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与单位换算的知识点(小数与单位换算教学反思)

《小数与单位换算》教学反思1

  1.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学得轻松。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课件和教师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引导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计量单位间的关系,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等旧知识来学习新课,收到良好的效果!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给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台。

  3.课件的应用与教学完美结合。能用课件展示名数改写过程中是该除以进率还是乘进率。并且演示了小数点的移动,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了怎样进行名数的改写。这样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教学的难度降低,为教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小数与单位换算》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关于学生的生活上的小数,教学的内容是两部分,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高级单位转化为低级单位。但是两部分总的就是来教学单位之间的转化,及单复名数之间的转化,本节课内容不是很难,但是学生转化起来很困难,错误率很高。其实有两种改写方法:一种是根据小数的实际意义改写;一种直接利用计量单位间的.关系,用乘或除以进率的方法。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是可取的,只要方法正确,都是可以的。在教学中,郑老师只是让学生学会从乘和除来进行移小数,这样也许对于好生比较容易接受,而差生还是难接受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先让学生自己明白通过分数的转化,这样学生知道通过已经知道的进率,这样就可以通过分数进行小数的转化,在改写方法上进行示例型总结,构建单位改写数学模型,可能效果会更好些。另外,把单名数化成复名数或把复名数化成单名数的习题是个难点,学生易出错,特别是2.39千克=___千克___克,3千克80克=___千克,这里涉及一个补零的问题,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要处理到位,应设计强化练习。

  现代课堂理念提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思维的灵动、学生智慧的碰撞,而在自己的课堂中就缺失了这些,那么导致课堂氛围是*淡无味的,学生心底潜在的积极热情没有调动起来,虽然学生也在发言、讨论、交流,但是每个孩子的情感体验不是真正愉悦的。造成这样课堂效果的原因还是因为自己对于整个课堂的把控不够巧妙,刻意的在完成自己设计好的教学,没有和孩子们融合。

  生活中的小数教学主要涉及小数与复名数的相互改写(也就是换算)。主要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面积单位、***单位的换算。***单位的换算学生基本不存在问题。长度单位除了米和千米的进率是1000以外,两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两相邻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而两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进率是100。这是解决问题必须熟悉的。然后根据是扩大还是缩小进行小数点的移动即可。如:2.05吨=(2050)千克,扩大1000倍,所以小数点右移三位。470厘米=(4.7)米,缩小100倍,所以小数点左移两位。3.04米=(3)米(4)厘米,把其中的0.04米扩大100倍,即小数点右移两位。4千克70克=(4.07)千克,需要把70克缩小10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三位,再与4千克合起来即可。6*方分米5*方厘米=(6.05)*方分米,需要把5*方厘米缩小1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两位,再与6*方分米合起来即可。

《小数与单位换算》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熟悉了常用的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新教材的使用,很多知识出现了断层,首先学生对字母表示的计量单位不熟悉,给单位换算带来了困扰。所以除了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外,还要让学生记住常用的单位的字母表示形式,这样就给教学增加了难度。第二,由于长时间没有学习单位换算,学生对一些单位间的进率遗忘了,特别是不常用的单位换算,如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遗忘较严重,需要提前复习,熟记。第三,学生前面只认识了单名数,对复名数不了解,还需要介绍单名数、复名数的概念。

  通过本节教学,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将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数。经历了单位换算的过程,体验了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思路的多样化。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了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在备课中的预设比较准确,同时对于生成的处理能够灵活的处理。教师使用了尝试教学法,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的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能动性。学生通过这些经历进一步体会了自主学习的成就感,收获了更多学习的快乐。

  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学生对单名数之间的换算掌握的还可以,对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换算错误较多。特别是如1.2千米=xxx千米错误较多,错误原因主要是①把小数1.2拆成1千米和2千米,②换算思路不清。需要进行强化训练。

《小数与单位换算》教学反思4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要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与本节的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其次要把把情境的创设、旧知的复习和新知的引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显得自然朴实,真实有效。

  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进率和建立相应的空间观念是教学的难点。抓住本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一个复习导入的情景模式。让学生想想以前学过单位之间的进率,让学生在脑海中有一个进率的初步记忆。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单位的变化,从而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

  本节课注重要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在旧知识的复习中趣味引入,在知识和情感态度两个方面,为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奠定了基础;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在感知中猜想,在观察与计算中验证,在**思考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完成构建,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同时,对课件的使用简洁明了,体现了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但是因为动手操作时间过长的关系,练习部分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完成,这是一个遗憾,希望以后能够好好的注意。

《小数与单位换算》教学反思5

  总的来说今天这节课的内容不是很难,在学生已经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基础上来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的换算,课本通过两个例题分别演示了如何从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单位,从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而本课最主要强调的还是学生在转化时的想法,基于本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数学课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现在的学生学习很被动,只是作表面文章。一道题目他会知道怎么解答,但真正让他们说说每一道题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呢?他又说不清,或又辞不达意;又或者有同学能有条理地说清楚了,但大部分学生不能谦虚地倾听,而是觉得只要知道结果就行了。我觉得孩子从小就应该养成完整简洁的.语言描述能力,这样既搞清楚做题的思路,又能够加强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一举两得。所以像今天这节课,我先作个简单的引导帮助学生说,然后由他们自己有条理地进行表述。比如:在教学“6厘米以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这样一道题目,我先让学生说说答案,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我这时适时给出一个想法的概框“因为1厘米=10毫米,6厘米就是___个___毫米,就是___毫米。”让学生自己练说。

  二、数学要联系生活实际

  本单元练习时会出现一些要小朋友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时不太注意生活中的事物,再加上刚刚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因此这样的题目是一个很大的薄弱环节,有的小朋友甚至会直接拿尺子去测量图中所给出的实物图,真是让人啼笑皆非。这就要求老师时时提醒小朋友到生活中找一找,哪些东西可以让我们来进行估测,不至于错得太离谱。适时给予一些小小的练习补充,以更好地掌握本课的知识。


《小数与单位换算》教学反思5篇扩展阅读


《小数与单位换算》教学反思5篇(扩展1)

——《小数与单位换算》的教学反思3篇

《小数与单位换算》的教学反思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的选取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便于学生思考和探究。小数与单位换算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通过本节教学,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将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数。经历了单位换算的过程,体验了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思路的多样化。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了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在备课中的预设比较准确,同时对于生成的处理能够灵活的处理。教师使用了尝试教学法,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的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能动性。学生通过这些经历进一步体会了自主学习的成就感,收获了更多学习的快乐。

  同时本节教学中,也出现了不少失误与不足。如果教师对学情的把握不够准确,学生对于用km、m、dm、cm、kg、g、t等字母表示的单位不够熟悉,在所出示的题目不能够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而不能判断这些字母所表示的单位,给单位换算带来了困扰。教学思路不是足够清晰,在学生学会了单位换算之后,漏掉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部分,没有进行按照高矮顺序排队的环节。

  数学知识的各个环节通常都是有相互联系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的研读教材,不仅仅是自己所教授年级的教材,而是要对小学阶段的各年级教材的整体框架要有一个比较 完整的认识,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教师也要对各个阶段的学生的认识能力有比较准备的判断,不仅仅要对学情有比较准确的了解,更需要教师能够迅速的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大致的判断。教师这些方面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的用心去尝试,去反思,去专研。

《小数与单位换算》的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教学米,分米,厘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简单换算。本节课的两道例题是把厘米单位换成毫米单位和把厘米单位换成分米单位。之后的练习涉及了单位换算,比较大小,估一估。本节课可谓是一个综合性的课,综合型的课需要调动孩子的知识就多,由于是低年级孩子,总觉得这是不是能力要求有点高呀!所以在备课时我一直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理清这纷繁的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呢?于是我设计了一条长度单位关系图,图如下: 米 10 分米 10 厘米 10 毫米(简图,在这不知道怎么打出来,望见谅)。但是实际上课时,我发现孩子们似乎对于我突然的用这样的方式整合四者关系有点迷糊,一时不是很能接受,于是我有利用下午的课重新一点一点带着孩子们分析四者关系,理出四者的关系线路图,通过课后**,发现大部分孩子还是能接受的,这也给了我有进一步非教学本节课的思考。

  其实我把四者关系用线路图给孩子理出来是类似于友善用脑的思维导图模式,数学是一个逻辑性强的工具学科,一味地记住是对孩子有很大挑战性的。低年级的知识简单,内容不是很丰富,所以之前的教学很少往带着孩子进行思维图的构建上,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又在想,难道非要等到孩子们年级升高,知识复杂之后才来进行思维图整理教学引导?为什么不在孩子的低年级学习的知识简单是慢慢带着孩子从小养成和掌握这种学习方法,我想那样到了中高年级他也已经会自行把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了,学习能力肯定会很大超越别人。

  本节课的教学也给了我今后教学的一个努力方向,其实我们区的东山小学一直也是这个项目的特色学校。很希望今后能多多去学习学习,也能使我的孩子们通过思维导图快乐的学数学用数学,在数学的知识海洋里游刃有余。

《小数与单位换算》的教学反思3

  《体积单位换算》这节课我是按照*时上课的要求来上的,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但上课的效果看来比精心准备的公开课来得实在一些,就此也对这节课的设计以及上课后的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备课阶段的反思

  本节课的最初设计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感知体积单位,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但是考虑到1000这个数字太大了,如果说要让学生感受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就用1000个学具小正方体装在1个1立方分米的学具盒内,但是一千个这样的小学具不好找,再说找到了也得花费很多的时间去实践操作。基于以下原因:

  1、考虑到自己的课件操作水*较好。

  2、观察法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 虽然不常用,但也在一定的领域产生相应的作用!

  3、新课标指出:现代信息技术也是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易于并有更多的经历投入到显示的、探索的数学活动。所以本节课期望通过学生观察课件的演示来理解这个进率关系。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纯粹依靠课件的演示和教师的讲解。教学方法主要以学生的观察学习法和教师的讲解法为主。所以本节课教师的语言要求非常关键,重点在于10个小正方体排过去长10cm也就是1dm,宽数过去共有10个小正方体共10cm也就是1dm,高数上去共有10个小正方体共10个10cm也就是1dm。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加强了板书的设计,力求以合理醒目的板书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

  1、由于制作的课件能够很好的给学生以直观的演示,演示过程中又有个计数器来记录小正方体的个数,学生一边观看演示,一边跟着计数器来数小正方体的个数。很好的理解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如果说直观演示从感性的角度来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关系,通过第二环节的推导给学生从理性推理的角度来认识这个规律。

  通过观察学生的上课参与反应和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可以感觉到这节课的上课效益还是挺好的。

  我想这次课上得比较成功的原因是课件的制作能够比较直观的给学生1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可以装1000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从而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这样课件的动态演示消除了以往静态的模型教学。

  这样的教学设计虽然能够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我又担心没有符合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

  回头我又想了想,让学生通过观察不也是让学生在体验吗?经历并不一定局限在所谓的动手操作吧?想想现在的课堂为了迎合新课标的要求一味的追求所谓的动手操作而出现有动手没有实质的空虚课堂!我这节课虽然没有通过学生的动手,但却让学生动眼动脑,经历了这个知识的形成啊!回想起学生一边观察课件的演示一遍随着课件小正方体的增1,2,3,……,10,20,30,……,100,200,300……的数,不是印证了他们也在体验这个过程吗?


《小数与单位换算》教学反思5篇(扩展2)

——《小数与单位换算》课后优秀教学反思3篇

《小数与单位换算》课后优秀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熟悉了常用的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面积单位、长度单位、重量单位进率有遗忘,特别是不常用的单位换算遗忘比较严重,需要进行复习,记忆。面积单位、长度单位、重量单位的字母表示形式部分学生不熟悉,给换算带来的困扰。

  单名数,低级单位改高级单位除以进率,小数点向左移动。高级单位改写低级单位乘以进率小数点向右移动这部分知识学生掌握比较好。

  复名数改写本节课难点,它包括把单名数化成复名数或把复名数化成单名数,尤其是涉及一个补零的问题,对孩子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在做题时应清楚是什么名数改写成什么名数、是大单位转换成小单位或小单位转换成大单位,然后,再把小数分开两部分处理:整数部分照写,小数部再根据各单位及其进率进行量的转化、把小数点移动,实现单名数之间的改写。

《小数与单位换算》课后优秀教学反思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的选取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便于学生思考和探究。小数与单位换算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通过本节教学,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将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数。经历了单位换算的过程,体验了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思路的多样化。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了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在备课中的预设比较准确,同时对于生成的处理能够灵活的处理。教师使用了尝试教学法,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的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能动性。学生通过这些经历进一步体会了自主学习的成就感,收获了更多学习的快乐。

  同时本节教学中,也出现了不少失误与不足。如果教师对学情的把握不够准确,学生对于用km、m、dm、cm、kg、g、t等字母表示的单位不够熟悉,在所出示的题目不能够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而不能判断这些字母所表示的单位,给单位换算带来了困扰。教学思路不是足够清晰,在学生学会了单位换算之后,漏掉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部分,没有进行按照高矮顺序排队的环节。

  数学知识的各个环节通常都是有相互联系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的研读教材,不仅仅是自己所教授年级的教材,而是要对小学阶段的各年级教材的整体框架要有一个比较 完整的认识,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教师也要对各个阶段的学生的认识能力有比较准备的判断,不仅仅要对学情有比较准确的了解,更需要教师能够迅速的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大致的判断。教师这些方面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的用心去尝试,去反思,去专研。

《小数与单位换算》课后优秀教学反思3

  1、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学得轻松。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课件和教师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引导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计量单位间的关系,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等旧知识来学习新课,收到良好的效果!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给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台。

  3、课件的应用与教学完美结合。能用课件展示名数改写过程中是该除以进率还是乘进率。并且演示了小数点的移动,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了怎样进行名数的改写。这样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教学的`难度降低,为教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小数与单位换算》教学反思5篇(扩展3)

——《小数与单位换算》课后的教学反思3篇

《小数与单位换算》课后的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关于学生的生活上的小数,教学的内容是两部分,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高级单位转化为低级单位。但是两部分总的就是来教学单位之间的转化,及单复名数之间的转化,本节课内容不是很难,但是学生转化起来很困难,错误率很高。其实有两种改写方法:一种是根据小数的实际意义改写;一种直接利用计量单位间的关系,用乘或除以进率的方法。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是可取的,只要方法正确,都是可以的。在教学中,郑老师只是让学生学会从乘和除来进行移小数,这样也许对于好生比较容易接受,而差生还是难接受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先让学生自己明白通过分数的转化,这样学生知道通过已经知道的进率,这样就可以通过分数进行小数的转化,在改写方法上进行示例型总结,构建单位改写数学模型,可能效果会更好些。另外,把单名数化成复名数或把复名数化成单名数的习题是个难点,学生易出错,特别是2.39千克=___千克___克,3千克80克=___千克,这里涉及一个补零的问题,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要处理到位,应设计强化练习。

小数与单位换算教学反思

  现代课堂理念提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思维的灵动、学生智慧的碰撞,而在自己的课堂中就缺失了这些,那么导致课堂氛围是*淡无味的,学生心底潜在的积极热情没有调动起来,虽然学生也在发言、讨论、交流,但是每个孩子的情感体验不是真正愉悦的。造成这样课堂效果的原因还是因为自己对于整个课堂的把控不够巧妙,刻意的在完成自己设计好的教学,没有和孩子们融合。

  生活中的小数教学主要涉及小数与复名数的相互改写(也就是换算)。主要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面积单位、***单位的换算。***单位的换算学生基本不存在问题。长度单位除了米和千米的进率是1000以外,两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两相邻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而两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进率是100。这是解决问题必须熟悉的。然后根据是扩大还是缩小进行小数点的移动即可。如:2.05吨=(2050)千克,扩大1000倍,所以小数点右移三位。470厘米=(4.7)米,缩小100倍,所以小数点左移两位。3.04米=(3)米(4)厘米,把其中的0、04米扩大100倍,即小数点右移两位。4千克70克=(4.07)千克,需要把70克缩小10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三位,再与4千克合起来即可。6*方分米5*方厘米=(6.05)*方分米,需要把5*方厘米缩小1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两位,再与6*方分米合起来即可。

《小数与单位换算》课后的教学反思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的选取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便于学生思考和探究。小数与单位换算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通过本节教学,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将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数。经历了单位换算的过程,体验了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思路的多样化。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了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在备课中的预设比较准确,同时对于生成的处理能够灵活的处理。教师使用了尝试教学法,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的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能动性。学生通过这些经历进一步体会了自主学习的成就感,收获了更多学习的快乐。

  同时本节教学中,也出现了不少失误与不足。如果教师对学情的把握不够准确,学生对于用km、m、dm、cm、kg、g、t等字母表示的单位不够熟悉,在所出示的题目不能够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而不能判断这些字母所表示的单位,给单位换算带来了困扰。教学思路不是足够清晰,在学生学会了单位换算之后,漏掉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部分,没有进行按照高矮顺序排队的环节。

  数学知识的各个环节通常都是有相互联系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的研读教材,不仅仅是自己所教授年级的教材,而是要对小学阶段的各年级教材的整体框架要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教师也要对各个阶段的学生的认识能力有比较准备的判断,不仅仅要对学情有比较准确的了解,更需要教师能够迅速的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大致的判断。教师这些方面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的用心去尝试,去反思,去专研。


《小数与单位换算》教学反思5篇(扩展4)

——小学单位换算表-小学数学常用公式5篇

小学单位换算表-小学数学常用公式1

  时间 1分=60秒 1秒=1000毫秒(ms)

  质量 1吨(t)=1000千克(kg) 1千克=1000克(g)

  面积 1公顷=0.01*方千米约等于15亩 1*方千米=1000000*方米.

  1*方米=100*方分米=10000*方厘米

  体积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长度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毫米=1000微米 1微米=1000纳米

小学单位换算表-小学数学常用公式2

  1*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方米

  1*方米=100*方分米

  1*方分米=100*方厘米

  1*方厘米=100*方毫米

小学单位换算表-小学数学常用公式3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立方米=1000升

小学单位换算表-小学数学常用公式4

  (一)什么是面积

  面积,就是物体所占*面的大小。对立体物体的表面的'多少的测量一般称表面积。

  (二)常用的面积单位

  * *方毫米 * *方厘米 * *方分米 * *方米 * *方千米

  (三)面积单位的换算

  * 1*方厘米 =100 *方毫米 * 1*方分米=100*方厘米 * 1*方米 =100 *方分米

  * 1公倾 =10000 *方米 * 1*方公里 =100 公顷

小学单位换算表-小学数学常用公式5

  (一)什么是体积、容积

  体积,就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容积,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

  (二)常用单位

  1 体积单位

  * 立方米 * 立方分米 * 立方厘米

  2 容积单位 * 升 * 毫升

  (三)单位换算

  1 体积单位

  *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 容积单位

  * 1升=1000毫升;* 1升=1立方米 ;* 1毫升=1立方厘米


《小数与单位换算》教学反思5篇(扩展5)

——《容积与容积单位》教学反思3篇

《容积与容积单位》教学反思1

  《容积和容积单位》是学生已经学习了体积的概念及常用的体积单位,明确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并且能够较熟练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我在课上多次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等数学活动,注重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在新课伊始,我利用“猜猜那个盒子装的多?”的小游戏来导入,在学生不同的猜测下,教师进行验证。学生看到结果与自己的想像不同,从而感受到体积大的物体不一定装的东西多。教师顺势指着盒子的内部空间,揭示容积的概念,导入本节学习内容。通过这个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让学生感受容积的概念,理解容积表示的具体含义,并能初步辨别容积与体积概念上的不同。通过老师质疑和实物演示,让学生感知“体积”与“容积”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知道计量液体的体积一般用“升”和“毫升”作单位。通过迁移类推,推出“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最后通过引导学生审题、分析、尝试解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是教育教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们说*常思己过,其实老师也是这样的,如果只顾着教学不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来看看教学反思怎么写吧!

《容积与容积单位》教学反思2

  今天我们学习了容积和容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一课。开始,我复习了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为新授作好铺垫,导入也是运用体积的知识导入的,目的是让学生去体会容积和体积知识的.内在联系,新授中我根据知识迁移的规律, 让学生以自学为主,出示自学提纲,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也有方向地去阅读课本,并展开讨论与交流,主动参与认知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进行适时点拨,循循善诱,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果学习的很轻松。

  运用有关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学习容积和容积单位,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同时通过比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积与容积、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区别。使学生明确体积与容积、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所以说,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确实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充分的课前准备。


《小数与单位换算》教学反思5篇(扩展6)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

小数与单位换算的知识点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认识小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1

  在上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这节课在上之前曾经听过几位老师上过此课,而后又在网上看过几位老师的课堂实录,在上的时候采用了一些他们在上的时候的程序和方法,整节课的设计是这样的:

  1、出示一组数字,让学生们分分类引出小数。

  2、说说生活中的小数,并说出表示价格的小数的实际意义;

  3、认识表示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并知道它们所表示的意义;

  4、用小数表示身高,多方面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因为这是小数的学习的初始课,我们班学生有个特点,就是对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所以备这节课的时间比较充裕,借鉴了许多其他老师的精彩之处。虽然这是在课堂上的初始课,但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了不少的小数,对于他们来说并不完全陌生,所以整堂课在上的时候也比较的流畅,总的感觉学生掌握的还是不错!

  不过即使我课前做了很多准备,但课堂上还是出现一些意想不到地情况,那就是上这节课前我没有对分数进行复习,以致一部分学生对把1米*均分成10分每一份用分数表示就是 米还不会表示。这一点就是在备学生时没有备到的,这地方又花了几分钟复习导致后面的环节因为时间不充分而没有时间练习,特别是把1米5厘米写成小数,这种需要用0来占位的题目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但因为时间关系,这个难点我只能留到练习课再练习了。另外在教学语言上,不够精炼与准确,如我总是把小数点前面的部分说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部分说小数部分。其实这里的前后是很模糊的,应该说是小数点左边和右边比较科学。

  就整体效果看这节课,我自己虽然很用心的设计,但没有什么“大亮”。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争取早日成熟起来。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2

  这次学校开展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课后**一起评课,对我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给出了很有帮助的建议,从中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下面就这次同课异构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与改进方法总结如下.

  在《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我主要讲了小数的读、写、把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改写成几元几角几分、生活中的小数几个方面的内容。在认识小数时,我先出示了整数,再出示了小数,让孩子感觉到小数点是小数的重要标志,在读小数时,我先尝试让孩子自己读,因为孩子有*时逛超市的购物经验,所以他们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但读小数重点是让孩子感觉到整数部分的读法和小数部分的读法是不同的,但在这一部分,我抛出了问题:“谁来说说整数部分的读法和小数部分的读法有什么不同?”可是却没有深化这个问题,没让孩子自己探索出来,就一步跳过了。

  由于在讲小数的组成时,我强化了小数点的位置及写法,所以孩子在写小数时顺利过关。

  在课上,我把小数的数位放在了最后,课后我反思,觉得应该把小数的数位放在认识小数的各部分名称之后,这样孩子先有了十分位、百分位……的认识,在后面元、角、分的教学中就可以直接表示为小数的整数部分表示元、十分位表示角、百分位表示分,就不会像课上所说的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元、第二位表示分,交换位置后教学用语会更准确。

  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课上我也着重讲了生活中的小数,都是孩子身边的小数,很贴近生活,充分让孩子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了小数对我们的生活大有用处。

  由于本课重点是小数的读写法,所以在最后练习时应加上组数,这样这堂课才会更完美,课前我也寻思加上组数的练习,但害怕孩子掌握不牢固,所以又删去了,加**另外的练习,但另外的练习在这堂课上没有组数那样精彩。

  通过这次上课,我认识到自己还需磨炼,还要多看、多学、多想才能上好每一堂课。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3

  “认识小数”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和以往的自然数和分数有着不同的特征,学生通过这节课需要把生活中常见的这类现象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生活中的小数怎样读写,有什么含义,与整数有什么区别等等这样的问题,是需要在这节课上解决的,但是限于学生年纪较小,不可能带着这样明确的目标来学习这节课,采用一味地告知,势必引起孩子们“厌恶”的情绪,这就要求老师在这节课上,通过教学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总结,自主归纳出小数的知识,这样得来的知识才是自己的,才是能够保留的。从常见量的关系入手,探索小数的含义。利用***元与角的关系,首先让学生利用既有经验,“1角是把1元*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是1角”的前提下,复习分数1/10元的含义,进而引入小数,告诉学生1/10元还可以用小数表示,让学生尝试分析1/10元的含义。接着从1-9角的分数与小数关系中,得到结论:十分之几元就是零点几元,零点几元也就是十分之几元。结合米和分米的关系,模仿刚才探索的过程,再次巩固这个结论。脱离这两个单位,总结出一般性结论。在这两次探索过程中,探索一学生初次接触,探索起来存在困难,这是老师就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教会学生如何探索小数与分数的关系。探索二中,学生把刚刚学到的经验及时应用到新的情景中来,自主发现并总结出来结论,这样的结论才是学生自己的,这样的结论更容易内化。两次探索的关系是有扶有放。类似于此的是例题与“试一试”的关系,书中的“试一试”是对例题所要呈现的知识点内容的补充,这就决定了“试一试”不同于巩固练习,它是需要细化处理的。本课中,在用米尺测量文具盒长度的过程中,从刚开始只给刻度0和1,到把1米*均分成5等份,再到把一米*均分成10等份的过程中,学生三次思考并回答这个文具盒的长度是多少米,课堂上三次出现不同的答案,直到最后一次提示给出,学生仿佛才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自己也反思发现前两次并没有把1米*均分成10份,从而巩固新学知识。而教师,在三次提示过程中,并没有对学生的答案做出判断,而是让学生在老师不断地提醒中自己进行判断,并说明失误原因。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在自己思考,自己纠正。有了自己思考的参与,从对比中得到的结论,更加牢固地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4

  《认识小数》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以往一般出现在第八册教材中,在新的人教版课标教材中此内容被下移到第六册,是在一年级学习了认识用小数表示商品价格后进行。由于这课内容自身特点的原因,教学应以讲授式为主,对新知的学习探究性并不是很强,思维含量也不太高。怎样让这样的概念教学,在清晰简练的基础上“活”起来?怎样在这样的接受性学习中挖掘出探究因素,让接受学习变得更有意义?这是我着力思考的问题。我主要从三个方面人手:

  一、从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小学生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总是充满兴趣和亲切感。因此,我围绕教材用一幅情境画的形式,把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饶有兴趣的小故事,再利用多**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把数学文化引入课堂

  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相结合是符合课改理念的,通过让学生观看小数点的历史短片,从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的文化,使他们学习有意义的数学,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教师让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自己要学。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用游戏的形式**课堂

  通过数学小游戏——听老师的描述,猜一猜是哪一种动物?变换枯燥的课堂练习方式,采用猜谜语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投入到游戏中。教师在此乘热打铁,出示每种动物的身高体重数据,让学生读出这些数据,以达到巩固小数的读法目的。

  总之,使每一位学生拥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具备发展的能力,使之乐学、会学,成为真正的数学学习的小主人,一直是我教学追求的目标。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5

  小数的初步认识新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节起始课。学生在认识了整数、分数的基础上现在又认识小数。这是学生数的认识的又一次飞跃。建立完整清晰的数的感念及数感在本节课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学生年龄较小而学习的概念有较为抽象所以教师将本节课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分类导入、认识读写、探究表示、巩固练习。

  在分类导入一环节,数学知识是源于生活的,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去超市**,将自己**的结果进行记录。教师将学生**的商品价格按需要写出,引导学生将它们分类。将带有小数点的数归为一类起个名字叫小数。教师板书引出课题。通过小数的特点认识它的读写。学生课前有研究让学生通过交流认识小数的读写。

  在以元为单位和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写法的探究中一定要强调以什么作单位,写成的小数是多少。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后面两个题主要是学生探究以元为单位和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写法。学生要会用语言表述教师要起引领作用。同时教师要关注全体适时调控课堂。真正的使学生掌握知识。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6

  《认识小数》,这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我在理解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借助生活素材,如:超市里商品的标价,学生找到带有小数的物品等,把学习内容再具体化,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小数,体现教学生活化。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为了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课前布置学生跟随家长去商场、超市购物,注意观察商品的标牌,以及同学间互量身高,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小数,在教学中老师以学生熟悉的文具价格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所学的有关知识,都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学会的能力。 运用1米的直尺这一学生熟悉的实物,根据米和分米、厘米间的进率,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通过板书和课件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经过“观察——猜想——尝试——初步认识——运用——总结——深化理解”这一系统过程,顺利完成了由整数、分数到小数的自然过渡,并通过拓展练习,让学生将理论认识升华为实践能力,真正理解小数的含义这一核心知识。

  3、力求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教学中,通过**思考、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把1米分成10份,自主地建构起小数与分数的联系,进而在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认识了小数,明白了小数的含义。 通过读、想、议、说等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学习过程,达到了“情意共鸣、信息反馈、思维活跃流畅”的最佳境界。

  4、合理发挥教师的作用。 整节课,我努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的难点环节我在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完成,真正起到“**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不仅把学习的时间、思考的空间、展示的机会留给学生,而且教学内容得到了多次的反馈强化,拓展了知识的宽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能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小数的现实作用,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情感的陶冶。接下来的新课巩固练习,围绕刚刚建构的“零点几就是十分之几”的分数意义,运用线段图和正方形*分为10份的分数示意图,让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由分数表达到小数表达,由看图写数到笔填口述,递层推进且富有变化地巩固所获得的小数意义认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认识小数》的第一节课,在学生二年级时已经掌握元、角、分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第一次接触小数,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却不止一次的有过接触小数的经历,所以对学生而言,小数是一位既熟悉又陌生的朋友,熟悉的是它的表示形式,陌生的是它的含义。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落在: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并学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在教学中,以下几方面是我认为做的比较好的方面: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很多丰富的购物经验,因此本节课从“逛超市”这一熟悉的场景导课,以元、角、分为背景,来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表示单价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采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

  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什么是小数?小数的读、写方法等等内容无法进行探究学习,于是我适时地采用了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通过关键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对小数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再配以教师的适度讲解,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3、在充满趣味的闯关练习中,提高学生对小数的进一步认识。

  本节课设置了三个层次的闯关练习,难度逐步提升,在**写、同伴议、动手摆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对小数浓厚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了学生对小数的进一步认识。

  本节课在以下方面做的还不够好:

  1、教学语言不够简练,环节之间的过度不太自然,课堂上的评价性语言较少,对于学生精彩的回答缺少带有激情的评价。

  2、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课堂上对于学生当堂生成的知识资源没有很好的把握。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8

  认识小数的第一课时的重点是认识小数的意义,它是贯穿整个小数部分内容的学习的,具有重要的地位。之前,我让学生已经预习过,从学生的摘录看出,预习不是充分的。是不认真?还是不会自学?带着这个疑问,我在课堂上设计了预习的环节:阅读课本第28-29页,摘录自己的收获和困惑,时间5分钟。

  从巡视学生的摘录情况看,有价值的问题,总体阅读的情况质量差,不知道抓住重点来阅读和思考,所以提出的问题散而成点状,当然这种情形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

  呈现例1后,接着呈现学生的困惑“小数就**分、角而为什么要写成0.3元呢?小数又不**元,为什么后面要加“元”?”我的课从学生的这个问题展开的,首先学生的**不是很清楚,故我让她又介绍了一遍,询问其他的同学是否听清楚她的问题了,然后我试着说:“你是不是认为,0.3元是3角,为什么不用单位角表示?就是写成0.3角。”她点点头。

  从学生们否定用单位角的回答中感受到,学生们对小数的认识停留在直观的基础上,元是整数部分,角是第一位小数,分是第二位小数,但学生们很清楚,3角=0.3元,5分=0.05元,4角8分=0.48元。缺少的就是为什么这样写?也就是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没有抓住重点来阅读和思考,再次**学生阅读课本:1元=100分,1分是1元的1/100,还可以写成0.01元。学生们通过阅读和刚才的交流渐渐明白,1元=10角,3角就是3/10元,3/10还可以写成0.1。

  “5/100为什么要写成0.05,不是0.5呢?”有了前面的经验,学生们有了自己的见解。生1:如果写成0.5的话,5分就变成了5角。生2:100有两个0,所以小数也要有2个0。第二个学生的回答是不恰当的,而3/10=0.3、5/100=0.05这两个例子却刚好和她的说法相符合,我没有理解否定她的观点,只是继续往下和学生们理解第三个例子,48分=48/100元=0.48元。然后,让她观察8/100=0.48这个等式,让她体会她的观点的不合理,“逼”学生们再次思考100的1后面有两个0,和小数中的什么有关?结论当然和小数的位数有关。

  学生的问题和错误往往会影响教学的进程,但悠着点也好,能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并以此为起点展开讨论、交流和思考,能清楚地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和怎样去观察和不断去验证,然后得出合理的结论。

《小数与单位换算》教学反思5篇

  “悠着点”这节课还在我思考以外的环节上出现了,正方形的棱长都*均分成了10份,就分割出1000个小正方体,对老师们说是一个常识性的知识,看一看不用数就知道是1000个。而学生们不是,认为是600个,一个面是100个小正方体,6个面就是600个;从棱长处能看到小正方体的两个面,有学生认为是两个正方体,所以双倍地数了。

  悠着点纠正学生的错,前面一个面是100个小正方体,数数有几层,从前往后数;上面有100个小正方体,从上往下数有几层;而第二个问题,观察图还是不能得到我满意的结果,学生的思维总是建立在形象的基础之上,观察教师的一摞本子,“能看到两个面,难道说是两摞本子?”再观察图,学生们明白了。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们的观点和错误往往会在教师们的预设之外,悠着点能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消除原来的错误的思考方法和观点,从而真正做到丰富学生们的数学活动经验。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9

  本课立足于新的理念,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桥梁,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我们要引导学生探索真实世界的数学问题。渗透算法多样化数学思想。在计算0.8+0.6有的是口算时,而有的列竖式。多种算法的展示,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从多角度解决同一问题的数学思想。

  此外,本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板书的目的性不强,使重点不够突出。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较少,使得评价方式单一。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努力,争取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10

  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我讲授了小数的认识和比较小数的大小两个知识点时,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得也有失。在初步认识小数前,我估计到了有个别学生可能会在小数的读法上出现跟整数一样的读法这种错误。在课堂上果真有几个学生把小数点后面的数字读成几十几,比如:有的学生把25.25读成二十五点二十五。针对这种情况,我让读错的学生多读几次,直到他读对为止。。

  在教学比较小数的大小时,我用课件演示购物情境,让学生**思考“去哪个商店买铅笔盒”这个问题应如何解决。引导学生说出用比较大小的方法来解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研究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出现了两种方法,其一是把小数变成以“角”为单位的整数来比较;例如:比较4.90元和5.10元的大小,有的学生把4.90元变成4元9角0分,把5.10元变成5元1角0分,然后进行比较,因为4元小于5元,所以4.90元小于5.10元。其二是先比较整数部分,然后再比较小数部分。例如:比较2.55和2.62的大小,学生先比较整数部分,2与2相等,然后再比较小数点后面第一位5小于6,所以2.55小于2.62。再如比较4.56和3.83的大小时,先比较整数部分4大于3,所以4.56大于3.83。第二种方法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因此我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境多说,以达到学会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在巩固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且还采用了一生提出问题,请另一生帮助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在练习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基础上,引出比较几个小数的大小,让学生通过**试算、讨论,从而掌握比较几个小数大小的方法和步骤。

  在教学把分数写成小数时,我先让孩子把整分米、整厘米的数先写成分数,再写成小数。然后让孩子观察表格中的小数,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通过表格的对比,孩子们马上就能回答出来。我觉得应该让孩子知道十分之几的分数可写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的分数可写成两位小数。表格设计更利于让孩子们比较、体会。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11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孩子们在第二册认识***一单元中已经见过了表示价格的一位小数,再加上孩子们*时逛超市的购物经验,所以孩子们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读写小数也相对简单,因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

  一、充分调动孩子已有认知。

  本有一个教学设想,是在课的一开始就出示一些数,让孩子们去分类,再引到新课的教学上,后总感觉这样教的痕迹太明显。于是,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孩子们说印象中的小数、找身边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材,这样一开始孩子们就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他们必须去搜索知识库中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所有认知,为学习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同时能让他们很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以看出,教者关注学生的实际经验,没有把学生当作容器,没有把学生对于小数的已有认识当作学习新知的障碍,而是把这种累积的经验作为进一步学习的资源。正如奥苏伯尔所言:“让新知之舟泊在旧知的锚桩上”。

  二、采用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

  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关于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整数与自然数的描述性定义等数学事实和规定的学习,其实是属于知识领域中的所谓“陈述性知识”(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无法也无必要进行探究式学习。教者适时地采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看书自学、讨论交流、互相问答,再配以教师的适度讲解,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重视实践活动——动手操作。

  教者让学生“找身边的小数”,**学生动手测量实物的长和宽,由不满1米而想到用分米做单位,并由1米=10分米的进率,联系分数的含义,用十分之几米表示几分米,进而引出零点几米的小数。这样的巩固练习,是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源头和需要出发,初步知道小数与整数、分数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师结合讲解小数的含义之后,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进行观察、模仿、比较、归纳,并进行了两次针对性很强的练习,由具体的长度单位转化到一般的十进制分数,让学生在经历有序的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中逐步感知小数的含义。

  困惑:课上完了,我一直在思考:本节课还有哪些不足之处?还用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教学流程方面还是比较简单、比较流畅的,但总感觉缺少点什么,感觉挖的深度还不够,特别是在分数与小数的关系这一块上,虽然在自学问题中提及了,但在课上并没有去解决它,因为教材在四年级还安排了一节《小数的意义和产生》,是把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在这一课中沟通呢?还是把这一知识点安排在以后再研究呢?对于这一目标的定位总是举棋不定。正如林老师所说:在每一个练习中,都让孩子们把写成分数表示的形式,使课更丰满。可是这样会不会把目标定位得偏高了呢?我困惑着,这也是我教新教材以前最常有的困惑:如何把握一节课的目标定位呢?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12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孩子们在第二册认识***一单元中已经见过了表示价格的一位小数,再加上孩子们*时逛超市的购物经验,所以孩子们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读写小数也相对简单,因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表示价格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

  一、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认识小数,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感悟小数的含义。使每一个知识点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本有一个教学设想,是在课的一开始就出示一些数,让孩子们去分类,再引到新课的教学上,后总感觉这样教的痕迹太明显。而且浪费时间。于是,在课的一开始就直接出示几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整数和分数以及今天要学习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材,这样一开始孩子们就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他们必须去搜索知识库中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所有认知,为学习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同时能让他们很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没有把学生当作容器,没有把学生对于小数的已有认识当作学习新知的障碍,而是把这种累积的经验作为进一步学习的资源。正如奥苏伯尔所言:“让新知之舟泊在旧知的锚桩上”。

  二、采用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

  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关于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整数与自然数的描述性定义等数学事实和规定的学习,其实是属于知识领域中的所谓“陈述性知识”(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无法也无必要进行探究式学习。于是我适时地采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讨论交流,再配以教师的适度讲解,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我结合生活中的元角分的数字让学生来读写,使学生很容易地接受了知识。在此基础上,我就直接把本课时的重点也放在了从“元、角、分”中来得出分数,小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形象的一元硬币和十张一角的纸币。让学生说其中的一角是十张一角的几分之几,也就是一元的几分之几。让学生建立起了小数的模型。

  三、困惑

  课上完了,我一直在思考:本节课还有哪些不足之处?还用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教学流程方面还是比较简单、比较流畅的,但总感觉缺少点什么,感觉挖的深度还不够,特别是在分数与小数的关系这一块上,学生还没有思考出来我便迫不及待地把结果告诉他们,他们只是被动的接受而不是经过充分思考得出来的,所以对两者的关系没有达到真正的领会。我觉得我可以把分数引出小数时多强调一点转换的过程以及让学生建立起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也就是说10角的十分之一和0.1元的十分之一就是1角。接着,学生应该可以说出一位小数与分母是10的分数的关系: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零点几。并且,在出示分数时必须强调出示分数后的单位是什么!一定要让学生看清是哪个单位在分成几份。我在想,是不是在这里让学生比较一下1/10元和1/10角的不同点会更好一点。然后再来学习0.3元进行巩固,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接着在通过认识百分之几的数就可以用0.01来表示,最后深入进行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分别可以用什么小数来表示的探讨。在学习0.18元表示多少时,我可以让学生说一说0,1,8分别表示什么,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米,分米,厘米之间的转换时更轻松地接受小数哪位上是多少分米还是多少厘米或者多少米。当然整个过程就是需要加强学生的说的过程,学生通过说这两个知识的联系,学生对知识就有整体的认识并且转化为自己的认知。在以后的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并需要巧妙地设计一些问题进行引导,尽量把一些难点通过合理的方法进行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并获得新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另外,要时刻提醒自己教师在课堂上不是“主体”,而是“主导”。 诚然,随堂课也好,公开课也好,上课之后我们都会有一些收获,成功抑或失败。如果*时多积累一些这样的感悟,那么,对于提高自己驾御课堂教学的能力非常重要。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13

  人教版三年级(下)数学,安排了《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对第一次接触小数的学生,相对来讲就会有一定的难度和学习的负担。为了能缓解降低难度,我努力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以学生的认知水*、学习心理为基础,营造**课堂,活化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较好的完成了这一节的教学活动。现反思如下:

  首先,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首先复习分数的意义,让学生体会十分之几的含义,为下面学习小数打下基础。小数在生活中学生经常见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身边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材,导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2 .注重学生的直观感知、实际操作,认知、感知小数

  在本课教学中,有意识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获得直接的感观,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以米作单位的.小数对学生来说是较抽象的知识,在教学用米作单位表示几分米的小数,利用多**教学的**,让学生体会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老师适时作出点拨,得出几分米可以写成十分之几米,同样可以写成小数。又通过让学生在米尺上找一找、说一说,在实践操作中理解感知小数的含义。

  3.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营造**课堂氛围

  整节课我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设计试读小数、找身边的小数、组数比赛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

  4.巧用生成资源,促进有效教学

  这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是小数的读法,。我原先想通过学生试读把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读法区别**,使这两部分的读法有了不同,但教学时有两个学生有错误的读法,我及时让其他学生去发现,利用这些生成资源使得学生深刻的了解了小数的读法。

  在整个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有:

  1.整合教材,促进有效教学

  整节课容量较大,大致分为三个知识点:小数的读法、以元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在教学中我总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有点“赶”教学的感觉,

  2.调整板书,运用多种感官,弥补教学不足

  板书的目的是为促进更有效的教学,在板书上再进行一些修改,,并在教学时注重教师语言与板书同步进行,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板书,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仍会努力建构**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合理情景,巧妙设计问题进行引导,把重点、难点运用合理的方法有效处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获得新知。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14

  “认识小数”是新教材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小数的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多数的学生对于小数并不陌生,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讨论交流,再配以适度的讲解,这样的设计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应用的过程。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在教学小数这节课时,我把重点落在小数的读法及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知识链:一、说说生活中的小数,并说出表示价格的小数的实际意义;二、认识表示长度的小数,并知道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三、用小数表示身高,多方面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对于表示价格的小数的实际意义和用小数表示身高这两方面掌握得不错,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学得轻松,也掌握得较好。自我反思,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好:

  一、联系生活,调动认知。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超市里随处可见的商品价格。因此在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说说印象中的小数、找身边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材,这样一开始孩子们就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他们必须去搜索知识库中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所有认知,为学习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同时能让他们很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加强对小数的认识,感悟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生活的气息,并由此总结归纳小数的读法。

  二、由易到难,充分体验。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我通过创设测量和购物的情境(课前让沈佳浩、孙静等分组进行测量和购物,把数据记录下来),把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初步理解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外一种写法。在**教学时,我注意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讲练结合,让学生充分体验。围绕第一道例题的教学(即认识零点几),我设计测量书桌、认识尺上的小数、根据正方形中的涂色部分写小数、在正方形中表示出相应的小数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获得对小数的直观经验,丰富对小数的感知,知道十分之几可以表示成零点几,零点几就是十分之几。

  围绕第二道例题的教学(即认识几点几),我先是让学生认识0.3元,感知3角还可以写成0.3元。我通过形象的一元硬币和十张一角的纸币,让学生说其中的一角是十张一角的几分之几,也就是一元的几分之几。让学生建立起了小数的模型。其次是认识1.2元,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之所以采用价格问题作为学习素材,正是基于学生对价格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形式从“先分再合”的角度感悟1.2元的含义。接着是认识3.5元,这是对形如几点几的一位小数的再次认知,强化了对小数的认识。

  以上几个层次,由易到难,很好地突破了几点几是几和十分之几合起来的数这一教学难点。一堂课下来,即使像学困生王云、赵麟等也能认读小数,了解小数的意义,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15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第六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小朋友们*时逛超市有购物经验,他们对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因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小数的读法和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在内容的呈现上,以学生熟悉的日常事务和生活为场景,通过***、数轴这样的直观、半直观模型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小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 紧密结合生活情境,使同学们在具体实践中了解小数的含义。

  在初步认识小数的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同学说一说在生活中所见到的小数,学生都很善于观察,说了很多生活中的小数,联系了生活,学生都很快地参与到课堂中,从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学生会读小数后,再次让学生回归生活,说一说生活中的小数,读小数我也选择了让学生读生活中的小数,重视在具体情境下的表达。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的人只,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和相关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在多次表述中感悟小数的含义,促进学习的正迁移。

  二、 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注重孩子的合作交流。

  在试读小数和归纳小数的读法时,我先让学生试读,通过读多个小数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小数的读法,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在教学一米三分米为什么是1.3米时,我也是先让学生**思考,然后合作交流,让学生通过把1米*均分成10份,自主地建构起小数与分数的联系,让学生经历猜测、举例、验证、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认识了小数,明白了小数的含义。学完例1后,让学生**完成“做一做”在通过同伴的交流促进每个学生感受理解小数表示的具体含义,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这节课通过读、想、议、说等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参与了学习过程,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课堂气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这节课中,我感觉也有很多不足:这节课中我虽然努力放手,让学生多自主学习,但有时当学生说不出来,还会急于讲述,“放”得还不够。如:在讲授1米三分米为什么是1.3米,学生已经明白,只是**语言不到位,我就又把知识点带领学生重新说一遍。还有就是“做一做”的教学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理解小数和分数的关系,正确的做出此题,但我仍然怕学生不理解,又解释了很多内容,结果时间后面巩固练习的时间很紧张。

  总之这节课让我深深地认识到:学生的生活很丰富,他们很善于观察生活,教师应把学生的生活当宝贵资源,充分利用,通过已有认知引导新知。课堂上把学习的时间、空间、展示机会留给了学生。师生、生生间的共同探讨交流、讨论、才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