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散文(精选5篇)

史铁生散文范文第1篇

2023年我和家人去北京旅游,在一个下午,我抽出时间独自去了地坛。上次来北京是十年前,那时候史铁生活着,我不知道这个人;现在,《我与地坛》成为我读书生活中的常客,史铁生已不在人世。地坛还在,去地坛是拜访史铁生的精神家园。

地坛公园的门票两块钱。对于一个已经习惯了几十、上百元门票的游客,这样的价格着实让我感到迥异,平易朴实的门票似乎预示着,这里就是一个脱离金钱物质的去处。

走进公园大门,安静、空旷,城市的喧嚣隔绝在外,展现眼前的平整油绿的草坪、朴拙苍黑的老树,仿佛油画里的静物。在洁净、空阔的道路上走着,草丛里升起一只金龟子,嗡的飞远了,像是出门去办什么事;一片叶子落在路边的座椅上,平静的躺下,似乎它在枝头呆得太累,要下来休息;下午充沛的阳光从密集的枝叶间隙渗透而下,满地斑驳。我察觉,园中为数不多的人里,只有我是外地游客,其余都是本地居民。两个小伙子结伴在园子里跑步,一个姑娘靠坐在树下看书,几个老人躺在草地上小睡。园中的几处古建筑和一个古祭坛在名胜遍地的北京不值一看,剩下的只有这些最朴素的东西,草、树、空气还有阳光。走在园中,嗅着草木的气味,任由寂静清洗耳朵,目光沿着地面上的被冒出的草芽染上点儿淡绿的路缝蜿蜒伸展。我渐渐理解了曾被史铁生所理解的包含在这个古园中的意义。对于享受现代旅游业的游客来说,地坛显然不值一游。但是做为来到世上游走一番的我们,地坛不应错过。

天坛在南,地坛在北,符合古代帝王坐北面南、立地仰天的方位秩序。天是阳性,代表着凌驾一切的法则、崇伟的功业、高远的理念;天坛热闹,游人如织;在天坛,你只能仰着脖子观瞻,你是它的接受者,你被它的理念引导。地是母性,孕育、承载生命,死去的叶子归向泥土、新生的叶芽冒出地面,大地沉默却掌握着生命的全部秘密;地坛僻静,犹如专为等你的母亲;在地坛,你回到舒适的怀抱,随意坐卧,它不要求、不打扰你,只给你细腻的呵护,正如史铁生笔下的母亲。地坛是容器,收藏你所有的不幸,包括你的死亡。地坛更是沃土,供你培育出自己的人生果实。史铁生的轮椅的车辙曾遍布地坛的每一寸土地,他的思维的脚步丈量过生命的每一个角落。比他幸运的我们不必像他一样拘困在这个园子里,但我们不应错过如他一般脱开功利物质去省察人生、理解生命。

大地、生命,这就是地坛的意义。

《我与地坛》

学习自考课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的时候第一次读到《我与地坛》,被它的情韵魅力吸引、被它的广度深度震撼。之前我读的很多散文都是社会上流行的那种套路散文:先讲个小故事、再来段小抒情、最后归纳个小哲理。读过《我与地坛》再回头看那些文章顿觉俗不可耐。史铁生的文字不事张扬,叙述不温不火,但《我与地坛》是我读过的现代散文中最清新刚健、广博大气的。相比之下,某名家的冠以“文化大散文”的那些文章实在是矫揉造作、装腔作势。

《我与地坛》在散文体裁上有开创之功。发表《我与地坛》的时候,《上海文学》的编辑们因为它的字数太多、结构布局与常见的散文相差太大,难以将其归类,竟单独开辟一个专栏把它发表出去。后来有人因为《我与地坛》该归入散文还是小说而争论,韩少功就认为它是小说。有争论正好证明《我与地坛》是难得的优秀散文。纵观文学史,破立之作总是阶段性出现,破立之际正是大家、大手笔显现之处。

《我与地坛》全文13100多字,是我读过的最长的散文。字数虽多,却字斟句酌。据说史铁生曾为一个句子反复修改,写了一天。优秀作品的文字能够穿越时空按摩人们的阅读神经,例如王勃《滕王阁序》、苏轼《前赤壁赋》等,《我与地坛》也是如此。“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不是真正的内心沉静、心地明澈的人写不出这样的句子。“有一次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母亲对双腿截瘫的儿子的爱、忧虑、痛惜、无奈都在这个细节描述中。

第一次读《我与地坛》至今已有七八年,它的主题我却说不清,只是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读一读,每当想起它,心底就亮起一道温和、素净的光。在生命终极意义、死亡等问题面前,史铁生不是高深的哲学家,没有用精密的头脑构筑理论体系。《我与地坛》里面只有地坛的景物、对母亲的回忆、人生境遇的讲述和一点人生的思考,合起来,是生命本色的展现。只要你读着读着,焦灼的心变得清凉、绷紧的神经开始松弛、拿捏的身姿复归自然,不再怕死怕得慌、不再忙活忙的慌,你就懂了它的主题。从总体文学成就讲,史铁生无法和托尔斯泰相提并论,但是《我与地坛》超越了《我的忏悔》,因为它没有虚妄的拔高、没有牵强的自圆其说,只有对人生朴实的爱和真切的无奈融合的坦然、慰藉。对心灵熨贴的慰藉胜过任何汤药。

“春天是树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细雨,秋天是细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劳作完毕、抽过烟斗的农夫离开了,土地等待着下一位农夫。这就是《我与地坛》的主题。

史铁生

史铁生相貌平平、体弱多病,他曾自嘲道:我的职业是生病,副业是写作。二十一岁那年双腿截瘫,失去行走能力。这件事改变他的一生,也注定诞生我们所认识的这个史铁生和《我与地坛》这篇散文。

他在散文中写到,当他发现一个漂亮的女孩竟然天生弱智的时候,他感到上帝的居心变得可疑。为什么既让一个人来到人世又不给他健全的身体呢?难道上帝在搞恶作剧?我觉得,假若真有上帝,那么证明上帝居心难测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贝多芬变聋子。我曾和一位朋友闲聊时说,或许上帝实在看不惯红尘俗世中人们的平庸、猥琐,就派贝多芬降临人世,为了让他心无旁骛就让他变成聋子,把他封闭在他自己的精神密林中,贝多芬因此采到丰硕的果实——《第九交响乐》。同样,上帝知道史铁生有一颗多么善于思考的大脑,就夺去他的双腿,把他拘束在地坛里专心沉思,我们就读到了《我与地坛》。由此看来,我们这些肢体健全、神志清醒的平凡人多么的幸运,加倍的幸运——我们不仅享受着生理的健康还能品味到上帝以耗费一个天才为代价生产出的高级精神食粮。当健康、健全的你在生活中感到烦闷无聊、患得患失的时候,你就听听《贝九》,读读《我与地坛》,想想这些。

假如不幸的,你遭到无法挽回的厄运,你要明白,你是被上帝选中了。上帝不是不爱你,上帝是把你当作强者来爱了,上帝对强者的爱就是通过痛苦折磨的方式使其升华。你没得选择,聪明的做法就是擦干眼泪、收拾起怨天尤人,超越繁华喧嚣、功利物质,踏上那条布满荆棘的精神之路,在这条路上你会发现史铁生、贝多芬等人的脚印,走下去,活出自己的色彩,完成上帝对你的嘱托。

史铁生散文范文第2篇

铸铁散热器自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我国生产以来,几十年一直垄断着采暖领域。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由于钢制散热器的引进和发展才打破了一统采暖领域的局面。然而,时至今日,由于铸铁散热器所具有的优点,仍不可能被其它类型散热器完全取代。因此,贯彻散热器产品“以钢为主、以铁为辅、钢铁并存”的发展原则,正确的认识铸铁散热器的特点,推广新工艺,不断改造、更新、发展其产品,让铸铁散热器以全新的面貌进入建筑市场,使之更好地应用于建设行业。

二、改造更新铸铁散热器

铸铁散热器历史早、加工简单、使用寿命长,是广泛被使用的采暖设备。铸铁散热器尽管被应用了近百年,但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及人们对室内环境要求的提高,传统铸铁散热器的缺点,如承压能力低、外形不美观、金属耗量大、样式陈旧等,已很难被市场接受。但是近几年逐渐淘汰铸铁散热器圆翼型、大60型、813型等旧型号,采用无粘砂和表面喷塑新工艺,开发圆管三柱系列、柱翼型系列、卉艺系列等新产品,铸铁散热器几乎以全新的面貌进入了建筑市场。在近几年的供热展览会上铸铁散热器新产品给人们以耳目一新的认识。

1.研发无粘砂工艺满足供暖技术对产品的要求

近些年出现了多种新的供暖技术,对采暖散热器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分户热计量、分室控温技术等。前些年在采用传统铸铁散热器的工程中进行热计量试点工作,运行一段时间后出现了热量表和温控阀被粘砂堵塞的情况,因此在《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中规定:“安装热量表和恒温阀的热水采暖系统不宜采用水流通道内含有粘砂的散热器”。北京等省市在各自的技术规程中有更具体的类似规定。目前企业改变了传统的砂芯工艺,生产出了无粘砂的铸铁散热器,这为铸铁散热器开辟了一条生机,满足了供热技术对散热器的要求。铸铁散热器生产工艺的改进提高,如圣春冀暖散热器有限公司、山西清徐学栋散热器有限公司、北京派捷暖通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哈尔滨帽儿山暖气片有限责任公司、葫芦岛市金星暖气片厂、山西莹骏散热器有限公司、山西省清徐县北铸暖气片有限公司、清徐县同祺散热器有限公司研究内腔无粘砂工艺、外观的工艺处理等。采用先进的热芯盒树脂砂制芯工艺,提高制芯精度和砂芯抗拉抗压强度,砂芯表面光洁和密实,并且脱模时溃散型和落砂干净。新产品特点是散热器的内腔无残存粘砂,完全适应了分户热计量采暖系统仪表要求。

2.表面喷塑新工艺满足标准规定

传统铸铁散热器美观差,与现代室内坏境不协调,一直不被现代装修接受,甚至室内装修时首先考虑如何隐蔽铸铁散热器的问题,致使一些建筑由此而不使用铸铁散热器。在《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第5.2.4条规定:散热器宜明装,散热器的外表面应刷非金属性涂料。并且在《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2008)、《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23)等也有该内容的规定。为改变铸铁散热器外表面不美观的状况,铸铁散热器的领军企业率先将外表喷塑技术成功引入铸铁散热器外涂装,对铸铁散热器外表采用静电喷涂,使外表光洁美观,提高了美观程度,可以与轻质散热器外观相媲美,改变了以往外观粗糙、色彩单一的情况,达到了与室内装饰配套和提高散热量的效果。

3.开发新产品进行产品更新

近几年铸铁散热器不断推出新产品,圣春冀暖散热器有限公司、山西清徐学栋散热器有限公司、北京派捷暖通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哈尔滨帽儿山暖气片有限责任公司、葫芦岛市金星暖气片厂、山西莹骏散热器有限公司、山西省清徐县北铸暖气片有限公司、清徐县同祺散热器有限公司已成功研发出内腔无砂圆管三柱系列、柱翼型系列、卉艺系列铸铁散热器,代表了国内铸铁散热器的创新水平。新产品以外形美观、热效率好、承压高而被建筑行业广泛采用。且在市场中已占有一定比例。目前,行业已将性能指标低的陈旧产品圆翼型、长翼型、813型进行了淘汰。通过推陈出新,社会对铸铁散热器有了新的认识。

4.落实节能减排,改造生产条件

为适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要求,改变铸铁散热器企业小而分散、能耗高、污染大的现状,圣春冀暖散热器有限公司率先改造了铸铁散热器的生产线。以大容量热风冲天炉取代传统小吨位冷风炉,以大型自动化铸造流水线取代了传统半自动或手工生产线,以隧道烘芯窑替代了小型单体烘芯窑,推动了行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进程。应该指出:现在钢铁工业的设备和技术,完全可以实现铸铁铸造的先进文明生产和持续发展。在冶炼和铸造、制芯和脱模等可能产生烟尘处,有效的设置强制除尘系统和机械通风系统,这样来加强环境保护和改善劳动环境,保证铸铁散热器的正常发展。现在,圣春冀暖散热器有限公司以及山西规模较大的企业已对生产工艺和环境进行了改造,注重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除尘装置,达到了环保要求。

三、提高技术指标,打造质量精品

更新后的铸铁散热器提高了承压能力,改变了外观,增加了金属热强度,目前正在制定更高要求的铸铁散热器标准。努力把铸铁散热器质量提高一个档次,成为消费者认可的精品。

1.热工性能

金属热强度是铸铁散热器的弱项,该指标认为是节能产品的关键指标。传统的铸铁散热器其值有的甚至不足0.3W/kg?℃。但是,新开发产品的金属热强度,有的已到0.4W/kg?℃以上,具有大幅度提高。如果考虑使用寿命的折旧,其0.4W/kg?℃金属热强度具有很高的经济性。

2.承压能力

以往人们认为铸铁散热器的承压能力低,不能满足高层建筑的采暖。但是目前生产的柱型、柱翼型散热器均有承压能力0.8MPa的产品,满足了高层建筑的采暖系统的压力要求。就是翼型散热器改造后,也可承受0.5MPa的工作压力,完全可以在多层建筑中使用。

3.美观程度

以往铸铁散热器不被认可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外观不被现代人所接受,但是工艺改变和新产品出现,不仅外形得到了改变,也改变了表面粗糙度,并且增加了表面处理工艺。该类产品只要认真加工其外观完全达到了中高散热器的外观要求。铸件外表面的喷砂或抛光处理、产品外表面的喷塑工艺等改变了外观。部分铸铁散热器在一些展览会上已被刮目相看,已完全达到了目前建筑行业的要求,并且铸造工艺能够铸造出完全个性化的图案,起到了良好的装饰性。

4.加工质量

铸铁散热器除在外表采用静电喷塑外,还对铸造质量和机械加工质量提高了要求。在铸造质量方面,铸铁散热器外表面粗糙度Ra值提高了等级,内表面除不应有粘砂要求外,还对内表面粗糙度Ra值做了规定。并对铸件尺寸公差和质量偏差提高了等级要求。对机械加工质量中的同侧两凸缘端面平面度、螺纹孔轴线与凸缘端面垂直度、螺纹轴线与凸缘轴线同轴度等都提高了要求。

四、利用产品优势针对性扩大市场

铸铁散热器安全可靠、使用寿命长、适合各种水质的特点已被历史所验证,这些优点决定了建筑行业长时间的应用。但是针对建筑市场发挥长项,选择适合的建筑会使得生产企业和用户实现双赢。

1.应用多种场合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中规定,选择散热器应考虑以下规定:具有腐蚀性气体的工业建筑或相对湿度较大的房间,应采用耐腐蚀的散热器;采用钢制散热器时应采用闭式系统,并满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在非采暖季节采暖系统应充水保养;蒸汽采暖系统不应采用钢制柱型、板型和扁管等散热器。采用铝制散热器时,应选用耐防腐型铝制散热器,并满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这些年来,轻质散热器出现的腐蚀问题,严重的影响了轻质散热器的健康发展。因此应按规范规定,不同情况下选择不同散热器。而铸铁散热器则适应性强。

2.热媒和水质的广泛性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中规定了有些散热器采暖系统应达到的水质要求,在非采暖季节采暖系统应充水保养;并对各种散热器产品提出水质的要求。尤其在国家标准《采暖空调系统水质标准》报批稿中对供暖系统的水质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对不同材质轻质散热器都有具体水质指标的规定。但是,对铸铁散热器几乎就没有水质要求。

3.使用寿命长

随着建筑市场上开发、管理等多项措施的完善,开发商越来越强调散热器的使用寿命,《住宅设计规范》中强调使用寿命不低于钢管的型式。

铸铁散热器使用寿命由它的耐蚀性所决定。铸铁散热器的使用寿命已被历史所验证。其使用寿命完全和建筑物同寿命。

五、铸铁散热器持续发展

铸铁散热器已持续近百年历史,为使其持续发展,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首先应更新观念,加强科技引导、增加科技含量,节能减排加强环保,同时生产社会认可的高档精品。

1.更新观念

观念决定着发展经营方向和产品的前途。对铸铁散热器行业提出的迫切要求是企业应破除陈旧观念、强化科技意识。加强科技引导、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企业生产的工艺装备,是发展铸铁散热器的前提。

2.节能减排加强环保

改造和更新小高炉,建设新的生产设备,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采用具有一定自控水平的生产线。在冶炼和铸造、制芯和脱模等可能产生烟尘处,有效的设置强制除尘系统和机械通风系统,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3.机械化生产

铸铁散热器应向机械化流水线生产,甚至达到自动化生产,从而解决劳动强度大等问题。现在钢铁工业的设备和技术,完全可以实现铸铁铸造的先进文明生产和持续发展。大型自动化铸造流水线,采用柔性自动化铸造生产技术,实现了铸铁散热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这样可以加强环境保护和改善劳动条件,保证铸铁散热器的正常发展。

4.生产高档精品

铸铁散热器应发挥工艺优势,提高装饰功能,加工精品,做到精益求精,生产优质产品,符合公共建筑需求,成为登大雅之堂的高端采暖设备。装饰功能是多功能散热器的关键功能之一,是散热器销售中有效的竞争手段,对散热器装饰性的追求是住宅建筑强调个性和文化品位的结果。利用铸铁散热器制造工艺,铸造具有装饰图案功能的产品满足一些特殊建筑的需求,提高铸铁散热器整体水平。

六、结束语

铸铁散热器的特点和国情决定铸铁散热器的存在。依靠自身的提高、创新与发展,发挥铸铁散热器耐腐蚀、使用寿命长、易于加工、图案造型多样等特点,淘汰铸铁散热器的老旧产品、更新改造工艺、生产节能新产品,满足市场对铸铁散热器的需求,做到持续发展。

(作者为:1.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2.采暖散热器委员会主任;3.采暖散热器委员会副主任)

史铁生散文范文第3篇

1.铁人文学的定义、内涵铁人文学是指以铁人王进喜为原型或以铁人王进喜生平事迹为素材创作的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作品。其内涵是通过对铁人这一典型人物的形象塑造,表现石油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高尚情怀和崇高精神,激励人们积极进取,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目前,许多人把“石油文学”等同于“铁人文学”,这是不够严谨的。石油文学外延更宽泛,它是以表现石油工人工作、生活、情感为主的文学作品。

2.铁人文学产生的背景铁人文学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1963年底大庆石油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1964年,油田生产进入全面开发建设时期,大庆油田正式对外宣传。l%4年之后,国内一大批文学艺术工作者到大庆体验生活。•许多作家深人到铁人钻井队、钻井二大队,有的和铁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比如魏钢焰、李若冰等。他们用艺术的笔记录了铁人王进喜当时的工作、生活情况,近距离地观察感受了铁人王进喜的思想、性格、情感。为他们的文学艺术创作积累了第一手素材,也诞生了许多至今让人诵读不衰的好作品。文学是写人、写人的心灵和情感的艺术形式。文学是通过具体的典型人物形象来反映现实的。铁人王进喜是大会战的第一个典型,是大庆石油会战职工的杰出代表。这就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形象。火热的大庆石油会战生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矿藏。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铁人文学伴随着大庆石油会战的开展和油田的开发建设而产生和发展,是大庆石油会战火热的生活通过铁人这一形象在文学上的反映。“铁人”这个人物形象,是老一辈石油人的代表,是那个年代石油人群体形象的艺术浓缩。

二、铁人文学的发展

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诞生了一大批反映铁人王进喜英雄事迹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以及纪实文学作品等。铁人文学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上世纪60一70年代60年代初期,铁人王进喜的诗歌和其他人创作的歌颂铁人、抒发豪情壮志的诗歌,是铁人文学的萌芽。铁人王进喜的诗歌《石油工人一声吼》、《誓夺头号大油田》等表达了那个时代石油工人的心声,是石油文学的发端。在铁人王进喜诗歌的带动下,会战职工拿起笔来,在学铁人热潮中,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表达了向铁人学习、早日拿下大油田的决心、信心。如:孙玉庭、徐锦荣钻井队集体创作的诗歌《“铁人”头上出“钢人”》,宋振明(三探区指挥)的《铁人王进喜,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面旗帜》(1960年4月16日《战报》),胡九章、丑君宇(北油实学生)的《和铁人王进喜生活在一起》(1960年4月18日《战报》),赵军的《一个很好的指挥员》(1960年5月28日《战报》)等,是最早写铁人王进喜的作口口口。在的关怀和直接过问下,1964年大庆油田正式对外界宣传。一些作家、艺术家陆续到大庆体验生活。他们的介人,使铁人文学开始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产生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作品。如:张天民的长篇小说《创业》,贺宜的长篇小说《咆哮的石油河》,吴星峰的长篇小说《大庆的春天》,艺术性纪录片《大庆战歌》,魏钢焰的散文《忆铁人》、《历史的谱写者》、((大庆的心》,李若冰的散文《寄自大庆的书简》等等。由于1966年“”开始,文化受到摧残,许多艺术家受到冲击。有些作家当时虽然体验了生活,还没有进行创作就已经失去了创作的权利,直到打倒“”后才实现当年的夙愿。

2.上世纪8《}一90年代80年代,整个中国文学复苏,在这种大背景下,铁人文学的创作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容和形式更加开放,过去创作中的一些束缚已经解开。作品更加客观、人性。代表作如:孙宝范、卢泽洲执笔的传记文学《铁人传》,张怀德的传记文学《铁人王进喜》,庞壮国的诗歌《铁的人是遥远的会战者》,王驰涛执导的电视连续剧《铁人》,曹杰的报告文学《魂系石油河》等,这些作品,无论在史实的挖掘、细节的描写上,还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3.2000年至今进人新的时期,由于市场经济的确立,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人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再像过去那样单一。能够从更广阔、更高远的视角审视铁人精神,认识铁人精神的价值,出现了许多大制作。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作品的容量大,思想维度更广阔、主题更深刻。如:王以平的系列短篇小说《王铁人的故事》,杨利民的话剧《铁人轶事》,尹力执导的电影《铁人》,余兆荣的诗歌集《铁人词典》,王献力的长诗《铁人之歌》、《铁人赋》,王驰涛的长诗《铁人十曲》,忽培元的《铁人铭》,孙宝范的《铁人:永远的旗帜》,王运革的诗集((铁人词三百首》,王立民的诗集《太阳王子》,魏芳的诗集《儿歌献给王铁人》等。

三、铁人文学的成果

1.铁人小说小说是文学四大样式(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中最重要的样式之一。它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可以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进行描写。50年来,以铁人为原型创作的小说,代表作有下列几部(篇):张天民的长篇小说《创业》(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7月出版),贺宜的长篇小说《咆哮的石油河》(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8年5月出版),吴星峰的长篇小说《大庆的春天》(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6月出版),李国昌的长篇纪实小说《铁人之歌》(作家出版社1992年11月出版),王晓、吴海波的中篇小说《神奇的石头》(2006年《都市生活报》连载),王以平的系列小说《王铁人的故事》(收入《第二届中华铁人文学奖获奖作品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出版)。张天民的长篇小说《创业》,是第一部以铁人王进喜为原型创作的长篇小说。这是在1974年作者创作的电影剧本基础上改写而成的。主人公周挺山,是以铁人王进喜为原型塑造出的典型人物,是艺术化的铁人。由于极左年代的影响,这部作品打上了很深的阶级斗争的烙印。李国昌的长篇纪实小说《铁人之歌》,以当年大庆石油会战为背景,展现了铁人等一大批石油工人为了甩掉中国贫油的帽子,为祖国工业“大动脉”忘我拼搏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这部作品的思想意义主要成功地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奏响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主旋律;二是成功塑造了铁人形象,再现了铁人王进喜的精神风貌;三是描绘了一个团结战斗的英雄群体、写出了石油人对事业的热爱。贺宜的长篇小说《咆哮的石油河》,是一部表现少年王进喜生活经历的长篇小说。小说中除了其他人物的姓名虚构外,王进喜和其家人都用了真实姓名。我国儿童作家贺宜1971年和1992年两次来大庆采访,同时到玉门采访,最后完成了《咆哮的石油河》的创作。吴星峰的长篇小说《大庆的春天》是按编年体创作的,从1960年3月会师萨尔图写到1964年元旦之后,油田指挥和牛二娃乘坐国际列车去北京作报告结束。虽然是写会战的,但是铁人王进喜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形象,在书中名字叫“牛二娃”,职务是1205钻井队队长。本书上至石油部长,下至钻工、汽车司机,塑造了26个有名有姓的人物。王以平的系列小说《王铁人的故事》,包括《到生活基地去》、《一张纸条儿引起的故事》、《温暖的雪夜》等,写的都是铁人王进喜担任二大队队长时期的事。《到生活基地去》写的是杏树岗生活基地的四名家属来找铁人,告杏树岗生活基地党支部书记的状,表现了铁人处理事情的智慧。((一张纸条儿引起的故事》,是写一名职工给铁人写匿名纸条,状告一个叫田维新的老师傅虐待老人。铁人前去了解情况。到田师傅家一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田师傅一家7口人,很贫穷,挤在一个小窝棚里。老人有病,田师傅身体不好,孩子又小,全靠田师傅的老婆忙里忙外。铁人看了心里很难受,回去后就把大队的两间储藏室收拾出来,把田师傅的老母亲和四个孩子接来住。《温暖的雪夜》,写的是铁人到钻井指挥部当副指挥,上任前,他把二大队的后勤单位都走了一遍。本篇主要写铁人走访“鸡笼子”学校的故事,以及回顾铁人办学,请1205队老支书担任校长的故事。特别看望在学校居住的两位孤儿。这三篇小说写得很生动,描写得很细致,很有艺术张力。

2.铁人散文散文属于一种非虚构文体,离生活近,离人近,是最为大众化的一种文体。所以当时的作家在接触到铁人王进喜后,王进喜这个形象让他们最能立竿见影加以表现的就是散文。

(1)上世纪6仔一刁O年代其代表作家和作品有:魏钢焰的《忆铁人》、《历史的谱写者》、《大庆的心》。魏钢焰1964年到大庆体验生活,挂职大庆《战报》副总编。但他并没有在那里上班,而是下到基层深入生活。他下基层到的第一个单位就是钻井二大队。魏钢焰确实用一颗炽热的心在大庆体验生活,大庆的生活时时感动着他。当时他计划写一组关于大庆的散文。1965年11月,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散文《思想之歌》,歌颂大庆会战的胜利是思想的胜利;1966年3月,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战地黄花分外香》,写了一支大庆前线巡回医疗队的故事。计划中的作品还没有写完,“”开始了。他被下放到宝鸡山区,1973年才回到原单位。这一年他二次来大庆。当时铁人王进喜已经去世三年了。世事如烟,魏钢焰感慨万千。回去后创作了《忆铁人》、《历史的谱写者》、《大庆的心》等。看得出,魏钢焰对铁人感情有多么真挚,不然他死后不会把骨灰埋在铁人一口井旁。他在((历史的谱写者》题记中写道:“在听到铁人王进喜同志逝世的消息后,我彻夜难眠。我觉得,每个受过铁人言传身教的人,都应该把他撒下的宝贵火种,贡献给革命和人民。”《历史的谱写者》还有一个副标题:“一位大庆战士的谈话摘录”。文章以一位和铁人共事的同志的口吻,用第一人称讲述了铁人王进喜处理卡钻、修旧利废的故事,表现了铁人为了促进钻井生产敢于破除旧的规章制度的创新精神和勤俭节约精神。通过铁人的事例,作者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就是文章结尾写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铁人王进喜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和鲜明的人物个性。铁人对事业的热爱、对钻井工作的认真、对国家的忠诚,跃然纸上。

《忆铁人》是以回忆的形式追忆铁人的事迹。作者以第一人称追忆了和铁人的近距离接触,歌颂了铁人精神。有一天铁人兴致勃勃,话头不断。对魏钢焰说:“你那首写玉门的诗,我看了。为什么要把采油树写成圣诞树?咱中国工人阶级没那么叫的,也没那么想的。”然后问:“那个卖火柴的女娃是怎么回事?”我结结巴巴地介绍了这个外国童话。他笑了:“故事编得有点意思。可就是没劲儿,娃娃到死都是稀里糊涂的。看咱们的白毛女!”尽管我深知铁人是不分生熟场合,耿直刚正、死认真理,但这一军将得也够我想半天的。铁人接着说:“工人们伸手等着你们写的好书啊。这文章,要叫人看得坐不住,站起来!不能把人看得腿软了,躺下了。就说写风雪吧,也不能叫人怕……”这样有个性的语言一看就是铁人的性格。这两篇散文作品的时代痕迹很重,但感情真挚、浓厚。洋溢着饱满的政治激情。李若冰的《寄自大庆的书简》(((人民文学》1965年第12期),贺抒玉的《我心中的石油河》(收入《西部的柔情—陕西女作家散文选》,花城出版社2000年出版)。1964年春,根据中国作家协会的组织和安排,李若冰和其他作家一起来到大庆挂职体验生活,当时所挂的职务是大庆油田会战工委宣传部副部长。为了了解铁人王进喜,他专门深人到铁人的工作单位,并且和铁人王进喜住在一间干打垒里,两人床挨床,每天一起工作,一起吃饭、睡觉。得知李若冰是从老家陕西来的,王进喜从心理上就有一种亲近感。而且经过交谈,李若冰得知,铁人王进喜和自己的妻子贺抒玉早在玉门时就认识,这样,就更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两人很快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原来,1951年,当时的西安文工团组织部分文艺工作者到玉门油田体验生活,准备创作一些反映石油工人生活的文艺节目。当时贺抒玉在文工团当编剧,有幸参加了那次活动,而且无意中选择了王进喜所在的班。当时,王进喜还是个司钻。钻井队清一色的男子汉,突然来了一个女同志,许多人不太习惯。贺抒玉很想上钻台看看,但当时井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认为女人上钻台不吉利,所以都不主张她上去。王进喜很理解贺抒玉的心情,经过王进喜向其他工人做工作,才允许她上一次钻台,贺抒玉终于如愿以偿。这件事深深印在了贺抒玉的记忆里,她觉得王进喜这个人表面上看很粗,但心又很细,很理解人。自从她登上一次钻台后,工人对她反而亲昵起来,因为工人们发现她不是那种娇生惯养的女人。贺抒玉那次四五个月的生活体验,本来是准备写一部歌剧的,但是写出来后自己也不满意,就没有排练。十多年后,贺抒玉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王进喜的照片和事迹报道,才知道“铁人”就是当年她体验生活时所在井队的司钻“王师傅”。“始而惊愕,继而兴奋!他,在玉门油矿时看上去是那么老实,那么平凡!”贺抒玉始终为自己在玉门时没有深刻认识王进喜而感到遗憾:“多少年来,我心中的石油河不时在涌动,那是地下的黑河在为铁人歌唱……”在《我心中的石油河》中,她写道:“尽管我跟工人们上下班时在摇晃的卡车上,吃了不少的风沙,在终年积雪的祁连山下,脸被冻得发紫发青。可是我后来写的剧本像一口打不出油的井,报废了!若干年后,我才悟出其中的道理。写作,仅仅有一股热情是不够的。”《寄自大庆的书简》是以“书信”的形式来写的,假托给某友人写信的语气,介绍在大庆的见闻,反映大庆油田的变化,抒发自己的情怀。文中写到铁人受伤住院后跑出来仍坚持顶在现场,写到铁人制服井喷等等。通过铁人等大庆石油人身上体现出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作者感慨道:“我们人民有了这种革命气概,什么奇功伟迹创造不出来呢!……”1%5年7月,刚刚上任的文化部副部长刘白羽来到大庆,检查指导指示拍摄的艺术性纪录片《大庆战歌》的拍摄情况,看一看向往已久的大庆油田,见一见慕名已久的铁人。他虽然没有写铁人的散文,但是他被大庆油田火热的生活感动,给《人民文学》编辑部打电话,建议他们派人到大庆组稿。《人民文学》编辑部很快派编辑何启智来大庆组织了一组“大庆人写大庆”的散文,发表在《人民文学》1965年第12期上。

(2)上世纪8任一90年代中国文学逐渐摆脱“”时期的“左”倾文艺思想束缚,呈现全面开花的“文艺复兴”局面。铁人文学也迎来了创作的春天。这个时期的铁人散文代表作有孙宝范的《和王铁人的故事》、高潮洪的((一个人和一座城》、王世伟的《大庆往事》、李淑珍的《铁人井》(均见《大庆石油文艺40年作品集》散文卷《油田白杨》)等。《和王铁人的故事》,通过三次视察大庆、视察1205钻井队、接见王进喜,记录了和铁人王进喜的交往,体现了总理对大庆石油人的关心关爱和对大庆油田倾注的心血,凸显了共和国总理和劳动模范对国家发展建设的急迫心情和共同心愿。((一个人和一座城》,叙述了作者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两次来大庆的见闻、感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庆有了城市的模样,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作者因此而感慨“大庆因油而生、因铁人而生、因铁人精神而有了灵魂”。铁人是大庆这座城市的丰碑。作者通过大庆的变化,讴歌了以铁人为代表的老一代石油人,继而发出了“宁做铁人为鬼死,也羞苟且偷着生”的誓言。((大庆往事》通过作者60年代、90年代两次来大庆的对比,反映了大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赞美了石油人崇高的精神境界。文中回忆了三次听王进喜作报告以及“”时期在北京见到王进喜时的情景,饱含着对英雄的深深怀念,抒写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辉煌。《铁人井》叙述了作者90年代一个春天参观“铁人一口井”的所见所感,追忆了年轻时见到铁人王进喜、受到铁人精神激励的情景。铁人井,是铁人精神的见证。作者认为,铁人虽然不在了,但他仍然活在这片热土上,活在千千万万大庆人的心中。

史铁生散文范文第4篇

当双腿瘫痪后,他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为了让儿子重新找回对生活的希望之心,母亲放弃了她仅有的那点爱好,为他四处求医,打听偏方,再也无暇顾及她所欢喜的花花草草,全心全意地照料她唯一的儿子。为了让他从瘫痪的阴影中走出,母亲不知在一旁操了多少心,流了多少泪。

那天他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多么善解人意的母亲啊!

母亲知道,儿子或许会有什么异常行为。这让我想起了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当最后的秋叶落尽,也许史铁生也会有琼珊的举动,结束生命。母亲“挡”在窗前,几次要他去看北海的。其实,母亲在暗示儿子,要拥有一份“能耐寒”式的坚强不屈。平淡无奇的母爱,使得他浑然不知她的那份厚重,甚至忽视了她的存在。

的确如此,在我们失落时,母亲会在身边静静地守护着我们;在我们快乐时,母亲会因为我们的快乐而暗暗欣慰;不论我们成长到何时,母亲总默默地为我们奉献着……这就是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

母爱像一条溪流,只见其源,不见尽头;母爱像一泓清泉,泉水澄澈,却深不见底;母爱穿梭时空,感天动地。

更令我震撼的是,为了让史铁生重拾对生活的希望,母亲硬是撑着她那早已患上肝癌的病躯,为他四处奔波,无微不至地照顾他,而因为对生活的失望,史铁生一点也不领她的情,一次次冷冷地拒绝她。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心里依旧牵挂着她的儿女。当死神带走了她的生命,作为儿子,史铁生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拿起自己手中的笔,走出了一条新生之路。是啊,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已经得到的,要好好珍惜;已经失去的,姑且留作永远的回忆。

面对困难,他冷静承受,终究理解了母亲,承受不可承受之“重”的生命。生前,母亲未得任何回报,而母爱,就这样毫不张扬,更无做作,只是默默地用心呵护,静静地耐心等待。

窗前谁种芭蕉树?在我们处于黑暗时,母亲用爱点亮了我们的心灵;在我们最寒冷时,母亲用爱温暖着我们;在我们最迷茫时,母亲用爱引导着我们。母爱,因平凡而无声,因无声而伟大。先生虽离我们远去,但愿在天堂里,他能与母亲重逢。

简评

史铁生散文范文第5篇

我生得晚,但庆幸很早便读到史铁生的文字。我被他个体的疼痛感染,常常在阅读他的文字时反观自己。史铁生是一个可以照见我们自己的作家。的确,他是一个临界的写作者,几乎一度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那种难以涉及的深邃与绝望,被他挖掘了出来。他自己也曾经坦言,是上天安排了他体会这一切。

史铁生对生命的参悟是被迫的,他的一生所做的加法都是自己用文字积累的,是他自己向身体内部挖掘出来的温度和体悟。生命给他的,只是减法。

一开始,生活便减去了他的双腿,在他最想奔跑的年纪。这像极了哲学命题里的突围,一个极大的屏障囿住了史铁生,然而给他的条件却是失去双腿。

每一次看《我与地坛》,我都十分感激史铁生。这篇长长的散文里,史铁生给我们呈现了生命是如何拔节的,在生锈的生命现场,在灰白色的内心里,如何看见生活的其他颜色。拨开生命迷雾的过程是如此困难,但终于,还是拨开了。然而,生活又减去了他的母亲。

母亲对史铁生意味着坚忍又永远无法松弛的一个怀抱、沉默而热爱的背影。史铁生的很多文字都涉及母亲,比如那篇非常著名的《合欢树》。

母亲在史铁生的生命里被减去,相当于他的轮椅在上坡的时候,少了一双至关重要的推手。吃力内化成怀念,甚至力量。

被生活减去了太多的元素,史铁生只剩下素色的自己。他坐在一个叫做地坛的公园里,看着阳光变成灰尘,或者听鸟的叫声。我常常想,地坛就是一个可以比喻一切的神龛,和史铁生默默地静坐相比较,我们都不过是一个匆匆的过客而已。

被减去一切的史铁生,没有办法向距离纵横的生活找寻色彩和真相,却可以停在一个神龛前静静地观察自己,内心究竟可以有多深,又有多宽阔?除了纷繁的物质世界,我们内心的精神世界到底还有多少矿藏,史铁生给我们做了一个好的开采。

后来,我们看到,史铁生将自己的庸常生活掏空了,放入了玄妙的思索,关于生命、关于极致、关于物质、关于局限、关于自由、关于奔跑、关于疾病、关于爱情、关于虚空与实物……

史铁生用自己的笔和思索给自己的生命增加了无限的深度和宽度。他不能四处行走,却可以神游在时间的深处,他不能天天和世俗生活擦肩,却可以和内心里的自己反复交谈。

作为一个写作的后辈,我从史铁生老师身上看到了局限对于写作的无限可能,更被他所打开的世界所滋养。

写作是对抗时间的方式,是治疗自己的方式,更是打开自己的过程。

一个写作者,用被生活减去的残疾的身体,为我们打开了更为开阔的生活空间,给阅读者提供了更为营养的参照,史铁生做到了,他用自己的文字将自己无限放大,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纯粹的人。

他滋养我,并敲打我。史铁生老师离世后,我重读了《我与地坛》《务虚笔记》,感动不已,疼痛不已。我们会铭记他,一直爱他。

(选自《青岛日报》2023年1月18日)

灵犀一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