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典型案例(中学生人际交往各种障碍的原因)
中学生人际交往各种障碍及案例1
[案例]小张以总分超过“重点线”五十多分的绝对优势考入某重点高中。入学后,他偶然得知自己的分数比班上大部分同学高出许多,因此,他产生了一种优越感。在与其他同学的交往过程中,他总是不自觉地扮演着“优胜者”或“**者”的角色,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与周围的同学交流,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他常常在不经意间伤害了别人,造成与同学之间的冲突和摩擦。不仅如此,他甚至连自己的任课教师都不放在眼里。渐渐地,同学们离他远去,不愿意与他交往;教师也对他产生了不良的“观感”,对他印象不佳。在“离群索居”的孤独中,小张逐渐陷入了极度苦闷的情绪之中。
[案例分析与策略]小张的人际交往状况不佳,完全是由其认知障碍所致。认知障碍所导致的人际交往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排斥。一个人如果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或他人,就会形成自卑或自负的自我认知偏差;自卑也好,自负也罢,都会直接影响其人际交往状况。
认知障碍的具体表现有:对人际关系好坏界定的认知偏差、对他人评价的认知偏差、对自我评价的认知偏差等。上述案例中,小张的认知障碍主要表现为对自我评价的认知偏差。他过高地估计和评价自己,同时又过低地估计和评价别人,自负心理膨胀,自以为是,盛气凌人;在人际交往中,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和感受,这样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必败无疑。
***说:“友谊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毫无疑问,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也应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接纳、相互承认、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相互猜忌、相互讥讽、相互排斥或相互看不起。因此,中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必须自觉地排除认知障碍,在正确看待自己的同时,更要正确地认识他人;教师更要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认知障碍,这样,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才能**融洽。
中学生人际交往各种障碍及案例2
[案例]小王和小李原本是一对好朋友。*时他们一起出入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宿舍、食堂,可谓情同兄弟,形影不离。他们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人生目标;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两人的学习成绩都很好。后来,小王被同学们推选为学生会的学习**,这时小李的心理就失去了*衡。他认为,两人的学习成绩、工作能力等都不相上下,各方面表现也差不多,为什么好友小王能当学习**,还被评为“三好生”,而自己却“一事无成”呢?小李百思不得其解,越想心情越糟糕,心中开始滋长不满和怨恨情绪。从此,两个好友开始疏远,小李还经常无中生有,造谣中伤,使小王受到伤害,两人关系越来越紧张,一对好朋友似乎变成了仇人。
[案例分析与策略]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判断和内心体验,是一种好恶倾向。情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仅具有动力作用,推动或阻滞交往行为;还具有重要的信号交际功能,传达着交往的信息。当消极的“情感信号”在交往对象之间传递时,交往的状况是不容乐观的。人在冷漠、嫉妒、悲观、羞怯、自闭、自恋等消极情感的支配下,就会产生相互排斥。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情感障碍。
上述案例,在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屡见不鲜,其根源是“嫉妒”这种情感障碍在作祟。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如相貌、家庭环境、学习成绩、能力素质、人际关系等,于是他们对比自己“强”的同学又妒又恨,在背后千方百计地**他人。这种嫉妒心理产生的根源,正如培根所说:“嫉妒者往往自己没有优点,又找不到别人的`缺点,因此,他只能用破坏别人幸福的办法来安慰自己。”
嫉妒是对人伤害最大、最严重的一种情感障碍表现。嫉妒是痛苦的制造者,是一种十分狭隘而又危险的情感状态;它不仅严重影响人际关系,而且强烈的嫉妒心可以吞噬人的理智和灵魂,在嫉妒心的驱使下,有人采取造谣、中伤甚至更极端的做法,来达到心理*衡,最终害人害己。
嫉妒是人际交往的大敌。教师要教育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应多从提高自身修养上下工夫,要树立自信心,要勇于接受自己、悦纳自己,继而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你自身条件的优劣,而是因为你的存在,存在本身就是价值。要让学生切记: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嫉妒只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和尊重,到头来,也就失去了自我和本真。
中学生人际交往各种障碍及案例3篇扩展阅读
中学生人际交往各种障碍及案例3篇(扩展1)
——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3篇
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1
人际交往心理障碍一:忌妒
西班牙作家赛万斯指出:“忌妒者总是用望远镜观察一切,在望远镜中,小物体变大,矮个子变成巨人,疑点变成事实。”忌妒是对与自己有联系的、而强过自己的人的一种不服、不悦、失落、仇视,甚至带有某种破坏性的危险情感,是通过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态。当看到与自己有某种联系的人取得了比自己优越的地位或成绩,便产生一种忌恨心理;当对方面临或陷入灾难时,就隔岸观火,幸灾乐祸。甚至借助造谣、中伤、刁难、穿小鞋等**贬低他人,安慰自己。正如黑格尔所说:“有忌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便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低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
忌妒的特点是:
针对性———与自己有联系的人;
对等性———往往是和自己职业、层次、年龄相似而超过自己的人;
潜隐性———大多数忌妒心理潜伏较深,体现行为时较为隐秘。
人际交往心理障碍二:自负
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目中无人。与同伴相聚,不高兴时会不分场合地乱发脾气,高兴时则海阔天空、手舞足蹈讲个痛快,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和别人的态度。另外,在对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上,过高地估计了彼此的亲密度,讲一些该讲的话。这种过于亲昵的行为,反而会使人出于心理防范而与之疏远。
人际交往心理障碍三:自卑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如果各项活动取得成绩而得到老师、家长及同伴的认可、**和赞许,便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求知欲,内心获得一种快乐和满足,就会养成一种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相反,他们会产生一种受挫感和自卑感。个体自卑感的形成主要是社会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
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
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四:多疑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不好的心理品质,可以说是友谊之树的蛀虫。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的:“多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观上设定他人对自己不满,然后在生活中寻找证据。带着以邻为壑的心理,必然把无中生有的事实强加于人,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这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一种盲目想象。
人际交往心理障碍五:羞怯胆小
羞怯心理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一种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际场所或大庭广众之下,羞于启齿或害怕见人。由于过分的焦虑和不必要的担心,使得人们在言语上支支吾吾,行动上手足失措。长此下来,会不利于与他人正常交往。
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六:干涉别人的私事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人需要一个不受侵犯的生活空间。同样,人人也需要有一个自我的心理空间。再亲密的朋友,也有个人的内心隐秘,有一个愿向他人坦露的内心世界。有的人在相处中,偏偏喜欢询问、打听,传播他人的私事,这种人热衷于探听人的情况,并不一定有什么实际目的,仅仅是以刺探别人隐私而沾沾自喜的低层次的心理满足而已。
人际交往心理障碍七:敌视
这是交际中比较严重的一种心理障碍。这种人总是以仇视的目光对待别人。这种心理或许来自童年时期的家庭环境,由于受到虐待从而使他产生别人仇视我,我仇视一切人的心理。对不如自己的人以不宽容表示敌视;对比自己厉害的人用敢怒不敢言的方式表示敌视;对处境与己类似的人则用攻击、中伤的方式表示敌视。使周围的人随时有遭受其伤害的危险,而不愿与之往来。
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2
一、人际交往常见的心理障碍
有些人在于他人交往时经常是手足无措,紧张冒汗,满脸通红,口干舌燥,心跳加快,恨不得尽快逃开人群。人际交往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些?
1、猜忌心理
有这种心理的人喜欢用不信任的眼光打量别人和看待外界事物。比如,看到其他同志私下议论,就以为在讲自己的坏话;奖金被扣除几元,就认定是某某人从中作梗…猜忌成癖的人,捕风捉影,节外生枝,结果只能自寻烦恼,制造隔阂。
2、怯懦心理
涉世未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辞令的人,容易产生这种心理。他们在话锋闪烁的论辩中,由于怯懦,不敢发表深思熟虑后的真知灼见;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由于怯懦,酝酿已久的大胆计划设想不能实 怯懦心理,是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一根绳索,应决断而弃之。
3、排他心理
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需要不断地更新创造,否则就会失去活力,甚至产生副效应。排他心理恰好忽视了这一点,表现为抱残守缺,不去延伸认识的触角、拓宽思维领域,只能促使人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里兜圈子。
4、逆反心理
求异思维并不等于标新立异与专唱反调。有些人认识不到这一点,于是就产生这种现象:你说某种错误观点站不住脚,他就偏要挖空心思为其辩护;你指东,他偏要向西。这种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其消极作用显而易见。
5、冷漠心理
有人认为,言词尖刻、态度孤傲、表情冷峻,就是“有个性”,于是崇尚冷漠成为一种时髦。其实,这是一种病态,它会使年轻人孤芳自赏、活泼浪漫的天性萎缩,从而步入寡合的死胡同。因而,也是一种应该坚决克服的心理现象。 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人际交往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我的发展、心理的调适、信息的沟通、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协调,都离不开人际交往。每一个人都希望善于交往,都希望通过交往建立起和睦的家庭关系、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同事关系..而这些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使个人在温馨怡人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但在实际的交往过程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些在人际交往中颇受好评,很得“人缘”的人一般有以下特点:乐观、聪明、有个性、**性强、坦诚、幽默感、能为他人着想、充满活力等等,当然,不是说这些特点都具备才能有好的人际交往。而那些在人际交往中不太受欢迎的人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自私、心眼小、斤斤计较、孤傲、依赖性、自我中心、虚伪自卑、没有个性等等。有了以上的参照标准,大家都可以对照自己,扬长避短。当然,在人际交往中,最主要的是坦诚,每个人都是**的个人,不能丧失掉自我,阿谀奉承、随声附和并不能换来良好的人际交往。 如何在人际交往中正确地估价自己和别人,古语说得好:“人贵有自知之明。”何为“贵”,为何“贵”,贵,说明其难,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的确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错误的自我估价中,对交往妨碍最大的,莫过于自卑和自傲。
6、羞怯心理
羞怯心理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一种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际场所或大庭广众之下,羞于启齿或害怕见人。由于过分的焦虑和不必要的担心,使得人们在言语上吱吱唔唔,行动上手足失措。长此下来,会不利于同他人正常交往。
二、人际交往的原则
l、*等原则
****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等的关系,在我们的社会里,人们之间只有社会分工和职责范围的差别,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论职位高低、能力大小,还是职业差别、经济状况不同,人人享有*等的**、法律**和人格的尊严,都应得到同等的对待,因此人与人之间交往要*等相待,一视同仁,相互尊重,不亢不卑。要尊重别人的爱好、习惯、风俗。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尊重自己。
2、真诚原则
真诚待人是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保证,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才能相互理解、接纳、信任,才能团结相处真诚团结是现代社会事业成功的客观要求。就人生而言,仅靠个人微薄的力量是难以到达成功、幸福境界的。交往中要真诚待人,实事求是,要胸怀坦荡,言行一致。相互信任,尊重别人,谦虚谨慎,文明礼貌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友爱原则
*儒家有“仁者爱人”之传统,在我们****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更应团结友爱。人际交往中要主动团结别人。容人者,人容之。互相尊重,虚怀若谷、宽宏大度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友爱就是要爱同志、爱朋友、爱同事、爱人民。真正的爱心就表现在帮人一把,在别人需要时,奉献自己的力量。
4、互助原则
互相关心,互助互惠,是人际交往的客观需求,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有困难,需要他人帮助;工作中,也需要在各自的职位上互相配合、互相**、通力合作。互相帮助是**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人有难,众人相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相互帮助就是要乐于帮助别人,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一定要热情帮助。互助互惠,一个不愿意帮助别人的人,很难要求别人自愿帮助他。互相帮助不是互相利用,互相利用不是践行真诚和友爱。
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3
1.自负
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目中无人。与同伴相聚,不高兴时会不分场合地乱发脾气,高兴时则海阔天空、手舞足蹈讲个痛快,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和别人的态度。另外,在对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上,过高地估计了彼此的亲密度,讲一些不该讲的话。这种过于亲昵的行为,反而会使人出于心理防范而与之疏远。
2.忌妒
西班牙作家赛万斯指出:“忌妒者总是用望远镜观察一切,在望远镜中,小物体变大,矮个子变成巨人,疑点变成事实。忌妒是对与自己有联系的、而强过自己的人的一种不服、不悦、失落、仇视、甚至带有某种破坏性的危险情感,是通过把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态。当看到与自己有某种联系的人取得了比自己优越的地位或成绩,便产生一种忌恨心理;当对方面临或陷入灾难时,就隔岸观火,幸灾乐祸;甚至借助造谣、中伤、刁难、穿小鞋等**贬低他人,安慰自己。正如黑格尔所说:“有忌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便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低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
忌妒的特点是:针对性—与自己有联系的人;对等性—往往是和自己职业、层次、年龄相似而超过自己的人;潜隐性—大多数忌妒心理潜伏较深,体现行为时较为隐秘。
3.多疑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不好的心理品质,可以说是友谊之树的蚀虫。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的:“多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观上设定他人对自己不满,然后在生活中寻找证据。带着以邻为壑的心理,必然把无中生有的事实强加于人,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这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一种盲目想象。
中学生人际交往各种障碍的原因
4.自卑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如果各项活动取得成绩而得到老师、家长及同伴的认可、**和赞许,便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求知欲,内心获得一种快乐和满足,就会养成一种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相反,他们会产生一种受挫感和自卑感。个体自卑感的形成主要是社会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
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自卑的人并不一定表现为能力差,相反是自已期望过高,不切实际,因此必然容易导致失败。
5.干涉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人需要一个不受侵犯的生活空间;同样,人人也需要有一个自我的心理空间。再亲密的朋友,也有个人的内心隐秘,有一个不愿向他人坦露的内心世界。有的人在相处中,偏偏喜欢询问、打听,传播他人的私事,这种人热衷于探听别人的情况,并不一定有什么实际目的,仅仅是以刺探别人隐私而沾沾自喜的低层次的心理满足而已。
6.羞怯
羞怯心理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一种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际场所或大庭广众之下,羞于启齿或害怕见人。由于过分的焦虑和不必要的担心,使得人们在言语上吱吱唔唔,行动上手足失措。长此下来,会不利于同他人正常交往。
腼腆有三种情况:一是生性内向、沉静。二是由于过于自爱,过于重视自己的言行。三是曾遭受某种挫折,而变得消极被动。对第一种情况,要加强性格锻炼,对第二、第三种情况,要改变观念,树立生活的信心,并培养交际技巧。
7.敌视
这是交际中比较严重的一种心理障碍。这种人总是以仇视的目光对待别人。这种心理或许来自童年时期被家庭环境使人受到的虐待从而使他产生别人仇视我,我仇视一切人的心理。对不如自己的人以不宽容表示敌视;对比自己厉害的人用敢怒不敢言的方式表示敌视;对处境与己类似的人则用攻击、中伤的方式表示敌视。使周围的人随时有遭受其伤害的危险,而不愿与之往来。
8.孤僻
这种人孤芳自赏,只是认为别人世俗浅薄。克服孤僻的关键在于打破自己设置的心理障碍,敞开心扉,用坦荡、真挚的感情去赢得别人的理解和友谊。
9.角色固执
人的一生需扮演多种角色,不知道适时变通自己,就会形成社会角色固执。比如,有人在单位是**,习惯向**发号施令,可把这个社会角色用在对待妻子上,妻子就不会买他的账;用它来对待朋友,朋友更会认为他盛气凌人,不值得交往。
中学生人际交往各种障碍及案例3篇(扩展2)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对策3篇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对策1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
大学生是一群充满朝气的群体,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情感丰富,对自我认识进一步深入,自我意识趋成熟与完善。大学生人际交往增多,社会适应能力增强。一些大学生还建立了较稳定的恋爱关系。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上体现出如下特征。
1.交往以人格*等为基础。人与人交往的基础是建立在人人*等的基础上的,*等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已基本成熟。因此,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把*等的交往作为继续交往的基础。
2.交往对象、范围、内容、方式的开放性。大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他们为了更好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大都采取积极的心态,积极主动的与他人进行交往,能以主动开放的姿态面对现实社会。
大学生交往对象从过去的同学、教师扩大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交往的范围也从寝室、班级、学校扩大到社会各领域。交往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理智上的良朋、情感上的挚友、甜蜜的爱情是大学生追求的目标。交往方式也放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体现出交往方式的多样性。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为大学生在传统的交往方式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新兴的内容,无线通讯工具——手机、网络中的聊天室、电子信箱、“微博”、“QQ”等被当代大学生广泛应用。新交流方式的使用,打破了传统人际交流的时间、空间限制,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3.较单纯的精神性。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中学阶段相比较,有了一定的实用性和功利性,但是主体上还是以情感性、精神性为主。人们常说同学友谊最珍贵就体现了这一点。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多数以合得来作为交往的准则,对自己朋友的期望值较理想化,易用理想化的标准来衡量朋友。
二、大学生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不适应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是个人的行为,而且时常表现异常,就有可能是交往障碍,常见的表现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认知障碍。其可能的表现是对人际关系的过分理想化,容易想当然,所有的交往都希望是出自于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并不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出发。有的时候,可能对方或者当时的情况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就对在现实和理想中产生极大的落差,从而会以失败告终。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大学生年纪尚轻,待人处事还没有那么成熟,容易一厢情愿,喜欢把许多事物和人往自己理想的角度去想象,而并不去看到事物本质的情况和事实。
2.情感障碍。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情感色彩过浓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情感色彩过浓表现在两个极端的方面:(1)过于自卑、害羞和嫉妒心理,在很多时候,由于无法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被许多表象把蒙弊,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显的过于小心,不敢表现自己。因为怕自己说错或做错,而缺乏自信,使得在人际交往中反而不自然,害羞的表现往往是说话声音太小,在人际交往中腼腆,动作不自然,严重一些的会怯于与人交往;(2)过度自负与孤僻,另外一种情况却是恰恰相反。因为年轻,以为自己知道的很多,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处处表现出心高气傲,看不起别人的情感,而忽视了别人的感受,让与之交往的人感觉很不舒服,从而导致交往障碍。过度自负有的大学生就会比较孤僻,自命清高,别人觉得跟他交往不舒服,而他自己会慢慢觉得,别人都不在他眼里,不愿意跟人沟通,行为和心理就会越来越孤僻。
三、如何建立**的人际关系
(一)把握成功的交往原则
1.*等交往。作为一个个体的人,我们从人格到做人上都是相互*等的,人与人的关系也应该是*等的,所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等的交往原则,才是正确和可行的。不要过高的估计自己,也不要太自卑,一颗*常心对待自己,对待他人。
2.尊重他人。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最基本表现就是对他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生活方式和习惯。只有相互尊重才能相互信任,坦诚相待,缩短交往的心理距离。
3.真诚待人。就是真心实意,坦诚相待,从心底感动他人而最终获得他人的信任,它是人们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础。只有以诚相待才能建立深厚友谊。真诚待人,在热心帮助他人的同时,还能指出朋友的不足和缺陷。
4.互助互利。人际关系以能否满**往双方的需要为基础。交往双方的心理需要都能获得满足,其关系才会继续发展。坚持互助互利原则,就要与人为善,乐于帮助别人。还要善于求助别人,别人帮助你克服了困难,他也会感到愉快,这也可以促进双方的情感交流。
5.讲究信用。信用是能够履行诺言而取得的信任,它是长时间积累的信任和诚信度。讲信用就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要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从我们大学生自身做起。
6.宽容大度。古语讲“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待人宽、克己薄、为善最乐”。让一步宽宏大度,容忍谦让,是为人之美德,之雅量。以退让的精神待人处事,是高明之举。宽容能化解人际交往中产生的误解和矛盾,这样既维护了团结和睦,又避免了相互伤害。
(二)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
1.语言艺术。语言艺术是运用语言的**创造审美的形象的一种艺术形式。“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话告诉我们交往时要注意运用语言的艺术。语言艺术运用恰当可以起到鼓励和赞美的作用,它可以调剂人际交往中出现的矛盾。(1)称呼得体。恰当得体的称呼,使人能获得一种心理满足,使对方感到亲切,交往便有了良好的心理气氛。(2)说话注意礼貌。语言艺术运用得好,就能吸引和抓住对方,从内容到形式适应对方的心理需要、知识经验、双方关系及交往场合,使交往关系密切起来。
2.非语言艺术。非语言艺术一般包括眼神、手势、面部表情、姿态、位置、距离等。掌握和运用好这种交往艺术,对大学生搞好人际交往是不可少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根据谈话的内容和场合,正确运用非语言艺术,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有时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大学生还要学会有效地聆听。
(三)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增强自身的人际吸引力。大学生如何增强人际吸引力,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呢?
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心理学家卡耐基总结出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六种途径:(1)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2)微笑。(3)多提别人的名字。(4)做一个耐心的听者,鼓励别人谈他们自己。(5)谈别人感兴趣的话题。(6)以真诚的方式让别人感到他很重要。
2.提高个人的外在、内在素质。追求美、欣赏美、塑造美是人的天性。美的外貌、风度能使人感到轻松愉快,并且在心理上构成一种精神的酬赏。所以,大学生应恰当地修饰自己的容貌,扬长避短,注意在不同场合下选择样式和色彩符合自己的服装,形成自己独特的气质和风度。同时,大学生应注意追求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协调一致,即外秀内慧,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和人格素养。通过个人内在、外在素质的提高提高自己对他人的吸引力
3.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增强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大学生要不断学习,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素质、能力水*,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个人的整体素质是个人在人际交往中的本钱。
(四)正确把握自己与别人的关系
学会转换角色,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能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在与别人的关系中努力做到:(1)“把自己当别人”:用*常心看待自己的得失**,把它看成发生在别人身上,不因自己的情绪变化而影响人际关系。(2)“把别人当自己”:设身处地通过角色转换,才能善解人意,去急人之所急,痛人之所痛。(3)“把别人当别人”:既尊重别人,不干涉对方隐私,做到内外有别,男女有别,不冒犯对方的个人空间。(4)“把自己当自己”:在自知的基础上建立自尊自信,扬长避短,更成熟地与别人相处。这四点融会贯通不容易,但每个人只要用心去做,尽力去做,就会越做越好。
知易行难,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仅仅掌握了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技巧就能形成的。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以开放的心态积极主动的与他人进行交往。如果你努力朝这个方向前进,你就会发现一切正在悄然改变:朋友之间的不快荡然无存,能够畅言的越来越多,亲友间有了深挚的友爱。你会过得充实愉快,觉得人际交往是一件自然与轻松的事,从而对学习生活持以乐观的态度,对大学生活以及以后的人生充满信心。这样你的学习生活将会丰富充实、充满快乐,你的人生将会更加幸福美满。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对策2
大学生在交往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义。迈进大学校园,因刚从紧张、繁重的高中学习生活中走出来,没有时间和机会深入社会,对于人际关系,大脑中几乎是一片空白。而大学生活,又恰恰需要交往,需要沟通。那么如何打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局面?使其在人际交往中不四处碰壁,应该掌握以下原则:
2.1*等交往*等主要指交往双方态度上的*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做人的尊严和法律上的**与义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等的关系。在交往过程中,如果一方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发号施令、颐指气使,那么他很快便会遭到孤立。大学生往往个性很强,互不服输,这种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绝不能高人一头,更不能因同学的出身、家庭、经历、长相等方面的客观差异而对人“另眼相看。”
坚持*等的交往原则,就要正确估价自己,不要光看自己的优点而盛气凌人,也不要只见自身弱点而盲目自卑,要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和感情,这是人际交往的基础。
2.2尊重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并期望在各种场合中得到尊重。尊重能够引发人的信任、坦诚等情感,缩短交往的心理距离。一般来说,大学生的自尊心都较强,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尤其要注意尊重的原则,不要损伤他人的名誉和人格,承认或肯定他人的能力与成绩。否则,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坚持尊重的原则,必须注意在态度上和人格上尊重同学。*等待人,讲究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不开恶作剧式的玩笑,不乱给同学取绰号,尊重同学的生活习惯。
2.3真诚待人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使交往双方建立信任感,并结成深厚的友谊。诚实又是成功交往的基础,知心朋友和牢固的友谊是通过真诚相处才获得的。那么。怎样做到诚实呢?简单的说就是一要正直无私;二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三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坚持真诚的原则,必须做到热情关心、真心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对朋友的不足和缺陷能诚恳批评。对人、对事实事求是,对不同的观点能直陈己见而不是口是心非,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做到肝胆相照、赤诚待人、胸怀坦白。
2.4互助互利人际关系以能否满**往双方的'需要为基础。如果交往双方的心理需要都能获得满足,其关系才会继续发展。因此,交往双方要本着互助互利原则。互助,就是当一方需要帮助时,另一方要力所能及地给对方提供帮助。这种帮助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可以是脑力的。也可以是体力的。一个人如果只想得到别人帮助,而不去帮助别人,关心别人,是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的。
坚持互助互利原则。就要破除极端个人**,与人为善,乐于帮助别人。同时,又要善于求助别人。别人帮助休克服了困难,他也会感到愉快,这也可以进一步沟通双方的情感交流。
2.5讲究信用 诚信是一个人内在气质的反映,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是成功的伙伴,是无形的资本,是**民族古老的传统。信用原则要求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说真话,言必行,行必果。答应做到的事情不管有多难,也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办到。如果经再三努力而没有实现。则应诚恳说明原因,不能有“凑合”、“对付”的思想。_守信用者能交真朋友、好朋友:不守信用者只能交一时的朋友或终将被抛弃。
坚持信用原则,要做到有约按时到,借物按时还,不乱猜疑,不轻易许诺、信口开河,让人家空欢喜。
2.6宽容大度 人际交往中产生误解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大学生个性较强,接触密切。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做到“**肚里能撑船”。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在宽容别人身上的缺点时,应该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要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古人说得好,水至请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明白了这些道理,就会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真诚。从而获得多一些友谊。
2.7保持距离 保持距离感决不是设置心灵上的屏障或戒备防线,它因人、因场合而异,人与人之间亲密程度的不同所保持的距离是不相同的。同学之间要处理好人际关系,保持牢固的友谊,就必须象刺猬彼此相抱着取暖。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样既能感受到对方的温暖又免于相互之间的伤害。懂得了这一道理,我们就学会了尊重和被尊重,就能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总之,对于在校大学生,要从各方面锻炼自己,克服各方面的心理问题,改善人际关系,使自己能够适应大学生活。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心理趋于成熟的时期,特别需要别人的理解,愿意向别人倾诉自己的思想,以便通过别人的理解与安慰而对压抑的情绪进行调节,使心理压力缓解。另外,重视人际交往,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不仅是大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功走向社会的需要。
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典型案例
中学生人际交往各种障碍及案例3篇(扩展3)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3篇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1
为了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分析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我们选取信阳师范学院、广东医学院等中东部高校作为**地点,以自填问卷的方式和集中填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568份,有效回收率85.3%。**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但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缺乏交往的主动性、社交能力普遍较差、对自身沟通表达能力的不肯定、交往中多处于被动角色以及部分学生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成为该群体人际交往的主要问题。而性格、兴趣、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和年龄等成为了影响人际关系的前五位个体因素;老师对大学生沟通表达的重视程度、学校课程设置及推广、外部兼职机会等构成了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外部因素。
一、大学生校园活动参与情况
校园活动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台和载体,大学生校园活动的参与情况是其人际交往状况及能力的重要表征。
1、大部分学生没有担任过学生**
在被**的学生中,担任或曾经担任过学生**的占39.1%;未担任过学生**的占60.9%。由此看出,超过一半的大学生没有担当过学生**的经历。
2、多数大学生参加过校园文化活动
至于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情况,在被访大学生中,参加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占绝大多数,占到74.8%,而未参加过校园文化活动的仅占到25.2%。
3、不少学生没能认识到加入社团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而加入社团者多数为培养兴趣爱好
加入学校社团是锻炼大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表达的重要途径。在被**的大学生中,有24.9%的大学生没有加入过社团;加入过1个社团的占33.3%;加入过2各社团的占28.0%;加入过3各社团的占11.5%;加入过4个、5个和8个社团的分别占1.4%、0.5%和0.4%。
**数据显示:在被访者中,认为社团活动对人际关系“影响很大”的大学生占8.5%,认为社团活动对人际关系“影响较大”的大学生占35.0%,此两者合计比例为43.4%,不足一半;认为社团活动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说不清”的大学生占25.9%;认为社团活动对人际关系“影响不大”的大学生占28.6%,认为社团活动对人际关系“没影响”的大学生只占2.0%,此二者合计则为30.6%,约占到三分之一。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多数大学生加入社团是为了“培养兴趣爱好”的占到56.5%,超过了一半;其次是为了“发展人际关系”和“锻炼能力”的被访大学生各占15.5%,均占较少比例;仍有部分学生加入社团是为了“打发时间”、“休闲放松”或其他原因加入社团的,均占到5.0%左右。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认知状况及存在问题
1、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认知状况
(1)被访者普遍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大學生对于人际关系作用的看法,普遍都倾向于认为人际关系是重要的。**数据显示:在被访大学生中,认为人际关系“很重要”的占到34.9%,认为人际关系“比较重要”的占到48.3%,单此两项合计就达到83.2%,再加之认为人际关系“一般重要”的占到15.9%,此三项合计可高达99.1%。而认为人际关系“不太重要”或“不重要”的学生仅不足1.0%。
(2)大学生对人际关系作用的认识。大学生对人际关系作用的认识表现在对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上。一是人际关系对学习的影响。在被访大学生中,认为人际关系对学习“影响很大”的占18.0%,认为人际关系对学习“影响较大”的占43.6%,此二者合计则占61.7%,接近三分之二;而认为人际关系对学习的影响“说不清”的占20.5%,认为人际关系对学习“影响不大”的占15.9%,认为人际关系对学习“没影响”的仅占1.9%。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普遍都认为人际关系对学习都是有或大或小的影响。
二是人际关系对生活的影响。至于大学生对“人际关系对生活的影响”的看法,在所**的大学生中,认为人际关系对生活“影响很大”的占23.6%,认为人际关系对生活“影响较大”的占51.1%,此二者合计则占74.8%,接近四分之三;而认为人际关系对生活的影响“说不清”的占16.6%,认为人际关系对生活“影响不大”的仅占8.3%,认为人际关系对生活“没影响”的不足1.0%。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人际关系对生活是有影响的。
三是人际关系对工作的影响。在“人际关系对工作的影响”这一问题上,在被访大学生中,认为人际关系对工作“影响很大”的占43.6%,认为人际关系对工作“影响较大”的占44.3%,此二者合计则占87.9%,超过五分之四;而认为人际关系对工作的影响“说不清”的占9.0%,认为人际关系对工作“影响不大”的仅占2.7%,认为人际关系对工作“没影响”的不足1.0%。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人际关系对工作是有影响的。
2、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多数大学生对人际关系有较高关注度,但却认为并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通过**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也大多对人际关系持关注态度。在被访的大学生中,对人际关系“经常注意”的占到51.1%,超过了一半;对人际关系“偶尔注意”的占到39.4%,此两项合计就高达90.5%。而对人际关系“不注意”或*时“没想过”的总共不足10.0%。
尽管多数大学生对人际关系保持较高关注度,但他们的期望与现实情况往往是不一致的。大学生总体上认为人际关系是重要的并且*时比较注意,但真正“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却并不占多数。在被访的大学生中,只有33.2%认为自己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而认为“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占36.9%,再加之持“不清楚”模糊状态的169人,二者合计所占比例高达66.8%。
对于大学生而言,宿舍内人际关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现实中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状况:在被访的大学生中,认为宿舍人际关系“很好”的占45.2%,还不足一半;而宿舍人际关系“还行”的就占49.1%,接近一半;不过,宿舍人际关系“说不清”、“不太好”或“很差”的大学生也为数寥寥,只占5.7%。这说明多数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状况一般,尚有待进一步改进。
(2)多数大学生缺乏与人交往的主动性。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更多的表现在大学生的主动性方面。在被访大学生中,表示“愿意”与陌生人主动交谈的占43.0%,尚不足一半;而表示“不愿意”与陌生人主动交谈的则有约三分之一;持“无所谓”态度的约占四分之一。
在对待陌生人的态度问题上,在所**的大学生中,表示会“真诚相待”陌生人的占50.5%,勉强超过一半;而表示会对陌生人“小心谨慎”的占到45.5%,居然接近了一半。另外,还有4.0%的人表示对陌生人会“尽量躲避”。
对于是否有勇气在公开场合发表看法的情况,在被访大学生中,表示有勇气在公开场合发表看法的占到4*%;而表示没有勇气在公开场合发表看法的占到27.2%,超过了四分之一;另外,持模糊态度“不清楚”的也有26.3%,超过了四分之一。
同老师的沟通状况也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表现。**发现,在*时,大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情况不容乐观。在被访大学生中,“经常”与老师沟通的仅占9.3%,“偶尔”与老师沟通的占18.5%,两项合计仅为27.8%;而“极少”与老师沟通的就占47.9%,“从不”与老师沟通的占到24.3%,此两项合计则其所占比例高达72.2%。
(3)大学生社交能力普遍较差。社交能力是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发现,大学生社交能力不容乐观。在被访大学生中,认为大学生社交能力状况“很好”的占5.4%,社交能力状况“比较好”的占29.5%,此两者合计占到35.0%,刚刚超过三分之一;认为社交能力状况“一般”的占55.7%,超过一半;认为社交能力状况“不太好”的占8.1%;认为社交能力状况“很差”的占1.1%。
(4)大学生对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不太肯定,沟通更看中“语言”因素。**发现,对于自己的沟通能力状况,大学生普遍不太肯定。在被访的大学生中,对于自己的沟通能力状况表示“非常满意”的仅占7.5%;表示“比较满意”的占32.7%;表示“一般满意”的占45.6%,接近一半,表示“不太满意”的占14.2%。
对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状况的**发现:在被访大学生中,表示“很容易与他人沟通”的占63.1%,接近三分之二;而表示“别人经常不理解自己的话”的占6.5%;表示“反复叙述才能表达清楚”的占30.3%,约占到三分之一,这一比例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对于“沟通时应注意的因素”这一问题,在被访者中,有70.8%的大学生认为是“语言”,占绝大多数;有11.5%的大学生认为是“表情”,有11.0%的大学生认为是“心态”,只有5.9%的大学生认为是“动作”。
(5)大学生社会交往中多处于被动角色,应对“冷场”策略不一。我们对于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角色的**,其结果更值得我们思考。在被访大学生中,社会交往中作为“主角,引导谈话的主题”的占33.9%,约三分之一稍强;作为“配角,被动跟随他人谈话”的则占61.1%,接近三分之二;另外,还有4.9%的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常常被忽视”。
对于沟通中的冷场状况,大学生的应对策略各有不同。在被**的大学生中,在面对沟通中的冷场状况时选择“保持沉默”的占16.0%;选择“引出新话题”的占73.2%;选择“借故走开”的占6.5%;另外还有4.3%的大学生根本“不知所措”。
(6)部分大学生表达能力有待提高。通过**发现:在被访大学生中,能够“清晰准确”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仅占9.3%;能够“比较准确”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占49.7%,不到一半;可以“一般准确”地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占34.3%;“需要重复表达”的占1.8%;还有4.8%的被访者“不善表达”。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分析
1、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个体因素
大学生个体背景情况构成了影响人际交往的内部因素。而**数据显示出性格、兴趣、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和年龄等成为了影响人际关系的前五位个体因素。
(1)性格因素。超过一半的被访者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第一位的因素主要是性格。就被访大学生的回答中,对于“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一位因素”的看法情况如下:超过一半人次的被访者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一个因素是“性格”,占57.6%;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一个因素是“年龄”的人次占13.5%;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一个因素是“兴趣”的人次占10.2%。而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一个因素是“地域”、“文化程度”、“民族”、“家庭结构”或是“其它”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不足10.0%。
(2)兴趣因素。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二位因素集中于兴趣。在对于“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二位因素”的回答中,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二位因素是“兴趣”的人次占33.9%;認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二位因素是“文化程度”的人次占22.6%,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二位因素是“性格”的人次占20.0%,而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二位因素是“地域”、“家庭结构”、“年龄”、“民族”或是“其他”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不足10.0%。
(3)文化程度因素。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三个因素集中于文化程度。对于“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三个因素”的看法,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三个因素是“文化程度”的人次占30.3%;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三个因素是“兴趣”的人次占20.7%;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三个因素是“年龄”的人次占14.4%;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三个因素是“家庭结构”的人次占13.5%;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三个因素是“性格”的人次占11.5%;而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三个因素是“地域”、“民族”或是“其他”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尚不足5.0%。
(4)家庭结构因素。影响人际关系的第四位因素主要是家庭结构。对于“影响人际关系的第四位因素”的看法,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四位因素是“家庭结构”的人次占20.6%;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四位因素是“兴趣”的人次占20.2%,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四位因素是“年龄”的人次占19.4%;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四位因素是“文化程度”的人次占17.9%;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四位因素是“地域”的人次占12.3%;而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四位因素是“性格”、“民族”或是“其他”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尚不足10.0%。
(5)年龄因素。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五位因素主要是年龄。对于“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五位因素”的看法: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五位因素是“年龄”的人次占24.3%;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五位因素是“地域”的人次占23.2%;認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五位因素是“家庭结构”的人次占19.5%;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五位因素是“兴趣”、“民族”、“文化程度”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在10.0%左右;而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五位因素是“性格”或“其他”回答人次就更少,均只占到不足5.0%。
2、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学校因素
老师对大学生沟通表达的重视程度、学校课程设置及推广、外部兼职机会等构成了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外部因素。
(1)大学老师对大学生沟通表达的重视程度不足。大学老师对沟通表达的重视程度往往会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发现,大学老师对大学生沟通表达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在被访大学生中,认为其大学老师“经常强调”沟通重要性的只占29.3%;认为其大学老师“偶尔强调”沟通重要性的占59.4%;其大学老师“从不强调”沟通重要性的也有11.3%。
(2)大学中有关人际交往的讲座不多。学校开设有关人际关系的`讲座是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发现,被**大学生所在学校开展关于人际关系讲座的情况并不乐观:在被访大学生中,认为自己的学校关于人际交往的讲座“很多”的只占9.1%;有41.5%大学生表示自己学校关于人际交往的讲座“一般”,不到一半;表示自己学校关于人际交往的讲座“很少”的占40.8%,将近一半;而有8.6%大学生则表示自己学校关于人际交往的讲座根本“没有”。
(3)明确知道所在学校开设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课程的人数不足一半。所在学校开设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课程是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表达的重要途径。但**数据显示明确知道所在学校开设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课程的大学生并不多。在被**的大学生中,有46.9%的大学生表示其所在学校开设有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课程,不足一半;有27.9%的大学生表示其所在学校没有开设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课程;还有25.0%的大学生根本“不清楚”其所在学校是否开设有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课程。
谈到是否希望学校开设此类课程时,大多数学生表现出渴望与期待:在被访的大学生中,高达70.0%的大学生表示“希望”开设此类课程;只有7.2%的大学生表示“不希望”;有18.8%的大学生表示出“无所谓”的态度;还有4.0%的大学生表示“没想过”。
(4)大学期间做过兼职的过半,过半的大学生认为兼职对沟通能力影响较大。兼职对于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影响是明显的。**数据表明:被访的大学生中,在大学期间做过兼职的占到58.5%;没有做过兼职的大学生占40.6%。至于兼职对沟通能力的影响,多数大学生还是持肯定态度的:在被访大学生中,有16.3%的大学生认为兼职对沟通能力“影响很大”,有37.8%的大学生认为兼职对沟通能力“影响较大”,二者合计占到54.1%,超过一半;另有28.6%的大学生认为兼职对沟通能力的影响“说不清”,而只有很少大学生认为兼职对沟通能力“影响不大”(14.1%)或“没影响”(3.2%)。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2
如今,随着大学的日渐开放,大学生与社会交往的日渐增多,社会上一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大学生活中也有投射。因此,**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注意:
冲动心理 大学生处于特定的生理发育期,自制能力较弱,遇事容易冲动。如骑车相撞以及类似的许多事情,是大家都不愿意发生的,有时也很难断定谁是谁非,双方谦让一下就相安无事了,即使自己有理,也可以忍让一点,好言相对,然而大学生往往一时冲动,气势汹汹,把事情搞糟。
面子心理 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没有什么原则问题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或区区小利等,本来只要打个招呼、说声道歉,也就没事了,但双方都“赌气”,不肯放低姿态,结果争吵起来。更有甚者,一个不让,一个拔拳相向,头破血流,事后懊悔不迭。从心理学角度讲,则是双方都在用不适当的方法维护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仿佛谁先道歉就伤了面子,谁在威胁面前低了头,谁就是孬种,于是层层升级,以悲剧而告终。
封闭心理 大学生人际**的表现之一是乐于与人交往,然而有的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则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闭心理,阻碍其正常人际关系的形成。有的是因为性格内向,情感冲动的强度较弱,外露表现不明显,被人误认为封闭。实际上他们是情感深沉,能帮人一帮到底;有的是整天忙忙碌碌,因为紧张的工作和繁重的家务所累,始终处于疲倦状态,自然也就很少有高涨的热情,只要紧张气氛松弛了,他们的热情一般能很快调动起来;有的则是因为心灵上的创伤所致。如过去曾赤诚待人,结果却遭致欺骗、**,因此对人渐存戒心,不轻易暴露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学业屡屡受挫,世界在其眼中被蒙**一层灰暗的色彩,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对生活的追求,自以为是看破红尘,新的事物,新的活动难以再激起他的热情,看不到自己改造世界的力量,只想消极混世,了此一生。对于心理封闭的同学,最重要是要努力改变自我,自强不息。大家要以更大的热情关心、帮助他们,不能简单予以责备,甚至孤立他们。
宽容心理 同学之间坦诚相待、互通有无,有利于增进彼此友情,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冲突。但在和同学交流遇到意见分歧或对方有错误时,你是措辞生硬,直道其详,还是近取诸譬,站到对方的立场上想一想,委婉地让对方接受你的意见,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另外,培养幽默感也有助于把本来紧张的局面缓和得轻松自如;几句俏皮话能使一个窘迫的场面在笑话中消逝。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3
(一)大学生自身方面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集体**意识,学会与人分享。其次,在与同学相处的时候学会聆听,做一个合格的聆听者。同时,自己在遇到苦闷的时候可以适当倾诉,这有益于身心健康。再次,要树立自信心,做到不卑不亢、大方自然。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做一个阳光向上、自信满满的新时代大学生。最后,不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积极参加各类活动,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在德智体各方面都能够有效发展,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二)学校方面
首先,针对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构建一个有效的社会实践系统,为大家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搭建一个良好的*台。让学生们在丰富的活动中展现自己,拉近与同学之间的距离,增强有效的人际交流。其次,建立心理咨询室,并且配备专职的心理心理咨询师,构建大学生人际交往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迷茫困惑的大学生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以免造成不良后果。再次,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人际交往对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以后的工作都会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他们需要一个“人生导师”,开设相关课程可以最大限度满足这一点,比如开始社交礼仪课程。最后,高校应该加强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人要成为“人”的精神需要,人文不仅关系到人性,也关系到做人。高等教育也是育人的教育,教会学生做人乃是高校当前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注重对人性的终极关怀,才能构建**的校园人际交往环境。同时,要注意培育大学良好的校风。大学之大,不在于校园的大小,根本上在于一种氛围,校风能创造出一种潜伏的、弥漫的,浸染于整个校园中的精神风范。
中学生人际交往各种障碍及案例3篇论文
(三)家庭方面
家庭能够给予良好的社会支撑。家庭是人的第一教育环境,家庭背景、家庭经济条件、家庭所在城市以及家庭结构还有家庭教养方式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圈子。经济条件良好、**开放的家庭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拥有较为良好的人际交往圈,这类大学生思维更活跃、更自信、更积极、更主动;反之,大学生则会有自卑、封闭以及不能有效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的情况。因而,在经济条件一定的条件下,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尽可能**开放的氛围,鼓励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未来,树立自信、乐观的心态。
(一)自我为中心,交往圈子很小
90后大学生主要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呵护中长大,成长过程中不乏很多“小公主”“小**”,他们拥有家里绝对的话语权。而进入高校之后,与家里不同的是集体生活,同学之间需要相互谦让、相互帮助,而由于家庭成长环境的原因,导致很多同学会出现不适应,忽略其他人的感受,自我中心较为明显,而且交友圈子比较小,只和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来往。
(二)主动交往动机较低
大学生群体中,心理成熟度不够高导致出现影响交际的负面情绪,自卑是当前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每个学生出生在不同的成长环境,尤其是处于较为**的青春期,自尊心极强。因为经济问题或者是长相导致的自卑会直接成为阻碍他们主动进行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性格因素,以及网络和社会上所宣扬的所谓“个性”,使得他们更是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营造一种他们所谓的神秘感。因而,缺乏主动交往动机是当前大学生极为普遍的一个情况。
(三)功利化倾向严重
社会很多不良价值观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渗入到校园进而影响到大学生,使得他们的人际关系深深地打**社会印记。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渡时期的我国,社会生活里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比如公*问题、**问题等,这些使得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出现各种变异。在日常交往活动中,学生之间出现功利化倾向,例如,过度关注自身利益,忽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存在相互“利用”的情况,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的身上,这在很大程度成为大学生有效进行人际沟通的障碍。
中学生人际交往各种障碍及案例3篇(扩展4)
——人际交往沟通技巧3篇
人际交往沟通技巧1
沟通,每个人都知道它的定义,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但是如何能保证沟通的实际效果呢?做为督查组这个部门,有效沟通是在工作中需必备的一项技能,带着对知识的渴望,进入了今天柳青老师的专题讲座《沟通的技巧》。
首先是讲解的是沟通的三要素:
①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②达成共同的协议;
③沟通信息、思想和情感。
就是在沟通之前要有一个事件、异议或需明确的事项,然后通过语言交流或其他方式,获得双方一致认定的一个结果。
如何保证这沟通过程的顺利进行,达到共同的协议呢?这就要注意方式和技巧,首先要了解沟通对象的人际风格,是属于哪一方面的性格的人。属于分析型的人办事认真严肃、
有条不紊、有计划有步骤,动作少,面部表情少,因此,与属于分析型的人进行沟通,要注意细节,遵守时间,要有记录避免有太多的动作,尽量避免眼神的交流,身体后仰。
属于支配型的人办事**果断,热情有能力、有作为。与属于支配型的人接触,需讲究实际效率、不要有太多的寒暄,直接说出目的,声音宏亮,充满信心,要有强烈的目光接触,身体要前倾。**型的人比较有好、合作、有耐心,与这种类型的人接触,他所关注的是双方良好的合作
关系,喜欢别人的赞赏,与之交谈时需时刻充满微笑,说话要注意抑扬顿挫,并追求他的意见,要有频繁的目光接触。表达型的人比较外向、直率有好,动作多、话多,与这类型的人交流时,需创造良好的气氛,眼神看着对方,声音宏亮,要伴有肢体动作,只见森林不见树木,要比较宏观的看事情。
了解了沟通对象的人际风格,并顺应他的性格去沟通问题,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会加大双方之间有好的合作关系,取得彼此认同的协定结果。督查的工作中需要沟通的事情比较多,
听了这一讲的课程,我受益匪浅,在工作中常常因为与员工的沟通、分公司总办的沟通或部门负责人的沟通不畅,而导致矛盾或误解,因此掌握沟通的技巧,方能使各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合作愉快,通过今天的培训,我总结了以下受益点:
1、与员工之间的沟通,需友好、态度要端正,勿浮躁。
2、要设身处地认真聆听,切忌听而不闻。
3、不要以****对方,观点要明确,对事不对人。
4、换位思考,但又不失原则性。
5、在遵循企业**的前提下达成共识。
6、不在乎对方的态度,以理服人。
与各种性格的上司打交道中也根据**不同类型的**风格,给出了不同的应对措施。我觉得我的**是**型、互动型、事实型三者的结合,其中三方面的风格她都具备,即严格又认真,且比较有权威,因此说服上司需掌握以下技巧:
1、选择适当的提议时机(在心情愉快的时候)。
2、提议时数据要有很强的说服力。
3、设想上司的质疑。
4、说话要简明扼要。
在下午的课程中讲解了赞扬部下和批评部下要掌握的`技巧,通过培训并结合实际工作,我吸取了以下益处。督查组的部门虽人员不多,但是工作涉及检查的内容较多,
检查范围很广,权限也比较大,因此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要求会很高,因此**们的工作压力也比较大,而且现在基本都是新人,出错的几率也较多。如何能够把各项工作做到最好,做为督查组主管要谨慎对待。
因此在对**下达命令时,一定要正确传达命令的意图,下达命令时态度要和蔼,强调工作的重要性,赋予**更大的自*,共同探讨状况,并让部下及时地提出疑问,是保障所传达命令与事项圆满完成的前提。
在员工工作成绩优异或对某一项工作圆满完成、或各项考核数据达到优异时,就需要进行适当的赞美,但是如果没有掌握赞美部下的技巧,就会导致部门其他人员的态度不端正或情绪低落,不思进去,因此赞美员工时首先态度必须真诚,赞美的内容要具体,注意赞美的场合,并适当运用间接赞美的技巧。
在员工犯错误时,要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但是要把握批评的度,在批评时,要先进行真诚的赞美,也就是强调“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人非圣人,孰能无过,
在工作中不经意的犯错没有关系,关键是对待错误的态度要端正,要及时改正。再者就是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要伤害员工的自尊和自信,友好的结束批评。
以上是在近一天的培训中,获得的一些受益点、感想和心得,企业花了较大的人力物力来推行培训工作,我们做为各部门的主管,一定要吸取培训内容中的精华和经验,并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把各项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团结一起,精诚合作,共创佳绩。
中学生人际交往各种障碍及案例3篇(扩展5)
——人际交往的哲理文章3篇
人际交往的哲理文章1
前几日浏览网页,偶然看到一外国友人用一词“guanxi”解释了当下国际许多热点问题,不禁大感惊讶于佩服。几千里外的洋人朋友竟如此智慧,将在**几成贬义之词如此精妙地推向世界。
曾听闻一位朋友谈起自己的人生,年纪轻轻时便已能处事圆滑,感觉人生从此四通八达,再无难过之槛。怎料壮年却开始四处碰壁,屡屡受挫,昔日称兄道弟的所谓“熟人”也早已断了联系。百思不得求解之际求助于社会上已小有名气的一位好友。这位先生听后,拿出一个圆盘,抬手用浇花水壶将盘子洒满,问,怎样取到最多的水?我那朋友皱眉苦思良久后,将盘子整个竖起,无数水流便淌了下来。先生只是笑笑。朋友问,你怎么做?那先生随即将盘子托起,转动手腕,一个个小水滴滚动,碰撞,然后交融在一起。最后轻抖手腕,一大团水珠流畅坠下,整个盘子,干干净净。
门路,门路,既要能进的了门,又要能行的了路。有的人广交朋友,八面玲珑,运气好的,有幸结识某位*大鳄,或是赶**哪股潮流,此为有门。但若是自己泄了皮球,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正如最近一位名嘴,这反而是自己断了前路。相比较下,社会上更多的反而是默默工作几十年,没有什么大的波折,一生小起小落的寻常百姓,此为有路无门。真正能做到如鱼得水,**兼收的,乃谓人杰。
且不谈马云,俞敏洪之类“大神”,我高中时期的一位数学老师,讲课风趣幽默,深入浅出,深受同学爱戴,与同事关系也很融洽。若仅是如此,也还罢了。临近高考的一次誓师大会,电视台前来采访,我那*时向来低调的.老师面对镜头毫不露怯,针对采访侃侃而谈,既不沉闷老套,也不张扬出格。活动结束后校**发言,特别提出向张某老师学习。毕业后两年回访母校,交谈之间,才了解到那位老师已从数学组副组长升到了高三年级**。回想起来,不仅竖起拇指,赞道“高手!”。
虽说“门路”一词将“门”置于首位,我这位老师却是以几十年处世经验为积淀,小小的摄像机镜头便是那块敲门砖,一掷之力随惊不起富贵堂前燕,却已是足以。
现如今经常看到有人谈起人际,谈起关系一脸轻蔑,仿佛一身傲骨水火不侵。在下于此不敢苟同。三百六十行中,不乏有教会徒弟**师傅的故事。大贤孔子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却从未听说有哪位弟子对孔子不尊敬的。其中缘由复杂,说是孔子一身正气,人格魅力也好,说是胸中丘壑,心怀天下也罢。记得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弟子问孔子其他师兄弟的品性,文圣说,我不及他。一位两位倒还好说,毕竟入门前已成名的弟子还是有的。如此循环数次后,孔子那位弟子急了,问道,既然这么多方面您都不及弟子们,那他们为什么跟你学习呢?下面的话想必大家也都了解,孔子先列出了他们的优点,最后才说明他们能从自己这里学到什么。如此流传出去,既使弟子感激知遇之恩,又提升了自己名声。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故文圣虽仕途并不理想,如今不少**者却视《论语》为修身宝典,想必便是这个道理。
要吃辣子栽辣秧,要吃鲤鱼走长江,午后闲聊三两句。此文仅搏诸君一乐。
中学生人际交往各种障碍及案例3篇(扩展6)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3篇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1
(一)热情主动交往原则。
热情主动对人际关系非常重要。著名心理学家阿希曾做过一个实验,发现一个人是否热情影响对这个人其他品质的评价,热情是一个人的中心特质。许多同学人际交际能力差,不是因为他的能力、知识、性格、人格魅力等不如别人,而是他不愿主动与人打招呼。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主动打招呼很没有面子,相互不认识,主动打招呼别人怎么会搭理自己呢?正是由于这种想法,失去了很多交往的机会。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要热情主动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热情主动地帮助别人,主动的和其他人交往沟通,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真诚交往原则。
真诚即真心实意,坦诚相待。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真诚相待,才能使交往双方建立信任感,并结成深厚的友谊。[1]人之相知贵在知心。真诚是一种美德,真诚是一种胸怀,在人际交往中真诚能获得信任。那么怎么做一个真诚的人呢?首先,真诚要有宽广的胸襟和气度,这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进行有效沟通的需要。面对交往过程中出现的矛盾,要以宽广的胸怀看待对方,严格审视自己,面对自己的错误要真诚向对方道歉,同时,真诚的指出对方的问题,来解决问题。其次,真诚不仅要发自内心,还有表现在行动上。真心实意,言行一致,才能收获真正的友谊。最后,大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不应有欺骗的行为,因为欺骗是真诚的死。
(三)集体活动原则。
个体大学生首先是一个**的人,但又不是**存在,而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集体中,大到整个学校、院系、学生会,小到一个班级、一个寝室、一个学习小组。作为个体的大学生怎样才能融入集体并在集体中生活学习呢?一方面要遵守集体的规范。任何一个集体都有一定的规范**,大学生在集体活动中要遵守集体的规范,要主动适应集体,而不是要求集体的规范和自己相适应。例如学生会的成员要遵守学生会的例会**,严格执行岗位职责,并在学生会中分工合作,使学生会工作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要培养团队意识和集体合作精神。大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不仅要遵守集体规则,还有善于与集体合作,积极主动的**配合集体的活动。
(四)换位思考则。
换位思考,即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是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要互相理解、信任,并且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础。互相宽容、理解,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换位思考的实质是对交往对象的切身关注,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大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要变“挑剔”为“欣赏”,变“计较”为“宽容”,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
(一)学会倾听
倾听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润滑剂。认真倾听是一种待人的态度,也是一种为人处世艺术。戴尔。卡耐基说过:如果希望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那就先做一个愿意倾听的人。在沟通的各项功能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倾听能力。大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学会倾听,“倾听与听不同,他包括用耳朵听,最重要的是用眼睛观察,用嘴**,用脑思考和用心灵感受,做到诚心、虚心、耐心、静心和专心。”[2]达到倾听的'最佳效果,要注意以下方面的细节:目光要集中注视对方。在交往的过程中目光闪烁不定,左顾右盼会显得不尊重对方。在倾听的过程中不要随意的打断对方,在倾听的过程中还要适当的有所呼应和适时的询问、追问,表示对对方的话题感兴趣。
(二)学会微笑待人
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面部表情,比着装更重要。此笑容能照亮所有能看到他的人,像穿过乌云的太阳,带给人们温暖。“微笑是一种令人感觉愉快的面部表情,它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深入沟通与交往创造温馨**的气氛。因此有人把微笑比作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在人际交往中,微笑可以感染他人,微笑可以缓解拘谨,微笑可以缓解矛盾。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微笑,用微笑这种力量去打开人际交往之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