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党权与党争》读后感
《党员、党权与党争》读后感
利用假期时间,阅读了王奇生教授的著作《党员、党权与党争》一书。现根据所读内容结合历史教学说说心得体会
看到真本书的题目,以为是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但是,本书标题旁边有一小标题: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这是一本研究近代中国国民党历史的著作。尚未翻阅此书时,脑中想起的是教科书中关于国民党、蒋介石的描述,比如“***”,“独裁统治”,“人民公敌”等。读了此书后,发现中国国民党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王奇生教授的研究,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国民党是一个“弱势独裁”政党。
孙中山想通过“以党治国”,“以党治军”来实现革命的成功,1924年的改组也确实开始实践这一想法,但是,王奇生教授的研究发现真是结果并未实现孙中山的初衷。国共第一次合作过程中,国民党内的一些老同志反对合作,只是由于孙中山的个人威望才不得不进行合作。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组织形式完全仿照苏俄共产党,热衷于开展群众运动,比如毛泽东就深入湖南农村考察。反观国民党基层组织不如共产党,下层宣传不力,很多进步青年没有加入国民党。国民党积极谋求进行北伐,消灭北洋军阀,苏俄方面多次提醒先完善党的组织,再考虑北伐,但国民党并未采纳。诸多因素导致国民党的改造并不彻底。1927年,正当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之时,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这一事件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打击很大,这在传统教科书中介绍了很多,中国共产党也在这一事件中吸取了教训,开始武装革命之路。阅读此书,发现国共合作破裂对于国民党来时,伤害也不小,首先是力量的削弱,很多进步青年无辜被杀,书中就说“对于国民党而言,清党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党内人才逆淘汰运动。”其次是党组织涣散,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基层党组织在共产党员的领导下,党务工作进展顺利,但政变诛杀共产党员直接导致基层组织和党员受到冲击。
在国共合作破裂以后,国民党成为执政党,拥有了政权,表面上看实现了“***”,但实际并非如此。国民党的组织结构表面上看与中国共产党类似,但组织能力相差甚远。中国共产党学到了苏俄共产党的全套工夫,而国民党空有其形。国民党的上层派系甚多,下层党组织不健全。还有重要的一点是重军轻党。蒋介石登上中国政治舞台依靠的是军队,他在国民党内的地位起初并不高。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威望较高的是胡汉民和汪精卫,两人多次利用党的名义与蒋介石对抗。蒋介石更相信军队的忠诚,军队的组织能力,所以,蒋介石排斥国民党对政务的插手,各地方军阀也如此。即使蒋介石在1938年成为国民党总裁以后,也不重视党的力量。党员人数没有明显增长,党的会议徒有其名,党的组织不能干涉地方军事,地方政务。这样就形成了上层有党,下层无党的局面,表面上是“以党治国”实质上是“以军治国”,这就得出了国民党是弱势独裁政党的结论。
“独夫民贼”是对蒋介石最具有标签性质的评价。通过阅读这本书以及相关研究蒋介石的书籍,我发现对蒋介石不能简单的以“独裁者”一词来概括。
蒋介石从黄埔军校校长到国民党总裁,这一过程相当漫长。蒋介石借助军队登上高位,他深感国民党组织涣散,人员无才。他在军队内和国民党内建立了一些新的组织,招收一些进步青年,其初衷是想以新的组织,新的血液改造国民党。但是,蒋介石热衷于搞牵制,往往设立两个组织,互相掣肘,比如中统和军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民党人才的匮乏,很多的行业精英,知名学者不愿加入国民党,让蒋介石深感无奈,而国民党的腐败又招致这些精英学者的反对,蒋介石才有“无干部,无组织,无情报”。
蒋介石是行伍出身,靠军队起家,在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之后,蒋介石也开始学习,加强自身的治国素质之外,也加强了与知识界精英的联系。1932年,蒋介石有计划地请知名学者给自己讲课,主要集中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外交方针和国际关系。这些学者中不乏马寅初这样的知名人物。除了学习之外,蒋介石还邀请一些学者进入政府工作,不如地质学家翁文灏,经济学者章元善等,这在当时引起了一股“学者从政”的风潮。由此可见,蒋介石并不是一个自大的独裁者。
《党员、党权与党争》这本书对于国共历史给了我很多新的认识,对于历史教材中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于一些近代人物有了不同的了解,多多阅读,开卷有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