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科技论文(精选5篇)

乡村科技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乡村媒介;传播学;农业科技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3)23-04-02

1 乡村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至60年代,传播学发展有效推动了乡村社会的发展。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均有相类似的研究行为出现。传播初期,相关的研究对象重点围绕村民个体和村落整体来进行。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背景亦抹不去乡村传播研究的痕迹。从民国时期的大西北开发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从乡村传播视角来看,运动的目的均以改造乡村社会及村民素质为基本出发点,采用自上而下、由外至内的运动模式,以知识与理念,促进中国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1]。就当今社会发展趋势而言,乡村传播学在迈向成熟之际,也将参与式理念引入到行动研究上。在摒弃以往传统的传播理念的过程中,更注重了乡村社会的发展。就我国而言,乡村传播学发展的成果带动了农技推广机制的变革,然而,要大刀阔斧地变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尚需要解决原创性理论和实证调研工作相对缺乏的问题。

2 乡村传播学理论滞后的原因

在传统、经典的传播学理论中,乡村社会总是人们较易忽略的部分。在城市中,传播媒介较为发达,具备一定的知识需求和场域环境,而在乡村中,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纵观历史不难看出,从事传播实践及相关理论研究的机构和技术人员多集中于城市,这就决定了现代传播学不仅在地域上倾向于城市,在研究对象上,城市谱系中一些相关内容也占得了先机。据悉,知识谱系诞生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权利体系。可见,乡村环境因现代化程度的滞后,严重缺乏了知识谱系形成所需要的资源和现实基础。

3 乡村传播学研究的若干理论思考

现阶段,随着乡村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大众传媒呈现独特的发展态势,这与传媒在城市中的发展状况有所区别。城市传媒发展的产物有广播、电视、网络和报刊亭等,而乡村大众传播媒介与之相差甚远。由乡村社会特殊的农耕文化、民风民俗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独特性,使农民在接受大众传播媒介过程中表现出令人始料未及的行为,比如漠视、抛弃、迎合或意见分歧,这是用现代传播学理论难以阐明和解释的,这也正是乡村传播研究中最为关键的结点所在。目前,有关乡村传播的研究尚处于从城市视角观察的初级阶段,其传播内容通常较为复杂,不仅包括信息本身,还牵涉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领域的传承问题。此外,在纵向研究的同时,还应对横向内容多一些关注,力争在动态转型中准确描述现代乡村传播系统的衍生过程。显而易见,这种研究模式多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乡村传播系统中即将面临的问题,然后再将问题逐一分割,在不同学科背景下加以深入、系统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的全貌即可呈现。

对于乡村传播系统的有效掌握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农民,进而对乡村社会的真正写照有正确的认知,随后,我们才有资格、有意义去探讨乡村社会如何向工业化、城市化转型及形态变迁等问题,而这也正是研究乡村传播系统的关键所在。

4 大众媒介在农村科技传播中的现实作用

通过培训、信息提供等非强制手段来帮助农民改进生产技能、发展农业生产以及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我们称之为农村科技传播。而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是我们对农村科技传播中大众媒介的现实要求。首先,大众媒介可起“桥梁作用”,链接组织与个体农民,通过对惠农政策生动形象的解读来使农民更好地把握政策,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提供政策指引和思想保障。其次,媒介可为农民提供实用的科技信息,进而影响农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对信息要素的把握,有利于在市场环境下掌握主动权,农民从电视上汲取新技术和操作方法,进而尝试使用多元化的致富技术,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开创了科技兴农、消除农村陋习邪气的好局面。此外,农民科学素养和意识的提升也依赖于媒介。媒介向农村传播信息不仅传递知识体系,也是技术层面和思维方式上的转变。在知识匮乏和思维禁锢的农村大背景下,摈弃传统观念和陈旧技术,接受使用新技术、新方法需要媒介的大力宣传。

5 大众媒介在农业科技传播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1)需求程度的匮乏。据悉,农民对非农实用技术,如家电和汽车维修、房屋装修以及烹饪等行业兴趣明显高于农业。农民之所以对农缺乏热情,主要源于大多数青壮年劳力都想外出务工,在接受传统农业科技信息方面表现被动、积极性不高;(2)传播方式的缺陷。报刊等印刷媒介略显专业且缺乏亲和力,让农民望而却步,而广播、电视等媒介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尽管生动形象、易于理解,但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动态性和瞬间性,往往不便于捕捉和记忆;(3)居于从属地位。受到农村经济和传统思想的制约,人际和组织传播在乡村环境中占主导地位,而大众媒介通常作为政府机构或涉农企业的宣传工具,并未充分发挥公益性科普知识传播的功能,因此处于从属地位;(4)传播内容缺乏针对性[2]。尽管传播媒介数量渐趋增加,但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却相应减少。媒体在运作过程中通常与农村实际生产状况相脱节,在地域相符性、时段适宜性方面均难以贴合农民的习惯。一些管理上的疏漏使虚假信息充斥其中,更加限制和阻碍了媒体与农民之间的有效沟通,不利于农业科技的传播。

参考文献

乡村科技论文范文第2篇

新场乡2004年度宣传思想暨精神文明建设工 作 总 结 今年,我乡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县委宣传部的工作安排和部署,认真开展各项工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引导和激励全乡人民围绕乡党委、政府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而团结奋斗。努力开创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一年来,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现汇报如下: 一、抓领导,健全完善工作机制 乡党委始终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振兴乡村经济、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关键工程来抓,认真落实好“第一责任人”职责。首先及时调整充实了精神文明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党委宣传委员为副组长,乡直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二是层层签订精神文明工作目标责任制。年初,乡党委将精神文明建设年度工作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分解落实到村、到乡直各单位,与各村、各单位层层签订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责任书,做到精神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三是建立了定期研究部署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制度。今年共召开党委会4次,研究制定了《新场乡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实施意见》等,保证了整个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四是实行乡党政领导挂村指导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全乡5个村都有一名副科级以上领导负责指导该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二、抓教育,提高党员群众思想素质 乡党委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常抓不懈。一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以政策理论、法律法规、科技知识为重点,不断加强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乡党委中心学习组制定学习计划,坚持每月一次专题讨论学习,每季度召开一次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思想工作的专题会议。一年来,中心组围绕8个专题组织学习讨论,中心组成员撰写心得体会文章20多篇,精读精学理论文章和有关文件30多篇,记读书笔记4万字以上。乡党委还抽调9名乡干部组成政策理论、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三个宣讲组,不定期地赴各村进行宣讲,目前止,共宣讲23场次,参加党员群众10000多人次。二是结合村级换届、“云岭先锋”工程、“百场演出”等载体组织广大农村党员学习政策理论、法律法规、科技知识。三是广泛开展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部分农民群众政策观念淡薄,“三爱”意识不强的实际,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针对部分群众封建迷信、陈规陋习死灰复燃,加强唯物论、无神论教育和科普知识的宣传,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针对部分农民群众法制观念不强的实际,切实开展“四五”普法宣传活动。同时,乡党委还充分利用乡农技学校,采取宣讲、办班培训等措施,加大对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力度。全年累计举办科技培训班14期,参加群众12000多人次。通过学习教育,干部群众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学科技、用科技蔚然成风,村风民风有了明显好转。 三、抓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 在抓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乡党委始终注重载体创新,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 一是广泛开展“百佳创建”活动。乡党委根据县委 “百佳创建”活动的有关要求和本乡实际,制定了《新场乡“百佳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在学校、机关、农村通过师德师风教育、“云岭先锋”工程、产业结构调整、计划生育、扫盲工作等载体开展广泛的“十佳教师”、“十佳致富女能手”、“十佳公务员”、“十佳人民代表”、“十佳村支部书记”等创建活动。现已完成推荐上报评选工作。据统计参加“百佳创建”活动的人数达3000多人,目前,全乡增先创优气氛浓烈,大家的精神面貌越来越好,业务工作越干越好。 二是积极开展“百场演出”活动。乡党委在总结去年“百场演出”活动经验后,今年早计划早安排,在5月份就抽出4名文艺骨干到县文体局学习文艺表演。随后,组建了舞蹈、小品、歌曲三个表演小组,选择节目,精心排练。8月底开始进村演出,9月中旬全面完成演出。共计演出7场次,参演节目12个,参演人数达200余人,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观看群众10000余人,真正让群众在寓教娱乐中受到了教育,很好地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群众满意,百姓称赞。 三是认真组织开展“百名妇女宣传”活动。乡党委在全乡抽出7名妇女同志与县妇女宣传队组成新场乡妇女农村工作宣传组,经过认真培训后,在全乡5个村向广大群众宣传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知识,帮助农村妇女寻找致富门路,破除“男尊女卑”封建思想,树立妇女也能创业,也能大业的思想。全年共计宣传9场次。深受广大农村妇女的欢迎。 四是积极开展农村“八个一”工程建设。今年乡党委在去年“八个一”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投入,在全乡5个村117个村民小组广泛开展“八个一”工程建设。目前,已在石垭、大马、漆树村建成“八个一”工程示范点5个。全乡已有75个村民小组参与了“八个一”工程创建,参创农户2500多户,参创率达65%。有效地促进了全乡村容村貌的改善。 五是争取各方支持开展“沿河美化”工程建设。今年初,乡党委确定在我乡辖区洛泽河沿岸200米范围内实施美化工程,粉刷房屋,种植绿化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乡党委与扶贫办、林业局等单位联系,争取支持。目前,已在沿河两岸种植了300多棵黄角树,投入资金5000元粉刷房屋,设置两个垃圾堆放点,加大卫生、交通的监管力度。有效的改善了沿河两岸的环境。 四、抓典型,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一是抓了乡精神文明综合示范点工作。今年初,乡党委确定大马村龙湾、寨子两社为乡精神文明综合示范点。为了抓好典型,发挥示范作用,乡党委实行示范社建设目标责任制,抽调1名副科级干部,4名一般干部挂村包社,明确工作目标;在示范点建设上,把示范点文化建设、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作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全力攻坚;乡党委先后筹资5000元,为示范社农户免费提供砖、水泥、石灰等建筑材料修厨改厕、粉刷房屋,无偿提供绿化树苗260余棵。

乡村科技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广西;高校;旅游乡村;科技帮扶

[作者简介]文军,广西大学生态与旅游科学研究所所长,广西大学环境景观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副教授;李星群,广西大学商学院讲师,硕士,广西南宁530005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4―0069―04

近10年来,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对广西的旅游乡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等现状情况目前还缺乏系统研究。与本论文相关的前期研究主要有:方锦明等(2004)对高校实施农村扶贫作了探析,认为高校扶贫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高校目前的扶贫工作存在一些误区,高校实施农村扶贫工作应把重点放在科技文化、思想精神等各方面;陈大柔等(2004)就高校教育扶贫的问题及对策作了分析;黄昌财等(2005)分析了高校与农村共建青年中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在浙江师大与井冈山拿山乡共建青年中心的实践基础上,总结经验,探索乡校共建农村青年中心的新途径;辛艳伟等(2006)就农业高校参与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途径与方式进行了探讨;裴春秀(2006)对地方高校立足于为建设新农村服务进行了重新定位。总之,通过从CNKI期刊检索的结果来看,目前国内对高校科技扶贫方面的研究很少,而且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欠缺,目前仅有40余篇相关论文,尚没有涉及高校与旅游乡村进行对口旅游扶贫方面的论文与实践报道,也没有关于广西“高校一旅游乡村”结对子旅游扶贫的前期研究。

一、研究意义

实践教学、专业实践以及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它能够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旅游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或活动的作用和地位显得尤其重要,对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从全国范围来看,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锻炼的现象,旅游专业学生真正参与实践的机会不多,加上一些实践教学、专业实践多采用“放羊式”管理,学生实践效果较差。此外,许多高校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的组织与管理摹本沿用了传统的运作模式,即一种“观光或度假式”的社会实践,并没有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的特点和科技优势,这对国家建设以及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非常不利。高校出现了诸如旅游专业的学生不懂旅游,农业专业大学生不懂种田,林业专业大学生不知道种树等许多“奇怪”的现象,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社会需求或社会的期望值存在明显差距,大学生眼高手低的现象非常普遍。而广西旅游乡村总体文化水平不高,迫切需要通过继续教育和培训来提高文化水平。通过“高校一旅游乡村”结对子是高校与旅游乡村实现双赢的重要途径。目前,对我国许多学校关于“校―企”结对子的科技扶贫多停留在形式上,尤其是高校与没有多少经济实力的乡村的合作有实质成效的不多见,对于科技文化比较落后的广西广大旅游乡村,“校―村”旅游科技帮扶显得意义非常重大,结合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潮,“校―村”结对子科技旅游扶贫显得更加重要与迫切。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在“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和“新世纪广西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的支持下,课题组于2006年5月一2006年12月,分批对广西已开发乡村旅游的村屯进行了调研。旨在系统研究广西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乡村旅游开发对广西农民脱贫致富的作用,以期揭示乡村小型民营旅游经济发展机制等问题。调查范围涉及整个广西区域,主要调研的县市包括龙胜、阳朔、恭城、临桂、灵川、资源、桂林市近郊、乐业、田东、田阳、南宁市近郊、武鸣、靖西、东兴、北海市近郊等县市,调查村屯或乡村旅游景点共32个,调查对象为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及对照样本(未进行乡村旅游经营的村民)。为保证本次调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次调查通过实地调查、问卷法与深度访谈获得第一手调查资料。问卷采用面对面的调查方法,调查完即回收问卷,未能完成调查的样本不列入统计分析中,共完成调查样本250份,其中有效样本213份;对照样本264份,其中有效样本232份。深度访谈在征得被采访人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录音后整理,每次时间为2~3小时,共完成12份样本调查。本论文的内容取自调研中与其相关的经济实体及其对照的基本信息采集模块和一些实地调查内容的总结。虽然乡村旅游经济实体样本与其对照样本数不一致,考虑到样本比较多分析的准确率会高一些,加上本论文的分析是用百分比来表示,因此,对照样本多出部分在分析中没有剔除。

三、调查数据分析

(一)受教育程度分析

从调查样本的年龄结构来看,在广西已开办乡村旅游的地方,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的创办者主要集中在25―54岁这个年龄段。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开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中文盲比例为4.2%,其对照样本文盲比例高达17.2%,说明文盲在广西旅游乡村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虽然对照的比例远高于经营实体的比例,但我们仍可看出,相当一部分乡村旅游经营者文化水平还很低。在开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的经营者中,小学文化比例占25.4%,与未创办实体者的比例41.4%相比,未创办实体者小学文化比例明显高于创办经济实体者。综合文盲与小学文化这两项,实体创办者两者之和比例为29.6%,而未创办实体者两者之和的比例高达58.6%,相差近1倍,从这两项之和可知文化因素仍然是决定乡村旅游经济是否成功开办的主导因素。开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者初中及以上文化者所占比例为70.4%,而未创办旅游经济实体初中以上文化所占比例为41.4%,两者相差很大。尤其是在开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者中,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24%,远远高于未创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者9.9%的比例。

另外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层次实体创办者在本次调查中共有8人,占总比率的3.8%,而其对照样本的比率为0。从整个受教育程度的调查来看,在广西旅游乡村居民的总体文化水平仍然偏低,文盲比例高达11%,高中比例仅占14.8%,大专及以上学历层次所占比率仅有1.8%,小学与初中文化占绝对优势,占总比率的

72.4%,说明广西的旅游乡村总体文化素质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总体来看,即使在经济相对发达、文化水平较高的旅游乡村,文盲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乡村民营旅游经济实体的群体整体文化水平还不高,这严重地阻碍了广西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极大地影响其市场竞争力,这说明发展“高校―旅游乡村”校企结对子科技旅游扶贫非常重要,这从一个基本层面揭示了广西“高校一旅游乡村”科技对口帮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普通话水平分析

从普通话水平分析来看,开办乡村旅游实体者普通话“听和说”比例均为100%,而对应的未开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者“听和说”的比例为90.1%和82.3%,说明广西旅游乡村在开办乡村旅游后,村民总体普通话“听和说”的比例还是很高的,其中开办实体者均能听和说普通话,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广西的旅游乡村开办有乡村旅游的村民整体文化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开办乡村旅游实体者中,能够“读和写”的比例分别为94.8%和93.4%,同时其对照样本为60.8%和54.7%。从普通话水平来看,说明乡村旅游开办者整体文化水平要高于未创办乡村旅游者,这从两者的学历层次上也得到了印证。但与受教育程度对比进行分析可知,开办实体者有4.2%是文盲,但这些文盲均具有“听和说”普通话的能力,未创办旅游经济实体的文盲比率为11%,与不能“听”普通话的对照约10%的比例基本一致,而有17.7%的对照不能“说”普通话,明显高于其文盲的比率,说明一部分小学文化的未创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者说不好普通话。在开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者中不能“读和写”的比率分别为5.2%和6.6%,略高于文盲的比例,说明少量的非文盲的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创办者还不能正常“读和写”,这是一项摆在我们高校、研究者和乡村旅游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三)英文水平分析

从英文水平分析来看,开办乡村旅游实体者能“听”英语的比例为5.6%,而对应的未开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者“听”英语的比例为4,3%,虽然两者比例相差不大,但总体比例还是比较高的,远高于广西其他未开办乡村旅游的村落。说明广西旅游乡村在开办乡村旅游后,村民总体英语“听”的比例有所提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开办乡村旅游后,广西旅游乡村居民的外语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能够“说”英语的比例实体与对照样本分别为4.2%和2.6%,两者总体所占比例不高,但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差距,除开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的总体文化水平高于未开办者这个因素外,可能还存在乡村旅游开办的过程中,由于业务需要,一部分经营实体被迫去“说”英文,其英文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开办乡村旅游实体者中,英文能够“读和写”的比例分别为3.3%和2.8%,其对照样本的比例均为0.4%,这说明广西的旅游乡村实体经营者英语“读和写”的能力明显高于未创办乡村旅游经营实体者,但从广西整个旅游乡村的层面上来看,能够“读和写”英文的乡村居民比例非常低。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英语水平较高的主要集中在龙胜平安村与阳朔的乡村,这个区域村民的英文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区域。这可能与这两个区域接待的客源结构相关,龙胜与阳朔的客源结构中,外国游客占有相当的比例,由于经营的需要,部分村民自觉地学习英语,这不仅提高了本村英语水平,而且从整体上提高了广西旅游乡村的英语水平。

(四)家庭收入水平分析

从家庭收入水平来看,在广西旅游乡村中开办旅游经济实体者处于“下等”的比例为3.29%,同比未开办实体者,其比例高达19.8%,相差非常大。开办实体者家庭收入处于中下层次的比例为14.1%,其对照样本比率为28%,两者相差也相当悬殊。综合家庭收入的“下等+中下”两项,实体与其对照的比例分别为17.4%和47.8%,两者相差很大,说明开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对当地农村经济的影响很大。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开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者中,家庭收入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其经营实体缺乏竞争力的缘故,主要是经营不成规模和软硬件设施差的原因,这些实体多数是季节性乡村旅游经营者,只有在旺季其他旅游经济实体不能满足游客需求的前提下,游客才会到他们处消费,加上条件差,收费低廉,经营效益不高,这些群体的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收益不足以改变其贫困状况。在开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中,属于中等及以上的比例高达82.6%,而其对照仅有52.2%,尤其是收入处于上等的比例相差非常悬殊,开办实体者收入处于上等的比例为9.86%,而未创办乡村旅游经营实体者比例仅有0.4%。此外,由于涉及收人这个敏感问题,多数乡村旅游经营实体开办者回答比较保守,回答时普遍存在偏低的现象,而相当一部分对照样本即未开办乡村旅游者又可能顾及面子,可能会夸大其家庭经济状况,综合这些因素,我们可以得出广西乡村旅游开发有力地推动了广西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结论

通过对广西旅游乡村村民进行现状调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条结论:其一,广西目前的旅游乡村居民总体文化水平不高,开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者的文化水平明显高于未创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者。其二,开办乡村旅游对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具有明显的作用,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在开办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文化水平得到提高,主要体现在普通话水平和英文水平的提高,其他乡村居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三,村民的文化素质高低与其收入水平相关,总体呈现出高文化素质高收入的趋势。从广西旅游乡村单方面调查结果来看,广西旅游乡村亟需提高整体文化素质,因此,广西“校―村”科技帮扶显得意义非常重大而迫切。

四、“高校―旅游乡村”科技对口帮扶的展望

(一)加强“校―村”联系,探索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科技旅游扶贫新路子

“校―村”结对子旅游扶贫开发与实践,要充分利用广西乡村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高校的科技资源,走一条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科技旅游扶贫开发新路。“校―村”合作旨在深挖乡村旅游本身增效潜力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农村经济的转型,促进农业经济向多元化发展并实现农业经济较高层次上的良性循环。而且在扩大农民就业门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解决农民就业等问题上意义重大。这种旨在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脱贫致富奔小康“校―村”结对子科技旅游扶贫开发,不仅可以开创一条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路子,提高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且“高校一乡村”科技旅游扶贫开发对广西区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具有带头和示范效应,对高校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和实践教学具有较强参考价值;对我国其他区域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贫困乡村的旅游扶贫开发模式创新也有较强的参考与示范作用,对促进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维护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稳定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科技论文范文第4篇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人教育工作,结合我乡实际,把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列入各村校年度考评中。各部门及时调整各部门,各村校成人教育领导班子和乡村文技校专兼职教师,进一步加强了我乡成人教育的领导机构。做到了各部门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并做到了各村校每月一汇报。

二、充分发挥宣传舆论工具,大力宣传成人教育

农村成人教育对象复杂,农民对成人教育的认识往往不足,要使成人教育深入千家万户,引导他们改变观念,就必须从技术上给以支持,经济上给予扶助,要用活生生的事例使他们看得见,感受的到。如何引导他们积极投入到“学技术,用技术”之中,乡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发挥宣传舆论工具的作用,采用出墙报,书写标语,印发各种宣传材料和适合农村需要的技术信息资料,还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推广各种新技术,新品种,同时还建立示范户,用实例让农民朋友感受到“学技术,用技术”的好处,从而提高他们讲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三、整合教育资源,举办各种培训班,提高办学效益

要使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的效果,我乡文技校和乡各部门,各村校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电视网络、播放农村实用技术录相,印发各种科技宣传材料,做到了有针对性地组织农民学习先进的种养技术和农副产品加工技术。根据“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把农民需要的技术及时传授给农民。一年来,我乡、村文技校举办了:沼气池建造技术、农产品加工、返季节蔬菜种植、烤烟烘烤技术、六月红芋子栽培等培训班达10多期,参训人数达500多人次。

同时我们还充分发挥示范文技校的作用,抓住黄龙村的高山气候的地理优势,引进了萝卜、丝瓜、苦瓜等返季节蔬菜的种植。既解决了当地富余劳动力的出路,又增加了当农民的收入。

四、加强自身建设,做好材料的整理归档

在做好成人教育宣传工作和举办各种培训班的同时,我们还加强自身的政治业务素质的建设,组织乡村文技校教师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研究新时期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特点,积极探索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新思路,新举措。同时及收集各类办班资料图片等,并及时做好了归档工作。

乡村科技论文范文第5篇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而且要从小学生原有的经验出发,选择便于儿童体验和理解的内容作为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基于农村特殊的情况,对小学科学进行农村特色教学资源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在理论上,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可以提供基础。在实践上,一线教师的文献中提及了很多方面,确信了实践的可能,而且主要说明了目前农村特色教学资源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利用度低以及一系列存在的问题。本论文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的梳理以及实地调研,以锦州地区为例进行农村特色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

对农村特色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一方面可以增进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和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小学科学课的学习,农村学生可以加强对家乡的理性认识和感性体验。不因乡村的落后而自卑,反以家乡的独特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傲。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并以所学的科学知识为农业生产生活助力,形成农村服务的意识。在精神上实现乡土文化的回归。

二、研究概况

由于不同的国情,农村特色教学资源是中国特色的问题。国外与此相关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乡土教学资源的。基于此,关于农村特色教学资源国外研究现状主要从乡土资源着手,国内部分依旧是介绍关于农村特色教学资源的研究

1.国外研究现状

1859年,斯宾塞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这一观点,并明确指出,科学不仅对于智力发展具有其他学科难以取代的价值,而且在品德和思想上有著无法比拟的教育意义。

自从美国课程专家 R.W. Tyler 在《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明确提出“课程资源”的概念以来,国外关于课程资源的研究日趋细致、成熟与完善。与此同时,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也在各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受到充分重视,并且得以较快发展。在整合资源上,美国走在前端。美国政府通过成立以科技领域杰出工作者为主导的民间联盟和发动民间企业赞助,为科学教育提供大量资金支持。

同时,乡土教学资源作为教学资源的一个分支,国外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国外的乡土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最初源于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卢梭在十七世纪后半期即主张地理教学须从一般儿童所日常目击与接触的乡土出发。卢梭的“自然生活教育”是一种关注于回归自然的乡村教育,儿童的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应当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1920年,德国教育部提出“一切学校都应变为乡土学校”,通令“基础学校四年的课程都要以乡土教育为中心”,明确了乡土教学资源的重要性。在日本明治时期,已经开始重视乡土教育了。日本将乡土教育包含于小学历史、地理、理科、修身等课程中,每所学校都设有“乡土室”,还有“乡土展览”及“乡土调查”等。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美国在利用博物馆―学校和学校―商业两种模式利用乡土教学资源,这对于解决校内教学资源的短缺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也很重视乡土教育。由此可知,乡土资源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资源,乡土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日益受到关注。

而我国对于教学资源的研究起步相对比较晚。 在新课程改革方案中,《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 2006年,国务院颁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23~2023)》中也强调了要“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由此可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得到了重视。关于课程资源的研究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越来越深入,而教学资源也随之被研究。教学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资源是指教学人员、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时空等相互作用形成的主客观条件的总和。狭义的教学资源是指以客观条件为主要载体的支持教学活动的因素,如教学活动场所、教学时间、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在本研究中采用的是其狭义上的概念。

借助CNKI搜索引擎,在2000-2023的16年间,以“教学资源”为关键词,发表的文献有4343篇,其硕士论文246篇,其他文献4097篇。同时,关于教学资源的研究也在逐年递增(见折线图)。

通过文献梳理,得知以上这些关于教学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多媒体、数字化以及网络资源,地区也集中于城市,学科集中于语文、历史、美术、音乐、地理等。以“小学科学”、“教学资源”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时,仅有13篇相关文献。由此可知关于教学资源的研究鲜有农村地区的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而小学科学的科学知识恰巧大部分都存在于大自然中。虽然不同地区的农村,自然资源存在差异,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但对于小学科学的学习而言,却是相当有益的。既可以让学生通过科学教育了解家乡,提升家乡自豪感和归属感,同时也打破目前我国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匮乏的僵局。我们应当挖掘农村学生世界中原本就具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弥补他们身处农村的一些劣势。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农村特色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是很有价值的。

关于农村特色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目前主要体现在一线教师的期刊论文中。而且研究维度主要呈现于三个方面:丰富自然资源的利用、农业生产生活资源的利用、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的利用。

(1)丰富自然资源的利用

农村学校有着特殊而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促进小学科学的教学。比如丰富的自然资源,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大环境,自然中蕴藏着大量的科学教学资源。小到一草一木,大达到宇宙空间,都是科学课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

李玉芳提出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作为教学内容, 如家乡的地形、农作物、水域、池塘,及家畜家禽的饲养, 生物病虫害防治等,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观察。周兵指出大自然蕴含着各式各样的飞禽走兽、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瞬息万变的天气变化等丰富的科学学习资源。所以,教师应让学生在自然中探究、寻觅、,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激发科学学习的兴趣。犹元云,、伍刚认为农村孩子司空见惯的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岩石土壤等鲜活的素材,以及电闪雷鸣等自然环境现象的利用,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激发学习兴趣。龙周艳提出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有关“生命世界”的内容占了很大比重,,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部分知识大多存在于与日常的生活当中,如家禽的饲养、花草的种植等,因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这些资源充实科学教学,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章美琴指出农存村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本身就是一种科学教学资源,如植被、水文、气候、地形等都可以为科学教学所用,这些资源存在于与学生的生活中,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许兰,、李洁认为农村物种丰富可以为生命世界的而教学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农村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生活和活动中探究新知,明白事理。

在农村,多种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以及独有的自然环境,为学生学习科学搭建了最为合适的平台。教师、学生、家长、学校以及农村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为这个平台提供支持。

(2)农村生产生活资料的利用

农村地处偏僻区域,农村的生产生活也是独具特色。如农用工具和器械,、农作物,、农业养殖基地,、种植园等。

谢艳娟指出可以将教学活动和科技活动、生产劳动同时进行,安排课外实践课,组织学生到蔬菜种植基地、水产养殖基地、果园等地进行观察学习。陈秋虎认为利用农用工具和器械进行科学教学,收效甚好,因为学生非常熟悉自己家中的农用工具和器械,不仅可以观察,还可以实际使用,可以收达到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效果。刘志岗指出学生熟悉农业生产,可以把科学课堂知识和学生的劳动经验相结合,体会科学知识的神奇。王巧艳认为科学教材大都贴近城市生活,不利于农村学生理解,教师可以联系农村学生生活的实际,进行教学资源的替换,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

农村的生产生活资料非常丰富。农民家里的农用工具,如锄头等;农村的采摘园、养殖场等,都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可以帮助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农村的其他特有资源进行科学学习。

农村的采摘园、养殖场等,都师学生熟悉的事物。可以帮助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农村的其他特有资源进行科学学习。

(3)独特的人力资源的利用

农村中存在大批的技术人员和养殖能手等,他们是农村中的科技领头羊。王军指出农村中关于现代农业技术的内容,如大棚种养殖技术、地区特色农业技术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进行利用。花的种植、品类知识等,抓住时机,多参加多彩的农业科技活动。何夫其、金华认为农村有经验丰富的种植和养殖业能手和农业技术人员,可以聘请他们作为学校校外科学指导老师,与校内科学教师一起制定活动计划,定期进行校外科学活动课程的学习。陈栋提出利用好农村的农业科技、新农村建设中的先进科技以及农村发明家这些资源,可以消除学生对科技的陌生感,拓宽科学学习的视野。宋庆军指出要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种植、养殖的行家里手恰好补了科学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遗憾。陈久辉也认为可以组织合学生参观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样板实验基地,聘请村农技员做农业科技知识讲座。

基于农村特殊的现实状况,行家里手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力支持,农业科技人员有着丰富的实践知识,可以弥补小学科学教师课堂教学的不足,也可以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科学学习密切联系,体会身处农村的优势。

三、研究小结

通过文献梳理得知,关于农村特色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并未足够深入。首先,关于教学资源的研究主要师在2000年之后开始的。2000前年后年课程资源的研究形成一股热潮,随之而来对教学资源的研究不断深入,且研究的文献逐年增多。但关于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研究并不是很多,进而关于农村特色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更是少之又少。

其次,目前停留在一线教师的浅层研究上,而且梳理得不成体系。主要是就自然资源、农业生产生活资源以及农村独特的人力资源三大块进行阐释。,并没有深入的研究,也并没有全面地付诸于实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