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经全文及译文图解(清静经全文及译文(清静经白话文解义))

清静经全文及译文1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即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但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清静经全文及译文扩展阅读


清静经全文及译文(扩展1)

——《忍经》全文及译文3篇

《忍经》全文及译文1

  置怨结欢

  <原文>

  《易:损卦》云:“君子以惩忿窒欲。“

  <译文>

  《易经;损卦》说:“君子自己抑制愤怒,**情欲。“

  <原文>

  《书》周公戒周王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又曰:“宽绰其心。“

  <译文>

  《尚书》载周**诫周成王说:“小人怨恨你,骂你,则自己应当加强修养,不要计较他们。“又说:“不只是不敢发怒。“又说:“是放宽自己的心胸。“

  <原文>

  成王告君陈曰:“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译文>

  周成王告诫君陈说:“必须有忍性,事情才能成功;有度量,道德才能高尚。“

  <原文>

  《左传;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译文>

  《左传;宣公十五年》载:“谚语说:“所谓高下,应当放在心中,河流和沼泽容纳着污泥,丛山和草丛中藏着祸患,美玉隐匿着瑕疵,君王忍受一些耻辱,这是自然规律。“

  <原文>

  《昭公**》:“鲁以相忍为国也。“

  <译文>《左传;昭公**》:“鲁国以相互忍让来治理国家。“

  <原文>《哀公二十七年》:“知伯入南里门,谓赵孟入之。对曰:“主在此。“知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尔?“对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

  <译文>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载:“知伯进了南里门,叫赵孟也进来。赵孟对他说:“君王在这里。“知伯说:“你没有勇敢的精神,怎么能被人尊敬呢?“赵孟回答说:我凭着忍性。你的耻笑对我赵孟有什么危害呢?“

  <原文>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译文>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国君王袒露着肩膀牵着羊来迎接楚国的**。楚庄王说:“郑国的君王能够忍受别人的侮辱,也一定能对郑国的老百姓讲信用。“

  <原文>

  《左传》:“一惭不忍,而终身惭乎?“

  <译文>

  《左传》:“不愿忍受一次羞辱,而使自己惭愧一辈子吗?“

  <原文>

  《论语》:“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论语》:“孔子说:“小的事情不忍让,就会破坏了大的计划。“

  <原文>

  又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欤?“

  <译文>

  孔子又说:“一时的气愤,忘记了自己以及自己的亲人的安全,这不是糊涂吗?“

  <原文>

  又曰:“君子无所争。“

  <译文>

  孔子又说:“君子处事谨慎不与人相争。“

  <原文>

  曾子犯而不校。

  <译文>

  《论语》载曾子说:“即使被人欺侮,也不计较。“

  <原文>

  戒子路曰:“齿刚则折,舌柔则存。柔必胜刚,弱必胜强。好斗必伤,好勇必亡。百行之本,忍之为上。“

  <译文>

  孔子告诫子路说:“牙齿刚硬就容易折断,舌头柔软才能完好保存。柔一定能胜过刚,弱小最终能战胜强大。好斗一定会受到伤害,好勇一定会导致**。百行的根本是忍让为先。“

  <原文>

  《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

  <译文>

  孔子告诫子路说:“牙齿刚硬就容易折断,舌头柔软才能完好保存。柔一定能胜过刚,弱小最终能战胜强大。好斗一定会受到伤害,好勇一定会导致**。百行的根本是忍让为先。“

  <原文>

  《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

  <译文>

  《老子》说;、知道是雄性,可以用雌性的来对付;知道是白色的,可以用黑色对付它。“

  <原文>

  又曰:“大直若屈,大智若拙,大辨若讷。“

  <译文>

  《老子》又曰:“最直的东西,看起来却像是弯的;最聪明的人,看起来却很笨拙,最善于辩论的人看起来好像很木讷。“

  <原文>

  又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文>

  《老子》又曰:“至高的品德像水一样,能有利于万物而不争斗。“

  <原文>

  又曰:“天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译文>

  《老子》又说:“符合自然规律的事物,虽然不与别物相争,却能取胜;虽然不说话,却善于应答。“

  <原文>

  荀子曰:“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译文>

  荀子说:“伤害别人的言语,比用矛戟刺人人体还要厉害。“

  <原文>

  蔺相如曰:“两虎共斗,势不俱生。“

  <译文>

  蔺相如说:“两只老虎争斗,肯定不能都保存性命。“

  细过掩匿

  <原文>

  曹参为国相,舍后园近吏舍。日夜饮呼,吏患之,引参游园,幸国招召,按之。乃反,独帐坐饮,亦歌呼相应。见人细过,则掩匿盖覆。

  <译文>

  曹参担任**时,他家后园与小官住的宿舍很近。这些小官吏日夜喝酒呼喊,当官的担心曹参恼怒,就引着曹参去后园游览,召见了那些小官,说说以后就放走了他们。曹参回来后,独自坐在帐中,也一边饮酒一边唱歌、呼喊,与小官们的呼声相应。曹参遇到别人有小的过错,就为其掩饰。

  醉饱之过不过吐呕

  <原文>

  丙吉为相,驭史频罪,西曹曹罪之。吉曰:“以醉饱之过斥人,欲令安归乎?不过吐呕丞相车茵,西曹第忍之。“

  <译文>

  丙吉担任**时,他的车夫屡屡醉酒,西曹要处罚,丙吉却说:“就因为喝醉了酒而斥责别人,叫人怎么呆得下去呢?喝醉了酒,也不过就是呕吐物弄脏了丞相车子里的垫毯而已,西曹就忍住不要责怪他了。“

  圯上取履

  <原文>

  张良亡匿,尝从容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坠其履圯上。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强忍,下取履,因跪进。父以足受之,曰:“孺子可教矣。“

  <译文>

  张良因犯法逃亡,曾从容不迫地在邳下游览。桥上有一位老人,穿着粗布衣服。走到张良面前,故意将鞋扔到桥下去。看着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鞋捡起来:“张良感到惊谔,强忍着怒气,走到桥下,把鞋捡上来,跪着送到老人跟前。老头把脚伸出来穿上鞋,说:“你可以教育成才呀!“

  诬金

  <原文>

  直不疑为朗同舍,有告归者,误持同舍朗金去,金主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舍,偿之。后告归者至,而归亡金,郎大惭。以此称为**。

  <译文>

  直不疑住集体宿舍,有一个回家的人,误将同舍郎的金子拿走了。同舍郎怀疑直不疑偷走他的金子,直不疑表示认错,买了金子,还给了他。等到回家的人回来后,将同舍郎丢失的金子如数归还,同舍郎很惭愧。因此大家都称直不疑是忠厚的人。

  诬裤

  <原文>

  陈重同舍郎有告归宁者,误持邻舍郎裤去。主疑重所取,重不自申说,市裤以还。

  <译文>

  陈重同宿舍有人回家去,误拿了邻宿舍人的一条裤子。主人怀疑是陈重所拿,陈重也不申辨,买了一条裤子还他。

  羹污朝衣

  <原文>

  刘宽仁恕,虽仓卒末尝疾言剧色。夫人欲试之,趁朝装毕,使婢捧肉羹翻污朝衣。宽神色不变,徐问婢曰:“羹烂汝手耶?“

  <译文>

  刘宽仁慈宽厚,即使仓促之中也不曾疾言厉色。他的妻子想试试他,趁他刚穿好上朝服装的时候,妻子派婢子送来一碗肉汤,故意泼洒在刘宽的身上。刘宽神色不改,慢慢地问婢子说:“汤烫坏了你的手吗?“

  认马

  <原文>

  卓茂,性宽仁恭,爱乡里故旧,虽行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尝出,有人认其马。茂心知其谬,嘿解与之。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送马,谢之。茂性不好争如此。

  <译文>

  卓茂,性情宽厚,仁义待人,与乡里故旧友爱,即使行业不同,也友好融洽。卓茂曾经出门,有人说卓茂骑的马是他的。卓茂明知这个人弄错了,但还是把马给了他。过几天,马的主人找到了他丢失的马,于是将马还给卓茂,并表示道歉。卓茂就是如此不与人争。

  鸡肋不足以当尊拳

  <原文>

  刘伶尝醉,与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奋拳而往,伶曰:“鸡肋不足以当尊拳。“其人笑而止。

  <译文>

  刘伶曾经喝醉酒,与一俗人发生冲突。那人挽起衣袖,握拳冲过来。刘俗说:“我这像鸡肋一样的身子抵挡不住老兄的拳头。“那**笑而收起拳头。

  唾面自干

  <原文>

  娄师德深沉有度量,其弟除代州刺史,将行,师德曰:“吾辅位**,汝复为州牧,荣宠过盛,人所嫉也,将何求以自免?“弟长跪曰:“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为兄忧。“师德愀然曰:“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

清静经全文及译文(清静经白话文解义)

  <译文>

  娄师德性格稳重,很有度量。他的弟弟任代州刺史,即将**,娄师德对他说:“我位至**,你又任州官,受**的宠幸太多了。这正是别人所妒嫉的,你打算怎样避免这些妒嫉呢?“娄师德的弟弟跪在地下说:“从今以后,即使有人朝我的脸上吐唾沫,我自己擦去算了,决不让你担忧。“娄师德面色严峻地说:“这正是我所担忧的。人家向你吐唾沫,是恨你,如果你将唾沫擦去,正违反了吐唾沫的人的意愿,只会加重他对你的愤怒。应该不擦去唾沫,让它自己干,这样笑着接受它。“

  五世同居

  <原文>

  张全翁言,潞州有一农夫,五世同居。太宗讨并州,过其舍,召其长,讯之曰:“若何道而至此?“对曰:“臣无他,唯能忍尔。“太宗以为然。

  <译文>

  张全翁说,潞州有一个农民,他家中五世同堂。唐太宗讨伐并州时,路过这家,召见他家长辈,问道:“你有什么办法使五代人和睦地住在一起呢?“长辈回答说:“我没有其他办法,只是能互相忍让。“太宗认为很对。

  九世同居

  <原文>

  张公艺九世同居,唐高宗临幸其家。问本末,书“忍“字以对。天子流涕,遂赐缣帛。

  <译文>

  张公艺一家九世同堂,唐高宗亲自光临他家。问他何以能九世同堂,他写了一个**的“忍“字回答唐高宗。高宗感动得流下眼泪,于是赏给了他家绸缎。


清静经全文及译文(扩展2)

——山海经全文注释译文

山海经全文注释译文1

  原文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丽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金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怪鱼。多白玉,多蝮虫,多怪蛇,不可以上。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鱼,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又东三百里柢山。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复生。食之无肿疾。

  又东三百里曰亶爰之山。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又东三百曰基山。其如多玉,其阴多怪木。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佩之为畏。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尚鸟][付鸟],食之无卧。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如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流之泽。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踆于东海,多沙石。汉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淯,其中多白玉。

  【译文】

  南方首列山系叫做鹊山山系。鹊山山系的头一座山是招摇山,屹立在西海岸边,生长着许多桂树,又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中有一种草,形状像韭菜却开着青色的花朵,名称是祝余,人吃了它就不感到饥饿。山中又有一种树木,形状像构树却呈现黑色的纹理,并且光华照耀四方,名称是迷谷,人佩带它在身上就不会迷失方向。山中还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猿猴但长着一双白色的耳朵,既能匍伏爬行,又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名称是狌狌,吃了它的肉可以使人走得飞快。丽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往西流入大海,水中有许多叫做育沛的东西,人佩带它在身上就不会生蛊胀病。

  再往东三百里,是座堂庭山,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棪木,又有许多白色猿猴,还盛产水晶石,并蕴藏着丰富的黄金。

  再往东三百八十里,是座即翼山。山上生长着许多怪异的野兽,水中生长着许多怪异的鱼,还盛产白玉,有很多蝮虫,很多奇怪的蛇,很多奇怪的树木,人是不可上去的。

  再往东三百七十里,是杻阳山。山南面盛产黄金,山北面盛产白银。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马却长着白色的头,身上的斑纹像老虎而尾巴却是***,吼叫的声音像人唱歌,名称是鹿蜀,人穿戴上它的毛皮就可以多子多孙。怪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东流入宪翼水。水中有众多暗***龟,形状像普通乌龟却长着鸟一样的头和蛇一样的尾巴,名称是旋龟,叫声像劈开木头时发出的响声,佩带上它就能使人的耳朵不聋,还可以治愈脚底老茧。

  再往东三百里,是座柢山,山间多水流,没有花草树木。有一种鱼,形状像牛,栖息在山坡上,长着蛇一样的尾巴并且有翅膀,而翅膀长在胁骨上,鸣叫的声音像犁牛,名称是鯥,冬天蛰伏而夏天复苏,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患痈肿疾病。

  再往东四百里,是座亶爰山,山间多水流,没有花草树木,不能攀登上去。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野猫却长着像人一样的长头发,名称是类,一身具有雄雌两种性器官,吃了它的肉就会使人不产生妒忌心。

  再往东三百里,是座基山,山南阳面盛产玉石,山北阴面有很多奇怪的`树木。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羊,长着九条尾巴和四只耳朵,眼睛也长在背上,名称是猼訑,人穿戴上它的毛皮就会不产生恐惧心。山中还有一种禽鸟,形状像鸡却长着三个脑袋、六只眼睛、六只脚、三只翅膀,名称是,吃了它的肉就会使人感到不瞌睡。

  再往东三百里,是座青丘山,山南阳面盛产玉石,山北阴面多出产青雘。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狐狸却长着九条尾巴,吼叫的声音与婴儿啼哭相似,能吞食人;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中妖邪毒气。山中还有一种禽鸟,形状像斑鸠,鸣叫的声音如同人在互相斥骂,名称是灌灌,把它的羽毛插在身上使人不迷惑。英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即翼泽。泽中有很多赤鱬,形状像普通的鱼却有一副人的面孔,发出的声音如同鸳鸯鸟在叫,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生疥疮。

  再往东三百五十里,是座箕尾山,山的尾端座落于东海岸边,沙石很多。汸淯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水,水中多产白色玉石。


清静经全文及译文(扩展3)

——秋水全文及译文

秋水全文及译文1

  河伯与北海若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郛,大之殷也:故异便。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恶至而倪(ní)小大?”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以物观之,自贵而相;以俗观之,贵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有时,未可以为常也。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故曰: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之门,小大之家!”

  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邪? ”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踯躅而屈伸,反要而语极。”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蛇与风

  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

  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无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

  蚿曰:“不然。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

  蚿谓蛇曰:“吾以众足行,而不及子之无足,何也?”

  蛇曰:“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

  蛇谓风曰:“予动吾脊胁而行,则有似也。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无有,何也?”

  风曰:“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于南海也,然而指我则胜我,鰌我亦胜我。虽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

  孔子与子路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

  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

  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公孙龙与魏牟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 龙少学**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茫然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

  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埳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埳井之蛙与?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爽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

  庄子与楚臣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与惠子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清静经全文及译文(扩展4)

——辛弃疾译文及赏析5篇

辛弃疾译文及赏析1

  《清*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宋代: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清*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译文

  饥饿的老鼠绕着床窜来窜去,蝙蝠围着昏黑的油灯上下翻舞。狂风夹带着松涛,犹如汹涌波涛般放声呼啸;大雨瓢泼而下,急促地敲打着屋顶;糊窗纸被风撕裂,发出呼啦啦的声音,仿佛在自言自语。

  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一阵凄冷的秋风吹透了单薄的布被,突然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清*乐·独宿博山王氏庵》注释

  博山,在江西永丰境内(今江西省广丰县),古名通元峰,由于其形状像庐山香炉峰,所以改称博山。庵:圆形草屋。

  翻灯舞:绕着灯来回飞。

  “破纸”句:窗间破纸瑟瑟作响,好像自言自语。

  塞北:泛指中原地区。据《美芹十论》,词人自谓南归前曾受祖父派遣两次去燕京观察形势。归来:指淳熙八年(1181年)冬被劾落职归隐。华:花白,华发苍颜:头发苍白,面容苍老。

  “布被”两句:谓秋夜梦醒,眼前依稀犹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清*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赏析

  这阕《清*乐》,**了辛词的一种艺术风格,全词仅有八句话四十六个字,但是却描绘了一幅萧瑟破败的风情画。

  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自语”二字,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拟人化、性格化了。独宿的这个“王氏庵”,是久已无人居住的破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一个*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心境如此,环境如此,“秋宵梦觉”分明指出了时令,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难以入睡。半夜醒来,眼前不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而是祖国的“万里江山”。很显然,他“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满江红》),醒后犹自留连梦境,故云“眼前万里江山”。这一句与“*生塞北江南”相呼应,而把上阕四句推到背后。*生经历使他心怀祖国河山,形诸梦寐;如今苍颜白发,壮志难酬,可心中所思所想,依然还会梦到往日的万里江山。

  这首词用文字构筑的画面和表达的感情,若改用线条和色彩是完全能够表达出来的,可见作者用抽象的文字符号所捕捉、表现的景物的具象化程度了。而且,每一句话都是一件事物、一个景点,把它们拼接起来,居然连连接词都可以省略掉,形成了一幅难得的风情画。通过这幅画面,表现作者的凄苦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心情。

  从词的格调看,近似田园派,或者归隐派,同作者的那些豪放之作相去太远了,而且还算不上是**作。不过,这首词别具一格同样带给了人们美好的艺术享受。从创作来说,作品总反映着作家的所历、所见、所闻,所感,总反映着作家的一生及其一生的各个方面,即反映作家的全人。从创作的角度讲,任何作家也总是从题材内容出发,去努力寻求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他们之间的区别权在于成就的高低而已。象作者这样,能够在断承、发展苏轼词风的基础上,成为豪放派大家,同时还能在闲淡、细腻、婉约等格调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在文学史上倒是不多见的。正如刘克庄在序《辛稼轩集》时所说:“公所作,大声镗鎝,小声铿鍧,横绝*,扫空**。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这首词感情浓烈,语言*淡,纯用白描,环境气氛的渲染非常出色,抒主人公的心理描述和形象刻划是十分成功的,在稼轩的爱国作品中,别具一格,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清*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简析

  语言流畅通顺,给本词增添了可读性,别说这评价好似在说小学生作文,流畅通顺**着句意连贯,词境不绝。许多牵强附会上去的靡丽词句读之不顺,诵之不通,别扭拗口,自然影响情绪的表达。而本词读来一气呵成,荡气回肠,当真是“到如今凛然生气”,全无此病。

  词中没有连词,上片将屋中的事物都简要描绘清楚,用语灵活,勾勒生动。如用饥刻鼠,一看即明白这里物质的匮乏,用“翻灯舞”显出蝙蝠之猖狂,再接以屋上风吹雨,加一“急”字更衬出小屋在风雨中单薄破败,使得下句出现得自然而然,情景早已在读者心中呈现。总的来说上片衔接毫不突兀,画面感甚强,没有特别出彩,但仍能看出以稼轩深厚的笔力为底,不加雕饰,反而直观具体。

  稼轩青年戎马,沙场旧事总要时时浮上心头,一发收地复国之慨,可惜*生塞北江南,只换得归来华发苍颜,透过此二句,仿佛见到一个须发灰白的老人,终究被**没能带兵与金人一搏,眼看时光易老,壮志难酬。以至于方从梦中醒来,眼前恍惚竟然还是万里江山,可见一颗赤诚为国之心。怎不令人长叹英雄失路,泪满双襟!

  《清*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创作背景

  辛弃疾在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前后,约为45岁,贬官为民。闲居带湖期间,常到信州(今江西上饶)附近的名胜之处鹅湖、博山(今江西广丰县西南)等地游览。一个清秋的夜晚,作者来到博山脚下一户姓王的人家投宿。词人即景生情,写成了这首寄寓很深的**。

  《清*乐·独宿博山王氏庵》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译文及赏析2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宋代:辛弃疾

  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译文

  用来作为佩饰是多么美好!可空谷无人,叫我埋怨娥眉再巧谁个来瞧?琴瑟清脆奏出千古绝调,即便弹断朱红的丝弦,知音依旧稀少。

  年华悄然流逝,我已经衰老。汀洲涨满了江水,该到何处寻觅芳草?我只能将屈原大夫唤醒,在石龙前边歌边。阵阵松风里,不知不觉天已破晓。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注释

  雨岩:地名,在江西永丰县西博山中。

  石浪:雨岩的一块巨石,长三十余丈,状甚怪;篇末“石龙”指此。

  湘累:指屈原。冤屈而死叫“累”,屈原是投湖南汨罗江而死的,所以前人称他为湘累。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赏析

  本词作于作者隐居信州(上饶)带湖别墅前期。生活上的孤独感和**上的失意感促使词人经常离开带湖去上饶的群山之中寻幽探胜,以开释愁怀,转移精力,然而独游山水时的幽寂空虚又使他时时跌回到更加孤独和失意的深渊中。此词就是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下的产物。

  上阕,写自己多年来受打击、受压抑和缺少**知音的处境。作者连用兰佩芳菲、蛾眉空好、宝瑟弦断这三个极富象征意义的词,来表明自己虽有高尚的品质和过人的才干,却遭受南宋朝廷当权的主和派的嫉妒和排挤,长期投闲置散,无用武之地,而且知音寥寥,无人理解自己。不如意的处境使他首先想到的是“萧条异代不同时”的千古知音屈原,所以开头三句就化用屈原《离骚》与杜甫《佳人》诗意来表达自己与之相类的幽怨之怀。《离骚》云:“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又云:“纫秋兰以为佩。”作者也满怀深情地采撷兰花为佩,以显示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操守;《离骚》云:“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佳人》云:“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作者也在无人的空谷自怨“蛾眉巧”而招嫉。屈原、杜甫、辛弃疾同样生活在一种国家不幸、小人横行的黑暗时代里。在那样的环境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他们都遭到中伤毁谤,难于在人世存身。如果要保持高洁,不向恶**低头屈服,就必然会遭到更大的打击和非难。因正直而遭打击,因遭打击而生“怨”,这只是上阕的第一层意思。

  因为,遭到群小打击,还不是最可悲的事。最可悲的是寻遍天下,知音稀少,似乎没有人能够理解和**自己的**理想与抗战主张。这是处在那个不能发现人民力量的时代的一切爱国士大夫和将领们的共同悲剧。年辈早于作者的民族英雄岳飞在他的《小重山》词的结尾感叹说:“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此词上阕最后二句即用岳飞之意,以宝瑟清音,弹得弦断也无人会意为喻,表达了与岳飞同样的怨抑之情。这是上阕的第二层意思,而且是更重要的一层意思。通过这样两个层次的抒写,作者不得志和无知音的悲剧性遭遇充分地展现出来了。

  词的下阕,承上阕牢骚之意而把抒情的意蕴进一步深化,感叹自己虚度此生,不能再在**上有所作为。下阕头一句,化用《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两句,意极沉痛。接下来“水满汀州,何处寻芳草”二句,用芳洲水涨,芳草难觅喻示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结尾二句:“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可算全篇的最后一个层次。其用意在于呼应开篇“空谷无人”之境界,再次诉说在人世难寻知音的苦恼。可以看出,词**醉之中唤起屈原来一起唱歌,表明人世无同调,只得求之于冥冥之中的千载冤魂,这显然是催人泪下的失意哀歌,是千载同悲的凄厉之歌。然而就连这幻想之中想求得异代知音共歌舞的场面最终也不能长久,在阵阵松风中,东方破晓,词人酒醒梦消,一下子又跌回到现实世界中。词的最末一句以景结情,更加浓了全篇的幽婉沉郁的气氛。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约写于公元1203年。其时正是辛弃疾遭受诬陷、被**落职后,心情处于极度苦闷的时期。生活上的孤独感和**上的失意感,促使他纵情山水,以开释愁怀。然而独游山水的幽寂使他感觉到更加孤独,独游山水的空虚唤起了失意的忧郁。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译文及赏析3

  《鹧鸪天·重九席上再赋》

  宋代:辛弃疾

清静经全文及译文图解

  有甚闲愁可皱眉。老怀无绪自伤悲。百年旋逐花阴转,万事长看鬓发知。

  溪上枕,竹间棋。怕寻酒伴懒吟诗。十分筋力夸强健,只比年时病起时。

  《鹧鸪天·重九席上再赋》译文

  那是为着什么闲愁才这样愁眉不展的呢?还不是由于老来无奈,百无心绪的晚景堪悲啊!人生百年,只不过像是阳光移动着花影那么飘忽匆忙。每当对镜看到自己的两鬓渐成斑白,更感到心灰意懒,万事皆空啊!

  每日来只是溪头醉饮,竹林对弈,打发着这闲暇的岁月,哪儿还有邀朋呼醉、作赋吟诗的旧时豪兴呢?当年那逞强好胜、遇事不甘人后的精神意气如今安在呢?所余只不过是年来久病初起时的弱不禁风了啊!

  《鹧鸪天·重九席上再赋》注释

  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半死桐”等,双调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韵。

  重九:旧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旋:渐。花阴:花荫。阴,同“荫”。

  溪上枕:喻隐居生活。

  竹间棋:喻隐居生活。

  十分:全部。筋力:犹体力。

  年时:往年。

  《鹧鸪天·重九席上再赋》创作背景

  这是词人罢居上饶带湖前期的作品。观词意,当在游鹅湖归来病体恢复后的第一个重阳节。此前词人先有《鹧鸪天·重九席上作》,于重阳酒席上着意称扬“**清高”,末二句谓“明朝九日浑潇洒,莫使尊前欠一枝”,知作于重阳前一日,而意犹未尽,再作此篇,故题称“重九席上再赋”。

  《鹧鸪天·重九席上再赋》赏析

  这首词是于重九席上吟咏老人心怀的,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喟。全词以白描的手法,直抒胸臆,既写自己衰老的形态,又写自己不服老的精神,沉郁苍凉,显示出作者在艰难的人生道路上,力求超越自我,获取心理*衡的努力。

  开头二句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感喟人生,点出题旨。“有甚闲愁可皱眉”,实际是说自己愁眉不展,并不是因为自己有什么闲愁。作者接下指出为什么要皱眉头,主要是因有老人心怀,故无情无绪,往往自伤自悲。在这里,作者强调了老人心怀,点出了题意。作者的老人心怀也不是否凭空产生的。作者在《满江红》(曲几团蒲)词中借朋友之口劝他:“万事莫侵闲鬓发,百年正要佳眠食。”而在《满庭芳》(西崦斜阳)中又说:“无穷身外事,百年能几,一醉都休。”这一切都表明他想极力超拔人生困境,但终究不易,“百年”二句写出了他对人生困境的觉悟与认识。前一句是说人生百年,转眼即逝;而后一句则是说世路坎坷,壮志莫伸,人情冷暖,晚景落寞,这一切的磨难,都在自己身上打下了深深的印记。回首往事,反思人生,使他产生了某种空漠感和幻灭感,故以消极的态度对待人生。对他来说,枕流洗耳的高洁,竹间下棋的幽雅,饮酒赋诗的超逸,乃至访亲问友的欢快,一概没有兴趣,也懒于去学去做。“溪上枕”三句,比较集中地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淡漠。但人生的遗憾,并没有使他走上颓唐和玩世。他还是要乐观地面对现实。故词的结尾二句用欲抑先扬的手法,指出现在所说的我身体强健也好,还是说我十分精神也好,都是相对的,是和“年时病起时”相比较而言的。这样结尾既照应了开头,又点出了产生老年心怀的原因,还表现了作者力求超拔人生困境的潇洒的生活态度,意义是极其丰富和深刻的。

  《鹧鸪天·重九席上再赋》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译文及赏析4

  《鹧鸪天·代人赋》

  宋代: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

  《鹧鸪天·代人赋》译文

  落日里寒鸦归巢,一片伤心景色。只有池塘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显出温柔情景。如果不是眼下亲自感受这离愁别恨的苦楚,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人伤心白头。

  离肠寸断,泪流难收。怀着相思之情,又一次登**小红楼。明明知道你我已被山峦所阻隔,可还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栏杆上,一直凝望而不能罢休。

  《鹧鸪天·代人赋》注释

  鹧鸪天:**词调,双片五十五字,上片四句三*韵,下片五句三*韵。唐人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调名取于此。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

  晚日:夕阳。

  新绿:初春草木显现的嫩绿色。

  教:使,令。眼底:眼中,眼睛跟前。

  白头:犹白发。形容年老。

  情知:深知;明知。

  阑干:栏杆。阑。同“栏”。

  《鹧鸪天·代人赋》赏析

  这首《鹧鸪天》,题下注明“代人赋”,说明词中抒情主人公并非作者自己。这首词是作者代一位妇女而赋的,那位妇女的意中人刚离开她走了,她正处于无限思念、无限悲伤的境地。

  “晚日寒鸦”,这是送人归来后的眼中景。“晚日”的余辉染红天际,也染红长亭古道和目之所极的一切,这是空间。夕阳愈来愈淡,夜幕即将降落,这是时间。而她送走的那位意中人,就在这空间、这时间中愈走愈远了。“寒鸦”当“晚日”之时,自然应该寻找栖息之处,大约在绕树啼叫吧。可是那位行人,他此刻孤孤零零地走向何处,又向谁家投宿呢?正因为这样,那本来没有感情的“晚日”和“寒鸦”,在那位女主人公的眼中,就变成“一片愁”了。

  这首词,是写别愁离恨的。“愁”与“恨”,乃是全篇的基调。按照一般的构思,接下去仍然要写愁写恨,但作者却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跳出窠臼,不再写哀景,而是用清新愉悦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乐景:“柳塘新绿却温柔。”把读者引入春意萌动、春情荡漾、温馨柔美的境界。“柳塘”一词,使人想见塘周遍植垂柳;但目前处于什么季节,却无从得知。联系前面的“寒鸦”,便会想到时值严冬,柳叶黄落,塘水冰封乃至完全枯竭,那景象,自然是萧条的。然而诗人却别出心裁,于“柳塘”之后缀以“新绿”,便立刻唤来了春天:塘周柳丝摇金,塘中春波涨绿,已够赏心悦目了;那料到在此基础上,又加上“温柔”一词。相对于严冬而言,初春的水显得“温”,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但说它“温柔”,这就不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感觉,而且表现了她的感情。这感情异常微妙,耐人寻味。那一塘春水,既倒映着天光云影和四周的垂柳,又浮游着对对鸳鸯或其他水禽。抒情主人公看到这一切,就自然感到“温柔”,从而也联想到她与意中人欢聚之时是何等的“温柔”了。

  “晚日寒鸦”与“柳塘新绿”,是送走行人之后相继入目的两种景象。不难想见,这是乍暖还寒的初春。前者就离别说,故“日”而曰“晚”,“鸦”而曰“寒”,引起的内心感受是“一片愁”。后者就相聚的回忆与展望说,故春景宛然,春意盎然,引起的内心感受是无限“温柔”。

  这首词真可谓“工于发端”。开头两句展现的两种景象、两种感受、两种感情所体现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使抒情主人公神态毕现,因而以下文字,即从她的肺腑中流出。“柳塘新绿”,春光明丽,倘能与意中人象鸳鸯那样双双戏水,永不分离,便青春永驻,不会白头。而事实上,意中人却在“晚日”将沉、“寒鸦”归巢之时走向天涯,如果信手拈来,“相思令人老”那句古诗,正可以作为此时心情的写照。然而文学是一种创作,贵在独创。“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两句就是创新,表现心绪低回宛转,笔致可谓摇曳生姿。“无离恨”是假设,不“白头”是假设变成事实之后希望出现的结果。可如今假设未能成立,“白头”已是必然,于是下片紧承“离恨”、“白头”,以“肠已断,泪难收”开头,尽情吐露,略无含蓄。当感情如洪水暴发,冲决一切堤防的时候,是不可能含蓄、因为也用不着含蓄的。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离肠寸断,泪流难止。怀着相思之情,又一次登**小红楼。美人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开始时望得见的,后来就只见晚日寒鸦,望不见人影了。因为十分相思,望不见人影还要望,所以重上小红楼,幻想着心上人可能仍在楼上。“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妙在一个“重”字。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开始是望得见的,后来就只见“晚日寒鸦”,望不见人影了。由于十分相思的缘故,望不见人影,还要望,因而“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明明知道乱山无数,遮断了远方的天空,可还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栏杆上,一直凝望。词的最后一句进一步表现美人的痴情。美人知道,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已经看不到心上人,然而对情人的思念使自己不能自主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倚靠着楼上的阑干远望。欧阳修《踏莎行》下片云:“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写行人愈行愈远,故女主人公不忍继续远望。辛词则写行人已在山外,而女主人却频频倚栏远望,无法**自己。表现不同个性、不同心态,各极其妙。

  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这首词表面上虽然是“代人赋”,但是实际上词人是在写自己的理想得不到实现。因为,在*古代诗词中,一直有用香草美人寄托理想的传统。表面是在写美人相思的苦闷,寄托的是词人辛弃疾无法实现的**理想。《鹧鸪天·代人赋》在风格上也比较特别,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优美婉约词。

  《鹧鸪天·代人赋》赏析二

  “晚日寒鸦”,这是送人归来后的眼中景。“晚日”的余辉染红天际,也染红长亭古道和目之所极的一切,这是空间。夕阳愈来愈淡,夜幕即将降落,这是时间。而她送走的那位意中人,就在这空间、这时间中愈走愈远了

  “柳塘”之后缀以“新绿”,便立刻为我们唤来了春天:塘周柳丝摇金,塘中春波涨绿,已够赏心悦目了;那料到在此基础上,又加上“温柔”一词。相对于严冬而言,初春的水显得“温”,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但说它“温柔”,这就不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感觉,而且表现了她的感情。这感情异常微妙,耐人寻味。凭借我们的经验:那一塘春水,既倒映着天光云影和四周的垂柳,又浮游着对对鸳鸯或其他水禽。抒情主人公看到这一切,就自然感到“温柔”,从而也联想到她与意中人欢聚之时是何等的“温柔”了。

  “柳塘新绿”,春光明丽,倘能与意中人象鸳鸯那样双双戏水,永不分离,便青春永驻,不会白头。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心绪何等低回宛转,笔致何等摇曳生姿!“无离恨”是假设,不“白头”是假设变成事实之后希望出现的结果。可如今呢?假设未能成立,“白头”已是必然,于是下片紧承“离恨”、“白头”,以“肠已断,泪难收”开头,尽情吐露,略无含蓄。当感情如洪水暴发,冲决一切堤防的时候,是不可能含蓄、因为也用不着含蓄的。

  “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妙在一个“重”字。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开始是望得见的,后来就只见“晚日寒鸦”,望不见人影了。由于十分相思的缘故,望不见人影,还要望,因而“重上小红楼”。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

  《鹧鸪天·代人赋》创作背景

  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冬,辛弃疾遭遇**,隐居上饶。这首词就是作者被**解官后,在带湖闲居时所作。

  《鹧鸪天·代人赋》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译文及赏析5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 辛弃疾

  **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译文】

  我独自站在空阔无边的钟山上饮酒,天色已晚,天气变寒,已经到了回去的时候。曾几何时,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现在又依依惜别。你离开后,我将会有怎样的一番思念。

  长江西岸的白石岗,长满了萋萋芳草,惹来一片离愁。我对你的思念不用山鸟来表达,就像桃李不会言语,下面却自己出现了小路。

  【注释】

  (1)叶丞相:即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叶衡于淳熙**(1174)冬始入京拜相。此称丞相,应该是后来追加的。蒋山:即钟山。

  (2)**苍茫:杜甫《乐游园歌》:“此身饮罢无归处,**苍茫自咏诗”。苍茫:空阔无边的样子。日暮天寒: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归去来兮: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即为归去来兮。

  (3)《诗经·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4)白石岗:在建康朱雀门外,当为二人常游之处。芳草萋萋:《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5)《史记·李将军列传》引谚语赞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喻实至名归。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1174)春,作者第二次在建康做官,任江东安抚使参议官。叶衡也是当时著名的抗金人物,与作者关系密切。辛弃疾这次在建康任职,也是出于叶衡的推荐。叶衡于是年二月招赴京城,该词正咏此事。

  【赏析】

  词中上片回忆与叶衡同游钟山,“**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点明了具体地点与时间,“**苍茫”、“日暮天寒”以苍茫无人来表明作者的孤寂,日暮天寒说明了环境的凄清,从而渲染了一种凄凉悲切的氛围,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归去来兮”,说明叶衡即将离开建康奔赴京城。

  “探梅踏雪几何时。”,回忆与友人当时一起在钟山上踏雪寻梅的经历,“雪”象征着纯洁,“梅”则象征着清高,傲岸的人格,词人与友人一起踏雪寻梅,则是说明两人志同道合,两人的***是纯洁高尚的。

  “今我来思”和“杨柳依依”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诗句,被作者直接引用,想象友人走后,自己一个人再来钟山那种“物是人非”的凄凉心境,化用即成的诗句,却毫无做作之感。

  下片紧承“今我来思,杨柳依依。”“白石冈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几句,描写了友人离开以后的具体情景:白石岗依旧是长满了萋萋芳草,景色没有变,却没有同游之人,从而而心中充满了愁绪。“多情山鸟不须啼。”,则是对这种愁绪的强调——不用山中多情的鸟儿悲啼,心中自会惆怅不已。

  最后两句,引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赞颂李广的话说明叶衡在建康的德政受到人们的称颂,叶衡本人也受到百姓的爱戴。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清静经全文及译文(扩展5)

——三字经朗读全文3篇

三字经朗读全文1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曰*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斩齐衰,大小幼。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究。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蠃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皆**,元灭金,绝宋世。舆图广,超前代,九十载,国祚废。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

  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同光后,**弱。传九帝,满清殁。**兴,废**。立**,建**。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全文及译文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彼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清静经全文及译文(扩展6)

——尚书全文及译文 (菁选2篇)

尚书全文及译文1

  【原文】

  周公既],命君陈分正东郊成周,作《君陈》。

  王若曰:“君陈,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命汝尹东郊,敬哉!昔周公师保万民,民怀其德。往慎乃司,率厥常,懋昭周公之训,惟民其。我闻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尔。’尚式时周公之猷训,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凡人未见圣,若不克见;既见圣,亦不克由圣,尔其戒哉!尔惟风,下民惟草。图厥政,莫或不艰,有废有兴,出入自尔师虞,庶言同则绎。尔有嘉谋嘉猷,则入告尔后于龋尔乃顺之于外,曰:‘斯谋斯猷,惟我后之德。’呜呼!臣人咸若时,惟良显哉!”

  王曰:“君陈,尔惟弘周公丕训,无依势作威,无倚法以削,宽而有制,从容以和。殷民在辟,予曰辟,尔惟勿辟;予曰宥,尔惟勿宥,惟厥中。有弗若于汝政,弗化于汝训,辟以止辟,乃辟。狃于奸宄,败常乱俗,三细不宥。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简厥修,亦简其或不修。进厥良,以率其或不良。惟民生厚,因物有迁。违上所命,从厥攸好。尔克敬典在德,时乃罔不变。允升于大猷,惟予一人膺受多福,其尔之休,终有辞于永世。”

  【译文】

  成王这样说:“君陈!你有孝顺恭敬的美德。因为你孝顺父母,又友爱兄弟,就能够移来从政了。我命令你治理东郊成周,你要敬慎呀!从前周公做万民的师保,人民怀念他的美德。你前往,要慎重对待你的职务呀!遵循周公的常道,勉力宣扬周公的教导,人民就会安定。

  “我听说:至治之世的馨香,感动神明;黍稷的香气,不是远闻的香气,明德才是远闻的香气。你要履行这一周公的教训,日日孜孜不倦,不要安逸享乐!凡人未见到圣道,好象不能见到一样;已经见到圣道,又不能遵行圣人的教导。你要戒惧呀!你是风,百姓是草,草随风而动啊!谋划殷民的政事,不要认为不难;有废除,有兴办,要反复同众人商讨,大家议论相同,才能施行。你有好谋好言,就要进入宫内告诉你的君主,你于是在外面顺从君主,并且说:‘这样的好谋,这样的好言,是我们君主的美德。’啊!臣下都象这样,就良好啊!”

  成王说:“君陈!你当宏扬周公的大训!不要倚势造作威恶,不要倚法侵害人民。要宽大而有法制,从容而又**。殷民有陷入刑法的,我说处罚,你不要处罚;我说赦免,你也不要赦免;要考虑刑法的适中。有人不顺从你的政事,不接受你的教训,处罚他如果可以制止别人犯法,才处罚。惯于做奸宄犯法的事,破坏常法,败坏风俗,这三项中的小罪,也不宽宥。你不要忿恨愚钝无知的人,不要向一人求全责备;人君一定要有所忍耐,事才能有成;有所宽容,德才算是大。鉴别善良的,也鉴别有不善良的;进用那些贤良的人,来勉励那些有所不良的人。

  “民性敦厚,又依外物而有改移;往往违背上级的教命,顺从上级的喜好。你能够敬重常法和省察自己的德行,这些人就不会不变。真的升到非常顺从的境地,我将享受大福,你的美名,终将有人永远赞扬。”

尚书全文及译文2

  【原文】

  王若曰:“明大命于妹邦

  (2)乃穆考文王

  (3)肇国在西土

  (4)厥诰毖庶邦、庶士越少正御事朝夕曰

  (5)祀兹酒

  (6)惟天降命,肇我民

  (7)惟元祀

  (8)天降威

  (9)我民用大乱丧德

  (10)亦罔非酒惟行

  (11)越小大邦用丧,亦罔非酒惟辜

  (12)文王诰教小子有正有事

  (13)无彝酒

  (14)越庶国

  (15)饮惟祀,德将无醉

  (16)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爱

  (17)厥心臧

  (18)聪听祖考之彝训

  (19)越小大德

  (20)小子惟一妹土

  (21)嗣尔股肱

  (22)纯其艺黍稷

  (23)奔走事厥考厥长

  (24)肇牵车牛

  (25)远服贾用

  (26)孝养厥父母。厥父母庆

  (27)自洗腆

  (28)致用酒

  (29)庶士有正越庶伯君子

  (30)其尔典听朕教

  (31)尔大克羞耇惟君

  (32)尔乃饮食醉饱。丕惟曰尔克永观省

  (33)作稽中德

  (34)尔尚克羞馈祀

  (35)尔乃自介用逸

  (36)兹乃允惟王正事之臣

  (37)兹亦惟天若无德

  (38)永不忘在王家

  【注释】

  (1)《酒诰》是周公命令康叔在卫国宣布戒酒的告诫之辞。殷商贵族嗜好喝酒,王公大臣酗酒成风,荒于政事。周公担心这种恶习会造成大乱,所以让康叔在卫国宣布戒酒令,不许酗酒,规定了禁酒的法令。

  (2)明:宣布。妹邦:指殷商故土。

  (3)穆:尊称,意思是尊敬的。

  (4)肇:开始,创建。西土:指周朝。

  (5)厥:其,指文王。诰毖:教训,告诫。庶邦:指各诸侯国君。庶土:各位**。少正:副长官。御事:办事的**。

  (6)兹:则,就。

  (7)肇:劝勉。

  (8)惟:只有。元:大。

  (9)威:惩罚。

  (10)用:因。大乱:**。

  (11)惟:为。

  (12)辜:罪过。

  (13)小子:指文王的后代子孙。有正:指大臣。有事:指小臣。

  (14)无:不要。彝:经常。

  (15)越:和。庶国:指在诸侯国任职的文王子孙。

  (16)将:扶助。德将:以德相助,用道德来要求自己。

  (17)迪:开导,教育。小子:指臣民的子孙。土物:庄稼,农作物。爱:爱惜。

  (18)臧:善。

  (19)聪:听觉敏锐。祖考:指文王。彝训:遗训。

  (20)越:发扬。

  (21)小子:指殷民。惟一:同样。

  22)嗣:用。股肱(gong):脚手。

  (23)纯:专一,专心。艺:种植。

  (24)事:奉养,侍奉。

  (25)肇:勉力。

  (26)服:从事。贾用:贸易。

  (27)庆:高兴。

  (28)洗:洁,指准备。腆:丰盛的膳食。

  29)致:得到。

  (30)庶土÷有正÷庶伯÷君子:统称**。越:和。

  (31)其:希望。典:经常。

  (32)克:能够。羞:进献。惟:与。

  (33)丕:语气词,没有意义。省:反省。

  (34)作:举动,行动。

  (38)若:善,赞美。元德:大德。

  (39)忘:被忘记。

  【译文】

  王说:“要在卫国宣布一项重大命今。你那尊敬的先父文王,在**创建了我们的国家。他从早到晚告诫诸候国君和各级**说:‘只有祭祀时才可以用酒。’上天阵下旨意,劝勉我们的臣民,只在大祭时才能饮酒。上天降下惩罚,因为我们的臣民犯上作乱,丧失了道德,这都是因为酗酒造成的。那些**小小的诸侯国的**,也没有哪个不是由饮酒过度造成的祸患。

  “文王还告诫担任大小**的子孙们说:不要经常饮酒。并告诫在诸侯国任职的子孙:只有祭祀时才可以饮酒,要用道德来约束自己,不要喝醉了。文王还告诫我们的臣民,要教导子孙爱惜粮食,使他们的心地变善良。要好好听取祖先留下的这些**,发扬**小小的美德。

  “股民们,你们要一心留在故土,用你们自己的手脚,专心致志地种好庄稼,勤勉地侍奉你们的`父兄。努力牵牛赶车,到外地去从事贸易,孝敬和赡养你们的父母亲;父母亲一定很高兴,会自己动手准备丰盛的饭菜,这时你们可以饮酒。

  “各级**们,希望你们经常听从我的教导!只要你们能向老人和国君进献酒食,你们就可以酒足饭饱。这就是说,只要你们能经常反省自己,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合乎道德,你们还可以参与国君举行的祭祀。如果你们自己能限制饮酒作乐,就可以长期成为君王的治事**。这也是上天赞美的大德,王室将永远不会忘记你们是臣属。”’

  【读解】

  酒有酒的好处,可以舒筋活血,**疲乏,振作精神,兴奋神经。酒中的人生境界妙不可言。酒也可以在朋友交际中化干戈为玉帛。酒还可以为勇士壮行,为祖先祭天,为天地献祭。

  酒也有酒的坏处,可以摧毁身体健康,麻痹神经,使人风狂,酒精中毒。正常人可以借酒浇愁、借酒撒野、借酒滋事。癌君子可以浸*在酒缸中不能自拔。***可以在酒杯中腐化堕落。妇人可以在酒气中失身。歹徒也可以借酒壮贼胆。

  人们是怎样发明酒这种神奇的玩意儿的,还不是很清楚,至少在商代,酒就在风行,商纣王造过****以取悦妞己。古希腊神话传说中有酒神狄俄尼索斯,希腊悲剧便起源于祭祀狄俄尼索斯的“酒神颂”。酒神精神**了人类的狂欢情结。

  周公发布的这篇戒酒令,让人想到在那个时候.人们对酒的偏好已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尤其是王公贵族和***,酗酒误国,酗酒丧国,酒神放纵得失去了**,人们狂欢得忘乎了所以,因此才要严令禁酒。

  不过,这个禁酒令是很有节制的。也就是说,它不彻底、不一律禁酒,因为酒要用于祭祀天地、神灵、祖先这些重大仪式,要用于孝敬国君、父母、兄长,因此要****。

  其实,普通老百姓喝点酒算不了什么。他们一年四季辛苦到头,难以有机会轻松一下,放纵一下,实际上恐怕也只有逢年过节才有这样的机会。老百姓即使终日酗酒,也不会滋生**,不会误国误民。文人艺术家大概也离不了酒。酒可以放松意识的**,促使灵感产生,让创造力得到**。张旭的草书是酒灌出来的,李白的是酒浇出来的。如果没有了酒,这世上要失去多少文人、艺术家啊!

  真正的禁酒对象应该是王公贵族和***。只有他们,才有机会有条件狂喝暴饮,寻欢作乐,因为有人进贡,因为可以搜刮民脂民膏。也只有他们,才有机会有条件腐化堕落,败坏社会风气。这是其他任何人都做不到的。


清静经全文及译文(扩展7)

——思旧赋译文及注释

思旧赋译文及注释1

  魏晋:向秀

  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音寥亮。**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

  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

  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

  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

  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

  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

  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

  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

  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

  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

  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

  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

  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