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心得体会(精选5篇)
学思践悟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自去年八月,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中国纪检监察报设立"学思践悟"专栏以来,围绕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依法治国依规治党、聚焦中心任务深化"三转"、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与任务等方面,陆续刊发了系列文章。专栏突出了权威性、指导性和实效性,全面宣传中央纪委的工作部署,原汁原味传递中央纪委领导同志的工作要求,及时回答各地区各部门在工作中最关心的问题。经过学习和思考,结合卫生计生工作实际,我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与任务、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等六个方面的内容总结为"一个认清"、"两个抓好"、"三个落实".
一、一个认清
"一个认清"即认清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与任务。有什么样的形势就有什么样的任务。认清形势,是作出正确决策的前提,也是掌握规律、赢得胜利的条件。
1.认清形势。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深刻分析当前形势,系统论述了反腐败斗争的严峻性、复杂性,强调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从查处的案件和巡视发现的问题看,"四风"问题面上有所收敛,但是病根未除,禁而不绝;近年来腐败现象趋于严重化,高压之下腐败分子有所震慑,但还在窥测。
2.明确任务。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现阶段的目标任务就是遏制,要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工作重点就是查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领导干部,三种情况同时具备的是重中之重。要用最坚决的态度减少腐败存量,用最果断的措施遏制腐败增量。落实到卫生计生工作中,要做到:对腐败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始终高举反腐旗帜,形成强大震慑。建立纵横交错、上下联动的办案协调机制,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全面实行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加强纪检监察、审计、组织人事以及业务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惩治合力。重视初信初访,发挥好信访举报的案源主渠道作用,严格遵守办案时限与周期,规范信访举报线索排查、受理、处置等工作机制,增强线索处置工作的科学性,提高案件办结效率。坚持运用"六书三谈话"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争取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早查处,防止小错酿成大错。加大对严重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的行为、领导干部插手工程建设、设备采购、贪污贿赂案件、以权谋私、徇私枉法、失职渎职等案件的查处力度;坚决查处医药购销领域的腐败问题、医疗服务和计生工作中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违反"九不准"规定的行为,不设门槛、不定标准、不搞例外,一查到底,处理到位。
一是坚决纠正四风问题。加强对领导干部"三公"经费、办公用房、公车配备、清理"吃空饷"等各项制度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紧盯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针对"四风"问题的明查暗访;严厉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作风类案件;加大对专项治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对治理不力、监管失职的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严肃问责。二是加强行业作风建设。组织系统内医务人员学习贯彻国家卫生计生委的"九不准";加强对医德医风正面典型的宣传力度;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进一步规范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行为,严格落实《进一步加强药品采购管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设备采购管理的规定》相关要求,预防和打击商业贿赂行为,规范诊疗服务行为,健全医疗机构用药评价机制。
二、两个抓好
"两个抓好"即抓好中心任务,深化"三转";抓好纪检监察队伍建设。
1.抓好中心任务,深化"三转".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是中央纪委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根据党章规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任务,与时俱进提出的工作要求。"三转"的实质是要求纪检监察机关找准职责定位,明确主责主业。结合卫生计生委纪委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对监督者的再监督"的归位意识,充分发挥"监督的再监督,检查的再检查"作用,纪委不再参与工程建设招投标、政府采购等活动的组织和现场监督,不参与卫生计生业务工作检查活动,把不该管的工作交还给主责部门,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
2. 抓好纪检监察队伍建设。纪检监察机关承担着维护党纪政纪、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职责。监督执纪的人,更要守纪律。学习资料显示:从查处的纪检监察干部违纪案件看,欺瞒组织者有之,利益输送者有之,跑风泄密者有之,拉关系抹案子者有之,以案谋私者有之,这些人严重败坏干部队伍的形象。由此可见,纪委不是天然的"保险箱",纪检干部也并没有天生的免疫力,必须加强管理,使监督常在,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目前,卫生计生系统已经组建了一直32人的纪检监察专(兼)职干部队伍,为了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干部管理,要求所属各单位调整班子分工,安排班子副职主管纪检监察工作,切实将监督责任落到实处。下一步,要加强纪检监察干部培训,在组织常规业务培训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系统纪检监察干部参加区卫生计生委、区纪委、市卫生计生委组织的业务培训;搭建纪检监察干部工作研讨交流平台,对各单位出现的、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案件进行剖析,分析案件发生原因、明确线索处置方法、交流工作经验,防范于未然,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有的放矢,提高业务能力。
三、三个落实
"三个落实"即落实中央"依法治国、依规治党"要求;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中央关于"两个责任"的要求。
学思践悟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一、坚定信念,认真学习,在理论素养上"硬"起来(一)树立信念 要牢固确立党风廉政建设无小事的思想信念。党风廉政建设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改革发展,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望,关系到建设事业的整体推进,也关系到每个干部的成长进步。为此,党风廉政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应该从维护党、国家、人民利益的高度,从维护国家建设事业的高度,从爱护干部个人前途命运的角度来看待党风廉政建设重要性、必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从而理解和珍惜我们做好纪检监察工作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坚定做好一名党员干部的信心和决心。
(二)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理论素养。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行动的指南。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增强用政治的眼光观察形势、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做到在大是大非和重大考验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提高正确应对复杂局势的能力、科学判断反腐倡廉形势的能力和按照反腐倡廉规律开展工作的能力。邓小平同志说过:"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变质,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之所以走上违法违纪的道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放松了学习,放松了世界观改造,以至于免疫力低下,在金钱、权力、美色的诱惑面前打了败仗,经受不住考验,理想动摇、信念滑坡、精神颓废、道德沦丧,最终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作为领导干部,要求别人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好,要自觉加强学习和身心锻炼,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原则,坚决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坚决做到廉洁奉公、乐于奉献,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尽心尽职地做好本职工作。
(三) 加强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掌握新知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需要党员干部去认识、去了解、去掌握。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特别是当前腐败现象呈现出智能化特点,手段越来越隐蔽。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党员干部必须认真钻研基础理论、业务知识和技能技巧,加强对经济、法律、科技、管理等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储备,做到既懂政治、又懂经济,既懂管理、又懂业务。向书本、向他人、向实践学习,使纪检监察干部对新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有预见、有对策、有抓手,切实提高业务素质,使党员干部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
(四)改进学习的方式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要多思考,多联系实际,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学以致用,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创造性,也才有利于把握腐败现象的规律和特点,提出预防措施,采取有效对策。
二、 率先垂范,履职尽责,在工作能力上"硬"起来(一)率先垂范,做严以律己的表率。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解决好自身存在的"四风"问题,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带头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狠刹"四风",带头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让党员群众看到领导干部清廉的整体形象。
(二)履职尽责,坚持抓早抓小,建立健全早发现、早处置机制,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早提醒、早打招呼,防止小问题变成大问题。
三、服从大局,廉洁从政,在拒腐防变上"硬"起来(一)强化服从大局意识。服从和服务于大局党员干部搞好工作的前提。作为领导干部,其神圣职责就是守好思想大堤,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我们党员干部同样要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在具体工作中,应该明白做人、做事关系。
学思践悟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数学 认识 教学方法
一、对数学的认识
说到数学,很多人会觉得只是“计算”和“证明”,学生学数学只要会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笔者逐步体会到数学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我们可以自由探索自己心目中的数学世界,正是这种自由探索才是数学美的体现。笔者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生存的,离开了现实生活这个世界,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我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日记中体现着他们对数学的发现、应用和理解。
(二)数学是一种文化
数学是思维与线条的文化。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由于实际的需要,数学在古代就产生了,现在已发展成一个分支众多的庞大系统。数学与其他科学一样,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并成为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有力武器。
作为数学教师,不能只让学生学会做各种各样的“习题”,而是要让学生去体会到数学的一种社会价值,并且从生活中去体会一种数学思想。数学里包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和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发掘数学中蕴涵的宝贵的东西。我们说,无论是哪一种学科,都要考虑到人的全面发展,数学学科尤其重要,应结合一定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及优良的学习习惯,老师不仅要做经师,更重的是要做人师,教书的同时一定要育人,把育人放在首位。
二、对新课改数学教学的思考:数学教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能有所悟,能自悟自得,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一般来说,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践功能,即它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教学的内容来自于人类日益丰富、不断提高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并通过对一代代新人的培养,而越来越明显和能动地促进各个时代,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二是精神功能,即它联系于人们的思维与方法。通过对学生的数学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我们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而以往的数学学习,常常使学生们感到离开自己的生活实践太远,枯燥乏味。其实,数学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教给学生思维方式与思维的习惯。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数学的智慧与美。
三、新课程下教师应重新认识数学、感悟数学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开发他们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胞,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
体验是青少年在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更多的是指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而这种体会和感受外在表现出来便是学生的感悟。学习数学知识悟性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它与数学教学有密切的关系,它是一种具有生命驱动力的思维形态,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联结感性与理性的带有生命体验的心灵之桥。可以说,没有以悟性点醒的材料是僵化的凝固的材料,没有以悟性化解的理论是空洞、乏味的理论。悟性的养成与提高主要靠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体验。由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一)创设和谐的情境,使学生能有所感悟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的确,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触动生活积累,在体验中使学生自悟自得
感悟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先有所感,方有所悟。感悟主要借助感知,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而应主要让学生自悟自得。
(三)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悟性的高低,标志在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在教学中,不同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悟性,言语、思维有的产生“奇思怪想”,有的是“平淡无奇”,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因为思维撞击所溅起的“智慧”火花,引导或利用学生去矫正学生的思维方向,由学生自己去梳理自己的思路,去捕捉别人思维的闪光点。为了真正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需要我们教师做到:
1.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形式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关于活动课,国家有统一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受到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扩大视野,动手动脑,增长才干,发挥志趣和特长,丰富精神生活,增进身心健康。
2.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语言、素材
生动的素材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而活泼的语言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教师要针对他们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素材,采用贴切的语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学思践悟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 数学; 生活运用1 对新课改数学教学的思考:数学教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能有所悟,能自悟自得,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一般来说,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践功能,即它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教学的内容来自于人类日益丰富、不断提高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并通过对一代代新人的培养,而越来越明显和能动地促进各个时代,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二是精神功能,即它联系于人们的思维与方法。通过对儿童的数学教学,在早期就尽可能充分地开启儿童的智慧,发展儿童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能为他们日后乃至终身的良好发展,创造高质量的生活,奠定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基石。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教育界提出了“大众数学”的教育理念,“大众数学”的实质是指对数学教学进行再创造,使之顺应学生的需要,顺应社会的需要。在理解大众数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下列理念:①数学对任何人都有价值。②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大量的数学。③数学教学应鼓励各种程度的学生积极参与。④学校数学不仅限于算术、代数、几何,在各个阶段都应扩充内容。⑤课堂不应脱离现实世界。⑥问题的主要根源在课程。⑦教师应提高对数学教学的责任心。
我们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而以往的数学学习,常常使学生们感到离开自己的生活实践太远,枯燥乏味。其实,数学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教给学生思维方式与思维的习惯。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数学的智慧与美。
2 新课程下教师该怎么办?重新认识数学、感悟数学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开发他们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胞,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
体验是青少年在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更多的是指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而这种体会和感受外在表现出来便是学生的感悟。学习数学知识悟性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它与数学教学有密切的关系,它是一种具有生命驱动力的思维形态,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联结感性与理性的带有生命体验的心灵之桥。可以说,没有以悟性点醒的材料是僵化的凝固的材料,没有以悟性化解的理论是空洞、乏味的理论。悟性的养成与提高主要靠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体验。由此我认为应由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2.1 创设和谐的情境,使学生能有所感悟。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的确,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2 触动生活积累,在体验中使学生自悟自得。 感悟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先有所感,方有所悟。感悟主要借助感知,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而应主要让学生自悟自得。
2.3 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悟性的高低,标志在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在教学中,不同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悟性,言语、思维有的产生“奇思怪想”,有的是“平淡无奇”,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因为思维撞击所溅起的“智慧”火花,引导或利用学生去矫正学生的思维方向,由学生自己去梳理自己的思路,去捕捉别人思维的闪光点。为了真正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需要我们教师做到:
2.3.1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形式。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关于活动课国家有统一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受到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扩大视野,动手动脑,增长才干,发挥志趣和特长,丰富精神生活,增进身心健康。
2.3.2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语言、素材。 生动的素材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而活泼的语言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教师要针对他们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素材,采用贴切的语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学思践悟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留有余地;思想品德课;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23)27-0114-02
“留有余地”,即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组织管理自己的学习,或预习复习,或归纳总结,或练习,或探讨。“留有余地”作为教学中的艺术,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尤其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下面就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谈一谈笔者对“留有余地”教学艺术的思考。
一、为什么要“留有余地”
1.能充分调动学生,激发学生的的主体作用。“留有余地”的目的就是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一节课少则十分钟,多则三十分钟,由学生自己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剖析、消化、更新,使学生由被动的“灌输”变为主动探求和“吸取”。这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每个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使他们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2.改变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留有余地”的教学艺术要求教师应彻底放弃“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理念和做法,改教师“演员”为“导演”,变学生由无助的“观众”为积极的“主演”。在“留有余地”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解析、归纳知识,根据自己的特长来确定掌握内容的具体方式,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强化学生思考、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的提高,锻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意志品质。
3.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留有余地”教学艺术的特点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实践和探求。在“留有余地”中,学生主动动脑、动手,或“感悟”,或“实践”,或“记忆”,主动、自觉、积极地学习,必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灵感,从而有效地促进其学习信心和积极性的提高。
4.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的教学效果。“留有余地”教学艺术的运用,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并得到有效的发挥。一方面,教师必须在课前做精心地策划和准备,科学地组织教学;另一方面,学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在“留有余地”中,教与学的统一,“感悟”、“实践”、“记忆”的有机结合,学习效果必将事半功倍。
二、如何去应用“留有余地”
首先,在“留有余地”中让学生学会“感悟”。“感悟”就是在认识中去理解、去领会、去感受和领悟。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不少内容理论性较强,有些概念、作用、意义或者性质等比较抽象,单凭教师“多讲、细讲、深讲”,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这个“思”,就是思考,就是“感悟”。在课堂新授比较抽象的内容时,教师应在指导、点拨之后,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感悟”。譬如,在教学“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关系”内容时,教师应当呈现三到四个有关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违宪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的案例,指导学生按照危害程度和处罚方法的不同,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让他们一方面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探讨、研究,另一方面,教师不时给予帮助和指导,最后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自己讨论,自己完善。实践证明,任何手舞足蹈、眉飞色舞的讲解,都取代不了学生自己对违法犯罪这一最基本概念的“感悟”。
其次,在“留有余地”中让学生主动“实践”。“感悟”的结果是理解和懂得知识,这仅仅停留在理论认知的高度,理论还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产生学习效果。这就要求学生学会主动自觉地去“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才能出真知。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最基本的学习原则和方法,“实践”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
在新知识的教学前,教师应先指导学生去预习,去初步了解新知识、新内容,特别是要让学生发现问题,找出“难点”。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听课、研讨,有备而来,其学习目的和重点明确,“留有余地”就会内容充实,同学们就会积极参与。
在课堂教学最后教学内容的归纳和总结时,也应让学生自行开展。教师的责任不是填鸭、不是灌输,不应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应引导他们自己主动去得出结论。
总而言之,“实践”是学习的有效方法,是学习的根本途径,只有“实践”出成效,才算是真正“感悟”,才能把书本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
再次,在“留有余地”中科学“记忆”。“感悟”、“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记忆”,“记忆”也是为了更完全、更彻底地“感悟”,“实践”是“感悟”和“记忆”最有效的手段。
心理学认为,记忆就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的大脑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和理论,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是记忆的内容。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三个基本环节,而不是单一的“背”。这三个环节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识记和保持是回忆的前提、基础,回忆又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并能够加强识记和保持。
诚然,死记硬背是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大忌,但重复是记忆的重要形式,教师的重复绝对代替不了学生的记忆。在思想品德课上,每新授完一个抽象内容,就应要求学生及时记忆,当场抽查。在“留有余地”中,以“感悟”为基础,以“实践”为手段,加上内容的明确、时间的限制、气氛的压力,“记忆”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地利用“留有余地”,让学生“记忆”那些必须牢记的内容,而不应把“记忆”留到课后,这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更是遵循教学规律,趁热打铁,追求教学效益最大化的有效手段。
三、应用“留有余地”的注意事项
首先要实事求是,即对具体概念或具体原理的新授与复习,是否“留有余地”,如何应用“留有余地”,是让学生“感悟”、“实践”,还是”记忆”,这些都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坚持实事求是,反对死搬硬套。
其次是要适时、适度。“留有余地”的教学艺术依赖于教师高屋建瓴的指导,一味放任“留有余地”,教师什么都不说、不讲、不指导,甚至将45分钟都交给学生“自由”支配,就会放任自流,不仅会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也不利于其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培养,违背教学的基本规律,是绝对不可行的做法。不仅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留有余地”的效果,更谈不上 “留有余地”的艺术性。因此,教师绝不可放弃自己的主导地位和导演身份,要做到该讲则讲,该导则导,讲导结合,这才是真正“留有余地”的教学艺术的精髓。另外,“留有余地”是教学过程的深化,而不是教学过程的中断,是“无中生有”,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