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听课记录上册 小学听课记录及评析(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小学听课记录上册 小学听课记录及评析篇一
年级:五年级
授课者:张尊敬
课题: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
学生:秤、电子秤
老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平
二、介绍天平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
三、探究新知,观看课件
(一)等式
1、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克和30克,右盘: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
提问: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
学生:20+30=50
2、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x+20=702x=100
3、何为等式?学生一起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60+x=8070+20=9050-20=30
4、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举反例:5x>2930<70是等式吗?学生:不是。6、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二)方程1、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学生:方程老师: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2、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反复读。举方程的例子。3、等式和方程的关系。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三)板书20+30=50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30+x=50x+20=702x=100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四、练习1、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为什么?2、看图列方程,并说一说表达的意思。五、总结:何为等式?方程?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听课意见:
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等量关系——→等式——→方程
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清晰的描绘出了概念。
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5、在强调重点时,采用多读、多念的方法,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小学听课记录上册 小学听课记录及评析篇二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及评析
课堂是学习知识最多的地方,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是每一个小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在这里呢,我们学大教育专家为同学们带来了,小学语文听课记录及评析。希望你认真学习我们到来的知识。
一、美丽的小兴安岭
(一)导入:(8:00)
1、欣赏一幅小兴安岭森林的图片,请同学说一说“图上的树木多不多?”(学生回答“千千万万”“数不清”“像绿色的海洋”)
2、连续欣赏几幅图片说说怎么样板书美丽的小兴安岭。
3、观看录象资料。(8:09)
(二)学习课文
1、集体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并与同学交流。(8:13)
(2)投影出示文中的词语,检查朗读。
(3)指名朗读描写春天的部分,其他同学画出所描写的景物。
找出文中描写很美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指导理解“抽出”
(4)总结本段的学习方法。(8:18)
2、小组学习其余部分
(1)投影出示学习要求。
(2)分小组学习描写夏、秋、冬部分的内容。(8:20)
3、交流讨论
(1)指名回答夏、秋、冬描写的景物。(投影出示表格,添表)。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相机指导理解。
(3)如果要去小兴安岭你会选择在什么季节?
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朗读课文。(8:35)
一人朗读,配乐,其余同学观看动画。
(四)深入理解课文
1、板书花园、宝库
2、思考: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花园、宝库?
(五)作业:可以写写自己的家乡。
点评:
这节课老师通过图片、录像、课文等多种形式来使学生认识美丽的小兴安岭,使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景色、物产有了深刻的印象。老师先带领学生一块分析描写春天的部分,并总结出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分小组来学习课文的其余部分,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讲课过程中还设计了几处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语句,让学生选择会在什么季节去小兴安岭旅游等环节,都体现了老师重视学生的学习感悟,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导入部分的录像资料只是让学生看了一遍,看完就过去了。我觉得这个地方应让学生根据预习的情况,联系录象资料来说说小兴安岭有哪些景物,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然后再去理解课文。在第三个环节配乐朗读并让学生观看动画课件时,课件的内容并不能和课文完全相符,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这里可只留背景音乐,让学生边听朗读边去想象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
在最后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和感悟上,还缺乏进一步的提升。小兴安岭向人们奉献出了丰富的物产,作者对小兴安岭的热爱之情,没有引导学生去体会,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及评析,就是上面文章中为同学们带来了整理了。希望你认真阅读我们带来的听课记录,这样才可以帮助你养成认真听课的习惯。
小学听课记录上册 小学听课记录及评析篇三
【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乘法意义,编制7的乘法口诀。
2.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编口诀、用口诀中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感悟口诀编制方法,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熟记。
【教学难点】:熟记7的乘法口诀,应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出示用七个三角形拼成的小船。
师:小朋友看小精灵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是用什么拼成的?拼成这样一只小船需要几个三角形?(师板书填表)师:你是怎样知道的?它表示几个几?(1个7)(师板书)师:拼二只小船需要多少个三角形呢?(14个)你是怎样想的?(7+7=14)师:哦,是几个7相加?(板书:2个7相加)那拼3只小船需要几个三角形呢?4只呢?……7只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
2、提出学习目标:同学们想一想,7的乘法口诀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出示学习目标:
(2)理解乘法意义,编制7的乘法口诀。
(3)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小组内个人展示
根据表格,学生独立学习,把表格内的算式填写完整,并编出7的乘法口诀。请在书上试着填一填,完成后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全班展示(以小组为单位)
交流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口诀。
(1)编出7的乘法口诀
师:你编出哪些乘法口诀,能解决哪些乘法算式呢?你想说那句就说那句?
预设:
生1:一七得七,能解决3×7=或7×3=
生2:二七十四,能解决4×7=或7×4=
(2)验证7的乘法口诀
“五七三十五”这句口决,你有什么方法验证?
预设:
生1:五七三十五表示5个7相加,5个7相加等于35。所以五七是三十五(板书1)7+7+7+7+7=35)
生2:五七三十五也表示7个5相加,所以五七是三十五(板书2)5+5+5+5+5+5+5=35)
(3)、熟记7的乘法口诀
a、发现规律,引导记忆
师:同学门,7的乘法口诀比较难记住,但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特点、规律,我们就能牢牢把它记住,这些特点、规律你找到了吗?
预设:
生:乘号左边的因数是1~7,从小到大,乘号右边的因数都是7,积也是从小到大。
师:你的发现很重要,当一个因数变化,另一个因数不变时,积也会随着变化,它变大,积也会变大,它变小,积也会变小(手指因数和积)
师:这些规律对记住口诀很有帮助,你们记住这这7句口决了吗?让我们来试一试,有没有信心?
(生背口诀)
师:在背口诀时,感觉哪句记,哪句难记一些?
学生各抒己见,并说出理由。例如:三七二十一,七七四十九比较好记。难记的可以利用前一句或者后一句口诀帮助记忆。
b、利用规律,有效记忆
师:记忆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我们多动脑,多动口,就能熟记口诀,老师给大家提个要求,不管三七二十一,每位同学都要熟记这些口诀,难道背这口诀还要七七四十九天吗?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老师刚才的话中就包含了两句乘法口诀,还记得吗?
生:三七二十一和七七四十九
生:好的,现在就请同学们利用刚刚找出的规律自己来记一记7的乘法口诀。
请学生集体背一背7的乘法口诀。然后进行师生对口令的游戏。
(1)电脑出示:请快速口算并说出它的口诀
5×7=7×3=7×4=7×6=
7×7=7×2=1×7=4×7=
(2)、应用练习
出示古诗:贺知章《回乡偶书》:(诗略)
师:7是个奇特的数,我国古代与7结下了难解之缘。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古诗。这首古诗是由唐代的贺知章写的,这首古诗的内容共有多少字呢?你能用一句口诀算出来吗?
生:28,四七二十八
师:对,每句7个字,这样的诗又称7言诗。
(3)出示
每天上7节课,一周5天上几节课?
爸爸到北京去了3个星期,去了多少天?
一个人一天要喝6杯水,一个星期要喝多少水?
(4)、你能用7的乘法口诀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吗?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听课记录上册 小学听课记录及评析篇四
课前谈话:
1、组织学生整理学具。
2、老师喜欢同学们眼睛看着我。很好,都看着我啦。还记得我吗?记得我什么?
来介绍一下自己?“五一小学”这个校名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3、老师有个习惯,每堂课前都讲个小故事,叫做“小故事,大智慧”。上课之前,讲个小故事。曹冲称象的故事知道吗?本来是想知道大象的重量,结果去称石头的重量,这是为什么呀?干嘛不直接称大象啊?大象的重量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称得出来,所以曹冲通过称同样重量的石头,就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了。……
评:用小故事的形式,课前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后面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思维基础。如果说《圆的面积》一课,探索“圆的面积”相关知识是课堂的一条明线,那么体验、反思、改进“转化”这一思想方法便是一条贯穿整课的暗线。
教学过程:
1、出示圆形纸片,这是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
2、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是圆的面积?
请生上台指出来。揭示: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简洁清晰。
(一)起
1、启发思考:怎么求圆的面积,在大脑中检索一下,咱以前要研究一种什么新的东西,都用的是哪些方法?(把它变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以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为例说明)
2、那么圆形能不能转变成其它图形?小组合作商量商量,试试看。
小组合作(估计每一小组发到的学具有:8开铅画纸一张、蓝色圆形纸片若干、剪刀一把、双面胶一个、直尺等)
3、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方法:
(1)组1:我们把圆平均分成4个扇形。这样,其中一个扇形的面积乘以4,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
师:有什么问题?
生1:扇形面积不会算。
生2:看成三角形。
师:行不行?为什么?但是还是比较接近的,对不对?
评:这种方法在以往《圆的面积》的教学设计中很少出现,后面的环节中经过学生的探索,也能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比较容易理解。我们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种方法?据麻老师课后讲,设计这节课之前,曾做过前测,发现学生在面对解决圆的面积这个问题时,脑子里不是一片空白的,有些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把圆片进行对折(这是儿童生活经验作用下的原发思维),发现和三角形类似。因此,麻老师对这种方法有了一些预设。看来,要想克服我们教学设计中的一些盲点,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另一方面也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的一些原发的思维。
(2)组2:我们把圆平均分成4个扇形,再剪下来,拼成一个类似于平行四边形的图形。
师:怎么样?为什么说是类似于平行四边形?还是有点接近的噢!
评:没注意到老师有否引导学生关注——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转化的前提条件是问题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如果没有提到,那么为什么不在这里点出。
4、回顾小结:
两种方法,一种折一折,折成三角形的方法;一种是剪一剪拼一拼,把图形变成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有什么共同特点啊?(都是把圆形变成了其它的图形。)
(二)承
1、这两种方法变化后的图形尽管目前还不能直接看作学过的图形,不过还是很有价值的。我们继续研究下去看看。
2、小组合作选择上面的其中一种方法继续研究下去。
3、小组代表上台展示研究成果:
(1)组1:我们用第一种方法继续折,折成16份,每份就更像三角形啦。
师:为什么要折成16份?
组1:折得的份数越多,就越像三角形了。
师:那么怎么样折会更像三角形呢?
生:再折下去
师:好折吗?那老师就用电脑帮大家折吧。
课件演示16等分、32等分,并不断问:分——像三角形吗?能更像吗?——再分
从视觉上看,就更像三角形了。把眼睛闭上,想像分的份数128份、256份,就……能想像到吗?
师又重复演示从四等分到32等分的过程。
引导观察:这个三角形的底是——这条圆弧。高是——圆的半径。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会求吗?(底*高/2)那么这个圆的面积能求吗?
评:操作、演示、追问、想像、贯通,层次分明。不过,为什么会越来越像三角形?看着32等分的扇形,学生能理解为什么最后可以把得到的这个扇形看作三角形吗?要知道这时候的圆弧弧度还是比较明显的。我想,第一要引导学生注意随着等分的份数增加,得到的扇形的圆弧,逐渐在变直,所谓化曲为直;第二要点出,当等分的份数无限地多下去,那么最后得到的扇形也就无限地接近三角形。
(2)组2:我们用第二种方法,把圆片平均分成八份,剪下来拼在一起就像平行四边形了。
另一组展示平均分成16分,更象了。
师将学生作品一起展示在黑板上。问:如果要比它还接近平行四边形,怎么办?
师课件演示32等分,拼成平行四边形。64份、128份。
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来越像……。按这样等分下去,会变成长方形。
评:不知是听课时没注意,还是麻老师没有点出。按这样等分下去,最后还是平行四边形,只不过,如果把其中的一份再等分成两份,放在两头,整个拼成的图形才会变成长方形。其次,为什么一定要变成长方形呢?平行四边形不也挺好的吗?高与圆半径的对应也不会太难嘛。
4、回顾小结。
(三)合
1、我们已经把圆转化成了已经学过的图形,数学不仅仅只停留在操作上,你们能不能在刚才的基础上,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师提供给学生辅助用纸(纸上印有圆一个、转化后图形各一个),生尝试推导公式。
2、反馈:
生1:讲述利用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推导圆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
师在其讲完后问:(1)长和圆的什么有关系(2)宽呢?(3)面积怎么计算?
听明白了吗?再指生讲,原生配合在屏幕上指。
师:把圆转换成长方形,面积是相等的。这样求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求出了圆的面积。
师再讲解圆的面积推导过程,板书过程,告诉学生面积的表示方法:s。
生2:讲述折成三角形的方法,提出公式:(c÷32×r÷2)×32。
师:除以32是什么意思?
生2:如果等分成32份,那么得到的三角形的底就是圆周长的32分之一。所以用周长除以32。
师:为什么除以2?
生2:求的是三角形的面积。
师:乘32又是怎么回事?
生2:整个圆有32份。
师表扬鼓励之后,问:式子有点烦,能不能改进一下呢?
生4:c=2∏r,乘2除2抵消。
师:也得到∏r2。那么如果是等分64份呢?128份呢?
生:也是会抵消掉,结果也是∏r2。
3、看来,不管是哪种方法,不管是几等分,圆的面积计算方法都是——∏r2。
1、那么求一个圆的面积得知道什么条件?告知学生黑板上的圆片半径是10厘米,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计算。反馈校对。
2、如果知道圆的直径或周长,我们怎么计算面积呢?时间关系,留到下节课去讨论。
评:有人说这节课练习量是不够的。但为什么要拘泥于练习呢?学生通过本节课在思维上的练习不是的吗?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总结思想方法,呼应课前谈话。
心得:
1、正如专家点评时所说,听麻老师的课,有一种震撼的感觉。之所以震撼,是麻老师的课是我们一直想要追求的一种理想的数学课堂。这堂课有新课堂所应具备的所有元素:教师组织者、引领者,不越位代替学生的思考,大气洒脱;学生拥有充分的思维空间,自主探究、参与,数学之美、思维之美,体验得淋漓尽致。特别深刻的是麻老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有步骤地探究,通过讨论怎么变——变得更接近——怎么算的过程,经历提出设想——尝试——反思——再深入实践——沟通建构,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思想非常有益处。
2、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尺度。
课后互动时,麻老师提出谈了一点自己的困惑: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尺度如何把握?其实他的课已经做了很好的回答。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的确非常有意义,相对于数学知识与技能而言,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更具有普遍性。尤其是本节课中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非常有现实意义,花再多的时间也不过份。但是也不是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都适合小学生的思维水平,比方说本课中的极限思想。麻老师处理本课时,“转化”是贯穿全课,并再三点出的,除了没告诉学生“转化”这一术语。“极限”只是适当地让学生想像一下。因此,渗透的尺度应是:根据小学生思维水平与特点,相机点明,不搞模模糊糊一大片,也不做拔苗助长。
小学听课记录上册 小学听课记录及评析篇五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放录像(介绍第一小学的校园),然后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课本的图)教师提问①:“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桌互相交流)
②:“你看到图形了吗?”
学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
学生2: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接着请好几个学生回答)
2、点明主题
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其中像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
(引出主题:四边形)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识
(1)、涂一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一张画有许多图形卡片)
教师的问题: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它涂上颜色。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
最后老师展示两张学生的结果,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2)、四边形的特点
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并问;“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生共同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举例进一步深化
请两个学生到电视前提出长方体的面是四边形
(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六个面是四边形)
教师还让学生联系周围的东西有哪些是四边形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三、动手实践,取得新知识
1、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有很多图形卡)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按不同的分法把图形卡分组。讨论后小组汇报分类结果:
(1)、按图形的相似来分
(2)、按图形的颜色来分…
点评:
利用录像引起学生的注意。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随机出现各种图形,这加深学生对四形的认识,从而引出新课的主题(四边形)。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并以小礼物奖励的形式去表扬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容易接受知识教师循循善诱,使学生跟着一起动脑、动手,且让学生去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课堂气氛。
2、游戏(准备工具:橡皮根、钉子板)
教师提问:①“你围成什么四边形”
学生答:①“长方形”或“正方形”
教师提问:②“为什么围成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为什么认为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请多个学生回答
再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每组项基本原则找一至两个发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最后教师在屏幕上显示总结:
①长方形、正方形的角是直角
②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正方形的四边相等
2、联系实际问题引入另一游戏:
“我们镇是毛织重镇,用毛线编织出美丽的衣服”(回归生活)引出游戏,教师用彩色的橡皮根用手指编织多种四边形,这时学生自己动手编织出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
四、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本,如果有不明的地方提出,教师解答,并总结整节课。
五、板书:
四边形
但教师没有说出正确的分法
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其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思维,并且让学生去总结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关注。
反馈学生掌握的知识的程度
板书简洁而明了,突出四边形的特
总评
这节课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知识点。
通过多种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并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小学听课记录上册 小学听课记录及评析篇六
科目:数学
年级:五年级
授课者:张尊敬
课题:方程
教学过程:
老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0篇
学生:秤、电子秤
老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平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
(一)等式
1、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克和30克,右盘: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
提问: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
学生:20+30=50
2、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x+20=702x=100
3、何为等式?学生一起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60+x=8070+20=9050-20=30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0篇
4、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举反例:5x>2930<70是等式吗?学生:不是。6、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二)方程1、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学生:方程老师: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2、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反复读。举方程的例子。3、等式和方程的关系。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三)板书20+30=50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30+x=50x+20=702x=100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四、练习1、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为什么?2、看图列方程,并说一说表达的意思。五、总结:何为等式?方程?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听课意见:
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等量关系——→等式——→方程
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清晰的描绘出了概念。
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5、在强调重点时,采用多读、多念的方法,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小学听课记录上册 小学听课记录及评析篇七
课前谈话:
1、组织学生整理学具。
2、老师喜欢同学们眼睛看着我。很好,都看着我啦。还记得我吗?记得我什么?
来介绍一下自己?“五一小学”这个校名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3、老师有个习惯,每堂课前都讲个小故事,叫做“小故事,大智慧”。上课之前,讲个小故事。曹冲称象的故事知道吗?本来是想知道大象的重量,结果去称石头的重量,这是为什么呀?干嘛不直接称大象啊?大象的重量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称得出来,所以曹冲通过称同样重量的石头,就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了。……
评:用小故事的形式,课前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后面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思维基础。如果说《圆的面积》一课,探索“圆的面积”相关知识是课堂的一条明线,那么体验、反思、改进“转化”这一思想方法便是一条贯穿整课的暗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识圆面积。
1、出示圆形纸片,这是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
2、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是圆的面积?
请生上台指出来。揭示: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简洁清晰。
二、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一)起
1、启发思考:怎么求圆的面积,在大脑中检索一下,咱以前要研究一种什么新的东西,都用的是哪些方法?(把它变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以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为例说明)
2、那么圆形能不能转变成其它图形?小组合作商量商量,试试看。
小组合作(估计每一小组发到的学具有:8开铅画纸一张、蓝色圆形纸片若干、剪刀一把、双面胶一个、直尺等)
3、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方法:
(1)组1:我们把圆平均分成4个扇形。这样,其中一个扇形的面积乘以4,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
师:有什么问题?
生1:扇形面积不会算。
生2:看成三角形。
师:行不行?为什么?但是还是比较接近的,对不对?
评:这种方法在以往《圆的面积》的教学设计中很少出现,后面的环节中经过学生的探索,也能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比较容易理解。我们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种方法?据麻老师课后讲,设计这节课之前,曾做过前测,发现学生在面对解决圆的面积这个问题时,脑子里不是一片空白的,有些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把圆片进行对折(这是儿童生活经验作用下的原发思维),发现和三角形类似。因此,麻老师对这种方法有了一些预设。看来,要想克服我们教学设计中的一些盲点,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另一方面也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的一些原发的思维。
(2)组2:我们把圆平均分成4个扇形,再剪下来,拼成一个类似于平行四边形的图形。
师:怎么样?为什么说是类似于平行四边形?还是有点接近的噢!
评:没注意到老师有否引导学生关注——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转化的前提条件是问题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如果没有提到,那么为什么不在这里点出。
4、回顾小结:
两种方法,一种折一折,折成三角形的方法;一种是剪一剪拼一拼,把图形变成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有什么共同特点啊?(都是把圆形变成了其它的图形。)
(二)承
1、这两种方法变化后的图形尽管目前还不能直接看作学过的图形,不过还是很有价值的。我们继续研究下去看看。
2、小组合作选择上面的其中一种方法继续研究下去。
3、小组代表上台展示研究成果:
(1)组1:我们用第一种方法继续折,折成16份,每份就更像三角形啦。
师:为什么要折成16份?
组1:折得的份数越多,就越像三角形了。
师:那么怎么样折会更像三角形呢?
生:再折下去
师:好折吗?那老师就用电脑帮大家折吧。
课件演示16等分、32等分,并不断问:分——像三角形吗?能更像吗?——再分
从视觉上看,就更像三角形了。把眼睛闭上,想像分的份数128份、256份,就……能想像到吗?
师又重复演示从四等分到32等分的过程。
引导观察:这个三角形的底是——这条圆弧。高是——圆的半径。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会求吗?(底*高/2)那么这个圆的面积能求吗?
评:操作、演示、追问、想像、贯通,层次分明。不过,为什么会越来越像三角形?看着32等分的扇形,学生能理解为什么最后可以把得到的这个扇形看作三角形吗?要知道这时候的圆弧弧度还是比较明显的。我想,第一要引导学生注意随着等分的份数增加,得到的扇形的圆弧,逐渐在变直,所谓化曲为直;第二要点出,当等分的份数无限地多下去,那么最后得到的扇形也就无限地接近三角形。
(2)组2:我们用第二种方法,把圆片平均分成八份,剪下来拼在一起就像平行四边形了。
另一组展示平均分成16分,更象了。
师将学生作品一起展示在黑板上。问:如果要比它还接近平行四边形,怎么办?
师课件演示32等分,拼成平行四边形。64份、128份。
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来越像……。按这样等分下去,会变成长方形。
评:不知是听课时没注意,还是麻老师没有点出。按这样等分下去,最后还是平行四边形,只不过,如果把其中的一份再等分成两份,放在两头,整个拼成的图形才会变成长方形。其次,为什么一定要变成长方形呢?平行四边形不也挺好的吗?高与圆半径的对应也不会太难嘛。
4、回顾小结。
(三)合
1、我们已经把圆转化成了已经学过的图形,数学不仅仅只停留在操作上,你们能不能在刚才的基础上,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师提供给学生辅助用纸(纸上印有圆一个、转化后图形各一个),生尝试推导公式。
2、反馈:
生1:讲述利用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推导圆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
师在其讲完后问:(1)长和圆的什么有关系(2)宽呢?(3)面积怎么计算?
听明白了吗?再指生讲,原生配合在屏幕上指。
师:把圆转换成长方形,面积是相等的。这样求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求出了圆的面积。
师再讲解圆的面积推导过程,板书过程,告诉学生面积的表示方法:s。
生2:讲述折成三角形的方法,提出公式:(c÷32×r÷2)×32。
师:除以32是什么意思?
生2:如果等分成32份,那么得到的三角形的底就是圆周长的32分之一。所以用周长除以32。
师:为什么除以2?
生2:求的是三角形的面积。
师:乘32又是怎么回事?
生2:整个圆有32份。
师表扬鼓励之后,问:式子有点烦,能不能改进一下呢?
生4:c=2∏r,乘2除2抵消。
师:也得到∏r2。那么如果是等分64份呢?128份呢?
生:也是会抵消掉,结果也是∏r2。
3、看来,不管是哪种方法,不管是几等分,圆的面积计算方法都是——∏r2。
三、巩固练习
1、那么求一个圆的面积得知道什么条件?告知学生黑板上的圆片半径是10厘米,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计算。反馈校对。
2、如果知道圆的直径或周长,我们怎么计算面积呢?时间关系,留到下节课去讨论。
评:有人说这节课练习量是不够的。但为什么要拘泥于练习呢?学生通过本节课在思维上的练习不是的吗?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总结思想方法,呼应课前谈话。
心得:
1、正如专家点评时所说,听麻老师的课,有一种震撼的感觉。之所以震撼,是麻老师的课是我们一直想要追求的一种理想的数学课堂。这堂课有新课堂所应具备的所有元素:教师组织者、引领者,不越位代替学生的思考,大气洒脱;学生拥有充分的思维空间,自主探究、参与,数学之美、思维之美,体验得淋漓尽致。特别深刻的是麻老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有步骤地探究,通过讨论怎么变——变得更接近——怎么算的过程,经历提出设想——尝试——反思——再深入实践——沟通建构,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思想非常有益处。
2、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尺度。
课后互动时,麻老师提出谈了一点自己的困惑: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尺度如何把握?其实他的课已经做了很好的回答。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的确非常有意义,相对于数学知识与技能而言,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更具有普遍性。尤其是本节课中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非常有现实意义,花再多的时间也不过份。但是也不是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都适合小学生的思维水平,比方说本课中的极限思想。麻老师处理本课时,“转化”是贯穿全课,并再三点出的,除了没告诉学生“转化”这一术语。“极限”只是适当地让学生想像一下。因此,渗透的尺度应是:根据小学生思维水平与特点,相机点明,不搞模模糊糊一大片,也不做拔苗助长。
小学听课记录上册 小学听课记录及评析篇八
《桂林山水》听课记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视频播放桂林山水景色,吸引学生兴趣。
二.授新课
1.提出问题:喜欢山还是水?引出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老师纠正轻声的读音。并思考桂林的水的特点。
3.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水的特点(清静绿)。
4.出示关于水的图片,然后齐读课文。
5.提问(本段作用)老师总结。
6.再齐读一遍课文并思考修辞方法
7.课堂练习:展示公园花的图片,让学生根据本课的修辞方法仿照写句子。
8.分析作者感情和写作方法,并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三段。
9.学生自主分析总结课文第三段(写作方法、修辞方法等。)
10.赏析图片,然后读课文,并思考山还能像什么。
三、总结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并谈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预习下一课。
五、板书:
6桂林山水
甲奇、秀、险画
天中
下静、清、绿游
六、听课反思:
符老师教态很自然,很会引导学生,这篇课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学起来比较枯燥,但通过老师设计的精美幻灯片和精心的引导和提问,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生动的课堂上,整堂课都是书声朗朗,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教学的各个环节之间衔
接合理、自然,时间把握非常好。设计的拓展问题相当好,并引导学生作答,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使学生训练了说话、思考能力;充分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