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秋天有关的词语(精选5篇)
与秋天有关的词语范文第1篇
二
1.交流平台,交流和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
2.词句段运用,积累描写四季的词语,练习用所学方法理解词语。
3.书写提示,学会使用钢笔写字,注意握姿和坐姿,练习写好横画和竖画,注意“横平竖直”的书写方法,把字写规范、端正、整洁。
4.借助拼音诵读,体会有关秋天的词语,帮助小学生积累词语。
重点
先看后写再对照,写的时候要注意正确的坐姿和握姿;积累有关秋天的词语。
难点
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
1.“交流平台”交流和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回想自己读书时遇到不懂的词语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的。教师点拨:联系生活实际、查字典等都是很好地理解词语的方法。
2.“词句段运用”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积累描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词语,另一个是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小组合作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
3.在“书写提示”中要学会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字的笔画顺序,按照“横平竖直”的方法书写汉字。如“排”的写法,提示学生一是笔画要写规范、正确、整洁,二是字的大小要适中。
4.“日积月累”用读、写、默写等方法掌握描写秋天的一些词语。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解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2.板块一:交流平台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读书的时候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语,你会怎样做?
2.小组交流,看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方法多。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
课件出示:
生1: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我会查字典,字典就是我们无声的老师,我请教它的时候很多,它对我也很有帮助,比如:有一天我看到一句话有“忐忑”这个词语,我就是通过查字典明白它的意思的。
生2:我时常运用组合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一个词语,通常由几个字或几个词构成,所以我们只要先分开理解字义、词义,再组合起来就好理解了。如“忠勇”一词,“忠”有忠诚的意思,“勇”是勇敢的意思,“忠勇”就可解释为忠诚勇敢。
生3:刚才的同学说得都不错,我有时候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读书时还要瞻前顾后,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解释词语或句子。
生4:遇到不理解的词时,可以找这个词的近义词,如“美丽”一词,它的近义词是“好看、漂亮”等。这就是用换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效果也不错哟。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除了刚才你们提到的方法,还可以用换词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去理解词语。
设计意图:
直接进入板块,然后根据学生的经验让他们放开去说,学生平时也有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只是不善于总结归纳,老师提出问题“哪个小组总结的方法多”,激励他们动脑子去思考,去组织语言,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板块二:词句段运用。
1.课件出示:
1.你会用哪些词语形容不同的季节?
2.小组交流,组长记录。
3.教师评议,推荐积累。
课件出示:
春:百花齐放
春光明媚
鸟语花香
春风满面
夏:酷暑难耐
挥汗如雨
烈日当空
骄阳似火
秋:五谷丰登
秋高气爽
秋风习习
瓜果飘香
冬:寒气逼人
鹅毛大雪
天寒地冻
漫天风雪
2.师:说一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理解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的?
听了老师的这番话,我憧憬着即将到来的一天,期待着在活动中有出色的表现。
小明打碎了家里的花瓶,心中有些忐忑不安,害怕爸爸妈妈会责备他。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2.分小组合作交流,看能用什么方法理解加点的词语。
3.小组派代表发言,互相交流,说说词语的意思和理解词语的方法,教师评议并小结。
(1)查字典理解词语。
憧憬:就是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忐忑不安:忐忑,心神不定。指心里七上八下安定不下来,形容心神不定。
(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
听了老师的这番话,我憧憬着即将到来的一天,期待着在活动中有出色的表现。
想一想句子讲了什么。如“即将到来的一天”“期待着在活动中有出色的表现”,然后再思考“憧憬”的意思,就能领会“憧憬”在这里是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的意思了。
(3)运用查字典和组合法理解词语。
小明打碎了家里的花瓶,心中有些忐忑不安,害怕爸爸妈妈会责备他。
“忐忑不安”一词,“忐忑”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就是有心神不定的意思,“不安”是心里七上八下,安定不下来的意思,“忐忑不安”就可解释为心里七上八下,安定不下来,形容心神不定。
设计意图:
通过第二个板块的学习,把理解词语的方法应用到词句段的词语理解中,巩固了字词理解的方法,再次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三、板块三:书写提示。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生字的笔画、笔顺。
2.学生按照提示“横平竖直”的规则书写,教师巡视,强调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个别指导。
3.优秀作业,投影展示,师生评议:在书写中特别需要注意的两点:
(1)笔画要写规范、正确和整洁。
(2)字的大小要适中。
设计意图:
老师在教学生写字时,让学生先观察,接着跟老师范写,再临写。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识字、写字,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
四、板块四:日积月累。
秋高气爽
天高云淡
秋风习习
一叶知秋
金桂飘香
层林尽染
五谷丰登
果实累累
春华秋实
1.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朗读。
2.以上词语都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成语?(秋天的成语)
3.分清这些词语的意思。
秋高气爽:形容秋季晴空万里,气候凉。
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透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五谷丰登:登,成熟。指年成好,粮食丰收。
天高云淡:天气晴朗,天空云少而高、轻薄而淡。指秋天的天空。
金桂飘香:金桂,是桂花的一种,颜色是黄色,所以称“金桂”。而桂花开在九月,也就是秋季,所以“金桂飘香的季节”就代指秋季,“金桂飘香”就象征着秋天。
果实累累:累累,连续成串。形容果实多。
秋风习习:和煦的秋风暖暖地、慢慢地吹动的样子。用于晚秋的景色。
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春华秋实:华,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4.自由朗读,积累背诵。
设计意图:
积累描写秋天词语并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库,为今后的习作打好基础。
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学。教师只起引导作用,根据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教学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教学形式较单一,学生的思考空间相对较小。
与秋天有关的词语范文第2篇
景色宜人 山河壮美 秀丽神奇 山清水秀 风景优美 春暖花开 春华秋实 绿树成阴
金秋时节 五谷丰登 层林尽染 天高云淡 秋高气爽 瓜果飘香 一叶知秋 秋风习习
晴空万里 奇形怪状 金光闪闪
(2)与团结有关的:
词语:助人为乐 雪中送炭 团结友爱 万众一心 齐心协力 同甘共苦
谚语: 人心齐,泰山移。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3)与人有关的:
和蔼可亲 平易近人 满面笑容 欢歌笑语 兴致勃勃 得意洋洋 自言自语 议论纷纷
叫苦连天 迫不及待 四海为家 目不转睛
(4)成语故事:
女娲补天 精卫填海 嫦娥奔月 拔苗助长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取长补短 坐井观天
(5)其他词语:
独一无二 引人注目 惊天动地 闻名中外 川流不息 各种各样 宇宙飞船 无影无踪
航空母舰 科学技术 息息相关 十分茁壮
(6) 数字词语:一本正经 二话不说 三心二意 四面八方 五颜六色 六神无主 七嘴八舌
八仙过海 九牛一毛 十全十美 百花齐放 成百上千
与秋天有关的词语范文第3篇
给孩子讲故事需要一定的技巧。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太复杂的故事他们搞不懂,也记不住。爸爸妈妈可以用孩子熟悉的语言风格,尽可能简洁地把故事叙述清楚,当然,里面可以加入孩子们通常都很喜欢的惊险情节、生动的动作甚至对话。
提醒孩子要注意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听完故事后,要求孩子能够简单复述,这对培养孩子的综合表达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嫦蛾奔月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大地上有十个太阳。有一次,十个太阳一起升到了天空中,结果就把大地上所有的庄稼都烤焦了,大家没有粮食,生活越来越困难了。有个叫后羿的神射手力气非常大,他能够把箭射得很远。后羿看到老百姓吃不上饭,心里非常着急。他拉开自己的神弓,“嗖――”的一声,神箭就射落了其中的一个太阳。可天气还是非常热,于是后羿又射下来八个太阳,十个太阳只剩下一个孤零零地挂在天空中了。
这下,可把天帝气坏了。原来,那九个被后羿射下来的太阳都是天帝的儿子。天帝生气地把后羿和他的妻子嫦娥贬到了人间。天上的西王母很同情后羿的遭遇,就把长生不老药送给了后羿。
可是,有一天,嫦娥一个人偷偷地把药吃了。结果,她的身体竟然飘了起来!嫦娥怕自己飞到天上会被别的神仙取笑,就只好飞到没有神仙居住的月亮上去了。嫦娥后来就成了月亮的主人,她飞到月亮上的那天,传说就是我们的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
爸爸妈妈提问题
在很久以前,天上有几个太阳?
故事里一共有几个神仙?
后羿一开始是神仙,为什么后来被贬到了人间呢?
嫦娥为什么会飞起来的呢?
爸爸妈妈听故事
让孩子把故事用他自己的话复述一遍,里面还可以加入孩子自己的想象。如果孩子对故事很有兴致,不妨让他扮演一下故事中的角色,用表演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爸爸妈妈的备用故事
吴刚伐木
吴刚本来不是神仙,他在凡间是个樵夫,就是砍柴的人。吴刚想做神仙,却总是不好好学习神仙的本领,就把天帝给惹怒了。
天帝把吴刚带到月宫,对他说:“如果你能砍倒月宫里的桂树,不用学习就能成神仙了。”吴刚很高兴,就开始砍树。可是不管他怎么砍,过了一段时间,桂树又会长得和原来一样了。
所以,吴刚到现在还在砍着那棵桂树,他成了个只会砍树的神仙。
玉兔的故事
从前有三位神仙变成了三个可怜的老人,他们分别向狐狸、猴子、兔子乞求食物。
狐狸与猴子都有食物可以给老人吃,只有兔子什么也没有。兔子就对老人说:“你们吃我的肉吧!”说着,就要往大火中跳。神仙非常感动,就把兔子送到月宫里,兔子就成了玉兔,帮着嫦娥做捣药的工作。
有关中秋节的故事,不同的地方可能有不同的说法。不妨给孩子多讲几个故事,让孩子来评价,来比较,看看他最喜欢哪一个故事。
爸爸妈妈讲知识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有关史籍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到了明清时代,中秋节就成了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原来,根据我国的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所以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的中间,所以农历的八月十五就叫“中秋”。爸爸妈妈也可以这么告诉孩子:到了中秋节,整个秋天就过去了一半。是不是很容易被孩子理解?
中秋节的月亮圆圆的,象征着团圆。所以,古时候中秋节就成了全家欢聚团圆的节日,一直流传到现在。
中秋节的月亮
古时候,人们在中秋节的时候,还要祭拜天上的月亮呢!现在,我们中秋节的主要活动就是赏月,也就是看月亮。中秋节的月亮为什么就比平时的好看呢?
原来,中秋时节,空气干冷,空中云雾减少。再加上秋天气温逐渐降低,空气上下对流的现象减弱,地面附近的尘埃就很难升起。所以中秋时节的天空看上去非常干净,月色也显得更加明亮美丽了。
中秋节吃月饼
月饼的由来,传说是与元朝末年朱元璋起义有关。原来,当时的皇帝压迫老百姓,人们无法忍受坏皇帝,就想通过起义把皇帝赶下台。朱元璋准备在八月十五日号召他的同伴们起义,他把写着“八月十五夜起义”的字条放在月饼里,再把月饼送给同伴们。于是,老百姓都通过吃月饼来互相通知起义。流传下来,就成为今天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了!
今天,中秋节的时候,我们除了吃月饼,还可以品尝秋季的时鲜蔬菜,如芋头、菱角、鲜藕等。一边看着美丽的月亮,一边听爸爸妈妈讲故事,一边吃月饼,孩子一定会非常开心!
和孩子一起玩中秋节的游戏
做月饼
这是一个玩橡皮泥的游戏。孩子吃过月饼后,一定知道月饼是由馅和皮组成的,最简单的橡皮泥月饼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来做,一种颜色代表月饼馅,另一种颜色代表月饼皮。
如果家里的橡皮泥颜色很多,不妨让孩子自己发明不同组合的月饼馅,看看他能做出什么样子的月饼。
这个游戏适合5岁的孩子。
词语游戏
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来说有关中秋节的词语。例如,爸爸说:“月亮。”妈妈说:“玉兔。”孩子说:“月饼。”按照这个顺序,一直说下去。
说到后来,与中秋节直接相关的词语会越来越少,那么,如果谁说了一个与中秋节间接相关的词,就应该做出合理的解释。例如,爸爸说:“桌子。”然后,要解释:“桌子上放着月饼。”妈妈说:“手表。”然后,要解释:“家里的钟坏了,让我看一下手表,再过5分钟,中秋节的团圆饭就开饭啦!”孩子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玩具熊。”然后,解释:“玩具熊坐上了宇宙飞船,飞到了月亮上,和玉兔成了最好的朋友。”只要所说的词语经过解释,最后都能和中秋节有关,就不能算输。
像这样,词语游戏玩到后来,每个人都会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来联系词语和词语之间的关系。
这个游戏可以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适合6岁的孩子。
节日里的防护措施
不要喂蚊子
秋高气爽,可是爸爸妈妈仍然不要大意。给孩子涂上儿童防蚊液,那么,不管他在室内活动还是在户外赏月,都不用害怕被蚊子欺负了。
不要变胖子
传统的月饼重油重糖,孩子又多喜欢吃甜食,所以,孩子吃月饼要控制数量。现在不少厂家生产口味清淡的月饼,爸爸妈妈不妨为孩子准备这样的月饼,又好吃,又健康。
与秋天有关的词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春秋书法;《公羊传》;修辞技巧
中图分类号:H05;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23)04-0119-06
孔子作《春秋》,“笔则笔,削则削”,以寓其拨乱之志,形成“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的“春秋书法”。《公羊传》对“春秋书法”进行了寻绎,归纳总结出“即位、婚姻、郊庙、朝聘”等诸多书法“凡例”,蕴涵着丰富的修辞内容。周振甫明确把“春秋书法”当作我国修辞学开创时期的特点。钱钟书在《管锥篇》中指出:“《春秋》书法,实即文章之修词。……《公羊》、《梁》两传阐明《春秋》美刺‘微词’,实吾国修词学最古之发凡起例。”遗憾的是,它在修辞学史上的价值未被学术界充分认识和揭示。本文试图通过解剖《公羊传》,主要从同义语言形式的选用、句式的调整、辞格三方面对“春秋书法”的修辞技巧作进一步探讨,为修辞学的研究提供“原料”。
一、同义语言形式的选用
1.同义词语的选用
(1)实词选用
我国古代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交际对象有相当精细的划分,从而产生不同的称谓和用法。《春秋》以正名为本,辨上下以定名分,别异同以正名字。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说;“《春秋》慎辞,谨于名伦等物者也。”《春秋》也十分注重对动词进行仔细的推敲,选词准确、贴切,表达严谨、细腻,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表现在:
1)注重区分词语的使用对象。如:
①三月,庚戍,天王崩。……曷为或言崩,或言薨?天子日崩,诸侯日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隐公三年)?
②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其言朝何?诸侯来日朝,大夫来曰聘。(隐公十一年)
例文①、②中的“崩”、“朝”两动词的选用极为准确、恰当,显示行为动作陈述对象的身份地位尊贵显赫:“天王”指周平王宜臼,贵为天子;“滕侯、薛侯”是诸侯而不是大夫。从《公羊传》的阐释中可以看出,古代关于丧葬,同是死,等级不同,称谓就不同;同是朝聘,等级不同,称谓不同,用以区别尊卑贵贱。
2)注重区分词义的性质。如:
冬,杞伯姬来。其言来何?直来曰来,大归日来归。(庄公二十七年)
同样是回娘家,没有什么事情,自然回娘家,称作“来”;被废弃,休回娘家称作“来归”。《春秋》选用“来”,说明杞伯姬这次“来”是归宁而不是被休回娘家。
3)注重区分词义的轻重。如:
①九年,春,宋火。曷为或言灾,或言火?大者言灾,小者言火。(襄公九年)
②二月,公侵宋。曷为或言侵,或言伐?粗者言侵,精者言伐。战不言伐,围不言战,入不言围,灭不言入:书其重者也。(庄公十年)
例①清孔广森《春秋公羊传通义》:“大小者,分别延烧甚不甚也。”用“火”则说明灾情不严重,用“灾”,则说明失火严重。例②《公羊传》认为“侵”的程度轻于“伐”。粗浅叫“侵”,汉何修《公羊传解诂》进一步说:“将兵至境,以过侵责之,服则引兵而去,用意尚粗。”精密叫“伐,”何修《公羊传解诂》进一步说:“精犹精密也,侵责之不服,推兵入境,伐击之益深,用意稍精密。”《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指出:“凡师有钟鼓日伐,无日侵。”“伐”是鸣钟鼓,兵入其境,声讨其罪,而“侵”是不鸣钟鼓,也说明“侵”较“伐”为轻。
4)注重区分行为时间。如:
①八年,春,正月,已卯,系。系者何?冬祭也。春曰祠,夏日杓,秋曰尝,冬日燕。(桓公八年)
②春,正月,公狩于郎。狩者何?田狩也,春日苗,秋日蔻,冬曰狩。(桓公四年)
例①祭祀宗庙时间不同,则用不同的词语:春天祭祀宗庙叫祠,晋郭璞《尔雅?释天》注:“祠之言食。”就是向先君进食以祭。夏天祭祀叫杓,郭璞《尔雅?释天》注:“新菜可。”“”意为煮。秋天祭祀叫尝,郭璞《尔雅?释天》注:“尝新谷。”意为以新谷为祭品献给先君。冬天祭祀叫,有众多之意,汉何修《公羊传解诂》:“冬万物毕成,所荐众多,芬芳备具,故日暴。”例②四时打猎用词不同,《公羊传》也详作辨析,不过《公羊传》无夏猎之名,《左传?隐公五年》、《尔雅?释天》与《周礼?大司马》均以春猎为,夏猎为苗,秋猎为猢,冬猎为狩。
5)注重区分词语的语用色彩。《春秋》恶恶、善善、尊尊、亲亲、贤贤、贱不肖,依此正名、治世,一字寓褒贬,赋予词语丰富的附加色彩。如:
①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何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已杀之,如勿与而已。(隐公元年)
②郑世子忽复归于郑。其称世子何?复正也。曷为或言归,或言复归?复归者,出恶,归无恶;复入者,出无恶,入有恶;入者,出入恶;归者,出入无恶。(桓公十五年)
例①《尔雅?释诂上》:“杀,克也。”《春秋》用“克”不用“杀”,是为强调郑伯处心积虑杀弟之恶,凸显其不守悌道,违背纲常伦理,“克”与“杀”义同,却具有“杀”不具备的伦理涵义和正名价值。例②“归”与“复归”、“入”与“复入”体现了《春秋》恶恶的义法,除理性意义外,也被赋予了伦理内涵。可见《春秋》属辞之慎严,辞约而旨博。
(2)虚词的选用。如:
①冬,十月,己丑,葬我小君顷熊,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葬。……而者何?难也。乃者何?难也。曷为或言而,或言乃?乃难乎而也。(宣公八年)
②三月,公及邾娄仪父盟于昧。及者何?与也。会、及、暨皆与也,曷为或言会,或言及,或言暨?会,犹最也;及,犹汲汲也;暨,犹暨暨也。及,我欲之;暨,不得已也。(隐公元年)
③三年,春,王正月,郊牛之口伤……其言之何?缓也。(宣公三年)
例①“而”和“乃”表达的语气有轻重缓急之异,“而”程度不及“乃”。例②两名词之间用不用“及”,其意义和语用效果有着明显的差异:用“及”表示前后有尊卑主次之分;不用“及”表示前后无尊卑主次之分。例③同为偏正结构,《成公七年》“鼷鼠食郊牛角”一句中“郊牛角”不用“之”,而此句用“之”,能使语气平缓。《公羊传》细辨虚词之微殊,可见《春秋》严谨的文风。
2.同义句式的选用
《春秋》句式灵活多变,切合题旨表达需要而选用不同的句式,如常式句与变式句、合叙句与分叙句、主动句与被动句等,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表达效果。如:
秋,王师败绩于贸戎。孰败之?盖晋败之。或日贸戎败之。然则曷为不言晋败之?王者无敌,莫敢当也。(成公元年)
《公羊传》结合春秋义法,对此例中的句式从语义和语用效果上作了分析和比较。用主动句“晋(或贸戎)败王师”,有失王师尊严,改为被动句式“王师败绩于贸戎”,“王师”由宾语变成主语,“败绩”施受同辞,更有利于表现“王者无敌”的义法。句式不同,表达效果也就不同。
二、句子的调整
1.移位
语序不仅是重要的语法手段,而且是重要的修辞手段。有时灵活变通某些语序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春秋》改变语句的次序以寄寓义法,使句子富于变化,获得不同的语用效果。主要表现如下:
(1)为强调、突出而改变语序。如:
虞师、晋师灭夏阳。虞,微国也,曷为序乎大国之上?使虞首恶也。曷为使虞首恶?虞受贿,假道灭国,以取亡焉。(僖公二年)
按春秋义法,灭人之国是大恶,“虞”虽为小国,但借道于晋师,使之灭夏阳,将之放在句首,突出强调了虞师的“首恶”。
(2)为尊重而改变语序。如:
春,王正月,公会王人、齐侯、宋公、卫侯、……郑世子华,盟于洮。王人者何?微者也。曷为序乎诸侯之上?先王命也。(僖公八年)
“王人”是周王的使者,地位本卑于诸侯,在句中应位于诸侯之后,但以王命为先,所以位列诸侯之前。
(3)为别尊卑主次而改变语序。如:
夏,五月,壬辰,雉门及两观灾。……灾者两观,则曷为后言之?不以微及大也。(定公二年)
“两观”在“雉门”两旁,虽先起火,累及两门,但不及“雉门”重大,所以“后言之”,以示尊卑主次有别。
(4)为异内外而改变语序。如:
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吴主会则曷为先言晋侯?不与夷狄之主中国也。(哀公十三年)
黄池之会,吴国虽然主盟,为异内外,《春秋》将之放在晋侯之后。
(5)为避讳而改变语序。如:
冬,筑微,大无麦禾。冬,既见无麦禾矣,曷为先言筑微而后言无麦禾?讳以凶年造邑也。(庄公二十八年)
按记事先后,应先书“大无麦禾”,即“冬,大无麦禾,筑微。”由于“筑微”影响了农作,制造了凶年,《春秋》为隐讳而调整了语序。
2.分合
(1)句子的分列。如:
秋,楚人围陈。纳顿子于顿。何以不言遂?两之也。(僖公二十五年)
动词“围”和“纳”本可以用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遂”连接,《春秋》把他们作为两件事分开陈列,句式简明,语气舒缓,谓语“围”和“纳”得到了突出和强调。
(2)句子的缩合。如:
①春,滕侯、薛侯来朝。……其言兼之何?微国也。(隐公十一年)
②秦人来归僖公、成风之褪。其言僖公、成风何?兼之,兼之非礼也。(文公九年)
例①滕侯、薛侯同时来朝,为表示尊重,应当分开来写,因滕、薛均为小国,于是简其书法,用同一谓语“来朝”统述两君,语句更加紧凑、凝练。例②秦与鲁素无交往,僖公下葬已九年,成风已五年,秦此时合赠义衾,不但时间已晚,而且不合礼法。《春秋》使用合叙句,含有贬义,突出了“恶恶贱不肖”的义法。如果改用分叙句,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3)省略
唐刘知几在《史通?叙事》中说:“《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公羊传》结合书法凡例,对所省之处从语用效果上进行了细致分析。如:
①五月,辛卯,桓公、僖公灾。此皆毁庙也,其言灾何?复立也。曷为不言其复立?《春秋》,见者不复见也。(哀公三年)
②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遂何以不称公子?一事而再见者卒名也。(宣公元年)
例①何修《公羊传解诂》:“礼,亲过高祖则毁其庙。”桓公到僖公已历十一世,僖公至哀公也已八世,早应毁庙。之所以出现过的就不再出现,清孔广森《公羊传通义》指出:“《春秋》之法,凡主讥者有所托见,则不复特见。一省其文,二微其义。”例②上文“公子遂如齐逆女”句中已言“公子”,此句同说一事,所以省略,行文更为简练。可见“一事而再见者卒名也”体现了《春秋》尚简的特点。
三、辞格的运用
《春秋》文笔简约质朴,又不失文采,避讳、比喻、借代、反语等辞格巧设句中,既凸显了“微言大义”,又增强了语言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1.避讳
《春秋》曲笔较多,以隐讳为最。“为尊者讳耻,为亲者讳疾,为贤者讳过。”语言含蓄委婉,蕴含丰富的信息量。
(1)改字避讳。如:
夏,师及齐师围成,成降于齐师。成者何?盛也。盛则曷为谓之成?讳灭同姓也。(庄公八年)
“成”字《左传》、《谷梁传》作“”。“”、“成”、“盛”三字相通,《释名》说:“成,盛。”《说文》说:“郧,鲁孟氏邑,是与成同。”盛和鲁是同姓之国,《春秋》用“成”代“盛”,以掩饰鲁灭同姓之恶,志而不显,含而不露。
(2)省文避讳。如:
秋,七月,丙申,及齐高馔盟于防。……公则曷为不言公?讳与大夫同盟也。(庄公二十二年)
省略主语“庄公”,隐讳庄公以国君的身份与外国大夫为盟,有丧国家体面,隐微不显,意在言外。
(3)改变语序避讳。如:
杞伯姬来,朝其子。其言来朝子何?内辞也,与其子俱来朝也。(僖公五年)
《公羊传》指出此句本作“杞伯姬与其子来朝”,伯姬为公公惠公服丧,不宜出境,来则为非礼,为避讳,所以将“其子”移至宾位。
2.比喻
如: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贾如雨。……如雨者何?如雨者非雨也。非雨则曷为谓之如雨?不修《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复。”君子修之,曰:“星贾如雨。”(庄公七年)
《公羊传》指出《春秋》原文为“雨星不及地尺而复。”孔子将此句改为:“星露如雨。”“如”是标记词,“修”字点出了有意识地运用明喻这种修辞手段以使语言形象生动,这是纯粹的修辞现象,与“微言”无关。
3.反语
如:①秋,七月,稀于太庙,用致夫人。用者何?用者,不宜用也。致者何?致者不宜致也。(僖公八年)
②二月,辛巳,立武宫。武宫者何?武公之宫也。立者何?立者,不宜立也。(成公六年)
例①祭祀太庙是大典,让一个“不以氏姓”、“以妾为妻”的夫人人庙,荒谬之极。明明“不宜用”,却说“用”,明明“不宜致”,却说“致”,字面意思和要表达的意思截然相反,旨在讥刺僖公以妾为妻。例②立武宫本非礼之举,明明“不宜立”却“立”,借以收到美刺的效果。
4.借代
(1)以部分代整体。如:
秋,倪黎来来朝,倪者何?小邾娄也,小邾娄则曷为谓之倪?未能以其名通也。(庄公五年)
“倪”是“小邾娄”的都邑,因未能附庸,不能以小邾娄的国名相通,因此,《春秋》以“倪”代“小邾娄”。
(2)以整体代部分。如:
莒弑其君庶其。称国以弑何?称国以弑君者,众弑君之辞。(文公十八年)
莒国君欲废长立幼,又多行无礼,太子仆杀之,国人尽喜。《春秋》称国,以明莒君失去民心。
5.增字
如:公会晋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齐世子光、吴人、人于戚。吴何以称人?吴人云则不辞。(襄公五年)
吴是周所封之国,且为泰伯之后,本不当称人。但如果不称人,书“吴人”就不成辞了。所以吴人之人因下文“人”之人而增。
6.统称
如:秋,八月,诸侯盟于首戴。诸侯何以不序?一事而再见者,前日而后凡也。(僖公五年)
“诸侯盟于首戴”语同前文“公及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会王世子于首戴”,“诸侯”就是“公及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王世子”的统称,语句更为简洁凝练。《公羊传》总结其书法凡例为“一事而再见者,前目而后凡”。
7.转类
如:雨螽于宋。雨螽者何?死而坠也。(文公三年)
以名词“雨”转类为动词,描写蝗虫坠落之状,使语辞简洁生动。《春秋》常有“螽”的记载,大多发生在秋天,不过是灾异罢了,但古人常将灾异与人事附会在一起,认为灾异是天对人事的预兆或对人事的威罚。何休《公羊传解诂》:“螽,犹众也。众死而坠者,群臣将争强相残贼之象。”刘向以为,先是宋杀大夫而无罪,有暴虐赋敛之应。董仲舒以为宋三世内取,大夫专恣,杀生不中,故螽先死而至。(《汉书?五行志》)
四、结语
孔子修订《春秋》,褒贬历史,对语言结构进行了重新编码,后人称之为“春秋书法”,表现为“褒贬”、“直书”、“微言”等相关书写原则,既是经法、史法,也是文法,“经法意在惩恶劝善,故求其善;史法意在通古今之变,故求其真;文法意在属辞比事,故求其美。”本文从修辞学角度对“春秋书法”进行了解码,我们的结论如下:
1.“春秋书法”的修辞动因
Verschueren(1999)指出,任何语言的选择与使用可以从社会和认知两方面找到解释。由于语言句法结构负载量有限,难以满足人们交际和认知表达的要求,于是一定动因下对句法结构进行分解、组合、变形,从而形成修辞结构,以便于特定的功能要求被编码为语法功能并得到句法结构上的表现。春秋书法是孔子对鲁史进行处理而引起审美效果的艺术加工原则和方法。孔子修订《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实现句法结构向修辞结构的转换,以寄寓大义微旨,《孟子?离娄下》:“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春秋》是孔子有感于“世乱”、“道穷”,为“拨乱世,反诸正”而作,《孟子?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可见其修辞动因。
2.“春秋书法”的修辞技巧
“春秋书法”体现了微婉显隐的修辞原则与丰富高超的修辞技巧,综上所论:
(1)注重同义语言形式的选用。对于同义实词,注重区分词语的使用对象;注重区分词义的性质;注重区分词义的轻重;注重区分行为时间;注重区分词语的语用色彩。对于虚词注重辨析它们之间语义和语用效果的微殊。对于同义句式,能切合题旨表达需要而选用,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表达效果。
(2)注重句子的调整,表现为移位、分合、省略。
(3)注重辞格的运用,如避讳、比喻、反语、借代、统称、增字、转类。
3.“春秋书法”的修辞功能
与秋天有关的词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张培基;《故都的秋》;文学翻译
“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作为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具有永久的魅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所有悲秋作品中的佳品。该文是郁达夫1922年从日本东京留学回国,辗转北平、武昌、广东、上海、杭州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并在1934年8月回到北平后应朋友之约而写就的。郁达夫主张散文应写得情景兼到,“既细且清”而又真切灵活。他的《故都的秋》便如同他的主张一样:情景高度融合,意境悲凉、韵味隽永,是一曲沉郁、幽远的秋的悲歌。
正如朱曼华所说,近百年来把西方一些知识分子的思想或理论译介给国人者不乏其人,中国人中自己把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存在于散文中那些鲜活的思想译介给外国人的学者却并不多见。而中国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无疑弥补了这一缺憾。张培基先生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序言中表达了他翻译现代散文的初衷:一是为了消遣,二是出于对英文和散文的爱好,三是为了向国外介绍一些优秀的中国现代散文作品。作为现代优秀散文之一的《故都的秋》也人选其中。这不仅是中国文学之幸,也是外国读者之大幸。张培基先生以其自然流畅、准确细致的译笔让读者再次感受到了《故都的秋》所表现的悲凉的意境、隽永的韵味。
一、理解准确
理解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正如杨武能所说,翻译家绝非一般意义的读者,绝不能满足于只对原文和原文作者有大致的把握和了解,而必须将其读深钻透,充分理解,全面接受。从译文可以看出张培基先生对原文的理解非常透彻,他并不局限于原文的字面意思,而是着眼于句子的内涵意义,理解准确而又到位。
例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Autumn,wherever it iS,always has something torecommend itself.
“总是好的”在该句中不能按字面直译,它的意思是总有可取的、值得称颂的方面,译者很巧妙用“have somethingto recommend itself”这一短语,令译文准确而流畅。
例2: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
Not only poets,even convicts ln prison.Isuppose,have deep sentiments in autumn in spite ofthemselves.
在该句中“不能自己”是指不由自主地,译者用短语“in spite of oneself”来译显得非常地道;根据上下文,“深情”指一种深深感伤的情怀,作者在此想表达秋天的凄美触动着每个人的心弦,甚至是监狱里的囚犯,译者用“deepsentiments”表达出了“深情”一词的内涵。
二、表达流畅
散文贵在散,散文往往没有完整的情节,语言结构灵活多样,以表情功能为主,强调语言的艺术美感。郁达夫是位卓越的语言大师,《故都的秋》充分展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整篇文章好像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作者的闲情漫话。从开篇到结尾,没有丝毫文字雕饰的痕迹,但每个词语、句子却又好像未经“炉火”而已到了“纯青”的程度;好像从生活中而来,平凡极了,可是却又那么精当、优美。
作者在文中用了很多节奏感强的排比句,加强了文章的音乐美,也表达了作者对故都所饱含的眷恋之情。译者在翻译这些排比句时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手法,做到了神形兼备。
例1: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There iS Of COUrSe autumn ln the South too,butover there plants wither slowly,the air lS moist、thesky pallid……
上句中三个小句的结构相同, 动词后面均以结构助词“得”,形式整齐划一,给人一种整体的美感。做谓语用的形容词“慢”、“润”、“淡”表现出了南方秋天那种平淡而细腻的意味。译者同样用平行的结构译出了原文的节奏感。
例2: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When I am in the South,the arrival of eachautumn will put me in mind of Peiping's tao Ranting with its reed catkins,Diao Yu Tat with ttsshady willow trees,western Hills with their chirpinginsects,Yu Quan Shan Mountain on a moonlighteveDKlg and Tan Zhe Si with its reverbrating bell.
该句五个并列的“的”字结构读来整齐、流畅,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作者头脑中充满了故都秋天的美景,一触即发,说不尽,也数不完。译者在翻译时巧妙地采用了“with”结构,还原了原文的形式美。
三、意境深远
散文贵在散,而散文又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通过对北国的槐树、秋蝉、秋雨、秋果、秋之人的描写,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个角度展现了作者对秋的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深刻感悟。作者那落寞以及对国家民族危亡命运的深深忧虑的情怀,形成一种美丽而又悲凉的意境,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文中用了很多表达悲凉和落寞之情的语言,字里行间流露出无比孤独和伤感的情怀,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赞美与眷恋。译者很好地把握了原文这种悲凉而忧伤的意境,
例1: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淼帽凉。
In the north China,however.it ls pa rticularlylimpid,serene and melancholy.
“清、静、悲凉”三个形容词形成整个文章的感情基调。译者用“limpid,serene and melancholy”三个形容词让英文读者深深体会到原文美丽而悲凉的意境。
例2: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All that goes to show that all live creatures andsensitive humans alike are prone to the feeling ofdepth,remoteness,severity and bleakness.
句中的“深沉、幽远、严厉、萧索”四个形容词再次概括了北国秋天的特点,与文章前面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形成呼应,让悲凉的感情基调贯穿全文。译者在此将四个形容词转译为抽象名词,符合英语多用名词的表达习惯,而且抽象名词更具有概括性,让整个悲秋的意境显得更为无和寂寥。
四、结 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