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马培训心得体会(精选5篇)

青马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一、挂职期间主要工作

1.认真学习,进入角色。

到赤坎区侨联办公室挂职锻炼,是一个难得的认真学习,进入角色。自我学习、提高、发展的机会。既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也是组织和领导对我的信任和关心。因此,我时时提醒自己,一定要珍惜机遇,认真学习,不辜负了领导的期望。要想做好办公室工作,只有真诚和热心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加强自身学习,熟悉和掌握相关的办公技巧和业务实务。为使我们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在学习中遇到不懂或不理解的地方,甘当小学生,虚心向部门同事请教。通过学习,逐渐了解人事方面的有关工作,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了自身工作能力,在较短时间内便进入了工作角色。

2.严格要求自己、塑造形象良好。

一个月来,我严格遵守行政机关的工作纪律,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请假,尊敬领导,团结同志,注重搞好同各处室同事们的关系,不做任何违纪违规的事情,没有向挂职单位提任何要求和条件,严格遵守处室工作人员行为规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处室工作人员的优良素质和良好形象。

3.爱岗敬业、勤奋工作。

刚到赤坎区行政服务中心的时候,就发现特显眼的8个打字“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因此我对待工作做到一丝不苟,做侨联办公室文件、信件收取、投递等办公室日常事务。在工作中,我讲究工作方法、技巧,充分发挥共青团干部细致耐心的优势,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对待工作,始终保持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很好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

二、体会与收获总结

经过这一个月的亲自实践,自己既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也看到了希望。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启迪了思维、深化了认识、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实际工作能力、政策理论水平等都得到了较大提高。并且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党性锻炼,强化了为基层服务的意识。通过挂职锻炼,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现已基本实现了“三个适应”的转变,即:适应了从一个学生到工作人员角色的转变;适应了从处理简单直接的工作问题向更深层次的考虑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的转变;适应了对过去熟悉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向新环境下人际关系和对自己认识的转变。

三、存在不足

挂职锻炼的一个月,在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上提高较大,但是和领导、同志们对我们挂职员工的要求与期望相比,我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总结起来,有三多三少:

一是学习得多,实践得少一是学习得多,实践得少。虽说,原来在学校预算方面学得还不错,但都不精通。因此在侨联办公室挂职锻炼的工作期间,我有意识的、积极主动地向周围同志学习,向书本学习,在工作实践中学习。端正、丰富了对项目预算工作的认识,各项能力提高较快,但是做的工作还不够多,特别是能将自己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工作中去,打开工作新局面这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

二是思考得多,总结得少。记得去侨联的那天,领导告诉我,在工作中,既要勤于思考,更要善于总结,要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多做些笔记,这样可以使自己的进步成长更快。遗憾的是,虽然我在工作中基本做到了在实践中勤于思考,但是对工作中的一些想法并没做到及时总结,腿勤脑勤手不勤,仅仅只做了一点点笔记,而且也不够深刻和全面。我想在今后工作中要进行好好地回顾和思考,补上这一课。

青马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是新时期、新环境下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高校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应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基本遵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关键词】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模式

一、研究背景和动机

在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精神的指导下,全面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把广大青年学生更好地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切实改进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方式,不断拓展大学生实践锻炼渠道,竭诚服务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引导和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健康成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从履行共青团的根本职责出发,针对大学生骨干的成长规律和实际需求,从增强政治素质、提升思想境界、优化能力结构、锤炼作风品格等方面着手,在大学生中培养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的、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的学生骨干,为他们逐步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奠定基础。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激发广大青年爱党、爱祖国、爱民族、爱人民、爱学校的热情,教育广大青年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敬老爱幼、行为友善、勤奋学习、诚信自律,成为可堪大用、能堪重任的栋梁之才。

二、大学生“青马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大学生“青马工程”在全国高校推行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构建分级培养格局,培训规模不断扩大;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培训内容不断丰富;采取集中训练营(班)的方式突出重点培养,培训力度不断加大;争取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持续保证人才培养效果。就笔者四年多来组织实施“青马工程”培训的经验来看,“青马工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骨干的思想素质、理论水平及工作能力,能够在高校培养出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政策理论水平较高、具有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多元化发展的学生骨干队伍。然而,“青马工程”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实施过程中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培训水平参差不齐,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青马工程”的目标是要培养造就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就必须有优秀的师资做保障,但实际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笔者所在的二级学院在校生人数接近2200人,可专职团干部只有笔者1人。同时,作为一个工科院系,本学院内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工科背景,而且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可以利用的培训师资少之又少。综合考虑时间、精力、知识背景等因素,要想全部开设《纲要》中要求的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对外交流和课题研究等难度很大,可操作性不强。

(二)培训形式略显单调,创新性有待增强

通过四年多来的摸索,“青马工程”的培训内容不断得到扩展,如我校在培训中加入了领导管理、组织策划、形象礼仪、时政民生、生涯规划等内容的专题培训和锻炼等。然而,培训形式上却仍然沿用传统的学生干部培训班集中授课的形式,以听取报告、讲座、专题学习讨论会等传统方式进行授课,说教味过重,缺乏交流和互动性,影响了培训的质量。

(三)培训时间短,长效性有待加强

“青马工程”实施过程中,绝大多数高校都是采用集中培训的模式,培训时间普遍不长,从一两周到两三个月不等,而且多是利用每周的半天或双休日,与之对应的是长效考核机制和晋级制度还不完善。

三、黑龙江科技大学电气学院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深化理论学习,依托主题团日开展丰富多彩活动

邀请省内抗联英雄、理论学者、学校思想政治一线骨干教师担任青马工程培训教师,积极联络校外、校内资源,通过开展系列讲座、报告等加强青马学员理论知识学习。依托“五四”青年节、“七一”党的生日、“十一”国庆节等节日组织学员观看红、开展“弘扬爱国精神唱响红色经典”红歌汇、举办“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征文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学员文化生活。不断创新交流形式,开展专家研讨会、学员心得体会交流会和网上研讨会等,强化青马培训教育效果。

(二)强化实践教育,突出志愿服务和考察调研

学院“青马班”突出志愿服务和考察调研等实践环节,重视课题研究、社会调研等内容。在课题研究环节,规定“青马班”所有学员利用寒暑两个假期分小组申报课题,开展实践活动,就近取材,积极借助地势资源,并对结题报告进行统一考核评优。如近两年开展了参观“萧红故居”、“铁人纪念馆”、“虎林要塞”等红色基地社会实践活动。在志愿服务环节,学员必须参加学院与社区共建服务,每学期开展不少于20学时的志愿服务活动,制作PPT面向全体学员做报告。这些实践内容增加了大学生对国情、社会的了解,有助于社会责任感养成,真正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

参考文献:

[1]杜兰晓,吕媛媛.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4347

[2]董晓蕾.大学生团员意识及思想教育现状调查[J].政工研究动态,2008,(4):2425,33

[3]杨忠学.探索新时期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之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4(5):7577

青马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研究”(课题编号:BEA110055)、2023年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23Z059)和2023年渭南师范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师院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G2023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30-0064-02

党中央历来十分关心和重视大学生的理论武装工作,指出要从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抓好大学生的理论学习,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这是党和国家赋予高等学校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历史使命。

一、对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认识

1.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三化”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体现出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趋势的深切关注,它以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为蓝本,以中华民族的复兴为己任,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诉求。目前,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面临严峻的挑战,应该说,新世纪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关键在于青年一代。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使命决定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在马克思主义“三化”中的战略地位。因此,我们要加强对青年一代,特别是当代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

2.是高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2023年五四青年节,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这也是党和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大学生,努力使青年大学生群体成长为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

3.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当代大学生具有阅历浅、求知欲强、可塑性大的特点,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主要是要在新形势下将青年大学生培养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使得青年大学生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正确立场,科学区分、评价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这是应对当前国内国际形势考验的需要,也是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二、“着力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着力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是指从精神教育、课堂教学、专题培训、能力培养、科学研究、实践体验等方面找准着力点,切实科学地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1.着力于精神教育。精神教育是旨在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精神教育是一种心理教育和情感教育,也是一种道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旨在确定并坚定人的精神信念。高校应加强对广大师生的精神教育,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发展的角度出发,凝练出学校的校训、学校精神和校风,以此统领全校师生的精神生活,努力使其成为全校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精神支柱。加强对广大师生的精神教育,就是要用高尚情操、崇高境界、博大胸怀、求实精神来引导、激励全校师生。

2.着力于课堂教学。高校要把青年大学生学习马列理论列入教学计划,注重通过课堂教学来提高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素养,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角度广泛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主渠道、主阵地。高校应注重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环节,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使青年大学生在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把握,为培养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夯实理论基础。

3.着力于专题培训。高校应成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院要把提高学员政治理论素质作为教育培训的核心,按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深理论、高层次的专题教育培训活动,努力使在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接受培训的学员的理论素养得到提升。如通过开设党校、团校专题培训班,举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论坛,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节庆日为契机,组织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等活动,对学员进行实践培训和教育。在教育实践中使学员重温党的光辉历史,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并积极成为党的政策理论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4.着力于能力培养。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对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的培育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高校应通过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促使青年大学生成长为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如通过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人文大讲堂、经典诵读、辩论赛、书画大赛等活动,促进青年大学生个性能力及特长兴趣的发展与提高,增强青年大学生产生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新成果的能力,也可以增强青年大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认同。

5.着力于科学研究。“着力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是要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科学信仰、科学能力、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重点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的创新人才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如通过实施百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举办大学生科技节、组织学生参加学术科技竞赛、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锻炼等活动,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学术科技创新氛围,使青年大学生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中开阔视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其成长为具有科学精神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奠定良好的基础。

6.着力于实践体验。实践造就人才是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核心,也是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和根本途径。高校每年应利用大学生寒暑假,组织青年大学生深入教育基地、农村、企业、社区、街道,围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科技推广、法律普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实践活动。使青年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熟悉社会、了解国情、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实践体验的另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红色精神教育。高校应积极利用重要节日,组织青年大学生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爱校园”主题教育活动,或经常组织青年大学生去革命纪念馆、革命根据地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瞻仰、体验、感悟红色精神。

三、“着力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的体系构建

1.加强组织领导是关键。高校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加强组织领导是关键。高校党组织要把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优先保证。高校各级领导要把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和工作,党委书记要亲任党校校长,校长要亲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院院长,党委委员要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院的学员作专题辅导报告;在重大纪念日、节庆日,高校重要领导要和青年大学生一起参加纪念、庆祝活动。只有各级领导和党组织的重视、支持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2.注重实践体验是根本。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在实践中获得认知。体验教育是―种崭新的教育理念,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育模式。高校要注重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践基地与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学实习基地、科学研究基地、科技推广基地、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相结合。组织青年大学生参加实践体验活动,用先贤们以身报国的英雄事迹感召青年大学生,用专家学者们献身科教的赤诚之心激励青年大学生,用创业者们创业兴邦的拼搏精神鼓舞青年大学生,不断提升青年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报国志向,在实践体验中加深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达到内化理论和升华理论的教育目的。

3.拓展活动载体是抓手。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高校应注重将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教育载体。以活动为载体就是有意识地组织开展活动,将教育内容寓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高校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应注重品牌化建设、系列化开展,在活动中要充分体现全面实施、全员参与的思想。如每次每个品牌化活动均开展系列活动10余项,满足青年大学生的不同需求,使几乎每个青年大学生都能选择参与一项或多项活动。高校应组织开展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实践育人载体,拓展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舞台,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青马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实践观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6-0169-02

于2007年5月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旨在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武装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者,引导当地青年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90后迈入大学,即将走上社会的今天,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相互碰撞中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随之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审时度势于2007年10月16日印发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旨在广大青年中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使他们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国家的兴旺发达,事关青年的健康成长,是共青团组织的首要政治任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从2007年启动以来,至今已有四个年头,各高校共青团组织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校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然而新的一批学员又将到来,这对于每一个高校共青团组织来说又要开始新一轮的培训工程。如何进一步实施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笔者基于马克思实践观的视角,进行思考。

一、高校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现状

对于每一个高校共青团组织来说,每年都在如期举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这项高校共青团的重点工作和品牌项目。笔者所在的高校共青团组织在逐年进行这项重点工作的同时,打破传统的工作模式,创新工作思路,推广品牌项目,即“头雁工程”这一新的品牌,把学生会、学生社团骨干作为选拔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首选学生组织。其次把基层班集体、团支部工作的班长、团支部书记也作为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轮训的学生骨干,旨在为广大青年学生量身定做适合其发展的平台。笔者曾走访了往期培养的学员,学员们一致反映短期内确实有实效,但是集中培训只是阶段性的,很多同学对此重视程度较低,各项实践活动参与了即意味着结束了,至于后续的成效和发展如何,无人问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持续性和培养对象的后续发展需要进一步思考。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从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抓好大学生理论学习,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工作,让青年知识分子了解和相信党的理论,在广大青年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高校共青团组织认真实施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理论教育与实践培训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集中培训的阶段性效果固然明显,但对于将在学校完成四年甚至更长时间学业的学生骨干来说,持续性不够强,长效性得不到保证。高校共青团组织在组织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时不仅要注重培养过程,同时还要强调培养效果,关注培养工作的持续性和培养对象的后续发展。

二、基于马克思实践观分析“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的实践观是整个《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思想灵魂和集中体现,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依据。马克思的实践观就是关于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坚持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提升认识,发展认识,进而指导实践活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提高学生的政治文化素养,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也是党赋予高校共青团的光荣使命,是高校共青团组织的首要政治任务,它对于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不管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组织者还是参与者,都需要用实践的观点作为依据,在不断的实践中,认识到发展的不足,提升认识,发展认识,进而用发展了的理论来指导培养工程这一具体的实践活动。然而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尚存在不足。

青马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一 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目前我国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整体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状况较好,高学历、高素质的青年教师不断充实到教学一线。然而,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高学历不等于就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学术水平高也并不一定是合格教师。从业者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学术水准,还需要一定的教育知识和教学实践。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一项涉及领域广泛的系统工程,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因此,要按照时代要求,从造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的高度,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新时期高校青年政治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1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斗争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对于加强党和人民军队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历史发展到社会主义时期,尽管历史背景、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党领导的事业也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毛泽东关于青年应?该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思想并没有过时。新时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即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锻炼成长,仍然是青年成长的基石。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对培养和造就政治上过硬,思想上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队伍,具有重大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决定了高校思政青年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本身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1]只有自己确立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才能感染被教育者。只有自己理解和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也才能真正动情地、真心地、满腔热情地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去观察分析国内外经济、政治、思想领域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是高校思政青年教师必备的政治条件。政治立场、政治方向问题解决了,就能够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无论何时何地,不因任何困难挫折而放弃或改变自己的信仰,即使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或者在各种观念的冲击下出现种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时,也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毫不动摇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引导学生信服和信仰马克思主义。

2 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2]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的科学体系。要做到全面、准确、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青年“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刻苦研读原著和文献,通过深入钻研经典理论,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并善于从原著中学习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准确地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对党的创新理论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站在理论的制高点上,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引领者,以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影响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震撼力量感召大学生。

3 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教学科研两者是一个互相支撑的关系,不能偏废其一。青年教师要站在理论研究的前沿,把握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涉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不断充实和丰富教育内容,增强教育内容的理论基础和学术厚度,用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去支撑高水平的教学。注重深化学科基础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突出学科理论特色,努力实现学科理论的自主创新,理论联系实际,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深深根植于现实实践。了解和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现状及发展前景,把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及时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引进教育实践。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加强对研究对象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的研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力图揭示高校思想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规律性。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问题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要求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关系问题的研究,从学生、教学实际需要和增强教学效果出发,注意研究的针对性和可应用性。

4 具备正确的教学观

面对新时期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人生价值、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等方面出现的新特征,教育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要主动适应教育主体的转变,要从以往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思考问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紧密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教育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根据大学生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时俱进,将党的最新的理论创新成果引进课堂教学中,增强教育内容的时代感和时效性。同时,创新教育方法、手段,把专业知识的学术性与政治性、党和国家意识形态要求和内容与大学生实际需求统一起来,用当代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传授,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解决学生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使大学生把思想道德价值内化为自身发展的需要,从而把党和国家意识形态要求转化为大学生的需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 建立对青年教师的校本培训机制,重视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所谓“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指导下,由学校发起、组织、规划的,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方式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一种校内在职培训。学校在教师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场所,也是教师成长的基地。青年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力军,更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他们虚心好学,对事业充满热情,期望拥有高超的教学专业技能,渴求社会尊重,渴望事业成功。加强青年教师的校本研训,促进他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成长,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关键,也是学校持续向前发展的基石。但是青年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对教材和课程教育理念缺乏深刻的理解,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不足,因此积极开展校本研训,并以此为抓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寻找针对青年教师培训的有效方法,促进青年教师的尽快成长,对于提高青年教师群体的整体素质,具有显著的成效。

学校重视,制度保障,建立进修培训制度,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开展系列青年教师专题培训活动。从加强教学基本功人手,对青年教师“怎样写教案”“怎样进行课堂教学”的专题培训。以青年教师为课堂教学监控重点,跟踪青年教师课堂教学,针对不足之处,深入分析研究其原因,逐步提升课堂教学水平。通过观摩教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大赛等活动促使青年教师不断成长。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修、培训,参加学术会议、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等。

通过校本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通过支持和扶持青年教师课题申报、课题研究,引领和提升青年教师教研和科研能力。

由于青年教师刚参加工作,没多少教学经验和独立开展科研的经历,为了更快地培育青年教师成长,老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尤为重要。学校可以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采取一对一结对子方式帮带青年教师。

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锻炼成长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地变动中……。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从无到有,社会主义从科学理论到现实社会制度,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经历着曲折而又辉煌的历史。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理论丰富发展自己的历史。这就要求青年思政工作者广泛接触社会,投身社会实践,耳闻目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巨大变化,实地了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巨大威力,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的新情况、新问题,紧密地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际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联系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引导。并在实践中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不断进行提炼和总结,为创新党的理论作出贡献。

在教学中,加强课堂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环节,将理论根植于实践之中,把实践教育纳入教学环节,把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存在的疑点、热点问题,策划组织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建立和发展实践基地,促进社会实践制度化,探索多层次、多形式实践教育,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长效机制,改变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优化教育教学的效果”。翻同时通过实践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相长,使青年教师不断得到锻炼与成长。

参考文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