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作者简介(《人生的境界》教案设计意图)
《人生的境界》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
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
[教学方法]
采取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和全班共同研究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林语堂先生30年代曾感慨地说:“今天我们所有的哲学都是一种远离人生的哲学,它差不多已经自认没有教导我们人生意义和生活智慧的意旨。”假如林语堂先生看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论文《人生的境界》,他会不会这样说呢?我想,他绝对再也发不出这样的感慨吧。(学生初读哲学论文,一般会为哲学的深奥玄妙而望而生畏。这样导入,可以使学生了解哲学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激发阅读兴趣,消除畏难心理)
二、简介作者(略,并让学生看插图)
三、阅读课文
思考练习一
四、研读课文
1、整体把握
(1)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文章论述哲学的任务。(还可以继续这样发问:文章为什么不以“哲学的任务”为题,而以“人生的境界”为题呢?明确:前者比较抽象玄妙,后者比较具体形象,和人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更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略)
(3)说到人生境界,作者划分出四种,这是根据什么划分的?(略)
(4)请用自己的话说上四境界的内涵(略)
2、关于四境界
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吗冰河入梦来。”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切恶乎待哉?
(这题意在加深学生对四境界内涵的理解)
明确:A句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岁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其是道德境界。D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3、 质疑讨论
主要有:
(1)“我曾提出,按照*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不也是一种知识吗?为什么说“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
明确:注意“知识”前面的定语,说的是“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关于实际的知识,而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宇宙观的理论形式,它的任务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而不在于增加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实际的知识。
(2)“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觉解”是什么意思?这一句意味着,没有这种觉解,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为什么意义的有无决定于觉解与否?
明确:看有关的句子可以理解“觉解”的意思。上一句说“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倒数第二段中说:“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觉”者,悟也,就是觉悟,明白。觉解,就是觉悟,了解。
说对于他有没有意义,说的是,主观上不认识,觉解不到某种意义,就是处在“无明状态”,那么事情对于他来说,就没有某种意义了。
(3)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明确: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
(4)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低级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这两等人心都不坏,至多是做事对于他没有意义,或者只有功利意义,但是社会上有人道德败坏乃至违法**,他们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释呢?
明确:文章说,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这句话也意味着还有一类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才能真正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只知道功利意义,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损人利己、损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5)“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难道惟有道德境界中人才了解社会的存在,而功利境界中人连社会的存在也不了解吗?
明确:所谓“了解社会的存在”,是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的,那就是了解社会的整体利益,了解他人的利益,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意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自己也应该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6)儒家所提倡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将“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冯友兰先生又将这一套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是否合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是把义和利结合起来,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现实?
明确:这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儒家义利观的影响。义与利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道德的原则是集体**。在****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是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义,归根结底,就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相互关系的原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而这种服从,是在两种利益发生矛盾时的要求。在两种利益一致的情况下,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也是义。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还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说得合情合理:“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人道**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享乐**和极端个人**,形成体现******优越性,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7)“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这里所说的“宇宙”是个什么概念?还有“宇宙的利益”,又是一个什么概念?
明确:说“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这就是,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既包括人类社会这个整体,又比人类社会大得多。即使只说地球吧,社会整体之外,还有自然界,而地球在宇宙之中,又只是一个小小的整体。从“天地境界”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宇宙的利益”,包括社会利益而又不限于社会利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宇宙之中,除了社会利益之外,确实还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益是社会与自然的**发展。
(8)“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明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所谓“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就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9)“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何谓“超道德价值”?
明确: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的行为不仅于社会有利,而且于宇宙有利。他的精神境界最高,他生活于最高的人生境界,取得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样的价值比道德价值又高出一个层次,是“超道德价值”。
(10)为什么说“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叫做“伦理学”,为什么把伦理学也说成哲学?
明确:注意下文:“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这种道德原理,则是哲学的一部分。并不是把伦理学说成哲学,只是说道德原理也是哲学。
(11)什么是人与宇宙同一?为什么说在人与宇宙的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明确: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也就是他到了理智世界,他的行为完全符合宇宙规律,达到“人道与天道”合一,人与宇宙合一,也就是*哲学所说的“天人合一”。
宇宙是物质的,人与宇宙同一,也就超越了理智。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是由于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达到天人合一,也就超越了主观,超越了理智。
(12)怎样理解*的圣人,*的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既然向来如此,为什么说未来的哲学才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明确:既入世而又出世,意思是,既投身到社会里,又能超越人世。这跟宗教不一样,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现实。也不像**哲学那样,讲究入世而不能超脱人世。*的圣人,如孔子孟子,都置身于社会**之中,又以天地境界为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是“天民”,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正是既入世又出世的表现。
这里所说的“未来的哲学”是指世界未来的哲学。作者认为,世界未来的哲学很可能走*哲学的方向,这样,*哲学就可能对世界哲学的重构有所贡献。
五、小结
本文阐述了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道理深且广,但是语言深入浅出,*易流畅。没有冷僻的字眼,没有难懂的术语,如话家常,真正是大学者的语言。
六、作业布置(略)
《人生的境界》教案设计3篇扩展阅读
《人生的境界》教案设计3篇(扩展1)
——人生的境界教案3篇
人生的境界教案1
教学目的:
1.理解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
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鉴赏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鉴赏本文深入浅出、*易流畅的表达艺术。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崇高的人生理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
有一**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 **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 **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默然。—这就是山区放羊娃的人生。今天我们来学习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这篇文章又论述了怎样的人生境界呢?(板书课题)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展开的?
文章论述的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思路:首先提出哲学一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然后具体阐述四种人生境界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在这个基础上,论述哲学的任务是使人获得对宇宙人生的觉解,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2.人生的四种境界是根据什么划分的?这四种境界的内涵各是什么?
明确:作者根据一个人对于他所做的事觉解的程度以及他所做的事的意义,把人生的境界划分为四种。
A.自然境界的人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所做之事“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B.功利境界的人觉解自己的利益,所做的事“有功利的意义”;
C.道德境界的人觉解“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他所做的事有道德的意义;
D.天地境界的人觉解“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所做的事有超道德的价值和意义。
这四种境界由低到高。自然境界的人做事的动机是蒙昧的;功利境界的人做事的动机是利己的;道德境界的人做事的动机是为了社会的利益;天地境界的人做事的动机是为了全宇宙的利益。
3.小组讨论,质疑思辨:山区放羊娃的人生属于哪种境界?为什么?
三、总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应明确冯友兰先生指出了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生的境界,人生的境界可分为四种。在我们今后的人生当中,应尽量使我们的人生境界向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发展。
人生的境界教案2
教学目的
1、理解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
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教学方法:
采取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和全班共同研究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林语堂先生30年代曾感慨地说:“今天我们所有的哲学都是一种远离人生的哲学,它差不多已经自认没有教导我们人生意义和生活智慧的意旨。”假如林语堂先生看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论文《》,他会不会这样说呢?我想,他绝对再也发不出这样的感慨吧。(学生初读哲学论文,一般会为哲学的深奥玄妙而望而生畏。这样导入,可以使学生了解哲学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激发阅读兴趣,消除畏难心理)
二、简介作者(略,并让学生看插图)
三、阅读课文
思考练习一
四、研读课文
1、整体把握
(1)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文章论述哲学的任务。(还可以继续这样发问:文章为什么不以“哲学的任务”为题,而以“”为题呢?明确:前者比较抽象玄妙,后者比较具体形象,和人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更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略)
(3)说到人生境界,作者划分出四种,这是根据什么划分的?(略)
(4)请用自己的话说上四境界的内涵(略)
2、关于四境界
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吗冰河入梦来。”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切恶乎待哉?
(这题意在加深学生对四境界内涵的理解)
明确:A句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岁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其是道德境界。D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3、 质疑讨论
主要有:
(1)“我曾提出,按照*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不也是一种知识吗?为什么说“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
明确:注意“知识”前面的定语,说的是“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关于实际的知识,而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宇宙观的理论形式,它的任务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而不在于增加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实际的知识。
(2)“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觉解”是什么意思?这一句意味着,没有这种觉解,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为什么意义的有无决定于觉解与否?
明确:看有关的句子可以理解“觉解”的意思。上一句说“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倒数第二段中说:“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觉”者,悟也,就是觉悟,明白。觉解,就是觉悟,了解。
说对于他有没有意义,说的是,主观上不认识,觉解不到某种意义,就是处在“无明状态”,那么事情对于他来说,就没有某种意义了。
(3)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明确: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
(4)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低级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这两等人心都不坏,至多是做事对于他没有意义,或者只有功利意义,但是社会上有人道德败坏乃至违法**,他们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释呢?
明确:文章说,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这句话也意味着还有一类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才能真正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只知道功利意义,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损人利己、损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5)“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难道惟有道德境界中人才了解社会的存在,而功利境界中人连社会的存在也不了解吗?
明确:所谓“了解社会的存在”,是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的,那就是了解社会的整体利益,了解他人的利益,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意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自己也应该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6)儒家所提倡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将“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冯友兰先生又将这一套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是否合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是把义和利结合起来,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现实?
明确:这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儒家义利观的影响。义与利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道德的原则是集体**。在****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是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义,归根结底,就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相互关系的原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而这种服从,是在两种利益发生矛盾时的要求。在两种利益一致的情况下,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也是义。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还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说得合情合理:“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人道**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享乐**和极端个人**,形成体现******优越性,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7)“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这里所说的“宇宙”是个什么概念?还有“宇宙的利益”,又是一个什么概念?
明确:说“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这就是,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既包括人类社会这个整体,又比人类社会大得多。即使只说地球吧,社会整体之外,还有自然界,而地球在宇宙之中,又只是一个小小的整体。从“天地境界”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宇宙的利益”,包括社会利益而又不限于社会利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宇宙之中,除了社会利益之外,确实还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益是社会与自然的**发展。
(8)“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明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所谓“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就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9)“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何谓“超道德价值”?
明确: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的行为不仅于社会有利,而且于宇宙有利。他的精神境界最高,他生活于最高的人生境界,取得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样的价值比道德价值又高出一个层次,是“超道德价值”。
(10)为什么说“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叫做“伦理学”,为什么把伦理学也说成哲学?
明确:注意下文:“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这种道德原理,则是哲学的一部分。并不是把伦理学说成哲学,只是说道德原理也是哲学。
(11)什么是人与宇宙同一?为什么说在人与宇宙的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明确: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也就是他到了理智世界,他的行为完全符合宇宙规律,达到“人道与天道”合一,人与宇宙合一,也就是*哲学所说的“天人合一”。
宇宙是物质的,人与宇宙同一,也就超越了理智。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是由于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达到天人合一,也就超越了主观,超越了理智。
(12)怎样理解*的圣人,*的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既然向来如此,为什么说未来的哲学才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明确:既入世而又出世,意思是,既投身到社会里,又能超越人世。这跟宗教不一样,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现实。也不像**哲学那样,讲究入世而不能超脱人世。*的圣人,如孔子孟子,都置身于社会**之中,又以天地境界为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是“天民”,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正是既入世又出世的表现。
这里所说的“未来的哲学”是指世界未来的哲学。作者认为,世界未来的哲学很可能走*哲学的方向,这样,*哲学就可能对世界哲学的重构有所贡献。
五、小结
本文阐述了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道理深且广,但是语言深入浅出,*易流畅。没有冷僻的字眼,没有难懂的术语,如话家常,真正是大学者的语言。
六、作业布置(略)
板书设计(见教师用书)
人生的境界教案3
[教学目的]
1、对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有个初步的了解。
2、理解对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3、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1、关于作者: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大学文科*门,1919年赴美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大学等校哲学教授。是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著有《*哲学史》,把*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建国后著有《*哲学史新编》等。
2、冯友兰人生哲学思想冯友兰认为,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有两个:一是人之异于禽兽者即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何在?二是人生之意义何在?他根据自己的哲学理论,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从而引出了人生四境界说。冯友兰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异于禽兽者在于其有觉解,人生的意义就在觉解之中。有觉解是人之理,求觉解是人之心,能觉解是人之心。人生在世,必追求人之理,以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欲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便需尽心尽性。这实际上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成就理想人格是人之理的要求,是做人的必需;而尽心尽性便能达到这个理想人格,是做人的方法,只有尽心尽性,力求觉解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人生才有意义。
3、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1)*哲学的传统任务是什么?
(2)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成几个等级?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3)作者认为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种任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讨论以上问题。
第二课时
5、作者是站在什么角度阐述人生境界的?是怎么阐述的?
作者站在哲学高度阐述人生境界的。作者从*的哲学传统任务着手,着重阐述了*哲学的传统。作者认为,*哲学的传统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史记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作者认为,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人,不明白自己和自己所做事的意义;功利境界的人,虽然明白自己所做事的意义,但他们是从功利这一角度出发的。作者认为这不是作为人的最高境界,具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只是作为一种动物性的人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之中,因为其他动物也有这一特性。作者认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才是真正的人生境界。有道德境界的人,“了解社会的存在”,“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只是整体的一部分”。有天地境界的人,他的心中不仅有整个社会,还有整个宇宙,他是宇宙的一员。按我们现在的话说,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心里不仅应装着整个社会,还应装着全世界,“他了解宇宙”,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作贡献。作者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人成为真正的人——贤人和圣人。
但是,作者并没有把人生的最高目标玄化,而是结合现实指出,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在“觉悟状态下做他所做的事”,他做的“都是*常人所做的事”。这样,就使的这篇文章有普通的意义:我们每个人不管你的职位如何,也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你都可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成为贤人、圣人。
6、如何理解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做事的意义本是客观存在的,有功利的意义,有道德的意义,有天地的意义。但是人们觉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觉解了,就处于觉悟状态;不觉解,就处于“无明状态”。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可分成四种境界:
最低的是自然境界。这种人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往上是功利境界。这种人觉解到功利的意义,也就是利己的意义。这种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于利己的动机。
再往上是道德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觉解到道德的意义,自觉地为社会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贤人。
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学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觉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事,这样,他就与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价值,谓之圣人,达到了人成为人的最高境界。
前两种境界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境界是精神的创造。
7、讨论思考和练**(见教材)
8、课后作业:思考和练习三
《人生的境界》教案设计3篇(扩展2)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3篇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在做*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
努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2.大概了解*哲学的一些特点,如它既是人世的也是出世的,它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3.体会学者散文思路明晰、内涵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实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
2.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3.**思考、质疑课文,对自己的见解能够做到自圆其说、持之有据。
教学方法:
1.学生默读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2.教师设计思考题和训练题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其对课文的理解,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3.讨论交流,开拓思路。
4.教师以漫谈式的讲解提升学生的认识,使之确有所得。
教学设计:
理念
课文的题目为“人生的境界”,这对于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三学生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但文章的内容比较深奥,语言又*实,所以学生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在学术概念上兜圈子,那样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方能激发兴趣、搞活教学。
至于课文内容,有些应该吸收消化,用来丰富和充实自己;若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有些似有可商榷之处;有些比较深奥的,大致了解即可,不必深究。要求学生全面地透彻地理解课文,既无必要,也难以做到。
不可脱离课文,也不可拘泥于课文,可以把思考和讨论延伸到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上去。
步骤
一、学生默读朗读
二、归纳提要
1.请找出全文的主旨句。
2.请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
3.请说明全文的结构特点。
这三个问题相互关联,可以放在一起考虑。
文章的标题是“人生的境界”,其实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如果循着它去找主旨句和段落结构,就会走人误区。
本文主要是讲*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首段的第二句便是主旨句。
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讲人生的四种境界。
第八自然段至第十一自然段具体阐述*哲学是如何帮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
第十二自然段指出*哲学既人世又出世的特点,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文为“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4.请再找出第二至第七自然段中的关键句。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找出此关键句,不仅是对阅读能力的训练,也为下面教学活动的展开作了铺垫。
三、重点解读
1.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贯串了全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而决定了人生的境界。请问它是哪个词?
觉解。它在文*出现了十三次。
请依旧下面两个语句对“觉解”-词作出自己的解释。
①……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②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地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觉解”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2.“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
请联系生活实际解读文中的这句话。
示范:
一名儿童趴在地上现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
一名房产商在建造一楼群时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记住是我把原来的一块荒地变成了一群高楼。”另一名房产商也在建造一楼群,他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为一块荒地变成了一处景现而感到高兴。”
显然,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德境界。
第一个房产商是功利境界,而第二个则是道德境界,尽管他们的语言表达仅有细微的差别。
3.“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请结合自己的成长体验谈谈对此话的理解。
提示:
今天的青少年正处在精神贬值、道德滑坡的社会环境之中,这决非理想的成长环境。在一个充满功利刺激和**的社会中,人的自然属性会受到刺激而充分显露,而要做到富有精神的追求就比较困难了。在过去“突出**”的年代,精神曾被抬到吓人的高度,虚幻为海市蜃楼,这是一个极端,而现在又走向了另一极端。让学生谈成长体验,就是要使其明白在生活中不可随波逐流,而是要有汲取人类一切宝贵精神财富的博大襟怀,并用它们来养育自己、充实自己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4.“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这是课文中的精彩之笔。请用辩证的观点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引出一点为人处事的哲理。
示范:
《荀子》中有一句话:“涂之人可以为禹。”(路上随便哪一个都可以成为像禹那样的圣人。)
课文中的这段话就是对这一哲学思想的演绎。
崇高寓于*凡,*凡蕴含崇高。追求崇高要从*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一个没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可以是圣人,而一个居高位者或巨富者也可能是一渺小之人。
是追求内心的“觉解”,还是注重外在的“表演”?这也是需要我们认真思索的。在今天这个注重包装的时代,很容易**于外在形式而忽略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小结:
通过对一个词语和三处文句的解读,我们也许可以认识到人生境界的获得,需要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有一个升华。当一个人有了哲学的觉解之后,他才可能对所做的事情赋以不凡的意义。
四、发散训练
1.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的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这样的志士仁人,请列出一些这样的人物,同时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例: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示范:
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蔺相如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林觉 民为天下人谋永福
《人生的境界》教案设计意图
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诸葛亮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文天祥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谭嗣同 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们的人生境界已如一道道风景,或雄奇,或峭拔,或清逸,或壮美,或险峻……
2.请按照例句的句式续写一句。
例句: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述,留一部经典巨著给后人,这种身陷逆境却有所作为的举动,是一种奋发的人生境界。
示范:
焦裕禄带领群众,治沙治贫,为一方百姓谋利造福,这种身居要职却视人民为父母的行为,是一种壮丽的人生境界。
查文红只身离家,义务支教,让一群乡村孩子沐浴春于他人的做法,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五、研究质疑
1.“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这几句话在文中的第六自然段,是对“天地境界”的阐述,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引导他们质疑询问,而且最好通过自己的研究去解决疑难。
提示:
要读懂这段话,关键在于对“宇宙”一词的理解。
在现今学生的语言系统之中,“宇宙”一词的意思是指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而文中“宇宙”并非此义,不是一个自然科学的概念,而是一个人文的概念,即天地万物的总称。古人把四方上下称为“宇”,把古往今来称为“宙”。这样来看,课文也就不难理解了。具有“天地境界”的人的眼光与胸襟超越了现实社会,是跨越时空的,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皆包藏于其心中。他目光如炬、胸藏风云、纵横捭阖、总揽古今、文理兼融、博学睿智、情怀旷达、人性完善、悲天悯人、思济天下。如是,则可抵达人生的最高境界而成为所谓“天民一圣人”。
2.如果说上面的质疑是为了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那么下面的质疑则带有“商榷”的性质。
课文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等,请问其中的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是否存在交叉的情况?这样的划分是否完全科学?
--文中说:“……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文中又说:“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有功利的意义”与“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这两者恐怕并不像不相容的“水”与“火”一样,而往往是相融的。而且,**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说:“每个人为自己的利益做事比他故意为社会做有道德意义的好事对社会贡献更大。”应当如何来理解这些问题?
提示:
估计对于以上问题,学生是有话可讲的。
不必要求大家在交流讨论中能达成共识,只要做到激活思维、深化认识即可。
对于行为功利性的承认,对于个人利益的尊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同时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违背人性而追求所谓思想道德的纯粹,对个人来说难以做到,对社会来说则会导致虚假不实之风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讨论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
2.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3.体会学者散文的写作特点:思路明晰、内容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实。
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2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那么,作为一个生活在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又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哲学和哲学家对人生的看法。
二、解题及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河南唐河人,哲学家。1915年入**大学文科*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作品结集为《三松堂全集》。
三、研读课文
1、由D1、D8可知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2、作者将人生境界分成几个等级?依据是什么?
3.D3什么是自然境界?D4什么是功利境界?D5什么是道德境界?D6什么是天地境界?
4.D7①“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意思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是自然人。
②“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明确:意思是应该成为贤人、圣人,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才能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青少年时代是世界观正在形成的时期,而我们这个时代有人说是精神匮乏,物欲膨胀;理想低迷,*庸泛滥;道德滑坡,“我为圆心”;价值低庸,急功近利。这决不是理想的成长环境。在一个充满功利刺激和**的社会中,人的自然属性会受到刺激而充分显露,而要做到富有精神的追求就比较困难了。在生活中我们决不可随波逐流,而是要不断汲取人类一切宝贵精神财富,用它来不断养育自己、充实自己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5.读D9哲学的崇高任务是什么?
四、课堂训练。
结合课文中人生的四种境界,说说下列材料各属什么境界。
①达尔文从小就喜欢看草间的昆虫,据说有一次,他曾趴在地上看**搬家,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后来达尔文成为生物学家之后还长期地观察昆虫,研究着生物世界。(小时候属于自然境界;成为生物学家后,为社会利益观察研究,属道德境界。)
②有人问三个泥水匠在干什么,一个答道“在砌砖”,第二个答道“在挣钱”,第三个答道“在建造一幢漂亮的大楼”。后来,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第一个属自然境界,第二和三个属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出了一般的物欲。)
③山区放羊娃的人生:有一**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默然。
④大有大无*,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
⑤“日出而作出,日入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
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⑦“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己的,其境界是功利的。
⑧“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作者不以己悲,虽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展示出爱国**的情怀,其境界是道德境界。
五、拓展延伸
1.古往今来,我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的仁人志士,他们的崇高人生境界浓缩为一句名言。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林觉民: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李广;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们的人生境界如一道道风景,或雄奇,或峭拔,或清逸,或壮美,或险峻。
2.请按照例句的句式续写一句。
有一种人生,铁骨铮铮;有一种人格,鬼神共鉴;有一种精神,自强不息。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述,留一部经典巨著给后人,这种身陷逆境却有所作为的举动,是一种奋发的人生境界。
示范:有一种人生,月白风清;有一种人格,桃李无言;有一种精神,*凡而伟大。雷锋位居*凡,乐于助人,献一生春风温暖给人间,这种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行为,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总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应明确人生的境界可分为四种。在我们今后的人生当中,应尽量使我们的人生境界向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发展。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四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树立健康、远大的人生目标。
2.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文章层次清晰、思路严密的特点。
教学过程
【预习】
导入:在语文里,我们邂逅大师。今天我们来听一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为我们讲一讲人生的境界。
默读课文,做批注
朗读课文
一、理解人生境界的含义
1.课文的题目为“人生的境界”,那么什么是人生的境界?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人做某事时,他了解自己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第1段)
2.作者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哪4个等级?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划分依据: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
3.根据课文内容,分别给四种人生境界做注释,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说说你对这四种人生境界的理解。
自然境界:对自己所做的事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功利境界:觉解到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道德境界:觉解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要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天地境界:觉解到自己也是宇宙的一员,要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
4.“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那么,怎样才能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阅读第7,8段,回答这一问题。
通过哲学,觉解到他的行动和生活中的道德原理,达到道德境界。
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达到天地境界。
二、把握文章思路
1.本文是一篇学术随笔,也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要理解文章思路,先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或概括每段内容),然后划分段落,写大意。
第1段:人生境界的含义及分类。
第2段:最后一句。
第3段:最后一句。
第4段:最后一句。
第5段:最后一句。
第6段:总结四种人生境界的内涵和价值。
第7段: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方法。
第8段:最后一句。
第9段:强调天地境界是一种超越。
第10段:进一步总结人生最高境界的特点。
第一部分(1-6):阐述四种不同的人生境界。
总(1):人生境界的含义及分类。
分(2-5):分别阐述人生的四种境界。
总(6):总结四种人生境界的内涵及价值。
第二部分(7-10)提高人生境界的途径。
2.写作特色:层次清晰,思路严密。
《人生的境界》教案设计3篇(扩展3)
——《人生的境界》优秀教学设计 (菁选3篇)
《人生的境界》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深刻理解“四重境界”“觉解”的概念以及相关的哲学知识;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讨,对“觉解”“四重境界”等进行鉴赏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在做*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促使学生对人生的精神境界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重点
理解四种境界的内涵;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教学难点
认识“觉解”的深刻性和局限性。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解话题
1、小故事引入:
有一个笑话,说下雨天,大家都拼命的在雨中跑,有一个人却慢慢的走,别人问他为何不跑,他说,你没看见前面也在下雨吗,跑那么快有用吗?他说的没道理吗?在下雨天,在空旷的野外,没有避雨的地方,跑那么快和慢慢在雨中走,反正都是要淋湿,有什么区别?
别人认为他傻,也有人觉得他是大智若愚。笑过之后想想,那人何尝不是一个豁达之士啊,*静地面对风雨,既来之则安之。或许这是不同的生活态度,不同的人生境界。
2、我国的漫画家丰子恺曾说:人生应该有三层楼,底楼住物质,二楼住精神,三楼住灵魂。法国的雨果也认为,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能生活。他们都有自己的人生哲学,追求一种高品质的人生境界。
3、古人有关于用山水来谈人生三境界的,它是禅宗开创者慧能一则著名公案:“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几经阅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4、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他是用串联古诗名句来描述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还有的人在王氏三境界的基础上,于其第一、第二境界之间又加上“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境界。此说甚为合理。
二、跳读文本,提取关键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全文的主旨句;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说明全文的结构特点。
2、文章的标题是“人生的境界”,其实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如果循着它去找主旨句和段落结构,就会走人误区。其实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讲*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首段的第二句便是主旨句,即:按照*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此为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阐述人生四种不同的境界。
第一层(第2):概述由于每个人的觉解程度不同而形成从低到高。
《人生的境界》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四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树立健康、远大的人生目标。
2、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文章层次清晰、思路严密的特点。
教学过程
【预习】
导入:在语文里,我们邂逅大师。今天我们来听一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为我们讲一讲人生的境界。
默读课文,做批注
教学过程
一、理解人生境界的含义
1、课文的题目为“人生的境界”,那么什么是人生的境界?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人做某事时,他了解自己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第1段)
2、作者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哪4个等级?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划分依据: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
3、根据课文内容,分别给四种人生境界做注释,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说说你对这四种人生境界的理解。
自然境界:对自己所做的事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功利境界:觉解到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道德境界:觉解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要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天地境界:觉解到自己也是宇宙的一员,要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
4、“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那么,怎样才能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阅读第7,8段,回答这一问题。
通过哲学,觉解到他的行动和生活中的道德原理,达到道德境界。
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达到天地境界。
二、把握文章思路
1、本文是一篇学术随笔,也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要理解文章思路,先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或概括每段内容),然后划分段落,写大意。
第1段:人生境界的含义及分类。
第2段:最后一句。
第3段:最后一句。
第4段:最后一句。
第5段:最后一句。
第6段:总结四种人生境界的内涵和价值。
第7段: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方法。
第8段:最后一句。
第9段:强调天地境界是一种超越。
第10段:进一步总结人生最高境界的特点。
第一部分(1—6):阐述四种不同的人生境界。
总(1):人生境界的含义及分类。
分(2—5):分别阐述人生的四种境界。
总(6):总结四种人生境界的内涵及价值。
第二部分(7—10)提高人生境界的途径。
2、写作特色:层次清晰,思路严密。
《人生的境界》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讨论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
2.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3.体会学者散文的写作特点:思路明晰、内容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实。
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2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那么,作为一个生活在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又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哲学和哲学家对人生的看法。
二、解题及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河南唐河人,哲学家。1915年入**大学文科*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作品结集为《三松堂全集》。
三、研读课文
1、由D1、D8可知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2、作者将人生境界分成几个等级?依据是什么?
3.D3什么是自然境界?D4什么是功利境界?D5什么是道德境界?D6什么是天地境界?
4.D7①“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意思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是自然人。
②“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明确:意思是应该成为贤人、圣人,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才能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青少年时代是世界观正在形成的时期,而我们这个时代有人说是精神匮乏,物欲膨胀;理想低迷,*庸泛滥;道德滑坡,“我为圆心”;价值低庸,急功近利。这决不是理想的成长环境。在一个充满功利刺激和**的社会中,人的自然属性会受到刺激而充分显露,而要做到富有精神的追求就比较困难了。在生活中我们决不可随波逐流,而是要不断汲取人类一切宝贵精神财富,用它来不断养育自己、充实自己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5.读D9哲学的崇高任务是什么?
四、课堂训练。
结合课文中人生的四种境界,说说下列材料各属什么境界。
①达尔文从小就喜欢看草间的昆虫,据说有一次,他曾趴在地上看**搬家,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后来达尔文成为生物学家之后还长期地观察昆虫,研究着生物世界。(小时候属于自然境界;成为生物学家后,为社会利益观察研究,属道德境界。)
②有人问三个泥水匠在干什么,一个答道“在砌砖”,第二个答道“在挣钱”,第三个答道“在建造一幢漂亮的大楼”。后来,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第一个属自然境界,第二和三个属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出了一般的物欲。)
③山区放羊娃的人生:有一**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默然。
④大有大无*,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
⑤“日出而作出,日入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
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⑦“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己的,其境界是功利的。
⑧“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作者不以己悲,虽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展示出爱国**的情怀,其境界是道德境界。
五、拓展延伸
1.古往今来,我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的仁人志士,他们的崇高人生境界浓缩为一句名言。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林觉民: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李广;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们的人生境界如一道道风景,或雄奇,或峭拔,或清逸,或壮美,或险峻。
2.请按照例句的句式续写一句。
有一种人生,铁骨铮铮;有一种人格,鬼神共鉴;有一种精神,自强不息。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述,留一部经典巨著给后人,这种身陷逆境却有所作为的举动,是一种奋发的人生境界。
示范:有一种人生,月白风清;有一种人格,桃李无言;有一种精神,*凡而伟大。雷锋位居*凡,乐于助人,献一生春风温暖给人间,这种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行为,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总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应明确人生的境界可分为四种。在我们今后的人生当中,应尽量使我们的人生境界向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发展。
《人生的境界》教案设计3篇(扩展4)
——《比的认识》教案设计3篇
人生的境界作者简介
《比的认识》教案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复习巩固数位顺序表,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数的大小比较和数的改写。
2、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
3、结合练习素材培养学生的数感。
4、通过情景,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数的大小比较和数的改写。
三、教学难点:
结合练习素材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教具、学具:
多**设备、知识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这些数都是万以上的大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对《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出大数读写的复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徐希兴趣,同时也使学生能够明白数学本身就是生活。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1.制作数位顺序表
(1)既然是再次研究大数,我们就抽出关于大数的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你能联想到《大数的认识》里的哪些知识?
预设:读数、写数、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改写……
(师把知识卡片贴在黑板上)
(2)我们研究这些内容都要用一个表格,它叫做数位顺序表。现在我们一起来制作数位顺序表,好吗?
请同学们把自己手中的卡片仔细看一看,我们数位顺序表分三部分,首先请这三位同学到前面来。然后请其他同学分别给其他卡片找到它们的家。然后请同学们一起把卡片贴到黑板上,贴的时候说一说我贴的是什么?表示什么?如:我贴的是数位万,这个位置上的数表示几万;我贴的是计数单位万,上面的数表示几个万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数位顺序表,这既是对知识的复习,又把拼图游戏融入其中,在复习知识的同时,充分激起学生兴趣。
2.大数读、写复习
下面我们将刚才这些数写到数位顺序表里读一读和写一写吧!
(1)请同学们把上面的数放在数位顺序表上读出来。
2000 0000读作:
2342 0000读作:
(2)请同学们把上面的数放在数位顺序表上写出来。
二千三百四十二万一千零五,写作:
二千九百二十六万六千二百零一,写作:
思考与总结;请你说一说怎样读一个数?怎样写一个数?读数和写数应该注意什么?
重点思考:脱离数位顺序表,你会读数和写数吗?(引导学生复习给数分级的方法)
设计意图:主要是复**数的读写方法,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给大数分级的方法,使学生学到不仅读数要分级,写数也要分级。
3.大小比较:
看到咸阳机场每年给这么多人提供服务,老师想起了老师所在的城市延安的二十里铺机场。这里也有一组数据提供:2014年延安旅客吞吐量185000万人次。
你能比较一下咸阳机场和延安机场2014年的旅客吞吐量的大小吗?咸阳机场2013年和2014年的旅客吞吐量那个大呢?自己试一试吧!
比较:29266201和185000
23421005和29260251
思考与总结;请你尝试总结一下如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延安和咸阳机场的吞吐量比较,让学生复**叔比较大小的两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4.大数改写与近似数
你能把咸阳机场2012年到2014年的旅客吞吐量改写成万做单位的数吗?
改写:2000 0000改写:
2342 0000改写:
23421005改写:
29260251改写:
改写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后两个改写之后与原数可以用等号连接吗?它是什么数?这些数据里哪些数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
思考与总结;请你尝试总结一下大数改写的方法,并提醒一下你的伙伴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依然通过飞机场的情景数据进行大数的改写及近似数的复习,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近似数。
5.构建网络
同学们,刚才我们回顾的是本单元的重点知识,除了这些,在本单元我们还学习了哪些知识?(板书:知识)同学们一起想一想。
预设:数位顺序表、十进制计数法、自然数、计算工具...
(老师把知识卡片贴在黑板上)
这么多的知识安排在一个单元里,它们之间肯定存在联系,(板书:联系。)我们一起来捋一捋,好不好?
预设:古人在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产生了数,这些数就是?(生: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什么数表示?(生:“0”。)所以最小的自然数是几?(生:“0”)随着物体个数的增加,对应的自然数也越来越大,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生:没有。)二年级我们已经认识了万以内的数,这一单元又认识了大数,即万以上的数。无论数大还是小,读写的顺序都是?(生:从最高位开始。)比较大小都要先看位数多少,如果位数相同,从?(生:最高位比起...)同学们,万以上的大数,位数比较多,有时为了读写方便,可以根据需要把这个数进行?(生:改写。)如果你在数的读写、比较大小、改写过程中还存在小困难,不要紧,你可以继续使用数位顺序表这个法宝。想一想,数位顺序表中整理了哪三大部分内容?(数位、计数单位、数级)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这样,我们把这些知识在找联系的过程中,整理成了一个网络,(板书:网络。)在这个知识网络之外,认识计算工具、体会一亿有多大等这些知识,使我们对数的认识更全面、更丰富。
设计意图:进行单元知识体系建立,使学生零散的知识系统化。
(三)重点练习,强化提高
1.火眼金睛
(1)读11011000时一个0也不读。()
(2)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四个计数单位。()
(3)在数字3和4之间填上7个0就组成了三亿零四。()
(4)一个数四舍后是5万,这个数最大是54000。()
2.猜商品价格
小明同学家买楼房了,楼房的价格是个六位数,它的最高位是1,它的万位是2,百位上是最大的一位数,它的千位上比百位上少2,其他各位都是0.
学生介绍方法,强调数位顺序表的应用。
3.超级小英雄闯关
用5、3、9、6和4个0按要求写数
(1)、最接近10亿的数
(2)、最接近9亿的数
(3)一个0也不读的最大的数
(4)四个0都读的最小数
设计意图:及时进行巩固和小结,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复习的知识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对《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进行了整理和复习,归纳整理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方法,同学们以后可以自己学着用大括号,箭头或者是树状图等将知识按照一定的联系进行整理...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都非常不错,让我感受到了咱们咸阳子校小朋友们的热情!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六、作业设计
每位同学完成一张单元知识体系整理的数学小报。
七、板书设计
《比的认识》教案设计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及其所处的位置与作用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几何初步知识内容,既是一节起始课,也是后继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的基础。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圆形物体,在低年级也已经初步认识过程,但都是直观的表象的认识。
3、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及其内在的联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圆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学会用圆规画标准的圆。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教学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让学生初步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各种方法画圆(知识目标);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或用生活中的现象解释圆的特征(能力目标);
3、使学生通过想象与验证,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情感目标)。
三、说教学和学法
本节课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用“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圆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用“活动探究法”让学生主动探索,实践操作,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具体特征。用“小组合作法”让同学们在小组活动中,相互合作,创造性的以不同方法画圆。如果按照以上的方法实施教学,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会主动尝试,自主探索,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深入地认识圆、了解圆。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为我们教师展示了一个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面对着实实在在的孩子,我的设计本着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的教学思想,对本节课的教学,我精心设计了三个主要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上课,我会马上出示多**课件,在渐进的音乐声中,米老鼠和唐老鸭分别推着小车过来了,唐老鸭的车起路来上下颠簸的厉害,而且走的慢,米老鼠的车却很*稳且比较快;“为什么米老鼠的车走起来又快又稳?”我再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是否跟米老鼠的车轮有关系呢?认真学完这节课你就能找到答案了!”同时揭示课题——圆的认识。
(二)、突出主体、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圆
首先我会让学生举举生活中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的?”学生可能会说出:硬币、光碟、路标、钟面、车轮等,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的。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接着,我会出示的两组图形,第一组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行四边形,第二
组就是刚认识的圆,通过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组图形是由线段首尾连接所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所围成的,形成正确表象——圆是一种*面上的曲线图形。
2、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1)找圆心
首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对折后打开,用笔和直尺把折痕画出来,并在圆形纸的其他位置上重复上面的折纸活动
二、三次。操作后,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亲手操作后,发现所有的折痕都会相交于一点。这些折痕的交点,正好在圆的正中心,我们数学上把这一点叫作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直观操作,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动作化”,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并有意设置一些认知冲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2) 认识半径、直径
连接圆心和圆**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让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小组议一议,引导他们归纳总结出:在同一个圆里,半径能画无数条,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在这里因为有半径的知识做基础,我会尝试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直径的知识,引导他们归纳总结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也能画无数条,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3) 探讨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分组讨论在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通过测量和比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关系。得出d = 2r与r = d/2的字母公式,并在练习中通过填表强调了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对应关系,还要求学生在圆内一些线段中,找出半径和直径。(设计意图:合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并及时巩固学习成果。)
3、掌握画圆方法
在教学画圆的过程中,我同样会放手让同学们大胆的动脑,动手探索不同的画圆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用绕线钉子画圆,还有用圆规画圆等等。最后我会试着让学生用圆规在练习本上画圆,并要求一边画,一边想画圆的步骤有哪些。通过学生的汇报,我引导他们归纳出画圆的一般步骤:(1)定点(也就是定圆心的位置)(2) 定长(也就是定半径的长度),(3)旋转画圆。接着我会示范一次画圆的方法,强调画好后要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三)、利用特征,解决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充满数学。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价值。因此这个环节我设计了让同学们试着用刚才所学的圆的知识来解析一下,为什么米老鼠的车走起路来既*稳又快,而唐老鸭的车子走起路来却既颠簸又慢?那是因为米老鼠的车轮是圆的,圆心到圆**意一点的距离处处相等,车轮滚动起来轴心始终保持在同一水*线上,所以走起路来比较*稳,比较快。而唐老鸭的车轮是方形的,方形中心到方形边上的距离不相等,车轮滚动起来时,轴心不能保持在同一水*线上,所以走起路来上下颠簸的厉害,走的也就比较慢。
(一)巩固练习
1、图中有哪些是半径?哪些是直径?哪些不是,为什么?(这道题主要是帮助同学们巩固对半径和直径意义的理解。)
2、填表:(这道题主要帮助学生巩固对半径和直径关系的理解)
3、判断题。
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半径3厘米的圆比直径5厘米的圆大。()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这道题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并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二)拓展练习
在一个长6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半径是多少分米?(这道题充分体现了圆的知识在数学领域的应用。) 在练习方面我会采用开放评价和个性激励的方法,在时间上给予了全场评价,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适时评价,在内容上,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而在形式上,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同学之间的评价,以引起他们的争议和共鸣。
五、板书设计
《比的认识》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2)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归纳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
教学重点:
知道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
1、0的倒数的求法。
教具准备:
多**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老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的第1课时:倒数的认识
2、理解字的意思
老师: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帮我解决个问题:“倒”这个字怎么读的?
学生:倒dǎo,dào
师:这两种读音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学生用茶杯演示。
3、老师:你觉得在这里这个“倒”字怎么读?你见过这样的数吗?
学生举例说说。
看到这个课题,在你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对字的理解,初步感知什么是倒数)
二、探索新知,突破重点
(一)、倒数的意义
1、初步探究
师:请看这两组算式,我们分组完成,比比哪组同学速度快。
学生计算,交流
老师:做第1组算式的同学完成的快
这时学生可能会说:不公*,第1组的题目简单,得数都是1、
老师:为什么第1
组的算式简单,有什么特点?
生:每组数中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的位置颠倒过来了。
生:都是乘法。
生:得数都是1、
老师:这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你们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倒数吗?
学生试着概括
师概括并板书: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师:找一找关键词,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1:乘积是1、是乘法,而且积是1
生2:两个数,只能是两个数,三个,四个数的乘积是1也不能说它们互为倒数。
生3:互为倒数。
老师:“互为倒数”是什么意思呢,谁愿意说说
老师:这学期我们班来了几位新同学,经过几周的相处,你们之间互相成为朋友了吗?谁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理解“互相成为朋友”这句话的?
生:我是他的朋友,他也是我的朋友。
师:那我们举个例子说说。比如3/8和8/3的乘积是1
,我们就说因为3/8和8/3互为倒数。所以3/8的倒数是8/3;也可以说8/3的倒数是3/8。(示范说)
师:同桌两个人举出倒数的例子,并仿照刚才老师说的用上“因为”
“所以”。
(设计意图:学生在计算练习中体会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同时也体会到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练习与区别,为求一个数的倒数做准备。)
2、深入剖析
师:为什么乘积是1的两个数不直接说是倒数,而要说“互为”倒数呢?“互为”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字?
生1:“互为”是指两个数的关系。
生2:“互为”说明这两个数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必须说清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师:和的积是1,我们就说(生齐说)
师:5和的乘积是1,这两个数的关系可以怎么说?
(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倒数的意义,知道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而且倒数不能单独存在,是相互依存的。)
(二)、倒数的求法
1、求分数的倒数
师:(出示课件例1)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请同位的同学之间在一起交流一下,把它们找出来。(学生合作交流,认真寻找。)
老师:你是怎样找出来的?
学生回答,老师问:五分之三的倒数和五分之三相等吗?
学生:不相等
板书:
2、求整数的倒数
师:整数6的倒数怎么求?
生:把6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数,再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板书:
3、交流一下1和0这两个特殊的数。
师:那1
的倒数是几呢?(学生很快就说出来了,并说明了理由)
师:0的倒数呢?生:没有。
师: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生1: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不可能得1。
生2:分子是0的分数,实际上就等于0,0可以看成是0/2、0/3……把这些分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后分母就为0了,而分母不可以为0。
师:我们求了这么多数的倒数,谁来总结一下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生1: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生2:如果是求一个整数的倒数,可以把这个整数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数,然后再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生3:1
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生齐读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探索1、0的倒数,能很好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1、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2、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①0、8的倒数是()。
②的倒数是()。
3、争当小法官,明察秋毫。
(1)1的倒数是1。
(2)A的倒数是1/A。
(3)因为0、5×2=1,所以2是倒数。
(4)真分数的倒数都大于1,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
(5)因为8-7=1,3÷3=1,所以8和7,3和3是互为倒数。
四、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倒数,同学们有很多发现,其实在数学中存在很多的规律,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相信大家会创造更多的发现!
《人生的境界》教案设计3篇(扩展5)
——公输教案设计3篇
公输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高超的劝说艺术。
2、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及文章所寓含的道理。
3、能背诵课文重点段落。
教学设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贯穿全文,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先整体把握课文,然后启发学生去研习课文。先设疑(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与文章内容进行比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让学生从内容、人物、写作特点等方面鉴赏文章,接着教师点拨总结,学生理解记忆并背诵重点,最后是对文章内容的拓展。
教学方法:
1、诵读——品析——背诵
2、设疑——点拨——释疑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大家对于成语“班门弄斧”都很熟悉吧,谁能解释一下?(在鲁班面前摆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显示本领)班,鲁班,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同时他还是一个顽固、狡诈、阴险的人,通过学习《公输》一文,我们会了解到更多的知识。
《人生的境界》教案设计3篇作文
二、作者简介
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宋国人,墨家学的创始人。他的**主张是: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辑录。谈到墨家学,你还想到那一家?(儒家,创始人孔子,**人物还有孟子、荀子,分别著有〈〈论语〉〉〈〈孟子〉〉〈〈荀子〉〉一书;道家,**人物有老子、庄子、列子;法家的**人物是韩非)
三、研习课文
(一)诵读——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教师背诵课文,学生找出不懂的字词句。
(2)学生朗读课文,疏通字句。
(3)重点词句释疑:
1、实词、虚词。
2、通假字。
3、句子翻译。
(4)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从文中找出答案 ,了解战争的性质(不义)
表明事情起因的句子—————— 结果的句子——————
2、思考:楚王是怎样放弃攻宋的呢?用一句话概括事情的经过和内容。
明确:墨子劝阻楚王攻打宋国
(二)品析文章
(1)思考讨论:
如果你是墨子的话你想怎样劝阻?(如果你遇到一个身强力壮的人无缘无故地欺负一个弱小者时,你想怎样处理?)
(2)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指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分哪三步?从哪两个方面?
明确: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语言和行动
(3)各抒己见 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并提出问题。
1、墨子巧妙、锋利的言辞 (批驳的方式: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
2、写作特点: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围绕矛盾冲突来阐明道理,突现人物的。
3、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墨子:机智多谋、****、镇定自若 公输:顽固、阴险、狡诈 楚王:虚荣、愚蠢、阴险、狡诈)
4、给予我们的启示(国弱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可结合美伊之间的战争谈谈自己的想法。
(4)问题:
1、墨子为何先劝公输盘?
2、文章着力刻画公输有什么作用?
3、墨子取胜的原因有哪些?(讲究策略、实力强)
(四)`理解记忆
文章先诱使对方说出正确观点,然后指出对方的行为与观点相悖谬,使之陷入自相矛盾中而无法争辩。(劝阻公输、楚王的段落)
(五)拓展
学习《公输》一课后,我的最大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输教案设计2
说明
这篇文章记述了墨子制止楚国攻来的故事。墨子不仅以“非攻”的主张说服了对方,而且以实际的守御力量制服了对方,终于迫使楚王取消了这次侵略行动。在论辩中,墨子引用了丰富的材料、通俗生动的故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劝说巧妙,言辞犀利,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逻辑性。
教学时应以点拨为主,诵读要贯穿始终,疏通着眼于理解重点词句,强调整体感知。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可由杜甫的《兵车行》或第一、二次****的巨大损失,引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与发展。从和*中联系黑子的“非攻”思想,引出课题。
二、介绍作者、释题
1、《墨子》:是墨子和其弟子、再传弟子的**总汇,现存53篇。全书思想严密,自成体系,文章质朴,逻辑性强。墨子,名翟,鲁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主要是“兼爱”“尚贤”“非攻”“节用”,基本上反映了劳动者、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
2、公输:名盘,一作“般”,或作“班”,鲁国人,又称鲁班,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
三、教师范读全文(或听录音带)
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初步熟悉文章的内容,画出其中的难字生词。
四、疏通字词,读准下列字词的音
械 郢 荆国 敝舆 麋鹿 犀兕 牒 守圉 禽滑厘
五、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
六、讨论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讨论后明确:
全文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楚国将攻家,墨子前往劝阻。
第二部分(第2~22段),墨子成功劝阻楚国攻来。此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第2~12段),墨子劝阻公输盘;
第二层(第13~16段),墨子劝阻了楚王;
第三层(第17~22段),墨子以实际行动劝阻楚王取消了侵宋的行动。
七、学习文章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文章第一部分。
2、注意几个重点词语: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至于郢,见公输盘
3、指名学生口译全段。
4、思考:楚国为什么想攻打来国?墨子前往劝阻,反映了墨子的什么思想?
明确:因为公输盘为楚国制造攻城的工具。墨子的行动反映了他坚持正义、反对侵略的战争思想。
5、学生**朗读全段两至三遍,然后背诵全段。
八、学习文章第二部分第一层
1、教师范读这一节内容。注意读出语气和感情,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2、学生自读一遍,要求声音要洪亮,读出其中之味。
3、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节内容。如果有难点,标记出来。
⑴ 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夫子何命焉为 愿借子杀之 吾义固不** 来何罪之有 胡不已乎
吾既已言之于王 胡不见我于王
⑵ 请学生翻译“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不可谓知类。”
学生翻译时,教师注意引导:翻译后要及时评价鼓励。
⑶ 学生自己相互口译一遍,然后就剩下的疑难主帅生互相**共同解决。
4、思考:墨子是怎样劝说公输盘的?
明确:墨子首先巧设陷讲,假意请求公输盘帮他**,引出公输盘“吾义固不**”的观点,然后结合公输盘的行为,雄辩地指明公输盘的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使之无言以对。
5、学生**地诵读几遍,然后指名学生朗诵。
6、师生齐读这一节内容。
九、布置作业
1、背诵所学的内容。
2、翻译第三部分第一层。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简单回顾上课时所学内容
二、学习第二部分第二层
1、让学生听录音带,然后跟读,体会文章的语气、语调。
2、请学生释泽重点语句。请注意以下语句:
舍其文轩,邻有弊舆而欲窃之。
必为有窗疾也。
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弊舆也。
臣以王吏之攻家也,为与此同类。
三、师生共同翻译第十三段和第十五段。注意老师声音要洪亮,学生轻声跟着翻译
注意落实重点字词。
四、分角色朗读这一节内容
朗读时要注意各自的语气。楚王表现的是一种骄横之气,而墨子是进行劝说,话中多排比句,有理而气势磅键。
五、学生散读该内容,然后思考:墨子是采用什么方法劝说楚王的
明确:采用了类比的方法。首先同样巧设陷饼,引出楚王的判断:“必为有窃疾也。”然后将楚国的国势、行为与“有窃疾”的人进行类比,尖锐地指出楚国行为的错误所在,迫使楚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六、学习第17~22自然段
1、男生齐读第17~22自然段:
⑴ 集体归纳通假字:
子墨子九距之 墨子之守舆有余 公输盘讪
⑵ 注意见个句子: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吾知所以距子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善哉,吾请无攻来矣
⑶ 分角色朗读课文。
⑷ 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尽可能熟读成诵。
七、学生散读全文
八、讨论:墨子为什么能够劝说成功呢
明确:首先运用巧妙的劝说技巧,两次巧设陷讲,使劝说对象在不自觉中听从自己的摆布,不得不接受自己的观点。其次是以理服人。墨子不尚空谈,引用了丰富的材料和生动的故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通俗易懂,使自己的“非攻”思想易于被人接受。再次,墨子还以行动服人。针对公输盘的攻城器械,墨子“九距之”且“守圉有余”,迫使楚王不得不打消侵略的念头。
九、课文小结
十、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公输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特征。
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
能力目标
1.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2.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味赏析课文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趣。
德育目标
认识非正义战争的**,反对侵略,热爱和*,尽自己所能为和*作贡献。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3.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增加语言积淀。
教学难点
鉴赏墨子的劝说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教学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热悉文意,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鲁班是我国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同时他还是一位顽固狡诈,阴险狠毒的人。他的面前站着一位英勇无畏的外交家,他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于。
设计(二)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与发展,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罄竹难书.今天我们走近一位热爱和*的人,他凭借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果敢勇毅阻止了一场不义的战争,请看他非凡的表现。(多**插放动漫flash)
二、资料助读
1.关于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为第一个发展阶段,以《论语》和《墨子》为**。《论语》是较短的语录体散文。《墨子》在对话中有议论,初具议>论文的规模。战国中叶为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孟子》和《庄子》为**。《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庄子》接近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发展阶段?以《荀子》和《韩非子》为**。
先秦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总之,先秦诸子散文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墨子》及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先秦堵子散文**作家。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墨于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五十三篇,***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政,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堵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公输
公输,名盘,也作“般”或“班”又称鲁班,山东人,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现在,鲁班被人们尊称为建筑业的鼻祖,其实这远远不够.鲁班不光在建筑业,而且在其他领域也颇有建树。他发明了飞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人,他发明了云梯(重武器),钩钜(现在还用)以及其他攻城武器,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科学家,在机械方面,很早被人称为“机械圣人”,此外还有许多民用、工艺等方面的成就。鲁班对人类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之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激烈、紧张的气氛。
3.教师适当指导朗读。
示例:
(1)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加点词须重读,显示墨子焦急的心态,他为了阻止楚宋之战而不辞劳苦。
(2)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读出疑问语气,显示公输盘恭敬请教之意。
(3)子墨子曰;“壮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读出祈使语气,显示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
(4)公输盘曰:“吾义固不**。”
“义”字须重读,显示公输盘以“义”装点自己的味道,要读出他一本正经而又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傲慢的语气。
(5)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读出疑问语气,显示质问、责备,催促之意。
(6)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公输盘在无言以对的情况下,只好虚晃一枪,把矛盾的焦点转移到楚王身上。要读出他狡猾推脱而又仗势欺人的语气。
(7)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注意“善哉”的虚伪。“虽然……”则体现了一个霸气十足的诸侯的强硬与蛮横。
(8)公输盘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公输盘在心里做着阴暗的盘算,要读出阴险并带有威胁意味的语气。子墨子敏锐地揭穿这一阴谋,显示出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之意。
4.选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余同学评点。
四、译读课文,疏通文句,熟悉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讨论研究,共同解决。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
《人生的境界》教案设计3篇(扩展6)
——《惊蛰》教案设计3篇
《惊蛰》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会写田字格中的6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
(2)正确认读18个生字。
(3)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小动物头饰。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为学习课**下铺垫。
有的小动物一到冬天就躲进洞穴里冬眠,哪位小朋友知道都有哪些小动物要冬眠?(小青蛙、蛇、熊……)它们什么时候从洞里钻出来活动?(春天)冬眠的小动物从洞里出来活动就在惊蛰这个节气里。惊蛰到了,天气暖和了,小动物们都有那些变化呢?
2、揭示课题:《惊蛰》
二、初读课文,读中识字。
1、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最后标出自然段。
2、交流学习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学生互评正音。
(2)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认读词语、生字。
(3)再读课文,让学生读充分,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言。同桌同学可以互相做小老师,听读课文,及时正音。(学生扮演“小老师”,他们的角色具有了双重性,调动了学生认真读书、认真倾听的积极性)。
三、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1、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老师提出问题:“课文中写了哪几种小动物?”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感悟。即:你喜欢哪种小动物?就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中写这种小动物的语句。再想一想为什么喜欢这种小动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把选择学习方式的**交给学生,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3、学生交流,指导朗读。
(1)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小动物们心情、动作的词句进行品味、朗读。
例: 生:我喜欢小刺猬,惊蛰到了,冬眠的小动物都出来了,小刺猬醒的最晚,还没睡够,懒洋洋的,非常可爱。
师:你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吗?让同学们也来感受一下小刺猬的可爱,好吗?读后再引导学生评议、练读。
(通过指导朗读,注意了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感而读,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
(2)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大胆想像。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没有写小蜈蚣的活动,假如你是小蜈蚣,惊蛰到了,你会怎么做、怎么说呢?
4、角色表演,加深体验。
(1)有的同学喜欢小刺猬,有的同学喜欢小金蛇,你们能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活动表演出来吗?同学们可以**结组,分角色练习表演。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让他们戴上小动物的头饰,**结组表演,使孩子们置身于课文中春天到来时的明媚的氛围中,真正感受小动物的欢快情绪,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他们的经验世界、情感世界和想像世界。)
(2)小组上前表演后,引导学生评价。
四、指导认读《***节气歌》。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个节气,这个节气的气候有什么特点。然后再认读并指导背诵《***节气歌》。
五、总结。
“一年之际在于春。”惊蛰到了,****,万物复苏,人们开始了新一年的播种,也开始了丰收的期望,我真心地希望小朋友们在这大好春光里把身体锻炼得棒棒的,每个人都健康地成长。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分角色朗读。
二、学写生字。
本课有6个生字:出、们、快、青、地、团
1、你能记住哪个生字,把方法告诉给大家。
2、反复读字,口头组词。
3、学生试着书写生字。
三、拓展阅读。
1、阅读小诗《唱春天》。
百灵鸟亮开嗓子,
唱出新调;
鱼儿顶开薄冰,
吐出泡泡;
种子拱出地面,
长出嫩芽;
桃树孕育花蕾,
冒出苞苞;
我们结伴春游,
唱唱跳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