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形势政策论文(精选5篇)
中国形势政策论文范文第1篇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在《形势与政策》的课上,我初步了解了中国在国际上的现况。中国展开全方位外交,活跃于世界舞台,国际社会进一步把目光投向中国,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稳定上升。可是,我觉得在中国快速崛起的同时,仍将面临许多的挑战,就比如美国动不动挑起和我国的贸易战、新冠疫情甩锅我国等等。归根结底一句话,中国还不够强,中国还需要更多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们容易看到的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几次金融危机,中国始终以积极、负责任的态度应对,不仅利于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有积极的影响。国际社会对此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可以说,中国让世界有了战胜危机的信心。单从这一点,就足以看出,中国已深入国际,有着牵动世界格局的能力。
可是,看到下面的话,我有了更深层次的想法。记得温家宝总理在美国访问时曾说过:“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可以用一个乘除法解释,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就是一个大问题,一个大问题除以13亿就是一个小问题。”根据我在互联网上收集的数据,1963年时,中国GDP在国际上位于第八位,次于美国、苏联、西德、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此后至1973年间,在第六至八位浮动;1974年至1981年,相继被加拿大、巴西、西班牙、墨西哥超过,位居第十二位;1982至1986年,超过墨西哥、西班牙、巴西,升至第九位;1987年,又被西班牙、巴西、印度超过退居第十二位;1988年反超印度,位居第十一位;1992年至1994年,相继超过巴西、俄罗斯、西班牙、加拿大位居第七位;1995年被巴西超过退居第八位;1996年反超巴西居第七位;2000年超过意大利居第六位;2002年超过法国居第五位;2003年被法国反超退居第六位;2005年再次超过法国居第五位;2006年超过英国居第四位;2007年超过德国居第三位;2023年超过日本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仅相当于美国的40%,而2023年中国GDP则上升至相当于美国的60%。若根据所谓“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GDP在2023年即超过美国,位居世界首位。虽然购买力平价没有任何作用,但中国超越美国的事实仍然引起了美国的恐慌。另一方面,虽然中国一直坚持和谐社会、共同发展的理念,世界大多数国家对中国威胁的担忧已经有所减弱,但在某些别有用心的国家推动下“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等新的论调仍不断出现。
显然,中国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作为21世纪的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目前,我们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应当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我们现在正处在学习阶段,努力学习是我们现在首要的任务,我们决不能放松自己,让宝贵的时间匆匆溜走。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学才能使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富裕。在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高科技不断创新的现在,目前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我们应当脚踏实地的去做一些对我们学习有帮助的事情,只有我们自己站起来了才能更好的服务别人,才能更好的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
中国形势政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认知 改革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10-117-02
《形势与政策》课是两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必修课。面对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紧迫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入钻研,积极实践,大胆创新,在对教学现状充分“知”情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科研力度,丰富教学环节,改革评价体系,努力改变《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的老面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切实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质效。“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知”“行”统一的基础上真正实现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科学发展,使《形势与政策》课真正成为高校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
一、“知”之一:正确认识、清晰定位,高度重视高校《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
要搞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必须立足现状,改变旧观念,深化新认识。这是至关重要的前提。
1.当今仍然存在对《形势与政策》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现象。《形势与政策》课是国家教委1987年在《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一文中规定的一门大学生必修课程,时至今日这门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虽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新情况,一些高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入,没有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仍然没有充分重视该门课程的教学,认为大学教育抓好专业知识的教育教学就可以了,抓好“主干”的思政课的教学就可以了,像《形势与政策》这样的课程可有可无,对该课程的教学安排、教学管理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同时,由于《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实效性强、政治性强、政策性强等特殊特点,相对于全国高校统一使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或《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教材,《形势与政策》课的教材建设就稍显薄弱,由此部分任课教师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教学内容和深度没有达到既定的目标;此外,部分学生还消极对待《形势与政策》这类思政课程,学习流于形式,不少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知识匮乏,对国内外重要事件的认识极其幼稚,《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正确认识、清晰定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必修课,是对青年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培养大学生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环节,是高校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治性和思想性紧密结合的课程。国家教育部门多次在有关文件中指出:“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根本目标是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要完成这个目标,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容政治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统一认识,以高度的使命感和前瞻性,积极宣传这门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去观察形势、分析形势、认识形势,从而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终形成人人关心形势、人人学习形势的良好氛围。
(2)《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策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课程。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而《形势与政策》课的政策性就表现在政策的制定原则、政策的作用及其对某一方面形势的影响,这对学生正确、全面地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并主动贯彻执行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了解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与政策,更主要的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将形势与政策的理论和自己及周围的现实事物联系起来,分辨是非,通过纷繁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缓解认识反差,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知”之二:夯实基础、与时俱进,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来实施。《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性教学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着重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等。教师要具备坚实雄厚的理论功底,在教学过程中才能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关注的热点问题,充分挖掘教学材料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在分析论述的过程中渗透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教育,达到“授鱼”与“授渔”的有机统一。为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理论基础涉及多个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国际关系学等内容在课程中都有具体反映,这也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除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之外,还应当具有更加广博的知识。由此,授课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努力拓展自身的综合素质。
由于形势与政策总是处在不断变化、调整和完善之中,《形势与政策》课的有些专题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否则就可能过时。这种时效性要求授课教师要紧扣时代主题,及时补充新鲜资料,使教学内容明确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思想上模糊的难点问题,帮助他们学会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观察热点、分析问题,避免在一些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上产生思想偏激、认识模糊现象。
由上可见,要搞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与业务素质,要树立牢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敬业心,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对学校来说,要把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理论素质和教学能力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尽可能的为任课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等“走出去”的机会以拓展他们的教学视野,使他们不断适应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洞察时代的特征,把握学生的脉搏,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从而培养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三、“知”之三:以人为本,平等相待,要了解当今时展变化了的教育对象
要搞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还要了解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的连通,使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更为便捷,思维也更加活跃,他们崇尚民主、科学,要求平等,他们更关注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但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又决定了其看问题有时难免偏颇。面对新形势、新问题,特别是面对当代青年的发展特点和成长需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以更高的要求,更适宜的方法为青年大学生释疑解惑,进行全方位的逻辑分析与思想疏导。实践表明,好的教学内容,如果能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进行传播,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更加强调其教育与引导的功能,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教师、学生双主体的融洽互动,特别有助于消除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能对所讲的内容信服,并从中领悟道理,真正使《形势与政策》课“入耳入脑”,成为当代大学生“了解世界的窗口,增长见识的捷径”。
四、“行”之一:课件开发,集体备课、说课、评课,优势互补,要注重课前准备
要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切实上好这门课,就必须注重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与实现资源共享。《形势与政策》课区别于“两课”其它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强的政策性、动态性、时效性,所涉及知识面十分宽广,内容丰富,它与现实生活最贴近,最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实践证明,《形势与政策》课特别适合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仅能使教学信息容量大增,而且直观形象,很受学生欢迎。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的丰富性、更新的快捷性、阅读时空的广阔性,针对我们开设的每一个形势与政策教学专题,通过下载和剪辑提前收集相关材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用丰富鲜活的事例来吸引学生,特别是通过跨越时空的视频影像资料作为案例,可以充分发挥影视媒体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与凝聚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最大程度地增强教学效果。因此,成立课件研发中心,制作多部专题教学课件,可以集中优势资源,不失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一个好方法。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教师围绕每一教学专题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可以集思广益,优势互补。通过集体备课、说课、评课等多种方式,改变教师以往“单兵作战”的模式,这不仅能有力地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升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而且可以增强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这样做效果明显,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中很值得推广。
五、“行”之二: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教学方法多样化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多,教学难度大,对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要求高。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大胆尝试改进本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进一步发挥该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必须抓好《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理论教学。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有效完成《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的最重要一环,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得当,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的效果。
(1)多媒体加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打破以往一支粉笔、一张嘴、“我说你记”传统的“一言堂”模式,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各种实物资源、现代媒体资源、社会信息资源扩大教学容量,在重理论、强灌输、贵言传的引导式教学中,生动、形象、直观地把《形势与政策》课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讲解清楚,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最新变化联系起来,使教学贴近实际,更生动、更吸引人、更具时代气息。
(2)互动式、讨论式加辩论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互动”的教学模式,通过互动式、讨论式、辩论式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师生一起谈形势、论政策、讲心得,特别是针对有争议的部分,共同讨论,将学习引向深入,最终运用集体智慧,得出正确结论,从而教师可帮助学生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形势、分析矛盾,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越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国人,而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检验它,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
2.充分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只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形势与政策》课才能真正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也才具有真正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我们可以将《形势与政策》课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与各专业课教学实习工作相结合、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诸如“形势与政策专家报告会”、“老红军演讲团”、“科技下乡”、“下厂实习”、“红色旅游”等大型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不仅使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成就,增强对形势与政策的现实认识,而且激发了他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正像所指出的:“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这种多维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弥补《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不足,极大地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
3.探索建立《形势与政策》课的红色教育网站。现如今的信息化、网络化使上网成为当代大学生最喜爱的一种学习、交流和娱乐的方式,新颖、充满现代感的网络极大地吸引着大学生的关注。网络信息量大、便捷、快速的优点,为把握《形势与政策》课的时代性和政策性提供了最佳的教学平台;网络虚拟空间的优点,使大学生在观察和思考问题时可以坦率地说出自己的疑虑与困惑。要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改革,就要积极探索建立集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形势与政策》课的红色教育网站,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教学、讨论等活动,丰富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育空间。教师可将中央电视台4频道、10频道、新闻频道等节目的最新国内外《形势与政策》方面的报道及热点评述在网站中播出,及时运用于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可以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资料库或教学资料信息网,为任课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可以设立《形势与政策》专家网络信箱,定期邀请专家在网络上与学生开展坦诚地交流,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以“网上谈心”、“网上咨询”、“师生论坛”、“实话实说”、“学习感悟”等形式真正地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引导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和开放透明的形式占领《形势与政策》课现代化的教育阵地。
六、“行”之三:打破陈规、不断改进,考评方式多元化
教学评价具有激励、反馈、导向功能,是体现教学艺术、实现教育价值的重要手段。要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就一定要打破单纯闭卷理论考试的陈规模式,实现考评方式的灵活多样。教师可进行“动态考核+开卷考试”、“动态考核+撰写论文”、“动态考核+口试”等考核方式的探究,在日常的全过程动态考核中,要坚持教学评价的开放性,采取形成性评价,不只注重考核结果,更关注学生在日常的专题教学和实践活动中的进步状况与努力程度,期待不同层次的所有学生在教学中都有发现、思考和提高,我们认为教学就是成功的。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也只有这样《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才会有长足的进步。
注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中国形势政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课 理论教学 专题化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组成,其中理论教学具有课程难度大、教学内容变化快和备课耗时多的特点,适宜采用专题化教学方式。
一、“形势与政策”课采用专题教学的必要性
(一)教学内容要点化决定了教学方式的专题化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主要是依据教育部每学期印发的《教学要点》展开的,一个教学要点就是一个教学专题,任课教师应该依据教学要点及提示进行备课并教学。以2004年下半年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为例,国内“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有七个:一是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二是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正确认识和判断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四是准确把握中央关于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思路和部署;五是正确理解事关农业农村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六是全面认识当前我国社会领域的改革发展形势与措施;七是广泛组织开展主题纪念活动。国际“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有五个:一是世界经济企稳复苏,了解增长格局的新变化;二是大国关系不断调整,把握其对世界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三是周边地区发展形势良好,清醒认识存在的诸多风险和挑战;四是地区热点问题有所缓解,深刻认识国际安全威胁的多样性,五是中国外交开拓进取,全面理解中国外交的政策举措。国内和国际的教学要点共计十二个,而这十二个教学要点之间并没有很强的内在逻辑性,实际就是十二个教学专题。可以说,“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要点化决定了其教学方式的专题化。
(二)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决定了专题教学的合理性
“形势与政策”课一学期的教育教学要点达十二个之多,每个教育教学要点如果充分展开的话内容十分庞大,然而每学期的课时数多则16课时,少则8课时。要在8至16课时的课堂上系统讲授十二个教育教学要点的内容,既无现实性亦无可能性,如果勉强为之,只能走马观花式教学。相反,如果采用专题化教学,则可以在十二个教学要点中精心选取几个要点,然后组织骨干教师集体备课,重点突破选取的几个教学要点。淮阴工学院每学期“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只安排8课时,要在8课时的课堂教学中系统完成教育部印发的十几个教育教学要点的教学工作是绝无可能的,只有采用专题化教学方式才能解决教学内容多与教学课时少的矛盾。从2006年开始,淮阴工学院就决定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采用专题化教学方式,即在教育部每学期印发的十几个教育教学要点中选择四个要点,然后进行重点备课,开展专题化教学。如本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淮阴工学院在教育部印发的十二个教育教学要点中精心选择提炼了四个专题,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专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专题、当前我国社会领域学习专题和中国外交政策举措学习专题。
(三)教学任务重而合格教师人数少的矛盾决定了专题教学的现实性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定:“要以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重点,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如果严格按照《通知》的精神,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总学时应该是128学时,共计2学分。也就是说,本科四年每学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可见教学任务十分繁重。面对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现有教师队伍无法承受。据笔者了解,多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队伍存在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的现象。从职称结构看,高职称的教师偏少;从学历层次看,博士学历的教师偏少;从知识结构看,多数教师的知识单一,缺乏融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外交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新知识为一体的综合型知识结构,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以笔者所在的淮阴工学院为例,全校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约18000人,每个学期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学生约为4500人,要连续开设七个学期,共计112学时。为了完成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需要约50名合格的任课教师,但全校能够胜任“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的教师数量不足30人,而且这不足30人的合格教师队伍还要承担全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为了确保“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切实可行的做法是实行专题化教学,集中有限的合格教师队伍,精心选择和提炼教学专题,然后进行专题教学重点攻关,由骨干教师牵头进行专题教学,带动其他教师全面开展专题教学,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十分繁重的教学任务。
二、“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的注意要点
(一)精心选择和提炼教学专题
教育部每学期印发的教育教学要点多达十几个,而每学期能够选择的教学专题只能有三五个,如何在十几个教育教学要点中选择三五个要点进行专题教学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笔者认为应该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坚持国内与国际相结合但以国内为主的原则;二是坚持适当提炼、避免原文照抄的原则。下面结合笔者所在的淮阴工学院谈谈对上述两个原则的理解和运用。
1.坚持国内与国际相结合但以国内为主的原则
淮阴工学院每学期开设8课时的“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一次课2课时,共计四次课。因为是一学年考核一次,故上学期上四次课,一次课一个专题,共计四个专题。对于四个专题教学内容的选择,我们一直坚持国内与国际相结合但以国内为主的原则,如本学期的四个教学专题,其中三个专题是关于国内的,一个专题是关于国际的。下学期讲授三次课,共计三个专题,我们一般选择两个国内专题,一个国际专题,第四次课作为课堂考核。以上学期为例,教育部印发的2023年上半年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规定了十个国内国际教育教学要点,其中国内要点六个,国际要点四个。我们课程组经过精心选择,最终挑选两个国内专题,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专题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专题,另外选择一个国际教学专题,即大国外交学习专题。
2.坚持适当提炼避免原文照抄的原则
在十几个教学要点中选择三到五个要点作为教学专题,绝不是简单的原文照抄,而是要适当提炼。如上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课程组需要选择三个专题开展教学,经过充分考虑最终选择教育部印发的2023年上半年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中国内部分的第一个要点和第五个要点,另外选择国际部分的第二个要点。但是在选择教学专题时,我们不是简单地原文照抄,坚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炼的原则。如按照教育部印发的教育教学要点,国内要点中的第一个要点原文是“深入学习贯彻系列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经过适当提炼后确定的专题名称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专题”;国内要点中的第五个要点原文是“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经过适当提炼后确定的专题名称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专题”;国际要点中的第二要点原文是“关注大国对外战略调整动态,充分认识大国关系互动的复杂性”,经过适当提炼后确定的专题名称是“大国外交学习专题”。
(二)建立重点备课人制度
选定教学专题之后,接下来的重点工作是备好课。因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难度大、变化快,所以备课难度大。如前所述,面对如此繁重的“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任务,合格的教师人数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所以学校不得不让大量辅导员担任“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然而,对于辅导员来说,他们要备好“形势与政策”课确实勉为其难,必须建立重点备课人制度。淮阴工学院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践中挑选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者博士以上学位的老师担任重点备课人,而且要求重点备课人熟练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并且深刻把握国内国际时事热点。重点备课人选定后,由课程组负责安排重点备课人的备课任务,一般是一个重点备课人负责一个教学专题的备课工作。为了激发重点备课人的工作热情,学校对重点备课人给予资金补助,一般完成一个教学专题的重点备课任务学校给予200元的备课补助。通过建立重点备课人制度,切实提高“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的备课质量,为搞好专题教学奠定坚实的前提。
(三)实行任课教师先行培训制度
鉴于授课班级多、学生人数多的客观现实,每个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都很庞大,其中包括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党务工作者、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在这次教师队伍中,一般而言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和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背景的党政干部能够胜任“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工作,其余人员特别是辅导员队伍很难满足“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的要求。为了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所有“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熟练掌握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要点,科学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满足“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的现实需求。淮阴工学院在实践中采取的主要做法是依靠重点备课人对其余授课教师进行专题辅导,同时由“形势与政策”课课程负责人召集课程组成员集体研讨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然后对所有“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培训和辅导。淮阴工学院的多年实践证明,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先进行培训,培训合格后方承担具体的教学任务,给学生讲授“形势与政策”课,能够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效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
三、完善“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是完善“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的前提
思想是行动的主导,只有认识到位,才能更好地付诸行动。提高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识可以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入手。
就学校而言,思想重视要落实在行动上。在教学管理上,应以制度形式给予保证,即列入教学计划、排入课表、有学分、有考核,并且重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培养,确保所需各项经费、场所、设备落到实处。
就教师而言,要充分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并将其付诸教学实践。教师要立足”形势与政策”课层次高、领域宽、跨度大、学时少等特点,以学生为本,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改进教学方法,从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时事政治出发,寻取学生思想需求与教学内容的恰当联结点,理论联系实际,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就学生而言,学生重视“形势与政策”课就是端正学习态度,对该课程投之以热情、付之以精力。通过不断地认知时事、认同政策,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分析问题,认清大局和大趋势,最终树立科学的形势政策观。
(二)建立一支结构优、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完善“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的关键
“形势与政策”课的思想性、知识性、时效性等特点对任课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选拔专业理论功底深厚、对教学全身心投入的、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教师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骨干;选拔那些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和关心热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前沿的辅导员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的兼职教师,加强对其指导和培训,使之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吸收党政领导干部及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中,努力建设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通过定期开展培训、坚持集体备课、教学观摩,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注重培养青年教师,打造“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梯队,老教师要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有生力量;重视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不断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师德修养。
参考文献:
中国形势政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贴近生活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形势与政策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使学生基本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把理论渗透到实践中,指导自己的行为。
因此,要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目标,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贴近生活,就是要使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内容之中,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反映生活本质;就是要使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途径和载体超越课堂、超越校园,要使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的敏感地带和热点问题;就是要通过引导,使大学生更理性地观察、思考和分析生活。
一、联系现实生活,精选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时效性强,没有也不可能有较稳定的、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有些重大问题的教育时效性很强,学生很关注,社会影响大,迫切需要及时解决认识问题。
各高校一般根据教育部社政司下发的每学期《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主要围绕党和国家推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当代国际、国内形势的热点、焦点问题,并结合各校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来确定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论述的热点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需要我们关注的一些国家大事。比如,从文化传承看国家软实力建设、分析、建立创新型国家、从中东、北非局势看国家的稳定富强、未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等。二是吸引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焦点。比如,如何看通胀下的经济形势、从毒胶囊事件看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如何看待和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的形成、影响与应对,如何看待我国4万亿元投资扩大内需以及土地流转、食品药品安全、网络民意、从微博发展看网络规范等。三是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热门话题。比如,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形势、从大学生村官看就业择业等。这些问题,不仅在大学生中有很高的关注度,而且有很强的时效性、针对性,极易引起共鸣。
与其他课程相比,形势与政策课更为直接地体现着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它反映的是社会发展的宏大变化,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当时形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政策性、时效性,而且当代大学生比较务实,他们不喜欢听大道理,也不喜欢听脱离生活实际的空洞内容,如果空讲理论,不联系社会的生活实际,就达不到教书育人、转变学生思想的目的。所以,形势与政策课讲授的概念、原理、观点,只有结合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才会使理论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也才能被学生所接受。
近年来,我校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选择上注重选取贴近生活的、学生感兴趣的、国内与国际的热点焦点问题,并且有目的有重点地加以分析说明。例如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之初,结合当时国际国内形势,把最热、最受关注的3月5日结束的我国利比亚大规模撤离同胞的行动作为专题内容。通过本次专题的讲授传达给学生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了解中国海外大撤离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外交为民”的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再如,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在讲授的过程中及时穿插了东海问题,并及时向学生宣传理国、干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大的爱国这一理念,及时教育了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提高理性思考的辨析能力。
2023年4月以来,我们结合国际国内最新局势,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党的十、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精神、理解和认识“中国梦”、认清我国当前海洋权益形势和国际关系等。这样为学生释疑解惑,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使他们无论面对任何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都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通过选择贴近社会生活的内容,把学生带到真实可感的时代生活中去接受教育,引导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也帮助学生树立起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贴近学生生活,创新教学模式
要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强化教学效果,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创新教学模式。
1.改变教学方式,实现灵活多样
(1)系统讲授与专题讲座相结合
要抓好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系统讲授,设立专题,把问题讲深讲透,满足学生的需求。例如,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为了让学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及“两会”精神,我校通过精心安排,在“两会”召开之际就组织师生集体学习并提炼了相关专题,并按照相关教学计划集中组织向学生系统讲解,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
同时,高校要结合实际,组织举办专题讲座,定期聘请校外领导或专家对国内外发生的突发事件、重大事件、重大节日或纪念日及时跟进讲解,如有关奥运、中东北非政局、两会精神、纪念建党90周年、喜迎十的专题讲座等。例如,在进行南海局势的专题教育中,我们专门聘请海军工程大学教授、著名的国防理论研究专家黄友牛来校为学生作了题为“认清周边安全形势,不断增强国防观念”的报告。
(2)理论讲解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在进行理论讲解时,要善于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在具体知识的呈现中充分做到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鲜活的题材中,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同时,要采用多维互动式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围绕其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吸引绝大多数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讨论方式有小组讨论、师生对话、看录像短片畅谈观点等。例如,在讲授社会保障体系时,除讲授政府的责任外,还涉及社会慈善机构,就可以让学生搜集“红十字会”的相关资料,就“郭美美事件”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国家成熟的慈善活动的做法,进一步思考中国将来应该怎样完善慈善事业以辅助社会保障。
(3)课堂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势,正确理解政策,不能离开学生利益的满足,要把教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学校可以结合学分制,对学生听课、讨论、写报告等进行累计积分,并使之成为这门课程学习成绩的一部分。
2.改变教学手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随着高等教育条件的改善,高校电视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越来越普及,在教学中充分应用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丰富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内容,增强形象直观教学,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感染力。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教学手段要生活化、现代化,变抽象为直观。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和影视音像资料,建立素材库、制作精良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把文字、声音、动画效果融为一体,营造立体的、动态的、活泼的教学氛围,给课堂教学注入浓烈的生活气息,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纪念建党90周年”专题时,可以下载电影资料,利用多媒体设施再现建党时的情景。
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还可以广泛利用电视教学,同时也可以创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体网站和栏目,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设置动静结合的频道,设置大量的贴近学生生活、拓展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的栏目,开通由高水平教师主讲的网上专家论坛,设立专家网络邮箱,适时引导学生在线交流,开展在线答疑,建立网络教学考核评估系统等,满足学生对知识广延性、开放性的需求,使教学更加完整、连续、形象、生动和有效。
三、适应社会需求,加强实践教学
现代社会要求教育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这就意味着教育要向生活回归。因此,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要搞好课堂教育,又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例如,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紧密结合,要求学生参加寒暑期两次社会实践活动,撰写和提交调查报告,成绩计入课程学分。调查的主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农村的学生可以在寒假对回乡过年的农民工进行调查,也可对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保、农民收入、农村食品安全等多方面进行调查;城市的学生可以对城市居民贫富差距情况、老年人生活状况等方面进行调查。
讲到“改革开放的成就”这一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走出课堂去收集各种资料,在切实了解改革开放给我国社会带来的变化和发展后,带着思考和问题再走进课堂。
在进行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时,组织学生到一些大型企业调研就业形势和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情况。各种调研活动使学生更加贴近社会,更加贴近时代,更加了解国情,拓展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题。
在“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专题教学中,结合理论教学开展“生活中的荣与耻”征文、“校园中的‘风景’”摄影、DV展评等实践教学活动。围绕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让学生们关注和发现生活中践行“八荣八耻”的具体事例,用真情实感书写、拍摄身边的真善美,讲述对荣与耻的感悟。
依托学校、社区及教师资源,联系一些教育基地、知名企业、政府部门或是基层农村,让大学生带着任务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还可以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以重大热点问题为契机,深入挖掘其中的理论深度和实际教育价值,更好地把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和党团活动、“大学生三下乡”“青年志愿者行动”等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促进形势与政策课“入脑”“入心”,实现教学效果的知行转化。
社会是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第二课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既能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又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由学校课堂向现实生活的延伸,对进一步帮助学生在社会这所大学校中认清形势发展趋势,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内化为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总之,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本身具有开放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等特点,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形势与政策课的组织和教学应该是开放发展的,教学内容应该是贴近生活、与生活现状和谐对接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使学生融进教学环境,接触生活、接触社会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金雁.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贴近”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6(3).
中国形势政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 教学改革 创新 三贴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三贴近”的概念界定
“三贴近”是我们为了研究和表述的方便,定义的一个概念。简单地说,“三贴近”就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三贴近”就是要使我们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无论从内容还是方法上都要尽可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就是要使形势与政策教学在我们党的大政方针指引下,贴近我们时下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贴近我们的国内国际实际情况,做到我们的教学有的放矢;贴近生活,就是要使我们的教学在内容选择上,尽量多考虑选取与现实生活贴近的内容,避免“高、大、空”;贴近学生,就是要让我们的教学反应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增长学生的知识,而且增强学生分析、判断形势与处理相应问题的能力。我们课题组的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要通过“三贴近”原则和方法,改进我们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使之真正发挥好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主渠道作用。
2“三贴近”的实施要解决的难点
2.1领导重视难
高职院校不少领导都认为必修的基础课和概论课程, 再加上每学期学工处牵头的党课和团课以及政治辅导员日常管理中的教育, 思想政治课程占用课时太多了,况且当今信息传播渠道广,不少领导也认为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主动获取有关形势与政策的信息,再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已是多余。因此,16节的短课时形势与政策课程往往被有些高职学校压缩,课时不足,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2教学内容选取难
形势与政策课程课时少,要讲的内容很多,在如此繁多的内容中要精挑细选,一要有基本原理,二要有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三要有关系到国家和学生个人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仅仅要达到这三个基本要求,每个要求要讲深讲透,就必将大大超过国家规定课时。因此,在内容选取上,思政课领导和教师都感到非常头痛。
2.3形势与政策解析分寸把握难
形势与政策课程虽然只开两个学期,每个学期只开8节课,一个月上完,但它绝不是一门好上的课。我们思政课教师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都有这种感受:已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不愿讲,因为结果已明了。就好比是一场盛大的足球赛,但结果已知道了,再有耐心的球迷也不愿再看了,所以,教师讲起来味同嚼醋,学生也耳朵起了茧子,很不乐意听。对正在进行中的事件,又不敢讲,怕出错。比如中日之争,很多教师对争端的来龙去脉并没有完全讲透,对可能的结果不敢拿出自己的观点,人云亦云,不能吸引学生兴趣。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分寸难于把握。
2.4形成普遍认可的固化教学模式难
这门课程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内容多、杂、涉及面广、缺乏系统性,因此难于有一个统一的固化的教学模式。虽然笼统而言,就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准备和课堂状况,利用熟练的教学艺术,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方法,将PPT课件内容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
2.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难
高职学生总体来讲,基础比较差,而且学习方法和能力欠缺,对文化课学习兴趣不浓。形势与政策的内容不仅我们思政课堂上讲,党课、团课也讲,辅导员训话也讲,像国际国内热点问题,互联网上更是铺天盖地的报道评论,很多东西,你没讲,学生都已知道了,可能你讲的还没有网上评论的令学生信服。因此,要激发学生兴趣难,教学效果难于保证。但也不能不讲,学生知道了这个问题,是好事不是坏事,关键是要进一步引导他们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分析形势,正确处理热点事件的能力,涉及到国家政策,学会理解国家政策出台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科学性。
3如何使形势与政策教学做到 “三贴近”
3.1形势与政策教学如何做到贴近实际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和“十二五”规划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较为明显的大变革、大发展和大跨越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诉求,社会现象和社会热点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形势与政策教学要贴近实际已成为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表达的现实诉求。
第一,贴近国内外经济和政治形势实际。在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的今天,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日渐紧密,国内经济形势与国际经济形势已经无法割裂。由于大学生关心的专业发展和未来就业等问题都与宏观经济有着紧密联系,因此讲解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十分必要。2008年底以来,在这一轮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可以结合经济增长的周期性理论和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对经济波动的规律和未来前景进行分析,使学生对金融危机的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国家和个人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近年来,国际政治形势变化多端,处于敏感时期,地区冲突时有发生,像叙利亚问题,中菲、中日、中美关系问题比较错综复杂。因此,对当今世界国际政治冲突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也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贴近我国外交战略与国际环境实际。中国崛起不可阻挡,但是中国崛起必然引起世界格局的重新调整,会出现许多我们过去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这些问题值得长期关注和研究,也是学生十分关心和需要了解的。中国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和世界大国关系的基本立场和采取的政策,如中菲仁爱岛、中日问题,我们的基本立场和采取的政策,体现了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和培育中国和平发展环境的努力。这些讲解使学生对中国外交战略有更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摆正自己在对待国际关系上的态度与行为。
第三,贴近我们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我们的形势与政策教学要密切联系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包括中央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等。如十提出的美丽中国梦、新型城市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都应该根据中央精神和政策要求进行重点讲解。
第四,贴近高等职业院校实际。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深入发展,其重点已由粗放型发展转向内涵建设。高等职业院校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努力为国家输送操作型、技艺型、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3.2形势与政策教学如何做到贴近生活
3.2.1联系现实生活,精选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热点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我们大学生需要关注的国家大事。如,从文化传承看国家软实力建设、分析、建立创新型国家、从中东北非局势看国家的稳定富强、未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等。二是吸引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焦点。如,如何看通胀下的经济形势,从毒胶囊事件看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如何看待和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的形成、影响与应对,如何看待我国4万亿元投资扩大内需,以及土地流转、食品药品安全、网络民意、从微博发展看网络规范等。三是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热门话题。如,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形势、从大学生村官看就业择业等。这些问题,不仅在大学生中有很高的关注度,而且有很强的时效性、针对性,极易引起共鸣。
3.2.2贴近学生生活,创新教学模式
(1)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
第一,系统讲授与专题讲座相结合。
要抓好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系统讲授,设立专题,把问题讲深讲透,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同时,结合实际,组织举办专题讲座,定期聘请校外领导或专家对国内外发生的突发事件、重大事件、重大节日或纪念日及时跟进讲解,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趁热打铁,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理论讲解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在进行理论讲解时,要善于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在具体知识的呈现中充分做到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鲜活的题材中,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同时,要采用多维互动式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围绕其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吸引绝大多数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讨论方式有小组讨论、师生对话、看录像短片畅谈观点等。
(2)课堂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势,正确理解政策,不能离开学生利益的满足,要把教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学校可以结合学分制,对学生听课、讨论、写报告等进行累计积分,并使之成为这门课程学习成绩的一部分。
(3)改革和创新教学手段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教学手段要生活化现代化,变抽象为直观。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和影视音像资料,建立素材库、制作精良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把文字、声音、动画效果融为一体,营造立体的、动态的、活泼的教学氛围,给课堂教学注入浓烈的生活气息,增强教学效果。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还可以广泛利用电视教学,同时也可以创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体网站和栏目,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设置动静结合的频道,设置大量的贴近学生生活、拓展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的栏目,开通由高水平教师主讲的网上专家论坛,设立专家网络邮箱,适时引导学生在线交流,开展在线答疑,建立网络教学考核评估系统等,满足学生对知识广延性、开放性的需求,使教学更加完整、连续、形象、生动、有效。
3.2.3适应社会需求,加强实践教学
现代社会要求教育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这就意味着教育向生活回归。因此,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社会是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第二课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既能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又能达到学以致用,实现由学校课堂向现实生活的延伸,对进一步帮助学生在社会这所大学校中认清形势发展趋势,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内化为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3.3形势与政策教学如何做到贴近学生
3.3.1尊重学生,构建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放得下架子,要尊重学生,与学生一起构建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
要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贴近学生,就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善于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善于换位思考,让学生在课堂中具有与教师一样的平等权利和独立人格,使他们在其中有自己的思考、尊严和感情,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和追求。只有尊重学生,构建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认为这位教师值得关注,进而关注这位教师的课程,最后爱上这门课程。
3.3.2运用灵活有效的语言艺术
语言是教学的重要工具和载体,教师语言表达的好坏,直接影响其课堂教学的气氛和教学效果。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精炼、准确、清晰、音量适中,逻辑性强,还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幽默风趣有感染力。而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贴近学生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在达到前述的语言要求外,还应注意教学语言的生活化、艺术化。形势与政策课任教师要尽可能把书本教材中抽象化、概念化的文本语言转换成通俗易懂的生活话语,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把抽象的概念范畴具体形象化,这样可以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概念变得具体生动起来,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感染,有所收获。
3.3.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有效借助多媒体的视频、声音、图像、五彩缤纷的文字效果创建出与课堂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使很多枯燥的教学问题直观化、趣味化,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具体化、形象化的PPT课件形式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难点。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一些教学难点,通过多媒体辅助,将视听说融为一体,通过鲜明的色彩、生动的画面和形象的声音有机组合,创设出生动直观的情景,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而且能有效唤起学生学习热情。
3.3.4采用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研究性的形式完成教学和学习的过程,实现教学的目标。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开放式教学活动,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通过合理设计的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课前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寻求问题的答案,最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争辩、评价,得出问题的合理答案。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好表现的天性,激发其学习热情,并通过这个过程提高学生团队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演讲和辩论等多方面的能力。总之,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广泛运用,不仅适应了现代教学发展的要求,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3.3.5建立师生互动交流群
利用网络平台,通过建立师生互动交流群,发微博等形式,进行网上答疑,有效解决学生有关形势与政策方面的困惑。教师一方面通过网上互动交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愿意与教师交流,进而喜欢上这门课;另一方面,一些需要学生课前预习或理解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专题相关概念、术语、问题,可以借助交流群这个网络平台提前布置下去,每位学生在群里或匿名或署名,发表看法,畅所欲言。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个网络平台,广泛听取学生对教师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意见, 有利于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政司.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2004.
[2] 胡旭阳,费英勤.有效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践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05(6).
[3] 张松德.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创新与实践[J].云梦学刊,2006(3).
[4] 孙洪艳.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成人教育,2009(11).
[5] 苑爽,李庆霞.实践教学是提高 “形势与政策 ”课教学功效有效途径[J].理论界,2009(9).
[6] 郭卫.浅谈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23 (5).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