)齐读这两句诗。

  (6)指名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的是昨天夜里的事)昨天夜里听到什么?想到什么?(昨天夜里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想到这样风吹雨打,花儿不知落下了多少)请连起来说一说。(想起夜里曾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花儿被吹打得落下了多少)再想一想: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

  (8)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借春的真挚感情。

  6、朗读指导。

  (1)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不觉晓:反映睡得香,人感到满足。

  处处闻啼鸟:反映春天生机勃发的景象。

  花落知多少:反映春光不能常驻,应该加倍珍惜的心情。

  (3)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觉:开头三“点”,第一、二两“点”是“侧点”,第三点是“撇点”,不可写成“党字头”,第四、五两笔写成的“秃保盖”呈下罩势,第六、七两笔写成的“”体形宜瘦,框内应能包容第八笔“撇”画的上半,第八、九两笔写成的“”底部齐平。

  晓:左部“日宇旁”体形宜瘦右部上面的“”第一笔“横”画应斜向右上,第二笔“斜钩”要有弧度,第三笔“撇”与“斜钩”相交后补满左下空白,右部下面的“”,“横”画宜平,“撇”和“竖弯钩”起笔处均顶连“横”画,而彼此互不相连,行笔舒展,保持底部平稳。

  眠:左部“目字旁”体形宜瘦;右部各“横”画间距相等,“竖提”宜直,“斜钩”应有弧度。“竖提”的出“提”部位与“斜钩”的出“钩”部位应横向齐平。

  (2)学生自练描红“觉、晓、眠”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晓》,熟读背诵。·;

  2、抄写《春晓》《春雨》各两遍。1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晓》。

  2、默写“春晓、风雨”两个词语。

  二、指导背诵

  1、指导背诵《春雨》。

  (1)放录音。

  (2)教师指着板书引背。

  (3)分两个大组,一组读,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

  (4)各人轻声默念背诵。

  (5)齐背。

  (6)指名背诵。

  2、指导背诵《春晓》,方法同上。

  三、课堂练习

  1、“找朋友”(连词)。

  春(春风)(春雨)(春晓)(春光)(春花)

  时(时节)(时间)(时光)(及时)(准时)

  2、用下面的词语写句子。

  春天---。

  春雨---。

  3、说话练习。

  (1)话题:春天来了

  (2)提出要求:根据第25页上的画面,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春天的美丽景象。

  (3)各人发挥想象,构思讲说内容。

  (4)同桌二人相互说听、补充。

  (5)指名几人到班上讲说,教师评议,小结。

《古诗两首》 篇9

  教材简说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今天我们就来比比谁会背的多,指名背古诗,不能重复。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荣”不要读成yó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疏”要读翘舌音。(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3.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5.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ī)烧(shāo)荣(róng);平舌音:菜(cài)宿(sù)。建议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观察发现。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宿、菜

  上中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汇报学生查找的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

  二、朗读感悟

  2.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教师随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3.教师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1)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平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4.引导学会感情朗读,体会诗人情感,培养想象力。

  (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5.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6.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三、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古诗两首》 篇10

  l利用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值: 怜: 屐:

  扉: 径: 疏:

  2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哪个季节景色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3课前搜集一些描写春夏秋冬景色的诗句。

  4拼音长廊。看拼音,写词语。

  jīchǐ chái fēi cāng tái chūn sè xìng huā

  ( ) ( ) ( ) ( ) ( )

  5对号入座。给画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游园不值( ) a价格,数值;b遇上,碰上;c有意义或有价值。

  (2)应怜屐齿印苍苔( ) a 怜悯;b爱。

  6课文传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叶绍翁要到别人家的园子里游赏,结果没能如愿,可从课题中的“ ”看出。不过他最终还是感受到了春天,因

  为他看见“ , ”。

  诗人采用 的手法烘托出满园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

  (2)《宿新市徐公店》是 代诗人 ,题目的意思是 描写静景的是 两句,描写动景的是 两句,动静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

  7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绝 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说说带横线字的意思.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①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②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这首诗以和煦的 、初放的 、茹茵的 、浓郁的 、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 的心情。

  (3)你能给这首诗配上一幅画吗?

《古诗两首》 篇11

  3、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望洞庭》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 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 光 / 秋 月 / 两 相 和 ,潭 面 / 无 风 / 镜 未 磨 。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 望 / 洞 庭 / 山 水 色 ,白 银 / 盘 里 / 一 青 螺 。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说一说。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指导写字

  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2、 范写“潭、螺”,指出书写要点。

  3、 学生完成习字册。

  五、作业。

  1、 用钢笔完成习字册。

  2、 抄写书后第三项词语两遍。

  3、 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峨眉山月歌》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 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 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 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 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古诗两首》 篇1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9.11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注意音韵节奏。

  (2)生字词。

  焚烧 千捶 万击 墨梅 乾坤

  三、学习《石灰吟》

  1.指名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

  (1)逐字逐句的理解。

  捶:敲打。击:撞击。若:好象。

  等闲:平常事。人间:人世间。

  (2)说说阵首诗的意思。

  3.看图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教师启发:山石承受千捶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什么样的?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

  5.小结。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1)理解字词。

  (2)说说诗意。

  (3)看图想象。

  (4)朗读体会。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讨论。

  (1)理解字词。

  吾:我。淡墨痕:素净雅洁。夸:夸赞。

  清气:清香之气。乾坤:天地。

  (2)指名说说诗意。

  (3)看图想象。

  (4)朗读体会。

  4.小结。

  五、作业

  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9.12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诵《古诗两首》。

  2.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意。

  二、背诵课文

  1.听录音,轻声朗读课文。

  2.看图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3.自由练读,背诵。

  三、总结课文

  1.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四、教学生字词

  1.指导书写。

  2.学生描红。

  五、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焚烧清白洗砚乾坤

  2.解释诗句。

  (1)千捶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

  板书:

  3古诗两首

  石灰吟

  千捶万击 粉骨碎身 若等闲

  烈火焚烧 (坚强不屈) 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洁身自好)

  墨梅

  素净 池边树 朵朵 淡墨痕(写实)

  清香 不要——只流—— (明志)

  (寄寓贞洁自守的情操)

《古诗两首》 篇1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味。

  2、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句所蕴含的意味。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春天来了,小草绿了,花儿开了,柳树发芽了,一切是那么充满生机。春天在人们心中是那么地美好,在画家、诗人的眼中更是别具一格,许多诗人把对春天的赞美、对春天的感受融入到一句句诗句中,

  谁能背几首与春天有关的诗?(指名背诗)

  过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句,首先我们学习第一首《江南春》。

  二、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江南春》作者唐代诗人杜牧。

  (2)释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

  (3)介绍时代背景:唐代贵族统治者大兴建寺之风,妄想借神佛保佑,长治久安,这使诗人想到了南朝统治者的覆灭,所以诗人在诗中借古讽今。

  三、 初读质疑。

  1、自读诗歌,扫除字音障碍。

  2、根据诗句、插图,想想诗句意思。

  3、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四、 再读解意。

  1、品读一、二句

  诗歌以哪些景物表现江南春色?

  (莺啼、绿叶、红花、水村、山郭、酒旗,组成了一幅江南春景图)

  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些景物。

  师补充: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

  2、品读三、四句

  从诗句中可以知道南朝什么很多?

  师补充介绍南朝为什么有这么多寺庙。

  现在这些寺庙怎么样呢?

  (并不都在,有的倒塌,有的破损,飘摇于苍茫的风雨之中)

  连起来说说这两句诗句意思。

  师补充: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五、精读解情

  1、 有感情地朗读。

  2、 整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诗人眼前是一派美好春景,将实景和想象融为一体,多么令人陶醉!诗人随之而来的触景生情,联想起历史上南朝兴寺而亡,而今的唐朝依然重蹈覆辙,怎不感慨横生?)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味。

  2、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句所蕴含的意味。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指名背诵《江南春》,并说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春日偶成》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

  (2)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2、初读解疑

  (1)自由朗读,扫除文字障碍。

  (2) 解疑:

  “傍”“随”“过”“川”怎么理解?

  “时人不识”怎样理解?

  “偷闲”是什么意思?

  3、再读解意

  (1) 品读一、二句

  这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春景?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 品读三、四句

  “时人”为什么“不识”?

  诗人担心人们说闲话吗?为什么?

  (3)连起来说说诗句意思。

  一二句写景: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三四句抒情: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4、指导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三、请学生搜集有关描绘春天美丽景色的古诗并背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