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明中学(精选5篇)

公明中学范文第1篇

不知不觉,现在已经进入到2023年的5月了,初三学生与高三学生也将要迎来中考与高考,这也就代表着学生们距离暑假不远了。那我们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3中小学暑假时间明确公布提供学生劳逸结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中小学暑假时间已定北京市中小学的暑假时间是2023年7月15到8月31日,与之间的暑假安排没有太大的区别,与去年的寒假相比,时间更长了一点。

广州市中小学暑假时间是2023年7月12日开始,开学时间大约在8月末,云南省中小学的暑假时间不会晚于2023年7月10日,但高中生的放假时间可能会比较晚。

内蒙古包头市中小学暑假时间是2023年7月17日到8月31日,高中放假会有所推迟,将会在2023年7月24日开始,开学时间与中小学一致。

看到各省的中小学暑假时间,相信大多数的中小学生是非常开心的,但家长却闷闷不乐,因为家长觉得学生们暑假时间很长,可能会没有时间陪伴孩子。

而且有的家长还担心学生在没有人看管的时候,完全不学习,怕学生新学期开学的时候,无法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

暑假提供学生劳逸结合1、学生应该尽情的放松

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大脑与身体都处于非常疲劳的状态,学生在暑期来临的时候,就应该做到完全的将身心放松,并且释放自己的压力与焦虑。

因为只有让学生全面的放松,才可以让学生在假期当中迎接最好的学习状态,而且学生在刚刚迎来暑假的时候,是学生们最开心的时候。

学生们在放暑假的时候,是非常适合全家一起出去玩的,而且学生也可以增长自己的见识、开阔自己的眼界,最重要的是可以增加亲子之间互动。

2、利用暑假时间到高校进行考察

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在他们的心目当中都有自己的理想大学,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假期的时间,到自己的理想院校去看一看,这样不光可以多做一些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

高校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大多数的学生都会将其作为自己的目标,而且还可以按照合理的计划,一步一步地去向自己的目标靠近,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之路上更加有动力。

3、对知识进行巩固学习

学生在进行短暂的放松之后,学生们的大脑会更加的灵活,学生在暑假期间也一定不要忘记自己所学的知识,并且要对知识进行巩固学习,以免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毕竟学习们的学习之路是很漫长的,学生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短暂的放松可以让学生重新喜欢上学习,不管是对各学科的成绩还是学习方法,都是会具有新的思路。

家长在学生暑假做好这2件事,才会让学生的假期更有意义

首先,控制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相信大多数学生在假期的时候,最让家长担心的就是学生沉迷于手机与电脑,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以身作则。

尽量少在学生的面前玩手机,因为家长是学生最容易学习的榜样,如果家长在学生面前玩手机打游戏的话,多数学生也是会同样玩手机的,所以家长应该控制学生玩电子产品的时间。

其次,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学生早晚有一天是需要学会独立的,不可以总是让自己的父母照顾自己,在学生假期的时候,家长应该培养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让学生试着做一些家务,并且照顾自己,大一点的学生家长可以教他们学会做饭,或者是让他们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间,所以说家长在学生放假期间,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很重要。

暑假生活安全知识如何安全用电?

l.认识了解电源总开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关断总电源。

2.不用手或导电物(如铁丝、钉子等金属制品)去接触、探试电源插座内部。

3.不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

4.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电源插头;

插拔电源插头时不要用力拉拽电线,以防止电线的绝缘层受损造成触电。

5.发现有人触电要设法及时关断电源;

或者用干燥的木棍等物将触电者与带电的电器分开,不要用手去直接救人。

日常生活中怎样注意饮食卫生?

1.养成吃东西以前洗手的习惯。

人的双手每天接触各种各样的东西。会沾染病菌、病毒。吃东西以前认真用肥皂洗净双手,才能减少“病从口入”的可能。

2.生吃瓜果要洗净。

瓜果蔬菜在生长过程中不仅会沾染病菌、病毒,还有残留的农药、杀虫剂等,如果不清洗干净,不仅可能染上疾病,还可能造成农药中毒。

3.不随便吃野菜、野果。

其中有的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毒素,缺乏经验的人很难辨别清楚,只有不随便吃野菜、野果,才能避免中毒,确保安全。

4.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

食物腐烂变质,就会味道变酸、变苦;散发出异味儿,这是因为细菌大量繁殖引起的,吃了这些食物会造成食物中毒。

5.不随意购买、食用街头小摊贩出售的劣质食品、饮料。

这些劣质食品、饮料往往卫生质量不合格,食用、饮用会危害健康。

公明中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市民;公共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20-0058-02

公共文明素质是影响一个城市的科技水平、综合实力的直接因素,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之一。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不断加强,我国关于市民公共文明素质问题的研究开始兴起,学者们对公共文明素质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根据资料表明学术界集中从四方面对公共文明素质进行了研究和论述,一是对市民公共文明素质的内涵研究,二是对市民公共文明素质的意义研究,三是对市民公共文明素质的影响因素研究,四是对市民公共文明素质的基本途径研究。文章旨在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结合市民公共文明素质的现状,为进一步提升市民公共文明素质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一、市民公共文明素质的内涵及意义研究

张静芳在《公民文明素质:观念系统与行为系统》中指出,公共文明素质以公共精神为核心,包括独立自主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宽容的美德、平等的精神以及开放与自由的心态等在内的价值观念,构成了公民文明素质的观念系统[1]。赵爱玲在《从公民意识到公共文明:基于社会公德建设视角的分析》一文中从社会公德建设的视角指出公民意识、公共精神、公共文明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素质高低和社会风气是否优良的重要杠杆,其中,培育公共精神是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建设现代文明的关键和核心[2]。石家庄市社科院课题组在《提升石家庄市民公共文明素质的基本途径》中对市民公共文明素质的内涵做了剖析,提出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公共礼仪和礼貌、遵守公共规范和制度、道德水平和道德素质[3]。

学者们主要是从社会公德构建或伦理学方面对市民公共文明素质的内涵解析,体现了国人对社会结构变化的超强敏锐性和道德建设的无形自觉性,但是缺乏对市民公共文明素质的本质剖析。文明素质其实是市民作为个体,其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一个城市的“公共文明素质”则是指市民群体在公共领域中体现出来的文明素质的整体构成,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市民在公共领域中进行交往和活动时,应具备的文明意识、文明行为、价值要求;二是指一种隐性的、优良的道德环境、道德舆论等,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性。

二、提升市民公共文明素质的价值研究

尹晨辉、李慧勤在《现代公共文明建设初探》中提出,提升市民公共文明素质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提升城市软实力[1]。陈桂蓉《公共文明建设价值新议》中指出,加强市民公共文明素质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一是为公民个人品德成长培育良性的德育生态;二是减少或避免因公共生活摩擦而导致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三是能改造国民素质中的劣根性,培养国人的公共责任意识[4]。工琴、陈新根在《和谐社会视野下公共文明建设刍议》中指出公共文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社会风气和社会凝聚力,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外部标志,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最基础的支撑[5]。

从学者们的研究中可知提高市民公共文明素质有利于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体系和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满足城市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的健康需要。从城市社会的和谐来说,提高市民公共文明素质对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凝聚人心、形成共识、促进市民行为理性化,进而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有重要价值;其次,对于市民个人来说,公共文明素质实际上是市民精神需要、精神境界的外在表现,其在培育市民的综合能力和健全人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市民公共文明素质的影响因素研究

鲁迅先生曾经指出,中国国民的劣根性,造成了人们对公共生活的看客现象和冷漠心理。费孝通曾经在《乡土社会》中指出,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在这个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6]不利于陌生人社会的公德建设。梁启超在《论公德》一文中说:“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公德者何?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赖此得焉以成立者也。”[7]林语堂曾经在《吾国与吾民》一书中指出:“中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民族,他们系心于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会,此种只顾效忠家族的心理实即为扩大的自私心理。”[8]

学者们普遍认为影响市民公共文明素质的因素主要是由于在高度集权的社会结构和传统主流文化的贯彻下,人与人忽视了存在于政治领域和私人领域中的公共领域,从而导致了公共社会和公共空间的发育不良,形成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自私、冷漠的行为。对于当前公共文明素质的影响因素,必须从根源探讨,同时也要关注当代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众多城市在进行公共文明建设上重硬轻软,加之当前的公共资源的有限性和市民生活的不断扩大造成着必然的矛盾,出现以自然体力大小无序地抢占资源的现象。因此,将根源性和现实性结合考虑是探究市民公共文明素质的影响因素的必然选择。

四、提升市民公共文明素质的基本途径研究

张静芳在《公民文明素质:观念系统与行为系统》中指出,加强“法”的教化和外在行为礼仪的教育和培养,是公民文明素质外在行为系统的逻辑起点和重要内容[9]。尹晨辉、李慧勤在《中国的礼文化与公共文明》中指出礼最具有公共性品格,礼使人们增强了社会的公共意识,培育了公共精神和公共生活领域中的文明素养[10]。赵爱玲的《从公民意识到公共文明:基于社会公德建设视角的分析》提出,从公民意识到公共精神再到公共行为文明是社会公德建设的基本视角[2]。赵振杰在《论习惯形成与公共文明建设》中认为,必须明确公共文明习惯形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计划性和可行性、艰巨性和长期性[11]。石家庄市社科院课题组在《提升石家庄市民公共文明素质的基本途径》中认为有效途径主要有:加强宣传和教育,培育强烈的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典型示范、约束管理,树立文明形象和良好风尚;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挖掘社区对市民日常文明生活方式的培育功能[3]。

学者们主要是从公民意识、公共行为、礼仪教化、法治管理等方面来阐述如何提高市民公共文明素质。通过这些基本途径,将传统社会中可供“选择”的个人修养与职业道德素质提升为现代社会中人人必备的公共素养,将社会公共文化和人的公共理性进行良性互动、整体提升,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加强合作意识,促进公民的外在表现逐渐内化,内在品质逐渐外显,提升市民在公共生活领域中的文明素养和培养相互礼让、相互尊重的公共精神。除此之外,我们要认清,在这个高科技时代,公共文明的范围和内容为之扩大,网络文明逐渐成为公共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网络文明建设来提升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公共文明素质,已经成为一条必进之路。我们要重视网络文明这一领域,重点关注这一领域的核心主体――青少年。在青少年网络文明建设中,我们要加强对网络的技术控制,加大网络生活的疏导力度,让公民充分意识到自身在网络中的责任主体地位,培育其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公共行为素养。

五、总结

党的十报告在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三个倡导”,其中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强调了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公民,这样的公民应当具有怎样的理想追求、遵循什么样的道德准则,体现了对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的基本要求,它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相融合基础上的一种精神自觉和行为规范。”[12]因此,在城市进行精神文明创建中,需要充分认识到提升市民的素质,尤其是公共行为素质的重要性。努力挖掘公共文明素质的深层内涵,深入探寻提升市民公共文明素质的提升路径。现阶段着重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对传统的“礼”进行传承、转化,充分涉及中国当代公共文明的本土资源,正如阿伦特所言,“公共空间的公共行为乃是由‘表象’构成的现实,在此‘现实’中的公共行为文明,应该是一套立足于世俗人生的礼仪规范。”[13]通过“礼”的教化,挖掘出“礼”所具有的心理、伦理、社会等多重含义,传承和转化出自由、自律等现代性观念,使市民道德素质来源于“礼’,镶嵌于“礼”。另一方面,紧跟现代化发展需求,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共生活中的实践意义。德国的社会学家舍勒曾说过现代性或者现代化问题在本质上其实是人的理念、心态和精神的转变。城市越受现代化,就越需要全体公民提升文明素质。马克思曾说过:“社会结构和国家重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14]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有机统一,必须提升每个公民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教育,将价值理念融入到市民公共行为中,将市民素质与城市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突破物质本位的传统城市发展框架的束缚,进一步提升市民公共文明素质,促进文明城市协调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尹晨辉,李惠勤.现代公共文明建设初探[J].学理论,2023,(12):23-24.

[2]赵爱玲.从公民意识到公共文明:基于社会公德建设视角的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8,(2):18-20.

[3]石家庄课题组.提升石家庄市民公共文明素质的基本途径[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23(8):46-48.

[4]陈桂蓉.公共文明建设价值新议[J].道德与文明,2023,(3):43-45.

[5]王琴,陈新根.和谐社会视野下公共文明建设刍议[J].学习月刊,2008(1):12-13.

[6]费孝通.乡土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

[7]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点校?论公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553.

[8]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5:173.

[9]张静芳.公民文明素质:观念系统与行为系统[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74-76.

[10]尹晨辉,李惠勤.中国的礼文化与公共文明[J].人民论坛:中旬刊,2023(5).

[11]赵振杰.论习惯形成与公共文明建设[J].学术交流,2023,(8):14-18.

[12]李中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旨趣、内在逻辑与践行原则[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26-32.

公明中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教育;基础文明;社会公德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3FZX008

中图分类号:G32 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23)09-0058-02

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建设是我国的基础精神工程,是建设精神文明的关键部分。现在全国范围内都在深入落实以德治国的发展战略方针。在强调文明、尊重公德、提倡文明、弘扬公德的大背景下,准确认识我国文明与社会公德的发展现状,促进文明与公德建设朝向快速、健康的方向发展,早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所普遍关心的大事[1]。社会文明与道德成果的优劣,历来都是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标志性内容,是表达公民素养水平的重要体现。可是公民社会道德水平的发展并非也不能是自然向前推进的,它需要通过持续科学的教育给以加强。特别是我国现在现代与传统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分开,现代化与改革开放仍在深化,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与统一的主导价值系统。民众的文明意识与思想观念易受到负面影响冲击。因此亟须形成全民化的教育体系对文明与社会公德教育进行影响,让人们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终生都能受到文明与公德教育的影响与熏陶。大学生处在关键发展时期,以后都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四年学习时间过去,便会走入工作岗位。大学生的文明与社会公德表现怎样,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总体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是关乎国家未来发展命运的重要群体。大学生文明与社会公德意识与水平的培养,任重而道远[2]。

一、大学生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教育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因为教育制度及教育内容的限制影响,中华传统的伦理道德知识缺失;经济转型的时代特点让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发生错乱;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得学生从少年时代开始就没有完成良好的公德教育;独生子女家庭的全面照顾让学生受到的教育发生偏差,只重知识,而忽略了行为习惯培养等。社会与时代的发展,需要大学生遵从并且改善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现状。笔者认为针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能够促使大学生形成和谐健康的社会理念[3]

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是标志社会风尚的基本内容,也是构建社会总体道德的关键组成部分。而只有关注并加强社会总体的公德教育,才能让全民族的素质得到提高,利于社会和谐进步。曾经说过:国家与社会能否和谐,能否长治久安,要受到所有国家与社会成员的道德与思想素质所影响,如果没有一致的理想与信念,没有优良的社会道德规范,那么是不能实现和谐社会构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发展协调,无法离开社会总体公德意识的发展提高,培养并完善当代大学生的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意识,可能帮助促进社会理念的和谐,利于建立和谐社会,维持国家政治的稳定[4]。

(二)可以帮助提升大学生本人的综合素质

国务院的进一步改进加强大学生政治教育的通知中提出来:改进并加强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基础文明意识,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战略任务。当今时代,需要大学生拥有的基础素质有两项内容,其一是文化素质,其二就是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水平,而道德素质则是学生精神意志的外在内容。前者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后者则是学生学习水平的后续延伸,两者通过基础文明结合为有机的整体[5]。大学生只有全面提高社会公德思想意识,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与社会更好地衔接,实现自我价值的完好展现。

二、大学生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教育的实施办法

对于社会建设的新兴主体,大学生的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教育会深刻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发展面貌。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做人的基础是道德。如果没有道德,那么这个人的本领与学问越大,做的坏事也就会越大[6]。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已经不是单一的学习环境,提升其基础文明修养与社会公德水平需要考虑几个方面的途径内容。

(一)优良的社会环境

要想提高大学生的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意识,需要社会整体道德氛围的改善。所有的人都会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受到感染熏陶,思想与道德意识最易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对于提升大学生文明与公德程度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从上个世纪的改革开放开始,我国的总体经济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改善,社会环境也随之起了相应变化[7],大学生所处的环境更为广阔,社会空间也更加开放。影响到学生行为与思想的因素变得复杂。创建优良社会环境的工作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而优良社会环境的创造,其关键内容是有关社会文明与公德内容行为的监督管理。还应当明白社会公德与法律的区别,公德首先是自律,其次是他律,自律与他律的结合才是社会公德监督管理的最佳状态。自律是文明与公德的前提,他律是文明与公德的支撑与推动力量。而监督则是二者结合不可缺少的助力剂[8]。当今时代,监督的力量主要来源于法律及社会舆论。当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满足不了要求时,则应当借助法律手段改变二者的失衡失准状态,让民众感受到文明与公德的权威力量。再者,借重于有效的舆论监督能够实现健康积极的环境建设促进作用。社会舆论普遍代表了时展的理性要求,体现出社会环境里多数人群的意志与愿望,其基本倾向反映的是社会公告面的总体水平。用加强公德规范、隐恶扬善的导向作用,形成统一的社会行为规范,让大学生在这种行为规范的外环境中受到文明与公德的感染作用。除社会公德的总体监督机制以外,还要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现在的各类媒体,都极为重视经济效益,商业广告的播出频率非常高。公益性宣传内容很少,甚至是空白。这种情况必须彻底改变,要在各级各类媒体里,注入更多的公德宣传,为优良社会氛围的构建贡献力量。

(二)先进的学校环境

大学生接受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在校园内,我们应当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其一,依靠两项基础课,做好政治教育。两项基础课指的是高校普遍开设的思想政治课、马克思主义与思想课。这两项科目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渠道,文明与公德教育的基础。学校要把两项基础课放在合适的时间与合适的位置。在思想政治课里,应当加入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教育两方面的内容,注意我国传统文化下的美德教育。以此作为核心内容,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持续教育,达到潜移默化地影响目标。还有,教师要彻底改变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应当有良好的理论水平,同时应当注意防止刻板说教。在传授知识体系的同时,还应当把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起来,实行开放型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让学生在兴趣点的引导下达到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的标准。其二,要强调校园整体的文明环境建设,文明的校园环境是无形的,而又时时处处存在于学生周围。其内容主要包括高校文化传统、学术氛围、校园文化活动等。这种无形的存在可以让学生的心灵与品德受到良性影响。注意强调校园整体的文明环境建设,包括校园文化与教师素养两方面内容。美国教育家杰克逊强调,校园文化实际是学生在校期间的隐性课程,它同教师素养一样,能够丰富与活跃学生生活,也可以满足学生的归属感与交流感的必然生成。学校要充分将校园网络、广播电台、宣传栏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建立文化艺术平台、征文比赛、读书比赛等。对先进理论进行生动的宣传,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师素质培养进行同步发展提高。第三,要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意识。柏拉图曾经说过,道德和其他技术的共同点是,是在应用中拥有的,不是在拥有后应用的。认知来源于实践,实践又是认知的最终目标。大学生的文明与社会公德的程度不是看掌握了多少文明与社会公德方面的知识,而是要看他在实际上能否践行文明与社会公德的内容。我国的教育一向传授道德知识,可是却轻视情感意志与情感道德的训练,我们一方面应当解决知识的掌握问题,另一方面也要解决掌握知识的实践问题,做到知行合一。教师在进行道德规范的理论化讲述时,应当由学生完成实践操作部分的演练与真实体验。其中影响较大的实践活动有:青年志愿者、三下乡、社区义务劳动等。

(三)基础性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教育的起点,也是生活的发源。大学生家庭对于个体的文明与社会公德发展具有基础性影响。首先需要注意扭转家庭教育的思想观念[9]。一般的家庭中,父母都很重视子女学习成熟的好坏,对于不符合文明与社会公德的行为如考试作弊、撒谎等,家长觉得无关紧要而往往置若罔闻。对于大学生成长过程里出现的公德意识欠缺的问题,没有科学的指引与教育,必然会致使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感缺失。父母应该意识到文明、社会公德的作用同知识的作用同样重要。彻底转变对子女违背社会公德行为的听之任之的态度,及时进行有效地管理与纠正。还有,家长应当树立榜样,让大学生可以在家庭中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家长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言谈举止,都会影响到子女的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通过子女行为的管理与评价,能够使之形成正确的观念与习惯。作为家长来说,需要注意自我道德的修养,给子女树立正确的公德榜样,充分认识到自身行为对子女的巨大影响作用。

(四)日益重要的网络教育

互联网的兴起与迅速全球化,让社会整体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信息化与网络化时代。截止到2023年6月,我国的网络信息管理中心的第27次互联网发展变化统计报告结果显示,我国的网民人数已经达到3.25亿人[10]。这其中大学生群体所占的比重非常突出,也最为活跃,他们是互联网用户中的关键构成部分。在受测的20种网络应用类型中,除网络炒股一项外,其他的项目,大学生的应用率都远较普及率为高。充裕的时间、好动的状态、好奇的心理、互联网的无限可能性等因素交织在一起,是大学生热爱网络的重要动力。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速度的提高、校园互联网条件的优化,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变得普遍化。学习、娱乐、交往等都离不开网络的干预。网络对于大学生有极大的影响,可是网络的负面作用也与它的进步意义一同显现出来,对于文明程度后退与社会公德滑坡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大学生普遍应用网络的现实情况,让我们不得不正视,我们不能将其与现实生活区分开来而采取双向的教育标准,而是要让其成为大学生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教育的新平台、新方法。可以综合应用QQ群、论坛、电子邮件等交流具,引导学生自觉建立优良的、与社会公德相符的网络文化,鼓励学生主动进行网络管理、网络研究,在认知和实践两个角度规范其行为,提升网络道德,让网络文化和现实教育全面兼容,共同保障并提高教育成果。

总结:

大学生是高校培养的面向社会的高素质人才,我国国家建设的重要人才来源。很多人会成为我国未来经济、政治、科学发展的核心力量。从这一角度来看,大学生的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教育必然会成为社会道德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大学生文明与道德素养的高低,关系到社会公德的优劣,也关系到国家未来命运的成败。所以在新时期怎样针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文明与公德教育,是有着非常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的,但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这项重要课题,都和社会总体道德构建一样,属于长期而艰巨的教育任务,难以一蹴而就。对于大学生教育来说,前面提到的分析研究内容还很片面笼统,有许多问题尚需做更进一步地分析,培养大学生的文明与公德意识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把工作落到实处,实现长期有效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谢香云.关于我国公德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07(07)

[2]乔建中,吴蓉.中学生公德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动机基础[J].思想理论教育,2003(02)

[3]杨妍.中国传统公私观与公共领域的缺失[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4)

[4]纪方.浅谈青少年公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2)

[5]陈永森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国民公德问题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2(04)

[6]李全彩,赵入坤.高校公德教育的教、学、做[J].煤炭高等教育,2009(01)

[7]杨雪琴.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路径选择[J].江南论坛,2009(01)

[8]秦洪雷,仲铭锦,刘海涛.我国大学公德教育问题探析[J].韶关学院学报,2023(02)

[9]曾春霞.高校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的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3(02)

公明中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校;文明寝室建设;问题;对策

一、高校文明寝室建设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2023年浙江省出台《中共浙江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入开展学校文明寝室建设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开展文明寝室建设工作,为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环境。全省各高校均积极行动起来,加强贯彻执行该项工作,并深入探索文明寝室建设机制。围绕建设整洁有序的寝室卫生环境、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氛围、功能完备的寝室服务体系、职责明晰的寝室管理机制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来看,学生寝室文明建设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不仅提高了高校教育水平,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并且也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但是,在文明寝室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探索思政工作的创新方法和长效机制在文明宿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还需要思考。

二、高校文明寝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主体意识不强

公寓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热情是构建和谐公寓文化的驱动力。而如今的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一般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宠爱,拥有较好的成长环境,这也导致了许多学生进入大学校园,没有基本的生活技能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不知道如何与别人相处,缺乏自理能力,而且部分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心理脆弱,主动沟通意识薄弱。对于寝室文明建设缺乏主动性和积极参与性。寝室的学习氛围也不强,容易造成寝室的脏、乱、差等不良现象。

2、公寓管理制度不完善

管理制度是高校文明寝室建设的重要保障。但就目前文明寝室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制度性问题来看,主要表现在高校文明寝室建设制度不全面,宣传不到位,高校在管理与服务方面制定了大量规章制度,但往往只是流于形式而没有切实落到实处。与此同时,当今大学生群体对这些规章制度并不太重视,很多人认为这些制度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并没有直接关系,而且并无很强的拘束力。宿舍管理员以及辅导员、班主任走访检查流于形式,监督力度非常欠缺。另外,学生或执行者反馈意见的渠道非常狭窄。

3、寝室基础建设不健全

公寓是学生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场所,但当前大学生公寓基础设施并没有健全,不够完善,不能为学生提供较为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无法在公寓内进行公共生活和相关活动,制约了寝室学风建设。在文明寝室建设中,虽然各高校紧紧围绕《高校文明寝室建设标准》进行整改,大部分高校公寓住宿条件和硬件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但由于缺乏如公共自习室,阅览室,谈心室,学生公寓房间等功能性房间,不仅影响公寓的良好文化氛围营造,也制约了公寓的育人成效。

4、宿舍文化育人氛围不浓厚

公寓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着高校寝室基础设施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完善等缺陷。因此,寝室文化氛围还是不够浓厚。虽然许多高校已经有意识将活动地点转移到生活区来丰富寝室的文化氛围,但活动倾向于表面形式,未能结合宿舍生活的特点,因此,学生的参与度和热情也不高。然而公寓生活文化气氛是文明寝室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和突破口,所以高校应将注重点转移到思想、行为等层面来营造公寓的文化氛围。

三、高校文明寝室建设中思政工作的有效对策

1、增强文明寝室建设主体的责任意识

学生是公寓文化建设的主体,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热情是构建和谐公寓文化的驱动力。高校应通过校刊、网络等加强对有关寝室方面现有制度的宣传和教育,使学生了解到很多系统是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从而构建一个文明寝室建设主体责任意识,促使他们有意识地贯彻实施一些重要制度;与此同时,关注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公寓管理组织的作用。让学生参与公寓管理,规划和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活动,通过这种方式,不仅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也可以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公寓管理的生力军。

2、建立健全文明寝室建设规章制度

寝室文明建设的关键是建立一系列的系统、完整、实用的管理系统,将规章制度变得细化,量化,系统、科学、以确保标准化的服务行为,有效化的管理教育,为提高服务的质量提供保障。科学和标准化管理系统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不仅要结合实际,注重实效性,而且应该反映时代特征,不断发展和创新;不仅不能与当前国家法律、法规冲突,又要能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实际出发,突出正面激励,兼顾批评惩罚的原则,引导学生自觉遵纪守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完善规章制度对于加强学生公寓的管理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手段,更是促进公寓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3、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

在文明寝室建设的过程中,寝室基础设施建设应该不断的被完善起来,改善现有的寝室住宿条件。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在公寓允许范围内进行改造,升级服务。可以在寝室生活区范围内设立辅导员办公室、在楼栋内部设立学生电子资料查阅室、谈心谈话室、学生成才辅导室(谈心谈话室)、学生文体活动室、自习室、学生自治组织办公室、会议室等功能用房,逐步改善宿舍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基本需要学习和活动,更实现了学生工作从教学区转到生活区的重心转移,构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体系,形成公寓思政教育和学生素质提升的阵地。

4、增强寝室文化氛围

在文明宿舍建设中,校园文化活动需要从教学扩展到生活区,并且需要创建出一个丰富的文化氛围,将学生公寓建设成为融入了“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熏陶”于一体的第二课堂。在文化规范上,公寓文化建设的科学化,文化和多样性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注重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将公寓文化建设成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在文化形式上,需要设计新颖和丰富的内容,以思想政治的强大吸引力,学术科技、体育和文化活动来契合公寓本身的特点,营造出文明、清新、幽雅的公寓环境,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对公寓的认同感、归属感。在文化导向方面,可以通过创建特色寝室,开展寝室文化节,寝室文化品牌选择、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校园特色、生活气息、学生特点的公寓文化成果,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参考文献】

[1] 周震.构建高校文明寝室建设长效机制的探索与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23(9).

[2] 白海雄等.新形势下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探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9).

[3] 唐玉燕,王殿元,朱培武.高校文明寝室建设现状与对策探究[J].黑龙江教育,2023(10).

公明中学范文第5篇

通过调查问卷设计,调查实践,数据统计,我顺利完成了“大学生社会公德”的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看: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未来接班人的主干群体,80%左右的被调查的同学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德意识;仅有10%公德意识薄弱。在文明礼貌方面,接近90%能做到尊老爱幼。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标准,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相关,也是树立中国人良好国际形象的迫切需要。

在助人为乐方面,大学生作得更是出色。近93%的人能做到助人为乐。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它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但40%的同学在爱护公物方面仍持不定态度,要不要爱护公物还要看情况而定。仅有50%会明确如何对待公共财物。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根本上说保护环境是对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利益的维护。作为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要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但仅仅有15%的同学才会自觉地保护环境,主动捡起干净教室中的碎纸屑。20%的同学会视而不见;其余被调查的同学会考虑去捡,但不一定会付诸行动。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更应该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公共生活是指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的生活空间。而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准则。遵守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是每个大学生的义务。作为有较高素养的大学生,我们应当自觉培养公德意识,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行为习惯。

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修养和实践水平有更高的期望与要求。同学们一定要把这些期望化为提高自身强大修养的强大动力,努力培养社会公德意识,树立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形象,争做碱性社会公德的模范,以实际行动推动我国社会公德建设。

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极大的帮助。大学生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的实际活动有很多具体方式,既可以参加社会公德的宣传活动,普及社会公德规范。传播文明新风,也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既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各种社会公益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什么是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什么是不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从小事做起,从小节做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社会公德所规范的行为包括社会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为细节,这些细节极容易被人们忽略,而它一旦被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所忽视,往往就可能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因此,社会公德意识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养,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其实,践行社会公德并不难,提升敬人礼让的境界同样不难,比如,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候是讲社会公德;乘坐公交车主动为老幼病残孕乘客让座是讲社会公德;在银行。邮局等公共场所排队时自觉站在“一米线”外是讲社会公德;最后离开教室时随手关灯是讲社会公德;外出旅游时不在景点设施上随意刻画是讲社会公德,等等。社会公德的境界,就是在这些不起眼的一举手一投足间慢慢升华的。

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有着社会舆论的监督,我们大学生或多或少会因此更讲社会公德。但在缺少监督的网络空间里,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成为重要的信息平台与交流工具。网络生活中已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活动中存在着不少突出的问题。遵守网络生活中道德要求的重要意义:对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有积极作用;保证大学生的业余学习和生活健康。丰富发展;有利于大学生活拓展视野,增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避免个别大学生误入歧途。

大学生应当积极倡导网络文明,坚持文明上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在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自律,做到: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大学生应当学会利用网络这一先进工具获取知识和信息,使之成为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目前网络上存在不少虚假、低级庸俗甚至反动、浮秽和色情的内容,同学们要提高鉴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做到不涉足不良网站,不浏览不良的内容。健康进行网络交往。网络已成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媒介和工具。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收发邮件、实时聊天、视频会议、网上留言、网上交友等。网络交往要做到诚实无欺,不侮辱、诽谤他人,更不能参与网络色情游戏、等活动。同学们应通过网络开展健康有益的交往活动,在网络交往中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轻易相信、约会网友,避免受骗上当。自觉避免沉迷网络。适度的上网对学习和生活是有益的,但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人的身心健康有极大损害。现实中存在着一些同学上网成瘾,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进而导致耽误学业、甚至放弃学业的现象。值得同学们警惕的是,沉迷于网络尤其是游戏已成为近年来青少年刑事犯罪率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生应当从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学会理性对待网络。养成网络自律精神。网络的虑拟性以及行为主体的匿名隐蔽特点,不利于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使得道德规范所具有的外在约束的效用明显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道德自律成了维护网络道德规范的基本保障。大学生应当在网络生活中培养自律精神,在缺少外在监督的网络空间里,自觉做到自律而“不逾矩”。

道德是分领域和层次的。不论在哪一领域哪一层次,大学生都应当自觉培养公德意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我们大学生理应养成遵守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公德意识。

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二)

社会公德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社会公德是指:反映阶级、民族或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它包括一定社会、一定国家特别提倡和实行的道德要求,甚至还以法律规定的形式,使之得以重视和推行。狭义的社会公德是特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一般指影响着公共生活的公共秩序、文明礼貌、清洁卫生以及其他影响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最广泛、最一般关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尽管存在各种不同阶级的划分,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分工,但处于同一时代的同一社会环境里的全体社会成员,为了彼此的交往,为了维持社会的起码比活秩序,郡必须遵守为这个时代和这个社会所必需的起码的简单生活规则。

社会公德是指在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作为一名当今社会的在校大学生,我们是当代中国的优秀青年,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下,我们更应争当道德模范。

在思想道德中,社会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贴近我们生活实际的。它在第一时间体现一个人的素质涵养,同时又无处不在地伴随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针对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我们做了一次社会调查。

总体情况

调查显示,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院长武东生说:“今天的大学生是值得肯定的,与八九十年代相比,社会的进步在大学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9、2%的人对当代大学生的总体评价是“思想先进,有知识,有文化,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差”。只有17、79%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和社会实践报告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这就表明,在公德认识方面,大学生普遍表现得好。对基本的公德行为和范畴,他们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具体表现的方面还有待提高,而且这种“知行脱节”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愈趋明显。

助人为乐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的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格言。人有三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最快乐的事情,是博爱的表现,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期盼。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将是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学生应当“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帮助他人。

在本次调查当中,对于社会公益活动有57、75%的人选择“经常参加”,有37、97%的人选择“没兴趣,出于任务,偶尔应付”,另外有4、28%的人选择“不参加”。参加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它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不太喜欢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同学,社会也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与引导。

当代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很少接触社会,很少涉及世事纷争,也因此保存着那颗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我们的一个关于无偿献血的个人访谈中,接受采访者回答每个问题都干脆利落,毫不犹豫。献血时她自主争先,她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当我们问到:“有人说献血很危险,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过吗?”她回答很干脆:“没有,没想过。我只觉得我自己身体很好,抽点血没关系,何况还有很多人挣扎在死亡边缘,正等着我们献血来抢救呢!”从我们的调查数据中也显示,对于无偿献血,有58、63%的同学积极参与,还有36、31%的同学想去,但没时间,只有10、06%的同学认为这是医院在挣钱,不去献。

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尊重师长,主动让座等。在我们的调查中,84、54%的被调查者在路上见到老师都会主动问好。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尊师重教的认知程度较高,且能付诸行动。而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只有49、47%的被调查者会积极让座,48、47%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二者之和占了97、94%,但能始终如一,坚持将道德认知转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却只有半数。这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的素质还需提高一个新的档次。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当外出制造了垃圾却暂时找不到垃圾箱时,有87、05%的同学会“找到垃圾箱后再丢”,有6、22%的人选择“随手丢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碍于面子,会“找个角落再丢”。在不破坏环境卫生这方面,大部分同学还做得不错,即能“独善其身”。然而对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我们大学生做得还远不够,即不能“兼济天下”。比如,当看到地上有垃圾时,只有5、73%的人会马上弄干净,而有80、21%的人想弄干净但最终没做,其余14、06%的人干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现在的大学生爱面子,觉得那些俗规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个人做很别扭,所以在可以选择逃避的时候尽量逃避。对于以上这些现象,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大学生都应该行动起来,不要以为是丢面子的事情,其实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没面子。21世纪需要的是“弯腰精神”,多弯一次腰就给世界多一份洁净。另外,对于校园盛行的“课桌文化”,我们应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在我们做任何事情前应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后果与影响,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遵纪守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