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精选5篇)
历史地理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历史地理学地理教学新课标
一、利用历史地理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的主线和核心。通过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让学生充分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而这一相互作用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显现。此时,借助历史地理学知识,展现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状况,让学生通过历史和现状的比对,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例如,在讲解“荒漠化”问题时,教师可以以历史期的统万城为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统万城是十六国匈奴人后裔赫连勃勃所建的夏国的都城,自统万城建成后,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一直是鄂尔多斯高原南部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但北宋以后,一代名城逐渐沦为废墟”。[1]以统万城的兴衰为例,帮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历史地理学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地理课程资源,可以让学生以史为鉴,充分理解人与地的相互作用,用时、空两个角度思考地理问题。课程标准中要求“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历史地理学中有大量的内容都能很好地说明生态脆弱区的发展问题,如楼兰古国的衰亡、罗布泊的干涸等。以历史事实为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够很好地落实课标要求。
二、利用历史地理学知识,认识城市的发展问题
城市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有其深厚的历史积淀。课程标准中要求“举例说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地理学以时间为发展轴线,可以很好地理清城市的发展脉络,帮助学生了解城市的发展史,进而更加充分地理解城市化进程,明白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著名地理学家褚绍堂对都市之地理因素进行了深人的分析,并以上海为例说明了城市的发展问题。“北宋年间,上海早期聚落形成。元代,除了经营沿海的盐业外,棉织业已逐渐兴起。清初,尽管实行海禁政策,但上海的贸易仍比较活跃。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上海根据自身的优势,实现了迅速的发展”。以上海的发展为线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城市发展问题。历史地理学中关于都市的发展内容,经过适当加工,可作为很好的实例,用以说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问题。把历史时期的城市状况介绍给学生,时空综合思考地理问题,全面把握影响城市的发展因素。
三、利用历史地理学知识,认识人口迁移问题
人口问题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人口迁移则是人口专题的重点和难点。人口迁移往往发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课程标准中要求“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教师将历史地理学中关于人口迁移的内容加以整理,作为地理学习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问题。“上古时期,人口的重心在黄河中游及其附近地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有所增加。两汉之际,黄河流域的人口有向南迁移的现象,唐代中叶秦岭淮水南北的人口已渐趋于平衡。到了北宋,南方人口明显超过北方”。U]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人口逐渐由北向南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思考,结合特定历史背景,考虑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脱离了这一历史背景,单单从空间层面进行思考,不利于学生全面把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比如历史时期的“闯关东,走西口”等,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教师将这些资料作为地理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四、利用历史地理学知识,认识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灾害发生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课程标准中要求“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措施。”历史时期,自然灾害频发,将这些史实作为学习资料,有利于学生以史为鉴,学习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从汉代至清代,见于记载的地震有8000余次,其中破坏性地震有600余次。[3]那么地震在我国发生频率如此之高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防治?教师可结合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以历史史实作为学习资料,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威胁,学习其应对措施。大部分的自然灾害都可以在历史的长河里寻找其踪迹,比如干旱问题、水患问题、泥石流、滑坡等。将这些历史资料适时加工整理,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自然灾害的威胁并学习如何进行防治。这样进行自然灾害的学习,比起空洞的说教,更加具有影响力和震撼力。
历史地理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历史地图 历史地理 运用
历史地理学(Historical Geography),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和发展的学科。其所研究的空间范围大致与现代地理学一致,时间范围则与历史学重合,呈现出典型的交叉学科特点。历史地图作为专题地图的一种,一般是根据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等编绘而成,是历史地理学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工具。在内容上,历史地图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人文地理要素,能够综合反映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自然地理环境状况及其相互联系,尤其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承载的自然、人文与社会信息,展示了这些信息在时间、空间范围内的分布与变动情况。
充分、合理的运用各种历史地图进行教学,能够将教学内容从比较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相对具体的视觉信息, 并其将落实到实际的空间位置上。在传递文字材料难以反映的信息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的多维历史空间概念,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不仅能有效减轻记忆负担,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识图、用图能力,提升其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郑樵曾总结古人“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的读书之法,梁启超曾经说:“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基础也。”众多的教学实践充分证明,在历史地理教学与研究中,历史地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对于历史地图在历史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已有诸多论述,也取得了学界的共识;但从教学实践来看,目前对历史地图资料利用,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主要从资料的获取、解读与利用三个方面出发,论述历史地图在在历史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历史地图资料的获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历史地图资料的获取,是对其进行解读和利用的前提与基础。中国古代悠久的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地图资料。历史地图资料从其制作者来看,可分为两类。
一是古人所绘的历史地图。传说中大禹治水时有“河伯献图”的故事,反映了地图资料的较早起源。现存最早的历史地图是战国时期的《兆域图》,西汉时期的甘肃放马滩地图,图上用墨线绘有山、川、崖、路,是现存世界最早的纸制地图,比古希腊托勒密《地理学》中的地图早近500年。公元三世纪西晋的裴秀创“制图六体”,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以一寸折成百里”,正确的阐明了地图比例尺、方位和距离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地图制作理论的创新。唐代的贾耽创造了“古墨今朱”地名标记方法,在历史地图上用黑色标示古代的地名,用红色标示现代的地名。北宋税安礼所撰《历代地理指掌图》上自帝喾,下至宋朝,有图44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地图集。清代杨守敬编纂的《历代舆地图》始于春秋,止于明代,古今对照,朱墨套印,是历史地图绘制史上的里程碑。
二是现代人所编制的历史地图。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陆续有学者利用现代地图技术和历史文献资料,来编纂中国的历史地图。最重要的成果是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从1954年开始编制,1982年正式出版。该图集采用高精度的现代地图为底图,以19世纪40年代前的清朝版图为基本范围,历史时期的各个政权均编绘上图;总图和分幅图都确定标准年代,尽可能地反映同一个年代或时期的疆域和政区;内容包括: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重要遗址的分布;历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权的疆域政区或活动范围、民族分布;秦以前见于记载的全部可考地名,秦以后全部县以上地名、一二级政区的界线;此外还有重要河流、湖泊、山岭、海岸线、岛屿等自然地理实体,以及长城、关津、堡寨、谷道、陵墓、庭帐等人文地理实体。在编纂过程中,集合了全国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考古学、测绘学等研究领域的百余名学者参加编绘。集中体现了中国八十年代初的历史地理研究成果,被视为建国以来社会科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除了全国性的历史地图外,还有一些区域性的历史地图集,如《广东历史地图集》(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5年),史念海主编《西安历史地图集》(西安地图出版社,1996年),侯仁之主编《北京历史地图集》(北京出版社,1997年),《武汉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8年),周振鹤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山西省历史地图集》(地图出版社,2000年),邹爱莲、霍启昌主编《澳门历史地图精选》(华文出版社,2000年),《福建省历史地图集》(福建省地图出版社,2004年),《天津城市历史地图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杭州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年),《柳州历史地图集》(广西美术出版社,2006年),侯仁之、岳升阳《北京宣南历史地图集》(学苑出版社,2009年)等。
专题性质的地图集,主要有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所编《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地图选1927-1949》(地图出版社,1981年),武月星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地图集1931-1945》(中国地图出版社,1995年),郭毅生主编《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9年),王兴科《辛亥革命历史地图》(中国地图出版社,2001年),骆承烈主编《孔子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3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主编《中国战争史地图集》(星球地图出版社,2007年)等。[2]
世界历史地图,国内目前主要有张芝联、刘学荣主编的《世界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2年),是反映世界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和政区疆域为主的综合性参考地图集,内容涵盖了从人类文明起源至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国外较著名的有《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钱伯斯世界历史地图集》等。
二、历史地图资料的解读
在对历史地图资料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之后,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解读。历史地图大多是以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绘制而成的,在绘制的理论、方法上与现代地图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所承载的地理要素与信息及其表示方式也有不同之处。在运用历史地图资料之前,需要充分了解历史地图产生的语言、时空背景、绘制方法等信息,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的解读其所承载的。由于大部分学生缺乏对古代地图知识的了解,对于古地图上的古文字、图例信息也难以解读,也需要从解读古文、古今对比等方面予以加强。余定国认为,“为了了解古地图,我们应该根据古代统治阶级的信仰和价值观去进行研究,而不要根据现代地图学的概念去滥用这些古地图”。
首先是地图的方位的确定,现代地图遵循的方位规律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但历史地图的方位呈现多元化特征。在识读方向上,存在着“上北下南”、“上南下北”、“上东下西”、“上西下东”、“旋转式”等五种表达方式。这与不同时期的人们对于方位的价值观念变化有关,也与使用的便利程度有关。清学者俞正燮曾指出,“凡舆地悬图宜以北为上,几案展阅之图宜以南为上”,反映的正是这种变化。从总体上来看,早期的地图以南为上的情形较多。目前发现的宋代以前的几幅早期地图,方位多是以南为上。自经纬度制图法得到运用以后,地图的方位开始以“上北下南”居多。清代康熙年间,用经纬度法完成了一部全国实测地图集《皇舆全览图》,以通过北京的子午线为中央经线,纬线与中央经线垂直,以北为正方位。清末编纂《大清会典舆图》时,明确将地图的方位规定“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写入其章程,并一直影响至今。[3]
其次是图例与比例尺,中国古代的地图,在绘制方法上,主要分为形象画法地图和画方地图两种,其中的形象画法地图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于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其中的图例,与今天的地图图例存在较大差别,如河流图例有单曲线表示法、双曲线表示法(其中又分为有无水波纹两种)、虚线表示法等,桥梁图例有写景、写意、文字描述三种方式。这些图例表示方法,虽然较为形象直观,但没有严格的使用标准,也呈现出“图画不分”的效果。
在比例尺上,由于比较缺乏实际测量,虽然采取了“计里画方”的绘图方法,但一般的来说,多数地图的比例尺较小,精确度也较低,如宋代的《禹迹图》比例尺约为1:500万,马王堆汉墓《地形图》中心部分的比例约为1:18万。此外由于没有考虑地球曲面在平面地图上的投影与变形因素,也缺少等高线来表示地形差异,使得这些地图的精确度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只能称之为示意图。
此外还应当重视古今地名的变化。地名是确定时间、空间的重要指标,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许多地名如城市、山脉、河流、湖泊等名称,发生过巨大的变化。在观察历史地图的时候,必须弄清古今地名的变化情况。历史地图有“古墨今朱”的传统,体现了对地名变化的重视。因此,要对历史地图进行全面、正确的解读时,需要综合地图所产生的时代、空间、人物等诸多因素,结合大事年表、专题年表、阶段年表、综合年表等,将各种历史、地理现象间的纵向的时间关系与横向的空间关系相关联系,理清其变化脉络。
三、历史地图资料的运用
对历史地图进行研究时,可以综合运用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定性与定量等方法,将构图与文字表述、地图与表格相结合和古今组图对比等手段,实现对历史地图资料的合理利用。事实证明,历史地图资料的运用不仅具有学术理论价值,也具有极强的现实应用价值。
如北京的城市中轴线。北京古城是根据《周礼?考工记》的规划思想建设起来的,“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其城市总体布局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形成了自永定门到钟楼长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在城市布局上成为世界上最辉煌的城市之一。轴线上建筑从南往北依次为,永定门-天桥-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三大殿-神武门-地安门-鼓楼和钟楼。其两侧有天坛-先农坛、东便门-西便门、崇文门-宣武门、太庙-社稷坛、东华门─西华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以中轴线为轴对称分布。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指出:“北京的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4]
解放后北京的城市发展,采取以老城为中心的“同心圆”模式,基本格局没有大的变化。为迎接1990年亚运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先后建设的北辰路、亚运村、奥体中心等,成为北京中轴线向北的延伸,“水立方”、“ 鸟巢”等著名建筑,也都处在这条中轴线上。透过对北京城市结构及其中轴线相关地图的解读,能够对北京的城市历史与发展历史获得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能对北京今后的城市空间格局与发展方向了然于胸。
又如长城。在自然地理上,长城的走向与400毫米降水线基本重合,这个现象具有深刻的意义。长城成为农耕与游牧两大生产方式的分界线,在长城以北的草原地区,先后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少数民族,逐水草而居,善于骑射,属游牧文明。长城以南地区则是以汉族为主的农耕文明地区,这种地域分异以及由此产生的生产、生活方式差异,使双方存在着天然矛盾。作为人为分界线的长城应运而生,并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但纵观历史,长城并没有分割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融历程,两大文明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最终形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5]
显然,历史地图资料的合理利用,能够发挥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随着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在历史地图的解读与运用上,可以探索的新途径也越来越广泛。在地理学、地图学中广泛应用的“3S”(RS、GPS、GIS)技术也为历史地图的运用提供了便利,随着如“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谷歌地球(Google Earth)等成果的涌现,历史地图资料在历史地理教学与研究中的作用也将更加凸显。
参考文献:
[1].卢良志:《中国地图学史》,测绘出版社,1984年。
[2].李零:《古代地图的方向》,《九州》第2辑,商务印书馆,1999年。
[3].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历史地理学范文第3篇
一、了解现代历史地理学的
性质和归属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我们认为现代历史地理学应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长期以来,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沿革地理一直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主要是探讨历史上州县兴废和疆域变迁,进而为历史学的研究提供辅助,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供空间的定位。故在很长时期内,人们一直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在全国高校历史系的教学中,中国历史地理学在一些学校是作为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一些作为专业选修课。
一种说法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即地理学的一门辅助学科。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环境,是与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相同的,而其研究工作主要是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进而阐明当前的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为当代地理学服务。这种说法成为目前历史地理学界的主流观点。
一种说法是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由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资料和方法又多是历史学的,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新学科。历史上便有所谓“史地不分家”之说,一不了解历史地理学的人,往往还认为是中学的历课与地理课的简单重合。
当然,随着历史地理学学科的发展,已经有些学者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相对独立的、综的科学。其实早在20 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人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20 世纪 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
不管学科归属怎样,中国历史地理学目前在历史教学中受到的关注是其他学科所没有的,这体现了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的重要。
现代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关系的科学,历史上的人地关系是这门学科的核心。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特色主要是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这应成为我们学习历史地理学最终应树立的理念。要达到这个境界,则首先要对一些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和认识,这是我们历史专业的中国历史地理课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
二、掌握中国历史地理的基本内容
历史地理学的内容十分丰富,但各方面要求掌握和理解的内容和重点并不完全一样。
历史自然地理是历史地理学的基本背景,是承载历史人文地理各种景观的舞台。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了解历史自然地理知识,是了解人类产生以来人类环境变化及与人类关系的关键,也是进一步学习历史人文地理的基础。在历史自然地理中,历史气候的变化影响着水文、植被、土壤、海岸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故历史气候变化的学习应是历史自然地理学习中最重要的内容。从学习这个角度上讲,我们需要了解近五千年来中国气候冷暖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并对这种周期性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有一定的认识。如果从研究的角度来说,则还需了解这些周期性变化的主要特征、产生变化的自然和社会原因,怎样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从考古学、物候学、文献学、现代观测资料来复原过去气候的方法。植物生长特性和周期、年轮判读法、动物的生长特性、海平面的升降、雪线的升降、冰川的变化等方面的知识对学习历史气候地理用处十分大。如果从更高的要求出发,学习怎样复原过去的森林覆盖率、河流径流量、土壤肥力变化、野生动物分布变迁等也是十分重要的。
历史人文地理是我们学习历史地理的主要内容,我们如果将历史地理学作为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来看,学习历史地理学的这部分内容就是为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历史发展服务的。
历史政区地理是历史人文地理最传统的部分,学习者应完全掌握实行郡县制以来这两千多年来中国行政区划的基本变化规律,并初步了解这种变化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则应从行政区划与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来考虑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对现实行政区划的实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像秦汉时期的郡县制、监察州、道、都护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侨置郡县、土断、双头州郡,唐宋时期的道路制、都督府、羁縻州、市镇、军、监、头下军州和元代以来的行省、道、市等有特别意义的行政区划变化都应是重点了解的。
中国历史疆域地理主要是分析近五千年来,在东亚地区一千三百多万平方公里地域上繁衍生息的各民族的疆域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历史疆域史不应仅是几个中原核心王朝的疆域变迁史,而应是活动在这个时空内的所有民族和政权的疆域变迁史。历史疆域地理的学习重点应是近代中国疆域的变迁史,西北和东北疆土的丧失、外蒙古的丧失、南海诸岛的争端、中印和中越边界的变化等都是十分敏感而重要的内容。
历史经济地理是历史人文地理学习中内容最多的部分,广义的历史经济地理应包括经济区域的演变、农牧分布线的推移、农业植物的嬗变、手工业分布、交通通道的变迁、城镇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变迁等内容。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经济的发达程度左右着整个经济的水平,故在学习中要特别注意。以农业为核心的经济区域地位的升降应是历史经济地理学习的重点,其中唐宋之际中国经济中心的东移南迁的过程及其原因,应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这个问题时,要充 分利用历史地理从人地关系思考问题的优点,除充分考虑社会的因素外,更要十分重视自然因素,特别是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环境变化的因素。同时,从技术层面分析,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一个新的学习角度,如汉、宋、明清三次农作物的引进对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历史交通地理在古代承载着主要的信息传递功能,各历史时期的主要交通通道也应成为学习的重点。如历史上的直道、驰道、西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隋唐和元明清的大运河,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与交通有关的是城市的分布变迁,城市分布变迁与经济区域重心的发展变化关系十分大,故历代重要的都城位置变化和重要的经济都市分布变化也是历史城市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 历史人口地理在传统社会里也可以包括在历史经济地理中,因在传统社会里人口数量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当然,由于历史人口发展的重要性,我们也可以单独分出来学习和研究。
历史人口地理与人口史的学习方法和侧重有所不同,相比而言,历史人口地理的学习更应看重历史人口的地理密度变化。在历史人口地理学习中,人口流动产生的移民现象也是一个学习的重点。与移民史不同的是,移民地理的研究更重视人口移动造成的人口和经济要素的空间变动及其原因和影响,特别是造成资源与产业配置的变化,尤为重要。一些重要的历史移民事件,如历史上的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和永嘉之乱、安史之乱、唐末波动、靖康之乱等事件造成的北方民族南迁,明清时期的湖广填四川、闯关东、走西口、跑口外、走台湾,都是应重点掌握的典型,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较大影响的事件。
历史文化地理的学习应重点掌握历史人才和学校书院分布的变迁,这是与中国经济文化分布的东移南迁关系十分密切的。至于文化地理的其他部分由于目前在历史地理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对于它的学习还需更多地本着从探索角度来分析一些问题。
三、熟悉有关中国历史地理的着作
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国历史地理,阅读一些中国历史地理书籍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青年出版社在 1981年出版了一本 《中国古代史常识·历史地理部分》,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是我们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一本入门书籍。1985 年以来,先后出版了 11 部中国历史地理的通论性专着和教材,即王育民的 《中国历史地理》、马正林的 《中国历史地理简论》、张步天的《中国历史地理》、邹逸麟的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史念海的《中国历史地理纲要》、陈昌远的《中国历史地理简编》、韩宾娜等的 《中国历史地理》、陈代光的《中国历史地理》、张全明等的《中国历史地理论纲》、李恩军的《中国历史地理学》、耿占军的《中国历史地理学》。今年,我编着的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材和主编的 《中国历史地理》教材也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些专着和教材都是我们初步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读物。如果需要进一步的学习,自然地理方面可参阅中国科学院编着的 《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一书,人文地理方面可参阅邹逸麟主编的《中国人文地理·历史人文地理》一书。历史地理的学习中阅览历史地图是十分必要的,这方面可以参考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全书共 %册,主要是历代政区和疆域图。如果在学习的同时有探索的兴趣,可以先了解研究现状,可参考杜喻等主编的 《中国历史地理学论着索引》和华林甫编着的《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两书,并可阅览《历史地理》和《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两个专业刊物。在此基础上,再阅读有关历史地理的重要历史文献。
四、学习历史地理学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历史地理学特殊的学科特点,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 现代历史地理学涉及学科知识众多,主要涉及历史学、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考古学、物候学、统计学、人类学等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有关知识和技能,在探索中学习,不断向其他学科的同事学习,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文献。
2.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核心是人地互动和尽全时空,这样,对地理学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树立空间观念对每个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初学者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3. 现代历史地理学由于其研究方向越来越向统计计量发展,故对历史地理学的学习更应树立数量观念,如人口的地理密度、气候的温度波动、植被覆盖率、生产的产量、垦殖指数、江河的径流量等都是十分重要的数字统计。在学习中要善于将难以量化的因子量化并进行比较,是历史地理在思维方式上的优势。
4.由于历史地理学特殊的学科特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成为学习和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座右铭。对于刚开始学习和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学生来说,树立和培养热爱自然,走向野外的志向尤为重要。一方面我们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自然和社会的变化,一方面要求我们有一种探险献身的吃苦精神。
历史地理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借鉴;语文教学法
我从事教学有十几个年头了,一开始教中学语文,后来改教中学历史。自从从事历史教学之后我发现,就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历史和语文是不分家的,语文当中有历史,历史当中有语文。鲁迅曾经对司马迁的《史记》如此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就充分证明了文史不分家的特点。因此,我就想既然文史不分家,那么语文的教学方法能否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呢?我做了一段时间的思考,并且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尝试,觉得效果很好,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和从事历史教学的同仁商榷。
语文教学方法种类繁多,例如: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研究法、练习法、复习法等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不同的特点,收到的教学效果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深思熟虑,综合分析各个方面的情况,慎重选择一种或多种综合运用。在历史教学中,我总会细心地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教学的目的,内容,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水平,运用必要的历史教学法,对于恰当的语文教学法也是能用则用,目的只有一个,实现教学目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共鸣情感。综合起来看,在历史教学中一般会运用以下语文教学法。
一是讲授法。主要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一般用于介绍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重点阐明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显得朴实无华,没有多少吸引眼球的地方,但非常实用,效率很高。在具体历史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实际,能讲则讲,而且要讲好。不要以为历史很简单,学生都能看得懂,但对于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的影响,意义,很多学生是不知道的。这个时候的讲解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尤为必要。所以教师不能过高地估计学生的能力而忽视对知识的讲解。比如学习川教版历史九(下),第二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教学时就必须用讲授法系统地讲解,否则,很多学生就不理解为什么会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是演示法。无论在语文教学中还是在数学等其他科目的教学中,演示法是应用频率较高的一种方法。应用这种方法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更直观,更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或对事物更形象的掌握。特别是对于抽象的事物,复杂深奥难懂的知识,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繁琐为简单。正是由于这样的优点,在各科教学当中经常被应用。但是有的人认为历史教学是不会应用演示法的,因为历史都是一些简单的知识,没有复杂和深奥可言。这种思想是不对的,虽然历史谈不上复杂和深奥,但是适当地应用演示法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使所记忆的相关联的知识不容易混淆。比如在学习川教版九(下)“世界性的宗教”这部分知识时,就可以应用演示法,列一张表格,把三大宗教的创立时间、创始人、经典教义的名称、主张等进行比较演示,学生自然而然就掌握了他们之间的共性与个性,这样就非常直观,而且不易混淆。
三是研讨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是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互促互学,共同进步的目的,它从根本上颠覆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有力冲击。在历史教学中研讨法是经常用到的。比如学习川教版历史九(下)第六课“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存在哪些弊端,对于这一问题,就应该让学生收集相关材料进行讨论,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并运用收集到的信息阐述自己观点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四是自学法。它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自己掌握知识,培养自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教法。这种教学方法重在学生的自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法重在于教的方式,是对传统教学法的一个创新。在历史教学中,我经常在上课之前发放导学案,导学案顾名思义就是引导学生自学的方案,规定了学生预习的目标,内容,重难点,学生在课前预习好内容,上课时就可以做到成竹在胸,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这样老师在课堂上就可以有大量的时间来落实所学的内容。学生掌握得也就比较扎实,教学质量自然就提高了。
五是提问法。也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说白了,他是师生之间一种对话交流的形式,通过对话交流,师生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使用提问法进行历史教学时,我遵循这样一个原则,那就是在发挥教师组织引导作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上课时我的历史问题必须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他们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同时我的问题都是带有启发性的提问,启发性的提问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启发性提问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历史地理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 历史地图 学生能力
在我们的教学中,很多历史老师都认为教材中的历史地图是可有可无的,甚至对历史地图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更不用说领着学生去学习历史地图,从而忽视了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导致自己的课堂教学平淡无奇,不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经过多年的教学,我认为在许多情况下,历史地图完全可以成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历史地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记忆
教科书上的历史地图做为解释历史事件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相关内容的理解,而且还可以补助文字内容,收到更概括和更形象地阐明主题的效果。作为图片,相对于学生来说,较之文字描述更容易被接受,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在历史地图上圈圈点点,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这不难看出,历史地图对于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很大的作用。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合理的运用历史地图,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针对地图进行历史事件分析,从而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加大双边活动的效果。特别是一些战争路线地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知道战争形势图在中学历史课本上是大量的,如在《中国古代史》教科书中,国内外的战争形势图占历史地图的大多数,战争形势图表明的是战斗双方争夺的地域和战争的动态。使用战争形势图时必须根据教材的要求,讲清地理因素的作用。例如,在《三大战役作战形势》图中,锦州战役是辽沈战役中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一仗,是东北解放和平津解放的关键战役,我们在讲述着一战役时,合理运用比较鲜明的地图,让学生们展开激烈的讨论,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这一仗的空间概念,进而掌握锦州战役的重要意义,但如没有地形图的帮助,是不容易理解更不容易记住这一战役的重大意义的。
二、合理运用历史地图,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历史地图是以空间形式为主,反映人类的历史活动及其相关地理环境的图片。在历史教材中的疆域变化、民族分布、战争进程、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等都通过地图简明而准确地表示了出来,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和增进学生的思考和鉴赏的能力。还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的空间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因此可以说历史地图是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和展示历史生活空间的基本工具。从教材设置来看,历史地图是中学历史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教学中合理的运用历史地图,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教师对历史地图往往偏重于作为直观教具使用,而忽略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读图的方法。教会学生读图,必须能帮助学生能对图片读的懂,并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例如:《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义图》,它的空间位置,总括地说,是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历史地图要表现的是历史动态,因此普通的地图上的地理要素都简化了,一般只需用海岸线、水系和少数城市圈点等图形符号就够了。但由于历史上的地名变化较大,须在使学生学会从新旧地名的对比并明确它今天的所在。否则,这个空间概念还是不能被落实,其所能取得的空间知识,也就成为了悬空的知识。指导学生读图,要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学习历史地图,从而培养学生对不同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如果我们在运用历史地图上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来学习历史地图,是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的。这种在历史学习中,灌输地理知识的做法,能够帮助学生学习不同学科的综合运用,以扩大或加深对事物的记忆和理解,对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三、合理运用历史地图,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究式”学习方式
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非常多,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历史地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合理运用历史地图还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我们合理的运用地图使学生学会了使用地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们通过对地图内容的分析,可以找出隐含于图中的信息并逐渐学会用这些信息来解释和说明很多的历史问题问题。当然历史地图作用的最大发挥主要决定于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去运用地图,只有我们合理设计课堂,让历史地图成为“会说话的工具”,才能更好的为学生们的学习和能力提高提供帮助。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深入挖掘历史地图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积极培养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并精心指导学生运用地图挖掘信息、分析问题、获得知识。合理的运用地图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探究学习的方法,合理运用历史地图,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感受到循序渐进的探究性学习,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我们在教学中不应满足于教材的插图,还应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辅助历史地图教学,为学生开放型的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读图的乐趣,并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活跃我们的历史课堂气氛,丰富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庆祥.中学历史教具的使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